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教育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教育教学范文1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就意味着信息的传递。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大数据的研究多数定位在宏观角度,将它定义为高优化力、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但是,对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即它的数据之大,大在它对于数据的分析的全面性和其背后潜在的巨大价值潜力。目前来看,信息化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弥补了现有的优势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极大的弥补了优势教育资源的不足。网课和网校的盛行,使得许多学生实现了在家里也能听到名师讲课的要求。第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很多学习软件的开发以遵守“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自主学习,根据学习状态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自我监控,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一些软件会推出每日背词打卡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每天的任务量。只要每天按时按量的完成任务就会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不仅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监督,还促进其进行学习规划。第三,加强了教学的管理职能。信息化时代极大的促进了家校联合与沟通,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已经成为很多老师进行教学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既能够协助教师的日常工作,还能够协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反馈,极大了加强了教学的管理职能。
2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现状
2012年,国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来看,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不同的教育阶段来看: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校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成型,因此多限制小学生使用智能电子设备。因此小学阶段的信息化教学,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和家校合作方面。如课程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而这些技术的运用在英语、语文、科学课上使用较多。朗读课文时的趣配音、学习英文字母时的字母操、自然科学课上观看影片等,都是教学信息化的表现。中学教育阶段,主要指初中和高中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已经有了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很多经济发达、教育领先的地区及学校,已经开始允许学生带智能电子产品进入课堂。如人手一个IPAD,课堂上不再采用提问的方式而是大家在线统一作答,教师通过后台软件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作答的机会,也让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起来。高等教育阶段,现阶段高校发展较快,高校扩招已成为普遍现象,管理人员分配不均、管理工作过于繁重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因此,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优化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快速发展的重点。学校通过建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自主选修网课、校园卡网络一卡通、建设多彩校园等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学校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继续教育阶段,“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当前,我国很多开办继续教育的学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形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如部分继续教育机构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大数据校企合作信息平台”。
3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现存的问题
基于网络大数据和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模式正在向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受到了质疑和阻碍。
3.1对教育教学信息化重视度不足
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这一方式能够将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高效科学的工作,但是一些年纪大、教育观念较为陈旧的老师不愿意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习惯,或者说不认可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而教育信息化得不到重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较为接受这一方式,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系统的运用需要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在线学习,那么学习者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避免网络上的其他干扰仍有待思考,毕竟信息化教学并非适合于每一个学生,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对于家长来说,家长是否认可这一教学模式的推行也至关重要。在对于一些家长的调查访问中发现,有些家长并不认可这一模式。他们认为是教师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合理的理由,是教师省事的表现,有的还认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适合于每天抱着手机完成他们的家庭作业,这样有害于学生的视力和身心健康。
3.2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较弱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就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变革,然而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较弱。由于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始终无法组建起一支优秀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其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没有足够专业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水平,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缺乏创新的意识,从而导致当前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很难有全新的突破。
3.3教育教学信息化软件开发不到位
要想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建立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新模式,就需要创新出适应这一领域的专业软件。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有些系统的设置并不合理,并且由于开发过程中一些不严谨的行为而导致了学习系统中出现了错题、漏题的现象,这一问题仍需要解决。此外,有些网上选课系统、校园一卡通充值软件等信息化服务系统多有漏洞,给学生生活带来了不便。要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务必要切实加强软件的开发和运行。
3.4缺乏信息道德观念
随着人们越来越具备信息交流的意识,互联网中人们言论自由,但也出现了很多不文明的行为,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培养时,也需要为学生灌输文明交流的观念。小学生学习能力强,很容易学到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言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信息道德观念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做一个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好公民。
