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工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电工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电工技术已经渗透到其它学科领域,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如今电工技术应用极为普遍,发展非常迅速,内容涉及到许多工程问题。在我院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电工技术都是作为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在大学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该课程将衔接电子技术和供配电技术课程,课程内容是电工考证培训、电力电子技术和检测与传感器技术等后续专业课的奠基[1]。电工技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的主线是训练学生具备电工操作中的基础技能和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实际应用能力,成为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电工技术的实验内容侧重于理论的简单验证,部分实验内容过于简单,任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比较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2CDIO工程教学模式

CDIO模式,属于工程教育模式,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莫斯工业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四所大学共同创立。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CDIO工程教育改革组织提倡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在CDIO四个阶段完成,清华大学最先采纳工程教育理念,师生的教学活动具有层次化的架构,CDIO工程教育理念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2]。

3基于CDIO模式的实验项目构建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实践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能达到极大地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工程素质[3]。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然而电工技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方面存在弊端。为了保证实验顺利实施,如期进行,通常的模式为教师先编写好比较详尽的实验指导书,上课时先给学生讲解具体的实验过程,学生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实验操作步骤,照着图纸连线、上电测试、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等固定模式完成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学生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不知怎么处理,难以入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极少。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验,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按时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所取得的收获非常有限。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思维创新缺乏,问题意识薄弱。甚至出现个别学生不重视实验过程,只看中实验结果,做实验时不认真思考,甚至抄袭实验数据糊弄老师等现象[4]。而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长此以往,此种教学方法将对学院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本系电工设备陈旧,不利于进行创新性教学。针对目前电工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系已经购买了25套新的电工技术实训装置和若干套NI教学虚拟仪器套件。重新修订了基于CDIO模式的实验课程标准,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以综合培养的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结合电工技能考证和专业特点及就业趋势,将对电工技术的实验和实训内容精心选择,进行了合理地重组、优化,形成新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将我系所开设的电工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模块:直流电路测量及应用;交流电路测量及应用;常用低压电器及其拆装与维修;电动机的基本控制及其安装、调试、维修;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选修)。以“加重基础、增强应用”为原则,每个项目模块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为技能目标,再将技能目标对应到教学内容。重新设置后的基于CDIO模式的实验内容如下,并且在教学中将不断进行修整。基于CDIO模式下的实验教学跟传统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只给出任务和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自己构思、结合本课程学到的知识设计实验内容,自己组织实验线路、确定实验方案,实施完成要求的任务,这种任务性、综合性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整个实验过程模拟解决工程问题的训练,学生的书本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灵活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种基于CDIO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地培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方便实验教学和管理,我院设置了专任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另外对于部分不便在硬件上完成的实验将引入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功能,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掌握更多内容,提高单项实验的效果。成绩评定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和构思的情况、任务的操作情况、实验结果和讨论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正确性进行综合评定,更加注重过程的考核。

4结论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将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工作,因此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等环节。加强这些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有理论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技能及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挑战、适应社会的需要。

1改革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院根据按专业大类招生的要求,本专业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培养计划,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为加强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还增加了实践创新学分。

在实践性教学中,树立“重理论,强实践”的思想。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为保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同样贯彻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试验及课程实践等单项技能实践,使学生得到不间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试验、课程大作业和课程设计等。部分实践性较强课程采取边讲、边实践、边练习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如计算机应用技术、测量学和水力学等课程可采取边讲、边练、边实验的学习方式。

2结合理论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实验(试验)和课程设计等。其中课程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工程测量实习等。

认识实习是学习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工程现场实习,使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利枢纽类型、水工建筑物型式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水工建筑物的分类、形式、布置特点及构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现场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纸的能力;初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思想。对于认识实习,一般由一名专业教师为负责人和三到六名各专业的教师组成,按认识实纲要求,提前一至两星期联系好实习地点和参观内容及车辆;对于认识实习,学生要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批改,对于不能自己完成者,不给予实习成绩。

