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1
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性学习过程复杂,所以区别于普通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突出层次性,不同活动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终极目标需要推导出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找出其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变化规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目标包括几方面:通过测量,绘制《竹竿影子长度日变化示意图》,推导出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概括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内涵;通过绘制一周内《正午前后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示意图》,推导出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移动间的关系;探究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二是教学背景的分析。教学背景分析揭示实现教学目标的先行条件,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对学生情况的分析。首先,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分析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很强的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借助让学生对竹竿影子的观测、分析,将抽象的规律具体化,完成从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提升。其次,分析学生知识基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可能更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再次,分析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具备开展研究所需要的技能,如操作、观察、演示等技能。最后,分析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的学生学习状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与探究更多,教师需要分析其学习情况。
三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是指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组织,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方式的过程。首先,在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把握难度和可行性间的关系,使内容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层次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借助观测竹竿影子长短变化的研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操作起来既简便易行,又逐步化解了难点,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其次,在内容的广度上,要围绕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博”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使其尽量宽广一些;“精”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以帮助学生获得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效果。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2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仅有大米,没有善于烹饪的巧妇,同样难得美食。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课堂也难呈现出精彩。精彩的教学设计是执教者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智慧的结晶。笔者就以《小露珠》一课的多次教学设计为例,简单阐述实现教学设计生长的策略。
一、精选内容,教学设计准确而本位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 “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研读教材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材的解读一定程度上带有个性色彩,不是所有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都是正确的,不是所有解读的内容都适合展开教学,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所执教的学生。因此,要有精彩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审核,使教学内容具备以下两个特性。
1.准确性
俗话说:“师父领进行门,修行靠自身。”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不是反复的叨念以及无质量的重复,而是精准有价值的指导。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错误的,还对此通过教学设计的精细化来强调、夸大,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笔者在第一次解读《小露珠》时,关注了文中描写小露珠变化的时间的语句,按照时间的顺序,很自然地在板书的括号中写下了“烈日当空”四个字。理想是美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查生活的无字词典来理解词语;现实是骨干的——在大自然中小露珠消失的时间大概是在上午的9点左右,此时太阳还没有达到毒辣的程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烈日”是指正午时分的太阳。乍看无碍,但是教学设计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方向错了,停下就是进步。在第二次设计时,笔者把“烈日当空”改为更恰当的“红日当空”。
2.本体性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性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堂的聚焦点,是语文课堂的本体性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例如,在感悟小露珠与植物的关系时,出现如下两次教学设计:
【第一次】
1.朗读第六小节。
2思考植物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学生畅谈。
3.教师总结点评:小露珠帮助了大家,大家表示感谢,所以她感到很快乐。这叫——乐于助人;这叫——无私奉献。
【第二次】
1.指名朗读第六小节,思考植物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学生畅谈。
2.相机点出“装点”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装点”的意思。相机理解“俊俏的小姑娘”和“美丽的珠宝”分别指的是什么。
3.过渡:我们一起去大自然看一看吧!(出示大自然露珠点缀植物的图片)你能选择其中一幅,试着用上优美的词句,或者打比方的方法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象吗?
