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管理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筹资管理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筹资管理实训总结

筹资管理实训总结范文1

高的仿真性一直是实训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如何体现仿真性是设置该课程考虑的重点问题。一直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都依附于会计专业,在会计准则下设置而成的财务管理实训课程被限制在一定框架下,缺少创新性,以致于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基于仿真性分析实训课程优措施,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真实性。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用现状

教育改革制度实行后对实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并高度重视实践环节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提出了实训课程改革方向与设置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并没有安全达到教育改革目标,改革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并未以市场为基础,课堂基本安全常规流程运行,例如,虚拟地给学生列举银行贷款程序,学生对一个虚拟的项目很难进行推敲和分析,且这个项目活动也难以扛得起推敲。学生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进行锻炼并不是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一些机械化管理人员,缺少实践性和创造性。财务管理本身属于一种环境产物,是基于资本市场活动而诞生的,不能关起门培养机械化人才,用以市场为基础,可是从目前情况分析大多高校都打不到这一点。主要在于在此目标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并未真正做到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需求相衔接。

通过以上分析内容,基本了解和掌握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应多这些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怎样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使他们真正成为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如何优化仿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基于高仿真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为了提高仿真性,只能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但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做到完全真实,只能说越逼近真实越好。因此,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位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真实性”。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真实性”应该体现财务管理活动的特点,尤其是基于市场下的创造性价值管理的特点,将实训课程设置尽量与市场、企事业实际需求连接在一起,进而优化仿真性。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体现实践性、前瞻性和创造性。财务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型专业,毋庸置疑地要体现实践性,实践必须基于资本市场进行。前瞻性是指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工具日新月异。当前,理财实践正从内部财务管理向外部财务管理转变,实训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未来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推进财务管理中作发展。

增强参与性。实训课程既然以实践为基础,有必须以学生亲身参与为基础,从各个方面提高课程的参与性,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尽量设置个性发展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实践课程。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既要具有个性化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也需要尽量考虑这两点因素。

基于仿真性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基于提高课堂教学真实性为目的,可以在课堂上简单地进行一些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过程控制最重要。现在,准备运行一个融资流程模拟实验。为了做好这个实验,可以从目前我国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着手,主要用国内外银行贷款流程和上市融资流程实验,实验中包含标准化流程,如准备提供国内外银行要求的资料,也要在熟悉标准化流程的同时提供某企业资料要求,学生则需要根据当前国际国内金融环境和财政政策分析获得贷款。

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模拟训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应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保证财务基础实验、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的顺利实施和充分开展。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投资的持续性,确保满足场地、设备、教学软件等各个方面需要。与此同时,要保证与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第一线需求相一致,建设仿真的企业财务管理实验环境。

教师要精心设计与组织案例教学,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训课程的最大魅力在于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能够有效消除课程教学的枯燥感,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课堂讲解内容不同,案例设计和组织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有的案例在学习某章节的内容之前给出并提出思考问题,内容学习之后再讨论讲评;有的案例在学习某章节的内容之后给出讲评;有的案例在学习某章节的内容之中给出结合案例讲解内容。比如在学习“筹资管理”这部分内容之前,首先给出“浙江正泰集团的传奇之旅”的筹资案例,给学生提出几个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疑问的渴望,学习过程中会主动查找有关筹资的更多信息,并会带着问题学习筹资决策的内容,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主动思考;当该部分内容学习完以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析总结,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经营杠杆收益与风险”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了基本理论之后又运用秦池酒厂“天价”广告费导致秦池酒厂由盛到衰的案例来说明,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既生动又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提出如何更好地运用杠杆控制风险的措施。

财务管理是一项创造性的资本市场活动,实训教育应贯穿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了给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基于仿真性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以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进而实现优化仿真。

[1]张月玲,李继良,李 芳,贾振超,张慧鑫.“职能渗透式”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02

[2]刘锦凤.多层次、多元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构建[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05

