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范文1
研究有一定联系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直线关系以及如何求得直线回归方程等问题,需进行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都是研究变量间关系的统计学课题。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
1、在回归分析中,y被称为因变量,处在被解释的特殊地位;而在相关分析中,x与y处于平等的地位,即研究x与y的密切程度和研究y与x的密切程度是一致的。
2、相关分析中,x与y都是随机变量,而在回归分析中,y是随机变量,x可以是随机变量,也可以是非随机的,通常在回归模型中,总是假定x是非随机的。
3、相关分析的研究主要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而回归分析不仅可以揭示x对y的影响大小,还可以由回归方程进行数量上的预测和控制。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范文2
一、巧用“顺口溜”,通俗易识记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说起来很顺口,识记起来很方便。在区别易错字的时候,巧妙地加以改编或自编“顺口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己”、“已”、“巳”三字,虽仅有些许不同,但字义却明显不同。三字的字形区别在上部开口的大小。为此编了一条顺口溜:“己字全开口,已字半开口,巳字不开口,开口不开口,字跟着走。”又如“辩”、“辨”、“辫”和“瓣”四字仅在于中间的形旁的不同,在调查时,我班有一学生自己编了一首儿歌(顺口溜):“争辩需有言,点撇要分辨;花瓣结瓜果,青丝扎小辫。”看到此,我不得不为学生的善思而赞叹,四个字巧妙地融入四句中,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很押韵,字义就很易区别了。再如“戍”在中学阶段很易出现,在历史中有着名的“”,这几个易现字也很易混淆,可用下面的顺口溜来识记:“点戍、横戌、戊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
二、查阅工具书,科学有依据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我们古人的造字之法也很值得推敲,琢磨。《辞海》、《辞源》、《说文解字》等工具书可帮助我们来科学地识记一些易错字。
在我对“初”字的调查问卷中,35.6%的学生写成 “礻”旁。为了让学生来详细区别“衤”和“礻”旁,我查阅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对“初”有如下解说:“初,裁衣之始也,从衣从刀”,意思就是说“初”是做衣服的初始阶段,与“衤”有关,这样就不会写成“礻”字旁了。又如“被、袄、裤、袜……”等均与“衤”有关,学生以后就不会写错了。
又如“松弛”的“弛”,很多人易把它写成“驰”,只要查查《礼记・杂记》就很好识记了,因为其中“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的观点,就知道“驰”字的形符是“弓”,与弓有关了。
三、拆字理解法,轻松而高效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由字符组合的,而形声字在汉字中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小学时,对“碧”字的有趣拆解可以说给我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如:“王姑娘,白姑娘,一起坐在石板上”。因些,我们也可能通过拆分一个字来理解、识记一个字。
如“黄”字,我班有一位同学姓“黄”,但我发现他把中间的“由”字写成了“田”,为了改正他的习惯,我让他把“黄”字拆解为四部分,再加以适当的解说:“草字头,一压由,下面支俩儿小砖头”,这样就很好区别了。
又如“赢”是由五部分组成,可拆分为“亡、口、月、贝、凡”,再加以理解性的解释:“亡”指危机意识,
“口”指沟通能力,“月”指时间观念,“贝”指理财观念,“凡”指平常之心,只有这五方面加在一起,你才能成功,才能赢“。这样不是不易忘记了吗?
