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摄影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摄影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设计 感恩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信息化对高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教学不再是教师利用教科书、板书及其它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而是集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为一体,把一些抽象晦涩,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以笔者所担任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三单元主题表达感恩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以期对高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有所启示。
一、设计思路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用英语表达感恩。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一系列图片、音视频、网页、word文稿等文件,集图、文、音、视、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储备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过程。
笔者所任教的学生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学生英语语法水平掌握不是很扎实,加上词汇量偏少,平时表现比较被动,上课互动性不强,但是他们有着良好的信息素养,喜欢上网,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喜欢张扬自我、有成就感,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此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能很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本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交际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用于表达感谢的英语词汇,短语和重要句型;能流利地用英语表达感谢,语音语调正确,没有语用错误;学生理解视频里的听力部分,并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养成说谢谢懂得感恩的好习惯。能学会懂得礼貌,有教养有文化,和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具体步骤
课前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有关感恩的资料(网页、图片、书籍等)。
1、借助PPT图片通过短暂的热身活动,讨论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说的两个字,引出说“谢谢”的主题。
2、通过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创设各种情境,问答互动,讲解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观看2分钟左右的视频《父亲的爱》,感受亲人对我们的爱,但是我们时常却缺少感恩的心。
3、观看视频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应该感谢的对象有哪些?(包括老师,父母,同学,室友,朋友等)。并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表达我们的感恩呢?收到礼物,邀请,别人问候,接受服务和帮助等等。
4、为了让学生更能感受在具体的环境下表达感谢,笔者在网上找到1分钟左右的视频,是明星胡歌获奖表达对导演和制作团队的感谢。(学生之前追胡歌主演的电视剧,因此胡歌用英语表达感谢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5、总结上述用于感谢的英语中常用词汇和句型。还有更多的表达感谢的英语用语,比如英语考试感谢信的写作,会发到学生QQ群里供学生自学用。
6、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查找和运用学到的词汇和句型知识去讲述上次说感谢的经历,包括时间,对谁,因为什么事,和对方的回复。并布置作业写一封感谢信给自己的朋友,家人,同学或室友等,注意一定是手写,不是打印或发短信,让他们从字里行间里感受到你的爱和真诚的谢意。之后发到班级QQ群里供学生们分享感受。
四、小结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英语教师要重视英语学习策略。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根据教材中的情境,真实再现于课堂并创造新的环境。这样就无形中发展学生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在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后,给学生们观看一些与本次任务相关的英语视频和电影,并进行赏析,提高英语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同时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内,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鼓励学生课外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的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摄影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电话营销;职业迁移;人才培养
一、教学背景
作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首批品牌课程,电话营销申报为2016省教育厅MOOC项目。选用高职高专呼叫专业规划教材,结合行业标准、技能考证及大赛的相关要求,教材经二次开发,以电话营销中六个典型工作项目创新课程内容,本课选自项目5中的任务二 “处理客户异议”,内容为全景展现精准营销的企业应用,解决盲目电销导致异议频发的现实问题,两课时共90分钟。
授课对象是大二呼叫专业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呼叫坐席基础知识,善于运用网络资源,但在顶岗实习中普遍存在缺乏沟通技巧、盲目推销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知识、能力、素养目标,其中建立用户分类属性标签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匹配用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策略
1.信息化策略
为避免传统教学中“拖延”“搭便车”等现象,选择国内团队协作工具创导者Teambition团队协作平台,搭建“电话营销”在线共享教学资源库。教师通过Teambition下发、推动、帮助并监督学生团队定时完成课程任务,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页、桌面、移动端认领任务、既分工到人又协作共享,并辅以微课、微信、微动画、微游戏、微直播、微视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其学习兴趣。
2.技术路线
为解决盲目推销导致成交率低的问题,课程团队挖掘中国移动后台用户消费数据,与学生共同建立分类属性标签细分用户群,实现精准产品匹配。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将课程岗位化,引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以下简称“我院”)VBSE虚拟商业社会实训平台和校企合作单位――中国移动战略合作伙伴合肥天骋电子商务公司的真实电话营销工作,课堂角色扮演、实训虚拟经营、实际操作顶岗实习三管齐下,实现教、学、做一体课岗对接。
三、教学过程
1.第一阶段:课前翻转
掌握异议处理的步骤和技巧。课前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醒学生登录Teambition认领课程任务单,翻转学习项目五种异议处理的微课视频,并在微信发起投票,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经常遇到的客户异议是什么。
2.第二阶段:课中实训
(1)第一步为预习检查10分钟,教师打开Teambition平台,检查课前翻转学习情况如下:2015呼叫班有两位学生没有认领任务。19位学生在分享区反映顶岗实习中虽运用了异议处理话术,但仍常遭遇拒绝。预习检查后教师结合微信投票、实训作业、顶岗实习业绩,总结出共性问题――盲目外呼是导致成交率低的主要原因。
(2)带着问题进入第二步:攻克难题25分钟,树立精准营销理念。教师首先播放Flash微动画,还原顶岗实习中移动增值产品电话营销微情境,将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引入课堂,实现课堂岗位无缝对接的开放发展理念。师生共同打开Teambition,为中国移动增值产品设计精准营销方案。通过识别产品标签以知己,再构建用户标签以知彼,进而实现精准营销匹配需求。接着通过案例视频中的微游戏巩固学习成果。
