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1

经典《弟子规》 做守信好少年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这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弟子规》一直被我们全市的中小学生诵在口里,记在心间。在一遍遍诵读中我们潜移默化地知礼仪、懂道理、亲师友、孝父母、爱读书、讲诚信……《弟子规》就像阳光温暖着我们因被爱得太多而日渐冷漠的心灵;《弟子规》就像灯塔指引着我们被电视、网络迷惑了的宝贵的理想;《弟子规》就像甘泉滋润着我们小树一样飞快成长的身心。我们在每一段,每一句中汲取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就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方面------诵经典《弟子规》做守信好少年。

《弟子规》“信”这一章前两句就是“凡出言信为先”,提到守信古人的故事中就有许多让我们深受启发的。其中《曾子杀猪》的故事最为典型。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颂。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2

国学课程集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使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要素、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提升内在的品德修养、文化底蕴,可为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国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

育人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所有学科德育的目标正是指向育德育人这一核心价值。

但长久以来,高职德育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德育目标理想化,德育内容现实少,思想政治教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德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高职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

国学的教育是以德行为根本生发出来的一种优良文化,它的作用是综合的、全息性的,所以育人育德,学习国学是最经济的教育方法。

1、学习国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德育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在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之中,不能流于形式。只做权威讲授的德育,脱离学生实际,就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更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有生活化的一面,教导学生学知识要先学做人,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例如《弟子规》对学习方法就有详细的要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学生果真做到,就会养成专一踏实的学习习惯。关于诚信的教育在学生的应考中也能体现出来,所谓“考知识,考诚信”是也。学习国学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生活习惯,例如《弟子规》在“谨”这一章对“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严谨问题都做了细致的启发诱导。

听了“望气”这个故事,学生们就会懂得一个人言谈举止这些生活习惯对人命运的影响。确实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能反映出这个人的修养,对他未来的事业、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细节决定成败”,国学课程有益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习国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

德育要从做人最根本的东西入手,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弟子规》正是基于这样的道德观念诞生的一本儒家启蒙经典,它是对孔子做人标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生动注解。这本断了两三代的启蒙经典很适合用来弥补对高职学生的扎根教育。

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国学中蕴涵的孝悌,严谨、诚信、谦恭、博爱等传统美德在儒家经典中随处闪耀着光芒。这些传统美德于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们的人格,提升着学生们的道德素养。学了《弟子规》,学生就会懂得“孝悌”是修身的基石;学了《大学》,学生们就会懂得修身对家、国、天下的重要影响;学了《中庸》,学生们就会懂得人应该走“中道”,“中道”是人的本性。

3、国学可以和谐社会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永恒的话题,儒释道都倡导人要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

儒家“和”的观念源于音乐,音乐和谐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秩序的和谐,并且在这两种和谐中达到文化的终极理想――宇宙和谐,也叫“太和”。

“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人内在的修养,礼是和的外化。人与人之间懂得礼节敬爱、和衷共济,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了。

总理2009年2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封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国学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这种人文精神对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有指导作用。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学生,才能增加“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形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和树起“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

目前社会中经常出现不和谐之音,大学生也不例外,药家鑫事件就是一则典型的案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懂得孝悌、仁爱的青年面对一个自己无意中碰伤的姐妹,是无论如何不会忍心去伤害她的性命的。孝悌、仁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保障。国学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传统道德原则评议社会新闻事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以和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与人和谐相处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国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开发智慧

国学课程需要学生对经典内容能够熟读成诵,而熟读成诵能有效地开发智慧。这一点台湾王财贵教授教育儿子的事例可以作为证明。

王教授第二个孩子是男孩,比较笨,到了6岁还不太讲话。三年级的时候,王教授开始叫他每天熟读两章《道德经》,达到成诵的程度,40天背完。后来这个孩子智慧开了,初二就从第一名跳考高中,大学毕业后以第一名考取研究院。