四、想象或联想,巧妙不易忘
合理的想象往往具有无穷的魅力,在区别识记汉字时加以科学合理的想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向历史挖掘。如”名列前茅“常错写为”名列前矛“。其实在上古,人们行军打仗时,走在最前头的人手持茅草,这就好比今天的军旗。遇到紧急情况或敌情,便挥动茅草指示部队采取相应措施。名列前茅指名次在最前面,这样就好记了。
又如”官吏“的”吏“和”历史“的”史“,虽只有那一横的区别,但字义大不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吏’指官员,在古代时,官员们会戴一顶帽子,帽子的耳朵(如宋代)就好比这一横。“这样就区别开了。再如”墨字成规“的”墨“易错写为”默“。为了区别它们,我们可以联想到电影《墨功》,其中由刘德华所扮演的墨家弟子革离的守城策略可以说给我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战国时期墨子因善于守城而闻名,墨家也因此成名,故称”墨守“。现在多形容思想保守,按老规矩办事,不求进取或不肯改进。
2.与生活联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把遇到的易混字和生活相联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衬“,可以想象”衣服要用两只手才更容易穿上“;又如”舞蹈“的‘舞’可以想象”在跳舞时需要两只手和两条腿(四肢)来协调立动,所以是四竖“;再如”冶金“的”冶“,可这样想象:”炼钢时,温度太高,把其中一部分水蒸发掉了,就少了一点。“……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范文3
图形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面对于这种形式,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上来说,《图形创意》课程主要是研究图形这种语言,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这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包括图形的概念、发展的历程和图形的特征,实践方法包括创意的思维方法、图形语言的表现形式、创意图形的构成方式,创作技巧延伸运用。还要穿插介绍图形相关的视觉心理、符号学、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知识。
图形创意是一门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课程的教学和训练是学生掌握创造图形新形式和有效的传达信息语言的视觉语言的基本技能。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图形就要让他们掌握图形的内涵,就要让他们分清楚图形与标记、标识、标志、图案的区别。
图形区别于标记、标志与图案,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标识、记录也不是一种单纯的符号,更不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一种装饰,而是在一个特定的是含意支配下的对某一个或多个元素组合的一种蓄意刻画和表达的形式,有时更是一种能容的升华,深刻的寓意给人们启示,比如日本设计师 福田繁雄在70年代国际设计联盟(GAI)组织了以“和平”为主题的招贴设计竞赛活动的一幅作品赢得了好评,画面以温和而又醒目的黄色为画面的基调,以黑色大炮为主题元素,采用45度对角线构成的画面引起了观众的注意,最具有创意性的是。福田繁雄将一颗脱离弹筒的炮弹在视觉流程上作了反向的处理,使人们看到画面后感到了其深刻的内涵 和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他向人们传达了一个历史的见证,向侵略者发出警告:“谁发动战争将自食其果,自取灭亡”设计师仅仅用了一个简单的图形,不用任何文字不用旁白,便于观者沟通达到共鸣,这变形我们证明了视觉语言的魅力。
上面这个例子证明了而在图形的表现上同样会借鉴图案的形式,图案创意中会用到图形的创意法,,但并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图案强调的是装饰效果,是对具象的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来表现,但仍然是现实形态上进行的夸张,所要表现的是视觉的审美效果,而图形创作则需要设计者从主观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一个编码的过程把自己所要表现的内容展现出来,而观者通过观看感受从而理解内涵。这种新的图形是重新构造新的形态,较之与图案来说形态的变化视觉上更为写实,但内容上往往有“夸张、荒诞”的成分在其中。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从基本元素的练习到图形的实践与研究,其中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让学生从设计的基本元素中点、圆、三角的基本图形进行课堂上的快速联想。①点的联想②圆的连续循环想象③三角连续循环想象。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视觉的表现能力,训练思维想象的速度与创意表现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以及对事物进行系统连贯的思维能力。比如一个正方形,是由四条线构成的,一旦构成正方形就不仅仅是四条线,还有四个直角,是一个闭合的图形,整体的图形空间远远大于四方形的空间。
如例:圆和正方形的联想
让学生掌握的是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其中联想是图形创意的重要方法也是起点,是为想象寻找处理素材的视觉传达过程,是学生设计创意的重要部分。图形创意中创造新的形象是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础的再造,是设计者由意向形转变的过程,而这种过程中的发掘和寻找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
为了教学的方便,我们把联想和想象的不同方式进行了梳理。
(1)相似性联想。相似性联想又分为形与形的相似联想和意与形的虚实联想,形与形的共性联想。
(2)连带性联想。连带性联想分为接近联想、因果联想等。
(3)对比联想。
(4)借代联想。
(5)单形元素的视觉想象——水和火、走、游。
(6)正负形想象的训练。
(7)元素的替代想象的训练。
其中水火走的想象训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水火,从象形,水火的文化含义,水火有关的物体角度,从生活角度理解水火的含义开拓思路达到训练目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龙,我们会不自然的想到中国皇帝,神话中的龙王海水这边达到了水的想象。
正负形的训练以人和人、物与物、人与物结合做正负形,教学中以中国的太极图为例,说明正负形的含义特征及构成拓宽思路达到一语双关的图形模式。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范文4