(3)第三步为技能操练25分钟,强化精准营销意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增值产品精准营销方案对“流量包”产品进行模拟实际操作训练,开展学生互评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给出示范视频。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小组局限进行信息化头脑风暴,在Teambition分享区共享精准营销心得。教师将学生的分享心得总结成顺口溜便于大家记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课堂信息化沟通,提升学习效率。
(4)第四步为企业虚拟经营30分钟,以提升精视销能力。学生打开VBSE虚拟商业实训平台,查看宝乐童车采购部CRM软件招标公示,分角色模拟投标过程中的电销异议处理场景。学生分为微群组,做到举一反三,自选品牌作为CRM软件供应商,与宝乐童车方进行接洽,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自身产品特色进行精准营销微应用,用虚实结合法,实现精准营销理念可应用,可拓展,可复制。
教师通过映客直播,将学生模拟过程直播给行业专家。由专家在线点评,提出改进建议的同时,在直播呼叫中心工作现场,请优秀员工进行示范。至此,课上环节结束,学生细分客户精准得当,推荐产品精准有效,话术技巧贯穿其中,已具备呼叫坐席精准营销岗位技能。
3.第三阶段:课后实操
课后,学生登录Teambition认领课后实训任务。拍摄任务视频,上传至Teambition,分别由学生、教师、行业专家打分。课后一周内专家通过映客直播进行微访谈,从专业角度点评实训任务完成情况。直播过程中,学生通过评论提问,请专家现场解答。接着学以致用,进入校企合作单位――中国移动战略合作伙伴合肥天骋电子商务公司顶岗实习,由天骋公司销售主管进行现场指导。
顶岗实习中学生登录Teambition手机端秀出业绩,互相竞争。本周顶岗实习结束,移动增值产品销售业绩显示全班平均成交率上升15%,并由本周“销售之星”通过映客直播分享成功经验。此过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可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更授之以渔,使学生拥有应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迁移力,完成从呼叫中心坐席、主管到大客户经理的职业能力迁移。
课后,教学团队通过梳理顶岗实习录音、成交记录和后台数据,将移动增值产品精准营销方案整理拍摄成微视频,上传至Teambition和云课堂平台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中,践行共享发展理念,面向企业开放产教融合平台。
此外,课程考核成绩由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实战表现、课后实训作业和顶岗实习业绩共同组成,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在Teambition平台上实时呈现。
四、特色创新
1.多元见“微”,升华学习体验
践行五大理念,挖掘信息化资源,将微平台、微课、微信、微动画、微情境、微游戏、微应用、微直播、微视频等碎片化资源加以整合,形成多维度交互课堂,升华学习体验。
2.递升知“著”,迁移职业能力
工作任务驱动、三大平台贯穿践行我院理实一体、素能本位的育人理念,课岗对接提升职业迁移力,校企联动打造生态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摄影学习计划范文3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继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之后,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形式。它的主题思想符合素质教育和国家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本文第一部份通过引入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并与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五个特点。第二部份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了六项策略,并通过实践应证了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论: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学设计理论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80年代中期以前,电化教育工作者注重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媒体的作用与使用的研究;90年代初,教学整体改革不断推行,以李克东、谢幼如为代表的专家们,提出了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原理,提供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设计模式、表格(即:三表一图)和课例。并对教学设计给出了定义: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问题,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1]
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对在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系列建树[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3)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但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4)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的能力。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我们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者,都还习惯于用“媒体论”、“手段论”来理解电化教育,习惯于把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现代教学媒体定位在“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形象直观、不限时空”的层面上。尽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些应用,但立足点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以“知识传输”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更多关注的是计算机题库的应用、课件的制作与播放(当前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已逐步开始关注资源库建设)。但对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设计,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还没有深刻的认同、熟练的掌握和广泛的运用。就在这样的水准上,信息技术以迅猛之势进入教学领域,不管你有没有能力接受,信息化教学(e-learning)设计已经横在了面前。
2000年,我市先后两次邀请上海师大黎加厚博士回乡作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专题学术报告,在我市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2001年笔者有幸去上海对“Intel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作了实地学习考察,正式注册作为网上学员学完了全套教材,下载、收集了大量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集锦,可以说使我产生了一种振撼和冲动,振撼之余,我也试着在本市内部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给老师们传输一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课例和全国动态,反馈的信息是:一部份老师热情高涨,主动要求参加这个项目培训和教学实验,但相当一部份老师认为“阳春白雪,和者必寡”,可望而不可及。由此,我在慨叹的同时,也想到了在内陆欠发达地区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
上海师大黎加厚博士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3]是: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项目活动。
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一:《影子》(参见附件1及光盘)
《影子》是美国一位山村小学教师向小学生们提出的一项研究小课题----观察春夏秋冬自己影子的变化、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并完成电子报告对外交流。结果小学生们通过一年的观察、记录、拍摄等,作成了非常完美的电子报告。当我将这份教案和学生电子作品在全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工作会上给大家演示后,与会代表不得不为这些小学生们的科学态度、探索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信息素养而惊叹。
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二:《金属铝》(参见附件2及光盘)