课程设计主要有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农水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概预算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融会贯通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完成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基本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技能,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善于运用设计图、国家标准规范以及计算、绘图和编写设计文件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可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主要由任课教师或课程设计组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指导及成绩评定。

3重视综合实习,实现培养目标

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施工工种的实际操作、现场参观、听取专题报告和参加施工劳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通过实习学生可对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和管理等建立一个整体概念,掌握几项施工工种的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概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施工场地的布置和工程管理模式;了解现场采用的主要机械设备的性能、构造及新工艺、新技术和先进的施工设备。生产实习中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生产实习指导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生产实习指示书和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参加生产实习,最后写出实习报告和现场考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制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和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

4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

对于水利工程专业来说,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校对毕业设计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因找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无心从事毕业设计,对布置的毕业设计敷衍了事。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由于找到的工作与当初的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太对口,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面对上述问题,设想采取以下解决办法:一是提前布置毕业设计,不必等大四下学期布置毕业设计,可以在进入大四初毕业设计选题。大四上学期学生还没有进入找工作阶段,此时大部专业课已经学完,课程学习任务也不太繁重,具有一定的课余可支配时间,因此部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心从事毕业设计。对于找到工作后,出现学生工作性质与毕业设计不对口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教育学生明白毕业设计不仅是巩固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对于从事各方面工作都是必需的。另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也可以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性质,适当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29-0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综合国力和人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娴熟技能和具备创新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已经成为当今高教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我校机械类和电气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现状,开展机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一、机电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高级人才,在广大以教学为主导的本科院校中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过分强化专业教育,过多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课堂理论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广、专业面过窄,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忽视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不成功的教育。高教课程改革应该使我们的本科专业基础教育更加贴近实际,保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把学科之外的知识包括社会、人文、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科学地融入学科教育中。

二、明确培养目标

21世纪,学科交叉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具备对交叉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合格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机械、电子、检测、控制等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某个学科领域或某个行业的通用性人才,其制定原则应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全方位并且具备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将工程实践带入课堂,探索课程教学创新模式”为宗旨,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导。在近年来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我们已经做了下面的几项工作:

(一)合理规划专业课课程的教学

依照拓宽基础知识层面,浅化专业知识意识,增强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想法科学设定教学计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在课程体系方面:对相关课程及内容进行整合提高知识传授效率,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设置更多的能够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选修课和一些理工交叉、文理渗透的跨领域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对未来的判断进行选择,同时增加新知识点的传授。

(二)设置创新实践课程

设置一系列创新实践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建立起大工程观念,加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专业知识在各种创新实践课程中能够获得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实践,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推动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发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路,重点培养学生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科学规划制订课程教学计划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各高校的学科教育应当加强知识的渗透交叉,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多种学科、多个方面熏陶的成长环境。在设定教学计划和进行课程机构设计、课程设置时,应依据上述培养原则,培养学生们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大学一年级按工科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军事体育、外语和数理基础;大学二年级按机电类专业要求设计大平台专业基础课等通用专业基础课,并结合这些课程的应用性开设相对独立的实验课、实训与课程设计。建议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并提前到大一开课,使电类学生提前接触专业知识,为从大二开始参与电工、电子类创新活动打下基础;大学三年级按专业特点可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程要根据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梳理,灵活设置多个方向选修课课程,每个学生到三年级下半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继承和就业意向,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一组方向课程进行修学;大学四年级,学生应不再以课堂学习为主,而应以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要学习形式,提倡学生开展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担任实验室助教、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的体现和对本专业知识整体的把握和运用。

同时结合本校培养方案,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入《电工技术》、《模具CAD/CAM》、《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传感器应用》、《测试技术》、《印刷电路设计与制作》、《液压传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等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增加实践过程的力度,帮助学生创造出更多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例如安排了1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2周《电气专业实习》、3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另外又增加了理论、社科、经管等各方面的课程教学,例如设置了《情报检索与利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中荷机电开设的《工程素养》等课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新的教学计划,可有效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系统性、开放性课程的设置,增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结合,促进了课程之间的结合,通过学习选修课程,学生可获得重要的价值分析,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四、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概念和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彻底理解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技能的培养为主体,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以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同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室是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的有利平台,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可提高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同时,学生可通过开放的实验室满足自己的需求,提高实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