实践证明,熟读成诵是个开发智慧的好方法。其实这个方法自古有之,古人对6至13岁的孩子采用的都是熟读成诵的读经教育方法。读经的时候不想经义,培养孩子的清净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人在清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自然能打开智慧,智商也就提高了。

教《国学》课程,我要求学生对《弟子规》、《四书》核心内容及名句要熟读成诵,利用优美的诗文培养孩子熟读成诵的习惯。本学期学院举办诗歌朗诵大赛,结果获得一、二等奖的学生成员基本上都是爱好国学爱好传统文化的学生。课余我了解到这些学生精彩的演出只有三天的业余准备,包括演示文稿、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准备工作。这足以说明这些学习国学的学生智力的全面提升!

三.国学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很同意爱因斯坦的观点,他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

我认为学校和教师都应为学生创设激励式学习环境和启迪性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国学教学模式上采用了“预学+交流”模式,鼓励学生课前预学,课上展示交流。

比如在讲授《论语》之前,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预读并查找资料,资料包括孔子的故事和能印证《论语》道理的其它相关故事。这样在课上师生展示交流,在故事中领悟《论语》的魅力,可谓“小故事,大道理”。讲述相关故事,可加深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学生先讲,教师后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学既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是在自己的先学经验中产生的。对于教师而言,只有让学生独立学习在先,课上师生才能更好地交流互动,教师才能更好地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给予帮助。

课后学生按要求背诵上次经典内容,教师课上考查监督。课后背诵、课前预学都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还有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经典道德标准讨论小悦悦等社会事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简洁;深刻

世上万事万物的本源是简单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在教学中,我们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上过多、过杂、过滥就是没有认清实质,没有抓住关键。教师的错误就是容易陶醉在自我制造的纷繁复杂中不能自拔。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经典案例

又是一年高考复习备考时。这天,我正在给学生讲解评析“诗歌鉴赏”板块的练习题,讲台上,是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讲台下,是学生们认真听讲,仔细笔记。同学们时而抬头,时而颔首,我似乎能感觉到不少学生对我的分析讲解的一种心领神会,有的还有一种听懂后的释然。这也是像我一样的老师追求的一种教学效果,我很享受这种教学给我带来的愉悦。这应该是一种十分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也是高考前紧张复习备考中的一种理想的复习气氛。

突然,坐在第一排的一名同学递来一张纸条,纸条是从教室的某个地方传来的。我停顿了一下,接过纸条,教室依旧十分安静。我想,应该是哪位同学听课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者有什么新的想法吧,这种情况在我班是很普遍的。

打开纸条,上面写着:

“老师,您不厌其烦的讲了快两节课,鉴赏诗歌题难做,因为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诗歌是陌生的。您讲的时候,我们都听懂了,但做的时候就想不上来。现在,再拿一首诗鉴赏,可能我们依然不会,您不再讲了吧!”

说心里话,当时,我看了十分生气。但我还是当着全班同学把纸条上的内容念了一遍,念完了,教室里更安静了,可以说是令人窒息的安静。同学们的表情是一种复杂的惊讶,我能感觉得到。

可能大部分同学习惯了我这样的讲析,何况老师这么辛苦,不厌其烦的讲授。我想,诗歌鉴赏本来就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我自信我的备课不可谓不充分,我的讲解不可谓不生动,但谁这么不懂事,不体谅老师良苦的用心,竟然说出这么伤透老师心的话来呢?最起码,这名学生没有礼貌,不尊重老师的劳动。

我强压着心头的无名之火,说:“是谁?站出来!说说你的看法,我不是批评,我是想了解一下……”一向自信是语文教学好手的我,突然一时语塞,说出的竟是如此苍白的话语,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我很是无奈和尴尬。虽然我的语气尽量的舒缓,但有明显的不自信,我能真切的感觉到教室里异样的安静。

班级里突然传来哭泣声,是我班语文成绩十分优异的吴琴同学趴在了课桌上。虽然娟秀的字迹让我一眼就知道纸条是她写的,但我不敢相信。这可是我们班有名的才女,她的语文成绩一直是我的骄傲。真的是她!