4对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议
4.1加强学校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知
在这里我把它分为几个维度来进行探究。对于教师而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尝试着把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可以进行实验,先尝试运用一段时间,然后比照前后的成绩,看是否有所提高。不要一味的抗拒,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应当首先加强对于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模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好的自主学习的工具,他们要做的是提高自己对于信息化的认知水平,找到在这一系统中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培养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养成自我督促学习的好习惯。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强调,进入新时代,面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切实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责任。同时也对新时代教育系统的干部提出了要求:首先是提高现代化意识、其次是加强专业精神。
信息化教育教学范文2
文章在阐述信息化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教学的有利因素,包括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并就信息化技术高效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教学研究
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应用于职业教育中将会成为其改革的转折点和发展的关键点。随着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准也在渐渐提高,学习资源、教学资源都在不断地丰富。各个专业科目的教师都在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课堂变得更为风趣、活泼、生动,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都激发了出来,使学生能够投身于学习中,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教学特色,探析怎样将信息化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有机融合,从而促进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化的特点
(一)数字化
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便是数字化。我国各行各业中都渗入了数字化的使用,在职业教育中数字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发挥的作用也在时间的推移下越来越大。数字化应用于职业教学中的有数字化的视频、音频、多媒体相关软件、网站应用、电子邮件等信息化技术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电子设备录入课件,通过上传资源,实现与学生或者其他教师共享,这样学生可以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相关课程知识。
(二)网络化
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速度十分快、信息的互动性高、跨越文化的差异、大容量。网络化囊括了图像和实验数据、电子期刊等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化改变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化,还能够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多媒体化
无论是在职业院校还是在初高中院校,运用于教学中最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设施便是投影仪,它涵盖了计算机、投影设备以及幻灯片,另外需要配合使用的设备有扩音设备、录音设备、多媒体的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的教学系统软件。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上述工具,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形象生动、饶有趣味的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智能化
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标即实现智能化,现代化设备中的通信、信息技术,智能控制,各个行业的技术都包括在其中。这些技术都具备以下特征:超强的记忆力、感应能力、适应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独立的行为决策力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化的特征实现智能、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教学的有利因素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教学模式,想来都是采用文字的形式传递课本知识的。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的展开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多元化、生动化地表达出来。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情境虚设,应用在教学中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之余,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远程功能,实现教学互动的课外化,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枯燥乏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方便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的。当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之后,所有的企业生产流程、操作过程都可以通过软件设备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在虚设的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工作流程,并体验真实环境下的工作。在此条件下,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而是实时的,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职业教育一贯的教学模式便是学生只是在教室里相互之间展开讨论。但是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今日,教学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可以不拘泥于现实而在技术平台上进行学习探讨与合作、互动与交流,教学的过程成为了沟通交流与协作的平台。
(四)有利于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
理论教学、案例讲学、项目授课是我国传统教育下一贯的教学组织模式。在今日,随着信息化技术教学的深入发展,混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协同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往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仅仅将学生当作是知识的接收器。今日,信息化技术教学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意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而重点在于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所在。
