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保护措施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分布广泛且稳定、便于开发、相对地表水不易受到污染等优点,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随着人们的生活用水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水资源的污染,导致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出现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当前保护地下水资源,仅仅控制需求量还是不够的,寻找新的水源和节水方法,成为当前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基于此,以下就地下水资源开发的现状及保护措施进行探讨。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
1、地下水的开采与补给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日益增多,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不足,给地区的地质条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据资料显示,由于过量开采,很多地区地下水相隔几年后相对的下降了2~3米。有的区域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没有统一规划,不经过专业部门的研究与论证,随意开采,造成了出水难及地下水补给困难的双重损失。
2、存储量丰富,但南北地区开发有差异。我国地下水资源丰富,占我国水资源的30%。其中山区地下水总量要远远的高于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的存储量。根据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地下水水质良好,可以提取出来供人们直接引用的。但是,我国南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是北方地区的地下水开发量却远远的高于南方地区。据调查显示,北方地区的地下水开发量即将占到国家总开发量的80%。如果还是这样不合理的开发下去,那么北方面临的可能就是连喝的水都不能自己自给自足。
3、地下水资源的集中开发引发地质问题。由于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很多的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所以在很多工业区集中的地段,出现了严重的地面塌陷、漏斗区和沉降。过度的对一个地区的地下水进行开发,导致地下含水成出现断层和下降,从而导致地表的下降和塌陷,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严重的漏斗区。我国很多城市的工业集中区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4、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的总储备量是丰富的,如果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也是可以的,但是目前地下水存在着很多的污染情况,这就导致很多的地下水无法被人们使用。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业废水的排放,就会深入地下和地下水混合,污染地下水,同时,开发地下水造成的地面塌陷也会造成污水的回流。据调查显示,武汉、天津、沈阳等城市的地下水硬度严重超标。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地下水中也检测出了很多有害的化学成分。
5、大量的资金投入,造成财政负担。很多地区对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和污染,使得很多地下浅层水资源已经出现了匮乏的情况,水井中的水资源迅速减少。有统计显示,北京市每年购买和更新抽水机就会花去上亿元。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那么这些投入都是不必要的。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的保护措施
1、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科学论证与合理开发为前提。在地下水开发之前,要经过专家的实地勘察,对地下水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水位、含水量、水质等要素进行仔细研究,根据地下水勘察与评价及长短期动态观测等基础数据,根据不同的开发利用阶段编制开发利用规划,进行允许开发区、控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规划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与科学地开发,制定出合理的开发计划。
2、健全国家水资源保护法。利用法律的强制性,贯彻执行水资源保护法和其他相关的水资源法律法规,对保护水资源的部门单位或者是个人给予奖励。对于不遵循法律,过度开发和破坏水资源的现象要给与严厉的制裁。通过法律手段,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的、有规划的开发和利用,使地下水能够得到循环持续的利用。
3、国家对水资源的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我国南北方的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北方的地下水开发量占到了总量的80%,说明南北方的水资源开发严重的不合理。所以,国家应该对整个国家的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针对水资源南多北少的情况,将南北方的水资源按一定合理的比例进行开发,这样就不会导致北方水少开发多的情况,最终才能够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均衡开发和可持续使用。
4、控制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使用。工业用水占了人们总用水量的一大部分,所以,想要保护地下水资源首先就要从控制需求做起。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在积极的建设节水工业,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工业用水。我国的很多城市也意识到了水资源缺乏的问题,采取铺设循环管道等方法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大连、太远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但是,我国的平均工业的循环用水整体水平还是很低,需要进一步努力。
5、加大节水技术的投入力度 。很多工业不能够积极的进行地下水保护措施,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节水技术的限制以及不能够对污水进行处理再利用。现在世界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在工业上采取了冷却池、风冷却等高科技方法,将使用过的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还有很多的国家都建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和净化池等,将污水进行技术上的处理之后,将污水净化为农业或者是工业,也甚至是人们可以直接引用的水。虽然在我国也有这方面技术的研发,但是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研发出各种能过节水的技术和措施。同时,每个工厂也应该有自己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节水技术的研发机构,保障工业用水的循环使用。
6、用其他的水代替地下水资源。世界上还有很多的水资源,不仅仅只是地下水资源这一种,北冰洋就有大面积的淡水资源。从长远来看,国家可以寻找一种新的办法,就是获取北冰洋的冰块来供人类使用,但是这项办法短期之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除了北冰洋大面积的淡水资源,世界上还有很多的海水,但是海水是盐水,并不能够供我们直接使用,这就要使用淡化技术,目前世界整体的淡化水平都不是很高,只有少数国家的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在世界上是拔尖的,面对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海水淡化技术的重视,将海水作为我们的后备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结束语: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资源,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短缺不仅仅直接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而且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会产生制约性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日趋严重,针对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的采取行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水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钱易等.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闫忠.苏尼特右旗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水利. 2009(04)
[3]齐邦锋.曲阜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及开发利用探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03)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资源;影响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在最初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的目的是保护农耕地的土地资源,而其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则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通过水土保持的建设工作,土地资源的生产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从而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开始考虑水土保持工作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的现象,这些行为对水资源水质以及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对社会的稳定可持续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压力之下,人们逐渐开始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也逐渐看到了水土保持建设工作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水土保持建设工作的单项措施出发,然后简要探讨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水资源的影响。
