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外出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外出培训总结范文1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主题培训
围绕学科教学中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我们以课例为载体的方式进行主题培训,培训流程是:
我们有重点地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某一个主题的培训,分别是“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自主与开放”“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与开放”“如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口语表达”。
我校的培训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
“多重导师制”活动
我校开创“多重导师制”教师培养活动,深度践行“自主开放的课堂”。
1.阅读提升素养
每学期各个学科的导师带教组都要选1本书籍,定好读书交流会的时间和主讲人,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由1位老师主讲,其他老师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升理论素养。
2.课堂历练成长
每月聘请特级教师来校1次,一学年8次,通过上课、听评课、改进课历练青年教师,围绕“学疑结合,建立模式”,不断践行“自主开放的课堂”,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3.反思促进深刻
每次特级教师评课后,上课教师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学期末总结导师带教心得体会。
4.交流拓展视野
我校为老师们提供外出上课,交流经验,拓展视野的平台:县域内有东邵渠小学,市域内有黄城根小学,国内是三亚九小。两个学校老师一起上课,对比优势劣势,拓展老师们的视野。
5.系统推进辐射
三个学期的实践,导师带教组的老师带动了其他学科教师和青年教师,15名教师做市、县级公开课20余节;论文获奖、发表35篇,人均读书笔记超过8万字。
开阔视野 共享交流
1.请进来,带来冲击
仅2012-2013学年,我校请来多位专家、名师举行讲座。如:邀请北京基教研中心张立军老师讲“语文新课标解读”,北京教育学院张红老师讲“基于学生,有效发展”,县域内名师李瑞国讲“做有准备、研究型、富有爱心的教师”,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讲“怎样修改课堂练习”,等等。
2. 走出去,带着思考
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科学和班主任等岗位,每年都会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外出参加全国的学科研讨活动。外出学习惠及到每一位老师,培训是最好的福利。
学校创造机会让本校的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走出去锻炼。马丽、霍中阳两位市级骨干教师到县域内东邵渠小学开展交流活动,穆雪青老师走进大城子小学执教示范。今年4月,我校和黄城根小学以及怀柔、顺义的学校一起进行“联合杯”教学竞赛,马丽、李晓明老师积极参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唤醒阅读工程
2011年4日,我校师生进行了“唤醒阅读”工程启动会,阅读口号是:爱读书就是爱自己。阅读主题是:阅读唤醒心灵,阅读涵养人生。
教师外出培训总结范文2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的出台让幼儿教师看到了崭新的未来,也意识到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紧迫性,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也就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然而目前对广西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不多,尤其是老、少、边、山、穷的桂西北地区,这里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幼儿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桂西北地区的整体发展,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也就显得相当重要。本研究立足桂西北地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论述,实地调查了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促进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样本及取样
本研究采取质的研究中的“目的性随机抽样”,即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对研究现象进行随机抽样。样本来自桂西北地区的各县,研究者从中随机抽取20所幼儿园进行调查,包括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其中私立幼儿园包括城市的私立幼儿园和农村的私立幼儿园。
2.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主要包括研究者自编问卷、开放式访谈提纲。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教师基本情况、幼儿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教师外出培训、园本教研、专家到园指导教学、师徒制培训、教学反思和自学情况。访谈主要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幼儿园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需求、园外培训和园内学习的具体情况。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选择桂西北地区20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部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以便研究者做出更贴近现实的描述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园外培训的机会少,侧重幼教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法的培训,以集中培训为主,主要为传统的培训方式,培训效果较明显;教师园内学习主要是园本教研、师徒结对、反思、自学等,缺少专家引领,学习效果比不上园外培训。