三、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高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措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重点在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如,制作课件、制作微视频、寻找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如果连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都存在问题,那么更别说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了。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投入信息化技术教学前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相关技术的训练,以提高教师技术教学的水平。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像新课标改革一样,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注入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学观念,促使教师认识到信息化技术教学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让教师认识到更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加强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比如,教会教师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使用网络共享平台方法。其次,由于职业院校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学的时间较短,所以完善相关的教学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对此可以实现家校合作、院校活动的视频化,办公设施的自动化,教学资源全面共享等,由浅至深地达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目的。最后,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的设计大赛,让教师更多地去练习信息化技术教学,促进教师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综合来说,院校应该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优良的学习环境,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还能够促进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职业院校,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的特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化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趣味教学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或者设置互动性强、活跃度高的教学活动,例如,运用3D打印、肢体感应等技术,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山东商业职业技术院校利用信息化技术,采取了“云空间”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采用“题库博弈”空间教学的形式,由学生出题,在班级成立对应的审题组,教师设置抢注的规则,并将此设置为期末考试的加分项目。这样不仅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自主出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信息平台设置“读世界”的学习窗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将课堂教学分成小课堂教学,通过“云空间”,让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最后,应用“闯关式”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学生像玩游戏一般闯关答题,寓教于乐,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三)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是十分重要的。在知识的时代,高校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应用价值。院校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更新,能够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某高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移动校园平台,实现了院校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与此同时,该校在此平台基础上研发并实现了22个移动业务的应用,共计34个服务板块,子版块更是多达100多个。整个过程以“应用驱动,共享共赢”为思路,致力于打造软件商、制造商和学校一并参与,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链。笔者认为高校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时,应该将范围不断扩大,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各大高校教学资源的实时更新与优化。例如,某高校建立了基于慕课中心的跨院校选课、相互认可学分机制,最初采用28门慕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逐渐建立起跨校选课和学分认可的系统。该慕课平台的建设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各个院校之间的互通。因此,高校应该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让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加行之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并与职业教育教学实现深度的融合。
(四)丰富教学资源、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方便了课堂教学,还使得教学的资源和手段不断地丰富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云空间、微课空间、校园网、QQ群等),将图片、视频、音频、3D影像、虚设的情境等存储到共享的平台上去,学生使用个人的电子设备进行实时的学习,学习效果和效率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翻转课堂的应用便得到了各个学校的强烈反响。翻转课堂拥有课前设计的一个环节,该环节将知识模块化,将模块进行内容化,针对内容制定目标,根据目标进行视频制作,设置练习和作业,传至网络平台。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院校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分化成多个任务,根据任务制作视频,教师可以亲手制作,也可以在网络平台选择优秀的教学资源,但必须要切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需求。学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学习知识、完成功课,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翻转课堂减少了学生在学习上的限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成为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成功案例。
四、结语
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院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职业院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去应对市场的发展。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对信息化技术教学进行有效的应用、贯彻落实并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粟盈.浅析如何提高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J].轻工科技,2015(12):199-200.
[2]高艳.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9):211-212,220.
信息化教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APP 信息化教学 应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席在青岛国际大会上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在网络大潮的冲击和移动终端设备迅猛发展的前提下,APP教学软件的兴起,不仅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产物,它也将成为各大学校、学生的主流选择。教师应该主动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通过创设课堂学习虚拟空间(BBS、聊天室、微课堂等)创设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来实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APP教学软件兼具图文、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并且具有直观性、互动性、虚拟性、动态性等特点,APP教学软件适应移动终端盛行的时代,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身处信息化社会,我们的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或者iPad,这不仅助长了APP软件的迅猛发展,更保证了APP软件的使用频率。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师生基本具备了校内与校外、线下与线上学习的信息化环境。我们应该充分发挥APP软件的优势,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服务,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1 通过APP教学软件,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尽管市场上的App琳琅满目,但是很多教师对于APP教学类软件不主动,不研究,无所谓。殊不知,APP教育教学类软件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可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术老师上课时对于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的色彩例子,使用IBISPAINT App授课通过平板可以使色彩立马分清,特别是美术作品里的对称图画,APP更是一秒解决,秒杀现实授课针对对称图画高要求的尺寸、色彩等。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IBISPAINT App软件制作一段影片展示自己如何作画,传到APP上,共同分享学习。美术课堂上,展示教师较高的信息教学水平,分享影片,分享绘画的快乐。
