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加法计算的和编出7的乘法口诀;通过珠心算帮助学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学会用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得数。
2.使学生主动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具有自主、独立的探究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初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口诀的编制过程。
教学难点:
口诀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始复习
1.限时珠算(10秒),让学生边拨珠边说1~6的乘法口诀。
2.珠数联想。
师(出示24的算珠图片):说说想到了什么。
预设:四六二十四
4×6=24 6×4=24 24÷4=6 24÷6=4
【设计意图:在乘法口诀的复习中融入珠心算的知识,目的是强化珠心算的拨珠、连加等基本功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记忆1~6的乘法口诀。】
二、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课间活动时你们喜欢做什么?老师小时候,喜欢一边跳皮筋,一边唱儿歌。今天,我带来了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
数青蛙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学生边拍手边唱儿歌)
师:这里的8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句口诀算的是哪道算式?
预设:4+4=8,2×4=8。
师:2×4用哪句口诀算的?“3只青蛙12条腿”,是用哪句口诀算的?
师:继续说下去,“4只青蛙几条腿”可以用哪句口诀算呢?(生答略)
师(小结):小小的儿歌里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口诀知识!其实,只要爱动脑筋,我们也能编出好玩、有用的儿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7的乘法口诀,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们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呢?(出示学习目标)大家读一读。
【设计意图:借助童话般的动画,和学生一起欣赏儿歌“数青蛙”,瞬间就把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然后引导学生从加法和乘法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儿歌进行分析,为编制七星瓢虫的儿歌做好形式和方法上的准备。同时,教学目标的出示是让每位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三、编制口诀
1.制编七星瓢虫的儿歌。
(1)明确七星瓢虫的特点。
师:除了小青蛙以外,动物王国里还有很多可爱的小精灵。(课件出示七星瓢虫)瞧,它是谁?知道它为什么叫七星瓢虫吗?(生答略)
师:真的吗?一只瓢虫身上有几个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颜色鲜艳、生动可爱的七星瓢虫,引导学生圈出它身上的7个黑点,再依次数一数,使学生对七星瓢虫身上最主要的特征印象深刻,为顺利编制七星瓢虫的儿歌提供了表象支撑。】
(2)同桌合作编制七星瓢虫的儿歌。
师:我们能不能用7个黑点来给七星瓢虫编首儿歌呢?想不想试试?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练习纸,同桌商量着把下面的儿歌填写完整,有困难的可以借助算盘帮忙。
出示七星瓢虫的儿歌:1只瓢虫(7)个点,2只瓢虫( )个点,3只瓢虫( )个点,4只瓢虫( )个点,5只瓢虫( )个点,6只瓢虫( )个点,7只瓢虫( )个点。
师:先自己拨一拨珠、说一说,再同桌互相拨一拨珠、说一说。(让学生齐说儿歌,并在课件上填写完整)
师:你能边想算盘,边说儿歌吗?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算盘很轻松地计算出1个7至7个7的结果,使编制七星瓢虫儿歌的过程变得愉快而有趣。这样边拨珠边说、边动手边动脑的活动过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3)交流算法。
师:2只瓢虫有14个黑点,这里的14是怎么算的?5只瓢虫35个点,6只瓢虫42个黑点,又是怎么算的?(生答略)
【设计意图:在算理的分析对比中,使学生知道用上一句的结果加7可以算出下一句的结果。这样不仅让学生感悟算几个7的和是多少的具体方法,而且渗透了记忆口诀的方法。】
2.编制7的儿歌。
师:利用七星瓢虫身上的7个黑点,我们编出了七星瓢虫的儿歌,如果直接用7来代替七星瓢虫,那儿歌会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儿歌)
课件出示:
1只瓢虫(7)个点1个7是(7)
2只瓢虫(14)个点
3只瓢虫(21)个点
4只瓢虫(28)个点
5只瓢虫(35)个点
6只瓢虫(42)个点
7只瓢虫(49)个点
师:第二句儿歌谁会编?后面的儿歌你们会编吗?大声地说一说。
师(追问):14是几个7相加?28呢?35里面有几个7?49、42里面呢?(编完后采取指名读、边拨珠边说、同桌拍手读的形式,让学生大声地读一读)
(1)谁来读一读7的儿歌?你们帮他打节奏,好吗?
