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美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美育论文范文1
(1)课程内容尚待完善,层次感有待加强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既有横向联系,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
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
首先,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要有专业水平,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要体现社会关系,体现社会感情,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1)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去体会美术的价值,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就必须找到交叉点,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实现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2)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从家的环境开始,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为历史模块,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例如,在历史模块,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
高校美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校园传媒;高校德育;大学生
一、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由于校园传媒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听广播,看报刊、宣传栏、电视,或者是上网,校园传媒在课余时间成了与大学生相依相随的生活、学习的伴侣,大学生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德育信息的影响。这为高校德育信息的选择、定位、宣传,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2大学生愿意接受校园传媒这种教育形式
由于高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所采取的讨论、深度分析报道、广泛参与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所以,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这为高校改变德育方法,做好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3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
由于校园传媒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实践机会,所以很受学生欢迎。大学生既是校园传媒的受众,又是校园传媒的参与者,有的参与了校园广播的编辑、播音和撰稿,有的成为高校校报的作者、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有的担任了高校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的成了校园网的维护者和管理员,他们在主动参与校园传媒的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这为高校拓宽德育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切入点。
4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校园传媒中能真实地得到反映
由于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他们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体现在所创作的作品中,无论是他们创作的诗歌、散文,喜欢的人物、歌曲、关心的国内外大事,在网上发表的观点、意见,进行的各种交流、讨论,都能流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这为高校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重要载体。
二、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互相促进
在加强对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互相结合的研究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探讨二者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问题,不断探索借助德育促进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和利用校园传媒创新高校德育的新路子。
1校园传媒是消除现代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中坚力量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大众传媒的多元文化以及良莠不齐的传媒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面对现代校园传媒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单纯地采取“堵”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校园传媒这一宣传、教育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针对现代大众传媒中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来袭,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建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深层次的稳定的内涵文明,充实浅层次的脆弱的肤浅文明,充分展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校园传媒的文化含量;同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大众传媒的本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增强他们对现代大众传媒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
2校园传媒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坚强阵地
校园传媒是高校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阵地,也是开展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因为,校园传媒直接面向大学生群体,能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与大学生形影不离,并且传播的信息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和知识性等特点,所以它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德育信息随时通过校园网、校园电台、校园电视台自办节目、校报、系报、社团刊物、橱窗、板报、横幅等传媒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以及将所开展的相关活动的信息,传递给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3校园传媒已成为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园传媒弥补了高校德育课堂教育的不足。高校可利用校园传媒各媒体的优势,促进高校德育的有序开展。校园报刊传媒具有易于收藏保存、随身携带、反复阅读、相互传阅等优势,高校可利用这一优势对大学生关心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做深度报道,刊登相关的理论文章,使大学生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启发和鼓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高校广播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体,有着快速、灵活、生动、覆盖面大等优势,是高校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之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学校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高校广播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引导他们的行动,配合课堂教育,完成教育任务。校园宣传栏是师生相互交流、沟通、传递信息、探讨学术的园地,它具有内容替换方便自如、常换常新、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等优点,尤其是大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宣传板面,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更是学校德育潜移默化的催化剂。校园网具有数字化、高速化、交互性、全时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它真正地实现了把只有老师说教的“单向式”德育改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双向式”“多向式”德育,把以处罚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式”德育改为以引导为主的“引导式”德育,把单调、呆板的“单一式”德育改为生动活泼、声图、音像并茂的“多样式”德育,把靠堵截为主的“封堵式”德育改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德育。
4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高校德育取得实效