教师玩转APP教学软件的过程绝对是一个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2 通过APP教学软件,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网络时代,社会的变迁,教学紧跟潮流,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也不应当再局限于教室。APP的优势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传统的英语课上,我们只是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然后布置一堆英语背诵作业。课堂上充分应用翻译APP,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能力便可以更高、更强。课堂上,教师使用APP教授学生,可以克服学生的“回到家里,走出课堂,爸妈英语水平有限,不能对话,不能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等抱怨,那么有了翻译APP,各类问题便迎刃而解。APP教学软件,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能力,更能提升课堂氛围,让学生对英语可以“处处可学,时时可学”,提高教学效率。
同样,物理教师上课使用虚拟APP,模拟各种力臂实验,深化学生感知体验;化学老师可以使用模拟APP,有效避免课堂上的危险的实验。APP是一个宝藏,需要教师们要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3 通过APP教学软件,能够快速整合教学有利资源
如果你以为APP只是单纯地在看网络资源,那你就学识浅陋了。APP软件具有强大的互动性。APP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资料,变废为宝,及时适当调整课堂进度。在APP上互动,教师、学生知无不言,互相帮助,最终共同进步。APP互动的数据存储在云端,数据存储的过程也是蕴含价值的过程,等待我们教师发挥“洪荒之力”。
4 APP教学软件符合碎片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网络上APP教学软件如火如荼,大受学生、家长、社会人士欢迎。那是因为APP软件抓住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发呆等公交,可以学APP;排队等候,可以学APP;优秀教师远在他乡,拥有APP就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学习昂贵或者优秀的课程。“时时可学”的学习模式,随时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利用闲暇光阴主动思考探索难题,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
APP教学软件从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其优势显而易见。
APP软件是信息化社会的新型产物。市场上拥有大量教育APP应用软件,可谓琳琅满目。但是我应当发现,并非所有的APP软件都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若要使APP软件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的效果。在开发或者选取APP软件时,应该多注意符合教育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挑选出一款符合课标,吸引学生,能够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APP绝非易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试验等考查数据,我们发现如下APP应用程序更易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亦能更快提升学习效率。
(1)APP应用应体现“游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类APP并非只是单纯地把课件、教材、作业等内容转移到移动终端设备,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个教育APP就会失去开发的意义。教育APP主要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将知识和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学生对游戏是无免疫力的,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2)APP应用遵循“教育味”。
没有学生会拒绝游戏,但是游戏绝不能喧宾夺主。教育APP应用应当建立课堂教学内容全息图。从学生角度出发,捕捉一些便于实现同时又可负载相应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游戏。教育APP应当从学生出发,取材于教材。“表面在游戏,实质在学习”是最好的教育APP应用的状态。适当创设闯关升级类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掌握情况,让学生在游戏中领会教育知识。
(3)APP应用应体现“互动性”。
互联网+教育时代,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能够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反馈教学资源,根据回收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教学步骤。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建教育APP应用,创设班级团队,学生线上互动交流,随时沟通,互动解答各种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咨询,共同探讨,提升班级凝聚力,共同进步。
教育类APP给孩子们多提供了一个学习途径。教育APP应用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但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软件只是辅助,不能通过教育APP应用做揠苗助长的行为。综上所述,我们在应用APP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当取长补短,协同提高,才可能早日实现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黎加厚,王竹立.最终改变课堂的或许是手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0):4-12.
[2]南俊杰.“轻游戏”: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中国[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4-26.
[3]胡正勇.中学创客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APP创客课程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59-62.
信息化教育教学范文4
信息化建设高师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国家未来20年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总体规划。之后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下称《教育规划纲要》),对教师的应具备的学科知识领域提出了“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的要求。面对现实需要,如何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顺应时展,推陈出新,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是值得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培养方案决策者深思的问题,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是首当其冲。基于信息条件下的建设要求,将会更高。本文以高师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为例,试从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的技能训练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整合课程,融合信息,建设超媒体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高师院校中,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是在模仿中学教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略为改动,尤其是专业课的设置;有者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时课程的缩影,并未形成自身的特色,显得呆板。况且学校教育中各门课程,一直以来均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面对现实中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文本教材越显得落伍与滞后。教师仅是凭借文本教材的知识组织教学,知识容量有限且较为单一,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决策者与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将到来,对师范院校的教学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为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成果显著、科研能力过硬,并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能起到指导、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学科与专业并重,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宗旨,改革培养方案,合理安排“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比例。立足于“必修课”满足需要,“选修课”强化提升,构建“够用的基础理论、突出的职业技能、宽厚的文化素养”的人才培养规格,将专业课程调整为“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理论课程与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课程”并进行夸学科整合。
