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物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物知识点总结范文1
考前地理复习方法总结
1..深入思考
纵横联系
要学好地理,深入思考不可缺少,随着学习的进阶,你要加大深入思考时间在所有地理学习时间中的比例。
与“热点”问题联系:经常用课本中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相联系,通过深入思考,用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与历史联系:把地理和历史相联系。如把地理中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上近代西方殖民活动联系起来。
用政治原理分析地理现象:例如,用哲学原理分析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关系。
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你要经常浏览一些报刊和网络上的文章,找出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层联系。例如,把地理中的工业布局与国家政策相联系。
运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知识:例如,用数学图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用数学公式分析某些地理原理。再例如,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原因与化学方程式相联系。
不同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深入思考:例如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虑。
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思考
地理和物理,都有一个“理”字,因此,你可以尝试着把一些物理的学习方法用于地理。例如,深入思考。如果说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深入思考,那么,对于地理来说,至少要在学习某些知识时,要深入思考,例如围绕某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你可以把“经度、纬度”作为一个核心知识点,围绕“经度、纬度”这个核心,把课本上所有重点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风带、地形、植被、农业等进行归类。这样,当你在做题时,涉及到某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你就能想到对应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了;反之,当你做题时得知某个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信息时,就有可能猜测出这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了。
总之,在深入思考时,你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小球,你可以放在手中、随意玩弄。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从书籍、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与地理相关的信息时,你要深入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海啸或者海平面发生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那些重大影响?”在深入思考的同时,你还要翻阅课本和参考书。
养成时刻深入思考的习惯
例如,随时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2.把握要点
把握基本知识点的要点
地理的基本知识点是指地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点、结论等。它们分布在课本中的各个部分,从大的方面,有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等;从小的方面,有晨昏线、太阳高度、气候类型等等。
一般的,能够体现地理学核心思想、充分体现地理的实用性的知识点,与其他课程如历史、政治等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多为高考的重点。
把握地理基本知识点的要点的两种方法:一、自己总结出知识点的要点。你在听课、记笔记、做练习、精读课本、看参考书时,把基本知识点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用一、两句话总结出来,并记忆准确,还要记在笔记本上。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能不断提高你的把握要点能力。二、记忆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要点。有些老师和参考书能够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的要点总结的很好:非常清晰、完整、简明,你只要记住它们就可以了。这种方法见效快,但灵活运用性差。
你可以把上面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自己总结出的基本知识点的要点,并与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进行比较,看看谁总结的更好。
总结出典型题目的要点并归类
平时学习时练习做的不错,但考试时却有很多题目做不出来,其原因之一就是做题时不能把握要点。地理不像数学,没有那么多解题技巧,对于很多题目,只要你能分析出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要点,往往就能解决了。例如“太阳高度角”类题目,只要你把数学上的三角函数等运用到这道题目对应的地理知识点,往往就能解决了。
老师和参考书:对于学习处于初级、中级阶段者,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典型题目的要点,你可以把老师和参考书上总结的要点记忆下来,练习和考试时,直接一一对应就可以了。
归类:把典型题目的要点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或者按照解题技巧进行归类,并“串”起来,就能形成解题技巧体系。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适用于地理处于高级阶段者)
所谓“热点”题目,就是把运用地理知识点解决当前“热点”问题。你可以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等的信息中总结出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课本上的地理原理联系起来。
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通过仔细分析历年考题中的“热点”题目,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你就能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你还能知道自己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收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把握要点:在浏览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时,你只吸收那些与课本和高考大纲范围内的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信息,对于其他的信息,你不必理会。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提高把握要点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找到最核心、最本质的有用信息,鉴别错误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另外,你不必从“学者”的角度分析,分析的过于深入。
总结、回忆、笔记本
题型和解题套路:对于地理,有很多题型,每个题型往往都有固定的解题套路,你要把总结出的题型和解题套路记在笔记本上,随着题目的积累,不断完善和修正这些解题套路。
由于地理的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较多,不同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进行组合,会出现多个题型,所以,你还要不断简化题型。
这些东西,你要记在笔记本上。
回忆再现:当你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时,脑中可以不断的回忆再现,回忆再现地理原理、知识点、一幅幅地图、解题技巧、解题套路、知识体系,等等。
知识体系:你的知识体系要同时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笔记本,一个是你的大脑。你要经常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整理笔记本、梳理和回忆知识,使笔记本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清晰,大脑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明晰。
3.查漏补缺
尽快弥补知识漏洞