1.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园外培训现状
(1)园外培训机会较少。调查中,68.2%的幼儿教师反映接受园外培训的机会较少。从与幼儿教师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外出培训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没有时间,缺乏培训经费,缺少培训途径。有位教师说:“没有时间外出培训,要上课,园中只有电视、电脑来给他们自学。”还有的说:“外出培训少,主要是经济条件不允许经常接受培训。”还有的说:“我们县都没有开设培训班,只有我一个人能外出培训,通过园长到宜州职业中专培训回去才有机会把学到的再传授给其他老师。”还有的教师说到:“外出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到专业的学院去听老师讲课,跟一些专业老师交流学习,学到了很多东西,给我们很大的帮助,解决了很多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渴望培训与学习,即使是短暂的交流学习也能从中感受到巨大的收获,只是由于时间、经费等关系而难有机会。
(2)园外培训形式以集中培训为主。在调查幼儿教师外出培训的形式中,参加过脱产进修的教师为0,参加过半脱产进修的占4.8%,参加函授培训的占45.2%,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占38.0%,另外12%的幼儿教师没有参加任何园外培训。这说明了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外出培训以集中培训为主,没有教师参加过脱产培训,这跟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是临时聘任的有关,一旦脱产进修就意味着失去了工作。
(3)园外培训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从外出培训的方式来看,66.5%的桂西北幼儿教师参加的是讲授式的培训,23.1%的教师参加了案例分析式的培训,10.3%的教师参加了参观观摩式的培训,很少有教师参加课题研讨式或参与式培训。可见,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培训主要还是传统式的培训方法。实际上参观观摩式比较直观形象,教师在观摩他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为自己以后的活动设计和教学组织提供借鉴;案例分析式比较贴近幼儿教师的实际教学实践,比较受教师欢迎,而参与式培训可以让教师在参与式的氛围中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如果教师能得到这几种方式的培训,收获将更大。
(4)园外培训内容侧重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法。调查显示,43.1%的幼儿教师参加过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35.7%的幼儿教师参加过教学法培训,22.4%的幼儿教师参加过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极个别教师选择了其他培训。可见,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培训内容侧重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法培训,其他方面培训相对较少。
(5)园外培训效果较明显。调查中发现,幼儿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很强烈,也意识到培训学习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很大。虽然培训机会较少,但是每次参加培训他们都很珍惜,总能认真对待,收获也很多。访谈中有教师说:“经常参加市里的培训,效果不错,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在园内很少有时间去钻研,偶尔会请比较有能力的教师来传授经验。”“2006年以前经常外出培训,由教育局老师带队组织去市里两所优秀幼儿园观摩学习,又听专家作《 新课程改革的形势 》和《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 》报告,2009年参加阳光工程的学习培训,在职业中专,由专业教师讲课,这些培训让我们能与同行之间交流,更多地了解幼儿园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受益匪浅。”
2.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园内学习现状
(1)以园本教研、师徒结对、自学为主。对于“园本教研”这个专业名词,63.1%的幼儿教师完全不了解,21.0%的幼儿教师了解一点,只有不到20%的幼儿教师说了解。访谈中也可以发现,农村幼儿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对园本教研的理念没有认识清楚,没有认识到园本教研是立足于自己幼儿园实际的研究,也没有认识到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因而也谈不上具备开展高效园本教研的能力。不过教师还是参加了一些园本教研活动。由调查得知,70.1%的幼儿教师针对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了研讨,39.8%的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32.2%的幼儿教师学习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幼儿园工作规程 》以及阅读了学前教育学术论文,还有6.5%的教师在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可见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参加园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调查中也发现,园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有三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反思对自己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性,36.8%的幼儿教师会写教育反思笔记,16.7%的教师期末写教学总结,少数教师是写小论文、观察记录或幼儿成长档案。幼儿教师同伴互助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听课、评课和专题研讨形式,听课评课活动大多停留在对某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行为的评价上,没能追溯到教师内隐的教学理念,难以引起教师教育观念上的根本改变;专题研讨也只停留于一些浅层次的信息交流,而不能进行深层次的专业性探讨,难以上升到专业理论的高度。另外,少数幼儿教师接受过幼教专家到园的讲座或教学指导。
