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能力范文1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的,要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2004年至今,为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高职高专办学理念,围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采取对准市场办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2004年首先从课程建设上开始研究如何适应性形势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2005年正式实施“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相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岗位能力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相互映照、紧密联系;能力培养中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交替进行,做人与做事同步进行,即“三层双轨”。三年教学中两年主要在学校,一年主要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训等教学环节;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实际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即“2+1”。“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综合职业能力观下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基于企业核心管理部门进行课程重组,以岗位驱动设置核心专业模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是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浙江中小企业的岗位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对中小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2.课程结构柔性化、综合化。为突出针对性我们将原来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按“企业需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
3.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职业能力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它们含有很多经验性的隐性能力成分如职业所需要的态度、情感、思想、行为倾向、品质,无法直接把握并用显性的语言来确切表述,只能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来间接确定,如德、信、勤教育可融入思想品德课程、劳动教育;意志磨炼教育可通过军训课程实现。为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所需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我们增加一些如素质拓展训练、团对管理、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进行这类能力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4.加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目标职位是浙江中小企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1.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就是基于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我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问题,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突出岗位能力,建立了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5W+群库”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实施“精品课”的建设工程与群库的建设工程。具体的建设思想:围绕5W的思想WHAT(管理技能)、WHERE(就业岗位)、WHO(专兼教师)、WHY(职业能力)、WHEN(市场动态),满足“适岗”与“变岗”需求,逐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职能库、企业流程库、案例库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公共基础+岗位基础知识+岗位核心知识+素质拓展四大模块。公共基础按教育部规定必修课程进行设置。岗位基础知识模块课程设置基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及所必需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经济常识而确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岗位核心知识根据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设置四个岗位领域教学模块,即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可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自愿进行选择,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每个岗位模块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开发,采取理论知识+案例研究+社会实践+就业岗位+职业证书等一体化模式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与实际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素质拓展模块主要考虑学生隐性知识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创业学、潜能成功学、管理沟通、电子商务、经济法、团队管理等。
2.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管理技能,对所学理论与知识的深化,为缩短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差距,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按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构建实践课程。理论授课时间由原来五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企业顶岗时间由原来一个学期调整为两个学期,增加沟通与礼仪、团队素质拓展、沙盘对抗、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达1∶1,其中在企业顶岗的实践时间占总学时的20%。校外实践主要采取上岗、顶岗、企业参观实习三种方式;校内实践主要有专业通用技能的课程设计、单项岗位模拟实训、岗位综合模拟训练三种形式。
岗位基础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一般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主要实践课程为劳动课程、思想品德、军训管理类专业基础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统计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对应的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劳动态度、人际交流和通用管理能力。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是以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于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企业管理模拟室、销售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生产加工中心),各模块安排2~3周模拟实训,从而实现通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提升。
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校内综合性实训,时间为6周。二是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为30周。校内综合性实训有企业经营仿真决策、ERP软件应用、工商模拟市场、素质拓展训练。校外顶岗实践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找实习单位;二是依托工学结合的教学基地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三是对有招人需求的企业,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摘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定位所决定的,其本质是就业教育,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因此,课程设置必须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要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适应浙江中小企业的职业岗位群为目标,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专业能力范文2
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商务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1)就目前高职院校现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国际贸易专业与其他商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大体相同,在人才定位和就业方向方面大同小异,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2)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的调整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课程交叉重复、综合不足的问题,专业课程体系缺乏依据,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1.2课程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虽开设一些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等实践课程,但仍开设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且,由于高职教师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仍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内基地的使用力度不够大,专业技能课程并没有充分的进行实训操作。
