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1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话语分析 学位论文 研究方法 多元化
一、引言
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水平,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毕业论文写作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本文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研究方法上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剖析。
二、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是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的现象、事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揭示研究对象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蔡鸣龙(2002)将研究方法按使用范围、概括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方法,一般方法和专业方法。在语言学等一般学科的研究领域一般使用一般方法:主要为以下四种:1.定性分析和定量的分析相结合;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3.归纳与演绎相结合;4.比较和分类相结合。
刘晶波、丰新娜、李娟(2007)的《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学前教育领域常用的思辨法、文献法、质的方法、量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混合方法等六种研究方法的总体运用状况以及六种研究方法各自的运用情况从不同级别的学位论文、不同校别、不同的研究选题进行了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献为样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对所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了解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及研究方法一章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语料中某外语大学的10篇论文,来自该大学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本文中的“全国英语优秀论文”是指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随机选择的话语分析的硕士论文。
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第一,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种类的使用情况。第二,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撰写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某外语大学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撰写与相应方向的全国英语优秀论文是否存在较大差距。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
1.对研究方法使用种类的分析。通过对比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发现某外语大学与其他高校的话语分析方向的研究生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差别不大。基本情况均为:研究方法种类使用比较单一,主要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只有个别论文在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搭配调查问卷、访谈、语料库研究或多模态的分析方法。
2.对研究方法撰写规范性的分析。以文秋芳的论文研究方法的撰写要求为参考依据,分别分析了20篇论文的研究方法一章的撰写是否完整,清晰。具体的分析情况如下:
在所选的20篇论文中,大部分全国优秀论文研究方法的写作相对比较完整,思路较为清晰。例如《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对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评价的实证研究――以外贸英语函电教材为例》一文,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开设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两所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及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在研究方法这一章对研究设计和本章概况简述的非常明白。对研究对象做了详细的阐述,写明了研究对象的人数,背景情况和挑选程序,以及研究价值。在研究工具部分,详细介绍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概念,优缺点及选择的理由。在研究过程部分详细分析了调查问卷和访谈的过程,保证了研究数据的信度。
3.研究方法写作改进方案。针对研究方法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首先,应该学习全国优秀论文研究方法写作中的优点,保证写作格式正确,写作内容完整。对此,建议参考文秋芳《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中,“研究方法撰写”一章的内容。此外,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介绍要简介明了。最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思路清晰,保证论文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
五、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某外语大学话语分析方向的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撰写方面与全国英语优秀论文的相应方面存在一定差别。第一,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为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有待于向多元化发展,如个案研究以及混合研究。其次,部分研究方法的撰写不够严谨,缺乏完整性和规范性。应加强研究生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与训练,提高对研究方法的驾驭能力;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重视定量与实证方法在研究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鸣龙.谈谈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研究方法[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1-53.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认知语境 商务英语写作 外贸函电 语境控制 关联理论
一、认知语境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基本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语境应该是具有认知性的,因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要求人与外界的互动,即认知体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语境观点,(即本文语境,上下文,或者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是不足够完全传递信息的。所以要加上人与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的互动体验。就是说在分析语境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在百科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由听话者的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认知语境,因为听话者需要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由说话者的话语建立的新假设,并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得出新假设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语境控制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按照交际情景(包括交际场合、话题、交际者身份、地位、认知水平、交际双方互明信息、双方默契程度等因素)对当前的会话言语进行选择、调控,最终取得最优交际效果的过程。