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制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贷制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贷制度论文

信贷制度论文范文1

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截至2003年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

单位:亿元人民币

银行名称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

中国工商银行29578.377598.7821.56%

中国建设银行17663.882679.6011.90%

中国农业银行19129.606982.0330.07%

中国银行18161.894085.3118.07%

合计84533.7421345.7225.26%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见,如何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历史上的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2.1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

首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

这当中,当然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拨改贷”开始。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资产。

政府几乎不再对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成立前,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也就是所谓的政策性贷款,这些贷款中的大部分后来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当时的对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是要有政府批准的,无论是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都是如此。所谓“国有企业”,很多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而大多是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投资。

第二,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也几乎不再给企业以财政补贴,而是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这样,国有企业经营出现亏损,以前由财政出钱补贴的办法改成了银行追加贷款的办法,这是造成银行坏债增加的一个基本的直接的原因。

可以看出,银行坏债实际上起到的是“财政补贴”的作用。国家建国有企业而不注入国家财政资金为其注资和补贴,而以政府的名义给予国有企业不需审查评定的银行贷款,其结果必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政府财政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在这种政策性投资中充当了类似于“募捐者”的角色,最后的结果是所能够回收的利息或者贷款利息总额很少,甚至会发生全部损失。

表2-1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总额中各种融资来源所占比例(%)

国家预算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国外贷款

197075.323.90.8-

197564.434.41.6-

198044.736.511.77.2

198526.440.423.010.2

199013.243.223.620.0

199110.243.128.118.6

19945.051.025.718.3

19964.650.923.720.8

19987.049.923.319.8

200010.445.325.219.1

200112.347.923.116.7

2.2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

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等因素都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当然,与不良贷款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信贷制度也很不健全。

2.3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中寻找解决的途径

从前面两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有银行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时期背负了特殊的使命,而在我国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又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随着我国积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国有商业银行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复存在。

政府在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14000亿元不良贷款的债转股;国家财政注入2700亿元资本金;设立银监会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达降低不良贷款的硬指标,如2年内不良贷款率下降3%-4%,不良资产余额下降700-800亿元;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全面推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等一系列措施。可见国家在改变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和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为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率从根本上提供了条件。

然而,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改变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不相适应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尤其是和不良贷款形成息息相关的信贷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不良贷款一边剥离一边新增的现象。让我们看看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和信贷制度的特点。

3.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对我国不良贷款进行分析

3.1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特点及背景

工行2003年年报显示:2003年末,工行总资产为53000亿元,贷款余额33900亿元,不良资产8500亿元,不良贷款7200亿元。另有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工行不良资产率为14.9%,不良贷款率为19.6%.总的说来,其不良资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良资产手续大多严重缺失。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间太长,每笔贷款的银行信贷员有不少的变动很多信贷员已经退休,致使贷款手续严重缺失;另一放方面,由于很多贷款是行政命令的结果,银行本身就没有完整的贷款手续,加之当时的法律不完善,很多贷款甚至没有借款合同。

二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信用贷款。而放款的数额其实已经严重超出了企业的偿还能力。

三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80%以上来自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停产或倒闭。主要是由于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中型甚至大型的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不能适应市场而纷纷倒闭或生产停滞,而银行资产也随之形成不良。

四是由于贷款大都投向国有和集体企业。工商银行的不少不良贷款牵扯到不少社会问题,清收难度较大。由于工行的不良贷款大都来自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多,负担重。如果按照一般的清收方法企业的话,很多社会负担将转移给政府,这样不但加大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执行的过程也必将难上加难。

五是部分贷款由于时间过长加上银行没有按时采用有效的方式延续债权,银行的贷款已经超过诉讼时效。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也大多流失殆尽。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缩影,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工商银行的贷款受到了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银行职能不明确的大环境影响。

3.2从不良贷款的特点来看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从以上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中,我们可以逐条来分析出工商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信贷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

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是银行没有严格的贷款审批标准,就是说没有一个严格的门槛。信用贷款是最好的例证,没有一条严格的限制,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放贷款,可以放多少贷款,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银行没有严格的对企业评级和授信制度,盲目的发放贷款,往往使企业需要多少贷款或者领导说法多少贷款就放多少贷款。

三是银行贷款大都发放给国有企业或者一些大企业,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以贷款投向的向大集中为特点,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贷款过度投向大企业,显然不利于分散贷款风险,何况我国的大企业,目前尚是国有成份占主导地位,由于产权虚设,易得“国企病”,一旦发生贷款风险,对银行所造成的冲击也会不少(过去国有企业曾给我们银行带来了不少的不良资产包袱)。由于贷款牵扯到的社会问题较多,当贷款出现不良以后也会出现“执行难”的问题,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困难。

四是没有明确的贷后管理制度,致使贷后管理不善,出现风险不能很好的控制风险,使风险减少到最小化。当企业贷款出现风险以后,信贷人员不能及时地反映情况,不能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不能及时的企业追偿贷款,一拖再拖,导致银行丧失两年的诉讼时效,造成贷款全部损失。由抵押的贷款也是如此,由于贷款逾期以后银行不能及时地处置抵押物或者不能及时企业,导致抵押物年久失修,价值流失殆尽,给贷款造成了更大的风险。

当然,我们只是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候看工商银行的信贷制度的缺陷,近年来,工商银行不断的完善信贷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工商银行信贷制度的缺陷中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即历史因素和经济体制制度转变的影响不复存在的今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是我们解决不良资产困饶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4、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

4.1借鉴对比和完善国有银行信贷制度的必要性

4.1.1不良贷款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不良贷款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在商言商,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不良贷款数量和比例无疑和银行的利润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以后要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采用利润冲销坏帐的方法来消化不良资产,也就是说只有在银行总利润减去不良资产形成的坏账以后才是银行的净利润。