1.3学生缺乏专业认识、职业岗位认知不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不够均衡,外语水平不高,商务职业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另外,高职学生缺乏职业引导,对外贸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缺乏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1.4校企合作的程度不高、学生缺乏顶岗实习锻炼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力度还不够大,缺乏在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密切的外贸实习单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率较低,并没有真正得到商务职业技能的锻炼。因此,学生缺乏在具体岗位上的外贸业务实践。
1.5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任教师都较为年轻化,外贸英语能力有限,英语口语能力不强,这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造成了极大的困扰。(2)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偏重理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无法把握行业的信息动态,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1.6学生缺乏商务职业能力锻炼,商务职业能力薄弱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于学生商务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比较少,尤其是省级或国家级的商务职业技能竞赛参与度不高。学生在商务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锻炼,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比较薄弱。
2.关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商务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2.1制定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1)高职院校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制定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商务职业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商务职业能力。(2)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国际贸易专业要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贸人才,就必须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从国际贸易专业实际出发,根据岗位的要求设置符合岗位能力需要的课程,将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实习和实训,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职业能力。
2.2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高职院校要扩大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招聘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在职专任教师到外进修学习、加强教师商务英语的口语培训,加大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还要积极聘请行企业专家深入课堂,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熟悉业务操作具有较强商务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2.3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根据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需要扩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软件和设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有针对性地选择外贸合作企业,加强与企业的调研与联系,争取在发达城市开发新的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寻找专业对口,岗位对接的企业,这样才能更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专业能力范文3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本领之一,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对高职学生来讲实践能力是他们最薄弱的一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踏入社会后,面对本科生甚至更高学历的竞争,没有自己的专业优势,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也比较薄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园林专业的学生学习时,由于教师的能力素质有限,所以大多数教师更多的是照本宣科,并没有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入到教学中,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不仅没有兴趣,也很难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不理想。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看为主,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学生的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培养,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遇到困难,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加强园林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1.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摇篮,但是由于受普通高校教学的影响,高职学校更多的也是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就应该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理论知识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园林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会从事与园林有关的工作,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实现高效率的教学。我们要转变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的比例,使学生全面发展。
2.逐步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训练
为加强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逐步完善课程设置,增加学生实际训练的内容。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校本课程,教师自编教材,结合学生和地方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增加实践的课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更加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在设置园林专业的课程时,要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程中适当地增加实际的案例和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园林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教师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要是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针对高职阶段园林专业学生的现状,学校应该努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的园林专业进行学习,了解更多先进的知识,积累自己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今后的教学。同时还可以邀请专业的园林专家、教授到学校进行讲座,为教师普及相关的知识和实际的经验,丰富教师的知识和阅历,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4.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内外的实践锻炼
专业能力范文4
关键词:中专生 就业 素质培养
近年来,随着大专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与扩招生逐步涌向社会,使得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日趋严重。而中专生的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遵循《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众所周知,能力愈强,就业的机率就愈高,对自身命运的把握就变得越主动。本文根据多年从事学生的专业教学与毕业生的就业安排经历,从服装企业的用人要求出发,总结出服装专业中专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意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一、培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实操能力