筹资管理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广西科技大学 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无风险收益率的不断下行,对于企业或者个人而言,资产(或财富)管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痛点”。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专业化程度也将逐步提高。高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本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及提炼本专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要求、制定并落实相应培养过程,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不断成长的关键。本文将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探讨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依托于柳州市政府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董事会制度,实现校、市相融,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定位就是为柳州地方经济和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柳州市是广西工业经济中心,其工业产值达到广西区的四分之一,广西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将近三分之一服务于柳州市中小企业,有近三分之二在广西区内就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一般从基础的会计核算起步,逐步走上财务分析、项目筹资方案设计与评估及财务战略的制定,一批毕业生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因此,广西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及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可在大中型企业从事财务分析、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和风险管理及财务战略决策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中小企事业单位负责全面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广西科技大学提出了如下的核心能力要求:其一,具备较强的企业财务分析能力,能够对一个企业的综合运营情况做出评价,为决策提供参考;其二,具备较强的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及风险管理能力,能够较完整地运作一个项目;其三,具备一定的财务战略决策能力,能够根据企业面临的宏、微观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实施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其四,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适宜软件的运用能力。能够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并可以熟练使用财务、会计软件和办公软件。

以上专业核心能力建立在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提出了基本的知识要求:一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二是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了解财务管理、金融W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有关财务管理、金融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三是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法律、国防和自然科学知识。素质要求:一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做人,吃苦耐劳,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具备不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四是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的专业素养。

三、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实现路径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1.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财务管理专业构建反映“财管内核、财会结合、强化实践”理念的课程体系:一是开设了以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核心内容的课程。即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投资学、企业战略管理等。二是开设了与金融和会计充分结合的课程。金融方面,开设了货币银行学、投资学、现代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行为金融学等;会计方面,则开设了会计学原理、税法与税务筹划、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等。三是开设了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即会计核算基础实训、财务分析与决策实训、项目评估与风险控制实训、财务战略与企业竞争实训、产业经济与现代商贸跨专业综合实训等。

2.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实现路径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一方面,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构造结构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支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为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蓄积知识基础;同时依托实训教学体系,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优化实现路径,从而持续完善专业核心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互动。

3.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以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切入点,重视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强化“课程实践、专业实践、行业实践”,从课程内、课程之间和专业层面三个维度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使得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立足点+一个服务”。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于应用型的界定(作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不能局限于培养面向某一特定范围或满足某一层次需求的财务管理人员)。二是立足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服务是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牢、知识宽、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本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学科基础核心课程包括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现代金融市场、会计学原理、投资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如下页图1所示。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我们设计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由课程实验与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会计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院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多方位实现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其一,会计核算基础。本课程群实训涵盖4门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法与税务筹划。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进行实际账务综合业务处理的操作,锻炼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使学生熟悉一个完整的业务处理,为进一步的财务分析打下基础。

其二,财务分析与决策。本课程群实训涵盖6门课程,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会计、资本运营、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目的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企业资金状况分析及筹集资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使学生具有面对不同环境、不同企业特点能够利用该方面知识做好企业的资金分析,完成合理筹措资金、使用资金的工作。

其三,项目评估与风险控制。本课程群实训涵盖6门课程,包括资产评估、投资学、项目评估、财务风险管理、计算机财务系统设计。实训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企业特定资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判断企业资产价值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来自实际的交易案例掌握资产价值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同时对项目投资决策进行全面技术经济论证,并进行风险评估,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资产价值分析人才的迫切需求。

其四,专业综合实训:财务战略与企业竞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决策能力及战略管理能力、理解市场导向基础上的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统观全局的能力,体验担当企业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感受、理解公司各部门的行为对公司全局的影响、了解资金在公司的运作流程,以及资金分配的重要原则、学习重要的财务知识,包括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培养生产规划、能力计划等整体规划的能力,学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信息处理、角色定位、团结协作等)。

四、总结

广西科技大学作为一个地方院校,理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其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中小企业负责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或者在大中型企业从事某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财务分析能力、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及风险管理能力、财务战略决策能力。财务管理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围@着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特别是要重视实践教学,遵循“干中学”的人才培养思路,强化实践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筹资管理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机制是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下面就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改革做一定的探究。

