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1
关键词:高等院校; 教学改革;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21-001
高校教学工作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理论运用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但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分析
1.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等院校培养出来很多应考精英,导致很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提倡产学研结合,高校自身承担着教育理论教学工作,实践教育就由社会来完成,但实际上,产学研结合更多的是口号,很少高校能做到。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
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后的教学观念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如果不改变这种观念,改革就很难取得有效进展。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十分陈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和就业的冲突。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找份工作。然而目前多数高校都只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是上课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一般本科在最后一年都可以开始找工作,然而这个时候还有很多课程未完成,导致既没有充分时间找工作,也没有很好地完成学业。
3.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学评价落后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严重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体制不可行,过分强调管理过程监督职能,而忽略了管理效果和服务职能;二是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权责部分不合理;三是教学效果评价不科学,对学生的考核以考试成绩为主,对教师的考核以规范为主;四是资源配置方式不恰当,不利于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多数高校评价学生的学习基本是看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所采用的评价工具也是传统的考试,学生的学习评价以教师为主的,这种评价方式就没有反馈功能,无法激励学生学习,更不能提高教学效果,严重阻碍了许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1.遵循高校教学改革的原则,增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
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要遵循改革的原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改革的关键要素,努力提高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的原则,实行任课教师审批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各科系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教学实践需要考虑到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和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要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同时,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新型教学模式
一方面,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采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是难以应对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的。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就要贯彻四个理念:一是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学生个体特征和课程性质,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二是通识教育理念,专业教育使得学科过度分化,使学生知识面变得狭窄,国内知名大学纷纷设定了自己的计划,比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三是创新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把以课堂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要想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主动学习,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二是自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三是多样化教学,以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四是以人为本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3.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一方面,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做好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核心,紧跟时展步伐,及时更新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了解并掌握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二是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形势,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向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三是加强学风建设,树立现代学习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现代学习观,不断更新的合理知识结构,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提高高校教学综合效果。
三、结语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虽然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改革的重点都是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大学生。在改革中还有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寻找出更多更好的改革措施,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做努力。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2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开展本科评估工作,旨在加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评估经历零星实践、试点和扩大推广三个阶段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借鉴国外经验,对高校办学理念、教学条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评估和反馈,对各地高校发展起到积极促进效果。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评估的常规化和规范化。同时,我国不同地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现象明显,加之我国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未能进一步改变等原因,就业竞争十分严峻。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提出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要内容“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顶层设计,进一步发挥教育评估对高校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各地高校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当前高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多。1977年我国参加高考人数为570万人,实际录取27万,录取率为5%;1987年参加高考人数为228万人,实际录取62万人,录取率为27%;1997年参加高考人数为278万人,实际录取100万,录取比例为36%。21世纪后,高校录取率持续增加,2000年,高校录取率为59%,2005年,高校录取率为57%,2010年,高校录取率为69%,2013年,高校录取率达到76%,创历史新高,2014年稍有所降低,为74.3%,是全国高考录取率近9年来的首次下降。与此同时,近几年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13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创下新高,达到727万,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
在高校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高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却未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高校培养目标模糊,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缺乏系统论证和调研,导致人才培养方案缺少明确、具体的标准,不同专业人才培养主线不够清晰,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欠缺规范,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加剧“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第二,在目前众多高校中,普遍理论性课程设置过多,实践性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课堂中绝大多数时间是教师讲授,学生实际参与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之部分高校实践课、实验课设备相对落后,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缺少长期实习合作地点等原因,大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提升不足,社会适应性较弱,影响毕业竞争力。第三,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多偏向于“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等类似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以培养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思路引导,容易造成学分多,课时重,课程效果较低等问题。