语境控制的目的是要达到言语信息的优化配置,即一方面使得言语最简洁,另一方面要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在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一个处于动态状态,对语境的把握就要求交际双方在会话中不断对现有语境进行推理、判断、识别、定性。然后按照推理再对当前语境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修正、补充语境可以通过身势语言、语气、语调、话语行为、交换交际角色等方式来实现。在一次目的明确,话题具体的交际行为中,信息传递处于守恒状态,如果交际双方的互明语境较多,默契程度较高,那么,交际中言语传递的信息就会较少。相反,如果交际双方由于熟悉程度和认知水平悬殊而造成互明语境较少,那么,成功的交际要求言语表得出的信息量就会增大。互明语境与言语信息在一次具体的会话过程中呈现出互为消长,此起彼伏的关系。语境控制对会话言语信息的制约模式形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曲线。守恒是理想状态,不平衡才是经常发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自80年代初的确立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商务英语实务的教学内容而逐步拓宽到更为广阔的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过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日臻完善,业已形成一整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十几年来,商务英语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外贸英语专业人才,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商务英语写作是以经济生活为反映对象,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手段,以文章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其应有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经济工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和武器。商务英语写作包括询盘与请求、回复函、投诉与索赔、理赔与拒绝函、销售函、邀请函与感谢信、道歉信与祝贺信、通知与通告、备忘录与会议记录、简历、申请函、推荐信、意向书、报告调查问卷和商务文件。商业英语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为全面提高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与沟通技巧,需要运用国内外商务沟通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交际原则出发,突出商业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
二、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学应用
商务英语写作中使用的七点原则是语用原则的具体体现。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是语用学上指导会话的三条重要原则。它们分别由美国语言学家Grice、英国著名学者Leech、法国心理学家Sperber 和英国语用学家wilson提出的,并对特定情景下会话的语用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会话含义描述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合作的遵守和违反,以及会话含义的推导,但未解释人们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则,为何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Leech认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礼貌原则,目的是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而Sperber和wilson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关联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合作原则。商务英语信函,作为会话的一种书面形式,其写作自然离不开语用原则的指导。将认知语境原则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中,鉴于认知语境原则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提法的不足,提出认知语境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只有很好地把握认知语境原则应用的度范畴,才能更大限度发挥其指导作用,使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更趋合理与完善。从语言应用角度来看,拥有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好的商务英语写作的能力。首先,文化知识教学多以高层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忽视了文化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具体反映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直接作用,将文化与交际分割开来,学习者虽拥有很多文化知识,但却无法应用在实际的商务英语的写作中。
三、认知语境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联关系
商务英语是一种交际行为,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交际行为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行为,它具有很强的认知特点。联想是想象的一种重要类型,它贯彻于商务英语创意的整个过程中,是商务英语创意的粘合剂。在商务英语创意中常用的联想方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四种。合理地运用联想这一心理现象进行商务英语创意可以引起受众的关怀,影响受众的情绪与行为,使商务英语的效果更直接、更显著。从关联与认知语境的视角出发探讨联想在商务英语创意中的运用是有必要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作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关联理论把语言的交际的基础看成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认为话语基本上是片断性质的,语用者在话语过程中还必须明确指示词语的所指,排除了词汇的歧义,把片断性的话语充实成完整的命题形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由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产生。语用推理是以非琐碎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获得交际关联的过程,语用推理是综合性质的,演绎性质的分析规则操作失误通常是误解前提的结果,而综合规则操作失误则最多是对原假设开发的不足。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是变项,话语的先前假设和关联性倒成了常项。商务英语写作中礼貌及其策略的实现和使用,探讨商务英语写作中体现礼貌的各种语言实现形式以及不同类别的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运用规律。在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框架下就商务英语写作的礼貌策略进行了研究。从词、时态、语态和句法等语言角度,分析了四种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手段和实现形式,分析的重点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以Leech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模式为基础,英文商务信函分为合作类信函、和谐类信函、竞争类信函和冲突类信函,并探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在四类信函中的分布状况。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卡方检验,得出四类信函在使用积极和消极策略方面是有差异性的。合作类信函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出现频率相差不大,和谐类信函积极策略出现频率高于消极策略,竞争类信函的消极策略高于积极策略,冲突类信函中消极策略出现频率大大高于积极策略,所占比例是最高的。