调查发现,接受过师徒结对制培训的教师占34.7%。可见,只有少数教师接受过师徒结对制培训。其主要形式是跟班学习,这也许与幼儿教育实践性强有关。调查显示,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比较认可师徒结对制的培养。
调查中的幼儿教师经常自学本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的占18.7%,有时自学的占28.5%,偶尔自学的占37.3%,从不自学的占15.5%,偶尔和从不自学专业知识的总计占了52.8%,可见,幼儿教师自学意识不强。在问及自学方式时,大部分教师选择了“向同事请教”,还有部分教师选择了“查阅教育理论书”和 “上网查找资料”。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幼儿教师拥有的教学资料也就是一套教学指导用书或者教学光碟,少数幼儿园订阅了幼儿教育方面的杂志,例如《 幼儿教育 》《 学前教育 》等,幼儿教师自己几乎没有订阅。访谈中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家里有电脑,知道如何使用电脑查阅幼儿教育信息,网络给这部分幼儿教师提供了自学的平台。
(2)效果比不上园外培训。调查发现,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渴望园外培训,总体感觉园内学习的效果不及园外培训。
对于园本教研来说,多数教师只有模糊的概念,无意中进行的园本教研也只是对日常教学活动产生的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讨,缺乏深入探讨和专业上的指导。自我反思还没有正规化、系统化,不够深入;同伴互助的形式单一,效果一般;专家引领次数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教师学习的欲望。
师徒结对中的跟班学习相对来说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因为学习的内容实践性强,有针对性,也具备及时性和时效性。但是,相对于外出培训来说,就缺少专业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不及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中培训效果好。有位园长说:“师资不足,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在幼儿园内,我教他们接待幼儿要做什么,怎样上好每一节课,还有跟我和幼儿一起做幼儿操等几个方面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可以看出,这所幼儿园园长亲自传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这种学习效果取决于园长的专业水平,但是就了解到的情况,大多数私立幼儿园园长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自身的专业水平也需要提高。
从自学的情况来看也并不乐观,幼儿教师自学意识不强,自学效果一般。
四、讨论与建议
1.建立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保障机制
教师培训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外出培训机会少,且仅有的培训机会多是参加私立培训机构的技能技巧培训或者函授学习,但这些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效果一般,造成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较慢。不过目前的国家政策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曙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学前教育阶段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其中就提出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目前,幼儿教师的培训已经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师资培训计划,桂西北地区已经申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教育基地,建立了桂西北学前教育教师素质训练中心,也已经开办了国培计划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班。说明政府已经对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从当前发展的情况看,桂西北地区已经开始从观念和行动上重视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让幼儿教师有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的时间和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经费来源,希望能制定各项培训制度,建立完善的在职培训保障机制。
2.提高幼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既是专业发展的对象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没有教师内在的自我提高学习,任何外在培训都收效甚微。只有教师具有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会自觉地采取各种促进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获得专业满足感,从生存型教师向发展型教师转变。所以,幼儿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利用各种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常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主动请园内优秀教师指导自己的教学,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的经验与体会,经常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学能力,到其他幼儿园参观与学习,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主动申请外出学习与培训等。另外,幼儿园管理者也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在全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掀起一股竞争浪潮,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教师外出培训总结范文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财政部门也逐步加大了经费的投入,这使得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出现了空前高涨、快速发展的局面。据了解,现在许多地、市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费用已多达数百万至上千万元,不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师资培训经费可达数千万元以至更多,而每年国家用于国培项目的投入则是以亿为单位来计算的。投入多本是一件好事情,但其培训质量与经费使用效益究竟如何,则需要由实践及效果来检验,需要进行认真监测与评估。笔者认为,我们除了在培训过程中要加以严格监管以确保培训质量之外,更需要强化培训后推广与提高这一环节。千万不能只重投入,只抓培训,而忽略了推广与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力争使各级财政投入的效益实现最大化与最优化。