基于网络信息大增,移动信息参透到个体生活中每一角落的今天,教材的改革应摆脱纯文本的束缚,倡导多媒化教材进入教室,力争在“电子书”“超媒体”上进行探讨。“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犹如市面上开发的外语学习机一样,当一个孩子用笔点到某一单词学习时,不仅有标准读音,更有情境呈示;如若继续点击相联的词语或物品,又会继续呈现情境解说和分析,等等,使人通过动态与形象的直观化轻松理解。教材与多媒体进行合理交融,就能够使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学习,由原来的枯燥纯文字上升到必要的场景和意境辅助学习,也将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课程的个体学习与组织互动更为轻松。
二、立足建构,情景学习,自主探索
常言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由于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所受教育过程中造成的思维局限性使然,高师院校教师大多拘泥于自身的知识考量,习惯于文本教材解说和个人研究领域的分析,也就是传统的教条说教。面对现实需要,高校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应打破传统中“讲授为主”的常规模式,择机以开放互动方式进行实施。某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与现行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接轨。组织课堂应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情境化学习、探索发现学习和基于问题式学习等等。特别是课程教学论、实践类课程和技能训练类课程,更应根据一线小学的实际工作环境,将校外现场引入校内。更有甚者,利用课程信息平台,进行灵活多样的互动式学习,将各种资源的进行合理利用,适时开发虚拟教室、虚拟听众与虚拟评委平台。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是在合作探索、互动互助中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自觉应用已自然形成习惯,不必等到走出校门后,还要用几年的时间从一线老教师的教诲中感悟继而掌握。
问题解决式教学,应成为数学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主导。教师应根据理论课程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寻思路,而后再指导解答与分析。例如,高等代数等专业课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可利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进行操作:“设置数学情境(引导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猜想、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正面求解或举反例)注重数学应用(学做、学用)”。亦或采用探究教学模式“产生问题提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分析验证评估交流推广”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
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观点强调,认识既不发端于主体,也不发端于客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客体的动作和活动。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决定了课堂活动主体活动的方式。在课程教学论的学习中,可采用以教师主导型为主要教学方法,结合问题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活动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进行组织。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原则与方法”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等内容学习时,根据学习实际情况,可采用“阅读(自习)出示问题(教师)讨论交流(学生轮流上讲台互动)疑难点拨(教师)形成共识(师生小结)”。
三、内外贯通,实训对接,职前职后呼应
新世纪的师范教育应注重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这是师范教育接受终身教育思潮影响的客观反映,是师范教育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是师范教育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选择,是师范教育遵循教师成长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是师范教育的总体走向。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由高校师资、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培训团队,既整合了高校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优势,又彰显了本地一线教师熟悉地方特点。使培训内容能根据一线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学员的现状和期望设定,利于培训的实用性、前瞻性,注重实效性;又能以当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聚焦课堂,引领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意识等。
校内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培养,应实实在在着眼于一线小学教学,强化顶岗实习,建立培养与培训共用的学习资料库。教师应由以“单学科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以课件开发为中心”的“经典CAI设计”,转变为整合“交叉学科专题”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等。借助于现代化的平台、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情境,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校、虚拟教室等。以任务驱动和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突出学习确定目标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高师实践教学培养,除了应用网络外,还应紧盯小学课堂,突出校内模拟实训。考虑采用“理论先行案例支撑教案强化小组试讲讨论修改集中试讲”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教案)的训练,可采用“理论先行案例支撑分析与讨论尝试写作集中修改形成教案”的方式进行。试讲训练,可采用“理论先行课例观摩教案强化小组试讲集中评议”与“学生课外自练全班集中交流教师组织微格强化”的训练方式。“听课与评课”训练,可采用“实录对比分组交流课例强化点评促进”的训练方式。“说课”训练,可采用“讲清理论规定内容制定方案分散训练集中抽查”的方式进行。通过训练可削除学生的茫然与恐惧心理,能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意识、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对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以信息化为平台,整合设置课程,改变课堂组织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实践训练,实施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改革,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3]钟启泉.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3.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5]田果萍,姜绍忠,李长毅.现代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107.
[6]刘凤.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李长毅,许丽建.加强理论学习,突出技能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0,(7).