有关语言转述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的描述性研究,尤其体现在语法形式的转换方面,但在其解释性方面所见不多。言语交际实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但语言转述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一直是被忽视的。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转述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基于语言转述在商务英语写作当中的定义和定界,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书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运用也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语言转述的信息来源和转述信息的方式、转述标志以及转述者对转述信息的态度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转述给他人,转述形式的不同是由不同的交际目的所决定的,即转述者通过转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由于语言转述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们只有在认知语用知识的有关理论框架内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具体应用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1]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04)
[2]罗明礼:商务英语写作语用特点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7, (25)
[3]周燕: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认知语用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硕士),2005, (02)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学策略
与生机勃勃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百家争鸣的大学外语教改相比,有关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学术论文规范上,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戴炜栋、王雪梅,2005)鉴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执教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之上,对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程。主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将来多数会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由于硕士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中学历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推行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基础外语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全面的探索: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抉择,从教学方式的更新到教学评估体系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建立。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主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这方面入手。在课程与教学的运行当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Tyler,1949)在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把“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研究生的外语教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教学方法。此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是考虑了硕士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二是考虑了他们将来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训练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教学理论素养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而且日新月异,加之这门课程的学时有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内容和弹性内容。刚性内容是指研究生必须掌握的课程知识,包括中外外语教学流派的评析、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等等。弹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外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分析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的。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克服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课程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的弊端,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堂讨论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常要研究生轮流在课堂上作主题发言,精要介绍一种外语教学流派或外语教学方法,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完善。这样做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师讲授的主要是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就构成了课堂讨论的内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得益彰。
在教学评估方面,改变了以往单凭学期论文评定成绩的方法,而将研究生的权威著作阅读效果、课堂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学期论文四项内容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指定必读权威著作,严格检查阅读效果
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门硕士学位课程来说,要选择一本内容全面、对问题阐发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常常给研究生指定几本有关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权威著作。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对这些著作进行纲要式地介绍,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以便于系统地把握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领会外语教学法不断发展演变的轨迹和缘由。为了检查研究生阅读权威著作的效果,我们经常和研究生的导师积极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严格检查,如提交读书报告或组织讨论交流。
