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学习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学习论文范文1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但是在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盲点较多,更谈不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再加之受制于高考升学及高中阶段办学思路的制约与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相关研究还难以真正实施,其必然影响学习的进程和效率,并在某种程度将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之间某种必然性的联系,更好地指导高中阶段的教与学。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策略,目的在于认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外部影响因素,争取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二、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渐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快。其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因此,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有着与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学习不同的特点。
1.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依赖性减少。相关研究表明:学习的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以及辅导材料等。
随着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密切相关,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的动机更强烈,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能主动地制订计划,较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持久的学习,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并排除各种干扰。他们常能自觉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地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2.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仍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但他们也注意向社会学习,开始重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高中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速度并重,懂得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把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理解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由于高中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身心发展水平、智力结构、认知方式,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气质、性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致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可能都按照相同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但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相关知识学习的经验,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学习方式和技巧,建立了一定的学习理论体系,并且趋于完善。
3.学习活动表征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知识的积累、自身能力的锻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对以上几个目标的追求,并且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学习环境的局限,很多时候出于个人的利益,他们会表现出利用已有的条件抢占有限的学习资源来强化学习中的优势,再通过学习的优势进一步去占有好的学习资源的行为,这就出现了竞争。合理的学习竞争是有益的,它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能使学习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竞争的出现同时也伴随着合作的产生。合作性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人所在群体的学习活动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繁多,难度增大,任务重,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有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这时就要寻求别人的帮助。相关研究表明:有86.36%的学生在当同学遇到困难时都会选择“会详细耐心的解答,既帮助同学,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这说明学生既愿意得到同学的帮助,也愿意帮助同学,能够认识到学习中合作的互惠互利,并没有因为学习中的竞争而相互保守。
4.问题意识增强,批判性思维水平提高
现代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特征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高中生生活经验增加,科学知识增多,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对事物了解得更深人。他们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结构,不再对书本上或老师讲授得的知识一味地全盘接受,开始拥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于批判和怀疑原有事物或他人观点的不足不妥之处,并能按照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系统工程,对于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的讨论,应从理论与实践进行两个层面考虑。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过程,需要从变革文化观念、学校家庭氛围、教师能力等各个方面做起。
1.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塑造的积极作用
由于文化是长期以来积累在人们内心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因而文化对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思维方式等具有弥漫性的影响。这种弥漫性既表现为它对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表现为它对人在所有问题上的观
念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基于思维方式的文化传统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更为明显、更为久远。
影响高中生的文化因素主要是学校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稳定、具有封闭与保守的特征,并且贬抑变化,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在我国教育中,教师权威化、专制化,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经典等取向与这种文化如出一辙。因此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首先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界新的文化思想和思潮,积极地、批判性地汲取其精华部分,使学校师生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中扩大视野,进而以开阔的心胸去理解、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内的革新和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及其成员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生活方式的变革,才会有真正的变化产生。
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的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而反思是转变观念的最主要方式。一方面是进行课后小结通过集体的力量改进;另一方面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方式对其背后隐藏的观念进行理性的、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探索新的观念和相应的教学行为。
2.变革评价制度,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制度是调控学习方式的杠杆,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变革评价制度主要涉及改革传统的高考体制,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高考是我国传统教育评价的典型代表,也是影响学校教与学改革的最大因素。现行高考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科考试分数的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以纸笔测验作为唯一形式。但新课程所强调的是合作、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因此,要“回归”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所以变革考试制度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强学生对多种多样学习方式的重视,并通过这些方式培养起相应的学习能力。其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做能否升人大学的一项评分重要因素,促使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有更全面地发展,帮助学生从“听讲型”的学习方式向“实践型”的学习方式转变。
高考制度的改革还应朝向实行多元、多维评价体制的方向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另外,这种完整体系的建立也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现有的评价手段,要积极借鉴和运用质性评价,增强对学生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和发展积极的学习方式
