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卡产业论文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从世界第一家信用卡公司产生至今,银行卡产业已有50年的 历史 ,经过50多年的 发展 ,围绕信用卡业务已经催生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从卡片生产商到系统集成商,从国内同业竞争到国际信用卡集团等等一系列事实表明,银行卡已经深深植根于当代 经济 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 现代 金融 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涵,于此同时,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围绕信用卡业务已经催生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从卡片生产商到系统集成商,从国内同业竞争到国际信用卡集团等等一系列事实表明,银行卡已经深深植根于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涵,于此同时,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大力推进银行卡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挖掘产业内部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带动通讯、软件、 旅游 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

二是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不完善,多采用国外标准。银行卡市场处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阶段,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自主创新意识较为缺乏。如果国内银行卡产业的标准、规范及产品创新都由国外跨国公司控制,所施行的制度受限于外国银行卡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外汇管理等 金融 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削弱

三是银行卡风险比较突出,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制度尚不健全。商业银行发放银行卡后,对持卡人具体的使用行为缺乏监管,单单依靠中央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还不足以对卡的使用进行监控,容易产生休眠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四是银行卡发行的覆盖面不广。我国现有的银行卡持有人大多数在城市,由于 农村 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商户、银行网点很少,atm机、pos机只有零星布放,导致大多数农民使用卡困难,即使宣传再到位,没有设施支持,农民的办卡积极还是调动不起来,从而造成农村银行卡市场的搁置,使银行卡在农村的发行量降低。 

五是现行银行卡法规制度不能适应产业 发展 需要,亟需修改完善。我国针对银行卡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不到位,有关立法没有跟上,对信用卡犯罪的立法工作比较滞后,对信用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也影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银行卡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是学习国外先进的银行卡服务经验,增加银行卡的服务内容。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比国外晚差不多一百年,并且受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和国情国力的制约,我国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远小于国外的银行卡业务。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借记卡,与集消费、信贷、结算于一身的信用卡相比,借记卡的功能主要以存取款为主,信用卡的大多数功能借记卡无法使用。发卡机构应不断提高银行卡经营管理能力,利用现有科技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丰富银行卡品种和功能,为持卡人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满足持卡人多样化的需求。研发适合我国 经济 发展形势的银行卡服务业务。二是完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三是依法经营,加强管理,降低经营风险。四是开发农村市场,增加银行卡发行量。我国现有银行卡持有群体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努力扩大银行卡在农村的受理范围,积极推动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加快经济活跃、有发展潜力的城镇的特约商户的发展;增加atm机、pos机的数量,加强对商户的引导,提高机具利用效率;加强与工商、税务、公用事业单位合作,促进银行卡在与农民生活密切的相关领域的应用;加大银行卡使用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用卡意识;按照农村银行卡的使用情况,制定适用于农村银行卡使用的收费标准,按照物美价廉的营销方式,增加农村银行卡的发行量。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2

1、概念。第三方支付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并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并检验商品确认后,就可以通知第三方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货款转至卖家账户。

2、第三方支付流程。第三方支付流程如下:①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网站选购商品,最后决定购买,买卖双方在网上达成交易意向。②消费者选择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交易中介,用借记卡或信用卡将货款划到第三方账户,并设定发货期限。③第三方支付平台通知商家,消费者的货款已到账,要求商家在规定时间内发货。④商家收到消费者已付款的通知后按订单发货,并在网站上做相应记录,消费者可在网站上查看自己所购买商品的状态;如果商家没有发货,则第三方支付平台会通知顾客交易失败,并询问是将货款划回其账户还是暂存在支付平台。⑤消费者收到货物并确认满意后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果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意,或认为与商家承诺有出入,可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拒付货款并将货物退回商家。⑥消费者满意,第三方支付平台将货款划入商家账户,交易完成;顾客对货物不满,第三方支付平台确认商家收到退货后,将该商品货款划回消费者账户或暂存在第三方账户中等待消费者下一次交易的支付。

3、特点。第三方支付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可以消除人们对网络购物和交易的顾虑,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和使用网络的交易功能。②可以为商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帮助商家网站解决实时交易查询和交易系统分析,提供方便及时的退款和止付服务,起到仲裁作用,维护客户和商家的权益。③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可以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帮助银行节省网关开发费用。④第三方支付服务系统有助于打破银行卡壁垒。由于目前我国实现在线支付的银行卡各自为政,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银行卡,这些自成体系的银行卡纷纷与网站联盟,推出在线支付业务,客观上造成消费者要自由地完成网络购物,手里面必须有十几张卡,同时商家网站也必须装有各个银行的认证软件,这样就会制约网络支付业务的发展,而第三方支付服务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第三方支付面临的问题

1.市场竞争问题。支付公司之间的竞争最先反映在和银行关系的竞争上。能否与各大商业银行形成紧密合作,能否在和银行的谈判中将价格谈到最低,成为支付公司竞争的首要手段。但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合作。当银行不通过任何第三方支付公司,而直接与商家连接时,第三方支付公司将面临来自银行的强大竞争。除银行之外,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还面临四种力量的竞争,分别是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商、客户、现有产业竞争对手。他们是驱

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基本力量。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五种竞争力量在市场上的博弈竞争,将共同决定该产业的平均盈利水平,这五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也将对第三支付平台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运行风险问题。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中央银行将以牌照的形式提高门槛。对于已经存在的企业,第一批牌照发放后如果不能成功持有牌照,就有可能被整合或收购。政策风险将成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严重影响了资本对这个行业的投入,没有资本的强大支持,这个行业靠自己的积累和原始投资是很难发展起来的。现在国家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准备在注册资本、保证金、风险能力上准备对这个行业进行监管,采取经营资格牌照的政策来提高门槛。此外,第三方支付还面临着其它问题。如:诚信问题,用户担心的是支付后得到的东西是假货,或获得的服务,以及产品非网络购买时当初所想;认知问题,网络教育的不够全面,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电子支付;政府监管问题,第三方支付的出现,给支付体系监管提出了全新课题。