三、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主要途径是学术会议),它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撰写学位论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学习指定的权威著作之外,还必须经常阅读外语学术期刊。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对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期刊,二是阅读过的文献七零八碎,缺乏归纳整理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参考文献库所收录的论文必须来源于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然后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参考文献库进行逐级分类并逐年更新。一级分类包括: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及其批判与继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外语教学、词汇教学研究、语法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口语教学研究、听力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和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十大类。一级分类类别不宜过多、过细。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进行了二级分类。例如,在一级分类参考文献库“词汇教学研究”下设了七个二级文献库:词汇量调查研究、教学大纲词表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词汇水平研究、写作词汇研究、口语词汇研究、心理词典研究和词汇搭配研究。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对二级参考文献库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构建个性化的参考文献库。为了及时更新参考文献库,我们对每届研究生进行了分组,每组负责及时更新一个一级参考文献库,教师定期查看更新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实践证明,参考文献库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使他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未来的硕士论文选题提供了有用的文献资料。通过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教师也把握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概况及研究前沿,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四、选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加之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就会陷入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抉择,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些外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然后让研究生在阅读指定专著和课程参考文献库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就这些专题展开讨论。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各种外语教学流派的历史分析及批判继承上;难点在于各种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何催生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和流变;热点问题是动态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进行专题讨论,我们常常会提前公布讨论话题,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话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研究生共同发现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文秋芳等,2006;戴炜栋、王雪梅,2005)此外,我们会对每个研究生在讨论中的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专题讨论既可以以点带面,又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理论思辩能力,同时还可以检查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营造科学研究的气氛和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上,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勋,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体现在论文写作上。要写好学术论文,其关键是做好论文选题,因为“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过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在论文(包括学期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比较茫然,要么选题太泛,要么重复别人的研究,要么把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误认为是学术创新,即把学术空白等同于学术前沿。(林文勋,2005)通过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后,发现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比较敏锐,选题通过率明显提高,而且他们所提交的学期论文选题和硕士论文选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师生课堂互动所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外语自主学习、我国基础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我国研究生培养一直沿用“课程学习+发表文章+学术性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结果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学非所用,不少学生甚至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尴尬。(阮平章,2004)外语研究生的大多数课程都比较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张德禄,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将会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突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阮平章,2004)基于这些理念,我们着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在开设“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地给研究生安排适量的教学任务或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教学机会,或是让他们充当本校任课教师的助手,目的是让他们亲历外语教学第一线,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视觉词汇 隐喻 国内相关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基本认知机制。隐喻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语义延伸,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的结果。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本质上就是以一种事物体验另一种事物,即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通过隐喻,我们能够以一个经验域理解和认识另一个经验域,从而建立起概念系统。
一、 视觉的特点
隐喻植根于体验,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在这一认知活动中,知觉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人类心智和概念系统的重要源泉之一。而视觉是知觉之首,是最高级的知觉活动,只有视觉才有助于获得真理。赫拉克利特说过:眼睛是比耳朵可靠的见证。心灵的欲望是求知,而求知的工具主要是眼睛,视觉最直接,最容易获取,我们睁开眼睛所获得的信息是听觉、嗅觉等其他知觉无法比拟的。同时,视觉的主动性也最强,在很大程度上视觉可以由人的主动认知控制。面对纷繁的外界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人的视觉范畴包含光源、观察者的视觉感知、被观察事物的视觉特性等多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范畴。
二、国内相关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些英语学者译介的推动,隐喻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近些年视觉词汇隐喻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视觉隐喻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汉语视觉动词词义研究和英汉视觉词汇对比研究。