那么,中小学教师培训后的推广工作应当怎样开展呢?笔者认为,可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自身推广。所谓自身推广,是指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接受培训回来以后,应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所“表示”,要展开“行动”,要把在培训中所接触到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等加以合理地吸收、消化,并努力内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积极地展示出自己接受培训之后的新姿态与新风采。我们试想,一个教师外出培训归来之后,如果把培训材料与听课笔记束之高阁,教学行为依然故我、没有一点儿动静与起色,周围的同事们也没有感觉到他外出参加培训的任何信息,那么这样的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历来倡导教师培训中的“行动研修”,这就是强调教师在参训后要见诸于“行动”,而这种“行动”本身也是培训所包含的应有之意。因此,我们认为,这种自身推广的重点应放在对课堂教育教学的实验、探索与创新等方面。一个教师在参训后能在某种教育思想或理念的引领下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实验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种自身的推广,一个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的实验中获得新的感悟,对课堂教学有新的认识,对教学方法有新的探索,对学生学习有新的设计与建议,那么,他外出参训的价值与意义才能最终得到了呈现与展示。
二是学科推广。所谓学科推广,是指教师参训后应在其任教学科中开展培训成果的推广工作,让本学科的全体教师受益。我们知道,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从属于某一个学科,除了某些专题培训(如班主任培训、德育工作培训)之外,教师外出主要是参加自己任教学科的培训,包括所教学科的高端研修等等。正因如此,我们强调教师培训结束后要做好在学科方面的推广工作。这种学科推广的范围一般来说是该教师所在教研组的同仁及有关人员,而推广的重点则是在培训过程中所涉及的本学科近年来的新发展与新动向,学科教学方面的新进展与新变化,学科建设方面的新要求与新趋势,学科改革方面的新方向与新目标等等。通过这种推广工作,可以有效加强本教研组的团队建设,提升学科同仁的教学水平,实现了一人外出培训、大家同时受益的目标,从而有效地放大了培训效益。
三是学校推广。所谓学校推广,是指教师外出参训后应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培训成果的推广工作,让全校教师都来受益。这样的学校推广应走出教师个人与任教学科的范畴,在更广阔的视野上、更大的范围里进行。如只局限在教师本人或某个学科,与本校其他学科的大多数教师形成不了交流与共鸣,就达不到应有的推广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学校推广的重点应该抓住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们所共同关心的教育现象等等,如关于某些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与传播,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一些思考与做法,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方法与新成果,以及关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一些新案例与新启示等等。总之,参训教师要有这样的责任感,主动而有意识去做好学校推广工作,要让本校所有教师都知道外面世界的动向、进步与风采,从而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同呼吸、齐律动、共发展。
四是片区推广。所谓片区推广,是指教师培训归来之后,应在学校所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片区推广工作,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拓展培训的效益。在这方面,我们认为,特别是那些参加了教育部国培项目培训的教师,更应该主动地思考与谋划这种片区推广工作。我们知道,在国家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这些年稳步推进了国培项目计划,许多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走出大山深处,参与国培,广为受益。这种培训层次高、代价大、耗资多,而参与研修的教师人数难与省培、市培相比,因而开展片区推广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把这种片区推广工作做好了,让许多没有机会外出参训的老师享受二次培训,才能较大幅度地放大国培的效益,从而拓展国培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片区推广的重点应放在对先进、发达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做法等的研讨与学习方面,要关注与重视沿海发达地区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及其转化,要找出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等等。由此可见,这种片区推广十分重要,作用相当明显。
