专业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范文1

关键词:质量工程、动画、特色

动画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目前国内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动画专业。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等创新产业的发展,动画学科建设与完善迫在眉睫,如何根据产业特点、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如何更好地为本土产业发展形成互动的专业建设模式,是各院校动画专业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山市政府共建的一所应用型本科学院,齐办学宗旨是依托地方,借力总校,致力于适应于中山乃至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据中山市动漫游戏游艺产业的转型发展,学院于2005年开始筹办动画专业,于2006年正式招生,现已有毕业生3届,在全国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根北京麦可思为我校2010届毕业生所进行的跟踪调查报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院首届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就业相关率为77%,毕业生除了50%左右的学生在本土就业,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长沙等一线城市的国内知名动画企业任职,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随着学院内涵式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动画专业成为我院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并于2009年作为学院质量工程建设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

一、 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构想

专业定位是办好专业的关键,定位要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办学所依托的本土产业环境、学院相关专业结构、师资、学生等办学条件综合考虑。动画学科可以说既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其特点是传统的电影叙事手法、动画原理与因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发展的数字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学科,其涉及电影、绘画、设计、动画原理与动画技术等方面;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西岸,是我国电子游艺机的发源地,现已形成产业集群,年产量占据全国70%以上,2005年,中山电子游艺产业成功地向动漫游戏产业转型,从原来的加工业发展成分内容创作、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动漫游戏游艺产业。2006年建成国家级动漫游戏游艺基地。基地的建立,需要大批的动漫创作与动画制作等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 专业建设举措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才需求,我院提出“三段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等三个阶段。大类培养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合素质选修课程;专业培养阶段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程模块;多元培养阶段课程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创业教育、复合型教育等课程模块。是人才培养有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2.2、课程体系与标准建设工程

在课程建设上,以能力结构为依据,以完善知识结构为目的,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建立以视听语言、动画原理、动画元素设计、动画技术等4个核心课程模块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包含的核心能力,理顺专业课程中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明确各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主次关系,确定核心课程名录,建立课程关系图;以专业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写培养方案、制定一套具有特色的动画专业教学计划和评价考核标准,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及其网络课程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一批专业骨干教师,联合一批长期工作在游戏、动画行业第一线的企业知名专业人士,根据动画人才基本能力要求,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切入点,重新整合各门专业课程的概念和内涵,共同建立一套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与标准。

2.3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雨科研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师资建设策略,加大扶持培养力度,注重师资结构优化,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教研,帮助教师省报省市一级教研、科研立项,以及合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立项,对科研经费进账、成果进行奖励雨表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开阔视野,提高水平;支持教师建立工作室,鼓励教师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习,促进产学研的发展;深化我校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完善教师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推行能充分体现绩效与贡献的分配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4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现有的动画技术中心、数字图像图形实验室、4D电影实验室等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软硬件环境。一方面加大投入,建设摄影、录音、动扑等专业实验室。另一方面不断增加设备,更新与完善动画制作、渲染、摄录编等系统,如升级扩充集群渲染器、扩充图形工作站节点、完善摄录编网络系统及更新扩充工作站节点等;建立完善的数字动画、游戏素材库,积极推进社会化服务。

继续完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其包括基础实践教学、课题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建立多形式式的实验教学形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上,积极采取了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

专业建设范文2

论文关键词:国家示范高职;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巩固

目前,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已完成建设任务,经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合格后,正式成为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承载着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是我国高职教育全面推进的一项试点,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在示范项目验收后,示范院校专业建设工作决不能浅尝辄止,还需要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巩固示范建设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引领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功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培训的基本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体制基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在政府主导下才能有效地开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合格验收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功能,为高职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平台、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一)继续争取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面临很大的困难,高职教育要改变买方市场现状,必须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内涵[1],争取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供需双方都来关心学生培养质量的局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需要政府根据本地区“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的布局,落实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配套,建立一套刚性制约机制,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需要政府主导行业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政府明确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明确行业制定区域性的职业分类标准、职业人才规格、职业准入标准,提供区域性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证和职业技能认证,使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符合行业标准;需要政府搭台,建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长效机制。

