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语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语专业

外语专业范文1

关键词: 外语教学 教学理念 评价体系 语言能力

1.引言

外语教学改革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语教学改革一直伴随着外语教学,尤其是在改革开发的数十年里,国内外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参与外语教学改革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也越来越多;各种教学改革的理念、改革的路径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们都在外语教学的不同层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对外语教学改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外语教学改革的效果与学生的语言水平远不能令人满意。外语教学仍然是费时低效、事倍功半,效果令人担忧。我们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利与弊,提出了三点改革意见:第一,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同等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与练习的效果;第二,进一步改革评价体系,在重视学生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第三,强调学生实际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提高两个方面并驾齐驱、齐头并进。最终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外语教学改革,使外语教学改革呈现出有效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2.对外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2.1更新教学理念是根本。

要想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外语语言能力至上”的教学理念,有关管理层和外语教师们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为了提升一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多么优秀的研究成果,最终都应该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在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上表现出来。

现在存在于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理念方面的问题是理论创新与外语教学的实践相脱离,名目繁多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有效支撑或服务于外语教学,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尽管人们都在高举改革的大旗,都在大喊外语教学必须改革,但是在一阵纷繁喧闹之后,外语教学基本上还是维持老套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唯命是从地听。教学理念转变不彻底,教学改革措施“雷声大、雨点小”,“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大多仅停留在口头或表面上。课程设置不完善、欠科学、面面俱到,教师课堂讲授重知识而轻能力,没有也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学阶段外语作为主科,大学阶段外语作为专业学习的衔接、过渡“一条龙”的问题,课内的教学和课外语言实训严重脱节。教师的课堂教学可谓认真负责,不厌其烦地讲授、强调,而对决定学生语言能力的自主学习、课外练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学生方面的问题是有课必上,上完了事。相当部分的学生,上学就像上班一样,下了课就万事大吉了。他们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及时指导与帮助,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除了听课以外,不知道还得去学习、练习外语。因此,把课内和课外割裂开来是不对的,教师只抓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和自主练习。归根结底,只有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才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体、学生外语语言能力至上”教学理念的彰显与体现,才是外语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必由之路。

2.2改革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考核语言能力的评价体系是关键。

我们以往的考核评价形式过于简单,评价结果过于片面,考核语言知识远远大于考核语言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较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人们在质疑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想法同时,却在大学里面重复着相同的故事――灌输知识,考核知识,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以及深层次的应试教育,每学期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只能把学生引向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歧途。

考核评估的倾向性和指挥棒作用对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考核的内容、方式都重在考核学生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那么学生平时就会非常注意语言能力的提升,就会把精力放在语言实训与自主练习上。只有把语言实训及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通过语言实训:大量阅读,在真实的语境中体味地道外语,反复练习听、说、写、译等语言能力,学生才有可能提高其语言能力。如果考核的内容、方式着重语言知识,学生就会随波逐流,在平时的学习中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轻视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评估功能方面,应该树立“评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观念,通过评价不断改进教学,不断使学生发现其自身的弱点与不足之处,其最终目的是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必须改革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考核语言能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考核语言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逐步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能力的提升上来。我们应该把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奖励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期成绩应该是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3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学习外语就是为了服务于实际生活的交际活动。外语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训练、提高过程。它不是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更不是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重在培养、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流语感、用英语思维,以及用英语有效交际等综合语言应用能力。“Practice makes perfect”,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练”字。任何语言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练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实践、练习、目标语的输入、输出是第一位的。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只能通过其自身的语言实训来实现。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使自主学习成为新的教学模式,而整个学习活动中的30%―50%任务,包括听、说、读、写、译,都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第五部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要求:“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并指出:“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因此,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面及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过程;既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强调知识,更重视能力,使二者协调统一,同步提升。

3.结语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外语教学的改革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外语教学改革既需要先进的理论来支撑,又需要有效性、实效性的改革措施来驱动。如何用先进的理论来支撑外语教学改革,怎样用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来推动外语教学改革,仍然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所应面对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黄源深.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J].外语界,2006.4.

