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1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2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微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进入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微课是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不仅可有效地为学生释疑解惑,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深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拓展,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微课;重难点突破;初中物理;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5-01

微课作为教育领域新的宠儿,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极大地发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和网络渠道强大作用,有效地减少了学习工具和学习场地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变得更加自主和自由。那么我们教师自身需要提高对微课的认知,即:什么是微课?微课指的是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需求,借助视频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做到讲解活动全面与彻底,又要做好对知识体系中重难点的分析与讲解。微课视频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内容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其所能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微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资源。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对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过程的建立,物理情景的想象等都有一定的困难,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诸多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微课逐渐走入了初中物理课堂,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轻松有趣、易于开发等教学特点,它给课堂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物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

通过对微课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重视微课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能够取得平常课程开展所难以达到的诸多成效。因为微课着重于对细微知识点的全面讲解,其内容虽看似简单,但是其稳定性与成效却是别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当微课做到积少成多的时候,教学也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突破中的作用的表现如下:

一、利用微课增强物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愉的情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压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物理课堂中,利用微课增强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微课中的开展内容,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并借助于视频播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软件进行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的想象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强化信息传递,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我录制了一节视频《大气压》,用‘阿拉神灯’动画的形式演示了大气压的存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通过视频的多次播放,学生很快就能了解认识抽象的大气压。利用这个微课软件作为本节课的情景设计明显的实际效果为: 1 学生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注意力比平时提高了很多,对其的关注与兴趣也就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货; 2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将学习的问题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学生的关注也就相应地提高。利用微课的动画生动性打造趣味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二、借助微课加强课前课后学习,及时巩固教学重难点

课前预习,找准预热点。对于积极性^差的学生,你让他们对着枯燥的课本主动预习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教师把精心设计的只有5 分钟的微课视频发给学生,利用微课在课前快速浏览一下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起到了预习的作用。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下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习的重、难点有了一些了解,而教师可以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在下一节课中会碰到的疑点、难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也能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将节约出的时间用于新知识的学习。

课后复习,巩固重难点。教师可以把物理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制作的微课视频随着教学进度发到班级QQ 群中,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借助微视频,反复进行某一知识点的复习,大大提高了新知的巩固率。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中下层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很多疑问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课后就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反复看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些量变后,哪些量又跟着发生变化,从而对成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微课主要用来加强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以突破重难点。

三、运用微课提高对知识的学习自由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微课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想象等参与学习。时间上,随时随地可播放,使用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教师把教学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控制视频的快慢,还可以反复播放视频,使那些平时反应较慢、接受能力较弱而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反复的播放活动,就像有老师随时在他们身边进行一对一辅导,不会收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问题,又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借助微课,我们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在理论上微课已经在物理的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它的优越性,相信随着实践的探索,微课在物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詹春青.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古典诗词 物理教学 诗词实例

心理学界关于智力的定义众说纷纭,各种学说各有侧重,时至今日仍没有统一的定论。一般认为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并间接的适应环境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综合。其主要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操作活动能力,它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1 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人们善于通过观察活动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能力。通过对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的实验研究,得出观察力与物理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说明了良好的观察力对学好物理的重要意义。物理学习中的观察力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自然观察,就是在自然发生的状态下,对各种事物、物理现象或过程等进行观察;另一种为实验观察,就是在人为设计的实验条件下,对自然事物、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的观察。

古典诗词中对自然的描述,便是作者对现实世界或细枝末节或恢宏场面的敏锐捕捉。虽然作者无意于向人们展示其中的物理知识,但借助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自然的窗口,从这个视角望去,学生可以看到最纯朴、真实的世界,透过诗人“尖刻”的眼睛来了解其中的物理规律。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的本意为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上的亮光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对于这样一幅河水映出天空云影的司空见惯的画面,可能很少有人会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来解释它,当学生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之后便会下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类似的场景。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培养其物理观察能力的基础条件,通过诗词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感受物理的无处不在,调动学生观察时的思维活动,不单纯或盲目注意现象,而是从表面现象深入思考到本质规律,即此时的观察就具有了一定的深刻性,从而使观察力的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2记忆力

与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相比,记忆并不是物理学习中最主要的智力活动,但对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的记忆是物理学习的仓库和智力活动的基础,若没有对这些内容的记忆,仓库空空如也,那么学习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物理学习仍然需要记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物理记忆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记忆。”中学阶段虽然学生开始逐渐具备较强的抽象记忆能力,意义记忆逐渐取代了机械记忆,但他们在物理学习中仍然离不开对直观物理现象的具体形象记忆。形象记忆、表象记忆仍是中学物理学习中记忆的重要形式。