(2)你会边拨珠边说7的儿歌吗?
(3)学生集体边拨珠边说。
(4)同桌拍手说7的儿歌。
【设计意图:脱离算盘和七星瓢虫图的直观支持,引导学生把七星瓢虫的特征与数字7紧密结合,改变成纯数学化7的儿歌,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降低了记忆口诀的难度。】
3.编制7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已经学了1~6的乘法口诀,我们能不能把7的儿歌改编成7的乘法口诀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说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各自编写口诀,同桌互相检查,然后集体交流反馈)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自我总结与整理的时间和空间,并提醒学生编制口诀时要注意什么,使学生深刻理解7的乘法口诀。】
四、记忆口诀
1.朗读口诀。
(1)学生各自边拨珠边说口诀。
(2)教师说,学生拨珠。
(3)让学生边拨珠边说口诀。
2.理解口诀。
师:“四七二十八”是什么意思?“六七四十二”呢?
师:读完7句口诀,你能发现口诀中藏有什么规律吗?
3.记忆口诀。
师:我们已经记住了不少乘法口诀,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记忆方法吗?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7的乘法口诀。
预设学生有以下方法记忆口诀:读几遍(熟记口诀含义),用前一句或后一句推想(利用口诀之间的联系),边拨珠边想口诀(借助算盘)……
师:你认为哪几句最容易记住?为什么?你认为哪几句最难记住?(生答略)
师:刚才小朋友们介绍了不少记忆口诀的好方法,现在我们齐说一遍7的口诀。已经记住的就不看口诀,没有记住的可以看黑板。现在我们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4.游戏:对口令。
(1)师说前半句,生说后半句;师说得数,生说几个七。
(2)玩“找朋友”的游戏。
师:根据“一七得七”的口诀,可以算哪几道乘法算式呢?课前,老师把很多算式卡片藏在了小朋友的课桌里,现在请举起来让大家看看。你能助帮手中的卡片找到朋友吗?(学生在黑板上贴卡片)
师:找对了吗?怎样排会更有序呢?(生答略)
师:算4×7、7×4时,想哪句口诀?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有一位朋友?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时,教师一改过去在此“强势”的行为,留给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方法的时间并进行适当引导,丰富学生记忆口诀的方法。同时,把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的知识点放在了“找朋友”的游戏中,既使学生觉得有趣,又使教学有效。】
五、运用口诀
1.比眼力,说得数。
师:比一比,谁的眼力好。先看清楚算式是什么,再在算盘上拨出得数,并想一想是用哪句口诀算的。
3×7= 6×7= 2×7=
7×4= 7×5= 7×7=
师:看算式拨出得数后,用算珠图校对得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能强化学生珠算基本功的训练,又能检查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
2.对比练习。
7+7+7+7+7= 4×7+7= 6×7-7=
师(生计算后):怎么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35?(生答略)
师(小结):虽然算式不同,但都表示5个7,可以用同一句口诀计算。
3.出示唐诗。
杜牧《出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这首古诗有几行?每行都有几个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的练习,既沟通了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六、课堂总结
师:7是个神奇的数字,生活中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如一个星期有7天,7个小矮人的故事,彩虹有7种颜色等。一个星期有7天,那6个星期有多少天?用哪句口诀算的?