服装行业是个动手能力极强的行业。从车间的机工、裁剪、检验到技术部的制板、推板,以及设计部的设计人员,不但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极强的操作能力。学校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过硬的本领,就要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立在服装行业部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加大实践课的力度,使学生的实操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灵活多变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我校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实操能力的培养上,采取了三步走一注意的办法。三步走:1、与“订单培养”的企业共同协商,根据企业的生产特色及用人要求重新设置课程,增加实践课的课时量,删减一些理论课,使教学真正体现“所学必有所用”。2、派本专业全体教师进厂学习,将企业新的制作工艺和管理方法带回学校,应用于实操能力的训练,缩短学生与市场的距离。3、实训课严格训练各种基本功。按照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对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的单项工序、组合工序进行质量和速度上的严格训练,确保学生进厂后能够快速地融入生产。一注意:学生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均衡各类专业知识,既不要偏重设计,忽视工艺,也不要只学工艺,不懂设计;既要打好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又不能把专业知识当作学习的全部,要学会把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相融合,把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相融合,练就自身过硬的本领,成为一名“有实干能力的人”。实践证明,我校学生在结束学习走向实习岗位后,只需不到一个月的熟悉时间,就能单独组成流水线进行大生产,并能投入到生产技术的各个环节,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是真正意义的校企联合,学生接受能力快,融入工作迅速,团队意识强。企业的满意度98%,学生的实习就业率达到100%。
二、培养坚韧的意志力
服装企业老总曾说过一句话:“技术可以慢慢训练,但坚强的意志力必须要养成”。可见,在服装企业意志力甚至比技术更重要。学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只是让受教育者具备了一种成为人才的可能性,能否真正成为人才,还要看他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力表现。这种表现,在服装行业更多地表现为是否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即是否有坚韧的毅力、耐力;是否具备顽强的挫折承受力。中专生的工作起点和大学生不同,起点多为最基础的工作,辛苦劳累再所难免。特别是服装企业的生产特性,有工期限制,员工为赶工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如果中专生不具备良好的吃苦耐劳精神,很难“守得云开见日出”。基于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意志力的培养,首先是德育教育贯穿专业思想,口号是:“我们的耐力最强;我们的协作最好;我们的奋进心最大;我们的成功率最高”。 其次是将意志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早操的体能训练,爬山野营拉练,模拟高温下的车间作业,都是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学历不等于能力”,不要怕自己学历低,只要脚踏实地,在“干中学”,“敢于磨砺自己”,就能使自己稳步向上。相信自己,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三、三年后论成败,见高低,要相信辛苦努力必将有丰厚的回报,培养学生努力成为一名“压不垮、打不败的人”。
三、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服装企业依靠的是集体的力量,一套服装从设计到成衣,从成衣再到穿在消费者的身上,其间工序环节的相互衔接与密切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服装企业最讲求团结协作能力。一个人的情商是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一名员工能够和上下左右的人和睦相处,通力合作,就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学生进入社会后,可能要与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共事,如何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与领导、同事在工作上配合默契,是现时代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我专业教师利用学校开展的服装展示、韵律操比赛、大合唱比赛、运动会等大型活动,让学生放开手脚,自行训练、自行组织协调各种关系,教师只做辅助工作,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使学生懂得了理解,懂得了帮助、懂得了忍让,懂得了配合。“我们团结,我们合作;我们宽容,我们感激;我们行动,我们进步!”这是学生在校合唱时喊出的口号,也是我们倡导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校得到的锻炼,到企业后得到了自然延续。企业反馈回的信息是“团队意识强”。可见,团队意识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诚”字,以诚待人,金石为开。引导学生要善于控制自我情绪,善于与别人沟通,对不同的人要主动适应。无论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要有“共赢”的意识,要成为一名能“与众生存的人”,这也是和谐社会对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要求。
性格决定你适合做什么,爱好决定你愿意做什么,能力决定你可以做什么,市场决定你能够做什么。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仅能解决个人将来的生计问题,而且能满足国家对人力的需求。中专生学好专业知识,练好自身本领,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为日后的成功就业做好准备,为日后的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少滨,中专生就业意识的自我培养问题,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
专业能力范文5
关键词:技师学院;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并重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不仅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技工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由于他体现了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客观性、必然性,所以,我们把它总结和上升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基本规律之一。探索、把握和顺应这一规律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一、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规律的内涵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要素和形成过程、能力本位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可概括为“二大内涵”。
1.从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层面看,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涵盖和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
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他强调,在职业素养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而该规律在强调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折射出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再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他由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二者相比,不难发现该规律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完全一致,该规律不仅再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而且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内涵。
2.从人文主义角度观察该规律,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认为:任何教育都要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为教育目标,以服务学生成长为本为教育思想,以引导学生思考为本为教育方法,以激起学生兴趣为本为教育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而该规律强调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表现出高度的人文性,引导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为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育理念,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育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获得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比我们得知,二者虽在文字表述方面有所区别,但在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该规律不仅将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重要内涵,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提升“做事”的能力,诠释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不仅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一条规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1.构建专业能力训练体系,强化学生专业能力训练
(1)建立和完善课程标准模块
要依据先进性、职业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原则开发出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要将专业概况、职业能力、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评价督导确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的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三大主体;应按照成立专家工作组、信息收集和处理、搞好课程开发、编写初稿、征求意见、组织审定、颁布实施七大程序做好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制订和开发工作,为强化专业能力训练提供指导性文件。