(二)继续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内涵。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建设期间,各建设学校均搭建了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这些管理平台的建立,为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建设期短,管理平台的架构还不尽完善,平台的内涵建设还不够深入,需要继续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内涵。

1.建立“多元化”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架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平台是政府与政府共建国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台,表现为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共建学校的办学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煤矿安全监察局、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达成共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平台;第二层次的平台是政府与行业共建国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达成共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平台;第三层次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根据“双赢”原则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办学管理平台架构的层次性决定合作的力度和效果。

2.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内涵。从学校层面,需要继续争取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完善三个层次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制度建设,使合作办学制度化,而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机制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从专业层面,应该充分依托学校搭建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在形成的机制和建立的制度保障下,进行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专业的资源优势,搭建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运行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有的专业可依托专业的场地资源、人才需求优势等“引企入校”,形成利益共享的管理平台,搭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专业,还可根据行业对特殊岗位人才急需的情况,采用“订单培养”方式,根据企业的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学校和企业合作办专业的教学管理平台。

二、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时间短,重点建设专业占学校专业的比例较低等原因,重点建设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尚需要进一步深化,况且重点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也需要在学校其他专业和其他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因此,将阶段性建设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永久性的实力,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示范院校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一)专业设置要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基础。高职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高职专业的设置要有深厚的行业背景。高职院校要根据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的特点,充分研究地方和区域的产业布局,准确定位高职专业的服务行业,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找到行业背景。二是高职专业的设置要有人才需求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充分研究服务地方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充分研究地方和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中长期需求情况,只有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有需求的渴望,才可能存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变闭门办学为开放式办学,掌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摸清所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脉搏,动态地优化专业结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实施的行业条件和需求基础。

(二)专业要采用“校企合作”的建设模式。高职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实现专业建设的“六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定位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共同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评价;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推行 “六个共同”的专业建设模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尽管实施难度较大,但是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的努力方向。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共同进行的专业建设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可以凝练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满足三个设计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高端”和“技能型”可以理解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复杂程度较高,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同时满足三个设计目标,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定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重的模块设计”。

(二)树立两种课程观念

课程体系设计一是要树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以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为设计依据,以技术知识、技术能力的获得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体系。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积极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课程设计上创造学生参与的条件,体现学生参与的要求,更多地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以达成课程的目标。

(三)遵循一个生成机制

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职业岗位群需求导向”的课程生成机制。即先定位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接着分析完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需要职业能力和素质,然后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来开发课程。这样,课程内容来源于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岗位工作的实际,能够满足行业企业对岗位员工的能力要求,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

课程体系设计可采用两种系统化的设计方法,一是职业导向的系统设计法,选择与职业工作相关的“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为载体,系统设计“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融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二是能力导向的系统设计法,选择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为载体,系统设计支撑岗位群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四、推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就成为高职院校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的具体工作。

(一)深化“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

“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是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高职课程的建设方式。校企共建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兼职教师熟悉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熟悉岗位员工的职业成长规律,便于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专职老师熟悉课程的教学规律,便于开发适合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中,专兼职教师能够发挥各自优势,选择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项目作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情境,保证高职课程“工学结合”目标的可操作性,同时可实现高职课程从学科导向课程向工作导向课程的过渡。

(二)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以“工学交替”等形式实施,在实践中可以是传统课堂和实训室的交替,也可以是传统课堂与企业车间的交替。课程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工”,是把实训实习当作课程的一部分,当作课程来实施,进行“工作化”的管理,运用“工”的途径,达到“学”的目的。同时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考核评价,建立以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作品考核和终结性评价等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五、建设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

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是实施“工学结合”的物质载体,师资和实训条件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专业建设范文3

关键词:高职;专业;品牌;办学特色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使考生不再满足于能上大学,而是开始考虑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因此,高等教育办学者已开始重视品牌专业的创建与维护。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较短,目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整体品牌形象的高职院校还不多,因此,从打造品牌专业开始,真正办出高职特色,是提高高职办学质量的切实之路。只有将更多的专业建成品牌专业,才能形成品牌院校,才能不断提升市场形象,实现考生、用人单位、学校三赢的局面。