《金属铝》是国内高二化学教师通过“Intel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后,所作的一项课堂教学设计。我将这份教案在本市内一所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让老师在随机选择的班组织实施。实施结果是:一部份平常能主动学习的同学积极性很高,人人动手作实验,小组内能分工合作,很快收集到了许多图片、图像及信息资料,经处理,完成了《金属铝》的电子报告和网页,完成了形成性练习题。但也有一部份学生因失去了教师的传播与牵引而无所适从,因信息技术掌握不好而耽误时间太多,效果不太好。
从以上两个国内、外典型课例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其组织实施的大致过程是:将课程内容按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进度进行重新组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及其相关问题,形成问题情景和任务活动系列,组织、优选学习资源,设计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化学习,动手操作,参与实践,广泛收集、处理相关信息资源,获得知识,得出结论,以电子作品形式(包括:电子灯片、电子板报、网页等)提交任务完成报告,再对学生电子作品进行多元化评价。通过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将学生电子作品与教师教学设计资料(包括: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辅助资料、多媒体信息资源和评价量规等)形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上载到网站对外交流(参见附件光盘)。
我们不妨再选择一份关于《金属铝》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课例3(参见附件3及光盘),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进行比较、分析:
项目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
知识观知识是客观的,可以间接获得或通过传播获得。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
学生观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加工者,每个学生对知识都可能有独特的理解。
师生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的活动要配合教师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教师的活动要配合学生的活动。
理论支持有比较丰富的规定性理论支持,如传统教育理论、多媒体组合教学原理等。缺少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分析工具和教学方法的规定性理论支持。
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模仿、记忆。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解决问题。
教学结果获得的知识很系统,但往往是机械的,不灵活。获得的经验深刻但可能不全面。
综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是:
1.信息化教学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国家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上的全球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
2.信息化教学设计不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作为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以学为中心,倡导三种新型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信息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注重天才培养和弱差生个别指导。
3.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是要基于学生学习的水准,对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活动过程、评价量规、个别指导等进行设计和组织实施,而不是教师才华的表演和知识的广播。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4.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意识,掌握好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处理Word;电子黑板PowerPoint;网络浏览IE;网页制作FrontPage;电子邮件OutlookExpress等。
5.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了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包容关系。因为信息化环境本身就包含了多种媒体及其优化组合,也不可避免要包含有教学传递的成分,只不过,在学习环境中这些教学传递活动的启动者和控制者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
二.应用策略探索
1.进行可行性论证
要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升学压力很大、教育水平不高的内地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无异于“南花北植”,如果盲目地大面积推行,效果可能实得其反,所冒风险太大,也可能得不到行政领导的支持。我曾经与黎加厚老师一起探讨过绵阳与上海基础教育的主要差距,认为:经济文化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更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差距、教师信息素养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的要求、发展的必然;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始水平各地都差不多,出成果的空间较大;三是绵阳一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具备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水平;三是教育人事制度的推行,教育市场的竞争和教师能力的竞争加剧,有利于课题项目的实施。所以,在本市内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2.培养信息意识和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重要的是信息化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我市城市、县城以上中小学都正常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中学生以及部份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部份学生具有电子灯片和网页制作能力和网上浏览技能,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学生,其信息意识和水平优于教师。近三年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接受了现代教育技术示培训考核,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这些工作,为应用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3.开展“Intel未来教育”项目培训[4]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是国内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早倡导者和资深研究学者。为了广泛地推进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他们为中国引进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IntelTeachtoFuture)。(参见附件光盘)该项目是美国英特尔公司2000年初开始的一项全球范围的教育创新支助活动,计划在三年内投资1亿美元,培训50万名一线的授课教师,其中包括中国教师3万余名。2000年7月28日英特尔公司宣布在中国北京和上海正式启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出席启动仪式的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对此项目表示赞赏和支持,并称此项目将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对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近两年来,这个培训项目很快在全国14个省、市展开(不包括四川)。由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应用基于信息化资源环境下,将信息技术融入现有课程之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此课程将通过48~60小时协作研讨、互助互评的培训方式完成十个模块的学习。十个模块分别为[5]:
模块一: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简介
模块二:为你的单元计划查找资源
模块三:创建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
模块四:创建学生出版物范例
模块五:创建教师支持材料
模块六A:创建学生网站
模块六B:创建学生网站
模块七:创建单元计划支持材料
模块八:整合你的单元计划
模块九:评价单元计划
模块十:创建一个实施计划
我们有幸获得了培训教材及配套光盘(参见附件光盘),但因涉及知识产权而不能复制,只能首期优选2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互助培训、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访问网站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基本学完了该项目全部课程,拟在2002年开始,已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首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验,并进行校本扩展培训,逐步在全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中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
4.选择教学活动切入点。
为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新标准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还特别提出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无疑这是对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法规性支持。但就现有中小学学科分类及知识体系而言,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完全体现“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事实上是很困难的。并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果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话,完全可能是“牧羊式”教学,面对的风险是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作为学生的辅导者的角色也具有相当的实施难度,即使有计算机系统甚至监控系统的帮助,教师同时监督50甚至70多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其结果便可能是在学生自我探索期间不会得到太多及时的教师辅导,教师充其量是探索活动结束时和学生们一起作些总结工作。所以,选准切入点,适时有效地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便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任务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源,提出评价标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学习资源的设计、收集和利用;新型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表的设计及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在知识体系和考试评价占主流的现实状况下,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逐步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是以现实课堂教学为主,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优选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提出项目任务,进行精心设计,课前由教师组织相关信息资源,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进行拓展、深入学习;另一种形式是与学生活动课、选修课、特长培养等结合起来,提出一些适度超出课程范围的、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去探索、实践、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完成研究报告。这两种形式的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的教案,从小学到高中都已有了很多示范,通过注册访问英特尔(中国)未来教育网站:teachfuture.com/index.asp的《教案集锦》或英文网站:intel.com/education/,均可给大家提供借鉴参考的成品教案数千个,可谓浩如海洋,取之不竭。事实上,各个学校,尤其是一些上层次的窗口学校,均有自己的教学研究项目、科技活动项目、文学艺术活动项目,比如:绵是南山中学文学社的《三国演义研究》,绵阳中学的《奥林匹克竞赛研究》,科学城一中《科普教育研究》,东辰国际学校的《交往能力研究》等,均可以列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单元问题和研究项目。
----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现实教育中,要让教师一下子从主体地位“降”到指导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不习惯的,因为教师的职业古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进学校就是听老师讲课。但是习惯了的东西不一定是科学的、正确的,在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上,一定要让老师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逐步实现艰难的跨越:从教师的教为中心走向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师生等级关系走向合作关系;从教师是正确答案的代表走向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从教师如何广播知识和表演才华走向以学生的身份和水准去设计怎么学习、怎么探索;从CAI课件设计与制作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从单学科系统知识教学走向跨学科综合技能培养;从文字教材走向多媒体、网络化教育资源;从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三表一图”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参见附件光盘);从个人学科包干制走向多学科群体协作;从标准化考试走向多元化、创新性评价。
----无论教学设计模式怎么变化,事实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不可能切然分割开,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应该包含教学信息的传递。所以,我主张两种设计思想结合进行,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仍然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原理,经过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丰富的、健康的相关教育信息资源,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学习特点,坚持“教学内容渐进分化”和“媒体传播简单先行”的原则,指导学生掌握、运用好各类媒体的信息传递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多地表现为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型学习,与现实的课堂集体授课教学形式有较大差别。但是,三种教学形式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采用集体授课,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为学生提供示范,最大限度地扩大受益学生的数量。但集体授课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来说,个别化学习能弥补集体授课的这引起不足。但个别化学习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把握学习进度,将影响学习效率。并且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理解和高级的认知技能(比如问题解决和认知策略),个别化学习不如小组学习有效。所以,我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组合使用,使三种教学形式优势与缺点互补,既要让天才学生得到极致发挥,又要特别关注弱差生在协作化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情况。