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难以弥补贷款本金的损失!”举一个简单的例证:100万元的呆账,按年收益率2%计算(贷款利率减存款利率),年收益为两万元;如果该笔贷款发生风险,冲销还账100万元,则需要用50年的收益才能补偿。如果考虑银行管理成本的支出、实践价值的因素、通货膨胀的因素,那恐怕需要用上百年的收益来补偿。“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

首先是坏账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信誉对银行来说就是生命线,如果银行失去了信誉就像一棵大树没有了根基,其后果可想而知。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采用的是负债经营的方式来获得利润,而银行的信誉如果受到影响,负债(简单一点说就是存款)就会在短时间在内减少,而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不可能短时间内收回,这样的话银行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而从存款者的角度来讲,为了不使存款出现风险,显然不会放心的将存款放在一个频频出现坏帐银行或坏账相对较多的银行。

其次是坏账对社会诚信环境和贷款客户信用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两个客户在同一银行贷款100万元,其中一个客户贷款出现了风险,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因,该客户逃避债务50万元,那么另外的客户显然心里不平衡,也会想方设法逃避银行银行的债务,这样的话银行的信贷环境就会恶化,则加了贷款出现出现风险的可能行。从大环境来讲,过多的不良资产的出现就会影响社会的信用,使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受到影响。

其他方面:1.减少国家税赋收入。银行是国家税赋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不良资产增加,银行盈利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国家税赋收入就会减少。2.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3.诱发通货膨胀。4.影响社会经济信用制度。5.引发金融危机。等等。

4.1.2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实现不良资产的转化不仅使银行也是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然而,不良资产的转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2005年4月,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综合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从制度上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才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根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

怎样实现从总量上控制不良资产的新增呢?关键是不断的完善国有银行的信贷制度,那么要建立什么样的信贷制度,怎样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呢?让我们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中寻找答案吧:

4.2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

相比较来看,外资银行是十分注重信贷风险防范的。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的制度化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不良贷款的出现和增加。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制度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

4.2.1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制度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纵横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

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这样既实现了银行内部的商业化管理和权责制约又避免了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结构与外国银行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这种制度结构极易发生领导或者贷款主管人员利用政策进行非正式的贷款行为,最终形成新增不良贷款。

4.2.2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

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使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又多了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原因。

4.2.3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在国际金融论著里,银行的主要职能中有一条银行应该参与所贷款的企业的策略制定和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银行指导管理企业的制度体系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根本方法。在这方面我们仍需改进。

5.国内外商业银行管理制度比较得出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与外资银行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贷款的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5.1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我们应该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

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

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

5.2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

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5.3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

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

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5.4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测控为全过程监控

目前各行贷款风险意识显著加强,但主要侧重于贷前测控,即重视贷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风险度测算,这对于优化贷款投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贷前、贷时是效益好的单位,贷后有可能因市场变化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变成效益差的单位,因而贷款的风险度有可能增大。因此,只重视贷前测控,轻视贷后监控,仍不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只有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控,贷后定期(如分月或分季)和不定期地(如,当单位出现重大变故时)多作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度测定和还贷能力测算,并以此作为调整贷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贷措施的依据,才有可能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同时,对质押贷款、抵押贷款和保证贷款,贷款银行还应全过程监控质押物、抵押品的保管状况和担保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严防因质押物或抵押品遗失变动、残损变质和因担保单位经营管理不善而引致担保失效。当企业改制或关停并转破时,一定要认真积极主动参与,随时关注,坚决维护银行正当权益,防止企业趁机丢包袱、卸责任,搞“金蝉脱壳”或“过河拆桥”。当贷款出现风险时,一方面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惩前毖后,“亡羊补牢”。对呆帐贷款进行认定和核销时,一定要追根到底,查出究竟,防止企业通过弄虚作假手段逃废银行债务。

5.5改革贷后日常管理制度,变软约束监督为硬约束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把贷款投放给企业,贷款使用的主动权基本上握在企业手里,银行对贷款实际使用的监督不仅是事后的,而且也是被动的,致使一些贷款使用不当,危及了贷款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贷款的贷后日常管理,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管理,建立对贷款单位从贷款发放起始至贷款本息全部收回截止的全过程的贷款使用情况日常硬约束管理制度。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建立对贷款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控制制度。贷款发放到帐户,银行可严格控制此笔贷款的支付,贷款单位如需支付使用,须先经信贷部门对实际使用用途进行符合式核准后,会计部门才可办理付出。(2)建立对贷款日常周转使用的控制制度。贷款投入到企业并经第一次使用变成贷款单位的流动资产或固定资产后,银行更应加强贷款管理,严防贷款在周转使用过程中被逐步挤占挪用和转存他行。信贷部门除勤下贷款单位明查暗访贷款的实际周转使用情况和贷款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外,还应通过书面签约方式要求贷款单位将货款回笼到贷款银行,不得搞体外循环。同时,应通过参与企业管理,直接管理贷款的日常周转使用。(3)建立对贷款单位违约的信贷制裁制度。凡贷款单位货款不回笼到贷款银行、违约使用贷款、不按时归还到期贷款本息或经营管理状况恶化危及贷款安全,银行可采取停止发放新贷、在帐户上直接扣收贷款本息、拍卖抵押品还贷、向担保单位收贷或登上企业黑名单等制裁措施,如果贷款单位逃避贷款银行制裁,贷款银行可要求金融同业联手制裁甚至采取法律手段收贷。

注释:

[1]华金秋。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不良资产新视点。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2]杨凯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王晓芳。银行信贷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季爱东。银行新存贷业务与法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易宪容。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新解释。香港商报,2003

[6]李杨,刘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7]肖汉奇主编《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与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8]郭俊秀主编《中国商业银行法律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注鑫主编《金融法学》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范从来、夏江主编《主券投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信贷制度论文范文2

新闻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具有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考生在阅读中首先要抓住其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明白作者的立场、观点、主张;其次,揣摩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行文思路,体会评论语言简明严谨的特点;最后,结合社会现实,领会评论文章的引领和号召作用。由于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所以根据新闻评论这类文体的特点,考生在做题时可采用如下的五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言论,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所以一般新闻评论的标题会体现两点内容:一是针对什么新闻,二是发表什么意见。

二、抓论点论据

新闻评论的结构包括三部分:论点、论据和论证;内容也包括三部分:事件、道理和情感。对论点的要求是鲜明、正确、中肯、独到;对论据的要求是真实、准确、可靠、充分。论证过程则要求有清晰的逻辑,选择充分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证明论点。

三、辨论述方式

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点睛式结构,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说理;二是剥笋式结构,由表及里,由因及果,层层深入,揭示主题;三是波浪式结构,各部分之间呈并列关系,围绕中心论点多侧面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四、理解文本意义

由于新闻评论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所以其评论一般比较浅显晓畅,通俗易懂,包含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或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考生可以通过文中对新闻事件发表的看法、表明的态度、指出的症结、提出的希望、引导的社会认识等内容来分析其文本的意义。

五、析表现手法

从论述的角度来分,新闻评论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等几种。其文体特征是叙述与评论相结合,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因而其语言也具有理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启发和帮助读者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卫星监控让医疗废物管理更精细

雅 婉

日前,《广州市医疗废物管理若干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进行跟踪,并对其去向等项目进行登记。据悉,广州拟对医疗垃圾运输车辆实施卫星监控。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深入发展,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普及使用,必然造成医疗废物不断增加。如何治理医疗废物,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刻不容缓的一个社会问题。实际上,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有明确规定,对医疗垃圾要统一收运、集中处理、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等。众所周知,医疗废物上携带着诸多病毒和细菌,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对医护人员产生许多不利,更会危害到市民的人身安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将医疗废物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出售,使医疗废物流向社会。要杜绝这些问题,作为医疗机构,首先要把好第一关。尤其在一些中、小医院和乡村医院,由于缺乏监管,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纰漏,因此《草案》一旦落实,对医疗卫生机构强制跟踪医疗废物的进出、来源等细节,更能强化责任落实到人的原则。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堵住医疗废物流出的漏洞,让医疗废物的流向有本“明账”。

其次,相关部门通过对医疗垃圾运输车实施卫星监控,也给医疗垃圾的运输配备高科技保障。通过监控,一旦发现有人不按规定处理医疗垃圾,就严肃处理,一查到底,严惩相关人员。

《草案》中提到,对医疗垃圾未进行流向登记制度并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医疗垃圾未进行分类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依笔者所见,由于医疗垃圾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也可能成为疫病流行的源头。考虑到医疗垃圾潜伏的危害如此巨大,该《草案》的惩罚力度仍有待加强。

当然,做好医疗垃圾处置除了靠政策,还需要依靠科技和管理,未来仍需要通过与环保企业的合作,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治理医疗垃圾污染市场化的机制和法规体系,真正实现医疗废物的精细化管理。

(选自《广州日报》2014年6月9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医疗垃圾要统一收运、集中处理、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早已有明确规定。

B.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将医疗废物以各种形式出售,使医疗废物流向社会。

C.《草案》的落实对医疗废物流出将会进行有效“堵”防。

D.《草案》依据实际情况可对医疗垃圾处理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罚金可根据情况超出3万元。

2.下列关于作者的观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草案》对医疗垃圾违规行为的惩罚力量还有待加强。

B.做好医疗垃圾处置要靠政策和管理。

C.《草案》对于医疗垃圾管理有巨大的作用,能够促使管理更精细。

D.医疗垃圾处理可以与环保企业进行合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食品追溯体系,保“舌尖上的安全”

苑广阔

上海市首部有关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日前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最快今年下半年,上海食品流通业的经营者就要为消费者提供可查询追溯信息的销售单据,一些规模型企业的经营者还必须向消费者出示具有追溯码的食品货架标签。

食品追溯系统的核心意义是实现食品信息的可追溯。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有效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了解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改变以往在食品安全方面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提高消费者的放心程度。

更重要的是,由于该系统提供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提取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多数对食品安全比较关注的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感觉,面对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如果我们想了解它的信息,那么只能通过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有限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只涉及生产厂家以及食品的营养成分等。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食品是否安全,往往和它的原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不会涉及原材料。

而上海市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改变了以往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只能追到食品生产环节的局面,将农业种植、养殖环节也纳入了可追溯的范围。由于食品追溯系统中的各类信息都是被放置在二维码当中的,而现在消费者几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那么就可以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随时掏出手机“扫一扫”,了解食品的来龙去脉,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而且一旦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马上就可以确认食品在生产过程定的事故原因以便及时召回问题食品,将企业的经济损失、信誉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避免更多消费者食用问题食品,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选自《法制晚报》2014年6月3日)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有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向消费者出示具有追溯码的食品货架标签,这是上海市最新颁布的规章制度。

B.目前很多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信息不能表明食品是否安全。

C.《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若实施,将能让人们只用一部智能手机就轻松了解食品。

D.要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要为其提供食品相关的信息。

信贷制度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企业制度创新,金融成长

 