教师外出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改革创新;专业化成长;参与式;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当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方面转变旧有的培养方式,改革创新、丰富载体,用发展的思想、开放的氛围、开放的学习方式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一、以培训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只是需要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技能及如何使用,更要理解这些专业技能的内涵,知道如何使用才会有效,如何使用才能达到目的。所以,一方面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一些与教学实际密切相关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定期组织开展生活案例现场分析评比活动,采取教师随机抽题、现场解答的形式,锻炼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帮助教师实现自我突破。
2.集体培训与相互交流相结合。
集体培训主要是就共同性、倾向性的问题组织学习,通过外请幼教专家现场讲座、网络视频等形式,进行参与式培训。如:通过邀请幼教专家宋芳、张洁等现场讲座,并建立与专家、名师的经常流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集体范围的扩展,达到学习的不断深入与拓展。
3.外出培训和二次培训相结合。
加大外出学习培训的力度,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国培、外出观摩等,并建立了“外出观摩学习汇报制”,提供时间与机会,引导教师边学习边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二次培训,即由外出学习者担当主讲,及时将学到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认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和剖析,在大家面前展示个人魅力、分享成功经验、带动大家共同反思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二、多渠道搭建平台,让教师在活动中发展
1.开展“参与式”教研活动。
如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研主体,是关系到教研活动成效的根本性问题。实践中,我们发现“参与式教研活动”是一种合理且有效的教研方式。每学期开学初,全体教师一起参与教研组制定计划,然后让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选择计划中某一研讨内容,作好准备,到时轮流主持教研活动。教师的理性在对话、提问、讨论、交流中碰撞、升华。开放、互动的教研方式不仅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效地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
2.开展集体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我们在组织教师相互听课的基础上,又创设了集体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由全体教师集体备课,在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活动设计进行反复修改,再由三位教师代表分别进行授课,最后进行集体研讨,分析每位教师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措施。通过这样反复修改、研讨的形式,帮助教师得到提高。
3.开展大型的家长参与的互动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提高。
如:半日开放性观摩活动、期末教学汇报会、亲子运动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每个老师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和认可,所以都积极分担任务,有的承担给家长讲解任务、有的承担展示活动组织任务、有的承担协调、安排、调度任务,精心准备、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促使教师在“实践―学习―认识―再实践―再学习―再认识”这种主动学习模式下,提高教师专业成长。
4.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帮扶、结对活动,促进教师取长补短。
举办规模盛大的拜师会,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收一名徒弟、拜一名师父,结成多元化的互助小组,若干同一类的小组又可结成一大组。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学习过程无监管,每学期期末要进行一次成长展示,使每位教师在每一次成长展示中得到提高。
三、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持续提高
随着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理念在幼儿的活动中的深入应用,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以探究式的学习为主要形式,使幼儿能力在不断地尝试、思考、改进、再尝试中得到提高。如:以往运动会都是由老师组织策划、幼儿被动参与的传统模式,现在以“还给幼儿自主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为主旨,让孩子们一起讨论比赛项目,一起动手搜集材料、制作器械,设计场地布置,一起讨论比赛分工,讨论工作人员职责,文明观看注意事项等。没有了成人的约束,孩子们活动的兴趣更高了,没有了成人的包办代替,孩子们能自主地解决问题了,幼儿自己主持、自己当裁判、自己摆放器械、自己整理场地,自己商量出来的规则更具有约束力了。
教师外出培训总结范文5
一、从师范和各级教研部门接受师资培训能力来看,毕竟有限
据有关资料表明:自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有2万人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200万人参加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这些来自不同层面受训的专业人员或教师,可以肯定,他们是本次课程改革教师群体中的先锋,必将在课改中个发挥一定的辐射效应和引路作用。但200万人与1000万人(全国总有中、小学教师)相比较,前者只能说是个小数目字。从今年新学年起,在我地中小学所有年级都将使用新课程,这就意味着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是实施新课程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事情不仅如此,历史的责任与时代的召唤,把教师推向重塑和再造的前沿,也就是说,疏通、把握新课程是每一个教师均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单纯依靠师范院校或有关部门的培训活动,并完成大批量的全员培训任务,一则其面广、量大是可想而知的;再则,中小学没有额定的参与继续教育的编制,要全训就不得不采取轮训,这样以来,周期长且不说,由此而产生的工作与学习、工作与休息的重重矛盾也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师资培训隶属于继续教育范畴。教师继续教育,是连续不断的教育,是长期性、周期性的终身教育。这样的教育决定了必须根据成年人的特点,遵循在职教育的培训规律,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毫无疑问,“校本培训“也就在其中了。