校园媒体作为独特的校园舆论宣传工具,一直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它由原来的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单纯传媒,发展到今天拥有校园网、手机等多种传媒;它由原来较单一的校内舆论宣传、文化服务等功能,发展到今天多样的社会化、开放性、人文性、信息化导向性等功能;它由过去大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发展到今天的“主动吸纳式”;它由原来自身设置的单一栏目,发展到今天的合理、多样的栏目;各栏目的内容由过去的呆板单调,发展到今天的图文并茂;由过去单纯的纸质信息发展到今天拥有数字化等多种信息;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它将有着更大、更惊人的发展。从校园传媒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它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受众获得更多的德育信息,有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及时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受到德育的自我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及早了解德育信息;有助于德育工作者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由此可见,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使高校的德育信息和德育内容更广泛、更快捷也更多样化了,并且为高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使高校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高校德育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如果惯用以往的一些德育理论、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校园传媒作为高校德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高校德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借助于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校园传媒,来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对校园传媒的发展规划做出统一部署和要求:一方面要加大校园传媒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和整合校园传媒资源,为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传媒的的栏目设置和主要任务,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德育信息,不断去更新校园传媒内容,以自己的特色去应对社会媒体的影响;对校园传媒中出现的不良信息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治。同时要实现校园传媒间的有效互动,发挥协同效应,构建校园宣传强势,以达到多个传媒之间相互造势增值、延伸各个传媒功能的目的,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鄢万春.论高校主流传媒德育潜功能的实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高校美育论文范文3
1.美术教育具备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美术是把物质材料作为媒介,塑造可以看见的、恒久静止的、在一定平面的或立体的空间里完成特定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它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美术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是,美术这一物质存在方式是空间性,它主要表现出静态性和可视性这两大特点。
(1)静态性。美术以其物质媒介静态地呈现于空间之中,也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内容、、情绪表达等,都是以物质媒介静态性地实现的。无论是风和日丽的景象还是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无论是静坐沉思的少女还是激烈运动的人物等,一切对象的动态和心理活动的表现都如同摄影抓拍式地将其瞬间凝固于静止状态。作品本身是静止的,作品中的形象是凝固不动的。龙门、云冈石窟中的大佛在洞窟中静坐了千年.画中的菩萨、仙女对我们微笑了千年,他们在美术家的手下诞生之后,就静止地亮相于那里,人不搬动,他们就不会主动地离开。建筑艺术,即使经历多年风化雨蚀,依然植根于原地.观者在欣赏之中会产生联想,于是作品从物理世界转移为心理世界。
(2)可视性。人对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是用眼观看,即美术作品的可视性。可视性有两层意思:其一,区别于戏剧、电影的可视性,是它的一目了然的直观性,无需借助于听觉。其二,美术作品有引起视觉审美注意的性质,或是悦目的,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蒙娜丽莎》、《虾》等,更有千古夺目、屹立不倒的,如埃及金字塔和中国的万里长城等艺术作品。美术以其独特的美感和厚重而深刻的内涵,时刻在影响着周围的人。美术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了美的陶冶环境与平台,它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以创造美味目的,以美术精品的欣赏为教学活动,把学生带人一个真善美的艺术殿堂,使学生直接地、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进一步了解美的真谛,从而去一个美的人格,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文教育,只是在精神上去塑造人、改变人,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进而提高人文素质,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思想和道德标准,使学生在高校里完成自己的人格教育。良好的艺术修养在人的基本素质养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有着强烈的社会德育功能,在人全方面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美术家们倾注心血完成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人格塑造的过程,他们的作品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一次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及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起塑造其人格的责任,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运用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重发挥美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课堂不仅是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的传授,更是学生人品教育的殿堂。美术教学,主要以完美的艺术形象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打动观者的心弦,使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是处于学习成绩偏低,思想领域还没有被开发,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抓住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事宜来启发学生。如在欣赏课中,罗中立的作品《父亲》这一画面中对父亲饱经风霜的脸孔和手的刻画,就深深打动了许多学生,他们低下头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想起了自己从没有对辛苦培养自己的父亲说过一句温暖的话,更是让自己的父母亲为自己操碎了心。这时拨动学生心弦的并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艺术作品无声的语言。马蒂斯曾说,美术创造是人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高职院校的美术课堂是对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目前由于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过于强调学生分数和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一些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思想道德上的进步。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课堂上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自信、善良、有爱心、有责任心、追求真善美的好品质。
2.高职院校开办的美术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开展科技文化活动的艺术实践,可以使大学生们充分发挥特长,提高美术素质,进而培养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服务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正如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这就要求美术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而美术第二活动的内容因为不用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限制与约束,实施时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可以根据天时地利,甚至是成员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变化的。美术第二课堂的这一特点,给了大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更给了他们创造美的自由,使学生突破了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开始有意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由于参加美术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多样化,比如学生的年龄、性格、修养、阅历、专业、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共同的活动中,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与艺术作业中,互相取长补短,学会了团结合作,走出了狭小的个人圈子,这也促进了学生的素质养成。
3.高等职院里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校园物化环境,也是通常所说的硬环境,包括校园建筑群落、景观、设施等等。二是通过学生行为所形成的行为环境,即精神文化环境。而美术教育对学生所能起的教育作用在学校的硬环境也是有所体现的,这也是美术教育的隐性作用。在校园建设中设置较高艺术水准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人文景观、作品,会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强化学生的美感,充分发挥隐性美术教育的作用,隐性教育是针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环境育人”。高职院校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通过不同场合悬挂、装饰、设置一些高雅、励志、哲理的视觉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
高校美育论文范文4