结合我校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改进后的电气专业实验教学主要有:电气专业实习、金工实习、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微机原理系列实验、自动控制原理系列实验、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设计、控制系统仿真与CAD、印刷电路设计与制作、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机械专业包括:金工实习、机械专业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液压控制工程设计、机械工艺课程设计、模具CAD/CAM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机械先进设计微机应用课程设计、计算机实习(工程应用软件、模具CAD/CAM、计算机绘图)等。其中:

第一阶段:主要对象是新入学的大一理科的所有学生。主要教学内容是电子工艺的实训、实习。包含:万用表使用、焊接技能训练、电子元件识别、测量,示波器等设备检查、测量简单电路故障,常用工具、测量仪器的使用等[4]。本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兴趣和感知认识,为以后的工程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通过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本阶段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电气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金工实习、电路实验、电气专业实习印刷电路设计与制作、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系列实验;机械专业包括:金工实习、机械专业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液压控制工程设计、机械工艺课程设计、模具CAD/CAM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等。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课的相关训练内容,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完成单元电路实验的能力。

第三阶段:依据扎实基础、扩大范围、突出特色、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提出了课程教学实验体系的构建思路。电类专业:开设微机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系列实验、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设计、控制系统仿真与CAD、EDA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电子系统综合设施等试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仿真软件,设计组装的系统电路板等工具,建立“软、硬、虚、实”相结合的框架结构,对现代电子技术进行设计。机械专业:开设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液压控制工程设计、模具CAD/CAM课程设计、机械工艺课程设计、机械先进设计微机应用课程设计、计算机实习(工程应用软件、模具CAD/CAM、计算机绘图)等。在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能单独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制作,在虚拟和现实的电路中得到锻炼和时间,使学生在初期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加深,达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实践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应当不断提高实践学习中的软件硬件水平,在“机械”、“电气”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构建新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强的创新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培育出基本理论扎实、综合素质强、具备创新精神的实践型高级技术人才。

在调研中,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普遍的反映是,毕业生面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较差。符合当今时展的人才应当是具备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实践教育过程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学生安排了较多的创新实践课程,形成连贯性的实践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各项实践方面获得系统训练。并且结合本专业要求增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增设更多的专业实验课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新添置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实验台上可以通过不同组合,完成多项控制与结构性能的测试实验,熟悉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使学生掌握机电工程的基础知识。开展“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随着课程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倡导学生们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等相关竞赛活动。实践教学把学生的探索性学习作为基础,运用类似于科研及实践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目标任务交待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分成小组,各个小组的学生依照实际工作程序,一起制订计划、共同或者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所需要的各项工作。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变成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的创造活动、实践活动,每个人看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达成项目目标的过程。在课程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既参与了全程实践工作,又有自己独自承担的任务,应将任务分解,由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讨论任务的分配方案,既要发挥每个小组组长的作用,又要积极调动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的主动性。

实践教学过程跟传统教学模式是不一样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任务的实施其实是一个探索过程,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过程、对课程中学到知识的应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及实践现场会很“混乱”,与传统教室教学的氛围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老师的知识基础、随机应变能力、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过程的操控能力、对学生的点评能力等,都有很高要求。因此,教师的备课过程就十分重要,要准备项目,又要对项目进行深刻研究,对项目操作实施的过程了如指掌,对实践过程中要用到的知识点充分准备,同时对有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准备预案等。

实践教学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是在全面考虑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培养目标上关注的是学生如何掌握与从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这些能力和素养是学生职业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实践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指导学生,全面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对于实现学校的“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六、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包括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的改革和实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本科教学中高校教师不但起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职责,还应该起到树立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科研教学互促进。因此,高等工程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进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郭涛,刘乃安,等.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思考[N].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9:128-131.