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发展急需建设品牌专业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推动高职院校加强高职专业的改造与建设,打造品牌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共识。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较快,每年都增加一些高职专业,在专业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专业建设的质量上仍重视不够,致使个别专业报考率、就业率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按照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打造高职品牌专业,以此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品牌专业是形成高职办学特色的基础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形成自己办学特色的过程中,专业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是通过专业特色实现的,因此抓好品牌专业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充分利用地理和外部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管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满足了三峡旅游发展和三峡工程等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专业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必须具有体现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

品牌专业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地位品牌专业体现着一个专业的培养能力与质量、信誉和形象,是赢得市场的法宝,也是专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品牌专业是一所大学社会地位的反映,是某一专业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凝结在专业品牌中的社会认可度。通过品牌专业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的知名度自然会提高,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就会大量云集,学校的办学地位也会不断提升。

品牌专业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市场竞争力就业问题是每位家长、考生在选择就读高校、权衡投入与回报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所以品牌院校、品牌专业自然成为首选。品牌专业的价值体现在能提供给受教育者比一般专业较多的利益,对受教育者来说,品牌专业价值的实现可以降低受教育者选择专业的风险。品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会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成为用人单位竞相追逐的对象,从而大大提高受教育者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专业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人才的培养、学校形象的树立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专业建设,学校应该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善于利用自身和社会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进行品牌建设。品牌专业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所以必须科学拟定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品牌专业的建设。品牌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人才培养符合度指标品牌专业要求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采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办学模式,突出特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水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品牌专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之一是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符合时代要求,人才培养规格要定位准确,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要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体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符合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科学,定位、课程设置等应通过专家与企业界人士的评审。

师资力量指标品牌专业必须拥有在该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水平或社会影响力较高的专家、企业界人士作专业带头人,带领专业教师齐心协力建设好该专业。一方面,专业带头人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凝聚一批专家学者为品牌专业建设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专业带头人长期致力于该专业领域工作或研究,对本专业的技术以及学术发展非常熟悉,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方案,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一流的教学需要拥有一流的专业教师队伍,品牌专业教师队伍应该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高级职称比例要求≥30%,青年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要求≥35%,“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求≥60%,专业基础课及主干课由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主讲的比例要求≥80%。

实践技能训练条件指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充足的条件下,品牌专业还必须有充足的可供学生实践、训练的基础设施与场所。首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功能,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生均实验室面积或生均设备台数应达到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其次,应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有相应的考核和监督检查指标,以确保实习实训能达到教学大纲预期的要求。

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指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因此,品牌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现代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课程内容应能反映当前社会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的要求。品牌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革新均应走在同类院校的前列,具体可作如下要求: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或使用反映教学改革要求、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比例≥60%;专业课由“双师型”教师或兼职教师上课的比例≥80%;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例≥20%等。应健全品牌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教学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应制度化、经常化,应能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指标品牌专业除了在学术研究上达到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外,检验品牌专业的实力或优势要靠非常现实的指标,即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品牌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专业技术水平精湛,拥有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强,专业技能合格率≥95%;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应达到95%以上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品牌专业建设措施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如品牌专业建设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对师资的引进、培养等作出规划,以满足实践技能培养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为调动积极性,便于检查、监督,品牌专业建设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既要有短期的计划,又要有长期的建设规划;既要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又要不断提升专业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创新教学品牌专业建设要把转变教育观念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具有高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要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重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编写、更新适合高职特色的专业教材。要不断形成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职业特点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专业,使品牌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认同度不断提升。

加大品牌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投入完备的软硬件设施是品牌专业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基础,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勤于钻研、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品牌建设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对从事专业教学的师资要求更高,既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能培养出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又要能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职业修养很高的人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建设设施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使品牌专业在软硬件设施上与竞争对手比较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加强品牌专业的宣传品牌专业建设除了练好内功外,为了能够招收到高素质的人才,为今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带动专业形象的提升,必须注意加强对外宣传。一要积极鼓励品牌专业教师走出去,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教师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二要利用高考招生咨询等活动,广泛地向考生和家长宣传品牌专业的定位、办学条件及特色,达到使其了解、熟悉、认同的目的;三要通过参加校外各类技能比赛活动,展示品牌专业学生的技能和精神风貌,使品牌专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2]施爱平,等.高校专业品牌化建设刍议[J].江苏高教,2005,(4).

