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操作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热操作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范文1

环境工程原理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应用课程,单元操作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各个环节之间连接比较紧密,常见的板框压滤实验、传热实验、旋风分离器工作原理、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等实训项目分别针对各单元操作来设定,合理设计各项目的实训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在对环境工程原理实训项目进行设计、实训目的进行选择、实训任务进行分级、实训任务的操作和实训任务的考核时,应该进行系统的规划以保证实训教学的有序、规范。

1.1实训项目任务的设计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实训项目要围绕主干课程来设定,充分考虑学校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并深入调研实际的就业岗位需求状况来设计,表1列出了几项常见任务项目(如表1)。

1.2项目任务的实施在整个工程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学习气氛的营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训。学生作为环境工程原理实训的主体,其应该主动进行学习,并将环境工程原理情境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分配如下:前期准备阶段中,教师具体任务是准备项目指导书、实训工具、实训场地,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主要进行相关实训资料查阅、生活实习用具,并由组长进行分工。项目实施阶段中,教师要指导实训线路和项目任务的实施,学生在组长带领下完成各项任务。项目总结阶段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训项目总结,并进行简短评价。学生分组进行项目任务书的编制和整理,撰写总结报告,并制作PPT等多媒体课件,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

1.3项目任务的考核指导教师依据项目任务的过程设计评分表,进行学生自评、组员互评、老师总评等,注重学生的“过程”参与,重点考核学生的实操能力。具体内容见表2学生自评表、表3组员互评表。教师总评分数占据50%,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成员整体表现、组员对于本任务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组员团结协作能力以及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中可采取分组ppt演示比赛、教师和其他组员提问的办法来评定最终成绩,在教师提问环节,除理论知识考核外,也可通过学生实操能力来考核。在实训项目考核过程中,学生允许进行补考,并记录学生的最高成绩,以此提高学生掌握实际动手能力的积极性,最终真正实现项目任务的“过程化”考核,(如表2、表3)。

2结论及展望

2.1结论首先,项目化教学法对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老师具备“双师”素质。指导教师必须走进企业,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熟悉常见工艺流程的要求、步骤和目的,才能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场景,把握实训项目设计。其次,项目化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实训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自我识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后,项目化教学法不同于基础训练,必须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进行。基本能力训练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今后的顶岗实习和工作中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和岗位要求,切实成为高级技能型人才。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应用化工专业;实训教学;问题;对策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设施齐全,实习实训设备总值达1000余万元,实验场地面积2300平方米,具有适应教学要求与各种技能培训的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场所,有现代化的校内“能源化工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工厂,能基本满足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但实训基地建设是综合的系统建设,实训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的建立只是具备了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要真正发挥实验设备和实训室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其内涵建设是关键因素。本文对我院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我院在实训室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项目开发不足

目前,我院的实训中心现有化学分析实训室、仪器分析实训室、化工仪表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化工单元实训室、合成氨、尿素生产系统实训室。实训专业比较全面,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仍有些不足。

化工单元实训室共有流体输送、传热、蒸发、过滤、精馏、干燥、吸收解析、萃取8个实训单元,8个实训单元仿照化工生产的基本单元,生产过程真实,项目设置完整,运行情况良好,使学生能亲手将生产系统运行起来,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常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设备的结构、功能和使用。但化工单元实训设备运行仍有不足,一是能操作的实训教师少,学生多,管理困难,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二是系统设置了一些故障点的技能训练,但由于设备原因还有人员培训不到位,故障点的操作常常不能实现。

合成氨和尿素系统实训设备完好的模拟了合成氨和尿素的生产过程,但过程控制系统安装的并不完整,不能使设备正常运行起来。

(二)师资力量不足

我院在实训教学师资建设中做了不少工作,进行了多次培训,但仍存在:

1、实训教师少,管理难度大,学生动手操作次数少。

由于能带实训教学的老师少,学生多,老师管理的难度大,不能使多数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因此实训教学虽然使用了教学设备,但往往局限在演示或个别学生动手的现象。