作为经济发展载体的企业成长与金融成长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金融成长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有利于新企业的建立和已有企业的成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本身具有成长的动机和激励机制,更多表现在企业制度的创新。企业制度的创新改变了其融资需求,从而激励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业规模的扩大、金融结构调整、金融效率的提高等。即企业制度创新引致金融成长,而金融成长又会促进企业成长,企业制度进一步创新。

一、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制度与制度创新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需要稳定、客观的预期机制,交易主体根据这种预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当这种行为成为习俗或惯例,并通过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则成为制度。然而,当交易主体(组织或个人)由于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或创造新制度中蕴含的潜在利益,通过建立并推广获得认同所需要的规则、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从中创造、开发和利用盈利性机会[①],则出现制度创新,从而形成新的制度。即一方面制度使交易主体的行为和社会系统的稳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潜在利益以及成为制度领导者的诱因导致制度创新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从而引发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变革,推动制度变迁,社会进步。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发形成内部组织管理体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此时的企业制度是利益和影响力与技术条件、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环境均衡的结果。当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突破现有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建立新的企业制度的潜在收益逐渐显现。而企业本身具有成长的动机和激励机制(艾伦和盖尔,2000),此时,有行为能力的企业,即充分了解新的目标、拥有事先新目标的技术和能力的企业,必然进行企业制度创新。

(二)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

早期的企业制度采取家庭制或合伙制。由于生产经营活动以手工作坊为主,家庭制或合伙制即能够满足这种简单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以家庭自筹或合伙出资,间或向钱庄借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家庭制以及合伙制的不稳定性特征均不能满足产业的迅速成长。此时,经济交易规模的扩大要求企业具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资金来源,股份制则既有利于大股东的经营管理,又能够吸收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股份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发行和流通股票的市场,股票市场应运而生;适应这种变化,钱庄的业务活动也由原来的货币兑换和简单的资金借贷逐渐采用股份制扩大金融业规模,建立现代银行制度。股票市场的建立和现代银行制度的确立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更多的家庭制或合伙制企业转向股份制,生产的规模扩大,效率提高,从而企业成长。

进入工业化大发展时期,制造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并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机床装备起来的大规模生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互换性、标准化和装备作业[②]。规模生产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也促使企业为保证资金投入而形成产融结合(即产业和金融相互控股)。因此,原先以小企业为主的产业成长已转变为巨型公司为主的产业成长,企业巨型化带来了“科学管理”,也创立了企业内部R&D机制以及高度产业集中率,从而企业进入产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也对金融成长提出新的挑战,银行业必须联合和集中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而企业巨型化所发行的新股票、新债券既为金融市场成长提供了载体,也为其成长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伴随企业巨型化,银行业和证券市场也得以联合和集中。

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物资生产与分配所必需的技术知识的增加必然引发企业管理革命。一个大企业的大股东已不再能够单独的负起制订政策和实施政策的责任;一般股东大多已脱离公司的实际业务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此时,专业性的管理人员——经理产生了。这些经理人员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他们的工作如果不成功,便会被解雇;如果成绩卓越,不仅获得晋升,而且提高自身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市场价值。由此产生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这场“经理的革命”将事业置于专家之手,而不是交给事业的所有人指挥。其次,解决了企业长期生存问题。企业不会因某一股东的退出而重新组合或调整经理,从而保持企业经营战略实施;大公司的管理作用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的审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管理已取代了市场需求,协调问题使管理进一步复杂化,这种情况就构成了无须财产(所有权)所拥有的权力。因此,企业所追求的就不再是最大的短期利润,企业市场价值更为重要。第三,这场革命也建立了企业成长的内在激励机制。股东、经理和职工都会预期从中获得收益。企业的成长显然是股东所期待的,企业成长,公司市场价值提高,股东的收益增加;企业成长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更多的现金流——依靠留存收益获得成长意味着把企业视为一种竞赛(Nalebuff and Stiglitz,1983);而且,高层管理者可以此增加自己的收益,提高自己的经理者市场价值,在与股东的谈判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企业成长使股东可以承诺给经理晋级的机会;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和晋级竞赛使企业本身具有成长性,而且只有在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中才能够吸引新的、年轻的管理者进入企业;职工在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工作,既可能会增加薪水、奖金等奖励,也包括身居成长性企业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2]。股东、经理层和职工对企业的预期使得企业本身具有强烈的成长性,而企业成长又进一步激励了企业内部的竞争性、晋级机会和福利增加。激励机制创造企业成长,企业成长又产生更好的激励机制,从而企业成长更快。

与产业的企业管理革命一样,金融业同样进行着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的革命;在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购买大量债券为企业成长提供了巨额资金。机构投资者提供风险资金,从而企业更多投资于新兴产业,形成企业成长,新兴产业成长。因此,金融成长具有了载体和推动力,而金融成长又可为企业成长提供更多资金,金融效率的提高使更多新企业进入新兴产业。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的逻辑关系:

金融工具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企业融资需求变化→金融结构调整 →

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成长→ 企业成长→企业制度创新…….

二、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的基本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具有互动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促使我国出现大范围的企业制度创新,股份制、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与之相匹配,我国金融成长出现新的特征,如金融结构的多元化、金融业规模的扩大、金融效率的提高等。但从现实来看,我国金融成长仍落后于企业制度创新。因此,我国应加快金融成长,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从而企业成长。

首先,调整发展战略,实行金融优先发展。目前,我国金融成长相对滞后于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亟需提高金融地位。我国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实行金融优先发展,加快企业成长,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其次,改善金融成长外部环境。产权明晰是金融成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法律制度是金融成长的制度保证,而非正式制度——社会信用环境和微观规制对法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我国要实行金融优先发展战略,就必须改善金融成长所依赖的外部环境。

第三,构建企业制度创新的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于企业成长,其重要的职能就是引导资本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即有效的金融市场、充足的金融工具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组织。

参考文献

[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1969).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比较金融系统[M].王晋斌,朱春燕,丁新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李斌,江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成长[J].南开经济研究,2006,3:68-78.