一、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工程措施、林草措施以及耕作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几种措施为梯田、造林种草等。而对于水土保持措施所产生的效益则大都依靠水土保持试验区的观测资料来进行评估,接下来我们将简要探讨水保耕作措施、梯田措施以及林草措施对于水资源的影响。
1.水保耕作措施
水保耕作措施指的主要是通过改变坡面的微小地形或者增加坡面的植物覆盖率等方法来实现保土蓄水的目的。而探究水保耕作措施对于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从不同的耕作方式入手,主要探究的是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坡面的地表径流量以及土壤的含水量。本人认为水保耕作措施对于水资源消耗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除此之外,水保耕作措施对于土壤中水的渗入以及延缓地面径流时间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水保耕作措施对于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并不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次降雨的强度和历时对于其发挥的效用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遇到历时较长的暴雨时,水保耕作措施对于坡面的减水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并且还有可能会产生破坏作用。
2.梯田措施
梯田措施指的是通过在丘陵山坡地上修筑沿等高线方向的条状阶台式或者是波浪断面式田地来实现坡耕地水土保持。梯田主要分为反坡梯田、复式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以及梗梯田。在坡地改为梯田之后,土壤的入渗率、各种物理性状以及土壤的含水量等各种指标都显示土壤的状况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从土壤含水量上来进行分析,近地面上的土壤含水量要比土壤中部以及下部的含水量要低,阴坡上的土壤含水量要高于阳坡,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土壤含水量受到坡向、坡位以及降水和蒸散情况的影响。
3.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是一种为了达成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目的而采取造林种草以及封山育林措施的水土保持措施,林草措施也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从防护目的上来说可分为农田防护林、固沙造林等,采取林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利用树冠可以截留降雨,而林冠则可以保护地表,在叶落后在地面上可以形成吸水和透水层,渗入落叶层的水则可以进入地下,从而能够减少地面径流量。除此之外草地具有草层截雨以及土壤贮水的作用,当然不同种类的草地所产生的减水效益也是不同的。
二、水土保持整体建设工作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土保持工作建设对于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在于拦截降水和径流,那么某些河川水流以及洪水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拦截,从而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流失。而这些被拦截的水资源则能够通过渗入地表等形式转化成为地下水,那么整体的汇流时长就能够得到延长,即使是枯水期也有足够的流量,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资源的循环周期,也能够为某些缺水的地区提供水源的保障和供给,减少在枯水期的农业损失。
实践证明,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水流量有悬殊的差异,并且很容易造成洪水期洪水泛滥而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在水土保持工作较为成功的地区,生态平衡就能够得到保持,江河水流的水流量能够保持稳定,而这种稳定的生态环境也利于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活动,降低了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的几率。
同时,在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地表对水资源有拦截作用,也有地表保护层的保护作用,那么地表土壤的侵蚀作用就会大大减弱,这对于泥沙的防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减少了河湖的泥沙淤积。而泥沙淤积对于水工程的寿命有着明显的消极作用,很容易造成水工程的库容能力大大降低,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对于水工程的兴利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河流中上游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及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不仅能够延长水资源循环的周期,丰富河流水量,还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从而能够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三、结语
长时间以来,我们对水土保持所带来的影响都在进行着仔细的研究,并且力求通过观测数据来确定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认为水土保持措施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作用更为重要和明显,但是如今我们正在通过各种工程的建设来明确其对水资源的各方面影响,并且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来解决水资源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区域水域的综合治理。总的来说,我们应当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作用,既要看到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土地资源的防护作用,也要看到水土保持工作为缓解水资源紧张以及减少水资源污染所带来的明显作用。水土保持工作的措施分为许多种,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并且通过水土保持的建设措施来平衡当地的水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绍清.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影响[J].水土保持,2008(12).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范文3
1.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优化配置作为基础和支撑,所谓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或流域内,遵循高效、公平及可持续利用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采用工程、非工程措施等技术、经济和智力手段,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在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
1.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水资源优化配置本质上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其配置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多种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协调。
(2)实现多种可利用水资源在各用水部门之间的协调。
(3)实现水质和水量的统一和协调。
(4)实现水资源分配效率的提高。
(5)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6)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7)实现水环境的改善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水资源优化配置就是为了推动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在于“优化”,优化的基础在于现有的配置方式和传统的配置思路。因此,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以需定供到以供定需的思路
以需定供的思路是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忽视了环境的支撑能力,造成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供定需的思路是以水资源的供给能力进行生产布局,其前提是可以提供的水资源数量,这里面蕴含了对水资源自身的保护性开发,体现了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在以供定需的利用思路中,要深刻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性特征,避免过低估计水资源承载力所导致的对区域经济规模的制约。
2.2 从水量配置为主到质和量并重的思路
传统的以水量为主的配置方式源于早期的水资源可以无限制索取的思路,当水污染的出现和水危机加剧以后,水质型缺水成为水资源利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满足水量配置条件的前提下水资源是否满足使用条件成为水资源使用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质与量并重的配置思路强调了水资源配置中的两个需求,一是准确把握水资源状况的需求,二是把握用户需水水质需求。质与量并重包含了水资源承载力中的水质承载力和水量承载力并重的思路,也包含了对水资源全面评价的思想。
2.3 从工程措施为主到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的思路