我知道,吴琴不会是捣乱,她是很认真的说出来的,虽然语言上让我难堪。

接下来,我在办公室与吴琴同学进行了交流。她说:“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想惹您生气,请原谅!”此时,已经冷静的我显然关心的不是学生说了什么,吴琴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想知道的是,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讲解。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它让我不得不思考:我的教学出来什么问题,我们老师一直坚持的教法上出了什么问题。

于是,我分别和班上的同学谈话交流,共同研究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学生总结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吴琴的学习研究的劲头很足。一次,她说:“老师,您看我归纳的‘诗歌鉴赏’四字要诀怎样啊?”我一听,很高兴,让她说说看。

她说,诗歌鉴赏的要点是“借物抒情”。具体讲:“借”,是方法。是手法,是技巧。“物”包括人物,事物,景物。至于“抒情”,可以拓展,言志、述理。看着她兴致勃勃的讲解,我知道,这“借物抒情”四字。真的是学生自己钻研的结果,简洁,实用。

她们能自己钻研,自己归纳,这让我非常欣慰!

自我反思

其实,教师过多、过滥的讲解,其根本就是对教材分析不透,对教法把握不准。现实中,我们教师什么都放不下,什么都舍不得,往往觉得这也重要,那也重要。这也怕学生掌握不了,那也怕学生看不懂、理解不透。于是什么都讲,一讲到底,包办代替。这种教学法,说的好听点,是教师自己在舞台上的个人表演,是敬业的教师。说的难听,实际上是教师的没水平钻研,用多讲掩盖自己的不足。

多讲,讲霸,实际上是教师逃避教学责任的一个借口,我们常听到有的教师说:“你看这道题,你看这个问题,我讲过多少遍,你们还不会,这叫我有什么办法。”言外之意。老师我是一流的,该讲的我都讲了,但学生不行,不配合,所以我教不好。

如果真是这样,应该反思的不是学生,恰恰应该是我们教师自己。学生不会,那就要研究,怎么做他们才会呢?讲多了,听麻木了,越讲越不会,恶性循环。

但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千万不能小看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要研究,怎么学,学生才能掌握。教师的讲解要精到。讲到哪种程度,多深、多宽,这才是教师要研究的。

我们只有抛开这一顾虑,不担心自己没讲到,只担心学生没悟到,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要我们在教学中勤于研究,只讲学生不会的、不懂的。讲就讲深,讲透。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八十难,还取不到真经,是什么原因呢?是唐僧仍有放不下的东西,当他舍去了唐王赏赐的紫金钵时,这才取得真经,立地成佛。我们要获得教学实效的真经,就要大胆的舍去,少讲,精讲,甚至不讲。所谓大道至简。

理论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提到的大道至简,它要求教师的东西更多。教师往往要博采众长,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仅仅融会贯通又会造成新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只是基础,还不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必须再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

一、大道至简,必须建立在教师的博大精深上。

大道至简,出自老子《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意思是说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把复杂冗繁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就是事物的本质。

梁实秋在回忆梁任公先生在北大的授课时,这样写道: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厂文章前后没有一点引注,也没有自我的剖析自我的批评,但觉得梁先生是在和我们拉家常,说起当年的一次听课,毫无学究气,更无蛮横粗野的话语权的气象,我也是因

为这篇文章,所以记录下一则小故事:“老先生按照教学大纲讲完后,他开始静静的坐在讲台座位上。开始念线装本里的《诗经》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美啊,美啊……美……’念着念着,越念越小声,声音越来越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啊;美啊……美……青青子矜……美啊……美啊……太……美……了。’念着念着,声音越来越小,老先生完全忘记了身下的那些学生,念着念着就慢慢走出了教师,消失在学生的视线中……他完全忘记了他在上着课,就这么走了。台下的学生看着老先生微醉半熏的背影,张大了嘴巴,目送老先生的背影,大受感染,也学到了他们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新生代的历史重任,应成为终生学习的先导,否则。教育者将难以胜任社会的要求,难以保持其作为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因为作为教育者,不能单有“一桶水”,应具备“一池水”,“一池活水”。作为教育者,应审时度势,把握时展的脉搏,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将章太炎先生“活到老,学到老”朴素的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终生学习是实现自我提高的一条有效捷径,是投身教育研究,不断创新进取,更新个人教育效能感,转变教师角色观的一个重要前奏。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是至理名言。