[3]甄贵章.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5).

专业建设范文4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 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 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 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 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 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 项,发表学术论文13 篇,其中核心论文7 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 件,市级奖励证书3 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hi138-Com)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 A. Cornford J.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knowledge tracking new for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J]. Geoforum,2000.

[2]Leeuwis,C.and A Van Den Ban. Communication for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Building onthe Traditional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2003

专业建设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学科建设;教学体系

一、引言

电子商务引发的变革几乎涉及人类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所有层次,而每个方面、每个层次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电子商务人才具有多方面、多层次和多元化特性。在创办电子商务专业的初期,就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要突出人才培养特点,把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作为目标,依托于师资力量雄厚或者实验条件先进等综合优势,在改变传统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探索出一些值得总结的经常和做法。

二、发展历史和现状

电子商务是一门集信息技术、管理和商务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一般来说,交叉学科总是通过若干不同的传统领域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衔接处产生的。计算机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属于传统的工科领域,而经济管理在我国则属于文科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明进步服务,20世纪4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自然要广泛地应用到经济管理和商务活动中来。在经济管理别是商务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产生了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

在美国,各大著名院校的计算机学院都开设了电子商务研究方向、专题,联合计算机方面和管理类的师资力量共同主办课程。其中美国著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在1998年,由工业管理研究院和计算机学院联合创建了电子商务学院,1999年宣布设立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商务硕士学位(MasterofE-Comerce)。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起步于2001年,当时有13所高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首批开办电子商务专业。从起步到2002年,有110多所高校申报电子商务专业,批准83所,并成立了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聘请了经济、管理、计算机、法律方面的高级顾问。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Whinsion教授和纽约IBMWATSON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JEN-YAOCHUNG研究员被聘为高级顾问。到2003年,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81所,目前,我国已有275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逐步形成了电子商务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电子商务专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已是一个客观事实。这表明社会对电子商务方面人才是迫切需要的。可以预见,随着全球信息化建设热潮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需要还会不断增长,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三、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关联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延伸和发展,而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是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内部与外部信息系统的结合才构成现代企业完整的信息系统。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和管理学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相通的,这是两个互相补充、互为因果的专业。我们应研究这两个专业的内在联系,以深刻揭示它们的相通性、互补性和共享性,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加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利用电子商务专业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

四、培养目标

学科建设的出发点是社会的需求。当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对于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知识结构就会提出新的要求。显然,讨论电子商务专业也应当由此出发。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是当今时代的特点。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来说,需要以下几方面的人才:信息技术人员、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运行人员、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信息系统集成人员、有关上述各项的教学与研究人员。

传统的自动化、无线电、通信等工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新专业,对于满足上述信息技术类要求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对于其他各类需求,单纯从工科专业中引申出来并不合理。因此这里涉及应用领域的大量知识与特征,应用领域的业务要求既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又是应用系统是否成功的标志。而各领域的特点又相去甚远,笼统地用“计算机应用”加以概括,是难以界定其学科培养目标与学科内容的。在“计算机应用”的名称之下,培养目标仍为计算机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仍以计算机为核心,而管理和商务方面的知识,则始终处于附属的地位。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经济学或管理学各专业在文科范围内,无论是师资、生源,还是技术手段都很难适应大幅度加强技术能力培养的要求。

因此,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立以在商务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为目标的,属于管理学门类的电子商务专业是十分重要的,十几年来,电子商务专业迅速发展,也证明了这种需要的迫切性和现实性。

五、专业定位

明确专业定位是提高该专业建设的重要一步,新专业并不是原有专业的简单糅合。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整合,即对电子商务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出一套精当适量的教育实施方案,以此来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商务基础知识、视野开阔、富有创造性、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各高校应该在统一的基础上规范该专业的建设。虽然目前专业名称相同,但实质上专业设置重点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差别很大,就业方向也不同。电子商务专业本身就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所构成的跨学科领域的专业,强调的是IT与管理系统的互动结合和边缘学科知识模块的复合。因此,全国各高校应该在统一的基础上规范该专业建设,培养出既精通IT技术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性人才。