1、增加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难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由于一些网上交流工具的开放性,在传播的信息中有正面的信息也有负面的信息,由于一些大学生正处于正确人生观建设的关键时期,如果受到这些负面消息的影响,会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的构建,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2、影响学生的认知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又因为新媒体的各种形式具有虚拟性的特定,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工具进行随意的编造,这样导致一些虚假的具有欺骗性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无法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正确识别,所以很容易上当受骗,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他们出现认知的偏差,最终有可能发展为社会的危害。
二、新媒体形式下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信息真伪的分辨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应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保证学生在面对网上的虚假信息的时候能够将其正确的辨别出来。这样要求老师的正确指导,在学校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老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媒体环境。
(二)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老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正面积极的思想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人生观的建立。同时,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老师应该对新媒体形式下的繁多信息进行辨别和甄选,再传递给学生,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三、结语
高校美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通过倾听音乐能够陶冶自身的情操,开阔眼界和心胸,进而加强创造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大学生沉浸于音乐中能够被音乐所表达的情境所吸引,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音乐中发泄自己的情感,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放松。这种体验能够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具体来讲,音乐本身能够使大学生放松心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跳、血压、呼吸等都会呈现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能够使大学生感到放松。另外,大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二)对大学生心理能量的重要性。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会以音响的形式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能量,使大学生的心理能量发生变化,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张力,使大学生的心理张力与音乐张力相互影响,充分发挥心理能量的作用。具体来说,音乐通过流动的音响传入大学生的耳朵,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联想并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转移被压抑着的心理能量。但是,大学生心理能量的转移是随意的,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大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合理释放心理能量。另外,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会带给人一定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能够使人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变化。大学生的知识丰富,精力充沛,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音乐中的细微情感,而这些情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大学生产生特定的心理能量。(三)对大学生心理结构层次的重要性。一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自我产生影响,大学生自带的能量会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被阻碍、转移或释放,而这个过程能够减少大学生的冲动和盲目;二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大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悲伤、思念、宁静的情绪,并通过情绪的体验来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且,大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还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对自我进行思考,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我意识;三是音乐审美会对大学生的超我产生影响,而超我是大学生人格中理想的部分,是完善了的自我。并且,超我对自我具有控制和引导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追求和谐的内心状态。音乐审美教育能够重塑大学生的心灵,通过大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抵制丑陋的东西,培养大学生优美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不良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康的情绪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加强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调节大学生的情绪。例如,大学生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能够体会丰富的节奏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倾向性,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情感相交汇,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共振,而这种情感交汇和情感共振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例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不仅能够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而且能够感受民族情感,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作用于大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等,不同的音乐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为大学生创建自主发展的空间。并且,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了解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去联想人们的生活场景,加强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康的音乐蕴含着健康的思想,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讲解内涵深厚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的励志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风格。并且,音乐审美教育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音乐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进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音乐审美教育能够通过群体性的音乐活动,加强学生的人际交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合唱、齐唱、重奏、歌舞表演等音乐表演形式需要团队成员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在沟通和配合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使学生学会与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相处,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高职院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音乐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养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兼备的音乐教师。一是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音乐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先进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二是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音乐教师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念,增强音乐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三是为了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高职院院校应积极组织音乐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音乐教师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二)完善教学设备。教学设备是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物质基础,高职院应积极完善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设备,保证音乐审美教育的正常开展。为此,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钢琴、音响等设备。另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音乐厅,设置专门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场所,优化音乐审美教育环境。