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本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幼儿园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开发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园本课程开发指的是以幼儿园成员为主体,根据各幼儿园各自不同的办园理念、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结合各幼儿园自己的具体特点和相应条件,来对其选择采用的国内外相关学者专家所编制的课程部分或全部重组并加以实施的课程实践活动。园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满足地方和幼儿园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教师、幼儿、家长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参与;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幼儿园发挥自已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正因如此,园本课程开发成为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园本课程建设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重要取向。
1 存在的问题
(1)园本课程开发形式化。认为只有好的幼儿园才有园本课程,因此或是对园本课程的开发持消极观望的态度,或者是对于别人的园本课程照搬照抄,没有考虑本园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需要,使园本课程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园本课程开发随意化。认为园本课程就是一般所指的特色课程,因此往往都非常注重开发特色课程,以致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加入比较多的“个性化”的成分,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现下的幼儿园课程脱离了该年龄段的幼儿实际需要,进而影响了幼儿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3)园本课程开发功利化。认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就是讲求特色、自编教材,因此过度重视形式上“园本教材”的编写,完成“园本教材”的出版,忽视园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幼儿的发展,表面上成绩斐然,轰轰烈烈,其实是无用功,有的甚至是对幼儿发展不利。
2 成因分析
(1)教师的课程意识不足。长期以来,幼儿园课程往往倾向于通过教材、教师参考用书以及教学计划等文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指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怎么教上,很少考虑到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这使得教师对现有的课程亦步亦趋, 缺乏对课程的诠释性及创造性参与, 难以及时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课程实施情景对课程内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难以自觉地站在课程决策者的角度去组织和实施教学。
(2)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不强。园本课程开发从本质上要求教师根据所在地域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针对特定的幼儿群体实施课程,因此教师成为了课程重要的决策者与参与者。然而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教师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实践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很多教师认为课程研究对于她们来说很难,因而在设计主题时没有结合本园实际情况、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常常照搬、照抄,者对于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更多行之有效的举措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根本没法上升到理论高度。
(3)沟通不够。目前在幼儿园沟通的形式主要有非正式沟通和正式沟通两种,前者主要是教师在工作间隙就课程问题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更多的是在配班教师间进行;后者主要是由园长或年级组长主持的教研会议。然而配班教师间的沟通往往没有较为集中固定的时间给予保证,例如幼儿园出于教师带班的考虑,规定配班的两名教师分别在每周的周四或周五中午开教研会议,使作为园本课程开发的最基本的同班配班教师反而没有宽裕的时间与固定的机会进行交流、沟通。同样,幼儿园管理人员与幼儿园教师间课程沟通则受会议时间、程序约束、受与会者之间的阶级因素影响,以致各人发言的机会未必充裕和平等。在很多情况下使得这种沟通成为了仅仅是教师将有关的课程问题反映给园长或年级组长,再由园长或年级组长直接对课程作出决定的一种单向行为。
3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管理策略
(1)创立共同愿景,增强园本课程开发的内驱力。课程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它通常遍布到组织全方面的活动中,从而使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例如幼儿园发展计划的制定,园长和教师在一起分析目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课程园本化开发的方向、目标及具体内容进行充分的论证,让计划反映出对课程的期望与信念,使这个课程发展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全体教师的课程愿景,使教师能主动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积极参与,细心考虑,努力达成教育理想, 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发展。
(2)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园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在园本课程开发中,将幼儿园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是必然选择。幼儿园可以成立分级学习组,第一级由园长、骨干教师、专家组成,为愿意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提供专业咨询,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级由各年龄段教师组成,经常性地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发展进行反思、探讨、交流与研究。例如在幼儿安全教育主题中,先由第一级学习组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在全园的学习活动中提出问题,老师们一起探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置,最后再把有益的、适合的经验内容进行总结、整理,下发到各年龄组进行教学。这样上下循环,让教师们互相学习、协调、合作,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打破幼儿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 形成自然协作文化,最后形成了具有本园特色的丰富生动的安全主题课程。
(3)转变幼儿园文化,营造园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所有的人类实践都是文化性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实现的。因此,园本课程开发从本质上需要课程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只有在新生文化的背景支持下园本课程才能顺利实施和发展。因此,幼儿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合作、宽松的氛围,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有意识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融洽的合作式的人际关系。例如对于课程的决策,园长经常和教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教师一起分析课程现状,一起制订课程发展计划,一起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多多考虑教师经验与素养现状及现实中的困难,对教师的失误和失败给予同情和宽让,对教师参与园本课程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等等,让教师在一个充分被赋权、被信任、被支持的环境下,拥有发表个人意见、展示个人课程智慧的空间,使幼儿园形成专业、参与、开放与分享的校园文化。例如开展一些同课异构活动,为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用宽容、积极的态度来进行指导,使教师都获得了进步。