----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便处于不同的角色位置。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谁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谁就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所以教师要对不同教学形式下的教学进度、教学资源、媒体使用、活动节奏等进行精心设计,使主体者能恰当、合理、有效地控制、管理。比如,学生在进行个别化学习时,要能够把握播放媒体,否则媒体就将控制学生,成为媒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尤其是老师向学生推荐网上教育资源时,一定要运用物理技术做好指定网站的锁定工作,非健康网站的屏蔽工作,要绝对保证向学生提供思想健康、质量优良、内容丰富的相关信息资源。
5.提供交流平台。
凡参加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项目的骨干老师,均要求有自己可供浏览、下载、上传的网站,和E-mail地址,项目老师之间随时相互交流、研讨、评价作业。将所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单元计划、多媒体支持材料、学生电子报告和网页汇聚在一个平台下,方便应用与推广。我市已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正在着手准备进行扩展性向下培训和单元教学计划设计的教学实验。
6.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是要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信息化环境建设没有一个最高标准,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要达到“信息化”的程度,还有一个较长时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的理解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能以是否建“校园网”为唯一标准,在无钱建网时,可先建现代远程接收站+信息化网络教室+电子音像+其它信息资源,也可组成一个信息化环境。最简单的单机上网也可实现对外交流。可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对硬件环境的适应性是很强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先进的现代教学活动,尤其是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对促进创新素质教育实施和现行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习为中心”,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只要注意策略,在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也一定能够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推广工作的。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3]黎加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电子报告.2001.
摄影学习计划范文4
一
在新课改背景下众多教师摸索、总结和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方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使英语课堂变成充满乐趣、充满竞争、充满激情的乐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1.布置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实施分层布置作业。
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认知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业内容要尽量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一般来说,笔者习惯把全班分成三个层次:A组、B组、C组,确保优等生吃得精,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比如:“如何预习新课单词”,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A组:查字典,运用重点词汇写一段文字;B组作业:查字典,用每个生词各造一个句子;C组作业:拼读并抄写单词,包括中文意思及词性。这样,学生各尽其能,最大限度地培养了自学能力。
2.作业要强调实践性。
英语课堂教学应强调实践性,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作业布置方面也应该逐步走向实践化。在学完“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What’s your friend’s favorite subject?”要求学生先对身边的朋友作一个调查,然后写一个报告。这样学生复习巩固了本单元所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3.作业要注重合作和探究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适时设置探究情景,让学生探究并描述发现的过程与结果。比如在讲语法“现在进行时态”之前,我布置的作业是:小组合作探究现在进行时的用法、现在分词的构成,并编成顺口溜以便于记忆。这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作业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作业要具有趣味性和创新性。
要想增强英语作业的趣味性,必须不断变换作业类型,使学生对英语作业保持新鲜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要尽量控制抄写性的作业,精心挑选和设计有趣味性的作业,使学生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在实际操作中我是这样做的:(1)把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改编成书面表达、挖词填空或阅读理解,而不是抄写或默写;(2)把学过的对话改写成小短文;(3)变换人称和时态改写文章内容;(4)周末作业: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编两套试卷(A卷注重基础知识,B卷注重运用能力)。趣味性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重复、枯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对小组合作学习,我这样操作。
1.分组合理均衡。
分组合理均衡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均衡的分组。组员实力虽不能达到绝对平均,但必须相对均衡,这样才能在势均力敌的形势下充满竞争,各组都有输赢的可能。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而每个小组都是这样的,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
2.小组合作丰富多样。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安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①Preview
预习单词、词组、对话、课文,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做好充分准备,并就所准备内容相互讨论、补充,最后指定小组成员代表发言,按规定分值记录小组的集体成绩。
②Action
课前表演即在每节课开始前的几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围绕将要学的要点,再联系学过的或课外内容,采用英语表演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
③Duty Report
课前活动还可围绕当日天气、学生出勤、班级日志、时事新闻和名人逸事等安排值日报告活动。
④Daily Idiom
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大量收集各类英语的成语、俚语等,课前抽出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安排一名学生当小老师,教给大家一句话。
⑤Talk Show
这是专门为一些口语流利、乐于表现的学生设计的项目,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即兴英语演讲,也可以让一些英文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作口头训练,激发灵感。此项活动依课文内容而定,不一定每天进行。
(2)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初中英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极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所授内容,有意识地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交流竞赛活动,如听力竞赛、单词竞赛、会话比赛、复述竞赛、快速阅读竞赛、反馈练习竞赛等,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3)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布置小组成员内部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会话、写作练习等,然后组间互查。教师要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并提出建议。
3.记分及时准确。