比较两次教学设计的内容,同一个问题却引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正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第一次选择的教学内容仅限于价值观的树立、纯思想的感悟,是思品课还是语文课?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内容即使进行精巧的设计也是形式大于意义。所以,着眼于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才是“语文”,才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与指向。
二、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有向而有力
教学设计如果没有目标,就会信马由缰。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1.从整体出发,强调细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整体出发,表述要具体化、细化,努力使目标层次分明,便于操作。在《小露珠》一课中,笔者在课时总目标中这样设计:通过情境朗读、对比体悟、想象说话、互动表达等方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对文中语句反复地朗读咀嚼,在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新的认知——准确形象的比喻、小小的语气词、优美的词句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针对具体的“比喻”的教学环节,笔者还制定了板块目标:把文中三个句式工整的比喻句作为整体进行教学,把这组比喻句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喻体事物,了解比喻的丰富性;二是理解事物本质特点,聚焦比喻的准确性;三是感悟夸奖背后的喜爱,探究比喻的情感性。“磨刀不误砍柴工”。课时目标和板块目标相结合的制定方式,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寻找到。比喻这一教学重点就分解成了三个小的教学目标,三个目标呈层层递进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三个教学环节逐个突破。
2.化零为整,形成核心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目标的整合性影响着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在《小露珠》的课时目标中,知识与能力一项的目标,我修改了三次:第一次是“巩固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第二次是“巩固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理解并灵活运用 ‘越来越…’的句式”;第三次改成“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简洁地阐述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理解并灵活运用 ‘越来越…’的句式”。这项目标的三次变化是教学内容的三次整合,教学设计也随之不断丰富。围绕最后一次教学目标,此版块的教学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分别让学生开火车读。
2.读完这些词,谈谈有什么发现。(在学生交流中相机点出“越来越…”表示着变化。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小露珠的变化)
3.用上这些词说说小露珠的变化过程。(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相机指导如何说得简洁、流畅;教师示范在评价语言中用上“越来越…”)
4.教师总结: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小露珠也越来越了解了。
在此目标下的教学设计整合了文中的科普知识,对“越来越…”词语的理解、运用以及概括与表达训练等多个能力提升点。此类目标往往能以少胜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巧架结构,教学设计灵动而多元
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中说:“万物皆有结构,教育之事也有自己的结构,寻教学之道,须从教学结构入手。”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定也有自身的结构。探究、优化结构是实现教学设计生长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有教师教的结构,还要有学生学的结构。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把自己解读的知识架构,通过教学手段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结构。其中的“教学手段”的结构化正是教的结构。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需要在课前进行反复的推敲。如,在教学《小露珠》的比喻句板块中,笔者教的结构可以概括为:朗读片段,明确比喻——看图辨析,认识喻体——生活解词,深入喻体——赏读句子,体会情感。这样结构化的设计最终变成了结构化的教学,使得一个教学片段把认识钻石、珍珠、水晶三个事物,理解“闪亮”“圆润”“透明”三个词语以及工整的句式、表达的喜爱之情等教学任务串联了起来。
经常有教师抱怨:在课上我讲了很多遍,而且讲得那么清楚和生动,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呢?其实这正是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缺少了学生学过程的设计。相互作用的联系在过程的整体功能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作用中才会产生出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只有展开学习过程,保证学生的积极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价值。所以,在设计《小露珠》2-5小节的教学过程中,本来我这样设计:
1.用“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动物们是喜欢小露珠的”这一主问题串联出知识点的教学。
2.在学生相互交流时相机教学比喻句、语气词,理解它们作用和意义。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师生情境表演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拓展小动物的种类,“小蜻蜓”“七星瓢虫”等;为学生作好比喻句的示范,如:“早哇,像舞蹈家那么轻盈的小蝴蝶。”
在设计最后一点时,我反复思:前面已经有了有感情朗读了,还有必要再进行情境表演、对话吗?这样会不会显得拖沓?最后还是留下了这个环节。现在,再次推敲这个设计,第四步是一定要留住的。前面三步的主体都是教师,侧重的是教。朗读虽然为学生深化理解服务,但是语言仅仅在理解的层面是不够的。最后一步的设计激活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离开书本,将静态的文字转换成灵动的表达,加上相应的动作、表情,让文字的情感通过活动表演外露出来。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完全地展开,并且教师的两次拓展不仅起到了总结本教学环节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情境拓展奠定基础,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只有展开的、多元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成长。