参考文献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2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目标,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二、工作目标:
1、三—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学期至少进行3个不同主题活动。其中至少有一个主题来自于“自行开发”。(与上学期的目标有所区别)
2、进行主题前,必须有相应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学期末必须整理出至少3个主题的活动成果。包括(学生成果样品、整个活动过程记载)
3、从完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入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打造一两节精品课
4、进行1~2次专题学习,使认识并能驾驭本课程的兼职教师达到90%,教师参与课程率达到100%;加强课程组织与管理,使学生活动参与率100%,安全事故率为0。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请求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作为辅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
三、工作重点:
1、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不被挪用
结合行政听课制度,我校将采取随机听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有上课前有本课的活动设计(教案),如果课时被挪用或无活动设计(教案)将在月奖中按规定扣出相应的部分,同时将影响教师期末综合评分。
2、课程管理
本学期,本课程实施管理做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1)人员分工
三年级:1—2班班主任
四年级:1—2班班主任
五年级:1—2班班主任
六年级:1—2班班主任
(2)时间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周3课时,根据活动情况需要,可以实行“弹性课时制”。但必须同时通知教导处相关人员及教研组长。
(3)制度建设
为了有利于本课程的实施,我校本学期将有关制度做出以下修改:每位教师每学期听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少于1节,组织学生进校图书室或微机房查资料,每月不少于1次;期末检查必须上交3个主题活动方案以及相关成果样品。
3、课程实施
(1)大主题与小课题相结合
每学期每班实施至少3个主题活动,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条件开发一些“短小平快”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同时结合本校拓展的“劳技制作”、“科技制作”课程开发一些相互促进的小课题。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备课(主题活动设计)、听课为抓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将是本学期我校课程实施的重点工作。
4、课程评价
(1)加强评价理念的再学习,进一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学生的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
(2)注重学生评价工具的设计。
四、工作安排:
日期
主要工作
8月
1、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9月
1、重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制定计划
2、各班完成第一个主题活动设计方案
3、随机听课
10月
1、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网上研讨活动
2、讨论主题:关于“课题活动”的开展事项
3、随机听课
11月
1、小结第一个主题活动的情况,编写活动案例
2、线上集中:集体研课、备课
3、课题实施情况讨论及问题
12月
1、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六年级为主,其他年级稍后)
2、收集资料(案例、活动设计、反思等)
3、日常教学案例交流反思活动
1月
1、表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活动小组
2、收集本学期各班级所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及成果样品,汇总
3、教研主题:阶段性评价工具设计研讨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3
一、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首先,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学校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就要看是否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想办出什么样的特色,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为此,需要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们把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快乐求知,幸福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引领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善学、不断进取、成长本领的人,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把学习内化为每个学生生命生活的必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我校要求所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而进行,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立足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再次,整合学校及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立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利用我县特殊的人文历史资源、山川自然资源、社会风情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选择开发了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爱我家乡》,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为弥补学生因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造成的民族文化缺失的实际,我们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览胜》、《经典诵读》课程等。学科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和调节,而且对于重新构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在全面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需求、场地设施等课程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选课报名的情况,我们把全校学生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了七大类型34个校本课程项目教学班,每周星期三下午同时安排所有校本选修课,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走班式”教学的模式。
此种运行模式既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关照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校本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班额有限,以及场地设施等的限制,且与学生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实施效果不尽人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及时调整校本课程设置方案,提升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使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转贴于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促进校本课程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研发机制和为研发工作保驾护航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学校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培训,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等,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长效机制。