在合作学习具体实施中,我运用了量化考核制度,各合作学习小组选出一名责任感强、认真、细心的同学担当组长。组长记分实行轮流推磨法,即二组组长记一组成员得分,三组记二组……这样所得分数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组长在被记录组员的名单后面列出本周在英语各项活动中(预习、每日名言、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单词竞赛、表演、作业完成、考试进步等)的得扣分情况。
4.汇总客观公正。
对小组得分情况需一周一汇总,汇总时老师需在现场。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老师根据得分情况评出本周“积分最高小组”“进步最大小组”和“积分最低小组”,并把每组个人最高分公示在黑板上,在小组内评选“优秀组员”,在班级内评选“优秀组长”。
5.反馈赏罚分明。
摄影学习计划范文5
一、 寄宿制对小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2]。小学生社会化是小学生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是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个性的过程。小学生进入寄宿学校后,学习便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这时生活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从关注、依赖自己的父母转移到关注、依赖自己的同伴和老师。寄宿制“自立、自理、自律”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小学生的社会化。
1.有利于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的能力
刚入学的寄宿制小学生被迫离开父母,每天和自己的同伴和老师生活在一起,父母的最高权威规则在团体生活中受到了威胁。为了适应团体生活,小学生必须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做出妥协。有研究表明:8岁以后儿童才能明确区分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规则在普遍性和可变性方面的差异,达到对两种规则的深刻区分和理解[3]。随着团体生活对小学生道德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影响,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目的性,他们的道德观念变得比较灵活,容易改变,他们逐渐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行为,也能区分出个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差别。集体生活促使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摆脱依附性,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冲突使其彼此的道德原则性得以发展与增强,再加上集体生活的纪律制度约束,使其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的能力得以增强,也促进了自觉纪律观念的形成。
2.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或自我观念)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4]。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在生活方面参加的实践活动要多,比如寄宿生要学习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物、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运用这些常识。集体生活要求寄宿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增加了寄宿生与周围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这也使得寄宿生对自己各种能力的认识更加全面,有助于他们自我概念的发展。
3.有利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寄宿生在校时间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相应减少,到周末和父母相处时,关爱成了生活的主题,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对生活学习也会充满信心,这种气氛有助于寄宿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集体生活使寄宿生的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间矛盾充分暴露,通过和谐的集体生活以及生活老师合理的指导,寄宿生能对自己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尊
寄宿生在学校的大家庭中生活,离开了父母,与同伴朝夕相处,孩子们在自主活动空间里能够放开思维、大胆想象,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也有助于老师对学生有全方位的认识,增进师生的情感,进而提高寄宿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此外,寄宿生从小开始过集体生活,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而且通过集体生活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这些可喜的进步会博得父母、长辈的赞赏,获得父母更多的温情和理解,这也使寄宿生充分感受到他人的喜爱和赞赏,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
5.有利于提高同伴接纳性
寄宿生一周有五天是与同伴学习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集体生活的磨练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方法,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别人、同情与帮助别人、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最终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渐渐发展了寄宿生的角色转换技能。角色转换技能的提高对寄宿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很有帮助,能帮助他们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发展友谊。榜样的力量对寄宿生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榜样的强化作用中,多数同伴赞赏的某一种行为可能会受到大家的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寄宿生的相互接纳。生活老师及时的、专业的、全面的指导,也会使一些有交往障碍、不受欢迎的寄宿生发生行为转变,有利于他们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一旦寄宿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影响同伴对自己的喜好程度,就会在同伴接纳性、受欢迎性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进步。
6.有利于增强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寄宿制学校要求寄宿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休息、按时起床。寄宿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团体的规则,使其行为符合团体的标准。长期的团体生活也促进了小学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形成。寄宿生作为学校的一份子,不能离开他人和学校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他们具有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寄宿生活使得孩子们大多数时间要一起生活学习,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同伴的相互帮助。一个宿舍就是一个小集体,共同的生活使得孩子们逐渐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班级就是一个大集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创设一个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富有特色的班级生活环境,让孩子们成为班级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会无意间增加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7.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教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5]。同一学生在课堂上与课堂外的表现不尽相同,而课堂中的教师与生活中的教师也是不一样的。