(三)组织文艺社团。组织文艺社团能够加强学生参与音乐审美教育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音乐活动,加强音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文艺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开设音乐审美教育。并且,高校应将文艺社团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利用音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社团可以组织音乐游唱活动、合唱活动、歌唱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感,缓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四)完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在音乐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科学制定高职学生的音乐课程,使高职学生能够有计划地学习系统的音乐审美知识。为此,高职院校应将音乐审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采取学分制,将音乐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精选音乐审美教育内容,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五)改进教学方法。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应摒弃理论灌输教育方法,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了解音乐的内在情感,加强音乐情感对学生情绪的影响,使学生在音乐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
作者:黄金子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丽霞,王宝龙.从音乐治疗学谈起———论音乐对疾病治疗的价值与方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高校美育论文范文6
(一)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明显改变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也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大多为“90后”的在校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特殊的心理价值取向,他们的性格在生活中表现为鲜明的个性化:重视自我,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实现,对传统观念表现出逆反倾向。因“90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会以一种非常态化的形式呈现出个人特性。
(二)大学生群体思维方式明显改变
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思想与价值、信息与观点、经验与判断的集散地。网络上,大学生在获得信息时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得怎样的信息,他们可以自己控制。同时,在这一平台上,大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面临挑战。
(三)大学生群体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一方面,新媒体以交互、海量、快速等特性,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丰富了。另一方面,新媒体虚拟、开放、难监控的特点,又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与突破,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教育更加人性化,教育工作者需以平等的姿态开展与学生的沟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从教育内容上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全球性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便利,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发表言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非常方便主动地寻找所需信息。新媒体的开放性特质,使得每个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接受教育。新媒体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网络,如今已融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并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新媒体所固有的特点与属性,也使其成为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并丰富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二)从教育形式上看,扩展了教育的空间
新媒体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阵地。新媒体生动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契合了当今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更加宽泛了。突破时空的局限,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灵活、快捷、互动的特点,使得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由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在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需求的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从教育效果上看,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实行的多为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而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变成双向的、交互的、开放的教育,因此更能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新媒体构建了网络虚拟化的平台,介入其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交流中也更容易将自己与对方置于平等地位,容易拉近人际交流中双方的心理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真心交流,实现畅所欲言。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同时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解答和疏导,有的放矢做好工作。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当然,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鱼目混珠,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对此也要予以特别关注。
三、新媒体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自由、开放、参与性强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个体发表意见和观点的空间增大,学生个体受众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与否选择媒体内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保持传统教育工作方式的同时,必须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改进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发挥挖掘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创新教育途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网络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强调思想理论灌输性质的教育,采取“讲授式”、“填鸭式”的教育形式,把大学生放在一个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强化阵地意识,大胆运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如建立立场鲜明、观点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网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站及相关网页,为大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开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都会在网上有所折射。但同时,网络社会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版。因此,网络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网上引导、网下教育的方式放大教育效果,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把网络教育功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与促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召力。
(二)创新教育方法,倡导新媒体手段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以往,传统的课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手段大为丰富,可以获得网络中的视频课程、电子信箱、论坛讨论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支持。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载体,在方便的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知识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最新的知识素材,方便快捷地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资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像等元素融于一体,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接准确。
(三)创新队伍建设,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