所以没有教师的博大精深,就没有课堂上的大道至简。

二、大道至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盲不繁。

教学是一门艺术,真正好的课堂,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平淡的,一定不是教师的夸夸其谈。

事实上,教学也是这样,这方法,那方法,声光电一起上,教室里热热闹闹。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所以我认为,教学要平实。

比如学习书法,徐悲鸿说过:“中国书法实际是极其简单之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遂失本真矣。”

大道至简,以前我的老师告诉我最美的作品中一定有原始本真的东西,当时是记住了,但是没懂,当现在明白了,也就知道简为美并不等于简是简单,而是简练、简洁。是高度的概括。但这些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来自生活却又能从艺术角度高于生活的前提下。

古人以“险韵成诗”为雅事,但好象未见有那位是因此而成大器的。做险,偶一为之,可以增加作品的小趣味,但与作品水平的高下似无直接关系。处处做险,就不免有做作之嫌!“大道至简,要言不繁”,唐诗宋词中的经典作品,大多都是平白如话,并无须搞什么小动作。平常的欣赏习惯,我们最好还是去尊重它,它既然能形成,自然有他的道理。

这就是说,我们谈到的课堂要还给学生,不是说教师没事做了。我看到的极端的例子是。几十名教师去一个学校观摩学习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至始至终,这个班的教师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不发一言。学生热热闹闹的讨论,争执。我也不知道这节课学生在干什么。

我们说的要言不烦,是讲解要精练,简洁。完全没有了讲解,甚至一句话都没有,好像说了一句话,便不是新课堂了。我想大可不必,这也是教学上的一种“弄险”吧!

三、大道至筒,要让师生明白知易行难。

知易行难,出自《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意思是认识事物的道理容易,实行起来却很困难。虽不及举步维艰之论,却也非轻而易举之行。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4

一、以故事导入,巧设悬疑,启迪思考,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成败,所以高效课堂始于学生的兴趣。在思品课堂中,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或巧设悬疑,触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或启迪思考,诱发学生的探索激情;或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目的都在以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实现“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从而集中注意,积极思考,认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譬如学习第三单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我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讲述我们敬爱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在自己饱含激情的讲解中,学生身临其境,激起情感的火花,随之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再如在学习《竞争与合作》时,我以“猴子和小马比赛”的儿童故事给学生巧设悬疑:“猴子和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猴子过不去?小马来到树下,树太高,小马怎么办?猴子和小马怎样才能摘到果子,赢得胜利?”激起学生解疑的欲望,引发学生积极去探索思考,从而主动学习,参与到课堂,保证了课堂的顺利进行。

二、以故事寓理,巧破疑难,促进探索,明晰事理

小故事大智慧。故事中,有对人生的思考,对行为的启迪,对思想的升华。在小学品德教材中,有些知识点相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知识理论性较强,或易与其它知识点混淆,学生难以掌握。若能把这些难点用浅显易懂的故事表述出来,就可把重难点化繁为简,让学生易于接受,又能促进探索思考,更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攻克,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思品课堂的高效。

比如在学习《法律,生命的守护伞》时,学生对于到网吧玩游戏以及“未成年人非法定节假日不得进入”的规定难以理解和接受,为让学生理解法律对自己生命的关爱,我给学生讲述了真实的故事:新疆13岁的少年飞飞在网吧连续玩7个小时,过度劳累及饥饿而死。给学生巨大的震撼,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用故事化简难点,明晰事理的目的,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以故事纠错,提醒自省,收心聚神,养成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教育的尴尬,比如学生在课下捣乱不学习、说话、做小动作影响教学秩序等情况,如果老师的教学停下来矫正学生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氛围;若直面讲大道理批评学生,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又是还可能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弄得双方都下不了台。此时,教师如果能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适时地顺应教学内容讲一则具有针对性的小故事,不仅可以立马收回学生分散的心神,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老师对他的批评和教育,发自内心地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从而聚精会神的去听课、去分析思考,去合作探究,久而久之,好的学习习惯顺理成章地养成,保证高效课堂的达成。