四、关注发展,教学设计开放而深入
《现代教学设计论》中将教学过程区分为以下要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结果、评价等。其中,教学结果及评价也纳入教学设计中,使得教学设计更具有发展性。在学生群体中,对学生个体而言,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对学生群体而言,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千方百计地加强学生独立的、开放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学习主体。
于是,笔者在《小露珠》的教学设计中,围绕“比喻”这一教学重点,除了对2-5小节重点精讲外,在第六小节设计了看图想象说话环节,并对学生提出“选择一幅小露珠装点大自然的画面,试着用上文中优美的词句,或者其他打比方的句子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象”的要求。在最后的小练笔环节,我这样设计:其实小露珠也很舍不得大家,它和大伙儿一一告别,它会和大家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句,发挥想象写一写,试着用上比喻的方法。
小露珠对小蝴蝶说:“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对蒲公英说:“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对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教学设计都是对第五小节比喻教学的呼应,同时两项设计又有区别。后者的设计在许多维度比前者更开放。比喻主体从文中的小露珠,拓展成为大自然的事物,开放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比喻句的运用要求从口头向书写转化,开放学生书面语的使用平台;情境由文中的赞美表达喜爱变化成告别表达不舍,开放了学生比喻句使用的环境。从现学现用向活学活用的开放,满足不同层级能力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需求,将一般性融入特殊性,共同性体现差异性。在这样开放的维度中,个体和群体都将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把握获取成功的尺度,找到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生长点。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国情咨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法国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德国在1997年也执行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计划等等,都说明了发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也面临一个e化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二、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三、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五、结束语
走进信息化时代,观念要改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校通”已初见成效,学习资源库正发挥着其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2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育;方法
一、教师讲授法
学前教育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传授给幼儿一定程度的知识,启蒙他们的思想,开发他们的智力,帮助幼儿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讲授法。讲授法即是用讲解的方式,向幼儿传授信息,让他们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获得智力上的提升。
讲授法所讲授的内容大多为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本身富有趣味,极易吸引学生注意。某位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面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天上只有一个太阳?”的问题,这位教师便讲述了我国传统神话“后羿射日”的故事:当初天上有九个太阳。这九个太阳晒得百姓痛苦不堪,庄稼树木全死了。后来出现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射下了八个太阳,留下了最小的那个太阳造福人间,于是今天的天空上就只剩下了一个太阳。这位教师在讲故事的同时还不忘和幼儿进行适当的互动,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还保持了他们的活跃性。
这位教师利用了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将一些人生道理、科学知识蕴含在故事当中,通过讲授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兴趣和学习中找到了结合处,掌握了大量的知识。
二、小组互动法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点在学前教育中更加应该提倡。在现行的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授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开展学前教育时,教师也应根据这样的理念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
某位教师在开展幼儿教学时,先是用讲授法给学生讲了“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故事。故事讲完以后,这位教师便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东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呀?他这样的做法对不对呢?”在这位教师的安排引导下,幼儿纷纷组成了三个人的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虽然幼儿的思维较为幼稚,难以讨论出合理正确的答案,但是由于幼儿比较听话,能全身心投入到小组讨论的活动当中,这样就使得他们能在小组讨论中开发思维,获得智力上的成长。在讨论结束后,这位教师还要求幼儿小组之间互相评比,看看哪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最正确,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游戏互动法
研究幼儿的心理就不难发现,幼儿天生是喜欢玩游戏的。相比较于正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式的传统教育,在开展面对幼儿的学前教育时,游戏式的互动教育无疑是更加有效率的。在学前教育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变通,适时组织课堂游戏,不仅能丰富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让教学更加顺利。