外语专业范文2

本人概况

姓名:张咏梅 性别:女

民族:汉 政治面目:党员

学历(学位):本科 专业:英语

联系电话:12345678 手机:16816818

联系地址:中山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 邮编:528400

Email Address: 呼机:888888-1234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1993.9--1997.7 科技外贸英语专业 本科

另:其他培训情况

辅修日语和导游

现正进行注册会计师考试

工作经历

*1999.4---至今 中美合资狄姆阿姆斯壮技术有限公司

翻译/总经理秘书

处理总经理所有日常事务/现场翻译美方执行总监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拓展/陪同美方技术支持进行现场工作指导/安排组织公司管理层会议并作会务翻译

*1997.10---1999.4 中瑞合资北京中安消防电子有限公司

外籍生产经理助理

负责瑞士、德国和香港地区的国际采购业务/翻译各种生产技术、商务合同文件/协助实施电子元器件国产化工作/组织、协调生产各部门会议,并承担翻译工作。来源:中国求职简历网

个人简介

我本人适应性强,责任心强,勤勉不懈,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从事多年翻译及谈判、助理工作后,积累了丰富的外贸业务和国际贸易谈判经验以及优秀的英语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及设备,以胜任现代化办公的需求。

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外语专业范文3

关键词:外语专业;高职;复合型人才;主观意识;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217-02

职业规划,一般是指个体对自身职业生涯及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规划的过程,完整的职业规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必要因素。即将进入社会,开展社会工作的学生,包括大学生、高职生等,都需要于在校期间提前、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这一过程完成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一、外语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由于市场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原有单一的语言要求提升为复合型、国际化的外语人才需求,根本上就是外语能力+专业的模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选择指导,使其适应社会需求,成为职业性、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

二、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与存在问题

外语专业学生普遍面临着复合型专业技能需要提高等问题,针对不同的外语专业方向,通过大样本分析,总结出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以此分析其求职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帮助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一)商务英语专业

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三资企业、外企、中外合资企业和私企。对样本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没有职业规划的情况下,认为最理想的工作,按人数比例自高至低分别为公务员、公司主管、企业家和商人,前两项的比例更是高达29%和23%。实际上,从最终调查统计的就业情况来看,54%的高职学生进入私企,24%的进入外企,占了一大部分。这一情况的对比,说明学生对于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自身职业定位的意识很不准确。出现这一不利状况的原因,就是高职学生缺少自身职业规划,对于以后从事工作的针对性投入不多,导致无法进行更高综合性、专业复合性的工作。

因此,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十分重要,且应将职业规划重点放在侧重个人定位、明确个人目标上,并结合最新的行业需求度调查进行落实。

(二)英语教育专业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英语语法等基础性知识,并能很好地运用语言进行写作和交流,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进行小学或中学的英语教学工作,或者从事翻译或管理等专业性工作。但目前的高学校教育过多地、片面地放在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上,对高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由于不能结合未来工作需求,往往有所忽视。同时,高职院校对就业政策、安置、派遣等工作上的投入很大,而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不重视,使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等同于求职技巧一类,主观上并不重视。

(三)俄语专业

对高职学校俄语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仅有15%的学生对于学校为自己提供的就业帮助感到满意,而高达60%的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就业指导,同时有84%的俄语专业高职学生明确提出职业规划对该专业的就业非常重要,说明该专业学生在主观上对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视。同时调查显示,高达70%的俄语专业学生对于自身特长并不了解,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无法进行预期。对于专业的职业规划知识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不足以提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矛盾,使俄语专业的高职学生迫切需要专业的机构来提供择业、规划方面的帮助。

(四)旅游英语专业

以新疆为例,我省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经济不断提升,仅2016年“十一”期间,接待的游客就达到62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5%,实地消费总额达70亿元,同比增长26%。对于旅游大省,旅游业平均新增3万/年的岗位缺口,但目前一所高职院校对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输出平均不足5千,其中英语导游仅占5%,完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随着入境旅游走势的良好发展,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专业能力,是对高职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国内的旅游业发展,甚至全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

三、外语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根据以上分别对外语专业不同类别的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调查结果,可以总结出其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1.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设置依旧以语言为主,且绝对单一,这样就降低了其学习领域的宽度和深度,不能满足现今企业对于复合型、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兼修的人才的需求。

2.选择专业时,由于高职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目的的认识,对于外语专业的选择可能并不是出于兴趣或者自身能力、特长,而是存在盲从的情况,选择热门专业学习,这导致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度很高,关系对自身定位的确认。

3.外语专业高职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不足,没有主观上主动培养自身规划的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实习时,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内容对自己的将来就业并没有帮助,比如做家教、促销员等,无法利用实习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对自己能力进行目的性扩展,所以无法利用自身积累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外语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案