2、实训教师都是边学边做。

实训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和一定深度的培训,能简单的操作设备但对设备故障,生产过程分析仍不能很好的解决。

(三)实训教材不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训仅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居于从属地位,实训教学几乎没有规范的实训教材,实训教学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教师之间不方便学习,学生学习没有系统性。

(四)校企合作不足

长期以来,我院一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与呼伦贝尔金新化工有限公司、大唐呼伦贝尔化肥有限公司、内蒙古宏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呼伦贝尔东能化工有限公司、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呼伦贝尔驰宏矿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但学生没有操作基础,企业对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并不积极,并且企业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和企业的生产,不愿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操作,往往把学生安排到一些不重要的岗位进行实习,使学生的实习成为体力活。学生失去了实习兴趣,往往流失很大。

二、加强实训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实训教学的需要

化学分析实训室和仪器分析实训室结合实训设备和实训内容的要求,配备相应的仪器,配件、药品,购买蒸馏水制备仪器,保证化学分析实训室和仪器分析实训室能够正常运行。

合成氨和尿素生产系统,由于厂家的原因,自动控制部分始终不能完好运行,要求厂家将设备的配套装置完善,达到设备的运行效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训教学能力

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近三年来每年派教师参加国家级企业顶岗培训,利用寒暑假到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和进修提高。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培训较多,但多数是参观形式,教师掌握不了实际操作技能,往往流于形式。本人经过几年的实训教学,认为到购买实训教学的设备厂家学习是最好的培训,针对实训内容,实训设备有目标去学习,教师能够掌握设备的使用、操作、故障维修,并能灵活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另外要增加教师培训的数量,并做好传帮带,使大量的教师成为既有理论基础又能实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三)加强实训教材的编写,符合实训内容的需要

随着实训教学的不断开展,实训教材既不能用以往的理论课本,也不能简单的用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实训教师应将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学科体系和企业专家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超强的操作能力二者结合,这样编制的教材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适用性,编写成实训指导校本教材,运用到实训教学中。

(四)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校外实习的效果。

校企合作要运行良好,需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签订校企合作实训协议与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并建立合作委员会,通过会议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实训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校企合作实训能够实现双赢,避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总之,市场和企业是高职教育的命根子,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武器。教育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高职教育制胜的法宝。高职院校只有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实训教学力度,正视实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校校合作 专业建设

课 题:本文系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1123)、安徽省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20101427)、安徽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131498)研究成果。

自笔者所在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以来,我们通过两年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方案所预期的建设目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校企、校校合作工作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校外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

主要有两大块:一是与滁州市及周边的化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二是企业根据本身的用工需求,定期接纳学生开展生产实践活动,校企双方派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通过定职定岗、定期轮岗和实际操作等方式保证实训实习效果。

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采取学院协调指导、系部具体运作、校企共同管理的方式进行。学生走进企业后,我们采取“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校企共同参与考核”的原则,由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填写《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书》;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不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开展实习情况检查,参与学生实践成绩考核、反馈学生在企业的工作信息并及时分析总结;企业负责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好实习学生的成绩鉴定,做好和学校的交流沟通工作。在跨越化学品有限公司(滁州)、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金丰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支持下,食品系成立了包括企业工程师参与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是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适合企业生产需求的校本教材、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同时协同安排实践教学,负责“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图1)。

图1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通过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了学校与周边企业之间的联系,同时,专业教师也得到了实践锻炼。项目建设期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建立了6个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有些实习学生直接被实习企业录用,大部分学生因“预就业”的优势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近2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中级工获取率为95%以上(少数学生参军未参加技能鉴定)。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本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的分析,按照行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反馈,并参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化学检验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会同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了包括“顶岗实习”和“生产认识实习”等在内的模块式教学计划,建成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办了3个企业冠名班,与11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与就业协议。