师:和7有关的事物还有很多,课后请小朋友们互相交流。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2
一、“7的乘法口诀”教学课现状
现阶段,在口诀教学中,教职人员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学生列出7×7=49的算式,老师会问:“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很自然的会根据一些定势回答:“因为七七四十九。”这就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因为七七四十九是新知,学生用新知来解释旧知了。而49的来由应该是学生通过查表,或根据前面的42再增加7得来。而口诀是我们为了容易记住这个答案而编出的顺口溜。
二、“7的乘法口诀”教学课存在的问题
教学老师在注重生活教育的渗透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推导和验证,学生的推理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7的乘法口诀”教学对策
在教案设计中,备课除了备教法,更重要的要备学法,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即教育家汪广仁所提倡的“以学定教”。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家庭教育不同,对知识的掌握也出现层次区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现实的反映,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现7的9个乘法算式,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想学生只说乘法算式,不说结果,列出乘法算式后让全班学生独立计算,出现算法的多样化,这个环节回避个别学生用口诀计算7×7=49。结果,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习中算式和得数是一体的,列算式时都回答了得数。这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说出得数也没关系,教师不板书得数,对列算式的孩子进行肯定后问学生:“你们都能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试一试。”而不是教师不断的提醒:“只列式,不计算。”
学生活动是现代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段学生更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构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
如学生在编写7的口诀中,在试讲时常常出现“七九六三”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在教案中就预设学生出现这一错误的教学环节。但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巡视,发现这节课没有出现“七九六三”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采用故错法,随即就设计了4×7=28“四七二八”让孩子来评价,提醒孩子编口诀时注意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3
片断一:“9的乘法口诀”导入部分
预设性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儿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略)
重构性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儿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2.口算。
70-7= 50-5= 80-8= 40-4=
20-2= 30-3= 10-10= 60-6=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补充口算“几十减几”的习题,为后面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教学新知(略)
反思:在备“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在预设性教学设计中我是直接激趣导入的,但是结合本课的教学难点,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样直接导入新课很难突破教学难点。因此,在重构性教学设计时,我补充了70-7、50-5、80-8等几十减几的口算题。通过这组口算题,让学生初步观察、感知如下规律:(1)这些算式都是几十减几。(2)得数十位上的数字比几十的几少1。这些规律的发现为后面发现口诀的规律,突破教学难点做了很好的预设。
片断二:“ 9的乘法口诀”新授部分
反思:预设性教学设计时,我使用了书上的一个表格,但是考虑到以前根据这个教案上课时,这一环节的教学并不理想。因此,在重构性教学设计时经过反复推敲,我觉得问题出在这个表格上,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不强,而表格却采用了文字表述,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直观观察,也就阻碍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我尝试着对书上的表格进行了大胆的修改,把原来表格中“比10少1是( )”改为“10-1=( )”、“比20少2是( )”改为“20-2=( )”……这都是将原来的文字表述改为算式,和前面补充的一组算式相呼应,这样突破教学难点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实践也证明这一改动是很有必要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4
晚近以来,许多学校都在使用或者探索一些流行的教学模式。然而,老师们是否考虑过,这些流行的教学模式,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呢?是否符合你校的实情呢?是否符合所有学科呢?恐怕未必。我们认为,好的教学模式,只会而且只能是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也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和学生身上生长起来。株洲市天元区白鹤小学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活力课堂”的研究。他们的数学团队基于本校、教师、学生的特点,在叶澜“新基础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并且逐步梳理出了他们的数学活力课堂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是不错的教学模式,虽不一定适用于每所学校,但一定有其值得借鉴的意义。
一、“1233导探”模式简介
1.“12”是指“一体两翼,整体建构”。
第一,师生结成“教学共同体”,双方为其“两翼”,教学活动应激发师生双方的活力并合作联动。
第二,教学内容以国家课程的教材为主体,以校本课程教材《思维列车》与课外其他资源为其两翼,用“两翼”托举、升华“主体”。
第三,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为其“两翼”,“四基”协同共振。
2.“33”是指两个层次的“三放三收”。
第一层次的“三放三收”: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大问题情境,在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中依次放下去交给学生探索,每次探索后又把学生呈现出的状态、结果与方法引导性地收上来,促成交流、反思与升华。
第二层次的“三放三收”:在作为一节课中心的第二环节,又把所提出的大问题分解成三个左右的小问题,同样先放下去再收上来,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导探”。
“探”指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导”指教师的智慧型指导。