高职院校担负着对人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责任,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负有不可推卸的指导责任,而外语专业高职学生存在着一些独特性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通过适当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学习外语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语言能力的同时,可以利用西方较为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指导学生,将其与中国国情结合,这样在世界观的作用下,学生将更容易认可该规划行为,并主动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宣讲会,提供有益的实习机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从而自主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2.高外语专业学生由于在校内,接触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客观上的困难,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专业的方法,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自身特长能力分析,有意识地拓展自我专业能力,使其向复合型、被需要的人才类型发展。具体方式可以是高职院校针对不同分类的外语专业学生,介绍其可以进入的行业或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即除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外,需要的其他专业性知识,如外企管理人员、政府公关人员等职业所需要的其他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及时地去培养。

3.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适合市场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瓶颈囿于传统专业的设置,因此,院校可以进行课程设置制度改革。比如将第一专业和第二专业的学分比重进行调整,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复合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自我培养。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对自身职业进行初期规划,在兴趣为主要影响因素的第二专业选择的情况下,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专业深度和宽度,逐渐培养起职业意识。

4.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市场需求。在学生选择课程时,能对课程对应的职业大类有认识,从而不断认识职业内容,既改变外语专业学生的单薄知识结构,也能更明确地做出职业生涯规划。

五、结语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时,必须是培养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至为重要。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由于市场的特殊性、自身专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也会不断更新,高职外语专业的学生如果要在市场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就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语言专业和其他复合专业的学习,扩展学习深度和宽度,完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33-34.

[2]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2002,22(5):109-111.

[3]张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57-59.

[4]何明霞,王冠.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素质发展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0):70-73.

外语专业范文4

一、英语介入旅游人才培养的契机

(一)国家外语能力发展需求

2017年2月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指出:国家语言能力是指国家处理内外事务的语言能力,其中包含国家外语能力。虽然外语是外国的语言文字,但外语能力却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语言能力。当今时代,外语能力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战略资源。就我国而言,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都离不开外语能力支撑。

国家外语能力不仅体现在国际事务中,也体现在国内日常生活中。现在,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已成为国际化都市。例如,北京、上海有韩国人聚居区,广州有非洲人的习惯活动区等。对来华人员进行服务是“国内外事”,需要医疗、安保、通讯、经贸、学校等方面的外语人才,其背后也体现着国家的外语能力。语言智能,是信息化时代国力的重要表现。笔者认为我们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在语言智能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主动权甚至领跑权。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更好更快的黄金期

国家旅游局2016年12月发出的旅游业投资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从开放之初入境旅游“一花独放”,到90年代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双轮驱动”,发展到如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足鼎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全球最大的客源输出国、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35年来,中国旅游业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增长了数十倍、上百倍,旅游从单一的接待型事业发展成大众化产业,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幅提升。未来20年乃至35年,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更好更快的黄金期。

(三)服务厦门区域经济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到: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聚焦发展电子信息、旅游文化产业(包括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健康产业等)、现代物流等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十余条千亿产业链(群),增强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为全市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发挥英语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杠杆作用

(一)外语教育改革动向

在推进外语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大学外语专业要加大复合语种教育,特别要重视“外语+专业”的改革,由“学外语”向“用外语学”转变。应重视公共外语教育,认识到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直接关系各项国际事务及活动的相关人才培养,关系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二)更新外语学习观念

不能把外语与母语对立起来,当代公民应具备双语或多语能力;不能把外语教育只看作外语能力的训练,它同时是在培养公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不能把外语教学只看作课堂内、校园内的教学活动,更要看到校园外的外语生活,看到国家处理内外事务的外语需求;不能把外语教育看作对少数人的教育,而应将其看作当代社会的公民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基础,强调英语学习产出效果,尤其是对应岗位英语能力,反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整合教学模块,围绕英语听说、实用写作和快速阅读等实际使用能力,按照学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组织课程建设。

(三)贯彻英语关键词教学

笔者在多次旅游专业课程的交流听课中发现:除了任教如《旅游英语口语》这种英语相关课程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在讲授旅游专业类课程时明显忽略了外语的国际交流职能,即使教材中出现了相关的旅游英语术语也不能引起教师的充分关注,学生自然也就只知中文内容不知英语表述,浪费了大好时机。

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贯彻英语关键词的教学方法是底线也是特色。当前高校师资基本都是研究生以上人才,具有充分的英语素养,在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突显英语的国际交流功能是充要条件。当然关键词的提炼除了现有的术语外,要求教师吃透教学内容,充分掌握提纲挈领的技能,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内容框架,能简要表述自己观点,同时减少英语学习的压力,却保有了英语交流能力,这也正是现代旅游专业人才的特色素养。