[2]冯金福.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N].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9:413-416.

[3]吕翔,马朝兴,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工程技术人才[J].江苏大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4).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职业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

高校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创新实践教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学校定位为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同时走访了校友、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调查发现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渐渐不能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多元化要求。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思想活跃,特色明显,个性强。如何建立起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学校关注和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要实现个性化发展,首先是学生特长的发现,其此是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如果沿用以前的方法难以实现,为此我校以职业规划课程为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科技、文体等活动中,实现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主选择、自我提高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个性发展问题,实现了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突出特色、人尽其才的理念。

为此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4学分的职业规划课程,每学期0.5学分,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牵引学生向工程应用型发展,促进学生就业。还设置了8学分的兴趣学分,由学生在课外通过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活动、职业技术培训等活动中完成,充分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引导人才培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调研和讨论,学校职业规划系列课程的安排及作用如图1所示。

大一:开设职业认识课程,通过专业介绍、专业技术前沿讲座、企业需求简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对职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将专业与职业有机联系起来。另外,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各类学生科协或社团组织,通过职业体验和兴趣培养,找到自已的兴趣和爱好所在,利于今后重点发展。总之大一主要是实现学生的自我认识。

大二:开设职业设计课程,通过竞争的方式,学生可以进入学科创新基地或学校创新基地。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可以自主完成职业规划和生涯设计。

大三:学生在生涯设计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自已的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技能。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学校择优选拔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大四: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入学校大学生创业园或参与企业资助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参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资格认证或企业专项培训;多数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课学习和实验课训练,并通过工程实训系列课程培训,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通过职业规划系列课程的实施,达到学生自我认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二、建立多级创新平台 营造阶梯式多元化的育人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科技创新氛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园,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发展、创业素质开发的平台和环境。实践园组成如图2所示。

大学生创新实践园包括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二个层次三个阶梯。

纵向看:分为校内和校外二个层次。校内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共同负责管理;校外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由校团委和桂林市高新开发区共同负责管理。

横向看:由科技交流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组成。

科技交流平台主要由校团委和宣传部负责管理,通过网络、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由院级、校级和国家级三个阶梯式的平台构成,这三个阶梯互为支撑。院级主要由各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协会、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组成,院级的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这一级工作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科技协会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相互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级创新实践平台主要由教务处负责管理的11个大学生学科创新基地和由校团委负责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基地组成。教务处负责管理的11个大学生学科创新基地分布到学校各学院,如机械创新基地和机器人基地设在机电工程学院,由机电工程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管理;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基地设在信息与通信学院;智能汽车基地设在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艺术中心设在艺术与设计学院等等。每一个基地都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日常管理,基地除日常的培训工作外,通常选取一到几个全国或省的竞赛为主要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工作。校团委负责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是由学生采取企业化自主管理,以项目的形式面向全校公开招标项目,入选项目进入基地研发并有机会参加各类比赛和评奖。

国家级创新平台由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项目和二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项目支撑。这一平台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目的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使其脱颖而出,早日成才。

三、组建稳定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职业规划课程的顺利开设,学校充分挖掘现有教师资源,利用学工系统现有的辅导员队伍,组建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且所学专业趋向多样化,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工学、理学等等,这就为辅导员从事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每一个学院都有一个辅导员除日常工作外,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同时也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调研报告。其次,学校在岗位设置上,将学工系统的辅导员都设定为教师岗位,为辅导员上讲台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将辅导员从事的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等纳归辅导员工作量计算范围,从根本上保证了职业规划课程的实施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的路还会很长,学校将会加倍地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蒙令华.“分类培养,我们迈出的步伐最早”――专访南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教授[N].大前程,2009-07-08.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 “3+1” 校企合作 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21世纪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应为社会发展服务,要将学生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怎样的,不应由高校自身去定义,而是让社会去定义。对于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企业提供的众多岗位。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富有大学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的使命之一。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3+1”校企合作模式正日益为人们所推崇,成为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之一。