三、结论

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市场集中化程度低、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标准化服务固然是市场所需要的,但更多商户需要的是定制化的支付解决方案,创新已经成为第三方支付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方支付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是电子支付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延伸业务增值服务的拓展。当前、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最为关键的是理顺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避免恶性竞争,结合国情开展服务创新。第三方支付将成为引导网络消费走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促进中国网上支付完善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然趋势。第三方支付服务也将成为解脱诚信困扰,迈向下一里程碑的重要环节之一,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张宽海,张靖.第三方支付的分析研究.[J].中国信用卡.2006(7).

[2]黄雅娟,杨国明.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几点思考.[J].金融经济,2006.(10).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3

信用卡作为现代经济生活中最为简便、安全、快捷的一种信用消费工具,不仅引发了金融消费方式的革命与创新,更为推动推动金融经济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在我国信用卡产业参与金融全球化态势下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和深入研究信用卡的发展历史的同时,更需要分析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所产生的背景、信用卡业务经营中的安全风险和强化信用卡安全监管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使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就必须着眼于实际、综合分析,并阐明观点、提出建议。

在上述背景的前提下《论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应依据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产生于金融领域中的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金融创新产业,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信用卡发展状况及其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通过比较中外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深度剖析信用卡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保障信用卡安全的意见和建议,为完善信用卡安全机制提出了发展思路。

二、选题依据

1. 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虽然信用卡业务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在国外信用卡产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对于信用卡业务的研究也有比较深入的见解。xx年,美国戴维h布泽尔在其《银行信用卡》中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经营与管理进行了权威的分析与介绍,并提出了一些其所在的弊端。xx年美国戴维s埃文斯、理查德斯默兰在《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中总结信用卡支付产业的发展教训,分析了制度与技术聚合而起的新经济对支付产业的深层影响,解释了信用卡产业的影响魔力。相比较国外的研究,陈建在《现代信用卡管理》〔xx〕、尹龙《信用卡业务管理与监管制度发展》、毕曼《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与回顾》〔xx〕等对于我国信用卡也务的风险与防范做深入的研究,但从国外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我国市场现状来看,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必然选择。

随着金融经济在金融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态势,以知识为载体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信用卡产业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信用卡市场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成立独立核算、专门管理的信用卡业务中心,并实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加强发展信用卡监管原则,健全信用卡法律体系。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实用的风险防范与评价体系就是一个非常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2.与选题相关的参考文献

[1] 虞月君.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xx年版

[2] 陈建. 现代信用卡管理[m]. 北京: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 xx年版

[3] 戴维h布泽尔. 银行信用卡[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xx年版

[4] 尹龙. 信用卡业务管理与监管制度发展[j]. 中国信用卡, xx年第2期

[5] 刘沛、卢文刚. 金融安全的概念及金融安全网的建立[j]. 中国信用卡,xx年第2期

[6] 马丁迈耶. 大银行家[m]. 海南:海南出版社, xx年版

[7] 陈勇、胡改琴、胡雪琴等.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操作风险控制研究[j]. 现代经济, xx年第8期

[8] 张倩、张云志. 刍议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及风险监管[j].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xx年第10期

[9] margaret. credit reporting system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m]. the mit press,xx年版

[10] 赵永林. 信用卡安全机制与法律问题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xx年版

[11] 王娜娜. 信用卡业务历史沿革研究[r].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生产力研究, xx年

三、研究方案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归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来源,明确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

二、通过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等国外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找出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中所体现的不足

三、通过研究现有的背景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的措施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商品货币、纸张货币和电子货币。从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货币制度的变迁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交易费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使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使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于金融业对信息有超乎其他产业的特殊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在业务处理、顾客服务、经营决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术环境。这些革命性的变革无疑都必须依赖于货币及支付手段相应的电子化。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末支付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商业如何应对电子货币的冲击就成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电子货币相关概念解析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就是由消费者(及相对的特约商户)占有的,存储在一定电子装置中,代表一定的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价值”的产品。具体而言,这里所讲的电子装置通常包括两种形态:以IC卡为媒质的智能卡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载体。电子货币的货币价值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在电子装置载体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储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不是纸质的,也不像电子资金划拨一样涉及到银行,这种新的货币形态可以离开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过程中不用同存款发生密切联系。就其现阶段而言还只是一种新的支付形式,还要以现有存款为基础。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电子货币主要有卡类和计算机两种载体。以卡类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卡中的芯片能够根据事先存储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销售终端或其他设备(如电子钱包)的指令存储和处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设备和终端,卡中代表金钱的信息可以被识别,并且按照指令进行转移。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助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交易前要先下载或从发行人那里获得专门的软件,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电子货币数额的计算和转移。这种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是传统的提款卡所不具备的。提款卡主要是通过输入密码同中央数据库相联系,通过中央数据库增减相应的金额,卡本身不存在代表电子货币信息的增减。

2、电子货币是一种信息货币

电子货币说到底不过是观念化的货币信息,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数据构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称其为数字货币。人们使用电子货币交易时,实际上交换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传输到开设这种业务的商家后,交易双方进行结算,要比现实银行系统的方式更省钱、更方便、更快捷。