六、专业建设的原则

建设一个新专业,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正确的方向与原则是专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下几点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1)坚持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力量。作为一个应用型的专业,必须紧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上都要体现这一基本原则。

(2)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这些年来,许多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这方面工作不利,形成所谓的“拼盘式”的教学方案。一定要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起教学大纲、教材、软件、实验指导相配套的骨干课程体系。(3)加强实践环节,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的具有现代商务知识和技巧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通过课程内、外各种渠道,教育与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专业建设,由于师资、设备等原因,专业建设必须分步骤地逐步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七、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内容改革

构筑集实验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要体现出“基础核心特色”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培养的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建设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3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新体系。新体系从机制上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敢于竞争、主动学习、不断进步,培养优良的学风。

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围绕上述的教学体系,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包括: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水平教材;优化教育技术手段,建设一个包含各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库,并利用教学交流网站和学生形成教学互动;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和实验课改革,鼓励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倡导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建立导师制度,由导师指导在电子商务方向上有优势和专长的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专业论坛,为学生提供本专业最新的前沿动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引进激励机制。

配合电子商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并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展示学生特长的创新实验平台。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学生创新项目与专用机管理制度,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充分注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内容中以及实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延伸,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统一规划电子商务专业实验课程,制订各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了适应时展要求,体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可以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的专业管理网站。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3,(2):28-29.

[2]袁申国.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2):65-69.

专业建设范文6

关键词 商务英语 专业建设 核心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ZHU Ra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English, School of English,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ese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come more frequent. The need of talented person has become very urgent, who is required with solid English language knowledge, also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qualified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core curriculum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mode, teachers should constantly adjust the teach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goals, in which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t the same 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 In addition, develop and choose the right of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 which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asks.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or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

近年来,我国加入WTO为中外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企业有机会进入国外市场进行开拓、发展,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中国企业在各个方面寻求与国际接轨的机会。外国企业也将中国视为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不仅更加积极地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同时也争先将公司办事处等落户中国,在中国寻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在这样蓬勃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国家对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又掌握国际商务管理和运作知识的人才需求很迫切。但目前,社会上既具备国际视野、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又精通国际商务技能的人才很少,因此,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商务英语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2012年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英语功底,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跨文化商务交际技能,掌握应用语言学,工商管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①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熟悉国际商务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还需要了解国际商务发展动态,掌握创新思维,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法规、分析和解决问题。

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具备职业基本能力,商务运作和管理能力以及全面英语语言能力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研究应予以高度重视。商务英语作为集语言知识、商务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外语起源于应用语言学的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逐步形成一门交叉学科,并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在我国,首先创办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立时间在1951年,到目前为止,已历经50多个年头。在这50多年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为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更多高校创立了该专业。截至2010年,32所高校已被批准设立商务英语专业。调查表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非常乐观,就业率接近98%,在一些国际化程度比较大的城市甚至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持续高涨。但是,虽然用人单位对此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但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等仍有待完善。进一步审视当前的商务英语专业确实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有待提高。为了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在专业建设方面大力加强。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由外语语言、商务知识和职业技能三部分组成,英语语言课程的目的是重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训练,商务知识课程会根据用人单位需求适时进行调整,比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等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较灵活,可通过开设外贸跟单、报关实务等课程,教会学生一些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工作技能,同时会随着新的经济技术发展进行调整。在目前,大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商务英语核心课程门类有待增加,根据教育部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最新规定,经济学、国际商法、商务谈判等课程开设的院校较少,大多院校停留在开设商务英语阅读、写作等基本课程。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还要兼顾跨文化交际课程,如国际商务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人文素养课程,对于以上核心课程的开设,英语知识与技能课程占专业课比例应为50%~60%,商务知识课程占专业课比例应为20%~30%,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应分别占专业课比例5%~15%,但目前,有调查情况表示,有些高校的与语言文学相关课时占总课时的18%,最高达到90%,而商务知识课程仅占10%~30%,这会导致学生掌握的商务知识匮乏,不能满足日后岗位需求。比如,目前,在外贸领域电子商务已被广泛使用,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国际电子商务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高校应对核心课程的开设予以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开设时间方面应考虑全面。目前,大多数高校将传统的英语语言与文化课程开设在一、二年级,而且所占学分比例较大,商务知识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四年级。但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大多在低年级,高年级再学习商务知识,时间上有些滞后和仓促,对商务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而且课时总数不高,学生又会同时忙于找工作或考研,对商务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影响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基于以上情况,高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商务类课程比例,并适当将商务类课程的开设时间有所提前,可考虑从二年级开设国际商法等商务类课程,并适当增加课时数,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商务知识。此外,有些英语语言相关的基础课在设置方面可进行改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等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教师教会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提供学生一些课外资料,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定期进行监督和考查。