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状态、课堂表现、个性差异及时进行灵活的指导。
4.模式遵循的教学原则如下。
⑴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首先是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整体设计。对整个小学数学各领域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横向整合、纵向融通式整合,并对每个序列如何落实“三放三收”进行整体性研究。
其次是一堂课中5个问题(导入性问题、“核心推进”环节中的3个大问题、最后的延伸性问题)的整体设计,要求各问题之间有机联系,既有探究空间,又有提升空间。
⑵教法、学法的结构性。
探索实践结构化教法,指导学生先掌握知识结构或方法结构,再运用所学知识结构或方法结构自主学习新内容、解决新问题,同时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⑶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校本教材《思维列车》里的问题、生活中丰富的数学问题,既可用于创设课堂的导入情境,又可作为课后探究的拓展性问题。
5.模式流程图(如下)。
6.模式的操作要点。
前提是精心备课:(1)单元整体备课:先根据某一个大的教学内容确定好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序列,再进行各课时的备课;(2)备课的关键是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大问题;(3)为实现大问题的重心下移,科学合理地设计有一定探索空间和方法指导的小组活动单。
在相应教学环节中还应注意:“开放导入”环节中,导入性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含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回答的可能;既包含应复习巩固的旧知,又包含能导出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信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推进”环节中,应设置三个左右的大问题,分别实现顺序递进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基础性目标”,重在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第二个目标是“建构性目标”,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反三归一的过程合理建立知识结构;第三个目标是“发展”,指导学生总结活动经验、归纳思想方法,要求相对要高。“核心推进”原则上按“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三个步骤实施:“有向开放”以生成教学资源为目的;“交互反馈”以生成数学思考为目的,其中教师的回应反馈是关键;“集聚生成”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通过分类或聚类概括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特殊情形下这三个步骤可以变更。
“开放延伸”环节中,先应有针对性地归纳、概括本课所学重点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做好总结提升。延伸可以是纵向的(所学知识由特殊向一般的推广),也可以是横向的(所学知识运用领域的拓展)。
实践案例一:数运算之表内乘法序列构思及课例“9的乘法口诀”
“1233导学探究”模式
在“表内乘法”教学中的应用
李霞 何亩文 邹晓桃 张翠芳
“表内乘法”是乘除法计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是整个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一方面,乘法口诀不难,不少学生已经提前在家长的指导下背诵了口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提升点在哪儿?另一方面,口诀教学的进程较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如何运用口诀的知识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能力?带着这些问题,二年级数学组在教学“表内乘法”这一内容时开展了单元整体序列化研究。
经过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表内乘法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口诀和应用的层面。因1~9的乘法口诀具有类同的结构——结果获得的方法、编的口诀、算式的意义、算式的变化规律等方面都具有共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表内乘法的方法结构,灵活使用结构进行主动迁移,建立起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另外,表内乘法之间具有相互转换的关系,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把乘法算式拆分为几个乘法算式的和。学生在拆分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为以后学习乘法分配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具体做法是:教学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时,引导学生按“试一试、编一编找规律、记一记我会拆、灵活拆”知识结构进行学习;第二课时2、3、4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乘法口诀的知识结构,并从这个结构出发进行学习;从第三课时6的乘法口诀到7、8、9的乘法口诀,学生运用结构进行自主学习。
从“学习结构”到“总结结构”再到“应用结构”,这是整个单元序列的教学思路,“尝试中编口诀—找规律记口诀—有序拆、灵活拆”三个环节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三放三收”。下面是三个环节学习中学生的改变——
一放一收:试一试、编一编
学习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带着学生逐句编口诀,逐句地教乘法算式和意义,并总结方法结构。在随后的口诀教学中,学生经历从尝试独立探究到小组合作完成编口诀的全过程。学习7、8、9的口诀时,学生可以通过回忆学过的方法结构甚至探究方法独立完成编口诀的过程。
二放二收:找规律、记一记
在学习5的口诀时,学生只观察到第一个因数每次多1,积每次多5的规律,通过教师在接下来新课中的不断引导、鼓励,学生有了更多的发现。探究7的口诀规律时,学生能从单双数的角度分析并总结:7是单数,单数个单数相加还是单数,双数个单数相加便是双数了。学习9的口诀时,学生已经能够快速发现口诀之间的关系,如二九一十八加四九三十六等于六九五十四。学生思维更开放,数感更强。
三放三收:我会拆、灵活拆
从6的口诀开始的每一堂新课,我们都在“三放”中设置了利用乘法口诀拆分没有学过的乘法算式。如,学习6的乘法口诀,学生能够想到8×6=2×6+6×6=4×6+4×6……学生从最初的不会拆到现在呈现出的灵活拆,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能够深刻体会九九乘法口诀中蕴含的智慧。
“整体建构”的教学序列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平均用力现象,教师由扶到放,学生由学到用,课堂充满了思维的活力。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发展。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曾 熹 何亩文
教学目标:
1.运用乘法口诀学习的方法结构,自主学习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经历编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规律熟记口诀。
3.利用已学口诀,有序拆分两位数乘一位数,体会转化思想,建立有序思维。(提升点)
教学过程:
一、开放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2~8的乘法口诀,我们一般是用怎样的方法研究乘法口诀的?