3、电子货币价值传送的无纸化

电子货币是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虚拟化,是一种没有货币实体的货币。电子货币是在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货币。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价值通过销售终端从消费者手里传送到货物销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赎其手里的货币。商家将其手里持有的电子货币传送给电子货币发行人从其手里回赎货币,或者传送给银行,银行在其账户上借记相应金额,银行再通过清算机构同发行人进行结算。整个过程是无纸化的。所谓无纸化是与票据、信用卡相比较而言。而且,电子货币可以在各个持有者之间直接转移货币价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银行的介入,这也是电子货币同传统的提款卡和转账卡的本质区别。电子货币在这一点上,很类似于真正货币的功能。

4、电子货币是可以进行支付的准通货

电子货币能否被称为通货,关键在于电子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就目前而言,电子货币可以起到支付和结算的作用,但电子货币只是蕴涵着可能执行货币职能的准货币。首先,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因而无法单独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无法具有价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现实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其次,由于电子货币是以一定电子设备为载体—智能卡和计算机,其流通和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设施条件及软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最后,尽管目前电子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执行支付手段,但是现有的各种电子货币中的大多数,并不能用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约商户支付时,商户一方还要从发行电子货币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实体货币后,才算完成了对款项的回收,电子货币不能完全独立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见现阶段的电子货币是以既有通货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形态或是支付方式。

二、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

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银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赖于存、贷款数量的资金中介功能,向为顾客提供电子清算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重心倾斜。在这一变化中,传统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信用创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证电子货币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规避电子清算系统风险;三是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经营转变,与金融电子化趋势相适应。

(一)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目前国际间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这一金融监管的对象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欧洲大陆各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包含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其发行主体应该属于金融监管的对象之一。1998年,欧盟委员会在欧盟理事会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规定,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与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机构”享有同样的市场准入权利和相同的竞争条件。这体现在:第一即使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无意从事传统信用机构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务,它依旧有权在整个欧盟成员国范围内自由从事经营活动;第二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只接受设立地成员国一国的管理和监督,这也使其在经营条件上与传统的信用机构完全相同。在美国和英国,占主导性的观点则是,若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会损害民间机构的技术开发和创造精神,把电子货币的发行限定于金融机构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些证券公司、特殊贷款公司、非银行支付供应商、信用机构也能提供电子货币服务。如果将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限定于中央银行,则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为货币是中央银行独有的利益,它来自货币发行权,即能使市场参与者将其负债作为货币的权利,该利益反映在对生息资产通过以发行货币的方式进行无息或者低息融资的回报上。如果法定货币被私人电子货币所取代,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来源就会丧失或者减少。如果由中央银行以某种形式发行电子货币,不仅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无风险的电子支付产品,还可以换回货币收益的损失。但这样做的代价很大,因为政府的介入会冲淡市场活力的发挥,抑制私营领域的发展,阻碍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而且高风险的新兴商务可能会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从目前来看,各国只允许银行发行电子货币,从而有利于对其监管。

(二)银行的结算职能

随着小额结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网络结算服务使用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结算业务作为银行固有业务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结算业务的提供者已超出银行范围。例如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帐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用作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另外,以往企业间交易的买卖双方,其资金授受都是通过银行中介进行的,银行可以从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但是,随着金融EDI的应用,促进了货款的相互抵冲及企业间的差额结算,这对企业无疑有效地削减了手续费支出。同时,随着企业EDI应用的发展,这种结算方法必将在企业集团内部普及。其结果是,双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过银行即可相互交换,货款的抵冲也不必经过银行即可进行,银行不仅丧失了手续费的收入,而且无法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这对银行的结算职能及资金监督职能又是一个挑战。

(三)结算网络的国际竞争

电子货币、电子结算发展的结果,将为使用者跨越国境利用由外国经营者提供的结算服务创造了更多机会。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以电子货币进行的结算服务,已出现无国籍化的动向,国内金融机构与外国机构之间将处于直接竞争的环境。如何增强结算网络的国籍竞争力,已成为各国银行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为了保护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会议(G10)下设的电子货币作业部的报告书中指出:关于跨越国境的电子货币及电子结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辖权问题是复杂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确的,即使是对国内的使用者,其保护措施和监督体制也不尽完善。因此,由外国主体发行的电子货币和提供的结算服务,目前应限定其范围。

三、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我国已由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配合国家各主要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联合建设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和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电子化基础设施,加强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职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以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支付清算体制,加快实现全国范围内银行卡跨行、异地支付业务授权及清算信息自动交换。目前,我国金融卡发卡量超过10300万张,全国金融卡信息交换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卫星网拥有646个卫星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700多个县,全国电子联行平均每天往来5万多笔,转汇金额平均每天达800——1000亿元,大大提高了转汇效率,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平均每天为企业减少利息开支500万元。金融卡的发行,使得消费群体、商业领域和银行之间形成了互相支持、简易方便、安全可靠、促进发展的紧密关系,非金融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广泛地应用于交通、水电、煤气、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

(一)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

1、对银行生存和经营的挑战

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使得网络银行的出现成为必然。就目前而言,网络银行有两类:一种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另一类是指传统银行运用公共互联网,把网上银行业务作为银行零售业务柜台的延伸,达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目的,并节省银行的经营成本的模式,完全意义上的网络银行即第一类网络银行。根据美国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调查报告,网络银行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而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开办一个互联网银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万美元,还可用电子邮件等技术提供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双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个传统银行分支机构需要150万——200万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经营费用35万——50万美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络银行业务成本优势显著,对传统银行的经营已构成威胁。

2、对客户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发行并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这就使一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如软件公司、电信业者、中介业者等)像商业银行一样都将发行和经营电子货币作为其主要业务。这种状况给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基础带来了严重冲击。如果其他公司发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电子货币,那么这些公司就可能越过银行单独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向客户提供电子货币。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账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3、对银行经营方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是不断追加投资和多设网点,发展的基础是资金利差。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其经营方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一方面电子货币的使用多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这就使仅有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而没有便利的计算机服务网络的银行经营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多样性会无形中削弱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将使得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识之士指出,商业银行如果近几年内拿不出可行的电子货币,那么其他电子货币发行单位将抢占更大的市场。这无疑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电子货币的策略