在小学科学学科学习中,学生经常要运用分析能力来解读数据,作比较,分析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逐步掌握分析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些能力获取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可见,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掌握科学规律的必要能力,它为深一层的科学探究做准备,促进分析能力提高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分析能力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不容易体现,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呢?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时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逐渐具备分类、排序、思维“可逆性”等能力,可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过在操作的时候还必须借助表象、符号等信息。因此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借用图形等具体事物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思维加工模型,加速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笔者对比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与分析过程,发现它们之间具有相似之处,于是提出了“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对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影响”的研究问题,并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后发现,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教学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形成了一套运用思维导图工具促进学生分析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来设置的。布卢姆对“分析”的解释是:将材料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并确定部分之间如何相互关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分析认知过程类别包括区别、组织、归因三个具体的认知过程。其教育目标包括学会确定信息的哪些部分是相关的或重要的(区别)、信息各部分是以什么方式组织在一起的(组织)以及信息背后的目的(归因)。依据分析能力发展经历区别、组织、归因三个过程,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一、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能力训练,主要有以下三步:
第一步,运用思维导图对事物或现首先让学生观察事物或现象,以事物或现象作为中心词,把观察到的与事物或现象有关的信息用简单的词语列举出来,用连线把中心词与观察到的信息连接起来,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如果每个信息还有更细微的区分,就接着以每个信息为中心点,再把信息进行分解,同样用连线连接。以对大树的观察为例,可以先让学生总体观察大树,定中心词为大树,然后说说大树大致有哪些部分组成,把观察到的各部分列举出来,如:茎、叶子、花、果实、根等,总体观察结束后,再进行局部观察,如观察叶子:叶子有哪些部分、哪些特征,把它们列举出来,花有哪些部分、哪些特征等,也分别把它们列举出来,如图1。
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出信息间的相互关系。
事物或现象被分解后,这时候就相当于处在分析的第一水平阶段“区分”。“区分”后,仔细找一找信息之间有没有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分析进入高一级水平“组织”,如图1。
第三步,帮助学生找出关联点,形成新信息。
如果信息之间有相关联的,思考关联点是什么,找出本质联系或特征,并为关联点命名,这个命名的过程就处于分析的最高级别的水平“归因”,如图l和图2。图1:雄蕊上的花粉与雌蕊上的胚珠相结合形成种子,其实这里边还可以再细化,就是分解雄蕊和雌蕊的结构,找出形成种子最关键部分;图2是寻找羊与苹果树之间的共同点,为寻找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特征提供方法。
这三步完成以后,学生初步学会了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分析的方。这三步教学法的流程是:
二、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具体的操作过程是:
第一,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发散思维,鼓励提出问题。
很多研究证明:思维导图工具对于发散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大脑工作机理的关键是想象与联想。例如,当看到水果这个词的时候,大脑里产生的可能是平r最爱吃那种水果,也可能看到不同颜色的水果,似乎还闻到它们的气味。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能够根据适当的联系进行发散性的感官想象和联想。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思维导图像大树不断长出分支这样,利用联想的方式,使想象不断地扩散,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由一个现象联想到另一个现象;由一个方法联想到另一个方法。思维发散后,学生随着信息不断地涌现,未知也随之增加,这是提出问题的好时机。
第二,帮助学生分解问题,把问题细化,降低问题解决的难度。问题解决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二是必须有一系列操作程序;三是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运用思维导图能使问题不断细化,具体化,降低问题解决的难度,使问题解决更具操作性。问题的细化还有利于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目的,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如图5,很多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阳光照射到什么样的物体上会产生影子?这个问题有点大、比较笼统,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梳理,细化问题,使问题具体化,问题越具体越具操作性,问题解决的难度也会随之降低。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范文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在不同情景中的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借助于情景记忆很深。
二、激情启发,展开想象
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一是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关爱父母的心情。
三、巧妙设疑,激发动因
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教师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在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用后者。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通过设疑不仅启发学生去思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启发寻思,设置悬念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time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times表示“有时”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循循善诱,启发研讨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
