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1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3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1)
(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
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六、化学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2
在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近四年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成绩分布状态存在着明显的“共振效应”现象。下面是对成绩单情况的分析总结:
这种表格的罗列我们还不能立即发现问题,经过仔细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近4年的学生成绩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均分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均分上升10个百分点,而到第二学期期中则是近5个百分点,到第二学期中考也是5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第二学期期中前半个学期学生成绩的普遍上升很快,应该是某种因素在起作用。经过和人教版初三化学教参中的教学进度表比对我们可以发现:
经过比较可以认为,从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开始,学生的成绩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规律性强,多次反复同一规律,这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容易接受有规律的教学,规律性容易举一反三,这也往往是学生成绩提高的突破点。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2009年4月,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分发了问卷,让学生对这四个部分作出评价,我们发现学生的反应如下: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从5-8单元开始,学生对化学的接受程度上升到了一个飞跃的程度,“不太容易接受”和“非常难以接受”的比例大幅度降低。这固然是学生成绩逐步提高的结果,但是也反映了学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成绩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信心。
那么学生对同一课程内部不同内容掌握程度、兴趣的变化,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成绩提高和对化学的心理、兴趣上,有着相互一致的“共振”关系,即成绩提高了,兴趣也就提升了,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因此要重视课堂上的疑难清扫。以往为了留出更多的复习时间,多数的化学教师拼命赶教学进度,造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或丧失信心。因此,我们需要适当控制进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堂堂清,重视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学习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落后面,避免了过早的化学学习两极分化。
第二,以规律性现象为切入口,重视学生对规律性现象的培养,不断使学生强化“化学很简单”、“化学很有规律”的意识,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多变思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要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从而使学生遇新不惧、处变不惊,克服畏惧心理。特别是在初三化学的复习阶段,能够使大批中低水平的学生挽回对化学的兴趣。在复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高层次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让他们对揭示化学原理、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等产生学习欲望。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也不一定经历由低到高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挖掘和培养,而且要提醒和帮助兴趣水平低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复习使学生对学习进行再次的认知,体验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等等具体环节的感受。学习的大门是给每个学生敞开的,给予自信的肯定能激励学生迈入科学殿堂。同样,通过科学复习、磨练意志,可以让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恢复学习化学的信心,克服学习的困难,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第三,获得规律性考试内容的重要途径是纠错本的使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命题规律的认识,减少犯错的机会。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要克服遗忘,战胜它的有效武器一是“理解”,二是“重复”。要想迅速提高成绩,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认真改错”。不是简单地将a改成c,而是弄清楚a、b、d为什么都不对,而c为什么就对,并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对哪一个知识点的疏漏或解题方法没掌握而造成的,然后找相似的题再强化训练。训练中,我们运用“模拟测试加评讲”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分析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着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良好心态。对学生的练考卷,除认真批改评讲外,还十分重视督促学生纠错,一般问题卷面上纠错,典型问题专用纠错本纠错。学生自我纠错的习惯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升华,学生的应试技巧与能力也在不断的锤炼中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重视班级“小学习环境”的建设,利用成绩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以优帮差,形成规律性成绩“共振”效应。此外,通过一个自然、合适的复习情景来唤起学生的学习记忆,不是通过练习来强化记忆。强化记忆的短期效应,不仅使得化学学习有点功利性,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明显,记忆力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教师要把记忆性的知识点放置在一定的情景中,使学生有兴趣通过情景不断回忆已有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修补好遗忘点,提高记忆质量。复习情景的创设来引起学生没有注意的问题,不是被动接受学习任务。
第五,重视复习阶段的查缺补漏作用,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结构。目前初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复习内容上过分依赖教师或完全抛弃教师忙于做题,忽视复习的反思和小结,复习状况被动,没有针对性;复习追求短期效应,训练搞题海战术,题目重复率高,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学习兴趣下降,在考试压力下,学生心理素质变得脆弱,意志薄弱。通过有效的复习,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重复地接受者,而是致力于更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者。复习课还是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具有开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以前的初三化学教学讨论,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忽视了学生接受的模式讨论,是一种相对低效的方式。通过对初三化学学习的“共振效应”的应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有关化学概念、性质、原理的认知,能够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学科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史永存.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8,(09)
[2]钟荣基. 初三化学的教学体会[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01)
[3]孙荣梅. 浅论初三化学的研究性学习[j]. 考试周刊,2008,(15)
[4]张英华. 化学课堂中的思路教学[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1)
[5]黄玲. 初三化学复习[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
[6]王学宏. 对初三化学教科书的一些看法[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04)
[7]蔡文华.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6,(05)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 初三化学;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12-001
化学复习课是对知识点的归纳,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问题链”的教学方式,是通过一连串有序列、有联系、有中心、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从复习中发现问题,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将所复习的内容进行串联。
一、导入式“问题链”
教师在进行复习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所授内容进行导入。此时设计的问题则需要对之前的课程有所承接,又可以引出后续教课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可乐等碳酸饮料,教师可以就此设置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打开可乐瓶盖,有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
学生:打开瓶盖,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随之减小。
教师:回答的很好,那么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气体吗?