一、准确定位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要培养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学生,实训基地应该能够让学生系统化的学习工作过程,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应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能真实具体体现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基本环节,学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实战经验”。

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发展规划与建设管理

(一)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发展规划。校内实训基地的发展规划与建设,应按照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专业形态布局,功能定位,根据重点推进、长短结合的要求,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目标,制订近期和长远的建设目标,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平衡,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做好实训基地的发展与建设工作。

(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能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提升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所以中职学校创设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单独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既像车间工厂,可以工作和生产,又像教室会议室,可以学习和讨论。所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真实的职业环境。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如我校数控加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就是模拟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从而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二是技术含量高,校内实训基地专业的设置需要紧跟行业和企业发展前沿,体现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本领。

三是开放性好,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和企业的生产任务,甚至可以引厂入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今年我校积极开展引厂入校试点,与广东瑞成公司达成协议,成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他们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引入校内,组织生产实习。

四是通用性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如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和汽车维修专业等机械类专业建立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基地,再如电子商务专业和平面设计专业建立计算机中心实训基地。

(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筹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必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了学校自筹资金,还可以争取企业与各界的捐赠与支持,由企业投资或投入设备、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培训学校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学校提供场地,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达到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我校与鸿准精密磨具有限公司在校企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达成共识,先后对我校捐助了5台高速数控加工设备,4台机器人设备用于机类专业学生实训。这样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共建基地共享利益。

三、创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因此必须统一校内实习管理机构、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与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实习实训指导方式配套的管理制度、实习实训标准、考核标准、评价标准,努力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培养“职业人”的训练基地。

(一)统一校内实习管理机构、明确各岗位职责。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实行统一领导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校内实习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学部和各专业系部组成,教学部是实践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对各系部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统筹,合理安排。其具体职责是制定有关实习教学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审核学校各系实习教学的制定情况;检查各系实习教学执行情况;指导全校实习教学改革;负责实习教学质量考核,总结实习教学工作,组织实习教学经验交流等。系部则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实施,对各自的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具体职责是负责任务分配、材料采购、组织教学、过程检查、质量监控、成绩评定、职业氛围营造、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工作总结;在系部的统筹安排下,对实习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提供具体方案。这种统一管理模式避免了分散管理的弊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基地和设备的使用率,从而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或重复建设。

(二)严格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与标准。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制度建设是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规范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必须制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在管理条例中明确教师行为规范和学生行为规范;制定各实训室管理制度、安全制度、设备管理、检修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实训室管理岗位职责、实训指导教师职责、安全操作规程等,并且要严格按制度进行考核。新形势下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实习实训标准、考核标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也与传统的实践教学不同,如实习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从学生、教师、企业和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四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构成实习实训教学效果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开展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的探究,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筹资管理实训总结范文4

引言

我国的物业管理经过30余年的成长,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物业服务从经营管理到运作模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原本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向服务创新型经营管理模式转变,物业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物业管理职业能力的内涵已经由狭义的职业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不是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而是要适应社会及物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从市场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来看,需要那些懂管理,善沟通,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人,而这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养成,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依靠实践教学开展,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得以锻炼和发展。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更能够反映出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是构成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核心指标。所以,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来说,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一、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缓慢

实训室是学生模拟工作情境,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场所,然而由于经费预算不足、场地有限等种种原因,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建设情况往往不如人意,全国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中,仅有少数学校建立了实训室,部分院校利用设备管理、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的实训设备完成了一些课程实践,更多院校依托合作办学单位作为实训基地,在时间空间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仅能完成部分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对而言,学习能力弱,缺乏动手能力。而高职现有实践教学中由于考核标准缺失、考核过程不细致等方面问题,致使实践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与考核,引入了多种评价方式。例如降低识记内容考核比例,提高实践能力评价权重,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布置策划方案等替试环节。然而,目前并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还存有一定影响,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训、实习课程开课前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深,操作中问题较多,课后又缺乏对实践中出现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影响了教学效果。