水资源配置中水利工程是基本单元,工程措施对于水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在跨区域、跨流域配置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水资源系统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要水资源配置中运用系统化思维和综合性方法,单纯的工程措施已难以实现水资源配置的目标需求,需要运用市场规律,需要遵循环境限制,需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实现对水源地的保护,单纯的工程措施也无法满足上述需求。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水资源配置思路,体现了水资源配置中思路的全面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工程措施为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提供基础和条件,非工程措施为工程措施提供实施的依据和方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用并重的思想。
2.4 从经济效益为主到三大效益并重的思路
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协调,在各用水部门进行的水资源分配到底应该以什么原则进行取舍,是水资源配置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传统的配置思路常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归依,忽略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环境的可持续支撑能力,导致了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粗放利用和低效保护,形成了水资源利用中的恶性循环。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并重的水资源配置思路,力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在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水资源承载力本质上反应的是一定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系统所能支撑的最大经济社会经济规模,是一个计算值,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条件。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质上是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选择在不同区域和部门之间分配水资源的方案。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在于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但对任何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可能处于不承载条件、承载条件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
水资源优化配置仅仅是针对具体需求所建立的配置机制,它会因为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所持的发展观念和需要考虑的要素的不同而不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优化模型,不满足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也不满足可持续发展条件,也可能是满足承载条件的和可持续发展准则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因此,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水资源优化配置可能在各种不同的承载状态下进行,要依据具体的配置目标而定,现实状况中三种情形都有可能出现。
4 结语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是一个需要逐步深入的过程,其“优化”的程度要依赖于其问题、目标和方向。本文提出的水资源配置思路,目的在于实现配置中的公平、高效和与环境的协调,强调手段的多样性、效益的统一性和目标的针对性,可以为水资源配置的研究和具体的配置实践提供思路和指导。水资源配置中的“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准确其地域性和实效性是研究配置的基本前提,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
参考文献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水;水资源危机;水资源现状;水资源保护
一.前言
水是一种动态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转换和不断循环实现更新的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在其正常范围内更新,则能保持其动态稳定,并可维持其生态平衡,使水资源成为可供人类永续利用的资源。但如果开发利用不当,破坏了水资源的生态平衡,不仅会产生水资源危机,还会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致影响人类的生存。
我国城市缺水严重,许多乡村也缺水。在我国贫困人口中,60%以上是由于缺水而贫困。全国干旱缺水地区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2%,而缺水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
我国水环境的前景也令人担忧。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面对严峻的缺水、水污染问题,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主要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
1.灾情严重。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2.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
3.水已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严重问题。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海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流失土壤50多亿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湖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旱和风沙灾害。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
4.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将急剧增长。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
5.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更加尖锐,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可能更加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资源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6.管理体制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待。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1.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信息收集
监测主要是指通过对定点(监测站)或河段有关水量和水质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健全和改善水文站网和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完善测验标准体系,建立资料和信息传递通讯系统,建立有关水量和水质资料的数据库系统等。除水源本身外,整个水系统和其他环境要素联系,从而使水文监测数据和信息也成为环境总量的有力指标。
2.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有关机构建设
这是搞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法规和组织保证。国家要加强立法,将水资源的污染和治理写入法律。要强化监督和执法,以法律老控制污染,最终保护我们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水污染控制,要注意防治结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对各行业进行污染监督,预防新的污染产生。通过科学的评估,积极监督水污染的发生,科学开展治理活动,加强国家的生态保护。
3.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水量和水质评价和预测工作,并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策
我们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要预防污染。首先要对工业污染的源头进行控制,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是着眼于废水浓度的达标排放。在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制定上面,由单一的浓度和污染指标的控制转向污染总量控制和各项污染指标严格控制相结合。由于我国的工业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目标的全新的发展道路来。
4.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拟定一定时期内水量和水质规划的目标及相应的技术和其他措施
我们还要大力倡导节水型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由于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国家管理机构负责建立水域安全利用指标,对水资源的使用量要加以限定,我们应鼓励企业创新技术,加大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循环利用,节约用水。加快建设城市废水处理厂,城市的废水要在处理的过程中实现循环利用,在缺水地区更应大力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的废水拿来开展市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缓解水资源的矛盾。
四.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世界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问题目前很严重,形势不容乐观。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保护水资源从你我做起,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你我自己。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