例如在学习《劳动成果需要珍惜》中,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课,坐下动作,我借机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对父子一块去送酒,不小心酒洒了一地。老子急的慌忙趴在地上喝酒,同时喊儿子,‘你还等什么?快喝啊,还等菜啊’”。结果,既尊重了学生,又活跃了气氛,给政治课平添几分乐趣,调节课堂气氛,化解教育尴尬,又把学生的思绪拉了回来,帮助同学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探究。

四、让学生讲故事,激发热情,实现主动,促进发展

波利亚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已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我们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让学生来讲知识,来分析内容,来辩论观点,来归纳结论,来总结规律。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讲故事,欣喜地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了,学习的热情更涨了,原来消极的听变化积极主动的去学、说,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搜集故事、选择材料;如何更好地讲故事、讲出感情,吸引他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故事中得到体大的提升和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的。

五、让学生进行故事创作,实现知识延伸,能力的升华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点是创新。因此,教育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革新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可以改变原来总结概括结课的方式变为让学生续写故事,就是“欲听后事如何,请听学生分解”,实现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创作故事,使学生在知识上的进一步延伸、拓展,促进想象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我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学习电视上A、B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续写故事,给故事中人物一个合理的结局。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极大提高,越来越喜欢思品课堂,这都是故事创作带来的意外惊喜!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5

关键词:小学;国学;意义;策略

一、引言

(一)“国学”的含义

广义的国学,即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 而在本论文中,所提及的“国学”以“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古代文学作品”论,包括古诗词、古代经典名著等等。

(二)“国学”研究的意义

深入了解小学国学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提高教育者对国学的重视程度,使国学教育在小学校园扎根发芽,从而提高国人传统文化素养。本研究综合提出了提高国学教育的策略,对小学国学教育步入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和促进作用,在我国小学国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国学经典对小学教育的意义

(一) 促进学生的发展

1.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积淀语感

国学的学习能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首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量地诵读浅显生动的国学经典,识字量绝对会远远超过只专攻教科书的学生,为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也更高难度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不断接触大量生字、生僻字的时候,大脑能受到良好的刺激,得到充分开发。最后,对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诵读,能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以及独特韵味。学生们从中积累到的不仅是优美的词句,和丰富有趣的历史典故,更是一种能化为己用的文学涵养。

2.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慢慢出现了部分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历史故事、谚语民俗,这些都是小学生了解我们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例如夸父的不断追逐传递着要不懈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学弈的故事蕴含着要专心致志的道理;草船借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等,这些故事无一不以其生动形象的语文形式向小学生传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3.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树立健全人生观

诵读国学经典是帮助孩子充实内心世界,提升品行修养的有效途径。里面各色以小见大的小故事生动有趣,打破传统说教的德育方式,浅显易懂又易于接受,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能让学生熟读于口的同时也濡染于心。还有许多诗词歌赋、文化礼俗都交融着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如此浸染之下,何愁学生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呢?

(二) 促进教师的发展

1.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通过读书来提高文化内涵,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尤其是我国的民族文化。国学的学习绝对是帮助教师吸取民族文化精华的绝佳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沉淀下的国人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学习之,能增加教师课堂的厚度。

2.促进儒家教学理念的形成

《大学》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总结了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实现教育的八条目,既体现了实现教育的具体内容,又指明了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向和途径。这些国学经典中的文化营养被教师汲取后,不仅能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其中蕴含着的儒家文化,更能让教师形成注重开发学生自身价值、能力和个性的教学理念,帮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生涯中保持着青春活力。