3.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教学方法及考评体系不完善

虽然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然而满足高等院校教师招聘条件如年龄、学历等刚性指标的人员大多是刚完成学生角色到教师身份转换的毕业生,往往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尤其是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师大都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转型而来,真正从事物业管理的老师凤毛麟角。学科研究和行业实践的脱节使得专业教育不能很好跟随行业发展步伐,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物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内容的设置,实践教学评价和管理体系作为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环节,缺一不可。物业管理专业课程,包括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经营管理、设施设备管理、房地产营销、社区管理等专业课程,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合理配置实践内容。由于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实践环节只能通过教师讲述,以“填鸭式”认知实践完成培训。这种教学方式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过于简单。

二、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从业人员需求数量随着物业管理项目(面积)大量增加。以10000?O需要4~5个物业管理人员计算,全国每年至少需要新增十万名从业人员。随着物业管理行业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开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物业服务的技术含量,不少企业对物业管理人员的要求从学历到经验都更为严格,专业物业管理人员需求将继续走高;而相关培养单位的培养能力却很有限。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行业需要大量掌握物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基层物业管理岗位的业务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适应物业管理服务(包括中介和咨询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物业管理专门人才。这个要求对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相对较高,导致了学生就业并不十分顺利,大多从事低技术含量的保安、保洁、客户服务等价值体现不高的工作。

三、构建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1.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良好的实训条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保障。学校因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建设步伐,满足教学需求。对于有经济条件建设的实训设施,应当尽快落实;有资金困难的项目,可通过与企业合作,拓宽筹资渠道,建成既能满足专业实践需要,又能为企业培训提供服务的实训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此外,学校物业也可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如校内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及锅炉房、中控室等相关设备均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方便,具有耗资低且方便易行的优势。

此外,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一定程度上能真实反映出当地物业管理的水平及行业发展状况。加强与行业协会沟通,有助于高职院校熟悉行业动态,加深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认知,为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才培养更加满足行业需求。其次,要加强开设相关专业高校之间的横向沟通联系,交流办学经验,立足实践教学,丰富物业管理理论研究,推动学科良性发展。

2.重构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形式设计上,分两种模式教学:一是公共协调能力为主的课程,采用案例示范与模拟情景相结合的形式,二是动手实操为主的课程,采用针对设备或产品实际操作和技术分析(或模拟项目)相结合的形式。在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则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训,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一个团队协作、发挥潜能、实践创新的空间。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入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学生明白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对毕业后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形成良好工作习惯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一方面要反映现代建筑的智能化管理的特色和不同类型物业的现代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融入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将实训课程学习和合作项目企业培训结合在一起,努力使学生既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又能感受现代企业文化的塑造。

物业管理专业要依托校内实践中心、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参照物业管理岗位标准和工作任务,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将岗位标准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实训+实习+就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认知学习、专项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建立专项实训考核标准、签订顶岗实习合同、细化实训实习管理制度等产学结合的有效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各方的满意度,实现多赢。

3.推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取得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将教师送入企业一线学习,使专业教师服务行业建设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各个环节,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要加强学生的“双证书”教育,确立 “一般物业管理员――业务主管――管理处主任或部门经理”为职业生涯路线的物业管理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要求学生在毕业使拿到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形成“立足岗位,双证上岗”的专业特色。

筹资管理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 教学方式 考核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37-02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培养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应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信息搜集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具有人际沟通、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并通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完成工作的基本能力,即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受到相关的专业训练,以达到上述目标。下文将具体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完成上述目标的策略。

一、重组核心课程

如果将管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财务活动中,那么,财务管理就是从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两个方面对资源各构成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考评,通过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创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价值的增值。当然,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借用微观金融学、管理学中一些现成的原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原理和结论指导厂商的投资和融资决策。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涵盖金融市场、投资学与公司财务这三大领域。因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也应该涵盖这三大部分内容。基于此,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在以“财务管理”命名的教材中增加投资学、金融市场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再辅以一些独立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范围扩大,认识到财务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资金的流转,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发挥作用,为日后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基于财务管理发展的特性以及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特点,在该类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上,有必要安排两门以“财务管理”为名的课程,一门课程的内容涉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实务,包括投资、筹资与资金运营,即公司财务的相关内容;另一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应包含在财务管理学科之中的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相关的内容,名称可以是“高级财务管理”,也可以是其他,只要体现财务管理的特色即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财务管理的意义、目标与范畴,拓宽其视野,而不将自身局限于公司的微观范畴之内。