寄宿生与教师接触的机会更多,寄宿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会更全面,这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双方的情感交流,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要以爱心感染学生,只有对寄宿生倾注了真挚的情感,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8.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计划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计划能力很差。为满足孩子的生活学习所需,家长都会给孩子一部分零用钱。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其生活上的独立性决定了其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尤其要学会理财,合理消费[6]。寄宿生活大大减少了寄宿生对家庭的依赖,这就迫使他们要学会独立生活,适应学校的环境。寄宿生到校后,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尽快消除依赖父母的思想,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教会寄宿生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劳动和生活的技能,这些实践不仅培养了寄宿生的计划技能,而且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时间观念。
二、 寄宿制对小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应对措施
寄宿制对小学生社会化有着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要看到其相对封闭的环境给小学生社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消除这些不利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极为必要。
1.寄宿制不利于小学生对社会角色的理解
小学生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社会角色意识。影响小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偶像、榜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小学生最常见的偶像、榜样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但由于寄宿生远离父母,失去了与父母亲密接触的家庭氛围,导致他们缺乏成年后如何承担父亲或母亲角色、丈夫或妻子角色的模仿榜样。社会角色意识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经过家庭生活的长期熏陶才能加深小学生对父母角色、丈夫或妻子角色的认识。社会角色的承担情况,是评价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指标。寄宿生缺少了可供模仿的角色榜样,将来在角色扮演中容易出现偏差,而角色扮演出现偏差,会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程度。
我们可开展多种活动,增加寄宿生与父母的亲子联系,弥补寄宿生对社会角色的理解。首先,可以尝试“亲情日”制度。学校可以选择每学期举行一次“亲情日”活动,让寄宿生的家长与寄宿生一同体验一天的学校生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与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其次,学校可以开通“亲情电话”,弥补家长与孩子的亲情缺失。寄宿生在课下可通过“亲情电话”与父母联系,交流自己学习生活的情况,让寄宿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增加亲子联系,弥补远离家庭所带来的角色体验不足。
2.寄宿制不利于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比于走读生,寄宿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在行为问题调查中,寄宿制小学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7.55%, 明显高于普通小学儿童的17.37%(P< 0.01)[7]。寄宿生长时间远离父母,缺少有效的亲子交流,是导致其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寄宿生过早地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很容易造成他们焦虑情绪的产生。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从童年期到少年期的转变,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变化异常复杂,寄宿生活使他们常常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当他们难以应付有些问题时就需要父母的帮助,但父母又不在身边,这时他们常常会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情绪,久而久之子女和父母之间必然会产生心理隔阂,影响他们的社会化。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引导家长多与寄宿的孩子交流沟通。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情况,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另外,家长也要主动去联系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了解、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寄宿制学校要针对寄宿小学生常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内容可以涉及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独立生活教育等,以帮助寄宿生正确面对学校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寄宿制缩小了小学生的生活圈子
寄宿生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生活的范围被大大缩小,他们在学校过着相对封闭的集体生活,与外界大环境隔绝,对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每天所面对不是同学就是老师,这就缩小了寄宿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由于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同龄群体中,缺乏与不同年龄、不同角色的人的接触,缺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丧失了很多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的机会,这就减少了他们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社会化进程。
为弥补寄宿小学生与外界接触少、参加社会实践少的弊端,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加他们与外界接触、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首先,学校应创造条件保证寄宿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每天要给他们安排一定的时间去参加课外小组活动。其次,寄宿制学校应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给寄宿小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蔬果、养殖基地,利用这些基地可以开展许多教育活动,以增加寄宿小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相对封闭的寄宿教育得到有益的补充。
总而言之,寄宿制从整体上有利于小学生的社会化,但前提必须是学校有一套有利于小学生身体,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管理系统,有一批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专门培训、师德高尚、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和爱护学生、有奉献精神、以身作则、对人公平、充满爱心的高素质教师。学校要告知家长一些关于儿童心理特点、家庭教育艺术之类的知识,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科学更健康。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利用寄宿制特殊的优势更好地促进寄宿小学生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3-21).教育部网站..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卫,徐涛,王穗苹.我国6-14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区分与认知 [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
[4] 沈德立.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薛贻香.创和谐师生关系,促班级管理健康发展[J].新课程(中学),2010(10).