图2 “纵向三层面、横向三模块、整体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方面,我们构建了“纵向三层面、横向三模块、整体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图2):把传统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及专业实训进行纵向整合,将实验实训分为“基础性、专业性、生产性”三个层面,基础性强调“实验”、专业性强调“实训”、生产性强调“实操”。横向分为三个模块:校内实验模块、校内生产性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模块、校外岗前训练和顶岗实习模块。整体上,我们把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省和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学院科技创新节这三块有机地结合起来(三结合),以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为标杆,通过“以考促训、以比促练”的方式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

2.课程体系改革及教材建设

按照化工企业生产实际设置课程,根据岗位技术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与金丰化工等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建设一批优质核心专业课程,编写一批紧贴化工生产实际的校本教材。

(1)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对本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和所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步骤为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设计。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见下表。

表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序号 课程名称 教学方式 精品课程 使用教材

1 工业分析技术 教育部规划教材

2 流体输送与传热 项目化教学 院级精品课程 自编校本教材

3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项目化教学 院级精品课程 自编校本教材

4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 项目化教学 院级精品课程 自编校本教材

5 传质与分离技术 项目化教学 院级精品课程 自编校本教材

6 化工工艺 教育部规划教材

(2)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生产实际,建立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目前,已经实施的项目化课程包括流体输送与传热、传质与分离技术、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四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院级精品课程,现正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与项目化课程改革相配套,正在整合与开发多门项目化课程校本教材和讲义。和安徽省A联盟(示范院校建设联盟)院校合作,主编或参编《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制图》《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教材,这些教材均已投入使用。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

目前,学院已与定远县职教中心合作办学成立了五年制(2+3模式)中高职教学培养点,已经招生了四届共180余名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已经有110名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来学院就读,将来就业去向主要是面向华塑集团等定远县盐化工项目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指派专业教师现场指导教学,共同交流、讨论与制定五年制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自2013年起,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经开始实施自主招生。学院成教学院招收的186名中专起点的应用化工技术成人大专班也于2013年开班。该班所有课程的理论教学均由学院化工材料专业教师完成。同时,学院还与周边的另外3个县区签订了校地共建协议,共同培养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所需要的化工技术类技能型人才。

四、社会服务与培训

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我们以成教学院为平台,以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面向企业员工、城市劳动力再就业人群和中高职学生等,开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培训资源库。

2.服务成人学历教育

定远县教学点的学员主要来自定远县盐化工、石膏矿等化工企业的员工。该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包括以后的毕业设计与答辩工作均由学院化工材料教研室来完成。

3.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

本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实际需要的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刘义章、周玲玲、梁建军三位老师分别被安迈达特种铝业有限公司、艾迪亚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塑料模具)、滁州永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橡胶材料)聘请为技术顾问,利用双休日赴企业开展技术指导。

4.对口支援与交流

我们利用本专业群软硬件资源条件的实力优势,为滁州市及周边经济欠发达县市的职教中心及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师资培训,开展交流互动。多次赴定远职教中心、定远四方职业学校就人才培养、技能训练、教学计划的修订等工作开展交流指导。

五、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校企合作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但由于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些行为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校企双方互兼互聘),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需继续探索和完善。

2.“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我们初步建成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支撑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但根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表现在:缺少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聘请本行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很难;专任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的机会较少(只是在暑假);有较强生产技术能力、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专任教师职业实践能力不是很强,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3.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化工行业的职业特点所限,我们开展化工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范围较小,人员偏少;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工作也集中在少数几位老师身上;对口支援与交流工作的面还不够广;对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做得不多,在成果的获得与应用方面还有待积累。

参考文献:

[1]孟飞,梁建军,肖陆飞.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三阶段 三结合 三模块”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4(6).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 中职 教育 发展 瓶颈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技能人才培养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源匮乏等诸多难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阻碍产业进步的瓶颈。那么,如何突破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呢?