学生:CO2。
教师:对的,下面我们就系统的复习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实验室制法如何?用途有哪些?
教师在进行导入式“问题链”的设计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循序渐进,开始可以设置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从简到难,逐步深入,引出教学内容和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并多给予学生鼓励,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深入式“问题链”
教师在进行引入式“问题链”之后,已经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复习内容之中,之后的复习和学习则不能单纯停留在简单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就需要深入式“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学习。
比如在进行探究“溶解现象”的复习过程中,根据溶液的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问题设置。
教师:溶液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教师: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有什么区别?
学生:溶液是均一、稳定的,而悬浊液、乳浊液不具备这样的性质。
教师:大家再思考一下,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学生:不是,例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教师: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哪些方法可以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学生:研细、加热、搅拌。
教师: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会伴随怎样的能量变化?
学生: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如食盐。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回顾一下。
教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深入式“问题链”复习了溶解现象,复习了溶液的相关内容,也让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了本节内容。
三、总结对比性“问题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还要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这个时候就可以对相关问题设置总结对比性的“问题链”。
比如在对初中常见化学元素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在备案的时候可以进行表格制作,将“问题链”设计到表格中(如表1)。
表1:初中常见物质及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
表格的形式形象直观,易于记忆,通过总结对比性的“问题链”,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控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与其他相似知识进行区分,对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讨论式“问题链”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可以针对讨论小组进行问题设计。
比如在进行“氢氧化钠样品的成分探究”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氢氧化钠样品的成分进行讨论及实验(如图1),并针对实验讨论小组进行问题链设计。如
图1:实验方案
本实验通过二氧化碳气体的测定检测氢氧化钠含量。
教师: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所选用的酸性溶液为哪种溶液?为什么?
学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氯化氢气体,但因为氯化氢气体的产生对二氧化碳气体测定产生影响。使用硫酸进行实验,则需要保证硫酸的量充足,保证所有碳酸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浓硫酸在本次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1:能够吸收水蒸气。
学生2:第一个氢氧化钠装置吸收二氧化碳,反应后氢氧化钠比反应前氢氧化钠增加的质量就是吸收的二氧化碳质量。
学生3: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结果。
教师:还有哪些因素会对二氧化碳测定造成干扰?
学生1:氮气可以驱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2: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驱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3:空气也会对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影响。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容,扩展知识范围。
“问题链”的设计需要教师对于授课内容和范围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加入自己的独到见解,才能提高设计的“问题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绮妙.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反思和实践[J]化学教与学,2014,09:20-24
[2]吕崧.初三化学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学,2014,09:37-40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4
化学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投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去做学生的贴心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时代,真正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二、常规工作
1、 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坚持每周活动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定为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地点定为初三办公室、具体任务:杜丽红负责第一章《化学的魅力》,葛金妮负责第二章《浩瀚的大气》,陈静华负责第三章《走进溶液世界》,张蕾蕾负责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备课组的各位教师均要参照备课组指定的教学进度,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再制定或调整各班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全校化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2、进一步完善初三化学教学资源库、备课资料库、题库的建设,创建初三化学图库,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实行分层训练,对基础好的学生,重点从解题速度和强度方面进行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把要求适当降低,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立足于每个知识点,多得分。突出练的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复习课上,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转化为基本技能,坚持以学生为轴心,做到精讲多练。
4、 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5、 坚持组内公开课、互听课、推门听课、督查听课制度,促进全组同志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要讲究教法,培养学法,做到程序要规范,环节要紧扣,知识要落实,能力要提高。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三;化学;问题,专题复习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应当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与探究,从而获取知识。通过问题链式专题复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提炼主线,平衡认知结构
在问题链式教学模式中,提炼主线是一个关键的任务,教师应当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得出答案。建构主x理论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完成意义构建的指导者与帮助者,教师应当善于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提炼教学主线,可以给学生指出了正确的思考方向,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平衡。
比如我在引导同学们对有关氧气的性质进行专题复习时,首先我用具体的实验引出了这一课时的复习专题:“在氧气的制取实验中,氧气是如何收集的吗?”同学们回答到:“向上排空气法。”我又紧接着问到:“这一收集方法说明了氧气的何种性质呢,还有其他收集方法吗,其他的收集方法又适合什么样的气体收集呢?”同学们开始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回答,成功的引导同学们回顾了气体的收集方法及其使用情况。接下来我又提问到:“氧气是一种活泼的气体,它能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呢,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同学们思考与讨论后总结出了氧气与各种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反应的方程式及其反应现象,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方程式为2Mg+O2点燃2MgO。
二、由易到难,考虑衔接过渡
在进行问题链式复习时,问题的设计非常的重要,应当讲究一定的层次性与递进性,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复习效果,引导同学们层层深入,不断提高学习水平。由于班内不同学生的成绩水平不同,接受知识的速度与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只有考虑衔接过渡,才能实现班级整体性的提高。可以通过在开展专题复习前首先了解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弄清低、中、高层次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设计出符合每个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全面提高课堂质量。