电子货币产品的开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生存意识迅速加强,利用金融业务及工具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业银行都已意识到了电子货币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哪家银行在该领域领先一步,其就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1、加快金卡工程建设速度,开发以金卡为核心的表外业务品种

1993年国务院听取电子部关于实施电子货币工程(金卡工程)的总体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国金卡工程的开始。我国金卡工程的应用目标是先从银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现代化的实用电子货币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授权、结算、发卡、流通、服务体系,最终减少现金流通量,以电子货币(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现金流通,与国际金融支付体系接轨。实施“金卡工程”发卡银行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存通兑,可以实现银行电子化、网络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点在于推广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的应用。这是由于我国网络环境相对欧美而言比较差,且我国的支付工具也相对比较落后,现金交易占了交易总金额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确定先发展银行卡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础上发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银行卡发展的比较高级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国12个金卡工程试点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全面投入运行。1999年初,各商业银行卡发卡量达1亿多张,银行IC卡300多万张。我国IC卡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IC卡在我国的生产、应用发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贸、交通、电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业收费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国IC卡发卡金融机构达55家,发卡量达3.8亿张。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饭店、商店、宾馆等特约商户约13万家,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4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13万个,截止2002年交易总额为84532亿元。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的水平。我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建设己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实施了电子货币(银行卡)工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种类较多,使用范围局限性较大,使用成本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国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应加快信用卡合作开发步伐,将现在的四大信用卡合为一卡,增强信用卡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户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提供合作的条件。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可率先统一表外业务创新的标准,开发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的各种新型服务工具,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同时加速电子货币创新步伐,用以抗击网络银行对其业务的可能冲击。

2、积极开发新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扩展原来的银行业务如在柜台之外办理存款取款,开设个人理财账户如消费账户、投资账户、外汇交易账户等,以办理及个人消费信贷、教育投资信贷、投资组合工具等业务,积极与各大型商场、超市等电子货币使用频繁的单位联系,在以上单位设立POS机等,将银行、单位、政府、个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庞大的服务网络,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抵御电子货币带来的商业银行收益减少的危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随着以IP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深化,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帐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将逐渐弱化,因为新的在线电子支付的手段不断更新将不断削弱银行在结算方面降低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过程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从而网上业务的重点将日益向为公司和个人提供理财咨询和金融增值服务方面转移,Internet网、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使传统银行在分支机构和结算体系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借助Internet网,总分行制商业银行能够在网上实时、快捷地提供个性化、互动性极强的金融服务,结算支付将逐渐成为廉价的、甚至在将来是免费的无偿金融服务,因为这是网上银行争夺客户和网上金融市场份额所内生的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网上银行将日益向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网上拍卖和其他网上投资业务方面发展,网上银行在这些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资金的相对充裕,网上投资理财技能将成为稀缺的信息资本,银行业与证券业将日益走向融合,关于投资咨询和理财的信息资本的运营效益将日益成为决定网上银行成败的关键。

3、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主要营销方式

电子货币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之间和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对电子货币的流通总规模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商业银行的职能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商业银行之间将为争夺网上电子货币支付、结算上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激烈的竞争,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提高在线电子货币支付和结算的服务质量,甚至会导致这几项业务走向完全的免费,商业银行和其他在线金融服务企业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更加激烈。网上商业银行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在本质上就是争夺网上客户群,就是争夺网上金融市场份额。网上银行收回经营成本所依赖的经营收入和资本收人,将主要依赖网上广告收人、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收人和驰名品牌、商业银行的驰名网站门户的数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场增值。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与其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货币类的金融服务。同时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如为强化消费者信心,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在使用电子货币中遭受损失的客户给予一定的赔偿。商业银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使客户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争取占有更多的顾客群。

4、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安全性一直是电子货币使用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总体形势来看,为保证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专门签订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统。目前正在运行的无条件匿名电子支付系统和可记录的匿名电子现金支付系统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电子货币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局限,目前人们对银行电子货币安全性的担忧并未减轻,任何经营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货币业务的机构都希望他们的帐户管理和风险管理系统能受到严格的控制,能够防止虚假电子货币在系统上进行交易。但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条信息途径的使用,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计算机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防范越来越重要。对于电子货币业务,如果安全系统被破坏,则可能导致欺骗业务发生。而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子银行业务,未经授权的闯入既可为银行带来直接损失,也可以产生其他问题。例如电脑黑客通过网络闯入电子银行业务系统,寻找使用客户的机密材料,使客户利益受损。而缺乏对系统的严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闯入系统设置病毒,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损失。电子银行及电子货币既可能遭受外来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内部职员的破坏。某些心术不正的职员可通过在暗中获得的数据进入客户的帐户窃取资金,而另外一些职员不经意的错误也可能对银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继续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促进电子货币业务的发展。

结论

虽然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较晚,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距离,但近年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与电子货币有关的服务,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领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银行POS系统,以及使用IC卡代替现金用于小额支付的预付式系统等。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网络用户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电子货币、网络银行业务的需求必将迅速增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国际化、传统银行业务衰退等国际性发展趋势,重新认识银行固有的结算、信用创造、资金中介等职能,重新检讨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制定新的经营战略,是经营管理层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电子交易业务,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如何与Internet结合,应积极研究并及时展开工作。首先抓紧时机上网,以防再度发生被抢注“域名”事件。网络银行业务可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开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务,分阶段逐步展开。否则,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损失无可估量。

参考文献:

(著作)金光华、田昊箭、王蓓、刑林明:《电子货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页。

(著作)唐应茂:《电子货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页。

(著作)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页。

(著作)陈进:《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页。

(著作)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页。

(论文)陈颖:《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思考》,《广东经济》2006年第7期,第72页。

(论文)孔立平:《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页。

(论文)陈湛匀、李文斌:《我国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发展研究》,《新金融》2000年第8期,第34-39页。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 风险管理 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领域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1985年,我国第一张信用卡正式发行,标志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开端。30多年期间,我国的信用卡业务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从发行银行、信用卡发行数量以及相关金额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展,信用卡的普及也带来了人们用卡意识的转变,借钱消费,已经由传统观念里不愿意去接受的行为转变为一种时尚和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信用卡业务也给银行的业务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的主要来源。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种类

但与此相伴随的,还有信用卡风险带来的种种问题。商业银行出于业务发展需要,盲目发展信用卡业务,降低审核标准,给后期的信用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隐患。信用消费容易形成呆账,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重大的损失。所谓风险,即不确定因素。信用卡风险是指信用卡的发行、管理主体在信用卡的业务管理、经营过程中发生非正常范围内经济损失的可能。信用卡的风险存在于信用卡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信用卡的使用、支付和结算等环节,牵扯到的行为主体也罗多,包括信用卡发行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使用的特约商户、信用卡持有人等。

信用卡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在信用卡的管理过程中,银行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较高,而银行的审核手续不可能极尽所有相关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导致信用卡风险的增大。信用卡的风险有不同的各类,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来自于贷款单位和个人的信用问题,主要是由于借款单位或者个人不能在还款日如期归还,导致商业银行损失本金和利息的现象; 所谓欺诈风险,是指由于持卡的主观恶意所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相比信用风险更难提前避免,而且损失金额往往更大。操作风险是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运营过程,风险主要来自管理环节和流通环节,主要是由于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和执行过程中的失误,监管的缺位等造成的。还有一种风险为宏观风险,它具有系统性和不可避免的特点,来自于整个的市场经济形势,无论商业银行有多么完美的风险管理技术,在系统性风险到来的时候,也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在危机爆发、经济衰退之时,良好的风险管理能使银行不至于毁于一旦。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相比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金融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我国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低,管理队伍实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存在,导致我国现在的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着种种问题。

首先是我国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落后,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信用卡业务进行规范,现在沿用的,仍然是1999年的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业性规定,约束性不强,而且对于信用卡管理中的新问题无法全面规定和避免.另外,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责任的法规缺失,而且信用卡发展中,相关制度不完善,比如现行呆账核销制度不完善,在不良资产增加的情况下,不能有效的规避信用卡风险。

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个人信用约束方面的立法缺失,公民个人的征信系统的缺失,更加剧了该现象。个人征信数据系统建设和运行存在的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在采集、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困难重重,征信系统的建设难以适应信用卡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快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套体系是综合的、全方位的,首先应当包括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的立法机关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的管理经验,尽快完善信用卡法律的制订,金融的监管机构要从金融发展和信用卡业务的实际出发,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并从制度和规定方面加以完善,织就一张完善的防御网,以防止信用卡业务发展中的监管漏洞,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惩戒。在具体的业务层面,要规范信用卡的收单等直接相关的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出于发展信用卡业务的需要,对银行卡的收单手续费规定较低。金融监管部门应完善信用卡业务中的第三方支付系统监管体系的建设,确保发卡机构的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需要测算发卡银行、收单商户的成本,修订并完善交换费率以交换费率单笔封顶的规范。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应当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信息平台,对全社会的所有信用卡使用主体和潜在使用主体的信用记录收纳其中,建立联网机制,对相关主体,比如地方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银监会、企业、公民个人的信用记录实现共享,更好地实现信用的监督,出台正式的征集管理条例,强化对公民个人的隐私权的保护,对信用卡业务的采集程度、采集范围等进行规范,使相关的机构需要时能够快捷、合法地获得相关的诚信记录。建立惩罚机制,如果不能及时报送相关的征信信息,或者征集信息的真实性差,不配合相关的信用查询的行业,加强处罚。

最后,作为商业银行本身,要夯实自身的基础,打好内功,使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的控制制度。站在整个银行的角度看风险管理,彻底打通以前以部门为界限的设计工作,把风险控制职能分解到相关部门,从而实现业务的全流程控制。加强对内控制度的监督,提高执行力,加强每项业务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和提高内部审计的强度和覆盖面。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控制度的建设、执行部门。

参考文献:

[1]马春峰.商业银行信用卜业务运作仁[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曹亮.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5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碰撞出完美的火花,信用卡业务也就应运而生。从20世纪初,信用卡业务在美国的起源,到1986年,中国银行在我国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人民币长城信用卡,再到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贷记卡——广发信用卡,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在机遇与挑战中蓬勃发展,为银行产品升级和业务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2002年以来,我国各商业银行发卡机构之间竞争加剧,加上越来越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信用卡以其方便快捷的特色服务了消费者,满足消费者消费、理财等各方面需求,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机遇良好,同时新时期也给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机遇,应对严峻的形势,选择怎样的发展策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新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

 

   (一)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历程及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信用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的付款方式,具有消费信用的特点。在一定的信用额度内,信用卡可以先消费后还款,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信贷产品,是一种小额、循环、信用免担的消费信贷业务。信用卡具有信用消费、转账结算和存取现金等功能。与现金相比,信用卡不仅便利易携,且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对拉动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信用卡发展时间虽短,却快速成为社会各界的新宠,成为个人信贷的主要方式。