高中生学习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高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我曾要求学生证明:如|a|≤1,|b|≤1,则。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提问,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设a=cosα,b=sinα),理由是|a|≤1,|b|≤1(事后统计这样的同学占到近20%)。这恰好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把两个毫不相干的量(a,b)建立了具体的联系。2〉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例:已知实数x、y满足,则点P(x,y)所对应的轨迹为()(A)圆(B)椭圆(C)双曲线(D)抛物线。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我拿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一着手就简化方程,化简了半天还看不出结果就再找自己运算中的错误(怀疑自己算错),而不去仔细研究此式的结构进而可以看出点P到点(1,3)及直线x+y+1=0的距离相等,从而其轨迹为抛物线。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如函数y=f(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我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如:z∈c,则复数方程所表示的轨迹是什么?可能会有不少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椭圆,理由是根据椭圆的定义。又如刚学立体几何时,一提到两直线垂直,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两直线必相交,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例: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而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基础差的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1〉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最小值:(1)y=(x-1)2+1,(2)y=(x+1)2+1,(3)y=(x-4)2+1
2〉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
3〉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如:设x2+y2=25,求u=的取值范围。若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μ的取值范围不大容易求,但适当对u进行变形:转而构造几何图形容易求得u∈[6,6],这里对u的适当变形实际上是数学的转换意识在起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为此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判断函数在区间[2―6,2a]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f(―x)=―f(x)立即得到f(x)为奇函数。教师设问:①区间[2―6,2a]有什么意义?②y=x2一定是偶函数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意识到函数只有在a=2或a=1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才是奇函数。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90年9月版)
高中生学习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编写的学生实验,共有l9个必做实验、4个选做实验,这些实验按教学目标可分为四人类型:练习使用物理仪器;观察和研究物理现象;验证物理规律;测定物理量。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验具有不同的特点,教法也不相同,所以,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对应的教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一、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类型的实验
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类型的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因此,这类实验宜采用示范—实践—设障考查法,即教师先示范,在示范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仪器并提出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认真实践,在实践中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教师设障考查,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设置障碍,让学生排除,这样学生在排除过程中,不仅能牢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打点计时器,它的故障率最高。这就要讲清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能出故障的几种情况,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排除故障。同时,老师也解脱了因排除故障而所致的忙乱,有了指导学生的主动权。
二、观察物理和研究物理现象类型的实验
观察物理和研究物理现象类型的实验的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象产生的条件,观察现象发牛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现象的理解,因此,对这丁这一类型的学生实验,宜采用探索—总结法,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即放开手脚让学生玄探索,去观察,去寻找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以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为例:
1.放手、放心
放手让学生独立实验,在无危险的前提下,不加以过多的限制,相信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有能力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摸、爬、滚、打”。不用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不怕仪器被损坏。除在关键处加以引导外,教师只是一个欣赏者。实验前,先公布在该实验中需获得的数据是:“电流、电压”,利用R=U/l求待测电阻的阻值。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设计电路,教师不再作提示。2.用心观察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用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记录出现的各种的异常情况以及违规操作,如:选错器材无法实验、接错电表测量器、变阻器连接错误而不起作用;也会出现一些设计思路新颖、令人耳目一新的实验,此时,各个学生表现的情绪状态不同,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苦,不一而足,这就达到预期的目的: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对所学知识将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能力。
3.听讲
耐心听取每位学生的总结,故障分析,无论正确、错误,我们总会从这些稚嫩的总结中帮助学生找出“病根”。
实验后,针对实验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现象?变阻器起何作用?拆装电路应遵循什么原则,为什么?如何提高所测电阻的准确程度?若无电流表或电压表时,怎样测量并说出思路和方法。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众说纷纭,教师可找到切入点对症卜药。
4.细心分析
观察听讲后,教师逐个回答上述问题,评析“各家之说”。指出该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提供测未知电阻的可行方案及其思路供学生参考。带着学生进行正误对比、结论对比、方法对比,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三、验证物理规律宜采用的方法
验证物理规律类型的实验,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这一规律的理解,因此,这类型的实验宜采用理论—实践—再理论的教法。
1.学生动手之前,教师需要讲的内容有:共同复习物理规律的内容;介这一规律是谁发现的,在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找到的;采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验证这一规律;介绍现今的仪器中哪些会引起系统误差,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误差等,使学生明白将要做什么,该怎样做。
2.学生实践时要做到: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严格满足一切实验条件;采取各种严密措施减少误差;观察要准,读数要准,记录要准,分析要准,演算要准。
3.学生操作完毕,教师要指导学生验证定律,如有误差,必须进行误差分析,解释误差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做好知识的迁移和引申,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和方法去解释有关物理问题。
四、测定物理量实验宜采用的方法
高中生学习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学生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当今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如何在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胜利呢?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实际上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一个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要远远胜过那些有形的资源。如果有人要问,那么21世纪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宝贵?我们可以肯定地告诉他,人才最重要,人才最宝贵。因此,我们国家、我们民族要赢得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胜利,必须培养各种各样的适应各种工作岗位的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是不是掌握知识越多的人才算是人才呢?答案是否定的,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标准,并非仅仅是看他是否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具备学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学习知识本身更加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古时候,有两个猎人进山打猎,在路上,他们遇到一个老者,背着一大捆柴火艰难地走着。两个猎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很于心不忍,于是,便轮流帮着老者背柴。在下得山来,走出林子时,老者变成了神仙。两个人赶紧下拜。神仙对他俩说,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两个人想了想说,进山打猎非常辛苦、劳累,能够让我们变成富人,我们有钱花了,就不用再进山打猎了。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愿望,我们就非常感谢神仙了。神仙听了说,这个很好实现,不过,要想成为富人,我这里有两条途径,需要你们自己选择:一条是我这里有很多黄金,你们可以尽可能地拿去;另外一条途径,就是我这里有一本书,上边讲了一些致富的方法。你们只能选择一种途径,即或者要黄金,或者要这本书,但是绝对不能二者兼得。结果,其中一人选择了要黄金,而另外一个人则选择了书籍。若干年后,当初那个累得满头大汗拿金子回家的人,挥霍掉了所有金子,又因为人老了不能再进山打猎,就流浪街头变成了乞丐;另外一个人,则因为学到了致富的方法,结果发了大财,成为一方富豪。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深的启示,当今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昨天还可能是先进的东西,到了今天可能就已经属于落后的,从这个角度讲,知识也是如此。并且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掌握所有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够不断与时俱进,紧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从这个角度讲,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就不能理解了。