[9]蒲祖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层次研究——基于美国经验数据的分析及政策启示[J].财贸经济,2007,10:

[10]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7.

[11]尹钰林,张玉利.制度创业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模型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9:39-43.

[12]卢荻.变革性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3]刘林.股权融资偏好模型分析与治理改进设计[J].金融研究,2006,10:49-64.

信贷制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企业融资,国际经验,民营银行,信贷担保体系

 

一、我国目前小企业银行信贷的现状

通过考察国际上有关方面在小企业贷款方面的良好做法和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小企业客户双方普遍存在的问题,银监会、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

截至2009年末,全国小企业贷款余额达5.8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为22.2%,较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同时小企业贷款(不含票据融资)增速比企业贷款平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增速高0.61个百分点。[1]

2010年2月23日,中国银监会表示,今年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投入力度,对小企业贷款明确提出两项“不低于”的监管硬指标:即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增量不低于2009年,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

二、各国小企业贷款现金银行的具体实践

1. 德国

德国政府通过资金支持来激励小企业的创立,成为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主要来源。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是通过直属于联邦经济部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和直属于财政部的德国平衡银行(DTA)实现的。

除了直接向小企业提供各种贷款之外,这两家银行还免费向企业提供融资咨询服务;对小企业,联邦政府设立创新基金 (ERP),规定凡新成立的企业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可以得到'ERP'计划的自有资金证明,凭证明到银行贷款,进行创业实践。

此外,成立担保银行也是德国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德国在各州设有私法性质的量保银行,在政府设有公法性质的再担保机构,为小企业在成立和发展阶段向商业银行、储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毕业论文,国际经验。。

2. 美国

美国发展起来了小客户信用评分方法来管理小企业贷款,借鉴了信用卡贷款的经验,主要依赖企业的历史信用来做出贷款决策,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贷款的影响。这是一项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模型和信息技术对客户信用记录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做出决策的新技术,成本低而效率高,最大限度利用了大银行集中决策和处理标准信息的优势。这种方法扩大了小企业贷款的客户范围,加强了小企业信贷市场竞争,提高了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效率。

3. 韩国

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通过相应措施,鼓励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为小企业贷款:一是规定性指导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的最低比例,全国性商业银行为45%,地方性商业银行为60%,外国银行分行为35%(约有25%的外国银行分行在韩国不受这一比例限制)。二是实施优惠贷款利率。韩国银行将各商业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作为再贷款优惠利率的参考因素之一。此外,韩国各商业银行业通过常规贷款业务和商业票据贴现方式为小企业提供各种融资业务。

4. 日本

建立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民间中小金融机构和政府金融机构两大类。实施利率优惠政策,支持在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的小企业发展。毕业论文,国际经验。。小企业可以按照最低利率在国家专业银行获得贷款,可以延长还款期限,对小企业还实行无抵押贷款。

5. 欧盟

欧盟设立了专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欧洲投资银行(EIB),其资金的90%用于欧盟不发达地区的投资项目,10%用于东欧国家和与欧盟有联系的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对小企业进行融资:一是全球贷款,用于支持小企业在工业、服务业、农业领域的投资和与欧盟发展规划、能源及运输有关的小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二是贴息贷款,为雇员人数不超过250人、固定资产少不超过7500万欧元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利息补贴由欧盟财政预算支持。三是阿姆斯特丹特别行动计划(ASAP),是用EIB的经营利润所设立的总额为10亿欧元的三年期计划,旨在对高度劳动密集型和新技术领域的小企业进行投资和资金支持。[1]

三、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1.银行要加强针对小企业融资的信贷产品开发

银行要努力开展信贷创新,通过对信贷品种、信贷期限、信贷流程、信贷方式、信贷制度的创新增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合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制度,适当下放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大力开发如产业链放贷、供应链融资、流动资产质押、机器设备按揭贷款等产品。进一步开发贷款类金融工具,例如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将授信、贸易融资和理财产品进行组合设计,推出“订单质押”、“发票质押”、“存货质押”、“收费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国内保理等担保方式,满足了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毕业论文,国际经验。。可以将信贷利率与抵押担保设计成负相关的关系,由此达到分类式信贷契约的均衡。依托交易链延伸,积极发展有真实物流和现金流的贸易融资业务,推进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探索小企业资产证券化、小企业集合债券等新业务,多渠道支持小企业资金需要。

通过对小企业信贷的客户信用评分方法,为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提供绿色贷款通道。针对困难企业专门出台授信指引,实行“一户一策”,逐个落实差异化授信政策,支持基本面良好、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建立新型小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情景分析和行业动态追踪机制、标准化授信提案和授信审批机制、多维度的早期预警机制、防范道德风险的反欺诈机制、资产组合管理机制等,简化业务流程,加强标准化管理,开发了中小企业客户定性信用评估系统。

在此过程中,应满足本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加强对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种类的动态监管。

2.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组建为小企业服务的民营银行

建立主要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地方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法》的框架下发展规模适度的民营银行。

相对于大银行而言,中小银行在对小企业贷款方面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在收集信息的激励方面,中小银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得信息易于在基层经理和上级领导之间传递,信息损耗较少,基层经理的激励较强。因此,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新型银行,可以满足小企业信贷的现实需要,使关系型信贷成为小企业融资的中坚力量。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看,最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就是组建民营银行。民营银行能够解决中小企业急需风险资金的要求,为高新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高新科技企业融资创造条件。有利于降低不良贷款,有效控制风险,促进我国良好金融秩序的建立,在控制风险的同时,积极增加赢利,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提供很好的服务。毕业论文,国际经验。。