(二)现代教育观念未普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入21世纪,现代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都十分普及,如“微课”“慕课”等,多媒体等上课方式逐?u在高校普及,同时随着“90”“00”后逐渐进入高校,他们对新教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需求十分明显,但部分教师缺乏自我更新观念,部分教师对相关课程的培养目标缺乏时代性的理解,教学技术和理念相对落后。同时由于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教学考评机制,教学质量环节考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教育观念的普及速度。
(三)高校欠缺特色,影响毕业生的竞争力
新一轮本科教育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部分高校没有很好地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高校特点,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欠缺地域和不同性质的院校特色,相近学科课程部分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如果教师之间缺乏沟通,重复的课程内容影响上课实际效果;这不仅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一些在评估过程中排名较低的红牌或黄牌专业,同样的专业在众多学校开设,又欠缺自己的特色,使其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在毕业生综合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在于与985、211等重点高校毕业生同场竞争时,明显欠缺竞争优势。
三、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高等学校开展教育评估,目的在于“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在本科教育评估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改革。
(一)明确培养目标,精准专业定位
高校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办学经验和特色,树立“立足地方、为区域服务”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专业特色凝练、核心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大纲等方面突显院校特色,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课程体系设置应该进一步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论证。第二,调整理论和实践课时,减少高度重复的课程内容,加大实践、实验课程比例,并且通过加大实践课资源投入,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切实落实实践课的课程内容,提高实践课上课效果。同时地区高校之间应该互相借鉴学习,比如近年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多校联盟授课”方式,加强资源互享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使用率。第三,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和层次等方面结合院校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选择,比如,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提高学生的专业级别素养;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考研和公务员相关课程”,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规划进行选择,这样可以较好地结合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提高高年级实际上课效果。从而加强新形势下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本科毕业生。
(二)转变教学理念
新一轮本科教育评估要求高校改革触及层面更深更广,高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坚持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培养目标。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现代教育观念相违背。因此首先,高校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转变教学理念,由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模式转变,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注重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小组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演讲式学习”“辩论式”等上课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真正发挥“当忘记学校教育的所有之后,剩下的才是教育”的教学本质。再者,高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对先进技术的使用能力,将先进的“微课”“网络上课”等新的教学技术运用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课程质量和效果。
(三)结合地区和院校特征,注重高校特色形成
近年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地高校得到明显发展,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和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高校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这需要各地区高校教育工作负责人,结合高校教育评估工作,重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色和学校特征,在教学软件和硬件具备的条件下,开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学院特色的专业,并结合学校特征制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O置,减少重复交叉的课程内容,切实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比如西部农业院校,应结合西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这一省情和地区农村实际情况,开设与之有关的课程,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3
关键词:成人教育;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49-02
实践教学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直接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往往追求规模效应,在理论教学上有所重视,而忽略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造成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较难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因此,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对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是成人教育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复合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越来越受企业的偏爱。从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看,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针对这种状况,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成人的实际岗位,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日趋紧缺,招生形势日趋严峻,这就要求成人教育要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环节上,不能照搬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要具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大多数人补偿学历的一个重要途径,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过分注重学历教育,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办出自身特色,使其更贴近市场人才的需求,才能协调、有序地发展和壮大成人高等教育。
2.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是提高就业水平,扩大就业渠道的需要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截至2006年,累计招生2849.09万人,年均增长速率22.99%,毕业生人数总计1563.7万人。200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0%;200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145万人,约37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4%;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至212万人,大约有52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5%;200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280万人,约69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5%;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338万人,约79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6%。虽然就业率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毕业生较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另一方面,据统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这就造成人才供需上的时间差,造成了当前就业的压力。