一、中职教育发展瓶颈之现状

1、生源数量不稳,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许多学生宁愿花钱买普高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从而使中职学校在招生问题上处境尴尬。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扰。由招生难所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源素质逐年下降,导致中专、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相应的普通高中学校,而违规违纪现象也远超后者;二是职业学校办学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招生成本和管理成本日益加大。就招生成本而言,近年来,各职业学校为了在招生中取得竞争优势,拓宽招生渠道,招生手段不断翻新,但本质上不外乎通过给招生高额回扣和给学生优惠两个方面。就管理成本而言,由于学生素质较低,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现象比较突出,学校不得不增加管理成本,请更多的人员,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

2、办学资金缺乏,教学硬件不够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做”,要学会“做”,务必要有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作为平台。尤其要办特色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就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让老师能够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些,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设备应与社会同步,及时更新,要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员工,学生到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做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的学校个别专业,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未真正开展实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专业设置杂而不精,缺乏优势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办专业没有规划性,也缺乏远瞻性,往往只是随风而动,感觉社会缺少什么人才开办什么专业,往往等学生毕业了,人才却已经饱和;有的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硬件软件都不配套,就盲目开办,结果学生什么本事也没有学到,感觉就是个中介所。总体来说,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杂而不精的特点。专业多,但缺乏精品,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学校缺乏特色,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突破中职教育发展瓶颈的策略

1、通过媒体宣传优势,引导和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组织开展系列职业教育攻坚新闻宣传活动,着重抓好宣传选题策划和职业教育攻坚系列主题活动,主动配合、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深度和特色的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在中职教育的攻坚时期内,要特别注重在每年的各级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和“五一”国际劳动节、中等职业学校筹备招生、国庆节、年底总结为民办实事等时段,掀起职业教育攻坚宣传热潮,切实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精品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形成品牌效应

学校需要特色,有特色才会对家长和学生产生吸引力。不说各类高等院校,目前连许多普通高中都已形成了特色。因为各具特色,人们各取所需,趋之若骛。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处在普高和高校的夹缝中间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要想摆脱生源大战的箕豆之煎,必须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具体途径一是强化市场意识,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结构,对于就业不好或就业前景甚忧的专业停止或减少招生计划。二是加强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实施精品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实验和实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龙头”,有了龙头就形成了品牌,有了品牌就能改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促进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有了社会的认可和家长、学生的追捧,就能改善中职学的生存环境,拓展中职学校的发展空间。

3、加大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

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一个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中职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下,也应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促进学生的就业首先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其次要鼓励学生通过考学或考证,获取更多、更高的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如导游证、会计证、技工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各类资格证等,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其三是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建立和扩大就业市场。

4、学校企业化,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毕业=就业”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机械大类专业 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7-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大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机械大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我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大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我院机械大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了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我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1 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于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意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2 构建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的选学课。

(4)高素质的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有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人,中级职称占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1)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

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2)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的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3)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大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4 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大类专业实践快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我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我校举行,我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大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进而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李郁峰,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传热操作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对接;实践教学平台

作者简介:马骞(1978-),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讲师;崔建宁(1963-),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55-02

高职制冷空调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毅、勤、朴”优良品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掌握制冷空调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中小型空调系统的设计,空调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冷空调装置的维修,制冷空调设备的制造、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最能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的实践教学却普遍存在“四个脱节”现象:学生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脱节;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脱节;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职业技术脱节;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生产实践过程脱节。

一、校企共建制冷空调专业与职业对接的实践教学平台

要解决这“四个脱节”,需要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与职业对接的实践教学平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与7家制冷空调企业构建了校企对接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结合制冷空调系统和设备的生产过程,提炼出制冷空调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并据此开展了顶岗、轮岗实践教学,实现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企业准员工岗位培训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对接,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现代技术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对接。通过实施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订单式”合作办学,达到了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根据专业特色,实施“以师带徒”的教学手段

订单班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学生以准员工形式分阶段、有序进入企业轮岗实践,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系统学习冷热水机组、空调末端设备、多联机系统和设备生产与维护的相关技术。为实现实践教学的“全员覆盖”,连续3年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冷空调专业的学生与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三菱重工空调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省内旗下直营“K”店)、南京枫叶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南京金溧源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宁懋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富龙制冷设备工程公司、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签订准员工的实习、就业协议,分别于二年级暑期(6~8月)与三年级毕业实习期(12~6月),分两阶段、共10个月在企业不同岗位轮转,竞聘上岗,开展了“以师带徒”的岗位技能教学,师徒进行一定时间的共同务实操作,使学生能够充分领会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学会师傅无法言表的认知与操作技能技巧,具备岗位的独立操作能力。