诗词作为一种内容精邃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首先是一门精妙的语言艺术。将物理情景安置在诗词中来进行教学,便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记忆的一种有效方法。《浣溪沙》中“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一句,短短的二十四个字,便给人以泛舟河上、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仿佛也看到了一会儿是山迎,一会儿是船行的情景。寥寥数字把参照物变换了两次,也将有关参照物的知识点也涵盖在了其中,在对诗文理解的同时也完成了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到对物理知识理解的这一过程。由于诗文在记忆中的植入,每当出现涉及此类知识点的问题时,对于诗文中的形象记忆会立即跃然于脑海之中,通过类比,可以对原本遗忘或又模糊的问题重新恢复准确地分析。在这个“回忆-类比-总结”反复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达到记忆是为了不记忆的最终目的。

3想象力

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成份,物理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几乎都与想象密不可分。爱因斯坦的“跟踪光速”“闪电实验”“电梯实验”等想象实验,已经成为他创建相对论的重要理论基础。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同样,物理学习也离不开想象。

王安石的《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远远得便知道那枝头上不是雪,因为已经闻到了梅花隐隐传来的阵阵幽香。我们可以用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但是无法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到这个过程的发生,还有像电荷、电流、压强等都有类似的问题,这就需要形象思维的介入。其实想象过程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而诗词天生就有用静止的文字来呈现流动的画面,引人入胜的功效,对学生建立空间位置关系,形成物理图像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中学阶段是想象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此时的想象有意性迅速增长且更富于创造性,这些特点是引导他们学好物理并发展想象力的有利条件,恰当的诗词引入会让物理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想象的环境。

4思维力

“学习物理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发现。”因此学好物理的关键是要在头脑中形成对物质世界的本质的、完整的、深刻的认识,这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接触到的学习材料在头脑中反复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的心理过程就是思维。思维是物理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力是最重要的物理学习能力。

对于能够体现物理思想的诗词,若想从物理的角度得到深入的理解,便必须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日常现象上升为科学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思维的力量。中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常见的形式是解答物理习题,这是一种限于意象、符号以及用符号表示命题的内部操作,但这些习题无非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抽取和变形,诗词教学中从表象到本质的手段对学生思维力的培养显得不露痕迹且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好的诗词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语言也是人的重要智能,诗词对学生语言的发展能很好地促进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

5结束语

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来,是可以同时满足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方因素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物理 电学知识 教学方法

常听学生说物理难学,尤其是电学。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都是学生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那么怎样搞好电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例外。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于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让学生掌握以下要领非常重要。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除了要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2、短路的辨别。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有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4、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由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较多,选取的公式不同,计算的难易就不一样,公式选择要注意技巧,串联时常选电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联时,常选电压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这样解题时思维清晰解题迅速。

5、解题的技巧:(1)仔细审题,弄清关系。(2)简化电路,标明数量。(3)列式结算,正确求解。(4)注意检查,及时弥补。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5

物理课程重视科学方法,将科学方法纳入物理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应有之意。本文提出以科学方法教育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教学,采用知识与方法对应的方式,提炼教材中的方法因素,将科学方法作为知识的脉络去组织教学,进行显化科学方法教育。

一、回归“方法本质”,显化科学方法内在逻辑

科学方法具有把不同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结构的功能,它是理解知识的纲领和脉络。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探寻方法的内涵,理解方法的本质。以初中物理重点知识密度、功等为切入点,分别显化比值定义法和乘积定义法的内在逻辑,从而给初中物理科学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1.密度――比值定义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适用于物质属性或特征、物体运动特征的定义,利用一个只与物质或物体的某种属性特征有关的两个或多个可以测量的物理量的比值来确定一个表征此种属性特征的新物理量。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通常的教学设计采取测量出几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值,然后分别计算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最后分析数据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不同的”的结论,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但是这样的设计,忽视了比值定义法运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用两个物理量相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一种处理的缺陷在于并没有揭示出比值定义法的本质。

实际上,比值定义法本质是比较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体现,所以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比值定义法的实质。可以这样进行设计:“妈妈买了8斤苹果,花了17.6元钱;爸爸花了22.5元买了9斤香蕉,小明想知道是苹果还是香蕉贵?你会怎么办?”学生会直接想到计算出每斤的售价,即价钱与重量的比。而进一步思考,就是在相同的标准下再做比较。受到这样的启示,对于解决“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问题就要选取相同的标准,自然想到要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比较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后发现:不同物质,比值不等,相同物质比值相等。为描述物质的这种属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2.功――乘积定义法

乘积定义法是用几个物理量的乘积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其中相乘的几个物理量均为被定义物理量的决定因素,这种方法所定义的物理量与其他各物理量都有关系,并会随着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

功是乘积法定义的一个典型例子。多数教学往往从一些生活情景中找出具有共性的决定因素,发现如果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功;而对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两个物理量,相加或相减显然量纲上不允许,相除与效果矛盾,所以就将力与距离的乘积定义为功。但对于为什么相乘,却欲言又止,说不清楚。