一方面,学生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具备企业要求员工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制定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上,在理论课时够用的前提下,更加强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实行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交互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训练,形成具有特色的成教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充分认识所学技能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缓解就业压力,从而缩短就业磨合期。
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人高校的规模和效益,更关系到办学的声誉。而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结合成人的实践岗位及生产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教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岗位技能上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1.将成人教育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构建双证交互式教学模式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突出以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在有些专业加入职业证书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成人学历的同时,获得多门技能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上,在一些专业上,将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与相关职业培训的课程进行互通,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将专业实践课与职业证书认证考试的实训环节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技能、实践的综合性教学,不断构建和完善成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双证交互式教学模式。
2.加强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实践教学工作室
成人教育学院一般要从各二级学院聘请老师,在老师选聘过程中,选择一些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实践教学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中心去承接项目,在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聘任在公司、企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诸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
3.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创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毕业论文(设计)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论文(设计)能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管理,是创新成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结合成教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论文题目的选择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上真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毕业论文(设计)还可与成人学生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将毕业论文(设计)作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途径,整合各种经济、教育实体的优势资源,形成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增加与地方的联系,依托行业优势,建立各种形式的校外学生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如送教上门型、随岗实习型等。
4.建立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如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模式主要是沿袭传统的、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而制定的,主要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学校有些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对实践环节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必要的监控与激励机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建立相应的教学督导体制,以督促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务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教务专干对实践环节进行管理,如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等情况进行监管,真正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国外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和仿效,他们实践环节的教学一般采用实践交流项目、合作教育项目、专业学习与市场结合、暑期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进行,通过整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经验,把学生的学术目标和职业目标联系在一起。以真正的社会实践为主,从培养实用型人才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缩短了学生的就业磨合期。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4
【论文摘 要】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创新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的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实行教学管理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生命线。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存在不少弊端,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系,才能保障教学管理工作协调运转,管理效能不断提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现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机制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或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基本上延续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学习时间,安排学习计划。学制年限不能灵活变动,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二,现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的设置要与科技发展相结合,把国内外的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信息等内容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全面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现行的课程体系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综合素质的差异,兴趣爱好与工作岗位的差异,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使用统一的教材,固定的课时,学员不能根据社会、就业及个人发展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和教师,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其三,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计划不够灵活,有限的专业选择使得学员不能根据自身的特长、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变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专业。随着大批新兴行业、产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者需要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顺应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开发更多新专业,满足多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
(二)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生源方面的问题。由于近年来的急速扩招,成教学生知识素质不断降低,给教学管理及教学组织带来极大困难。成人学生大多以在职人员为主,平时到课率不高。许多成人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松散,入学容易、学习简单、考试轻松,已经是人们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整体印象。其次是教师方面的问题。担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兼任,缺乏针对成教学生特点的因材施教,不能结合成人心理开展教学,照本宣科,讲课内容即考试内容的现象普遍,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三)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管理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成人教育的特点,致使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不配套,尤其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社会实践等环节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实践技能的缺乏和教育理论建设的不足。第二,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由于教学管理者多数依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在管理内容上缺乏整体规划,对教师的教学信息缺乏系统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第三,教学管理效率不高。学生学籍管理、考试形式、成绩管理大多还是落后的管理模式;教师课堂授课形式、教学组织、讲授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等远达不到现代教育发展水平;教学评价、教学效果测评等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基本上沿用旧的传统方式,缺乏教学质量控制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思考