一、“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意义

“3+1”模式是指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按学校教学要求完成3年专业课程学习,而在大学四年期时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学习,其学习课程由学校和企业一起商定,并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力求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性应用型人才。在学生与企业确定“3+1”培养模式时,可根据需要以合约的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障企业和学生的权益。

首先,“3+1”模式有利于学生成长。笔者认为,学生的成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知识学习和获取能力、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交际和团队合作能力。一方面,“3+1”模式引入企业教学环节,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提高了学生的对知识的把握和应用能力,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交际和合作能力。

其次,“3+1”模式有利企业自身发展。“3+1”模式使企业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学生毕业入职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3+1”引入产学研模式,让学校老师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去。因此,从企业角度上来看,“3+1”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企业的人才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技术突破的需要。

再者,“3+1”模式有利学校的发展。高校作为科研机构,服务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工科院校应尽可能地参与到企业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第一线,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去协助企业去革新产品,助力企业发展。“3+1”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校企的交流,拓展了学校的影响力。

二、工科院校“3+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良好的理念需要应用到实践,“3+1”模式在实践中涉及到学生、企业、学校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无规矩不成方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商定合作模式。在实践中,“3+1”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涉及教学模式、合作方式、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构建。

(一)“双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3+1”模式的灵魂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1 ”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同时必须具备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因此,必须通过自主培养、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引进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具有双师素质、双师机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要在教师招聘环节增加对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增大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二是制定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实践,积累相应的经验,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三是通过聘用企业兼职导师的方法扩大师资队伍,在“3+1”模式的实践中,一般在合作企业聘请资深的企业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

(二)多元化合作模式的构建。

“3+1”模式需要综合考虑教学需求和企业实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要通过多渠道紧密联系企业,寻求多方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1、融“培训+研发+外派”为一体的产学研模式。这种模式以工科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为依托,将学生培养与产学研合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成立融“培训+ 研发+ 外派”为一体的校企合作研发中心,构建以“3+1”为依托的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依托,通过选择行业中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较大且社会声誉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这些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将在一段时间中参加企业的生产实习。

3、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为满足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工科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在建立基于企业的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一方面贴近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学校专业教学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和真实岗位相结合的实践环境,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对接。

4、实施IBT(Industry Based Training or Teaching)培养。通过工科院校和企业的协商,采取基于产业需求的定制培养,通过课程与学分替代等方式开设企业定制课程,运用企业定制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专门化人才。笔者认为,IBT培养模式是“3+1”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校企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机制。

(三)多元化考核机制的构建。

“3+1”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因此应根据不同“3+1”教学方式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教学考核机制。在实践中,以下几种考核方式得到较好应用。一是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在学生进行企业实际操作学习实践时应用;二是报告撰写与答辩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企业的一段时间的参观实习,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实际技能,明了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这时通过让学生撰写报告并进行答辩,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去总结和思考问题,加快对知识的掌握;三是可以采取毕业论文与企业实践相挂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无论对学生成长还是对企业自身都有很大帮助。总之,良好的学习实践教学方案需配合合适的考核制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3+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学生管理机制

(一)无间隙的学生日常管理机制。

“3+1”校企合作模式的学生日常管理将涉及学校和企业两方,而学生也将往返于学校与企业之间,那么学生的日常管理将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建立无间隙的日常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学生在校期间,日常管理工作由学校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期间,学校应指派老师带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企业安排员工对学生进行管理,保障学生在企业内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学校与企业一同对学生的管理负责。