2.校企共育,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以企业岗位为目标的“订单式”培养,把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及时吸收企业的先进技术,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动态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就可以有效解决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共育过程中,组织教研室教师跟随学生分批下企业挂职锻炼,除了做好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外,更主要的目的是提炼企业热交换器制造、地源热泵机组装配、空调箱组装、商用机制造、冷热水机组测试、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多联机维修、中央空调机组维修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其中的知识点应用于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制冷与空调设备、空气调节技术、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等课程教学内容中,并在校内予以强化,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了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应用于企业内部培训和校内制冷空调专业的教学。

3.校企共建满足制冷空调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

目前许多高职工科类专业由于实训、实习的软硬件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导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而通过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由平台内各企业提供满足订单班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分阶段、有序组织顶岗、轮岗实践教学,既解决了校内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周期、培养成本的诸多问题,提高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目标。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国际知名企业三菱重工合作,引企入校,在省内率先由三菱重工全资成立了“三菱重工·江苏经贸中央空调培训中心”,构建了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自建成以来,平均每年为三菱重工中国区连锁经营店开展技术培训达200多人次。日本专家也多次免费来校为学校专任教师传授最新的多联机相关技术。

二、反思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固然会有校企双赢的效果,但也必须认识到其应用的条件和困难。通过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5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一些值得反思的方面。

第一,要使每年的企业实践教学都能做到“全员覆盖”,专业人数不能太多。因为各企业每年提供的岗位数量不同,接纳的学生人数也不同。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冷空调专业为例,平均每年学生人数约为70~80人,7家合作企业总共需要的岗位数量刚好满足要求。由于学生人数少,实习时间较长,完全可以实现“以师带徒”,且能保证在企业内轮岗。但对于大专业或人数较多的专业,就不能保证“全员覆盖”的效果了。

第二,要保证每年的企业实践教学时间,必须打破传统的学期制和寒暑假。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顶岗时间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即“新人磨练期”安排在二年级的6~8月,第二阶段即“轮岗实习期”安排在三年级的12月至来年的6月,这样一来学生的寒暑假就没有了,只有正常的双休和节假日。因此,校内的理论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第4学期,校内教学周数必须减少,课时相应压缩。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预先做出修订外,如遇特殊情况(如有些企业需要提早上岗或迟后返校等)还需要教务部门加以配合协调,灵活执行管理政策。

第三,必须配备专业教师随班下企业,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在寒暑假期间,每个企业均安排1~2名专业教师随班下企业挂职,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全权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如考勤、实习记录、实习报告等。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会出现消极情绪,如怕苦嫌累、不愿加班、要求更换工种、返校甚至提出回家等,教师必须及早发现,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和企业积极协调、沟通,保证企业实践教学能取得最大成效。

第四,必须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预防工伤事故。企业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是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工科专业更是如此。因此在实习前,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在校内做好思想动员和安全教育外,一般企业也会在上岗前做好充分的安全培训。企业顶岗期间,随班教师更应该每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生产。此外,每名学生都应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其中必须有工资待遇、工伤事故等相应条款,并购买保险。安全工作做得越充分,事故发生率就越低。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的改革。打破原有的基于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行业特色、对接企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已成为共识。本文探讨的校企共育、专业与职业对接的实践教学之路,经过3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良好成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积累的以上经验,供同行们分享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魏龙,张国东.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31(3):88-90.

[2]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朱立,周丽.《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消费导刊,2009,(4):256.

[4]魏龙,张国东.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制冷与空调,2011,25(2):191-195.

[5]戴路玲.高职制冷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制冷与空调,2011,25(3):297-303.

[6]何钦波,廖翠玲.关于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以2008级制冷专业学生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