初中地理知识的相关基础知识: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相关知识,都要尽快掌握好,不能有知识上的明显漏洞。要形成初中、高中地理知识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你可以把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放在一起学习;你还可以把初中地理知识融入到高中地理中,例如学习高中“地球运动”时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学习高中“地壳运动”时应复习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部分,等等。
以前没有学好的基础知识:对于以前没有学好的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初中课本上的还高中的,你都要尽快掌握好。
历史、政治、语文、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
地理会涉及到一些历史、政治知识,如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等;如果你的语文文言文没有学好,基本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数学工具如立体几何没学好,也会影响地理的学习。你可以根据历年高考题,体味如何将其他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地理中。
高考地理中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大物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导游基础 类比 联想记忆法
《导游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能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是学生考取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和就业的主干课程。
《导游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旅游与旅游业、历史小常识、旅游地理、民族民俗、四大宗教、古代建筑、古代园林、主要菜系和名小吃、风物特产、古代诗词与对联小常识、港澳台地区概况等十二大类内容。本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加之我校中职生学习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导游基础》课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取得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笔者多年对《导游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证明,简单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
针对课程特点,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灵活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变得鲜活生动。笔者认真总结日常教学,现提出几点教学方法以供探讨:
一、同类知识对比记忆法
在《导游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各章节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同类知识则有相似的特点。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教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对比记忆。例如:在第二章《中国历史小常识》的讲授过程中,小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概念不清的情况。以第二节《思想文化》为例,就出现了很多“古代圣人”的内容,他们都散乱分布在各个章节,不好记忆,如果进行总结,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就容易多了:
又如:在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中,学习了许多风景名山,这些风景名山中有许多都可以观看云海,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总结提及可观云海的名山有哪些。学生总结如下: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台湾阿里山。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再如在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的讲授中,仍然要求学生按照此种方法进行对比总结。这一次笔者让学生总结具有嚼槟榔习俗的民族有哪些(学生总结:壮族、黎族、傣族)。这样分类对比,要求学生不止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面,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和总结,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抓关键词语强化记忆法
第七章《中国古代园林》章节中,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一直是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知识点。正确区分掌握关于“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透景、借景”等知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以往教学,只是简单地进行区分和讲解,学生遇到相关的题目,总会出现因概念不清而导致的失分现象。以“夹景”为例,课本中的定义为:当风景点在远方,如果视线的“两侧”空荡无物,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就会使远处的风景点显得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方法叫夹景。“两侧”即两边、两旁,所以强调在遇到同类题目时,要注意查找具有“两侧”意义的字样。“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在讲授框景知识点时的举例,结合框景的定义: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而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美景包含其中,似一幅图画,这便是框景。诗句中的“窗”字,在这里就给远处的风景镶上了美丽的画框,这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联想记忆法
在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因我国民族较多,其中又涉及大量的关于各民族服饰等方面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混淆。针对这类情况,可采用联想记忆法区分记忆。以蒙古族的服饰为例,在讲授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投影机上投射出蒙古族服饰,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蒙古族服饰的构成。假设一个蒙古人走来,他的服饰有哪些呢?只见他头戴首饰,身穿长袍,腰系腰带,足蹬皮靴。这样描述,一个身穿蒙古服饰的人物的形象就刻画得栩栩如生,学生也就不会将它和其他民族的服饰相混淆,这是联想发挥了作用。笔者认为,这样做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大物知识点总结范文3
一、对于初学者的指导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在学生刚接触生物课程阶段,向他们解释本门学科学习的目的、意义。向学生们介绍一些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进行生物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前制订学习计划,在课前能够认真预习,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在课后能够及时复习,在做作业前能够认真看一遍书,做作业时能够独立完成。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生物学有着与别的学科不一样的特点,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一些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等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把这些陌生的名词、术语和概念记住,然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他们之间的规律上,着重理解生物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物的理论知识与我们的自然、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路边的花花草草和各种动物,这些都可以成为学习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注意他们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要与这些实际相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四、养成课后归纳的好习惯