其次,组织由教师为主体,课程专家指导、家长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各自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论证、申报、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课程目标、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纲要等;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负责课程教学和过程管理;建立本课程的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对本课程进行反思、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等。
第三,建立了以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审议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和《校本课程管理评价制度》,审议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分析、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案及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的可行性,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参与课程评优,提出课程改进意见等,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持续地发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4
(①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南京 210000;②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 210000)
(①Mingfa Binjiang Branch School of Nanjing Langya Road Primary School,Nanjing 210000,China;
②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China)
摘要: 近年兴起的“校本”研究源于“教育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等教育理念。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校本理论的研究聚焦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等三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了大量个案对校本教育的开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更为深入的探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is from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round human development", "innovative training", "quality education", "harmonious education"and oth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ombing the literature found that scholars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theory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school-based research, etc. and has formed relatively ri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cases of school-based education it has carried out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 校本;素质教育;文献综述
Key words: school-based;quality education;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93-03
基金支持: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的案例研究》(B-b/2013/02/238;2014年南京市50项精品课题。
作者简介:李兆文(1970-),男,江苏南京人,高级教师,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发展心理学;邵然(199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开始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校本研究兴起,尤其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出台三级课程政策后,有关校本方面的研究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校本教育涉及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教研等多方面,有关校本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
1 理论基础
1.1 “教育本质”理念 国外学者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一直有所讨论,如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也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尊重人的价值、生命和人的生活的价值取向,强调冲破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束缚。而校本研究正是顺着尊重教育本质的大方向开展起来的。
1.2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将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以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转型,关键要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目前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多集中在高校中,力图通过对高校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点很少放在基础教育上。但基础教育是基石,创新思维的培养需从娃娃抓起,而国外正是主要通过校本课程,实现其启发式教育为主,以思维能力培养训练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能力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改革目标。
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性的师资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教师不再单纯只是课标的执行者而是参与者,更有利于教师创新性的发挥、素质教育的落实。
2 校本课程
2.1 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通过在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发现2005年以前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还多是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的一些阐述,06年开始校本课程开发类的硕士论文多了起来,对校本课程的讨论也变得更加具体和系统,并且实践方面研究不够的问题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许多文章采取的都是理论加个案研究的模式。但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校本课程的内涵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上。个案研究中,研究者有对个案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但理论层面的有关校本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的大指导较少,不利于在开展实践前做好准备工作。
2.2 校本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二位学者在1973年7月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他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为改善学校教育品质所计划、开发的各种活动。国外学者在反思50、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中认为,课程改革亟需具有教学实践经验、了解学生情况的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以改变课程专家理论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管理体制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管理也是大一统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革新。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政策;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此后,原本由中央主导的课程管理权力不断被下放至地方和学校,学校不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者,它也可以作出课程相关的决定、参与课程决策并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何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统一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融合专家课程和教师课程实践等新问题不断得到学者的关注,校本课程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3 校本课程的内涵 国外方面:菲吕马克(1973)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从事教学工作的有关人员,如教师、行政人员、社区人士与学生,为提高学校的教育综合水平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斯基尔贝克(Skilbeck,1976)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