3.有助于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职业特点之一是复杂性,除了工作上的繁琐复杂,需要处理的人及关系也十分复杂。国学中的人生哲学能引领教师的思想,净化其灵魂,并形成更高尚的人格、师德,并运用适宜的交往技巧,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个人魅力。

三、小学国学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举隅

(一)实施组织不够完善

国学是新兴的校本课程,在实际操作上缺乏成熟有效的理论和经验支持,因此国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关于教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更缺少相关的教育政策引领指导。

1.教材混乱,缺乏科学性

国学教材的主要来源是学校自编自印的《诗文选编》、老师在黑板上的随抄随背以及家长出资购买的教材。这样随意选择而没有经过科学安排的教学内容势必会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混乱无序,教育效果的降低。

2.师资不足,缺乏保障性

师资是教育中的主导因素,师资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目前专门的国学教师十分稀少,一般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其中以语文教师兼任较多。这些兼任的国学教师基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教学素养,国学水平参差不齐。这将直接导致国学教育的开展得不到硬件的保障,声势浩大而后劲不足。

3.评价随意,缺乏规范性

教材的随意导致国学的教学评价也十分随意,一般由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判。但是这种竞赛活动只能由少数拔尖的学生参加,不仅影响其他一般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评判的检测方式缺少相关标准作为依据,随意而主观,会影响到国学教育的规范性。

4.政策模糊,缺乏支撑性

教育部门对国学课程的兴起一直持积极倡导的态度,但是关于国学教育的文件却迟迟没有出台。国学的教育目标、方针和原则都没有一致的明文规定,令国学校本课程陷入尴尬状态。一些有条件有兴趣而早早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因此而苦苦摸索,前进艰难;偏远一些的学校则因为没有相关文件支撑,得不到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财力支持,甚至连开展的机会都没有。

(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1.枯燥无味

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大多集中在经典诵读方面,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只会慢慢消磨掉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低下。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痛苦和折磨,展现不出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更不要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涤荡了。

2.脱离现实

小学的国学教育中往往容易出现五种错误的倾向:泥古不跟新、孤立不融汇、深僻不易懂、守旧不变通和只学不致用。而这五种倾向实际也就是国学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所致。任何与现实相剥离的理论都会流于表面形式,没有效用,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力量过于单一

众多研究表明,学校与家庭两股教育力量如果能相互融合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但是由于家长往往会受自己经验的限制,或者与学校缺乏沟通,从而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产生质疑。家庭的反对意见会让学生感到可以放松学习,给学校的教学活动带来许多不便。

四、提高小学国学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 优化实施国学的组织策略

1.筛选国学经典教材

选取恰当的国学经典篇目是在小学校园中有效开展国学教育的前提保证,国学虽然是古人历经千年后流传下来的精髓,里面也有不少内容还不适合小学生学习,这就要求在选择时体现经典性,使选取的教材既符合文化传承的作用,又符合当今教师学生学习的实际。要注意切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强调知行合一。

2.提升国学教师素养

教师的国学素养提高了,才能提高小学国学的教学质量。在国学课程出现后,很多老师选择了自学来增加国学方面的知识,买本相关资料书,或者上网查找一些资料,但关门造车能带来的提高空间实在有限。其实要提高老师的国学水平其实有很多途径,例如:集体学习研讨、专家讲座学习、网络平台辅助等都是很好的途径。

3.改进国学评价模式

在国学教学评价模式中,激励性的学生评价和反思性的教师评价能让学生和教师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前进的动力,既从过程中感到紧张,又能从结果中体会到成功的愉快。

4.出台促进国学的相关政策

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政府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倡导,还要以相关的文件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国学教育在小学中的实施。小学国学教育有了政策的指向,有据可依,便会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未来。

(二)改进实施国学的教学策略

1.改变教学方式

在国学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保障其教育实效。低年级中,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喜爱的动画和经典故事相融,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讲大道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经典名著读书报告会和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有效吸收,增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精华的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学以致用

国学虽然是古人的东西,但却是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国学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传统的珍视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最重要的是能以这些认知来指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3.联系生活实际