在我国,信用卡业务从初步发展到联网通用,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同时起步,为信用卡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系统和网络基础;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全国“金卡”工程启动,银行卡实现了飞跃发展,各大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信用卡业务;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信用卡逐步实现了全国联网通用。在经历了成长阶段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主要特点有:增加支付方式、便于个人理财、积累个人信用记录、降低交易成本、方便快捷以及增值服务优厚,这些都成为多数消费者选择信用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居民常用的支付方式有借记卡、现金和信用卡。据了解,有超过60%以上的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商场、超市、购物中心是绝大多数持卡人信用卡消费的场所,另外,随着网络交易平台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持卡者将信用卡运用于网络购物,使得信用卡在网络消费中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信用卡支付业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上国内商业银行都在寻找一条能够使信用卡与我国零售业务协同发展的未来道路。根据调查显示,近半的消费者因为信用卡而增加消费,其中,将近四分之一的消费者增加了20%以上,可见,信用卡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信贷业务将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目标。

不仅如此,信用卡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切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的信用卡服务理念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调整和优化现有业务结构,促进银行收入来源多样化,使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发卡数量大、使用范围广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指出,截至2010年底,国内信用卡发卡量比2010年年初增长23.96%,信用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到32%.再比较我国银行2011年三个季度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仅201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就从2.42亿增长为2.68亿,信用卡发卡量呈稳定增长趋势,信用卡业务量急剧增加,信用卡消费成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我国各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自己的信用卡中心,专门发行和管理信用卡,维持信用卡业务的独立运作。可见,信用卡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

而从2002年全国银行卡启动“314”工程至今,商业银行卡已经基本上实现全国范围的联网通用,更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法规为其保驾护航,使跨行交易畅通无阻,更利于信用卡业务发展范围的扩大。随着信用卡境外受理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更拓展了境外服务的功能,实现了人民币境外交易和结算,满足了特殊用户境外消费的需要,信用卡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自此,我国的信用卡业务也进一步实现了走出国门的目标和需要。

巨大的发卡量和信用卡使用范围的扩大使得信用卡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和银行产品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银行零售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运用渠道多、功能不断完善

信用卡业务的存在和发展与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紧密联系着。在信用卡使用功能上,随着我国公民对消费、投资、理财等的进一步重视,对信用卡功能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对信用卡的外观上,客户也开始提出方便携带、卡面美观等要求。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信用卡产品业务,丰富信用卡功能,从原始的持卡消费到适应发展需要的商业投资、个人理财,运用渠道也从一般的ATM取款机拓展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交易渠道。多元化的支付渠道多层次的满足了不同需要的消费人群,信用卡本身也设计得精致美观、小巧便携。

3.客户群体年轻化

随着信用卡市场的扩大,信用卡不再是成功商业界人士的专利,年轻客户群体将成为社会的主流。根据万事达组织调查显示,2008年来,我国大学生持有信用卡的比例从29%增到37%,这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至少持有一张信用卡,有少部分学生甚至持有两张以上的信用卡。这些年轻群体具有分布较广、人数较多的特点,且更容易接受新兴的消费方式。为了适应客户群体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推出了针对年轻人的信用卡业务,如交通银行推出的Y-POWER信用卡专属于18—30岁的年轻人,中国银行推出的淘宝校园卡则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

4.增值服务优厚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已经不仅仅运用于刷卡消费领域,为了吸引广大消费者,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信用卡的各项增值服务,如刷卡消费将赠送积分兑换礼品;也可以从与银行联手的商家处获得较大的优惠;购买家电、私家车等可以分期付款等等。信用卡增值服务的品种虽然各银行不尽相同,但都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于银行而言,是通过满足客户需要最大化来赢得客户。

从《2010中国信用卡用户使用行为报告》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积分兑换已经成为信用卡除支付业务以外最受欢迎的增值服务,而随着信用卡业务竞争的加剧,持卡人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刷卡来获得积分的单一优惠服务,越来越多新开发的增值服务也逐渐受到大家的热捧。以交通银行为例,2010年交行推出的与保险相关的增值服务“刷得保”,以其业务程序简单、资费优惠、保障范围广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信用卡消费者的欢迎。“刷得保”业务的诞生,突破了银行信用卡增值业务的发展瓶颈,从客户的需要出发,也成为了交行信用卡赢取顾客的有利武器。

5.市场进一步规范

一方面,信用卡业务是在我国宏观经济不断改善、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提升的大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更是在我国科技水平进一步繁荣的新时期下步入了更成熟的时期的。因此,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及其各级政府机构都为了完善信用卡市场推出了一定的措施,积极有效的推动我国信用卡市场的有序发展,引导信用卡业务走向更完善和广阔的领域。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公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信用卡市场也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健康、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促进了信用卡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结合,可靠的保障了信用卡市场的有序运作,更精密的身份识别系统及其密码保障满足了消费者对信用卡使用安全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类似“一卡走天下”、“方寸之间,信用无限”这样关于信用卡宣传的广告语,大家已经不再陌生,然而,在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一片红火的趋势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手中的信用卡隐藏了诸多安全隐患。信用卡业务在我国仍属于一项新兴业务,这也决定了其还需要一定的成长期才能走向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将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看清市场繁荣背后依然存在的问题,解决制约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瓶颈”,商业银行任重道远。从近几年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上看,还存在着业界对其认识不足、发展水平低、套现问题严重、信用卡犯罪屡禁不止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客户群体对信用卡认知度低

1. 国人消费观念的制约

虽然信用卡更方便、灵活,但由于许多消费者对信用卡消费方式并不完全了解,只有少部分能够区别信用卡的作用和优势,基于外界对信用卡安全等方面的顾虑,加上我国公民长期以来对传统消费方式存有依赖,现金消费仍占主要地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观念在本国消费者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因此更多消费者宁可选择安全可靠的现金支付形式,而不愿意尝试方便快捷的信用消费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消费者一直奉行着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坚持积累消费,对借贷消费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目前我国银行卡市场上,借记卡的使用率依然较高,且远远高于信用卡。例如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为25.38亿,而信用卡则为2.68亿,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9.47:1.即使是在信用卡中,准贷记卡依然占很大一部分的比例,真正能够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持卡人还属少数,如何转变国人的消费观念,使贷记卡多样化的功能深受消费者欢迎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发卡量高但激活率低