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更好地理清知识的脉络,为有效的复习打下基础。归纳包括三部分: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的归纳和特殊知识点的归纳。基本知识的归纳重点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并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归纳能帮助你准确地理解并牢固地掌握课本的知识。习题的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典型例题归纳在一起,写出解题思路及步骤。特殊知识点的归纳就是把平时学习中没掌握好的、容易忘记的、易混淆的、特殊的知识和例子积累下来,这些归纳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充分了,最好是每次课后都做个总结,这样就避免了考试前总复习时再花大量时间去总结。
大物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生物复习 学案使用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学科的第一轮复习教学并不是如上新课,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该注重学生认知的深化和提高。复习教学的设计应该体现基础性、有效性和发展性,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低起点、重方法、强反馈的基本理念,通过小步伐、多滚动的基本原则,设计科学、合理而实际有效的复习学案,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对知识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本文介绍“免疫调节(第一课时)”复习案例来总结以“自学――探究――应用”为模式的复习学案的应用,探索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复习学案的设计科学合理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教师整理、设计和编写好复习学案,课前印发给学生,并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提前完成。利用复习学案进行复习,既能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又能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学案设计内容丰富,包含目标、自学、探究、应用、自评达标等环节。知识点处理较科学和全面,呈现知识点的形式多样。有表格、概念图、过程图解等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对学生形成有效刺激,使之在课堂上保持好奇感和新鲜感,对生物复习产生持续的兴趣。
二、注重基础,加强巩固
学案中【自学与检测】的内容是:①请画出“免疫系统的组成”概念图;②请列表格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自学环节是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精心把基础和易学的知识设计成自学内容或任务,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让学生相互之间督促和检查。同时设计有挑战性的[考点自测],这样能激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能让他们自查、巩固和反馈自学情况。这部分内容学生基本都能按要求做到。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对不同功能的细胞进行总结,让教师在课堂上有空间拓展和归纳,并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三、能力立意,接近高考
学案中【师生共同探究】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免疫的类型、组成和特点”以及“特异性免疫的两种方式和过程”,其中以后者为重难点。前者构建概念图让学生填空回答,后者通过过程讲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和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并设计表格来对这两种免疫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分别针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两者的综合考查来设计三道例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
探究环节是教师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还有考试的热点来设置复习内容,通过师生探究和教师点拨来突破重难点知识的复习。通过设计构建概念图、完成表格、构建过程图解等任务锻炼学生理解概念图的构造、会分析表格以及掌握过程图解的含义。通过分析例题中的过程图解或过程图像来巩固对过程图解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比较和小结等方式形成核心知识。通过环节小练对每个知识点过关和巩固,精选典型例题和训练题时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并照顾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基础过关类和应用提高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练习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在进行非选择题的训练时,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答题的优势和不足,收集易错点和易混点(可通过个别提问、课堂巡查和练习反馈等方式),然后给学生分析清楚,同时提供规范和准确的答案,以提高学生的辨错和纠错能力。
四、强化目标,重视反馈
学案中【目标回归】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检查复习效果,并对主干知识进行提炼和巩固。我采用列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回答,能回答上的就算过关的方法,效果比较好。【目标检测】环节精选了5道练习题,教师可以通过限时训练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思考和改进
1、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问题性特征表现不明显。
整个课堂中可能有很多师生的问答和对话,但没有将之呈现在学案上,学生可能就不重视。所以学案最好多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将知识问题化,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锻炼的各种能力,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如果教师不太放心学生的思路是否正确,可以列方框或用提示语言来引导,或者用文字加箭头的形式提示学生。如在复习“免疫的类型”时,可以提问:免疫的类型有哪些?你能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吗?或者在完成【目标回归】环节后提问:如何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对核心知识网络化,有个归纳总结的作用。
2、小结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再多样化些。
本节课有小结,但大都是对知识点的小结,欠缺对方法、解题思路、问题等的小结。例如,在评讲例题时,可以总结审题、读题和解题的技巧方法:①注意和提炼题干中的关键词,联系相应的考点。例如题目中出现“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等字眼可以提醒学生马上把相关的贮备知识调动起来。当然这样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注重知识框架构建,才可能从“一点”想到“一片”。②总结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细胞生命历程(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细胞识别,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必要时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变式训练来进行训练和巩固。③对有规律的问题、易错点、易混点进行总结,提炼解题方法,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目的。④归纳常考知识点的常考题型,并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熟悉这些题型,熟悉高考的模式,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复习模式,让复习效率更高。
大物知识点总结范文5
写作引导分“温故知新”“知识定位”“概念识别”“技巧探航”“变种类聚”“范文引路”和“拓展实践”等七大板块的生成模式,生成与实践中不一定每一步都有,针对具体内容可少其一至两个。
“温故知新”——从理论上引导,形成知识系统。
“知识定位”—— 让零散写作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知识点的整合归类。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交流,使学生头脑中所拥有的,理出知识的序列,明确训练的重点。