在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还需进一步发展,在进行比较难以理解的国学时其实是一知半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材料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用语言描述、直观的图像把文字展现出来。课堂讲解要联系现实,课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国学中各种各类的素材,细心观察周边的生活,留心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这样学生才能学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三) 家校合作增强国学教育力

1.创建国学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国学渗透力

在小学中进行国学教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在学校橱窗、黑板报里展现以“国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习心得和文学典故;在走廊上、教室墙壁上挂上古代圣贤的画像、名言警句;课间和午间的广播时间播放国学里的经典小故事和广为传颂的经典佳句;开展诸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和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通通是国学精髓,在充盈着国学气息的校园文化中,学生日复一日地浸染着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2.营造国学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力量

家庭氛围对于国学教育的开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开设国学这一校本课程时,一定要和家长们达成共识,争取到家长对此的支持。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国学评价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增加对国学的重视程度。也可以教给家长一些易于操作的引导方法,例如亲子共读,定期抽查,鼓励评价等,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家庭氛围。

五、Y语

对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也同时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要想确保小学国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家长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只有充分意识到国学对小学教育的意义,唤起教育实践者对国学教育的重视,才能让国学教育在小学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本研究通过阅读参考大量小学国学教育的研究资料,厘清了国学对于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且在国学的实施组织、教学方式和教育力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此研究最大亮点在于:看到了家庭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以家校合作增强国学教育力的实施策略,结合前人的成果,为国学教育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M].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2] 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0(23):188-189.

[3] 杨凤.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实践体验与感悟[J].中国农村教育,2011(8):52-53.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6

校园10分钟;教育资源;成长活力

G41

A

2095-1183(2017)03-00-02

所谓“校园10分钟”,是指升国旗仪式、红领巾广播、卫生打扫、课间等这类活动时间,这些活动一般只持续10分钟左右,看似短暂,却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值得我们挖掘、整合。

然而,目前的“校园10分钟”还远未被科学利用,比如升国旗仪式缺少吸引力,红领巾广播没几个人认真听,卫生打扫不尽如人意,课间活动吵闹无序等等。对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其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宝贵性,并将之整合成活动课程,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用。

一、升国旗仪式:培养家国情怀

一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宣传,让学生对国旗怀持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也要对升旗仪式的形式、内容、过程等进行改革创新,增强育人效果。

1.走近国旗,感受庄严氛围

积极开展让学生走近国旗、了解国旗的活动,从而深刻领悟升旗的重要意义。利用“学法时间”组织学生读一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并开展“国旗知识知多少”竞赛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旗”和“法律”这两个字眼是神圣且紧密相连的,进而产生一种敬畏感。利用雨天室内升旗仪式时间,组织观看《走近国旗班》视频,感受国旗班战士们“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的神圣和伟大之处。此外,还可在国庆节时组织学生亲手做一面国旗,在体验中增强对五星红旗的崇敬之感。

2.规范仪式,获得神圣体验

学校在每个班都组织成立了“国旗班”,轮流负责每周一的升旗x式、领唱国歌和每天的升降旗。为了更好地体现升国旗仪式的庄严感,学校聘请专门人员对国旗班的孩子们进行训练,以规范“旗手”“护旗手”们的动作和着装。严肃庄重的仪式训练,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升旗仪式的神圣感。此外,学校每周都会通过照片、录像等进行“国旗班”风采展示,请全校同学打分,最后在学期末评选出“最美国旗班”。

3.创新内容,留下精彩瞬间

为了突破升旗仪式的固有程式,激发学生参与,增强学生体验,学校有意识地增加了经典诵读、故事讲述和课本剧表演等内容,将课堂的内涵扩大化;在仪式中增加“星光大道”环节,给为校争光的少先队员隆重颁奖,并让其在校旗上签名,合影留念等;另外,在仪式上还邀请优秀家长代表、校外道德模范等,上台讲述他们亲历的故事,给学生以直观而深刻的教育……毋庸置疑,这些丰富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带给了学生深刻的教育体验。