三、以几个旅游专业方向为抓手,渗透“因能施教”的英语水平考核

(一)英语能力培养基本思路

我校的旅游R凳巧柚糜谕夤语与旅游学院的,共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空中乘务、高速铁路动车乘务五个专业培养方向。鉴于高职院校生源录取的末端性,整体大学英语教学安排以“听说领先,强化读写”的理念组织。教学设置中抓住大一新生刚入学的契机,以情景主题口语教学为驱动,强化口语听力教学,改变学生读写为主的传统英语学习模式;合理控制阅读教学课时,明确阅读及应用型写作教学目标,强化读写译的技能引导和训练;贯彻“因能施教”,辅导学生参加稍高于自己英语实际水平的相应水平等级考试,提升综合语言水平。

(二)具体课程建设改革

为了提高全校《大学基础英语》课程教学质量,鼓励高职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对全校学生基础英语成绩的综合考评和横向对比,大学英语教研室制定了第二学期所有开设《大学基础英语》课程的班级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统考成绩替代大一学年第二学期的期末该课程考试成绩的评定办法。具体执行办法为:期末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占比6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互动、期中项目考核)+B级统考成绩占比40%。

(三)设计特色英语能力的小项目考核

我校旅游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随着国际邮轮经济的快速发展,厦门作为中国内地最早接待国际邮轮的港口之一,对国际邮轮乘务人员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多。学生毕业后主要去高级酒店、高端餐饮、高级会所和国际邮轮等行业从事相应的工作。

在旅游专业教学中推行英语教学模块改革,以智能化学习和听力自主学习作为主要依托,从五个项目层面依次设置:听说项目(强化口语),基础读写项目,专业读写项目,高阶英语项目和拓展英语项目(延伸项目)。改变原有课堂授课模式,课堂教学从教师“主体”转换为教师“主导”,强调学生演练学习和技能训练,英语学习回归语言技能项目训练。

突显听说项目和拓展项目。听说项目进行针对性教学材料整合、大班口语教学探索、口语课堂演练模式实验及运用智能化音频影像技术。拓展英语项目为延伸项目,结合旅游专业大类的英语特点,组织英语文化类项目和专业英语微课,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拓展英语能力。

推进课外自主学习和智能化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建立听说自主学习模式,改革英语听说能力测试模式,结合大规模网络测试做多次小型听说测试评估,结合比例纳入总评成绩核算。结合智能化手段,结合迎合学生特点的新技术手段融入教学,通过微格影像视频鼓励口语学习,通过基于网络批改系统的写作教学,通过口语APP、 听力APP和网络学习门户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测试手段来引导新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外语专业范文5

关键词:外语专业;实践教育模式;三位一体

一、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展开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客体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客观对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之实现全面发展。

二、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育模式: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探索

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办高校之一,浙江树人大学一直致力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外国语学院对外语专业实践教育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性和延续性,将实践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每个学年、每个教育环节,形成学生实践活动“四年一贯制”。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加强与政府、企业、学校、社区之间的合作,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力度,加强与国外高校间的交流,互惠互利、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多层面、多样化地探索建立外语专业“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国际交流”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

1.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强化直接实践经验

学院积极拓展渠道,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将课堂教学延伸至企业,让企业培养进入课堂,大力推动课程改革与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对接。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根据合作企业对于服务外包、金融财务、外贸业务等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如加入计算机软件、金融实务、商务礼仪、职业素养等相关课程。此外,鉴于外语专业学生将大量与国际企业接轨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植入国际多元文化、国际证书培训等课程,能扩大学生国际视野,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院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拟定不同层次、多个系列的校企合作培训项目,创新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点单式”选择,力求做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模式一是企业利用学校办学场地、师生资源等,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设备、选派业师,双方共同出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东忠班”即为此类模式。杭州东忠集团出资在学校设立校内实训基地,该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除了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还为进入企业的大学生提供各种软件课程培训。模式二是学校利用企业场所,提供资金或购置设备,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基地主要由企业负责管理,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及企业项目研发和培训使用。目前,外国语学院使用的校外实训基地均由校企合作协议方企业无偿提供。纳思教育班、杭州汉世班、塔塔班、印孚瑟斯班等即为此类模式。