“概念识别”——从课文中提出典型例子,形成感性认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技巧探航”—— 自主梳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地掌握,加深理解,对学生智力的形成和自主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范文引路”—— 以例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解决作文内容的问题。作文,首先要有东西可写,然后才是怎样写,由内容决定表达的形式,内容的摄取来自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
“变种类聚” 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
“拓展实践”, 明确训练到位,在训练中摸索规律,运用规律和方法去实践。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写作引导的生成与实践要注意问题:
一、“层递性”——由易到难递进
写作引导的生成要体现内容的从易到难,从浅入深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结构而言,写作引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温故知新”,是指学生对有关本节的知识点进行概念性填空;“知识定位”,是指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整个写作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概念识别”,是指对知识点内容的区分界定;“技巧探航”,是指通过举例进行分析归纳写作的小技法;“变种类聚”,是指本节中知识内容的灵法变用的归类;“拓展实践”,是指进行大作文写作;当然,在设计的最后还要附设“范文欣赏”以供学生赏析。
这个过程,从理论引导到理解运用,从填词的短语练习到片断练习,再到成篇写作运用。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化解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增添学生的写作信心,内化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小点性”——以小见大
“小”是指切入点要“小”,设计的步骤要“细”,教学中充分体现“品”字先行,实践跟后。例如:就“自然环境描写”这一内容,我们分成多个切入点进行教学,例如‘妙笔生花绘美景”中我们学会写景的方法有修辞语、五味语、准确用语 ;“一枝一叶传深情”中学会为了衬托人物的情感可通过景物描写的正衬和反衬;“绕梁三日诉衷情”,就是让结构“回环反复”在文章的若干处地方不断重复,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踏雪归来马蹄香”学会正衬:即从正面衬托,利用与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也叫做“水涨船高”。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与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也叫做“水落石出”。
这样细致的分类,一般要求一课时完成一点,课后完成大作文写作。在这样细致的分点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点学得更透,更扎实,可以内化成学生真正的能力,从而灵活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三、可操作性——说和写结合
写作引导,重点还在于实践,只有可操作的引导,才是有效的引导。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写作引导都以一课题为标准,一课时要完成的内容最少要到片段写作的完成为标准,大作文写作可以留作课后作业完成。但是,写作引导模块较多,上课的难度较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说话表达,再写作表达”的方法设计。“因此,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引导时要深入考虑练习的“精”与“活”,“量”与“度”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本质上符合“可操作”的要求。
四、高效性——教与学结合
“高效”是写作引导生成与实践的终极追求。只有高效的引导,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引导。何谓“高效”,就是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或者超出预期的教学目标。写作引导,其高效的体现在于学生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相关的写作技法,并且内化成一种写作的素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各有差异的,尤其是一些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底子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写作中都能灵活运用某一技法。对课堂教学的高效评价标准也只能根据教学知识点的难度而定,如果平时某班的写作中优秀作文只有5篇左右,而通过某种技法的教学,在同一作文题目之下,优秀作文可以达到15—20篇,或者更多。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引导是高效的。
大物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好奇心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地理课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高度重视,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的发展,承担着具有学科特点的作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入手来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工作,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相对来说年龄都比较小,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且具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课堂情景。
例如,讲八年级上册地理“多种多样的地形”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各种地形基本因素的了解情况,可以通过中国地形分布图来找出自己老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归纳总结出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的一些基本特点。这样结合实际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采取严厉民主的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都有了极大的变动,地理知识的获取并不一定是从地理课本中得到,还可以是网络、媒体和野外等其他渠道中获得。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关系微妙的调整,保留以往教师的威严和严厉,同时要对学生的见解合理的采纳,民主与学生交流、探讨。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这样既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与氛围,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整体性。
三、图文并茂与读图识图相结合
地理这门课程是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的学科,往大的方面说,我们研究学习的这个空间是整个宇宙,往小了说,我们可以研究自己生活的环境气候和温度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光有课本是不行的,还要老师做一份精美直观的课件,这样图文结合才会事半功倍。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读图、识图,地图对于同学们有很大都在帮助,因为地图可以容纳十分重要的地理知识,地图之中可以包含这块土地的气候类型,经度纬度以及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使用地图,会让同学们枯燥乏味的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地理考试当中有大量的读图识图题,所以让同学们掌握好地图的使用是地理老师在教学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
课堂地理教学中有好多知识点,知识点一多,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容易混淆,容易出问题。所以不管是在教学当中还是课堂练习过程中都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要有举一反三的思维导向。例如在做选择题时,不只是要选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错误的答案是怎么来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答案,要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五、懂得取舍,抓重难点做好应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