二、核心推进
活动一:小组合作编口诀
一放:合作学习小组按照小组合作单,用学过的方法编写9的乘法口诀。
一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所编口诀。
设计意图:运用学习乘法口诀的方法结构,编写9的乘法口诀,真正实现重心下移,将学习的主动给学生。
活动二:找出规律记口诀
二放:
1.你觉得哪句口诀最容易被记住?要想完整而熟练地记下所有口诀,有什么好方法?
2.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7、8的乘法口诀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找一找,你们发现了哪些规律?应用规律帮助记忆口诀。
二收:汇报所发现的规律。
1.第一层次:发现基本规律。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每次增加1,积每次增加9。
2.第二层次:发现特殊规律。几个9比几个十少几;个位和十位相加是9;1×9+2×9=3×9……
尝试应用:
1.运用规律记忆。
2.欣赏手指操,帮助记忆口诀。
设计意图: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根据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活动三:灵活拆分用口诀
三放:
1.基础练习。(9的乘法式题,略)
2.提升练习。下面的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2×9+6×9= 5×9-3×9=
3.拓展:
9元一辆,买10辆需要多少钱?
10×9怎么算?你是怎么想的?10×7、10×5你会算吗?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规律。
4.12×9怎么算?
三收:
第一层次:展示不同算法。如1×9+11×9、2×9+10×9、3×9+9×9……6×9+6×9。
第二层次:拆分成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10×9+2×9)
设计意图:从10×9到12×9,学生感受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主动迁移知识的能力,并从各种拆分方法中感受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优越性。
三、概括深化
乘法口诀到这里就全部学完了,大家觉得还有必要编写10的乘法口诀吗?11的呢?12的呢?为什么不需要了?乘法口诀表真是个伟大的发明,充满了前人的智慧,让我们珍惜他们的智慧结晶,学好乘法口诀,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
实践案例二:数运算之多位数乘法序列构思及课例“口算乘法”
“三算”融合 把握核心 整体推进
杨仁和 李源 何亩文 郭永根
计算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同时,计算教学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中计算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特别是在低中年级。
传统的计算教学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和计算速度的提高为价值取向,而我们认为,计算教学也应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
在整体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时,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沟通口算、估算、笔算(以下称为“三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三算”融合、把握核心、整体推进的“三放三收”教学新局面。
教学的三个层次为:自主探究,感知算理;感受规律,构建算法;尝试运用,提升思维。在这三个层次中,特别做好如下三个“把握”。
一、把握关系进行融通
怎么处理好“三算”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一是既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又要在具体情境中分清“三算”各自的适用场合和范围。这就要抓住合适的机会进行融合与比较,注意横式计算和竖式计算的融合与沟通——两者表形现式上有区别,但计算过程的本质是一样的,竖式计算过程更简洁。二是注意估算与笔算的融合与比较——估算与笔算的对象是相同的,即对于同一个算式而言,笔算获得的是精确的结果,估算获得的是近似的结果,通过估算可以了解运算结果的范围,两者获得的结果之间可以相互佐证。三是注意笔算与灵活算(俗称“简算”)的融合与比较——笔算法则是普适于所有算式的一般方法,简算则是适用于某些特殊算式的特殊方法,所以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对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比较、加以区别,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把握核心实施突破
整个单元序列如下:第一课时,以口算为主,引导学生用横式和竖式的形式呈现思维过程;第二课时,以估算为主,在估算中渗透笔算,落实口算;第三课时,在笔算教学中渗透简算,落实口算和估算。笔算乘法中的每步算理、连续进位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有连续进位使计算更为复杂,学生常常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而造成各种错误。学生的常见错误有:忘记加后面进上来的数;进位时加错(因为这里要算乘又要算加);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针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这些错误,教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口算;细心计算,仔细检查;规范书写;多巩固练习。
三、把握尺度提升思维
计算教学时,不能止步于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而应当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计算活动中的方法训练,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创新思维(如分类、转化、代数思维)。应当强调,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涉及的知识并不复杂,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观察、比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之中。
通过有机渗透、把握核心、整体推进的乘法计算单元的教学,学生在各种实际情境中就能够体会口算、估算、笔算、简算的现实意义,并根据需要作出恰当形式的判断,灵活选择方法,真正做到学得轻松,算得既准确又快。