在对持卡者未激活信用卡原因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较多持卡客户办理信用卡的初衷是帮助发卡行完成办卡任务,或被银行办卡的优惠宣传噱头所吸引,这些都成为大家热衷办卡却未及时激活使用信用卡的主要原因,而激活程序繁琐、不了解激活程序、忘记激活和持卡者一些其他原因也成为影响持卡者激活信用卡的一般原因。因为办卡人群中,只有少部分客户是因为自身实际需要主动办理信用卡的,由此衍生了较多的睡眠卡。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显示,截至2010年底,国内信用卡发卡量虽然达到2.3亿张,但活卡量仅为13,158万张,活卡率为62.31%,近亿张卡未激活。办卡而不激活使用不仅是对银行资源的浪费,增加了银行负担,更是对银行发卡机构提出了挑战。

(二)发卡商业银行自身重“量”轻“质”

1.各商业银行“圈地”现象严重,申卡门槛低

根据2010年国内信用卡产品数排名,招商银行的产品数量最多,总数量超过80种,而中信银行和农业银行产品数也达到60种以上。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竞争态势的愈演愈烈,使得各行为了提高发卡量,抢占信用卡市场占有率,纷纷开发各种新式信用卡产品,或推出降低手续费、免年费、提高信用额度等吸引客户的优惠措施,用尽浑身解数来争取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在业务办理上,为了追求业绩,各行之间“针锋相对”,常常降低申请人申领信用卡的条件,更有甚者仅凭一张简单的身份证明文件就允许客户办理信用卡或提高授信额度。尤其是面对年轻的办卡群体,很多年轻人没有资金担保或有效的收入证明文件,而银行为了获利刻意降低办卡门槛,不顾由此带来的弊端。这种过度“圈地”使银行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一旦信用额度超出持卡人的偿还能力范围,持卡人不能按时还款将影响银行资本流动性,银行将可能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

2.信用卡产品过度同质化,个性化产品服务不够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发行的信用卡种类和功能来看,各银行所采取的信用卡服务策略基本无差异,都是以整个目标市场的客户群体为服务对象,缺乏对市场的细分,无法整合各种人群需要。目前,四大商业银行倾向于发行普及各个阶层用户的卡类,而一些股份制银行如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则更热衷于招揽高端客户。论文格式然而,流通于市面上的信用卡产品大多涵盖了相同的转账、取款、刷卡消费等功能,使用功能全但缺乏个性,同质化严重,各个银行间尚未形成符合本行特色的品牌服务,在营销手段、经营策略方面更是盲目随意,不能推陈出新。

在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中,有近三成的持卡者认为各行信用卡没有差别,有五成以上的持卡者认为各银行信用卡有一些差别,认为有较大差别的持卡者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2%左右。各个银行信用卡的服务水平和差异化水平不明显,使客户不能比较不同行信用卡之间的区别和优势,影响了大家办卡、用卡的积极性。

(三)信用卡风险问题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弱

1.信用卡犯罪屡禁不止

随着信用卡发卡量的不断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持续拓宽,我们更应该看到,信用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风险突发频率变高,给社会、人民以及银行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一方面,在市场上,信用卡欺诈犯罪所带来的风险迅速攀升,伪卡盗刷、冒用他人信用卡、盗用他人账户的行为屡禁不止,给持卡者经济上带来损失,削弱了他们对信用卡支付方式的信心,导致他们对银行所提供服务的安全性表示怀疑,也影响了银行信誉。另一方面,信用卡恶意透支和非法套现所引发的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金融支付体系的重大隐患,不法分子将信用卡当成变相融资的工具,违反了国家对信用卡使用的规定,也使发卡行所承担的还款风险增大。

从央行的三个季度的《2011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来看,201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均在前一季度的基础上增加了5.18亿、17.22亿和7.23亿,增长6.7%、21%、7.3%,.大量的未偿贷款额形成了银行的坏账,不利于银行资金的有效流动,由此引发的风险一路飙升。而这对持卡人本身,也将影响他的个人信用记录,阻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

2.监管不严,相关机制有待改善

面对市场上频频出现的信用卡犯罪现象,相关部门却依然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对信用卡犯罪现象的惩处条款还不够完善,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条款也只是纸上谈兵,才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虽然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有规范信用卡申请和发行的《合同法》,也有规范信用卡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还有规范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商业银行法》、《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等等,但常用的信用卡相关规章仍然沿用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随着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越来越迅速,加上信用卡犯罪的突击性、快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加上我国信用卡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银行和有关机构立法和侦察都带来了难度,因此,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明显滞后,法律效力较低,起不到很好的制约作用,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规制。

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疏于防范,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许多银行重视发卡数量而轻视后期的管理,忽视对申请人资信的审核,仅凭电话核实申请人身份,并未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申请人。加上银行在对有关信用卡办理的规章制度执行上松紧不一,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效果。随着现代信用卡犯罪的高技术趋势越来越明显,银行反欺诈技术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的防范也更需要重视技术水平跟进。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对策

我国国内信用卡的发展还有很大的需求,还有很多改善的空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和信用卡风险所带来的巨大隐患,如何在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中抢占先机,推陈出新,使得信用卡能够发挥更广泛、更突显各个银行功能的金融工具,需要我国商业银行投入巨大精力去经营,更需要全社会提供一个健康、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银行自身