(一)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1.调整专业结构。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改造传统专业,开设社会急需专业。开发新专业要做好新专业设置的长远规划,要考虑长远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及经济、产业、技术结构调整的趋向及其对教育体系的影响;将增强学员的社会适用性作为重点,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最后要改造现有专业,对落后的专业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焕发传统专业的新活力。
2.实行灵活的学年制。针对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应成人特点、市场经济特点的管理制度。修业学年可根据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这样能有效地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采用灵活学制会给办学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带来相关的困难,教学计划的完整性也会受到影响,在排课、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上增加难度,但对于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质量,保证合格人才更快更好地脱颖而出是十分有利的。
3.制定成人特点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要充分考虑到成人的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变化不断地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首先,组织相关专家针对成教学生的社会性、实用性等特点,在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计划基础上对陈旧、落后的教学计划重新修订。其次,组织优秀的教师修改教学大纲,剔除落后时代的旧知识,更新体现知识发展的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职业需求。
(二)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创新。
1.完善学分制管理。实行学分制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以选课制作为基本特征,用学分计算学生学习数量,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课程、学习进度,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即可毕业。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指导性教学计划范围内,自主参与选择专业方向、课程、修业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缓解了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
2.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由于成人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对很多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学内容就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现场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把课堂讨论、经验交流、理论讲解、案例教学、角色变换等方式结合起来,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推进考试制度改革。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按照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对考试内容和方法、手段进行综合的整体改革,建立具有成人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课程考试质量。考试可分别采取闭卷、开卷、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论文、完成作品、实践操作、设计、调查报告等方式完成对学生课程的考核。减少理论考试的分量,增加实践考核的比例,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逐步做到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逐步建设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4.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学生学籍的管理要从成人特点出发,符合成人学习的实际情况,取消或放宽固定的学习年限。由于灵活学年制打破了严格的年级界限与在学年限,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更适合学员的在职分散、业余自学的特点。若某门课程补考后仍未及格,学生可选择时间跟低年级重修,对重修的学生采取按旁听生的标准收费,并以课程门数计算收费。这个过程可不受固定学习年限的限制。
(三)注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成教特性。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发挥教学督导组的权威作用,加强教学质量的全程管理。教学质量督导包括对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方案等教学活动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对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论文指导、学生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督导。通过检查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通报各班学员到课率及学风问题,提出建议,保证教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四)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人高等教育拥有的专职教师大多是普通高校的兼职教师,他们对成人教育特点了解不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要加强对教师有关成人教育学、成人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学等成人教育理论课程的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成人教育特点,运用相关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更加优化的教学模式。
2.培养“双师型”教师。选派具有较高理论学术水平的教师到实践岗位中进行学习,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从社会相关岗位一线聘请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这样能改善当前教师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样才能胜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学工作。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思考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方针,全面加强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如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师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特色还需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办出特色,就必须客观分析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对办学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制定正确的战略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
一、加强学习和研讨,树立高职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事业发展,离不开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专业培养方案尚待完善、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等方面问题,都需要在深入学习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理清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子。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面临很多课题,开展高职教育思想观念学习研讨应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是要认真思考办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1999年开始,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为此,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这个文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二是要研究讨论如何突出办学特色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围绕各自特点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构建教育教学体系,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大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三是要注重突出实效,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开展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尤其要在解决实际问题,在推动工作上下功夫。注重克服形式主义,防止做表面文章,避免空对空,始终务求实际,真正做到把学习研讨活动与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与本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与学校改革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二、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总体上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实践能力偏弱等情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一是要按照教育部有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立足专业建设与发展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二是要适应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除本校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外,还必须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项目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水平。