“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郭永根 何亩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乘法的算理,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并提高口算技能。
2.在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汇报展示中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在灵活运用口算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知积的变化规律。(提升点)
教学过程:
一、开放导入
1.出示:2×3,10×2,4×6,20×3,18×3,508×3,634×8,6×7,5000×3。
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能根据因数的特点分一分吗?
设计意图: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对本单元乘法的类型有整体上的感知。
2.10×2,20×3,5000×3,同学们都能算出其结果,但是你能说出这样算的理由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二、核心推进
一放:自主探究,感知算理。
一收:
第一层次: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合理的就给予肯定。
第二层次:在多样的算法中优化出最简易的方法:1个十×2=2个十。
尝试应用:计算:20×3,500×3,4000×3。
设计意图:感知、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逻辑起点。因为1×2=2,所以10×2=20是利用口诀计算,这种思路只是算法,要用算理“1个十乘2得2个十”支撑这种算法。
二放:感受规律,构建算法。
二收:
可能出现的分类情况:
第一层次:在学生发现的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计算规律。
第二层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尝试应用:教材第71页第1题。
设计意图:在分类过程中感知规律性,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初步的感知,最后归纳总结出计算规律。
三放:学以致用,形成技能。
三收:
重点突破利用乘法的意义和几个几十以及几个几百相加的算理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三、开放延伸
1.试一试,你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 )=2400。
2.蓝天小超市一个星期售出水彩笔的数量分别是20盒、18盒、22盒、19盒、21盒、19盒、20盒,蓝天超市本周大约售出多少盒水彩笔?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练习是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另一种应用,第2小题为估算学习作准备。
实践案例三:形计算之多边形面积计算序列构思及课例“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复习”
“1233导学探究”模式
在面积计算教学中的运用
曾玉珺 何亩文 邓均银 易艳辉
人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分别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圆和圆环的面积计算,5个独立的例题、两个不同的年级,点状的知识之间隐含着一条方法主线——“转化”,即都是把新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推导面积公式,而且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统一为梯形的面积公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形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网络。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高数组进行了跨年级的整体序列化研究。
在“一体两翼”理念指导下,我们确定了平面图形面积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2.对图形特征和内在关系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了解和建立转化的思想方法。
3.经历探索面积公式的过程,能发现图形转化前后的联系,并能用文字或字母形式表达结论获得的推理过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本序列中的每一节新课都可以按照以下“三放三收”的教学环节组织学习。
一放一收:操作试验,转化图形。
探索面积公式时,我们放下去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怎样转化?”并要求学生操作学具完成图形的转化。
在收取学生的学习资源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转化方法的多样性。如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有的是把它分割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成长方形,有的是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转化三角形时,有的是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来拼,有的是用一个三角形割补或折拼……我们力求最全面地呈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在组织交流时,引导学生聚焦转化前后两种图形的特征,发现特征越接近越容易实现互相转化。同时注意沟通多种转化方法之间的联系,比如平行四边形两种转化方法的“变与不变”,三角形、梯形转化中的“找直角”或“找平行线”,通过对“转化”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转化的思想方法,将思维从浅层引向深入。
二放二收:沟通联系,推导公式。
在完成图形的转化后,放下去的第二个问题是“转化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原图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图形转化前后的联系,并用文字或字母形式表达结论获得的推理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组基础练习,学生运用公式求图形的面积及解决有关的生活问题。
三放三收:公式深化,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们设计的问题不尽相同,有的是已知面积求底或高的逆运算问题,有的是底或高的变化引起面积的变化规律,有的是利用排空法、整体代入法等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在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一些思维含量比较高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面积公式的理解,梳理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易艳辉 何亩文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