1. 建立有效内控机制,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

面对急剧飙升的信用卡不良率所增加的信用卡风险,国内商业银行要处理好规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不能单方面注重信用卡发行量而忽视了潜藏的风险。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遵循全面、谨慎、独立的原则,有效规避风险,在对申请办卡者授信额度的审核中,发卡行应严格执行审核人员责任制,不能单纯依靠客户所提供的信息和简单的调查来核实客户真实情况,要加强对客户及其周边情况的的沟通和了解,掌握更加可靠的客户信用状况,避免发卡行由于审核不严而引发操作风险。同时,银行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水平,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尽职调查,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审核通过的客户,银行不能就此放松警惕,要实时了解持卡者的用卡情况和还款信息,一旦发现持卡者不能及时还款或者过度透支则积极采取措施,以便有效的识别、防范和控制信用卡客户风险。

同时,银行的内部控制要与该行所面临的风险特点相适应,结合信用卡业务的特点,识别各类风险因素,完善银行内部监控系统,防止业务风险的发生,及时发现和反馈内部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2.突破传统营销策略,加强个性化服务

如今,信用卡产品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明显,单纯依靠简单的宣传和推销信用卡产品已经不能吸引客户眼球,发卡行只有大胆设想、不断创新,突破传统的营销策略,方能百战百胜。在营销方式的选择上,发卡行要将客户始终摆在中心位置,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客户、增强信用卡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必须采取专业化营销策略,建立严密的业务运作机制,准确分析客户的行为和想法,完善服务手段,将营销贯穿于整个发行过程中,包括前期宣传、中期办理和后期服务上,密切贴近客户,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契机,以服务作为特色,建立银行的同业竞争优势。

依照对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和银行本身的优势,发卡行应该针对经营策略全面定位细分市场,寻求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面向不同阶层、不同定位的人群开展差别化服务,重视产品个性化,避免同质化现象出现。对市场的细分包括一方面对客户的资产状况进行细分,区别中高端客户和一般客户,重点关注高端客户需求,确保以高端客户带动一般客户;另一方面要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心理因素的客户进行细分,如对于成功的商业人士,应提供给他们便于业务需要、结算便利、与他们所处社会地位相匹配的商务卡,对于都市白领女性,则应提供更多保障女性健康、带来生活便利的女士卡。由此可以引导大众的消费观念,让不同需要不同阶层的消费者都真正被信用卡便捷、方便的使用功能所吸引,提高活卡率。

3.创新思路,注重品牌建设

持卡人手中的信用卡,不仅仅简单的代表了一张冷冰冰的卡片,更应该代表了客户的形象、地位和气质。因此,建立一个深入人心的信用卡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定位一个强大、独特的品牌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建设是信用卡业务的经营核心,必须赋予不同的信用卡产品不同的特色和内涵,全方位的带给客户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在功能上,发卡行要致力于增加产品附加值,如设计与其它社会主体联合发行的联名卡、特色卡,集信用卡一般功能和附加积分、打折于一体,让持卡人享有更多的附件功能和优惠,从而赢得和巩固了相应的客户群体。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的中银淘宝信用卡、工商银行的国航知音牡丹卡,使信用卡在基本功能上添加了新的特色,这些都是很好的借鉴。在卡面设计上,一些颜色鲜艳、精致美丽的信用卡更博得年轻客户群体的喜爱。如已发行的中信魔力女人卡、兴业银行的加菲猫卡,精美的设计深受欢迎,在发行量上也占一定优势。

完整的品牌理念还要具备发卡行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工商银行的牡丹卡、农业银行的金穗卡、中国银行的长城卡、建设银行的龙卡,朗朗上口的卡名就是银行母体的代表,但由于各行缺乏较强的品牌建设策略,使得相互之间缺乏竞争优势,发卡量不相上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信用卡的内涵和形象是依托于母体银行文化建设起来的,而母体银行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则间接引导客户识别、认知和选择自己信任、中意的信用卡品牌。目前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的品牌建设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客户基本能够了解不同银行的信用卡品牌,但区别其特色和功能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发卡行更应该致力于建立更高标准和特色和品牌文化,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以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同感。

(二)社会监管层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对信用卡产业的社会监管主要包括对整个信用卡市场参与者的有效监督和对信用犯罪、欺诈犯罪的有效惩处机制。由于不同类型的犯罪有可能产生不同的风险程度,因此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将不同种类的风险纳入不同的监管范畴中,无论是直接产生的信用卡市场风险,还是由其他风险衍生而来的风险,有关部门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完善信用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卡市场运行环境,才能降低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

在产业监管上面,我国可以借鉴信用卡监管的典型——美国。纵观美国,银行卡市场成熟,具有影响全球的支付机构。美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实行责任分工制,监管主体和监管政策明确。美国有关银行卡管理的相关法律共有15项,几乎每一项法律都进行了若干次的修改,因此,相关法律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都进行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约束,就此而言,美国针对银行卡的法律法规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然而,近几年来美国信用卡风险不断显现,尤其是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萧条,美国的信用卡产业也面临了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和垄断诉讼问题。而我国信用卡市场起步较晚,相比美国市场机制和监管政策更不完善,还应该在我国银行业实际监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基础上,分析总结国际上对信用卡产业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积极措施。

2.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个人征信体系是信用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但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社会征信体系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社会工作的信用意识淡薄,个人信用的透明度较低,市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征信体系的建设方面也缺乏一个统一的采集规范和判断标准。要完善信用卡业务的相关监管机制,如何引导社会信用建设走向完善统一也显得非常重要。社会监管层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公众诚信意识的培养,在加快个人征信相关立法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社会诚信标准化建设,提高国内个人征信的整体水平,增强个人资信评价报告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有效改善我国信用体系缺失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