(2)建立一体化教室
要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仿真性、高效性、综合性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群或技术应用大类核心技能的需要集中建设一体化教室,注重相关专业的融合、同类学校的共建、区域共建。应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合理设计其建筑层高、建筑面积、讲练区域划分、工位布置,在功能上既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又满足产教结合需求,建立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从制订一体化教师等级标准、进行一体化教师等级考核、绩效挂钩三个方面入手建立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使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真正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专业能力训练提供教学人才。
2.构建关键能力养成体系,提升学生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养成体系由教学方法模块、职业道德模块构成。
(1)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和完善教学方法模块
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实现由传统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运用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教师被动地“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以此提高学生方法能力。
专业能力范文6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曾有过耀眼的辉煌,但近几年来,其就业形势大不如前。其主要原因有人才市场容量不足的问题,也有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下降的问题。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入手,对专业能力实现的几个层次,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做到大学生充分就业、合理就业,不仅需要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上更新观念,加强指导,同时还需要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理性思考,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的组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上一个特殊劳动供给群体,其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及相关知识学习、积累,对自身潜能进行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技能和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于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一些什么能力,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总的说来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从本专业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入手,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顺应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开设电子信息专业的院校逐步增多,未来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竞争会更加激烈。毕业生的质量是电子信息专业竞争成败的关键。从培养规格看,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各方面的能力,由此我们将培养规格中的各种能力进行分类,整理出与之相对应的各门课程,具体分类如下:
1.工程计算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数学计算及应用能力、建模能力、时域、频域分析,主要涉及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信号与线性系统。
2.外语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本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大学英语、eda技术与应用等。
3.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的设计能力、典型微机系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
4.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常用电子仪器使用能力,电子电路分析、应用能力,单片机应用能力,eda应用能力,阅读与绘制电气图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电装实习、电气绘图与电子cad、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
5.电子信息产品的分析、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工业标准的理解能力,电子信息产品分析、方案的理解及初步的设计能力,方案实现和系统测试能力,电子设备维护检修能力,跟踪新技术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工程制图与cad、科技信息检索、通信电子线路、电视技术、电子测量、家用电器技术实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通信电子线路实验与设计。
6.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数字电视、家用电器技术实训、无线电调试中级工实训与考工、毕业设计。
7.技术技能能力。主要包括:获得无线电调试工技术技能能力和考工证书。主要涉及的课程有:测试技术与仪器、大屏幕彩色电视接收机、数字图像处理、无线电调试高级工实训与考工。
8.研究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电子应用基本模块训练、数字化测量的实践训练、常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践、科研实践、产品开发。
二、专业能力实现的三个层次
1.基础训练。主要通过课堂实验、电子工艺实习等环节,训练学生识别选用电子元器件,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试简单电路、掌握焊接安装工艺等。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测试和对各种电路性能指标测量,巩固学生所学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和科学测量电路方法,为后续实训环节打下基础。
2.模块训练。就是对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专项实训,也就是课程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掌握一些专项技能,积累一些实际电路知识和工程知识。通过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电路等为主的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与调试,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做好准备。
3.综合训练。主要采用项目、大型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形式。项目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申报校级或院级项目,或是参与教师课题等;大型设计竞赛指的是,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盛群杯单片机竞赛等;毕业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最后阶段的教学实践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撰写报告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电子电路工程实践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目前,各类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还包括人际交往、组织协调、沟通、适应、团队合作、创新等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各项活动,才能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为此,必须改革大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以前在评优评先中只看学习成绩的做法,增加学生个人素质评价等相关内容,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如学生个人素质主要包括:基础文明素质、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调查、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和课外读书活动等内容。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就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实现的几个层次进行了探索。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还应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对如何提高这些非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也期待同行的指点。
参考文献:
[1]高见芳.关于高职电子专业能力的培养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61-62.
[2]曲秉春,金喜.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9):43-44.
[3]郑太发,李儒俊.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几点思考[j].纺织教育,2009,24(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