3.减少现存银行体系的金融抑制,放松利率管制

减少信贷资源的行政性分配,减少信贷资源配置上的国家管制。我国对于贷款利率的上限限制,使得银行不能把风险与收益配比,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可以从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开始逐步放宽到所有银行对小企业信贷的利率限制,通过放宽利率浮动幅度、浮动利率制度、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等不同程度的手段,将银行业产权的渐进改革与利率的渐进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避免对资金的过度需求和资金使用的无用损耗。

4.对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加大商业化的改革力度

虽然要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但大银行对小企业融资仍有一些比较优势,例如有较高的金融分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专业的信用风险模型和风险分析人员,管理成本相对较低,风险态度更接近中性,降低对小企业贷款的抵押要求。

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应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小企业客户的满意程度。将小企业信贷业务纳入中长期的发展策略,强化小企业信贷主体部门建设,与各级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小企业金融服务协议,加入各地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平台,寻求政府部门的专业指导。可以尝试建立流水线式或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批量承做、组团放款方式,缩短信贷审批周期。

与国外小企业信贷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

5.完善小企业信贷支持体系

小企业的信用条件一般都比较差,信用记录不完善,缺少充足的抵押品。直接导致了贷款困难,进而严重影响小企业的成长。小企业贷款需要外部担保来提升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帮助小企业取得贷款。通过担保机构介入,能有效解决小企业抵押品不足和难以找到保证人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监督能力和筛选能力较为低下的背景下,应该以银行为主来选择担保对象,而不是以担保机构为主。毕业论文,国际经验。。担保机构实行部分担保,通过让银行承担部分风险的做法激励银行履行对企业的监督责任,发挥银行对贷款对象事前筛选和事后监督的主导作用。担保机构与银行在“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原则下实行比例担保,建立起与银行风险联动机制,有效分散和化解风险,促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共同发展。毕业论文,国际经验。。以“流程管理”为核心,从严格的信贷准则、明确的客户标准、精准的授信额度核定、健全的授后跟踪四方面着手,完善信贷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彦岭.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8).

[2]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

[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报告.中信出版社,2005(8).

[4]中国银监会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小企业融资工作国际经验借鉴.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12).

[5]何韧.美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关系借贷浅析.新金融,2005(2):43~45.

[6]林强.小企业信贷违约影响因素分析.东南学术,2009年第4期,103~109.

[7]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7):35~44.

[8]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10~18,53.

[9]纪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创新.中国金融,2005(9):16~18.

[10]姜秀昶.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经济,2004(1):75~77.

[11]万强,黄新建.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特区经济,2009(1):102.

[12]袁象,余思勤.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给我国的借鉴及启示.科技创新导报,2008(7):108.

[13]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6):32~37,54.

信贷制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汽车金融;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1引言

国外汽车工业发展已有百年历史,论文在消费信贷方面已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的步伐。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在贷款主体、风险管理水平、市场秩序等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在汽车消费信贷领域的落后现状,严重制约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改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从而带动汽车工业的发展,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2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的特点

国外汽车工业经过百年的历史发展,在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由最初的全款支付方式,转化为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这为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信贷为研究背景,得出了其消费信贷的特点。

2.1汽车金融服务主体多样化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有:汽车金融公司、银行、信贷联盟、信托公司等。在汽车融资销售方面,以美国为例,汽车金融公司占39%,银行占26%,其他机构占35%。在国外,银行在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优势已逐步被其他金融机构所取代,因为其他机构相较于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它们更多的是与汽车公司的利益紧密相关,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银行往往出于风险的考虑,会逐步收缩汽车消费信贷的规模;相反,其他机构由于与汽车公司的利益休戚相关,不但不会减少信贷规模,还会以零利率的汽车贷款换取汽车销售的增长。其次,在经营的专业化程度方面,其他机构也比银行具有更多的优势。风险控制、业务营运等方面,其他金融机构都形成了一套独立和标准的业务系统,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全面

随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毕业论文金融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应消费者的要求,设立了产品咨询、融资、租赁、保险、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新车抵押和旧车处理等领域,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对汽车生产销售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为客户提供信用卡,使其在保险、维修、燃油的同时也享受了低利率透支的待遇。在美国,客户不仅可以获得汽车贷款服务,也可销售各种形式的汽车租赁服务。

2.3风险管理比较完善

目前,国外在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系,不仅降低了信贷的风险,而且也扩大了汽车消费信贷的规模,从而促进了汽车销售的增长。为降低汽车信贷的风险,国外已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汽车信贷社会服务体系: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抵押登记部门、催收和追缴部门、旧车拍卖中心等,这些机构大大降低了汽车消费信贷的成本,减少了汽车信贷风险。健全科学的资信评价体系,是保证汽车消费信贷的关键,是促使汽车公司正常运作的重要环节。国外的信用机构采用的是高度的货币电子化将个人消费信用档案、个人收支状况等重要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反映出来,银行及其他相关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比较全面的资料[1]。为了进一步降低信贷的风险,对融资的车辆要求设定抵押权或取得所有权,要求购买者对融资车辆购买保险,要求经销商及主要股东对融资合同做连带保证,并对逾期未缴款客户进行催收,并且通过健全的网络系统对有效追踪催收后客户付款情况进行及时记录,以便以最快方式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债权。