三、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专业的整体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专业不能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改造和调整任务还比较艰巨;二是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三是教学改革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专业建设必须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主体专业,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开拓新兴、交叉专业,突出学校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对招生和就业形势好、社会和经济效益较突出的专业要加大建设,办出特色,形成拳头产品。对不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老化和出口不畅的专业,要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进行优化整合,减少或停止招生。同时要主动拓展边缘专业和新兴专业,努力形成独特的专业体系及专业特色,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必须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初步形成国家、地方(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要选择一批专业基础较好,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大建设力度,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并不断地进行总结,使之成为条件优良、改革领先、特色鲜明,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专业,在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能起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系统推进专业建设。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几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按照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原则,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比仍存在明显不足,比如课程模式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课程设置缺乏充分论证;课程开发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不丰富;教学内容陈旧,职业性、开放性不强;教学形式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主要以学校教育形式为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因此,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将职业需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必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其基本要求是: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课程建设与改革还要和优秀课程的评选结合起来,坚持“评建结合、以评促建、以建为主”,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最基础的工程。为了加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均下文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规划,要求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紧紧抓住提高人才质量这条生命线,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因此,我们要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逐步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建立经常性课程建设评估制度,运用激励约束机制,对课程建设实行动态管理,促进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好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体会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增加被用人单位优先录取的机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此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一个强大的实训体系。学校应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规划、选择、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多数专业都要建立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多数专业都要建有运行良好并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群。实习实训基地要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场地、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实习、实训效果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能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进展很大,基本满足了专业建设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但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如校内实训基地整体规划不够,软件建设不配套,功能发挥不理想;校外实训基地签订协议的多,真正运行的少;短期参观见习的多,长时间接纳学生实习的少;接纳个别学生、部分学生实习的多,接纳批量学生实习的少等。所以,要求我们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实训设备、设施配置,调整实验、实训布局,逐步建立一批设施比较先进,管理制度健全,能够反映岗位、职业和行业发展方向和水平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可靠的保证。二是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三是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四是要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五是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六是要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真正全面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难度较大,学校的教职工尤其是校级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必须到位,加大工作力度,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工学结合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方法。除了更新观念、创造条件之外,还需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领导、协调、指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校内各种保障措施都要制定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第三,要建立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有合作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参与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形成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第四,要理顺院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建立有机统一的工学结合利益责任共同体,使有关各方的利益、愿望、要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协调上升为制度和措施,从而为工学结合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6
1.个人负担重,社会角色多
成教学生大多是在职人员,有的还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平时工作任务繁重,经常出差,不能很好地保证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工作是三班倒休,经常下了夜班直接来上课,上课打瞌睡,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工学矛盾比较突出。与此同时,他们大多数已经成家,家学矛盾也比较突出。他们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小孩要抚养,有的甚至是孕妇,这些家庭因素制约着成教学生的学习精力和自由性。
2.学生来源复杂,动机目的各异
成教学生来源比较复杂,背景各不相同,学习目的有很大差异:极少部分高考落榜生,没学可上了,只能选择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习提升自己的层次;部分学生来校学习是因为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过少,来学习是“充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自己将来发展储备动力而学;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非常强,就是直接冲着文凭而来,缺乏学习动力,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还有一些是被父母逼着来学习的,没有什么学习目的,纯粹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年龄跨度大,基础差别大