2.沟通各个知识点、各个公式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思考并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开放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请写出计算公式。
二、核心推进
活动一:回顾与整理(知识的回顾与整理)
一放:
1.回忆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你认为本单元还有哪些难点、易错点和要注意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一收:
第一层次:形成本单元知识整理的网络图,并板书。
第二层次:列出本单元学习中要注意的重、难点及易错点。
设计意图: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自己突破重、难点和易错点,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尝试应用: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扩大3倍,面积扩大( )倍。
(2)一个梯形的上、下底分别扩大4倍,高不变,面积扩大( )倍。
活动二:沟通与梳理
二放:
1.分别求出下列两组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二收:1.从左往右观察黑色的图形,从右往左看灰色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面积会相等呢?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上、下底的和又有什么关系?如果用一个公式统一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哪个公式比较合适呢?(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统一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尝试应用:
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厘米,那么三角形的底是( )厘米,梯形的上、下底的和是( )厘米。
活动三:拓展与延伸
三放:
1.分别求出下列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第1、2题只列式,第3题任选1个小题进行计算)
2.思考分别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三收:
第一层次:分别解决这三个问题。
第二层次:总结在这个单元中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整体代入、排空、等积变换等。
设计意图:进行方法的提炼和提升,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为后续学习有关图形的计算问题打下基础。
三、开放延伸
1.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18
一、构思与设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有效地组织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七的乘法口诀”,笔者也听了几节课,怎样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深入探究,避免教师的机械灌输,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笔者进行了深思。由于学生已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以及课外的学习与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七的乘法口诀”已经不再陌生,对个别孩子来说甚至是游刃有余,简单极了。其实这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何不利用一下呢?于是,笔者大胆创新,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民主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七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如下教学。
二、教学案例
笔者轻快地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刷”地一下,偌大又光秃的黑板上留下一个数字“7”。
“什么意思?”学生情不自禁地猜测。“是学和7有关的?”“哦,是学7的乘法口诀吧!”“7的口诀,我早就会背了。”
听同学这么一提醒,孩子一下就说开了“一七得七,二七十四……”虽然孩子们说得有些纷乱、结巴,但我还是非常肯定并有力地在黑板上写出了7的乘法口诀。
师:这些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你喜欢的那一句吗?
像往常无数个平凡的瞬间,学生们开始嘀咕。
生:老师,我可以讲个故事吗?他一板一眼的说到。
“当然可以!”虽然我心里一震,但还是很快地作出了反应。
生:很早很早以前,天上有22个太阳……(我心里纳闷,22和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尽管如此,但望着孩子津津乐道的样子,我想打断又不好意思打断他。)
生:地上很热很热,禾苗都枯死了,土地都裂开了,玉皇大帝看着不行,就派一个叫后羿的人去射太阳,后羿端起箭,他一口气射了7个太阳,一连射了这样的三次,这时天空中只剩下一个太阳了,玉皇大帝这才哈哈大笑。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们都听得入神了,末了大叫道:三七二十一,原来有二十二个太阳,射了二十一个,当然只有一个了。
那一刻,我在心中暗暗叫好,已经不愿去思考有关故事真实性的问题,我仍想沉醉在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里,能将新知识编进神话传说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课继续着,孩子们依然激情高涨,举了一个又一个的例子,在举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并为记忆口诀找到了一条捷径,当学到七七四十九是,另一个孩子再也忍不住了,高高的举起了双手。
生:“老师,我也想说个故事。齐天大圣孙悟空曾经无法无天,大闹天宫,后来被太上老君压在炼丹炉里整整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
我想,这个生态的故事在瞬间已使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成了孩子心中的好朋友了,或许他们永远都不会忘掉,于是我接了话。
师:孙悟空炼成了火眼金睛,那你们的眼睛亮吗?(顺势展示了手机上的11月份的日历表)
生1:哦,手机上有今天学的知识啊?