某位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计分比赛的游戏模式。她先是把全体学生分成了红、绿、黄、蓝四队,然后根据这四个队的表现来计分,表现好的就给加分,表现差的就给扣分,而四个小组中表现最好的还给奖励小红旗,并给该组的小组长奖励两面小红旗,标榜到“红旗榜”上。经过这位教师的设计,四个小组的学生纷纷表现出了很高昂的情绪。不仅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表现十分活跃,而且为了拿到小红旗,还表现出了十分良好的课堂的纪律,课堂环境极大优化。
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比赛中学生会团结互助的能力,增进了友谊。
四、自主探索法
学前教育所面对的对象主要为幼儿,而幼儿在心智上仍处在一个开发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蒙。探索法的应用,正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尚处在幼年阶段的学生就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某位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放映了一段动画式的卡通。卡通里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学生们都看的津津有味。而到卡通片的最后,却留下一个小谜语。这位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到:“小朋友们,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不能猜到最后的这个谜语是什么呀?”之后这位教师还拿出了一个小盒子,表示答对的学生会得到糖果作为奖励。在这位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纷纷猜测并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变得极为活跃。经过这位教师的一番点拨引导以及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之后,学生们顺利得猜出了谜语的解答,既得到了教师的夸奖,也得到了思维上的成长。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物理思维;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39-3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逐渐渗透到物理教育及课堂教学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目前人们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指标的落实,但是受传统教学影响,对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意识落实不足,关注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学考虑薄弱,教学中往往一带而过,忽视了物理知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对物理思维方法、学生发展潜能培养在教学中也重视不足。我们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中“电动势”的教学为例探讨物理核心素养指标的落实。
“电动势”的教学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演示1:请学生做助手制作两个果汁电池,将其串联带动电子钟工作;
演示2:利用温差发电演示器,演示用热水和冷水温差发电带动小风扇转动;
展示图片:太阳能电板给卫星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
请学生思考:从以上两个实验和一个图片中同学们能发现哪些研究课题?
【设计理念】: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我们通过两个有趣的实验和一个图片构建问题环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参与实践意识以及主动发展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探究”核心素养。
2 演示实验,概括结论
【教学过程】:
演示3:手摇发电机使小灯泡点亮;
演示4:利用制作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带动小风扇转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果(果汁)电池、温差发电、手摇发电机、太阳能风车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
引导学生探讨得出结论: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设计理念】:通过四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再抽象、概括,发现共性,得出的结论,使学生真正亲身感受到各种形式的能量向电能转化的现象和电源的作用,实验别是利用热水冷水温差发电、太阳能发电实验引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这样设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物理观念”(包括能量观、守恒观等)及“科学思维”,使学生的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同行。
3 研讨教学,探讨电源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假如你就是正电荷,请走进电源内部,研究并讨论电源的工作原理,并将分组研讨的成果向大家展示”,给学生提供以下三个研讨指向做参考:
研讨指向1:讨论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
研讨指向2:正电荷在电源外部运动情况,什么作用使其运动,做功情况及能量转化情况;
研讨指向3:联想抽水机,试分析电源内部正电荷的受力情况、做功情况及能量转化情况,讨论电源的工作原理。
学生小组研讨后,请学生代表到前台汇报展示研讨成果,得出原理: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设计理念】:采用“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自主进行讨论。“假如你就是正电荷走进电源内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利用建模、类比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推理论证等解决了电源工作原理新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展示环节学生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没有展示的学生可以进行“质疑”,展开二次讨论。“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从而获得对个人终身发展有利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4 生活类比,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问题: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不同,它们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相同吗?