六、巧用类比,活用启发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例如,我在给学生们讲the other与another的区别时,我就先在another的“an”与“other”之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冠词the、an之间的区别去思考the other与another之间的区别,即通过分析两个冠词与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而从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间的不同迁移思维出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类似的区别。这样,不但帮助学生通过类比法解决了问题而且又教会了学生一种思维方法。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形态;颜色;平面设计;信息;传达;认知;印象
纵观绘画艺术,形态跟颜色的研究占据了绘画艺术的主要部分,贯穿了高考美术与近现代艺术领域,是绘画艺术的骨架与基本结构。同时,在绘画艺术与设计艺术逐渐交融的当代艺术中,这两者也同样可以运用于设计艺术的研究中。只是传达信息的渠道跟媒介,表现手法以及解读的方式存在本质的区别。绘画艺术从形态与颜色的变换,通过画纸或者综合材料来传达与表现,最后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意境来解读;而在设计领域中,我们往往会通过一件作品的形态与颜色的意向,通过人的视觉感官,最后对这件作品产生认知与印象进而体会作者的设计意图或者目的的来解读设计作品。这就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当包含有某种创意或经过设计的产品或作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通过眼睛为主的感觉器官来感知它的存在。这里所说的感知存在也就是感知形态跟颜色。然后将感知到的对象与过去记忆中的进行对比,或者建立新的概念,最后得出结论,这就是我们说的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对眼前作品的形态跟颜色会产生一些“可爱”、“华丽”、“流行”等感知,我们将其称之为印象。其实,印象的形成正是我们人类独有的想象力在发挥作用。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欣赏或者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时候,我们用的往往不是眼睛来感知,而是将与“认知”同时进行的“印象化”同时来解读一件设计。在我们看到设计作品前,我们大脑中已经保存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对设计作品进行认知时,我们会对脑海中的知识进行检索,提取出相关内容,然后再将这些知识与看到的设计作品进行对比,寻找两者之间的新联系,从而形成对作品的印象。简单的说,就是“利用过去记忆、保存的知识,想象新的感觉,印象。”例如当我们“认知”一件服装时,我们会凭直觉产生对这件服装的“华丽”、“流行”等印象,然后想象自己穿上它时的样子。由此可见,印象中既有对认知对象进行评价的“语言印象”,又有自己使用认知对象时的“视觉印象”。
1 形态的认知与印象
当我们看到一件设计作品时,它的视觉形态会瞬间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当我们进行设计时,也必须考虑受众对设计作品的印象,即设计作品的形态。当我们为一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做设计时,如果企业的形象能够吸引顾客好的联想,自然就会有消费群,反之则无人问津。由此可见,企业形象对企业的业绩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企业的形象又与整个视觉系统的形态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VI设计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企业的理念、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记忆和可识别的形态符号,从而塑造出排他性的企业形象。例如,在企业的logo设计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圆形形态或者曲线形式的设计元素,这是因为人们本能会对“圆”有“亲切”、“温暖”等好感度很高的认知,而且圆形又可以使人联想到“相连”、“永不终结”等寓意,让人们产生好的联想从而制造出积极的印象。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将与“认知”同时进行的“印象化”同时来解读一件设计。
2 色彩的认知与印象
色彩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不同的色彩由于明度,色相,饱和度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认知与印象。当我们拿着一张平面色卡,在室内的荧光灯下跟在室外的夕阳下看到的颜色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不会因为颜色的差异而否定平面色卡的颜色。我们依然可以正确的认识色卡的颜色,因为色彩是我们在脑海中自己制造出来的。这就是色彩的恒定认知特性。而色彩的印象在平面设计中也是无处不在,例如当我们看到一组红色的海报时,我们本能的会对这组作品产生热情,希望的印象;当我们看到一组白色系的包装设计时,我们会对这套包装产生清晰自然,纯净的印象。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经历,环境,与我们所接触到的颜色相融合从而引发特定的联想而制造出的对色彩的印象。也就是“利用过去记忆、保存的知识,想象新的感觉,印象。”
3 形态与色彩的组合认知与印象
瑞士艺术家,色彩学家约翰·伊登在包豪斯讲座时曾说:“三角形最适合黄色,正方形最适合红色,而圆形最适合蓝色。三角形给人斗争的印象,所以搭配鲜艳的黄色;安静又稳重的正方形很搭红色;圆滑动感的圆形则适合蓝色。”红色确实是一种强烈的色彩,可能给人稳重的印象,选择搭配正方形。另外,红色的温暖印象加上人们对圆形形态亲切温柔的认知,容易让人联想到太阳。此外,红色还给人偏动而非静的印象,所以有人又会联想到动感的三角形,例如火红的篝火。约翰·伊登觉得圆形有动感而选择蓝色,而大多数人会认为红色比蓝色更具动感。实际上,有调查结果显示,与伊登做出同样选择的人只占20%左右。这是因为印象与过去的记忆密不可分。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对颜色和形态的印象也不同,对形态和颜色的组合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形态与颜色的组合,无论是从认知的角度还是印象的角度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不同的组合搭配会给不同的人不同的认知与印象。
认知与印象往往总是同时存在,同时发生,我们也总是将认知和与认知同时进行的印象同时来解读一件设计。当我们解读一件设计作品时,会对脑海中已经认知的知识进行检索,提取出相关内容,印象就会随着过去的知识,经验制造出来。比如我们普遍会认为三角形最具稳定性,有这种本能的认知是因为三角形这个形态它的底边稳稳地“坐”在地上,给人一种安定稳固的感觉。另外三角形上面的锐角容易让人联想到“前进”、“提升”。因此会让我们制造出对三角形这个形态“稳定”和“前进”的双重印象。而绿色的三角形使人联想到山,树木等自然景物;轻快的颜色又能突出三角形向上的动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同,记忆的牢固程度也不同,因此“利用过去记忆、保存的知识,想象新的感觉,印象”也会随之不同。
参考文献:
[1] 原田玲仁.每天懂一点创意心理学[M].郭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