目前成教学生的入学起点相对较低,其文化基础知识相互间的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已经高中或者中专毕业好多年,原来学过的文化知识几乎忘光,尤其是英语、数学知识;有的则是应届高考落榜生,其基础知识相对较好;还有少数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等教育,他们的文化基础就更加薄弱了。例如选定同一本高职英语教材,有些学生反映太难,有些学生反映太简单,学生间的基础知识差距比较大。
4.理论知识差,实践经验多
成教学生大多在理论学习上感觉比较吃力,难以掌握,例如英语、数学类课程。但他们具有相对丰富的社会和工作实践经验,在一些实践类课程和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的学习中,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往往能够较快接受并取得好成绩。
二、基于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1.实现开放式招生,执行宽进严出策略
近些年,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一直在改革,高职招生制度正在逐步向注册入学制迈进,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有益补充的成人高等教育再设置门槛似乎很难说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实行开放式招生,无需考试直接注册入学。只要有强烈的求学意愿,具有基本的学习能力,都可以加入到成人高等教历教育队伍中来,把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真正办成一种“没有门槛的教育”。放宽准入门槛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相反应该提高要求,走宽进严出之路。国家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选择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统一组织考试,通过这种统一、规范的国家级考试来严把出口关,有效地保证成教毕业生的质量,防止各高校滥发文凭。
2.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
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目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一般都实行的是学年制和学年加学分制,即使是远程教育也是实行的学年加学分制,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教学生还要有学习年限,在课程选择上的自由度也不高。依据成教学生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即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一定幅度内可以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时间等,只要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申请获准毕业,这就为每一个愿意并能坚持学习的在职人员提供学习机会,能够很好地解决制约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家学矛盾”。依据成教学生特点,真正落实学分制。学校要规定每个专业核心课程,开放所有课程,赋予成教学生灵活选择课程的权利。成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合自己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跨学期、跨专业、跨班甚至跨校选择选修其他课程,达到毕业学分后可以毕业。学分制将使成教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思考,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对于成教学生的个人发展无疑有很大益处,也有利于成人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扩大成人高等教育的受众面。
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适合成人学习特点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是其浓缩版。其偏重于纯理论教学,实践方面内容明显不足,不适合工作在生产一线且文化基础水平较弱的成教学生。成人学生喜欢以应用为中心并理解性地学习。目前急需突破这种“普教化”的思维定式,基于成人学生生源特点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以成教学生为本,搞清楚他们想学什么和需要学什么的问题;其次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使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校可以邀请部分行业、企业人员和成人学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来,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增强培养方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笔者认为作为成人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参照成人学生的特点,首先要体现分类分层培养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既要能够满足对于仅冲着文凭的低层次需求的学生的需求,其培养方案中的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只需要确保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即可,以必需够用为限度,专业基础理论要整合、精简,为专业学习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又要能够满足对于“充电”的高层次需求的学生的需求,其培养方案中的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就需要提升层次,引入学科前沿知识,以满足他们为今后发展储备动力的需要。其次成人学生的培养方案一定要突出实用性、实践性、时效性。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用专业知识来解释、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更便于他们理解学习,提升工作能力,还要将职业证书考试涉及的内容吸纳到课程中来,激发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也为增强职业竞争力打下基础;同时,要多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工作实际、喜好,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此外,要建立定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度,将社会发展变化急需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淘汰旧课程,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适用性。
4.改变授课内容及方式,注重实效性
首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纯理论教育,将焦点放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实用性、前沿性上。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实用,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推导,理论以够用和实用为度,重点讲理论在实践方面的应用。即便在进行必需的纯理论内容的授课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讲授的理论内容将支撑到哪些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最新的学科专业动态,及时将最新鲜的资讯带入课堂,促进成教学生的知识更新。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改变“满堂灌”的模式。“满堂灌”的方式尤其不适合已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教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项目教学、实证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将理论教学融入项目、案例、实证分析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了理性认识。最后,教学手段上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例如MOOCS等)来辅助教学,综合利用Flash、动画短片、电影等进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这样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
5.开发成人教育教材,突出实用性
目前,市场上专门针对成教学生的教材比较少,成人教育大多数使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教材,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只是适当地挑选内容相对简单的教材,然而这些教材并不适合成教学生。要加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改革必须加强成人教育教材建设,编写符合成人教育的培养规律和特点具有成教鲜明特点的教材。成人教育的教材要具有实用性、新颖性,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增加实例、案例分析等内容,使成人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成人教育教材改革需要国家制定相应措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开发成人教育教材。成人教育教材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而言,其难度更大,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需要其了解成人学生的特点才能编撰。其不但适合成人教育学生使用,也将更适合其他社会人再教育、再充电的需要,受众面更大,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载体。
6.实行多种考核方式,突出解决问题能力
目前,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是期末考试“一卷定成败”的考核方式,受“工学矛盾”的影响,缺考率居高不下,毕业前补考突击的现象严重,有的学生甚至补考10多门课程。针对成人学生特点,其考核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能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尝试推进口试、论文、实操等考核方式;即使是试卷考核方式也应减少机械记忆类试题的比重,多设置灵活的开放性问题,增加应用能力测试的内容;减少期末考试权重,增加过程性学习权重,设置“3+X”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与此同时,有能力的单位应重点开发网络试卷考核方式,建立网络试题试卷库,随机组成试卷,这样便于学生在各个时间段和各个地区参加考试,打破时空限制,有效解决工学矛盾,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成本。
7.开发网络教育课程,打破时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