第二,在第一门课程即以公司财务内容为主的课程中,除传统的投资、筹资、资金运营三项内容外,企业价值评估、现金流管理、预算管理等知识也应包括在内,因为这也是与公司自身的财务活动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公司治理这一概念与范畴也应纳入课程内容,因为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也与财务治理密切相关,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对这一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第三,在第二门课程,即以“高级财务管理”或其他名称命名的课程中,主要内容应是与投资学或金融市场相关的知识。笔者认为,根据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的资本结构理论、以布菜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为基础的期权理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知识,以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投资组合管理(包括投资的国际化分散、组合业绩评价等),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市场有效性、并购与重组等)。上述内容既是投资学与金融市场的相关核心知识,同时也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这些知识。当然,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性,教材内容无须太过理论化,简洁而清晰地对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即可。

二、更新教学方式

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培养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运用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即强化现场实习、专题录像讨论、计算机模拟管理等教学环节,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具有多角度、大信息量和系统性的教学优势,有利于促使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职位上思考问题。在实施案例式立体教学法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适合的案例,并将案例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现实,但不需要特别著名或报道特别多的案例,因为这种案例报道很多,相应的分析也很多,学生很容易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对自身的判断造成影响,最好是能和一些企业合作,选取这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案例,这可能比直接以一个著名案例来分析更有效一些。案例的呈现不一定采用文字的形式,可以实地拍摄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然后对拍摄的实际事件进行整理,附加解释说明性文字和讨论的问题,制作成财务管理案例,这样可以更为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或者如果与企业有合作,可以直接让学生深入企业去实际了解问题的发生经过,回来总结成一个案例。展示案例之后,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说明案例所涉及的财务管理理论、原理和方法,组织小组讨论。由教师划定或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彼此交流争辩,在案例分析中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如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也可以组织全班课堂讨论,先由学生摆事实、找问题、查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再权衡分析并选择满意的对策。经过全班课堂讨论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除讨论外,还可以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实际扮演角色。针对案例中的情景,学生自行作出决策,不同的小组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决策之下各个小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成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训

在完成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后,可以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在综合实训阶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者,一系列的决策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在整个实训阶段结束后进行点评与反馈。综合实训可以通过 ERP 沙盘模拟实验课来进行,即通过在校内建立ERP沙盘,模拟公司经营,由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从事财务管理的专业岗位,担任CFO或财务总监,由其根据已有条件作出一系列财务决策,从而帮助模拟企业有效提高效益。

除ERP沙盘模拟实习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仿真实习。笔者所在的广东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专门针对大四学生开设一门仿真实习的课程,通过构建生产制造公司、供应商、客户公司以及相应的外部机构(包括工商局、税务局、银行、律师事务所等),高度模拟真实的市场运作,由不同专业的学生负责不同的岗位,由其接手公司及外部机构的运作,并完成企业2年的运营任务。在这种环境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日常资金运营作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对并购、发行上市等证券市场的运作进行了解与判断,还需要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共同承担起企业经营的任务,因此,这种仿真实习在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能切实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

三、改善教学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都是以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也都是以试卷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定成绩。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完善。

首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不应局限于试卷考试,日常教学活动中组织的讨论、案例任务的解决、模拟岗位的担任与任务的完成,等等,均应计入考核内容。在案例式立体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综合实训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此时的考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所在小组对该学生的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二是教师对学生所在小组的整体评价,比如小组最后的业绩是否好或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效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整个小组的协调性;三是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考查,即考查该学生在整个小组或团队中承担了多少工作,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对所讨论问题或所面临的任务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思路,这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更深入的考查。综合以上方面,可以对学生作一个综合的评价,鼓励学生全面提升其实际能力。