二、从培训的性质、特点来看,一次性的培训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参加指令性的外出培训,往往是一次性完成。众所周知,本次基础课程改革,涉及到内容方方面面,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是,新课程现在职教师都没有接触过,欲求一下子完全摆脱旧有教学框架的束缚,的确是存在一定的难处,还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新课程属于一种新生事物,无庸置疑,在实践中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教师单靠一次地参加几天或十几天时间的培训,就想达到驾驭教材,把握其底蕴和实质,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是很难实现的。严格的说,一次性的培训,也只能对教材“路路通”而已。而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去体味和摸索。由此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和发展,一次的岗前培训,以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帮助教师及时解决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制度做保障。而“校本培训”恰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和发展空间,较好的拟补了指令性外出培训的先天性不足。
三、从“校本培训”的内涵要义来看,是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教师合作研究教学所必须的
笔者认为,“校本培训”,不仅包括以外出培训过的教师为教师,对其他人的示范、引导活动,而且也包括在实施新课程中,校内与校际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合作式的教学研究行为。
教育同行们知道,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题则赋有综合化的特征,突出表现为: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教学任务需经几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结才能最终完成。欲想实现教育教学上的最佳效果:一方面,教师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能够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的合作;另一方面,随着教师角色的急速转变和重新定位,在教学上打破了原有的学壁垒和单一化的知识结构,如教数学的,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应有知识,而且还要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应用;教语文的,也要了解和把握与之联系的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一切,就会使相同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沟通与交流成为必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其实就是一种在一定目标导向下的自觉和自动化了的教学研究行为。此也可算得上或可认定为“校本培训”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校本培训”,作为新课师资培训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笔者提出使然的理论依据,并去主张倡导和推荐,那么,在工作实践中有将如何去操作运行?笔者的拙见是: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从学校的管理角度说,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决定着该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乃至发展方向。新课程是在旧有课程体例中脱胎出来的,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决定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有人说:“校长是课改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成为学习型的组织,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贴切而形象地说明了管理者的责任和实施管理的追求目标。如何去建立和完善?笔者认为,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宗旨和要义,依据“校本培训”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抓好校内和校际之间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如整体上:(1)建立由主要领导参加的“校本培训”领导班子,组成领导核心,以保证活动的健康运行。(2)建立由主管教学领导、学科带头人参加的教研组织,负责合作研究的有关事宜,以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3)课题设置,及活动人员、时间、场地等方面的调配与安排都要有预案,以增强工作上的有效性,减少工作上的盲目性。(4)落实督导检查、总结评比制度,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积累经验、推动全面。通过有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学校形成一种学术研究氛围,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创造一种和谐的合作环境,使每一个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其次,聘请师范院校或教研部门专业人员,深入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并与教师共同研究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为基地的培训活动,但这并不是采取画地为牢、闭关自守式的培训,也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反对外来人员的指导或经验的借鉴。应该承认,实施新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实行的是民主、平等、开放性的教育。我们说,这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而且还表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和理解,“校本培训”更具有这方面的属性和特征。另外,不难想像,在实施新课程中,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拘限,有时有些问题在一校范围内的教师中也是难以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名人”去“授之一渔”帮助指点迷津,即可少走很多弯路。由此说来,定期聘请专业人员来校讲座,帮助教师答疑解难,不失为“校本培训”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外出培训总结范文6