2.4具有健全的法律保证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汽车消费信贷、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在美国,统一的《商法典》、《贷款条件表示法》和《公平交易委员会法》等相关法律,对买方与卖方的权利义务、担保责任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汽车消费信贷的流动抵押权、分期付款融资与汽车消费信贷相关问题均做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在日本,《分期付款销售法》则对通商产业省的责任进行详细周全的介绍,着重于对分期付款销售的监控与调节,保护购买者的利益。这些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大大提高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运转效率,减少了贷款呆帐的风险,避免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秩序的混乱。

3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级消费用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消费信贷的兴起,国家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来看,汽车消费金额的60%~70%都依赖于贷款。然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比较晚,汽车市场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的相比,特别是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起步不过10年,还存在着包括市场主体、服务产品单一以及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完善和不规范等问题。

3.1汽车金融服务主体比较单一

在我国;商业银行是目前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约占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95%。医学论文而其他相关的金融机构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较大,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到5%。这些都不适应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

3.2汽车消费信贷服务质量低

消费信贷其实是一种金融服务,所以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市场的发展。所以,汽车消费信贷并不是单指将车卖出,还必须将售后服务纳入这一过程中。目前,多数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已清楚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均以自营或联合等不同的形式提供汽车销售一条龙服务和售后服务。然而售后服务的深度与细致度方面,国内与国外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3.3风险防范机制不规范

金融机构从事消费信贷业务都把防范风险、保证安全放在首位。金融机构贷款与否,首先要考虑的是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因此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偿债能力及资信状况都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这就极大的缩减了信贷的规模及范围,从而影响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壮大。在信用制度不完善而消费者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为了降低汽车消费信贷违约所带来的风险,往往会要求保险公司开办履约保证保险[2]。然而,保险公司这时既要承担车贷保险的风险,又要承担道德风险,巨大的风险则是保险公司难以承受的。这种情况下,银行极有可能失去有效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从而延缓了汽车销售速度。

3.4法律制度不健全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尽管《贷款通则》、《担保法》针对消费信贷有一些介绍,但还没有形成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立法、司法、执法成套的法规。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无章可循,而且一旦借款人违约,会出现耗时耗力、执行难的局面。相对于汽车消费者的权益尽管受到现行《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的保护,但是与上述法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是不完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4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对策分析

(1)在汽车消费贷款方面,应该打破银行一家独汽车市场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关统计显示,从发达大的现状,当然单纯采用国外的措施(商业银行退出大部分市场份额,让汽车专业金融公司占居主导地位)也是不明智的。我国应根据现实国情采取适当可行的方法。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合作打开市场,利用银行资金充足的优势,把资金贷给汽车金融公司,由汽车金融公司做贷款零售,银行与其共同分享利益。在汽车信贷服务质量方面,应尽量涵盖汽车售前、售中、售后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开展购车储蓄、融资租赁、汽车消费保险、信用卡、汽车旅游信贷等业务[3]。这些举措不仅推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汽车销售的迅猛发展。

(2)汽车消费信贷必须建立在以个人信用管理为业务核心的基础之上,要具备一套完整的、有效的个人信用管理技术和办法,从而保障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信用管理体系应分为贷前、贷中、贷后三部分。贷前的工作主要是针对个人资信水平、财产状况、收支状况调查与评价;贷中的工作主要是个人信用状况监控,观察是否及时的偿还贷款,财产状况有无重大变故等;贷后工作则是对个人信用风险处置,并对其结果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3)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车贷险的风险广泛复杂,单凭保险公司的能力是远远不足的,而由于贷款银行的业务比较多,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较少,其力量也是不足的,所以更科学的方法是加强多方合作。贷款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三者形成一个联盟,共同拟订合作协议,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利益。这样就可以借助银行资金的优势、保险公司人员的专业、经销商的担保,减少风险,化解危机,维护汽车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4]。

(4)应进一步建立与汽车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使得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贷款人发生违约行为时,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英语论文健全的法律制度应该对个人的信用制度、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对消费者的还款行为的监控责任也应进行明确。

5结语

汽车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不仅可以调节汽车供求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内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汽车市场而言,我国己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发展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对于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泉,卞江生.论保证保险[J].保险研究,2004(5):1-6.

[2]吴勇.浅谈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出路[J].重型汽车,2004(3):1-4.

信贷制度论文范文6

【摘要】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在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占主导性地位。而信贷资产作为给商业银行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主要资源,其配置与配比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长期发展。本文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以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为例,针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信贷资产结构配置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业务 信贷结构优化

一、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在2014年提出“新常态”这一观点,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加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而现阶段商业银行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金提供者,其信贷资产的优劣不仅与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对于国民经济能否稳健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信贷结构优化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只有不断完善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才能真正提高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状态,以质的形式稳健处于新常态下的国民经济。

(二)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本论文通过对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信贷业务为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展开论文。探讨和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小见大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问题。以及提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措施,以此改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效益和长期发展。

二、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的现状分析

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成立于1954年10月,内设职能部门9个,拥有员工596人。这一年来,在省分行、赣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按照全省建设银行2015年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坚持以参与服务赣州经济建设为己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完成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变,经历了由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银行的飞跃,已发展成为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及市场资源,营业网络遍布全市主要县市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015年年底XX支行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1)全口径存款(本外币)余额445243万元,比年初增长26029万元,同比多增24556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时点新增计划38000万元的68.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11000万元,比年初负增长1172万元,同比少增3855万元;储蓄存款余额230574万元,比年初增长30391万元,同比多增18473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时点新增计划26000万元的116.89%;同业存放款项余额3668万元,比年初负增长3191万元,同比少降9937万元。