奥尔顿(Walton,1978)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原有教材的改编、选择或者是学校自己新编的教材。
国内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导师徐玉珍教授就曾在2005年发表的《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文中专门对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解释:校本的课程开发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辨析[1],明确指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即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
曹绍芳在对校本开发各种概念界定进行研究后发现,研究者们间分歧很大。他总结到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总的来说,可将校本课程定义为:学校依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自身情况,由学生参与、家长支持、社区保障所制定的课程。
2.4 校本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石淑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特别强调了其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李金乐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并能够为未开发地区提供借鉴。
另外,也有学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职能分工,如:廖哲勋详细地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的不同职责。
2.5 校本课程实践层面 校本课程的开发尚未成熟,主要集中在体育、音乐、语文阅读、地理、历史等方面。其实施效果也需要不断得到监控以不断改进。许多校本课程研究的文章都有大篇幅的个案研究。研究者们主要通过访谈、问卷、综合等方法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实践方面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出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其中,鲁海波通过对上海市某中学的个案研究分析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推行难的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学生角色由服从者向参与者转变的建议。
杨赫也对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总结,并个案研究了内蒙古两所学校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陈薇在《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一文中,对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访谈法总结出[2]: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内涵认识不清,对校本课程开发重点的偏移,校本课程开发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能力欠缺,教学科研、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缺乏专家有效指导、校际间交流与合作,社区、家长支持;评价基础薄弱等桂林十六中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不少其他学校也可起到借鉴注意的作用。
3 校本培训
3.1 校本培训的必要性研究 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综述中可以发现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以及正确实施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自身意识和能力等,都会对课程产生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的提高,是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基于对教师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学者们开始了校本培训方面的研究。
3.2 校本培训的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查阅文献发现,04年以前,校本培训方面主要是一些概念解读以及对国外校本培训的研究,借此求得经验,如:
华东师范大学的于建川(2003)在其硕士论文《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经验及其启示》中认为,应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加快研究和实施我国的校本培训,以期实现《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标[3]。他对国外教师在职培训理论的三种视角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师训四模式,分析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发展历程,从产生到发展,阐述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终身教育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心理学理论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总结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在目标体系、协作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的经验,认为教师校本培训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
华中师范大学刘红(2004)在其硕士论文中主要对英国的校本培训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校本培训在英国能够较早兴起的原因,从校本培训的结构、运行和保障三方面对英国的校本培训体系进行了系统介绍和全面剖析,并结合04年以前我国校本培训的研究状况,对之后的研究提出了加强有关校本培训实践理论研究,提出了包括统一对“校本培训”的认识;立足本校,加强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调整教师在职权利,扩大学校自主权;建立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相互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内的几点建议。
3.3 校本培训研究趋势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走出对校本课程“块状”、“点状”角度单一的研究模式,多以理论加个案等对校本培训进行纵深化研究。如: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百艳(2012)在其硕士论文中,就通过档案分析、访谈、案例观察、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浦东新区的一所J中学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通过对其战略目标,现实资源等的分析,结合绩效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出了构建“基于对话管理”的校本培训模式。
4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同样是校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织成部分,目前它也成为了校本研究的一个新亮点。上个世纪6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兴起,表明了人们对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关注。英国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曾提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也成为行动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