那么,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包括哪些基本能力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强调的是学习的自主性,不用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和督促,就能够自觉自动地学习、求知,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一到自习课,就不知所措。一种情况是,各科老师留下了很多作业,如何安排完成这些作业,自己不能作出有效规划;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则不知道如何安排剩余的时间。这两种现象的实质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生生活。如果是小学生的话,则是情有可原,但是到了高中阶段,仍然有不少学生仍然需要老师的监督和督促,这就不可理解了。同时说明,某些教师的教育思想出了偏差。教育不能仅仅是教给学生大量知识,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如故事中再多的金子也有用完的时候,而致富的方法却是用不完的。
高中生学习论文范文5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行唐县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1.2方法
调查工具为SCL-90症状自评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SCL-90共有90个题目,各题目为5级评分,0=无,1=轻,3=偏重,4=严重,每个因子分最高为4分,最低为0分。90个题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代表不同类别的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及附加项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轻度不良反应,≥3分则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问卷同时调查学生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类型、父母间关系、住地社会风气、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被调查学生出生时情况等。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共检出阳性38名,检出率为9.74%。
2.2不同行为问题检出率
轻度不良反应学生检出20名,检出率5.13%;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15名,检出率3.48%。
2.3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的比较分析
2.3.1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
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3.02%和55.20%;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4.50%和52.41%;两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构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职业统计结果是: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29.26%和13.53%,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8.53%和74.25%。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30.61%和16.06%,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7.18%和71.82%。两组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2.3.2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
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达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别占31.49%、45.03%和20.18%。显然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提示我们父母对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适当的学习压力,不会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相反,如果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放纵,可能会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多,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会起到促进作用。
2.3.3家庭类型
非行为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为家庭单亲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从两组学生家庭类型构成情况看,对应家庭类型的构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类型与高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不大。
2.3.4父母关系
行为问题学生和非行为问题学生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分别占64.50%和77.84%,对应的非和家庭分别占23.25%和10.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2,P<0.05),表明家庭中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3讨论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城镇和农村中学生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调查的家庭环境因素中,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类型、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均没有直接关系,父母关系是影响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3.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到他们对不同社会应激的反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轻松的氛围,定期开展心理卫生讲座,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心里干预,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或方法,优化心理教育环境,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待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宽容、温暖和关怀,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正确疏导、引导,帮助解决困难,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应歧视、放任、漠视,让问题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3.3家庭方面
从家庭方面讲,要培养孩子正常的行为,父母应该尽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关心爱护孩子,提高照料质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完全依赖的关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认可和存在的价值。
3.4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讲,要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会受到社会的行为准则、价值趋向、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社会应该创造环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相理解、信赖、勉励,增强社会凝聚力,培养他们对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反过来,和谐社会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发展。这样学生的生活才会充实、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统一体,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协调,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唐小丽,钱梅,盛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职业与健康,2005,9(21):1367.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
[3]陈昌惠.应激与健康[A].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2-94.
高中生学习论文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社会生活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
我认为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要随时关注社会,将社会生活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一、 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时,我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证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二、 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在日常生活体现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