2.以社会实践为重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以政府、培训机构、社区、图书馆、中小学为平台,开展学生多元实践,于新生入学初即着手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识;以外语专业实训课程为抓手,以项目为依托,根据各个基地实践对象的不同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设计实施各具特色、分层分类的活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精髓。几年来积累的项目有近20项,内容包含中国国学常识、西方儿童文学、中西方文化对比、英语经典电影及歌曲欣赏、中西方国家风情、爱的教育、英语口语、初级日语和韩语等,这些项目旨在让人们,尤其是中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为系统地接触中西方文化的精髓。2006年至今,学生在近二十个实践基地进行了800多场的中外文化传播活动,二万余人次受益,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所有这些项目的持续开展,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平台,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意识。

3.以国际交流为依托,锻炼国际化实践能力

学院与包括加拿大约克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日本长崎国际大学、韩国建国大学、韩国南首尔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在内的近20所大学开展国际交换和联合培养项目,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国际交换生、短期研修、专升本、本升研以及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从2006年至今,已选派近两百名学生参加国际留学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国际化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需强化学生、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构建互需、互联、互赢的合作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学生的自主精神,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实践教育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家耕.谈谈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7(4):23-27.

[2]黄志强.对民办高校实践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27-130.

外语专业范文6

关键词:创新素质;培养;高职外语专业学生

作者简介:鲁吉(1956-),男,山东淄博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第二语言习得(英语学习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78-03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正在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1]。在这一进程中,外语已被视为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而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鉴于此,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如何根据国家战略和时展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能在各行各业涉外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外语类人才,这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外语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根据有关研究,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一个误区:过分强调对学生“硬实力、硬指标”的培养和训练,而忽视了“软实力、软素质”的教育和养成。所谓“硬实力”,主要是指与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有关的显性智力因素;而“软实力”则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职业心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等隐性的非智力因素。大量事实表明: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标准越来越务实,学历和各种证书已不像几年前那样受重视。与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相比,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求职者是否具有开朗的性格、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敬业和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3]。可见,“软实力”作为一个人潜在精神和价值层面能力和素质状况的反映,对大学生的未来成长和职业成就尤为关键,高职教育同样不能忽视。尤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具有较强的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和时代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要求。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而言,其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较淡薄、被动学习问题较突出,基础普遍较差;缺少专业学习策略和方法指导、较多地以“死记硬背”的机械性方法学习,不会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不会应用学习策略创造性地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4][5]。因此,作为高职教育的育人过程, 外语专业在重视训练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寻求理想职业岗位创造必要条件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存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特征与创新素质内涵

“创新”曾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A. Schumpeter)提出。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存的生产过程,使生产技术体系发生变革;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6]。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大致是指发明的应用。现在“创新”这一词语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同的领域对“创新”有不同的内涵。

(一)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特征

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专业属性的角度分析,高职外语专业属人文社科类范畴。这一性质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创新有别于工科类专业的小发明、小创造等创新。其表现形态应该主要是非物化的,如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等等。上述高职外语专业在创新成果方面的这种以非物化形态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其学生的创新也应该主要是非物化的: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主动探索、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学习新观念、新思想,尝试新方法培养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学习策略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提高解决外语专业学习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其次,从作用和影响范围的角度考察,能使社会发生较大变化或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创新人才毕竟不多。虽然我们不排除外语专业的个别学生,也可能会取得具有比较重要社会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但这并不是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普遍要求。所以,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应主要从其个体或群体的活动角度以及纵向比较和发展的方面去评价。也就是说,这种创新主要不是以学生直接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为参照的,而是更加关注对其个体或群体本身的情况:只要学生从事的创新活动相对于其自己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创新”具有明显的教育属性,因此学生的这种“创新素质”是可以培养的。第三,从创新的内容方面分析,高职外语专业的“创新”并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其创新应以学生的外语专业学习与实践为依托进行。正如文秋芳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他们的创新必然以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活动为依托,以自己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以各种能力为物质保障”[7]。由此可见,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创新性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或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

(二)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内涵

根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创新型外语人才是外语专业的精英人才,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具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跨学科的技能结构和跨学科的发展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与敏感性、具有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以及对司空见惯的事情提出问题和产生疑问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8]。简言之,他们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宜规模小、规格高,“只适合在极少数重点学校实施”[9]。

那么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内涵是什么?对此文秋芳教授的解释是:创新素质主要由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方面构成。创新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求新,即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敏感性,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第二,求异,即对司空见怪的事情能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前者必须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批评性、独创性、探索性和多向性思维品质;后者指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事业心、责任心、恒心、毅力[10]。