其次,上述考核方式与试卷考核的方式相结合,共同构成对学生的总体考核。因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都是平时进行的,这时取得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仍然可以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作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应为1∶1。由于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强调的是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应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摆在同等地位,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也能激发学生日常学习动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有其特殊性,只有结合该专业特点,并从多方面采取策略,才能增强该专业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09(22)

[3]王玉春.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1)

[4]任爱莲.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0(12)

[5]杨淑娥,张强.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2)

筹资管理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会计专业 理论课程 综合实训 事务操作 经济管理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是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为一体、教室环境与办公环境为一体、教师传授与学生操作为一体的实用性教学模式,其重要价值在于对会计人才类型的重建,以及解决专业自身发展的教学弊端。

一、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必要

1.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

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决定了财务管理的专业化进程,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会计人才类型具备鲜明的“能力本位”与“技术本位”特征。一方面,现代企业较之以往对会计人员“精于计算”的职业定位,更看重其提供企业综合经营信息的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筹资决策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等,要求会计人员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思路清晰开阔,能够深入到宏观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纸上谈兵总觉浅”,经济管理学科的魅力在于“实际”、“实用”、“实效”的实践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人力资本折旧,经济运行过程愈加依赖专业技术应用,伴随着会计服务领域的拓展,业务流、资金流、物质流的融合加快,需要会计人员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不断强化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因此,当今会计专业教学在理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应构建相应的操作学习系统,即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学员理论向实践的迁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的需求。

2.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自身发展的现实困境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自身发展存在着诸多现实障碍,虽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但中等专业学校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却在增大,主要表现为就业率高,失业率也高的“双高”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的理论课程与实训教学脱节,学员无法适应真实的职场环境。首先,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合理,理论知识的课时数比重大于实践课时安排,违背了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从事会计实务的操作性人才的宗旨。其次,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设置在学期结束后的集中实习,造成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同步性不佳,且学生在学期末急于找工作,往往敷衍了事,很难认真完成全部实习内容,宝贵的实训机会流于形式化。再次,我国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缺乏同时精通理论与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投入较少,教资能力与设备设施的落后进一步拉开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距离。

二、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1.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应保障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一方面需进行统一的课程重构,力求课程设计适应社会会计人才需求类型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加大“基础演示课”与“现代技术基础课”的比重,夯实学生实践应用的理论基础;在专业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则应突出“专业实践课”的地位,并辅助增加会计法规制度课程,保障学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需要改变学期末的集中实习传统,构建课程会计实训、学期会计实训、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的分层实训体系。比如课程会计实训,主要针对基础课理论环节,对应基础业务的实践训练;学期专项会计实训,主要针对专业课理论环节,对应会计岗位的实务处理能力训练;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主要针对阶段性的教学总结,立足于会计业务处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在岗位业务技能的训练上,关注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协同合作。

2.教室环境与办公环境的一体化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应促使教室环境与办公环境的一体化,即为学员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首先是实训室的设备设施建设,比如点钞室、电算化实训室、模拟银行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等等,完成相关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多媒体教具的配置。其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比如以企业为依托,建立集教学与生产,职业培训与社会实践服务功能为一身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常驻办公点,组织学员定期的顶岗操作,并从合作企业处获取加密的经济业务附件,组织一整套基于原始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的实践操作素材,促使学生接触会计真实工作中的经办方式与程序。

3.教师传授与学生操作的一体化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应构建教师传授与学生操作的一体化过程,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聆听关系,还是技能的指导与操作关系,两者共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教学整体,因而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培育自身“教师+技师”型的师资力量,促使教师不仅具备会计知识资本,还拥有会计职业的经验储备与技能资格。对此,学校方面可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资格证书考核,设置专项经费重点培养骨干教师;让理论课程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学习,组织开展“讲、演、练”为一体的课题研究,积累实践教学经验;还应在教师队伍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既能“走出去”,也能“引进来”,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讲学,定期组织会议交流,有效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帮助学生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