[2]刘满平《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工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百度百科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4]《中国水问题观察》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范文5
论文关键词:煤矿矿区水源规划综合利用闭路循环
论文摘要:根据煤矿矿区水资源贫乏及水资源种类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共性,打破常规水资源规划范围与内容,重点规划利用好矿区有限的清水与污水及其资源化,结合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技术,提出合理开发、有效治理、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并举的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1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3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4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5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水资源;水环境
引言:
水资源是人们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是在我国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威胁,致使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影响生态水环境的同时,还阻碍了社会稳定发展。所以,直面面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至关重要。因为适合的、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可以为水资源科学利用和生态水环境的良好改善创造条件。对此,本文笔者就围绕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展开讨论。
一、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演变特征
自然生态环境是经过长久演变而形成的。而水资源和水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其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在漫长时间中演变而形成的。但是,经过漫长时间演变形成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却在人们的破坏和影响下,向恶劣的境地演变。也就是说,由于人们为了推动工业生产,创造经济效益,肆意的运用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破坏水环境,这种行为使得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速度加快,但遗憾的是向恶劣的、匮乏的境地演变。相关学者或研究人员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非点源已经成为水环境的一大污染源或首要污染源。总体来说,了解近些年水资源与水环境演变特征,可以为水污染、水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处理提供重要依据,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极为中重要的意义。
二、水土保持措施的分析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其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保证,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劣、旱涝灾害频繁的情况下,水资源的有效应用尤为困难。据相关水资源评价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值16亿,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50m?。这将会影响国民的正常生活和生存。所以,当前我国应当加大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力度,以此来控制非点源污染控制,有效的保护水资源。
尽管水土保持科研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困难的工作,但其具有较强的实施意义,可以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研究,为我国及各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提供水土保持规划和决策提供条件,从而有效的控制非点源污染,优化和保护水资源、水环境。之说以这么说,是因为水土保持研究,可以使适合的水土保持措施予以有效的落实,这样就可以在降雨条件下改变下垫面条件、影响降雨径流关系和各类非点源污染、减少费点源污染产生量、增强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水土保持的水资源效应和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得以提升。
所谓水土保持水资源效应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水量变化的影响。因为科学、合理、有效、适合的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小流域的产沙模数、径流,降低径流含沙量,改变洪水历时,影响流域或区域的水循环和水资源量。而水土保持水环境效应是指水水土保持措施对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进行吸收、过滤、移迁,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质。因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可以对非点源污染予以有效的处理和控制,如此可以吸附或过滤出水中的污染物质,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得到改善。
三、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
综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确定适合的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可以优化水资源、改善水环境。那么,水土保持措施是如何影响水资源与水环境呢?
(一)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使农林牧副业得到全面发展
水资源不仅仅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必要资源,其也是促进农林牧副业良好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受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影响的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土地使用贫瘠、葛养成分大量流失。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落实则可以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水土流失的问题,保证土壤肥沃,留住土壤中养分,为促进农林牧副业良好发展创造条件。
(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
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落实,除了可以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之外,还可以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如图一所示)。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落实,可以增强土壤质量,使更多植物可以种植在土壤上,如此便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也可以促进工程建设有效的落实,这将大大降低地表流经,相应的就会避免泥沙等进入河流水库当中,促使水库中泥沙淤积的情况出现。
图一 河流水库中含有泥沙淤积
(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提高农田抗旱能力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分和养分的充足供给是必不可少的,水土流失对土壤中养成分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更可能由于土壤表层植被受到破坏,导致农田土壤含水量降低。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实施,是从农田种植对土壤要求出发,对土壤中水分流失问题予以有效的处理,增强土壤保水能力,进而有效的增强农田抗御干旱的能力,为使农田良好成长创造条件。
结束语:
在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当下,我国政府大力提倡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在此种背景下,积极研究水土保持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农林牧副业得到全面发展、可以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提高农田抗旱能力,这 可以间接的影响水资源和环境,产生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和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益,增加水资源含量,优化水环境。总之,科学、合理落实水体保持措施对优化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廖云飞.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 ,2010(30).
[2]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02).
[3]李如忠,金菊良,洪天求.基于风险因素的区域水安全评价模糊模型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
[4]阮伏水.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建设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以莆田东圳水库为例[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论文集[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