[8]黄永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信息化教育教学范文5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教育信息化常抓不懈
2003年,白云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工程似一针活力素注入我校教职工心田。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全校师生充分感受到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深刻地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时,把“信息化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位置,成立了“信息技术备课组”,在抓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探索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2007年又将信息技术备课组提升为“信息技术教研组”,要求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同时负责信息化建设、网络的运行维护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工作,2012年8月学校为了有效地整合并扩大优势,构建了管理组织网络,持续推进学校信息化管理,成立了白云一中电教处,由电教处主抓“科技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学校网站”“班班通管理”“广播室”“监控室”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网上档案”,实现网络管理,收集学校各种资料,做好整理、分类、存档,使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常规化、规范化,并全面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1.做好电教设备的“配、管、用”工作
从规范管理入手,深入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保证电教设备的高效使用。目前,学校各班教室的“班班通设备”已基本配备好,为了提高使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保证设备的完好,电教处做好了管理及使用登记工作,“管”理主要包括认真执行有关电教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维护,并做好维修记录,对各班使用“班班通”设备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公示。对“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采取先预约登记后使用等管理措施。“用”主要是指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率,鼓励老师充分利用电教资源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并将老师制作课件与使用多媒体授课纳入教师业务考核。
2.增强电教人员的服务意识
教师在运用电脑备课、制作课件、使用“班班通”设备授课等操作中有问题或出现故障时都能找到电教人员进行及时排除处理,做到随叫随到,并将学校内的电教资源传递给各位教师,让每位教师了解学校的资源,进而能利用这些资源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成果。只要有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电教处教师总是主动帮助排查好电教设备,全程做好摄影、摄像等工作。
二、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100%的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都能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运用软件制作幻灯片及运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位教师每天提高工作、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并早已成为展现教师自身素质和师表形象的重要载体。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开发、实施、管理和今后的维护都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建立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的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应当是一个始终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我校在做好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的基础上,还注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次组织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培训,如,组织老师到都匀六中参观,学习该校的“无纸化办公”管理,到哈尔滨参加全国信息化管理学习,以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骨干教师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使骨干教师不仅成为学科教学的骨干,还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并推进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任何工作都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信息化工作同样如此。为保证我校教育信息网开通后能够正常、有序、高效运行,避免人为的失误给系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有:《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班班通设备管理制度》《学生上网守则》等,为规范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四、加大投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
教学从传统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方式向立体化、现代化、数字化转变是大势所趋,纸质教材、电子读本、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必将成为新时期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自2003年开始不断加大对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投入,每年划除一部分专项资金进行设备的增添和维护,力争做到学校电教设备不囤积、不闲搁。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教学模式,学校还为各处室、教研组、备课组配备台式电脑,分三批为全体老师配齐笔记本电脑,教师办公、学习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办公效率和教学水平。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1.学校校园网络服务器资源丰富
在校园网络上建立了“教学资源”平台和“教育教学公示”平台。学校十分重视资源库的建设,资源库内容不断得到充实,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品德、艺术教育等领域,面广量大。教师利用学校网络访问“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学习、运用,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而学校“教育教学公示”平台可查看学校的各种政务公告、教师考勤、任务布置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和无纸化办公,为学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更为便捷、高效、人性化的信息化平台,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构建网站,提供平台
学校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彰显学校内涵、树立外部形象的主要窗口,更是体现精神文化、展示师生风貌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无纸化办公管理的重要平台。今后,我们将逐步补充各学科在线学习平台的开发与管理,力求突破课堂的时间限制与教室的空间限制,探索网络情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最终要将学校网站打造成融合宣传展示、交流互动、管理办公、自主学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使之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实现“室室通”“班班通”
我校每个办公室、教室、微机室都有节点,真正实现了全校网络化。学校的任何一台微机都可以实现网络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网路信息化的独特作用。
4.“多媒体网络教室”与广播室的有机结合
信息化教育教学范文6
关键词:教学模式;继续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它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的简洁体现,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对教学模式划分有多种方式,美国人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合著的《教学模式》,依据不同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归纳了四类教学模式:一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发展;二是个人教学模式,着眼于人的潜力和整个人格的发展;三是社会交往教学模式,着眼于社会性品格的发展;四是行为修正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和培养。
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过去的教学模式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与获得,注重教师“如何教”。随着对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广泛深入,产生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理论,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模式尤其是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理论与条件已基本成熟并形成了相应的推力。
一、信息化社会与技术推动教学模式的发展
具有文化现象特征的教学模式,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且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一个时期相对稳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关联,而教学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则与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相适应。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思想、教育任务、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将随之变化,原来同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以致不能继续保持其稳定不变的状态,最终引起由量变到质变而发展为新的模式。
信息技术发展及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社会对人的工具性要求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等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从信息化进程引发的知识爆炸现象而论就十分明显,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能力需求越来越凸显。
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学任务的工具、手段以及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关系等都随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演进而进步和衍生。信息化进程孕育着教学模式的革命。