校本研究主要突出的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需要教师的参与,同时研究点为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目的在于改善学校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
校本教研对于新课改也是极为重要的,国内的校本教研存在教研意识不足、教研能力有限、流于形式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吕敏霞(2008)在其博士论文《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中通过对中美在校本教研产生背景、概念与内涵;机构设置和管理;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流程与开展模式;方法与指导策略;评价;进展情况等方面的比较中,提出了明确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职责;在传统组织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新组织功能;通过政策支持,以优促薄弱;帮助教师求助网络等建议。[4]
近年来,校本教研主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关联,研究重点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体的新课改。
5 结束语
校本教育在遵循国家教育目标大方向的基础上突出了学校特色,因校制宜,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区等大集合的校本课程是校本研究中最主要的一块,校本课程强调教师的参与,这就发展了校本培训以及校本教研的相关研究。可以想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今后校本研究的重点。在生本化的趋势下,已经趋于成熟的校本教育研究开始转向班本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2]曹绍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石林一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3]杨赫.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以“生态中国教肓行动”内蒙古两所项目学校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案例讨论;创业营销;大班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132-2
1 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最先推出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的精心规划和指导下,以强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目标,将教学内容和典型案例相结合,引导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分讨论,从而有利于他们深化知识并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由于其独特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迅速成为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之一。
案例教学的形式包括案例列举、案例讲解和案例讨论。所谓案例列举,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具体、形象地阐述教学内容,通过列举一个或一组典型案例来说明相关知识点;案例讲解就是教师通过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特定教学内容;案例讨论是教师针对特定教学内容,通过向学生提供特定的案例,要求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进而开展集体讨论的案例教学形式,它对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更有意义。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以下特征:①情境性。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创造一个独特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思考的独特平台,从而给他们带来无与伦比的情感体验。②启发性。由于案例教学法所用案例是真实的,因此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参与性。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密切配合过程,且师生配合的密切程度最终决定案例教学效果。④互动性。案例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2 创业营销学课程的特点
从学科属性上看,创业营销学属于创业学和市场营销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市场营销学和创业学方面的学科基础知识。从课程属性上看,创业营销学是我校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平台创业创新模块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以强化其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
这两个属性就决定了选课学生呈现出三方面的特征:其一,本课程的选课学生在专业和年级上都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性,其基础知识不同,这就给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障碍;其二,专业和年级的差异还导致选课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就业目标存在广泛差异;其三,容易产生大班教学的问题。
据调查,按学生学习兴趣差异可将他们大体上划分为五类。第一类同学约占4%。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就积极参与创业活动,且计划毕业后继续从事创业活动。他们对创业类课程学习兴趣浓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而且有的同学还能够结合自己的创业活动来进行学习。第二类同学是打算在毕业后从事创业活动,约占13%。从总体上看,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略低于第一类同学。而对于同学个人而言,他们与前者间可能并无明显差异。第三类同学约占29%。他们现在没有从事创业活动也没打算毕业后从事创业活动,但他们对本课程存在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前二者有明显差异。第四类同学占39%,基本上都是对未来没有目标且对创业没有兴趣者。这一群体很复杂,其中有学习非常认真刻苦的,还有因迷茫或失落而整天无所事事的。其余15%属于第五类,基本属于计划在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岗位及读硕和出国留学者。
基于本课程的意义和选课学生的状况,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①基于有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状况,结合本课程的有限课时数,确立本课程教学的着眼点是以展示创业营销知识体系为中心,避免在具体知识细节上过多涉猎,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创业营销整体活动过程,也为他们自学打下基础,这是最低教学目标;②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这是最高教学目标,具体包括如何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创业营销知识、如何为正从事创业活动的同学提供创业营销技能技巧、为某些同学提出的创业营销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寻找答案、为某些同学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等;③树立并强化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对创业有兴趣的同学喜欢本课程,让对创业没兴趣的同学对创业和创业营销产生兴趣,这是衡量本课程教学成败的最终标准。
3 创业营销课程案例教学实践
基于案例教学的特点和创业营销课程教学的需要,创业营销课程案例教学过程需要注重以下几问题:
3.1 创业营销案例的搜集与选择
3.1.1 创业营销案例搜集与选择的原则
其一是“新”。案例的“新”有两方面要求,一要在案例内容上体现时展特征,二要保证案例应该是新近发生的故事。只有更“新”的案例,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过程,给学生以更多的启迪。
其二是“精”。所谓“精”,就是指案例体现某一特定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针对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创业案例浩如烟海,体现同一创业营销原理的案例也会非常多,因此只能选择“精”的案例。