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尽量改变以往较死板的“填鸭式”教学,能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商务英语专业是新兴专业,也是与国际化接轨最强的专业,教师应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使学生成为主导者,在课堂上扮演主要角色,教师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向学生开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尽力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构成自由的讨论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

此外,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了情景模拟化教学模式,教师采用此种模式时,除采用启发式、提问式和参与式方法外,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仿真情境,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汇总的角色扮演,辅导学生进行分组展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点评,为他们指出理论知识重点和需掌握的商务技能,此种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这种模式的使用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网上实验室或商务实训软件等,使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商务文件,通过图片、实物、音像创造模拟环境和场景,最大化靠近实际商务场景,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②与此同时,很多商务英语专业采用任务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协商、共同努力完成某些既定任务,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可学习到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任务教学法的使用并非教师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使学生掌握适合于自身的语言学习方法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与此同时,当今很多西方国家高校采用研讨式教学法。此种教学模式适合在每学期安排1~2次,作为其他教学形式的补充,在使用此种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旨在提供给学生研究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平台,以此提高学生学术研究的能力。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应起到协调者的作用,辅助学生的研讨活动顺利开展,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在课堂活动中增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总而言之,上述几种教学模式都在尽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在课上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而教师的角色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开展,起到组织者、调控者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多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讲授,对老师依赖性很强,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应成为真正课堂交际活动的完成者。除教师课堂讲授外,学校可请往届毕业生回校开办讲座,与在校生交流工作经验,使在校学生了解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自身需掌握的职业技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除理论知识教学外,实践教学和实训模式也是商务英语专业应予以关注,不断改进的方面。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方面重要部分,以此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实践教学开展时,需要软、硬件的保障。在硬件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应争取建立商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进行商务实际操作和场所。同时,也应在图书馆藏书量方面予以加强,适当增加符合实际需要的商务方面书籍。③同时,学校可与企业加强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学校不仅可与国内企业合作,同时可与国外企业联合,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更直观地接触实际国际商务以提高自身技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可选派专任教师与企业中工作人员通力合作,对学生实习进行直接指导,以保证学生实践学习效果。

在教材方面,教材的质量会影响到课程的水平,因此,在培养合格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开发、选取合适的优秀教材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市面上的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不多,有的是单纯商务理论知识的介绍,有的是以商务词汇讲解为主,真正能将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相结合的教材很难找到。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应选择与国际接轨的内容新颖、实用的教材,可考虑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同时,专业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还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编写适合学生水平及需要的教材。这需要教师对培养目标、教学理念(下转第50页)(上接第48页)和课程体系进行准确把握、并根据职业技能的需要将实训、实践部分内容,与理论讲解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使用教材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将理论联系实践,学到相关职业技能,教材建设与开发除了应该有内容丰富、详实,与时俱进的教材外,还可建立商务英语语料库,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真实语料,不断充实、丰富教学。④

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要经历长期复杂的过程,为国家培养优秀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院校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进,教学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在实践、实训方面予以加强,同时,也应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材选取、开发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能够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从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注释

① 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2.

②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1-5.

上一篇汽车专业

下一篇作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