(一)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
国内对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多集中在视觉域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感情等范畴的映射,其中以陈佳为代表。陈佳选取了85个英语视觉常规隐喻表达,对英语和汉语中视觉词的常规隐喻用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从实体的视觉源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1]感情、态度等范畴的映射,而且这些隐喻表达由于人们反复长期使用已成为常规用法固化在语言中,得出汉语和英语的视觉常规隐喻表达具有较明显的系统性。
此外,余红卫循着英汉两种语言隐喻性视觉词汇语料的轨迹,探析了隐喻认知系统的路径,即一个由五个认知层面组成的“树形”层级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 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概念隐喻—隐喻表达。指出隐喻性思维成为词义进化和延伸的重要理据,它还连接起语言、认知和身体经验。这种隐喻认知模式层层架起从基本具体经验到高级抽象经验之间的桥梁,并在语言层面留下了轨迹。曾玲玲在对英语和汉语视觉域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论证中得出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的结论, 即从视觉域(属身域) 向思维、情感、态度(属心域)投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
(二)汉语视觉动词词义研究
在词义鉴别方面,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从动作和结果的角度对“看”和“见”做了区分,指出“看”表示视觉动作本身,而“见”或“看见”表示动作的结果,两者不能换用。
韩玉国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相关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描述。从视觉的自然特性,物质力量和检测作用将视觉与心智联系在一起。
缑瑞隆对汉语感觉范畴隐喻进行了分析和描写,提出了“眼是智能”、“看是获取知识”、“看是施控”、“看是对待”、“明白是理解”、“模糊是不理解”的隐喻关联,体现了由初级神经活动向高级精神活动发展的轨迹。
张云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视觉动词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历时的考查,提出了“看”的义项是递增的过程,而“见”的义项则是一个递减的变化。她还对两个词的语法特征和带宾情况进行了描述。
(三)英汉视觉词汇对比研究
在汉英视觉词汇对比研究方面,陈佳从认知的角度入手,对英汉视觉词的常规隐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语言的视觉常规隐喻表达均反映出从具体的视觉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感情、态度等范畴的映射,提出不同的语言系统体现了相似的认知过程。吴新民对汉英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中反映出来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汉英在视觉域的概念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这反映出汉英两个语言民族在以视觉体验为基础的对世界的概念化方式上既有较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特点。伍艳萍对英汉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词语的语义变化是从一个具体的语义域向另一个抽象的语义域投射的过程。
还有很多学者以具体的词汇分析英汉的隐喻对比。黄碧蓉在其博士论文《人体词语语义研究》中对“眼“和“eye”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她使用了权威的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和《汉语大辞典》,将其中的义项进行了分析,提出“眼”和“eye”的转义都以其基本义为核心,围绕其形貌特征和视物功能特征经辐射而形成,不同的是汉语更加注重形貌取象,而英语的形貌取象和功能取象则大致相当,显示了不同民族间词义认知取象的差异性。
覃修桂对比了英汉语中“眼”的概念隐喻。研究的结果显示,英汉两种语言共享了“眼”概念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英汉语所各自独有,反映了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存在的同一性及差异性。大体说来,“眼”的投射范围包括知识、情感、社会、关系和形状/时间域。同时,他对比分析了光明概念和黑暗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发现明概念的隐喻投射范围也主要集中在智力、情感、社会关系等概念域上。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通过对目前所了解的国内外视觉隐喻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视觉隐喻已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在理论研究和具体语料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但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些重要议题虽有论及,但也只是避重就轻,没有深入的分析,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虽然有学者对视觉词汇向其他领域的投射中也涉及感官见的投射,但没有深入阐释。
总体看来视觉域向其他感官域的隐喻投射研究成果不太深入,也不够系统,有待更多学者的参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
[2]陈佳. 英汉视觉常规隐喻比较[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3]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8(5).
[4]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5]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11).
[6]余红卫.基于英汉视觉词汇预料的隐喻层级认知结构探析[J],2012(5).
[7]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8]王桂花. 汉英视觉动词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9]覃修桂.“眼”的概念隐喻——基于预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8(9).
[10]缑瑞隆.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系统[J].郑州大学学报,2003(9).
[11]Lakoff,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6
【关键词】动机缺失 英语学习 对比分析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SC12WY006)“英语学习者‘动机缺失’的对比研究――以四川省为例”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01-02
1.研究背景