摄影学习计划范文6
素描的类型非常多,“有关形式结构的结构素描,有关形状研究的负形素描,有关手眼协调的轮廓素描,有关体量研究的雕塑素描,有关质感研究的质感素描”等等。吴冠中先生说“逼肖和乱真似只是技术”,作为艺术入门的训练,推崇“技术”性的描摹是应该警惕的!但我们的素描基础训练,却强化这种“人工照相技术”,而不惜损害人最宝贵的艺术美感和创新能力!其表现就是学生视觉思维的狭窄、雷同,创造力匮乏!这样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设计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困难,一旦没有石膏像和静物放在面前,许多“造型”高手束手无策,什么型也造不出来了。
形式艺术美感的体验和创造,是相互融通的,素描中要研究的形状、线条、比例、构图等诸多问题也是专业设计中的基本问题。但很显然,这种以描摹对象、再现体积感为“己任”的写实的光影素描训练,是难以胜任这一重任的。
尼库莱・但斯在其经典性著作《本能的素描法》中指出:在素描训练的初级阶段,最关键的是不应让那些表面的现象阻碍对形式本质的观察,而光影就是这样的一种表象因素。相对光影这种表象因素,“线”其实更能帮助我们把握艺术之美的本质。翻开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内森・卡伯特・黑尔的名著《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其第一章第一句话便是:艺术语言的组成部分是线。但很遗憾,光影素描训练却致力于消除我们对“线”的感觉:因为光影素描强调的是“调子”!俄罗斯的写实画家契柯恰夫就说过:不要关注线,而要关注线组成的形体。不可否认,体积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语言,但对绝大多数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说,线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语汇。熟练地运用“线”是我们设计活动中的最重要的能力,以牺牲对线条的感受力,来获得对光影和体积的表现力,这个代价之大,可谓舍本逐末啊!
另一方面光影素描画法还有一个大的缺憾,就是其表现对象很局限,仅擅于表现体积感较强的物体,而对广阔的自然之美,如叶片、花瓣、流水、山峰、飞鸟、游鱼等等,却缺乏表现力,因为这些丰富的形式,更适合用线来捕捉其美感,而不是光影。可以这样说,相对宇宙之大美世界而言,光照下形成的体积美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但这小小的“一粟”,却构成了我们许多设计专业学生的“沧海”!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许多受过光影素描训练的所谓“学美术”的学生,反而对自然之美视而不见,眼里只见石膏像、坛坛罐罐等人造之物,让人痛心。
光影让线条失去了独立生命,我们也难免沦为对象的奴隶。光影素描高度仿真的“技巧性”特点,让我们获得了一种自我提升的“幻觉”!当我们那敏锐的美感和好奇的目光,逐渐被消磨成一架黑白照相机时,我们是否还能重新拾起我们的艺术灵性9在这个数码相机人手一台的时代,这个世界是否还需要增加我们这一台有生命的“光影相机”?
我们有一种盲目的乐观,认为人的艺术灵气坚不可摧,人的艺术热情取之不尽,可以任由其去承受各种异化的所谓“训练”。更有一种乐观的论调认为,长期写实的光影素描会自然导致人的抽象能力和形式创造力的提升。对此论调,吴冠中先生表示了很大的担忧,他认为:对初学者,如果开始学习根本不谈抽象结构,只在解剖结构中讨生活,感觉日益麻木,以后恐怕再难接受抽象结构的观念,永远进不了艺术殿堂。所谓南辕北辙,便意在其中啊!
设计专业学生在形式创造上遭遇迷茫已是普遍的现象,而追溯起来,单一的光影素描训练,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设计师的工作是进行形式的重组和创造,而不是去描摹某个物体的形体。敏锐的目光、自由的线条是设计师职业生命的核心!视觉思维是需要自由和广泛的形式体验来塑造的。如果在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宝贵的时间都被用来进行“去线条化”的光影素描训练,这样的基础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昵?因此,对设计基础的素描进行多样化的思考、多种类型的尝试,已是事不宜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