(2)各项贷款余额209884万元,比年初下降21295万元,同比少降96646万元。按金融企业制度应计与非应计口径划分,不良贷款余额10870万元,比年初下降29608万元,不良贷款率为5.18%,比年初下降12.33个百分点。其中:逾期贷款余额233万元,比年初下降24572万元,非应计贷款余额10637万元,比年初下降5036万元,非应计率5.07%,比年初下降2.37个百分点。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1169万元,比年初增加2113万元,不良贷款率5.32%,比年初上升1.4个百分点。

(3)贷款利息收入13120万元,同比减收2571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利息收入年计划13494万元的97.23%,其中实收贷款利息13123万元,贷款利息实收率96.83%,同比提高6.57个百分点;贷款收益率5.78%,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

(4)实现帐面利润7297万元,同比增加500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计划7823万元的93.28%。实现拨备前利润8390万元,同比增加214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该行同口径利润计划8126万元的103.25%,实现考核利润7140万元,同比减少956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计划8048万元的88.72%。

(5)全面完成贷款质量控制指标,其中纯新发放贷款不良率为0;纯新发放贷款潜在损失率为0.54%,比省分行控制计划比率0.65%低0.11个百分点;非正常贷款比率28.21%,比省分行控制比计划率40.92%低12.71个百分点;关注类J款向上迁徙率18.03%,比省分行计划高16.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向上迁徙率67.6%,比省分行计划高50.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超额现金回收638万元,完成省分行计划508万元的125.59%。

三、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信贷业务问题分析

XX支行信贷业务在运营过程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三点问题,值得我们分析与探讨:

(一)信贷成本较高

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信贷业务最主要问题:信贷成本高,其信贷成本包含资金成本、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从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两个方面来看,在上述资料中可以发现“贷款利息收入13120万元,同比减收2571万元”,这就是资金运营效率低下的表现,也间接反映了资金利用存在问题。从风险成本来看,在上述资料中可以发现“不良贷款余额11169万元,比年初增加2113万元,不良贷款率5.32%,比年初上升1.4个百分点”,这就是风险成本高的表现,也是导致信贷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也可以论证信贷风险高、运营效率低下与信贷管理成本高成正比例关系。

(二)小额贷款业务风险控制弱

“新常态”九大特征之一: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顺应发展的战略之一就是“大力营销个人类贷款”,其本身就具有贷款金额数值小、信贷次数数量多、贷款客户居住地分散的特点,而XX支行缺乏规范的小额信贷管理制度。导致XX支行揭示风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信贷承办人的主观判断,而不是以财务报表和贷后管理等科学的小额信贷管理制度手段进行评定。

(三)集权分权管理难以明确界定

随着“新常态”下大力推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赣州地区水果蔬农产业是赣南地区政府扶持产业与核心发展产业,XX支行涉农客户贷款需求一般贷款额度小且贷款用款急的特点,因此XX支行必须在缩短上下级审批链条上下功夫,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对涉农客户贷款实行放权。而众所诸知国有四大行的上下级之间审批链条及管理链条过长,换句话说涉农客户贷款从申请贷款到批准贷款到获取款项的时间过长,贷款效率较低,极大地制约了涉农客户贷款业务的发展,影响涉农客户贷款这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四、提高信贷业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上述信贷业务产生的问题,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实行改进措施:

(一)夯实信贷基础工作

首先是加快评级授信进度,提高评级授信覆盖面。积极开展客户信用等级认定,及时完成了与建行有信贷需求和潜在信贷需求的公司类客户的评级工作,从源头上把好信贷准入关。同时,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着眼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认真开展客户评价和授信工作。

其次是优化信贷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规范程序、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以“申请、调查评价、审批、合同”为骨架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对一些客户急需的承兑、贴现等信贷产品,随到随办,积极采用送审、会签等审批形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还款有保证,经营稳定”的企业,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实行“一次核定,周转使用,新增上报”的方式简化手续,方便企业。对于信誉较差的企业则严格信贷手续,控制总量增长实行逐步退出,防范新的风险。

最后是借助评级授信工作的开展,认真做好重点客户、优质客户的营销工作。在不断拓展重点企业客户的同时,积极研究培育扶持优质中小客户,确立以流动资金贷款为切入点,积极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发展战略,展开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评价、评级、授信等工作。

(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与当地政府以及财政部门、经贸部门等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等情况,为银行管理层优化信贷资金投向、选择目标客户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为建行资产业务持续、稳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发挥建行的传统优势

对个人类贷款,积极主动加大个人住房贷款营销力度,该行充分用足用活上级行政策,因地制宜,优化人员配置,加快审批速度。对重点楼盘和信誉较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差别化服务,为有诚信、有实力的公司的优质项目楼盘住房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做到及时申报、及时审批、及时发放。对客户实施全方位服务和联动营销,根据每个客户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推销适合客户的各类银行产品。根据客户的资金链和产业链,延伸和扩大客户群体和服务范围。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一个设计良好的信贷资产结构体系,可以使商业银行将现有信贷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在于尽快完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并行之有效的信贷流程,正确引导商业银行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减少资产风险损失,从而提高可持续的经营效益,保障商业银行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二)展望

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信贷实践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还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前进。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增长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如此经济稳定良好的前向推动下,我相信,经过学术界和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断积极研究探和摸索实践,信贷成本高、风险控制弱等一系列信贷问题都将得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必将不断地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唐可平.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结构优化的思考[J].中国农村金融,2015,(06).

[2]董峰.银行公司信贷业务资产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以A银行为例[J].现代商业,2014,(17).

[3]林国英,梅欢雪,王文星. 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对经营收益的影响――基于新资本管理[J]. 福建金融,2014,(03).

[4]李振京.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最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林跃武,许大庆,许文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结构评价方法研究[J]. 金融论坛,2012,(10).

[6]程昊.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若干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