(二)完善的学生选拔与退出管理机制。

“3+1”合作模式经常会涉及到学生的定向培养方面的问题,如IBT培养模式,在上述情况,学生在进行“3+1”环节前须与企业签订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的意向协议,旨在保障企业自身的利益。因而,采取定向培养模式的“3+1”校企合作涉及学生与企业相互选择匹配的问题。这时就要有一套完善的学生选拔与退出管理机制,规定企业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一是要在选拔环节让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让学生明了企业提供的职位和待遇,企业从有意愿的学生中择优选择学生;二是要规定好学生签约年限与违约风险,将违约金赔偿问题写入协议书,防止日后发生违约纠纷。

“3+1”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又一次有力探索,它结合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突出作用。我们应当看到,“3+1”校企合作模式正在兴起,将在未来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者: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

参考文献:

[1]王晓昕. 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范文6

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共掀IT新浪潮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依托IT技术,让孤立的物品(冰箱、汽车、设备、家具、货品等)接入网络世界,让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能沟通交流。目前,物联网技术开始运用于智能交通(如公交实时查询、智能打车、实时交通指挥)、环境保护(如污染源实时监控)、公共安全(如周界安全防范系统)、平安家居(如实时监控报警系统)等领域。

智能电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电力系统,从而使电网运行更加可靠、安全、经济、高效,满足更大的用电需求,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等功能。物联网作为“智能信息感知末梢”,在线监测和实时掌控电网各个环节重要运行参数。从发电环节的接入到检测,变电的生产管理、安全评估与监督,以及配电的自动化、用电的采集,还有营销这方面都要采用物联网技术。国家电网已经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电网的目标。

为了大力发展物联网、传感网和智能电网,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批准设置了“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这两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具备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和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平台设计与开发、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特色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高性能网络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力、能源、交通、医疗、贸易等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的电路硬件(如无线传感器)开发、维护,网络部分(如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开发、管理与维护。

我国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多,目前已超过100所,考生报考时可优先选择这些专业实力强的学校。

推荐院校: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中,天津理工大学为了利用和借鉴台湾电子技术领域的先进经验,培养方案采用“3+1”联合培养,学生大一、大二在天津理工大学学习,大三到台湾中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四回到天津理工完成毕设,毕业后颁发天津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智能电网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接入技术、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电能计量与监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方面有专长,可以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特色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院、高等院校等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推荐院校:华北电力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物流管理、物流工程: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物流术语》中提到: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现代物流业是我国“朝阳产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对物流专业的人才需求很大。下面为大家介绍物流行业的两个热门专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包装学、采购决策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管理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去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工商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也可以去一般企业(工厂、贸易公司)里做物流工作(比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或去物流企业里工作(比如销售、客服、物流咨询策划)。

推荐院校: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由于国外的物流行业发展早,教学理念、师资等较国内更优,如果有意出国继续深造,可以考虑报考新加坡东亚管理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物流学、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运输经济学、运输商务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机械或电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设备和物流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集成、物流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复合型以及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管理学、运筹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生产与库存控制、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物流机械技术、国际物流学、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系统工程、运输会计学等。

就业方向:在各类制造单位、商贸、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物流项目规划建设等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也可在专业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

通过对以上两个专业的介绍,我简单总结下它们的区别: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物流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物流工程专业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和技术的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二、物流管理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学科;物流工程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交通运输类学科和机械类学科。

三、物流管理专业偏向文科性质,授予管理学学位;物流工程专业侧重理工科,授工学学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将低碳进行到底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2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将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近年来,受石油价格上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国都纷纷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我国亦是如此。十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属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两个与新能源技术相关的两个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重点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新能源材料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材料,该类材料包括晶体硅材料、硫系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等。新能源器件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成人类所需的光、电、热、动力等任何形式能量的载能体,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形式的储能器件。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攻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及其他电子信息和电气类相关学科的硕士专业。能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相关专业的留学深造,能在新能源企业、研究所、汽车公司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设计与制造、燃料电池、节能环保等热门领域的前沿研究、设计、制造、建设、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推荐院校: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该专业是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依托化学工程与基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主要以资源循环过程和产品工程为特色,在矿产资源优化利用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开发上进行研究。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程实训锻炼,了解我国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具备从事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掌握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