比如我在《溶解现象》这一章的知识展开复习专题时,我会首先向同学们提问如何判断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引导同学们全面掌握这一知识点。接下来是通过相关提问引导学生会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学会两者之间的转换方法。最后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相关计算,了解到有一些同学对计算理解模糊,我会首先向同学们细致的讲解如何分析与计算这类问题,然后引导同学们进行系统的练习。我通过由易到难开展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进步与提高。
三、兼顾生成,鼓励自主发现
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开展复习专题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力求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与获取知识。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性生成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通过亲身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学习兴趣,完善化学思维。
比如在开展初中化学实验专题复习时,对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实验,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进行了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我向同学们提问到:“现在如何对收集到的氧气进行体积测定呢?”同学们回答道:“只要看集气瓶内吸入水的体积即可,氧气的体积与水的体积相等。”观察实验结果后,班内有同学质疑到:“教科书中写到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为21%,可是水的体积还不到20%,明显较少。”我利用该同学的质疑向同学提问到:“是什么影响实验结果出现了偏差呢?”最终同学们通过思考与讨论,自主发现并总结出了几种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四、合理搭配,拓宽知识视野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还应当注意问题的合理搭配,注重拓宽学生们的知识视野。由于形式单一的问题容易影响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将引入性问题、迁移性问题、差异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总结性问题等合理结合,充分发挥各个类型问题的功能与作用,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我在对酸、碱的性质等知识开展复习专题时,在教学开始我首先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觉得厨房清洁剂与洁厕剂能够混合使用吗?”同学对这一问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后,我点明了正确答案,由于洁厕剂为酸性,厨房清洁剂为碱性,两者混合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和有毒气体氯气,2HCl +NaClO=NaCl+H2O+Cl2,通过引入性的问题,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题。在课堂结束前,我又向同学们提问到:“酸、碱各自都能与哪类物质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两者之间又会发生如何的反应呢?”通过这一总结性问题,引导同学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综上所述,在开展问题链式专题复习时,通过抓住“提炼主线”、“由易到难”“兼顾生成”和“合理搭配”这四个要点,能够层层深入,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高化学素养。总之,当代教师应当肩负自己的使命,不断探索与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设计问题链,引领化学专题复习新潮流!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6
一、在初中化学预习环节加强思维导图的应用
针对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生加强课前预习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加强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具备基本的了解,明确重点和难点,从而确定学习的方向性,而思维导图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预习效率。以初三化学教学为例,初三学生学业压力大,各个学科的学习任务都比较繁重,每个学科分配的时间都极其有限,因而在预习环节需要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高价值的学习成果。引入思维导图进行辅助教学后,化学教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节省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初三化学课堂的丰富性。
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思维导图的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初中化学由于知识点烦琐,而课堂时间又极其有限,常常难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究其原因,教师将精力花费在了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而缺乏系统化的教学思路。引入思维导图后,教师将重要知识点放入图中,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进度,进行结构化、系统化讲解,能够有效节省时间,将多余时间用来进行发散教学。
2.利用思维导图生成课堂笔记
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较多,学生通常会进行必要的课堂笔记,然而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堂笔记大多缺乏内在逻辑性,在后期复习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课堂笔记的规范性、实用性,通过向学生揭示知识结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课堂记录效率,提高学生课堂笔记的质量。
三、在初中化学复习环节加强思维导图的应用
如上文所述,化学学习既需要加强课前预习,也要重视课后复习。尤其对于初中化学,学生正处于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必须对每一个知识点理解清楚,不能存在盲区,而课后复习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应用思维导图无疑能极大地优化学生的复习效果,强化化学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学习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内容时,通过前期的教学,学生大致掌握了空气中的成分、氧气的制取等知识,但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理解地还不够深刻,这就需要学生加强复习,消除知识盲区。在复习环节应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点置于图中,通过各种具有不同意义的符号和线条将其串联起来,能够清晰地看出彼此之间的联系。
四、初中化学思维导图的设计思路
1.提炼重点知识,构建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虽然知识点较为繁杂,但每个单元都有其主题,通常每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单元名称,围绕这个主题再提炼相关知识点,便是这个学习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依据此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炼每个学习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再将其有效组织在一起,便形成了涵盖性广的思维导图。
2.依据反向论证的思路设计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设计思路力求多样性,传统的平行设计思路缺乏活力和创新力,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采用反向论证的思路设计思维导图,就是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依次推断出满足该结论的相关条件。初中化学利用思维导图将每一个结论的推演过程进行逆向展示,学生只有摸清了该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只有掌握了反向论证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掌握了教学内容的核心。
3.延伸教材内容,拓展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构思和设计既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突出主题,又要注重延伸教材内容,对思维导图进行有效拓展,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善于结合课内外教学资源,从不同角度设计思维导图,利用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另外,教师在选择延伸内容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多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初中化学“水的净化”内容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水在净化过程中液化、汽化等状态进行描述,与此同时,教师还在思维导图中融入了蒸馏水的制作流程,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比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对水的净化过程及其要求认识得更加深刻。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应用思维导图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实践证明:思维导图遵循学生思维的基本规律,将教学内容划入思维导图中,依据学生思维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体现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当然,初中化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郁磊.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11(0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