生2:我看见上面有数字,7、14、21、28,都是和我们今天学的7的乘法口诀的(末尾的数)有关。
“这些数字怎么都刚好排成一排?”
生3:我知道了,一个星期有7天,两个星期就有14天,三个星期就是21天了,四个星期就是28天了。
生4:这个月有30天。
师:对,11月是小月,有30天。其实有些年份的二月份就刚好是28天的,有兴趣的,课余你们可以了解一下。
课堂已进入了,孩子的发现和表达如此的丰富,而我那一刻所能享受的大概就是他们所赋予的一种所谓幸福的感觉吧。
三、课后教学反思
1. 轻松:教了几年的书,让我对轻松进课堂,轻松出课堂有了更多的向往。而七的乘法口诀教学确实让我感受到轻松,根本不需要过多的学具准备。现在想来,这节课让我开心的最大原因在于我不需要在课前费力准备道具,也不需要在上课时费力的向学生解释游戏的规则,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依然很不错。
2. 把握探究起点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探讨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对学生小学数学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学生初次接触余数,更是以后学习复杂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这部分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的能力,这些都是作为学生要学好数学的基本的能力。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该部分教学的技巧。
一、结合具体事例引入主题
能恰当的引入教学的主题是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因为精彩生动的引入,不仅能使学生更快的明确即将学习的主题,更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学习的内容。
结合有余数的除法,以以下的具体生活实例展现。
例1 春节期间,小明的爸爸买回13个苹果,要小明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6个人,小明会怎么分?
按照我们整数除法的知识,每个人如果分2个苹果,那么需要12个苹果,总共13个苹果减去分出去的12个,这时还剩余一个苹果,但是如果每个人要分3个苹果,那么需要18个苹果,但是小明的爸爸只买了13个苹果,不够18个,因此引入同学们的思考,第一种情况,剩余的1是怎么得来的?
二、余数的除法
第一明确余数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余数,首先要明确概念。所谓余数,即通俗的讲为剩余的数,正如上述例1的第一情况下的剩余1个苹果,则数字1就是余数。
第二明确余数是只针对除法的情况,如果脱离这个主题,余数就没有意义可言。
第三熟记乘法口诀表。比如例1,如果按照整数除法的模式,可以写出算式:13÷6。根据除数的特点,回忆乘法口诀表中与6相关的乘法,且乘积要最接近被除数13,但不超过被除数13。要把握“最接近”和“不超过”的两个概念。乘法口诀表中1×6=6,2×6=12,3×6=18。不能选择第一个乘法式,因为6不是最接近13,也不能选择第三个乘法式,因为18超过了13,所以只能选择第二个乘法式,原式中的被除数13-12即得余数1。同样的方法,计算26÷3,得到余数为26-3×8=2。
第四学会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式。如例1中13÷6,26÷3,
第五通过上述两个实例,可得出余数的特点,首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第二余数一定要大于0。
三、检验
检验的公式为:商×除数余数=被除数。例如13÷6=2…1 检验:2×6=12,121=13=被除数,26÷3=8…2,检验:3×8=24,242=26。
四、总结
通过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得出以下重要的知识点:1、理解文章中的“最接近”和“不超过”两个概念。2、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3、余数一定要大于0。4、学会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