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没有强调乘积定义法的内涵。追溯其本质,还要起源于数学上的乘法运算,相同的数据累加起来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乘以出现的次数,乘积体现的是一种累积的思想,所以,乘积定义法本质上是一种积累效应,这种积累可以是任何物理量的积累,可以是其对时间的积累或是在空间上的积累,具体到功是力对空间的积累。这种积累效应,如果用数学来衡量,不只简单表现于宏观上看似一个物理量在另一个物理量上的直线变化,也不是坐标图上某一点的累计,而是它带动的整个平面面积的扩大。

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是人们在认识能量的历史过程中,建立了“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这种积累,也是能量的一种蓄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过程。

二、关注“知识生成”,显化知识获得路径

科学方法不仅是理解物理知识的纲领和脉络,而且它还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根据科学方法中心的知能结构图,物理知识的获得途径为:实验事实科学方法物理知识(概念、定律等)。显然,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使客观存在的物理知识上升为理论形态。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更能揭示科学方法的本质与科学方法的操作过程。显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基于科学方法中介的认识路径。

1.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演绎推理法

所谓演绎推理法就是指人们以已知的客观规律为依据,推知未知规律的方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比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就是运用演绎推理方法推导得到的物理规律。取液体内一圆柱形液柱作为研究对象,当液柱静止时,由二力平衡得到,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F与液柱所受的重力G的大小相等,即F=G(大前提),又压力F=pS,重力G=ρgSh(小前提),得到p=ρgh,计算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结论)。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的显化方式,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理想液柱 二力平衡(F=G)演绎推理法(F=PS,G=ρgSh,等量代换)液体内部压强规律p=ρgh。

另外,教学方式要同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阶段恰当配合,才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初中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少年,能够借助具体形象进行逻辑推理,但还不能从逻辑上考虑现实情景,所以现阶段的演绎推理是在教师具体抽象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本例中的“取液体内一圆柱形液柱作为研究对象”。

2.阿基米德原理――猜想验证法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猜想,设计实验实施科学验证,再经分析最终得到科学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猜想验证法,有些重点规律都是由猜想引起,并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的。

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重要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是测定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的基本原理。下面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来谈学习猜想验证法的显化途径。

教师首先创造问题情景,并提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想:根据生活中游泳的经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有关;根据曹冲称象的故事猜想到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根据石头和木块一同落入水中时,常常见到石头沉底而木块漂浮,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又可以继续猜想到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等。

多个因素都可能对浮力大小有影响,就必须设法把其他的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保持不变,只改变剩下的一个因素,从而知道浮力是否与所改变的因素有关,也就是所谓的“控制变量法”。经过验证,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重力),进一步猜想到浮力的大小是否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设计实验,收集物体排开的液体,经测量可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教师继续揭示,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气体。

三、注重“迁移应用”,显化科学方法教育功能

一个方法对应于很多知识的获得,那么,就可以应用已学习的科学方法去研究那些尚未研究过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迁移,即运用科学方法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新知识,彰显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既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科学方法的逻辑力量,也加强他们发展知识的能力,为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比值定义法:在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的建立中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应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依据其意义的不同,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两物理量的比值是个常数,如电阻、密度等,比值反映的是物质的性质,与两个物理量都没有关系;另外一类基于控制变量的思想,如压强、速度、功率、电流等,比值反映的是效果,受两个物理量的影响。但无论哪一类,其本质都是取相同的标准进行比较。

乘积定义法:力在空间的积累被定义为功,在时间上的积累就是冲量;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采取的都是乘积定义法,是电流在时间积累的不同效应。但以上不同物理量的共同特点,都是过程量,本质上是一种积累效应。

演绎推理法:如在推导连通器原理时,取容器底部一理想液片,根据平衡分析左右两端压力相等F左=F右,利用F=pS,导出压强相等(P左=P右),再依据P=ρgh,得到“装有同种液体时液面总相平”的结论;再如,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以并联为例,用如下的演绎过程更能显化演绎推理法的逻辑力量:

猜想验证法使用的频率更高一些,在探究影响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关系;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杠杆平衡条件;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影响动能、重力势能的因素都有体现。提出合理的猜想后,在验证过程中,常常体现出多种科学方法的交叉应用,如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确定研究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利用归纳法得出结论,等等。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把握科学方法这条主线。不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规律教学,都要牢牢抓住科学方法,以重点知识的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并在其他新知识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实现科学方法的有效迁移,将科学方法的掌握植根于每一个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方法教育的真实性和实在性,这样既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把握,又能落实科学方法教育。

参考文献

[1]邢,陈清梅.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2]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3]胡卫平,孙枝莲,刘建伟.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张大均,郭成,余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教学质量;提高措施

一、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1】。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 V,40 W”和“220 V,100 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 W的灯泡比40 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 V,40 W”和“220 V,100 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二)引路

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 V,如果R1=80Ω,通过R1的电流为0.2 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四、o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2】。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3】。电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了电学知识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观察电路,利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会读电表指示数,会根据家用电器铭牌上的数值,算出家中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和建筑工地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同时,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统一起来,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之我见孙进花;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