“动机缺失”( demotivation) 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领域里属于较新的问题。国外第二语言/外语研究者对于动机缺失的研究主要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Chambers(1993)率先在外语领域开始动机缺失研究,随后Oxford(1998),D?irnyei(1998),Ushioda(1998)开展了相关的实证研究。研究者们针对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降低的情况通过作文或者访谈等方法探究动机缺失的各种因素。进入21世纪,语言教学领域的动机缺失研究重心从欧美转向了亚洲,以日本学者开展的研究最多。亚洲学者主要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动机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量化研究,虽然同时质的研究方法也在使用,如:越南学者Trang & Jr.(2007)采用回溯写作的方法,对来自越南某高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100名大学生的动机缺失情况进行了调查;Ikeno(2002)和Arai(2004)分别采用回溯性写作和访谈的手段,研究了大学本科生的英语学习中动机缺失的情况。近十年来, 我国陆续有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注意到了学习动机缺失现象, 开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例如,郭连锋(2009)、吴太胜(2006)、黄建湘(2006)、斯日古楞( 2008)等分别对初中生、高职生、中专生、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现象进行了描述、解释与对策探讨。但是相关文献迄今为止都比较少。刘宏刚曾在2009年检索到在我国公开发表的有关“动机缺失”的论文仅有两篇,另外有2007年收录到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中的四篇论文。之后到2012年有关动机缺失研究的成果也乏善可陈,而研究的内容也依旧围绕导致动机缺失的内外因素展开或者是对动机缺失研究做简单的引进式的介绍(如:李绍鹏,田成泉2011;朱晓红2011)。值得一提的是汤闻励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引起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很有学术深度。但是,就国内外研究现状而言,目前学界主要针对单一群体的动机缺失进行研究,而不同环境的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动机缺失原因是否有差异,是否存在各自的特点及复杂性?本论文试图对比分析本科生及专科生两个英语学习群体动机缺失的因素来研究以上问题。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1)对比分析专科生与本科生“动机缺失”因素的异同。(2)根据不同群体英语学习者“动机缺失”的对比分析结果提出改进造成“动机缺失”诸因素的措施。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专科生152名,本科生1565名,其中包括一本74人,二本1488名,三本3名。
2.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英语学习动机缺失调查表》。本调查表主要参考汤闻励指定的动机缺失问卷, 并加入笔者针对英语学习环境设计的问题,共选取30个题目,每个题目设置五个选项,分别是坚决不同意、不同意、不知道、同意、完全同意。
2.3研究实施
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星网站、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以及传统纸质问卷三个途径实施。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15日到2014年4月2日。
2.4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针对本科生及专科生在问卷中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异同。
3.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在语言学习能力方面,语言自制力差导致两组学习者失去学习动力的比例最高,专科生更高(本、专科比例分别是59.17%和67.11%)。相对于本科生,专科生更容易由于学习成绩差而影响其学习动力。两组受试对象均会受到词汇、语法,听说差而带来的动机缺失。从数据上看,本科生比专科生更加在意写英语的能力,43.2%的本科生会降低学习动机,而专科生只有28.29%。
第二,教师因素、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比起本科生,专科生更加容易受到教师讲课方法的影响而失去学习动力。所测量的与教师有关的8个指标专科生表示同意的比例均高于本科生。专科生也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学校与家庭的学习环境包括设备的好坏,未来就业的环境,所学内容,授课方式等。
第三,干扰因素。本科生学习英语更容易受到其他课程及各种课外活动的干扰而造成其动机缺失。而更多的专科生认为懒散的学习氛围及未来就业与英语相关性不高是其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之一。
4.结语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从总体上讲,专科生动机缺失比本科生更加明显:测试的题项中回答为同意及非常同意的比例统计显示出30个题项中有23个题项专科生都比本科生高。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以下方面改善教学:积极鼓励教师探索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基础训练、创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改善学生动机偏低的问题。而本科生相对于专科生有7个题项比较高,其中有4个题项都集中在语言学习能力方面。这一结果反映出,本科生对英语听说读写的掌握焦虑度可能高于专科生。这可能与本科阶段对学生的英语要求有关,也有可能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自我认同度有关。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导致本科学生动机缺失高于专科生的因素是课外或其他课程的干扰程度。这可能与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及学习要求有关,同时也可能与本科课外学习生活活动安排有关。鉴于此,本科阶段的教学除了要关注教师等与专科相同的因素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在本科课程培养体系下用相对少的时间来保证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Arai, K.. What “Demotivates” Language Learners?: Qualitative Study on De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Learners?蒺 Reactions. Bulletin of Toyo Gakuen University, 2004(12): 39-47.
[2]Chambers. Taking the “De” out of Demotivation.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1993(7):13-16.
[3]D?irnyei, Z.. De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SOL ’98 Congress, Seattle, WA, March. 1998.
[4]Ikeno,O. Motivating and Demotivating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2002(2): 1-19.
[5]Kikuchi,K. ,Sakai,H. An Analysis of Demotivatiors in the EFL Classroom[J]. System,2009(37): 57-69.
[6]Oxford,R. L. The Unravelling tapestry: Teacher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Demotiv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De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Z]. Paper PSresented at the TESOL’98 Congress,Seattle,WA,March,1998.
[7]Trang, T. T. T., & Jr., R. B. B.. Demotivation: Understanding Resistance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the Case of Vietnamese Students. 2007(4(1)), 79-105.
[8]Ushioda, E.. Effective Motivational Thinking: A Cognitive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In E. A. Soler & V. C. Espurz (Eds.), Current Issues in English Language Methodology (pp. 77-89). Castello de la Plana: Universitat JaumeI. 1998.
[9]刘宏刚,外语教学中的负动机研究:回顾与反思。《语言学研究》 2009,8: 184-191.
[10]汤闻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分析。《外语教学》 2012,Vol. 33 No. 1:70-75.
[11]郭连锋,初中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9:58-60.
[12]吴太胜,对高职生学习动力系统障碍的教学病理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5:40-43.
[13]黄建湘,对中专生厌学问题的探讨。《职业技术》2006,6:42-43.
作者简介:
杨艳:讲师,硕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