二、红领巾广播:培育参与意识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有限的“十分钟”时间里让学生既可听又可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打动、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活跃学生课余生活。

1.建立一支能干的小队伍

进行“闪亮小主播”海选,通过竞聘演讲、才艺展示,由语文教师、音乐教师当评委,挑选出适合做小播音员、小编辑的学生,授予聘书,进行分工,明确职责。大队部开设培训班,聘请学校老师专门辅导采访、写稿,指导编排节目等。带领播音组成员观看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观察他们的神态及语速,并进行模仿训练。如此天长日久,一支精干的学校宣传队伍就能建立起来了。

2.制定一份科学的节目单

科学的校园广播节目一定是基于听众即学生的喜好来设置的,如新闻袋袋裤、佳作有约、小故事大道理、开心一刻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另外,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设置节目的原则,如中小学生守则解读,法制及安全知识的宣传,以竞猜方式来辅助推进,不但能提高收听率,还能有效发挥教育作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受到教益。

3.变成一个灵活的小窗口

大数据时代,校园广播要突破传统单一模式,既可直播,又可通过网络传送;既要有严肃的话题,又要有轻松的内容。因此,除了设置固定节目,还可根据学校各阶段工作需要和时政宣传需要,临时设置专题栏目。同时,可考虑让老师和学生共同主持,以老师的专业水平带动学生成长,提高节目质量。此外,还可借助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征询节目内容,征求听众意见,有效发挥网络交互性强、沟通快捷的优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校园文化的强大内聚力。

三、卫生打扫:播下责任种子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为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卫生打扫10分钟时间,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1.一人一岗,负责到底

从教室到校园包干区,分片区责任到人,利用每天中午的10分钟时间进行打扫,建立起“人人有责”的管理机制。老师尽可能参与其中,以给学生及时帮助、指导,与学生共同体验劳动的快乐。每周还可安排一位班干部检查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公开表扬,或在孩子劳动时走到其身边,大声赞扬几句,以此形成“人人爱劳动”的良好风尚。[1]

2.实践延伸,学会技能

通过开展以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展开劳动技能竞赛;通过观看“城市美容师”视频资料等,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开展“我当一天家”“我来学做家务”等活动,要求学生从日常家务劳动如扫地、择菜、洗碗、叠被等做起,并积极争取家长配合、监督,增强学生劳动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劳动技能。

3.榜样引领,服务自我

每周评选班级“劳动之星”,在班级展示墙上展出,以此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大队部每月评选出年级“劳动之星”“最干净的中队”,并给予表彰,以此树立榜样,让学生感到劳动光荣,进而热爱劳动,并懂得了集体的荣誉需靠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去获取,从而在心中种播下责任的种子。

四、课间活动:做好健康向导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大脑的加油站, 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那么,老师如何合理安排这10分钟时间,做到既能让学生调节身心,又为后续课堂教学做准备呢?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

1.传统项目中找寻游戏的乐趣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活动,如挑花线、挑小棒、成语接龙等传统游戏,都很受学生欢迎。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空地,科学划分活动区域,让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充分开展活动,愉悦身心。

2.自创游戏中彰显活泼的个性

除了传统游戏,还可鼓励学生自创新的游戏,比如向各中队下发“我的课间我做主――课间创意游戏征集表”,鼓励学生大胆创制新的游戏,被采纳的将在全校给予推广。这催生了花样跳绳、魔方课间等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课间活动形式。

3.休闲活动中传递健康的观念

如在班级多媒体电脑上建立音乐库,将学生喜爱的歌曲纳入其中,课间为同学点播生日歌,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如将教室一角变成“自然角”,发动学生自愿带来盆栽或者小动物,课间让学生为植物浇浇水,为动物换换水,观察动植物的活动与生长习性等。这样既美化了教室,又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增长了学生见识,一举多得。

综上可见,每一个“校园10分钟”都有其独特内容和作用,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自我教育,并整合成教育资源,强化实践探索,一定能发挥其应有功效,为学生成长提供有益的精神养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