二、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是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具体要求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的主体是在职人员的教育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传承于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模式不适合继续教育
多年来,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传承于全日制教育,但又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多方面的冲突和束缚而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就好比用种花的模式来种草,结果草没长好。
首先,在目标和内容上,继续教育参照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和知识体系,没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和技能型的特点;其次,在教学组织上,由于继续教育学生只能是在业余时间来参加面授,其时间投入和精力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也不能照顾到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差异性等特点,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另外,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问题、教学过程的监控性等问题都与全日制教学模式不相适宜。
(三)网络教育教学作为继续教育教学手段还没有能成为一种新的模式
网络教育的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随时乃至随处可学的目标,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反复呈现。网络搜索引擎可以让学习者享受海量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又能改善教学资源呈现效果,网上交互技术、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的强大功能都给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元素。
但是网络教育的教学尚不能构成一种模式,其理论基础和积淀都不完备和充分,仅从教学活动组织方面来看,就明显地缺乏沟通、反馈、分析、控制等,有的教学机构甚至仅仅把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课ppt简单地搬上了显示屏,结果效果不佳,仍然不为人们认可。
(四)继续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缺失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显露出来,教师和学生对这点都不够重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也有管理及体制上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师很少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设计,而学生长期在封闭的没有活力的教学中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习惯于听老师讲考试信息然后应付考试。
二是师生间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教和学的双方时空分离是影响师生交流的一个因素,也是全日制教学优于继续教育教学的地方,也正因为这一因素,使得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全日制的教学模式,应当积极地充分运用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创新创造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三、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重构的基本思路
(一)自觉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形成与信息化环境相适宜的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的革新首先取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
首先,应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为指导来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原则。将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阶段作为教学活动的完整过程来考察,同时注重教学系统结构的动态性,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看做是一个相互活动的动态过程,并有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策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其次,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重构还应以信息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为指导,信息加工理论吸收了行为主义和传统认知理论的有益成果,认为学习起源于环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有目的的、主动的、有意识的建构的过程。这些教学理念指导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利用各种控制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教学策略,将客观知识融进学习者经验中;应不断加强学习环境的构建,努力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二)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要素
从结构与要素的关系来看,教学模式结构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内部各要素的优化和有机组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应围绕继续教育教学目标,从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出发,分别对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学生支持服务的提供和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考察。而要使得这些基本要素发挥作用,显然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为实现途径。图1呈现的是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重构的基本思路。
1.精心设计学习资源
过去教学资源以单一的教材为主,没有体现信息时代的新要求,而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学习内容并达到充分共享,可以实现有效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在当前数字化资源渐趋丰富的情况下,应重视应用性和技能性知识的内容设计,进一步结合课程特点和成人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成人学生多元化渠道获得学习资源的需要。
2.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现成人学生学习的个别化。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依据信息加工和程序教学思想,采取动态交互的网络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方法,甄别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风格,然后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类型设计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程序,从而满足成人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求。
3.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实现有效沟通,维持学习动机
人的学习活动或学习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的,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当的激励和体验,可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往往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支持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应探讨积极运用“温馨提示”、“学习建议”等快捷的信息提示,建立合理的师生交互激励机制,实现有效的沟通。
4.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为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在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探讨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一方面可以实现在课程考核的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笔试方式,采取实践报告、项目报告等多元化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各学习环节的自我诊断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5.充分运用网络和计算机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多种元素进行量化分析
在对各类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三)重构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条件和保障
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仅仅有指导理念和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保障。
首先,在意识上要充分认识到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只有在广泛研究并进行创新实践的情况下,才能走好重构之路。
多年来,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继续教育办学的规范性上,关注招生和毕业环节,而几乎没有真正关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这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
其次,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离不开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也离不开教学管理体制的转变。教师要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学生要学会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断提高信息运用能力素养。高校也应更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观念,改变不合时宜的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
最后,教学模式的重构要注意扬弃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教学中合理的成分,也要根据环境条件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机理。
教学模式的改变和重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将感性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理论层次,最终发挥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编委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美]R.A.邓普西.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钟志贤.教学设计视域:大学教学模式的局势与走向[J].开放教育研究,2007,(2).
[6]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查有梁.论教育模式建构[J].教育研究,1997,(6).
[8]陈从建.成人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