如前所述,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语言资源的理念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外语人才。在此背景下如果我们把这类人才理解为由极少数重点学校来培养的为数很少的精英人才,那么就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全面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外语发展战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外语类人才。况且创新人才也是相对的:我们只能说总体上“创新型外语人才”比其它类型外语人才的创新素质更高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类型的外语人才没有或不需要创新素质。当然,对不同类型和层次外语人才的创新要求和侧重点可以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外语类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高级外语类人才”、“普通外语类人才”等。前者是指外语及外语相关(应用)领域中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专家或骨干;后者则指外语及外语相关(应用)领域中具有一定创新素质的一般专业人士。在此基础上,再将上述不同种类和层次的外语类人才细分为“复合型”、“应用型”、“职业型”等类型。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产生多种外语类人才,从而便于对其具体内涵进行研究,为不同院校培养不同的外语类人才提供可选择的模式。

三、外语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

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既离不开专业教育,也离不开创新教育。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树立两者相融合的理念。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体现在其专业学习与实践方面,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天天都要接触专业学习,一旦他们离开了专业学习,那么其创新素质的培养便失去了基础。如果我们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理解为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甚至是相对立的教育或者简单地认为它们是“专业教育+创新教育”,那么就难以真正培养外语类人才的创新素质。

(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目前全国外语教育界对普通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达成共识,即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层次、分类型,不同院校应根据其特色和定位并结合区域特点和实际的市场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于是出现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二分法”(“通用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三分法”(外语+文学的“精英型”、外语+其他专业的“大众型”和上述两者相结合的“混合型”)以及“多分法”(“通识型、“复合型”、“精英型”、“学术型”、“职业型”)等模式[11]。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趋势,由此引起了外语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普通高校多样化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探索具有创新素质的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我们基此可以探索出诸如:“高级外语类人才”、“普通外语类人才”,均可选择同“复合型”、“应用型”、“职业型”中的任何一种类型优化组合,形成较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样,不同高职院校应根据其特色和定位,并结合区域特点和实际的市场需求等情况,建构同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外语类人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三)具体化的创新素质培养

为了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的质量,必须将创新素质培养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具体工作中。因此,要在外语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中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容,并出台有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管理文件。这样便可以使外语专业的创新教育有依据、人才培养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类型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结合外语专业教学实际,坚持能力与素质为重、分型培养的原则,修改不适应创新素质培养和创新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学生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前提下,修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外语类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通过调整不同类型课程的比例或课程设置,改革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突出不同专业方向/职业的特色;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体现此类人才的特点。其次,要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1.开发并开设外语专业学习平台课程或特色课程。以往的外语专业教育过于强调专业内容学习,而忽视如何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因此,建议为一年级新生开设《外语专业概论》和《外语学习策略》课程。前者可由专业负责人和各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共同担任:专业负责人向学生简要介绍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主要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等等,使他们对外语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主讲教师则利用其绪论课的机会就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要求,以及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等告诉学生;就所授课程的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为其外语专业创新学习打下基础。这样,新生一进校便可以得到专业学习的“导航”。后者在于发挥其教育功能:以较系统的学习策略学习与应用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恰当、有效地应用学习策略改善其专业学习(学会学习);通过学习策略教学,使学生提高自我管理外语专业学习的水平,增强其主体意识、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其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素质。

2.将创新教育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各任课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一些创新教育的内容:针对大一新生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的情况,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对大二、大三学生则可以通过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对他们进行基于项目和任务的教学,并模拟职业或岗位工作情境进行专业与职业训练,培养其专业综合创新能力。

3.开展课内外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专业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如实施导师制、开放式、任务型自主学习体系;开展“语音实训”、“外语学习策略应用实践系列特色活动”、和“大型模拟翻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英语实践活动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2-8.

[2]文秋芳等.国家外语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应用尝试[J].中国外语,2011(3):4-10.

[3]陈晓燕.高职教育更要注重“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1-9-28.

[4]王琦,王维平.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80-82.

[5]王宪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4,6(3):88-90.

[6]刘昌明,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7-68.

[7]文秋芳,宋文伟.综合素质实践课—从理论到实践[J].外语界,1999(3):11-38.

[8]杨凡,等.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A].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1.

[9]陈新仁,许均.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1-26.

上一篇广告专业

下一篇听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