针对这一现象,我校近几年来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现就在校本教研资源开发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小结如下:
一、借鉴名校、名师资源
名校、名师教育、教学经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长久的示范价值,值得仔细揣摩、研究,反复效仿、实践。几年来,我校先后多次派人外出参观考察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外地名校,听取魏书生、李希贵、窦桂梅、程翔等名家的学术报告和示范教学,并带回大量的文本、音像资料。名校、名师的经验,底蕴深厚、炉火纯青,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到手的,我校把践行名校、名师经验定位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一条主线,不断搜集最新的名校、名师资源,及时通过读书会、教改论坛、周末沙龙等活动形式交流学习体会、研讨改革方案、总结行动经验、修正工作偏差。名校、名师如在眼前,成了我校各项工作的参照系。坚持不懈的积累和学习,使我们的学习内容日益丰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保证了校本教研的持续、深入发展和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二、开拓活动资源
新课改倡导校本教研,并不是闭门造车式的与外界隔绝,相反,各种层次的研讨会、培训班、报告会、教学大赛等呈上升趋势,老师们外出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几年来,我校大力倡导老师们树立参与意识、交流意识、应用意识,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老师们参加各种活动,并在延伸活动过程上下工夫———活动前做好充分的材料、技术准备,活动中尽可能多地参与交流,活动后不仅仅用总结与体会展现活动的价值。
例如,优质课评选一直是上级业务部门组织开展的教研工作重头戏,对一线教师成长和教学改革起到很强的导向作用,老师们参与热情较高。但往往出现准备积极、表现尽力,而参加活动后不是刀枪入库,就是垂头丧气。针对这一现象,我校把活动后的教学观摩当作一项常规,参赛教师上一节改进课,听课教师上一节汇报课,及时巩固、扩大参赛成果。现在,我校外出培训、观摩、比赛后的交流、汇报、跟进教研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并内化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
三、开发骨干教师资源
参观考察和外出学习可以开阔眼界,收获许多有价值的教研资源,但毕竟学校教研工作的主体是教师。
骨干教师是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土专家”,他们的教学经历、实践经验、教学行为就是最好的教研资源。“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师生关系如此,同伴关系也如此。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大有文章可做,骨干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容易让青年教师接受。由此,我校坚持进行了拜师收徒活动,在业务学习、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程指导,使青年教师学有榜样,干有依靠,形成了良好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另外,我校大力倡导人人都是教研资源的意识,任何一位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疑难,甚至教学失误都是不可多得的教研资源,同伴互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良好习惯。三年来,我校50 名专任教师中,有25 名教师在市、县优质课、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10 人成为市、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成为乡镇中学的排头兵。
四、挖掘常规活动资源
全球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的管理类书籍《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精辟指出:“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回到基点。”校本教研的重心在学校,主体是教师,根基就是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凸现的问题和日常管理的内容就是最经常、最基本的研究资源。面对新课改的实施,我校确立了工作研究化的办学思路,使校本教研渗透到了工作的各个环节,先后启动了课题化管理,龙头课题带动下的小课题研究等工作,出现了人人是研究者,事事是研究对象的良好局面。例如,面对教师成长,开展了教师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针对学生性别差异,开展了男、女学生学习优势差别研究;面对社会变动,开展了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调查研究;面对课堂教学的小课题研究更是不胜枚举,实践的沃土上正在出现百花齐放的美丽景色。
对于教师本人来说,自己的教学实践是最值得研究的对象。一位名师说过: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胜过三十年的教学。诚哉斯言!几年来,我校一直要求老师们花大气力研究自己,变简单的理论笔记摘抄为撰写教学反思,加强对个人教学的审视、思考和改进。值得自豪的是,老师们的理论学习反而越来越自觉、实用,写作水平也迅速提高,一大批教师的论文在省、市报刊发表。教学因研究而充满生机,管理因研究而游刃有余。
五、借力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