图片展示生活中搬运物体的两个人搬运本领的描述方法;
演示自制抽水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观察,探讨描述自制抽水机和灭火用抽水机本领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本领可以用搬运相同质量的物体,重力势能增加多少来判断,即重力势能增加多,本领大。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类比并思考回答: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如何描述?得出结论:电动势概念。
1.把电量为q的电荷从电源负极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做功W与电荷量q的比值,称作电动势。
2.表达式:E=。
3.单位:1 V=1 。
4.物理意义:反映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 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
【设计理念】: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重要信息,并类比生活中的事实,利用比值定义法研究电源,建立电动势概念,最终形成物理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观念(概念)时,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了解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创新品质,强化“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5 科学探究,得出新知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实验:探究电源的参数(电源的内阻),参考探究步骤如下:
①请用数字式多用电表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然后再测量两个水果(或果汁)电池串联后的电动势。
②将小灯泡分别接到一节干电池和水果(或果汁)电池上,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③试探究其原因。
学生分组探究,并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最终形成结论:电源有内阻。
【设计理念】: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的发现问题、合理猜测、分析论证、合作交流等过程,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电池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第一个伏打电堆到现今的核电池,介绍电池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介绍当代电池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介绍我国电池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前景。
【设计理念】:通过介绍电池的发展史,让学生感受到电源的发展史也是物理学的进步史;联系电池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明确物理知识是为人们生活和科学发展服务的,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介绍当代电池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介绍我国电池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让学生学会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愿意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前提,是技术发展的基础。因此,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彭前程.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2015(8):1―2.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6
下面笔者以初中英语(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一册上Unit1 3《What colour is it?》)为例,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阐述设计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求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努力成为具有反思教育能力的新型教师。
一、 课前热身——营造彩色氛围
一首欢快的英文歌曲——颜色之歌在课前2分钟响起:Red,yellow,blue and green,stand up ……同时多媒体课件将十种颜色醒目的大色块,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波和多彩动感画面的刺激下歌唱起来,营造出浓浓的彩色氛围,将学生融入了轻松的英语学习之中,快速、高效地复习了上一节课的颜色词汇。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课前2分钟热身时教师可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动画,插入背景音乐或英文歌曲,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地展示给学生,它不失为优化学生心境、抓住学生心弦的重要手段。
二、情境导入——激起求知欲望
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金色的太阳下,一群身着艳丽服装的学生在嬉戏,穿红色衣裙的女孩在舞蹈,穿黄色T恤的男孩在画画,戴粉色太阳帽的老师在绿色的草地上寻找什么……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用已学过的颜色词汇描述画面,讨论题为: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Can you tell about them in colours?Do you like the picture?why?各小组迅速交流、整理和归纳信息。听完学生的汇报,教师及时导入新课句型:How many colours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What colour are they?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把认知活动与其发生的实际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情趣。笔者把它当成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了传授新知识的契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调动了原有的知识技能,为新知识技能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三、新课实施——“任务”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Wei hua和Lili的对话,从听、说、读、演多角度进行了处理,把语言知识落实于听、说、读、演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中。设计如下:
1、Listening Task:T:Wei Hua and Lily are so happy today.She gets a colourful sweater.How many colours are there in Wei hua’s sweater?What colour are they?(训练听力——回答问题,引出新句型,理解文章大意。)
2、Reading competition: T: Would you like to be Wei Hua?Please read in pairs.Which group reads the best?(训练口语——深化语篇理解,小组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转贴于
3、Acting: talk about your sweaters in groups and act it out.(训练语言实践——运用重点句型,掌握话题、功能,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创造性地发展了对话,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带来了很多惊喜。有一组对话是这样的:
A:Where is my sweater?I can’t find it.B: There is a red sweater on the desk.Is it yours?A: No,it isn’t.There are many colours in my sweater.A: How many colours are there?B: Let me count.Yellow,white,black,blue and brown.There are five colours.A:Look,it’s here,under your chair.Wow!so beautiful.I want a sweater like this. B: That’s it.Thank you。
设计意图:初一新生刚步入初中三个多月,他们的语音、语调、表演尚处于模仿学习阶段,所以教师就一组对话精心设计了听力测试、朗读竞赛等有效的活动,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在教师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不但习得了语言知识,而且通过积极参与、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巩固运用——竞赛中扩展知识,交践中创新思维
“词义竞猜”四个大字伴着音乐,跳动着出现在大屏幕上,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词语如下:black sheep——害群之马;black coffee——纯浓咖啡;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man——善良的人;green winter——温暖的冬日等十余个。 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斑斓的,它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因此英汉颜色词语的词义有时对应,有时相左,有时褒义,有时贬义,翻译起来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