其三是“实”。“实”是指选用案例都是创业营销实践中真实发生过案例。只有“实”的案例,才能体现创业营销理论运用和创业营销实践的实际状况,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凭空杜撰和主观猜想的所谓案例,即使能够骗过学生,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
其四是“深”。“深”就是指案例有一定的深度,要能够反映深层次的知识,揭示实质性的内容。高等学校学生都具一定学习思考能力,只有具有一定深度的案例才有价值。
为此,必须建立案例库,对案例进行随时地搜集和补充,以上述四个指标来对案例教学分析考察,对案例库进行适时地更新和淘汰。
3.1.2 创业营销案例的搜集途径
案例的搜集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其一,利用他人搜集整理的现成的案例。如互联网中的免费和收费的案例资源、专业杂志中的案例、出版社为推销他们出版的教科书而向购书者免费提供的作为教学资源的案例等。这类案例的搜集虽省心省事,但未必合乎教学需要。
其二,利用电视、电影等媒体节目,通过互联网下载后作为视频形式的案例。央视和各省级电视台都有创业类新闻节目,如在央视,致富经和生财有道就是创业故事的专业栏目,而每日农经、乡土、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文明密码、走遍中国等栏目中也包含大量的创业故事。这些视频形式的案例形式新颖且信息量大,可与传统的文字式案例结合使用效果良好。
其三,通过社会调查获取典型创业故事经整理而成的案例。获取这类案例的关键是参与实地调查,通过调查获得素材,之后再进行整理加工,以形成案例。这类案例较为独特,但搜集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3.2 案例讨论的实施过程
①案例选择。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案例。
②问题设计。教师要根据特定教学内容和选定的案例来设定要讨论的重点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③提供案例。教师将案例材料和需讨论的重点问题提前大约两周时间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案例和分析问题。
④学生准备。教师要求学生个人根据其给定的案例材料和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在一周时间内,通过反复阅读案例材料,围绕需讨论的重点问题来开展分析。这一环节尤为关键,因为学生个人如没做好充分准备甚至是敷衍了事,整个案例讨论就会流于形式。
⑤分组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也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若干小组,每小组3~6人。要求小组成员在组成上尽量差异化和多元化,这有利于小组讨论时形成不同的观点,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以深化对案例的理解。小组讨论时各小组有权按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各成员发表其之前准备的个人观点,彼此之间可相互质疑对方的观点。
⑥集中讨论。教师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全体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加集中讨论活动。由各小组指派代表展示本组的案例分析结果,小组其他成员可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和问题。
⑦总结评价。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总结同学们的各种观点并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时要给学生一个相对明确的结论,还要进行理论提升与升华。评价结束后,教师还要安排一个答疑时间,回答学生提出的与案例直接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对自己观点的不同认识与困惑,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其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升华。为了做好总结评价工作,教师需要事先对教学内容和案例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
3.3 创业营销课程案例讨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创业营销课程案例讨论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班教学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如每次集中讨论占用时间太多、某些学生偷懒、难以进行充分的讨论等。
3.3.1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在前述的调查数据中,对于本课程没有很强兴趣的第四类和第五类同学超过一半,因此能否有效调动这两个群体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尤为关键。
其一,采取有效手段强化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案例选择上下大功夫。
其二,鼓励学生搜集好的案例。对参与搜集以及搜集到好的案例的同学予以表彰,并与期末成绩挂钩。
其三,把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情况与课程结业成绩挂钩。比如,在采取强制性手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比如要求每位同学在学生准备阶段提交书面报告、各小组在小组讨论阶段提交书面报告、学生在集中讨论时积极发言,教师必须将每个同学的表现计入期末成绩。
3.3.2 对案例教学进行科学地计划
由于课时有限,而每次案例讨论都需要占用过多的时间,因此需要对案例教学进行合理地安排。在案例教学形式上,案例列举、案例讲评和案例讨论要保持适当的比例,案例讨论要选择有深度的典型案例,控制在3~5次较为合理。
3.3.3 建立案例讨论沟通平台
为了弥补大班教学过程中案例集中讨论难以充分开展的缺陷,可通过QQ和微信建立案例讨论沟通平台,鼓励大家就某一案例畅所欲言,尽情地发表看法,并展开讨论和争论,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曾聪.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2] 王亚娟.案例教学法在“纲要”课中的运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5(26).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6
【关 键 词】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30-03
漫步百花齐放的教育园林,总能感受到“折得群芳香满袖”的喜悦。在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校师生便有着如此的享受。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校本课程的发展历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我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开设校本课程。回顾几年来的发展,我校的校本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
(一)多措并举,塑造活动氛围
课程实施伊始,如何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校本课程,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既缺乏理论认识,更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结合校情,一边组织教师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等相关的知识,尝试探索课程开发;一边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安排领导和教师走出去,到省内外参观学习。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又多次邀请海阳市教研室领导,就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选题、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评价等方面做了详细具体的指导,为我们开展校本课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以点带面,探索有效策略
2009年9月,我们认真地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情况: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各种教学设施比较落后,教师又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年轻教师不足20人,我们的学生,父母大多是农民,家庭条件与市区学校的学生是不能相比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先从“点”上做起,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作用,每个级部选取一个班级作为试点班,开始探索实践,待到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后,再全面展开。
确定了基本思路之后,我们成立了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我们精心选择一部分责任心强,有能力、有上进心的年轻教师,作为各个级部试点班的指导教师,并由他们组成了我校校本课程的骨干团队。
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初步积累了一些组织经验和管理策略,充分感觉到了全面展开校本课程的条件基本成熟。2010年8月,我们决定在全校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的校本课程,要求每个教师都参与指导,每个学生都参与课程。
(三)有条不紊,全面扎实推进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全校教师分为学科领导、学校骨干教师、级部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四个层面。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性作用,真正实现“点面结合,师生全参与”。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 依据“地情”、“校情”和“学情”开发课程内容。
3. 精心准备,具体指导,不断反思。每次活动之前,指导教师都会做好活动准备,如备课、活动材料、教师个人的技能掌握等。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们会俯下身,耐心地给学生以正确指导。在课后,老师们会认真做好活动记录,全面反思。
4. 探索课堂模式,尝试编写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语、数、英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但也应该有一定的活动模式。我们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尝试探索活动模式。通过出示公开课,大家一起研讨活动课的基本流程、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活动课的组织形式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等。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开题课、劳动技术指导课、方法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基本模式。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都会将学生的活动过程拍下来,编写活动用书,至此,我校已经完成了十几本综合实践活动用书。
5. 加强学习,不断总结。为了加大活动的指导力度,我们每个月都要召开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会议,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总结每个月的活动情况,布置下个月的工作要求,同时听听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起研讨解决。
6. 时间保障,全员参与。为了保障活动效果,按照国家规定,3~5年级每周设置1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每次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检查,每个班级都要走上一遍,并留有详实的检查记录和影像资料。活动后,利用校园网及时公布每个班级的活动情况,以此来鞭策老师认真开展活动。
7. 举办校本课程成果展。每到学年末,学校都会投入几千元,购买装饰材料。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和装裱活动成果,举办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我们邀请家长们来参加,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摆满一个个活动室,家长们不停地惊叹,赞不绝口。当我们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个个兴奋,很有成就感。此后,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家长更支持了。
8. 多元评价,提升热情。为了确保学生们的活动热情,及时为之“加油”,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能及时捕捉孩子们的优胜成果,又能适时地为学生的进步“加油”,是我们的活动得以取胜的重要法宝。
9. 细化考核,促成运转。为提高活动的质量,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将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与教师个人考核挂钩,以确保活动的规范运作。
10. 家长协助,合作共赢。要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有效的开展,必须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每年都要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跟家长阐述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意义,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和帮助,为我们活动开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11. 艺人指导,锦上添花。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程确立后,积极探寻民间艺人,如草编课程,我们就邀请了孙永东老师的家属帮助指导;软陶课程,我们聘请了于乃孟老师的家属进行指导等等,为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我们充分利用行村镇当地的地域优势、传统特色,依据校情,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节假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情系乡土,弘扬地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依据“地”情,开发劳动技能课程
1. 巧手比拼――美丽贝壳。我们学校地处的行村镇,是一座濒临海边的美丽小镇,各种各样的海产品美不胜收。我们充分挖掘这一独特的优势,利用海产品中有着独特魅力的贝壳类产品,引导低年级学生收集形态各异的漂亮贝壳,并指导他们进行题为《美丽贝壳》的综合实践活动。
2. 妙手生花――剪纸艺术。行村镇历来有剪纸的传统。每逢过节或家中办喜事的时候,人们喜欢剪一些大红的喜字、窗花,把家里打扮的喜庆漂亮。我们结合乡情,专门邀请民间艺人为一年级的小同学作专题报道讲座,民间艺人手把手的教给孩子们剪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3. 特色传承――草编。草编――可谓是行村镇独特的民间艺术。大约20年前,走在行村的大街小巷见到最多的莫过于妇孺皆懂的编织。人们喜欢用麦秆、玉米皮、稻草等草科植物编织成各种精美的饰品:地毯、提篮、戒指等。学生们由简单的小辫,到五彩的草编跳绳器,再到自成主题的海底世界,无不渗透着老师和学生们的汗水,但更多的还是那份浓浓的对学识的爱与追求!
(二)依据“生”情,丰富活动课程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画画、捏捏,所以,我们开设了彩色陶泥,刮蜡画、布衣玩具、花棍等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三)依据“时”情,积极组织社会实践
我们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充足的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如寒假里,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搜集对联,搜集年夜饭的菜肴,搜集春节期间的民风民俗,搜集春节前蒸馒头的式样,学做大饽饽、搜集蛇年文化等实践活动。学生们都积极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四)依据“师”情,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素质状况和工作积极性,决定了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率的水平。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自主申报课题,开展活动。例如,《24节气研究性学习》、《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放风筝》、《六月六回娘家》等,让孩子们倍感生活的乐趣。
(五)完善创新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
近几年,我校坚持发展完善旧课程与创新开设新课程相结合。如,2011年我校开设了剪纸、贝壳、草编、十字绣、布衣贴花等5个活动课程;2012年我们在保留这5个内容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三角插、软陶、刮画、布衣玩具、花棍5个新课程,2013年,我们继续保留这10个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新的课程,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三、折得群芳香满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硕果累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总结近年来我校校本课程走过的历程,真是硕果累累。
目前,我们开设了布贴画、剪纸、三角插等十几项校本课程;引领学生完成了美味佳肴、春节风俗、二十四节气、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十几项研究性学习;编写了十几种不同风格的校本教材和教师用书,形成了我校独具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老师们的成果还多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