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泪为话题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泪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首先,要扣紧课本,夯实基础。在语文中考中,基础知识是一个重头戏。“积沙成塔,聚腋成裘”,这句话用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应该是最恰当的。语文知识的特点是零散、随意性大,因此,要靠在短时间内集中复习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是很困难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我认为方法只有一个:扣紧课本,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语文的基础知识,如拼音、字形、病句、诗句的默写等,都是我们日常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平时一定要常背常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积累。例如诗句中的一些易错字,如“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箫”(不要写成“萧”)、“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尽”(不要写成“进”)等,一定要理解意思,不能死记硬背。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将以往复习过的基础知识重新复习一遍。其实语文中考万变不离其宗。许多考点就是课本上的知识,有的有点儿变化,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考点仍是从课文中的知识点中衍化而来的,所以复习时必须牢牢地抓住课本,重视基础知识,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很多同学看起来很用功,每次复习时,翻一翻课本,画得红红蓝蓝的,写得密密麻麻的,好像都没问题了;等到真正“上战场”时,才发觉许多东西掌握得不是很准确。这样就很危险了。我们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啃一遍课本,每一个边边角角都留意到,毕竟课本是我们的第一复习资料。
其次,要重视作文,博采众长、有效积累。在初三短短的一年中,强调靠“写”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实在不合实际。要想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还得依靠阅读。我的原则是:不管有多忙多累,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有意识地去背诵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好句子,这样在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画龙点睛。例如,当我们读到席慕蓉的诗句“遂翻开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时,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当遇到以“时间”或“青春”为话题的作文时,就能够派上用场。
初三的时间有限,不能阅读大量的书刊报纸,而年龄小又束缚了我们的个人阅历,所以我另寻佳径,从范文中汲取养料。范文是文章典范,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合理运用材料的方法;同时可以学习它的观点、语言、技巧,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下面是我写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开头的句子:“秋风吹打着我单薄的衣裳,我不禁打了个冷战,心中冷冷的……”后来,当翻看中考满分作文时,我发现了同一内容的作文开头:“秋风,凉了。”读后我眼前一亮,非常欣赏该生的文笔。只寥寥四个字就传达出秋天给人萧索凄清的感觉,比长篇大论的描写更能打动人。文字只要能够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就越简单越好,而不必生硬地添加过多的形容词。所以在语言的锤炼上我们必须学会精简和取舍,你多嗦一句话,就失去了说一句有意义的话的机会;你多添一个赘字,就失去了选用一个妙字的机会。
以泪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写作教学,为什么应重视作文的真情实感?该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
一、为什么应重视作文的真情实感
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的现象还比较突出。“造假”的原因自然很多,有社会的,有学校的,有老师的,也有学生自身的。如社会和学校向学生过多地灌输特定意识形态的东西,一味地强调要多唱颂歌、赞歌,明明是假的,也要粉饰。如封闭教学,封闭写作,沿用过去那套闭门造车、面壁作文的方式方法。如老师牵手,学生制模,老师过多地给学生定框定调,而学生仅在设计好的模具上做工。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学生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表达,往严重处说,是扼杀和泯灭人的灵性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写作的血液,为文者都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敬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敬仰者的极度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垂世而行远”。
二、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
结合平时的作文训练,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1.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实感,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感受生活。2001年高考范文《给班主任的一封信》的作者,就是因为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所以她能在作文前,将临近的一件小事、一丝心绪顺手拈来,写入作文中,写出她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情感波澜,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功。下面摘录文中的几句,以了解作者情感脉络的大概:
“高考在即,忧虑与紧张总陪伴在我的左右。”
“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坐在了电话机旁……”
“七点,七点半,八点半……老师怎么还不来电话。”
“一晚上始终无电话铃响。”
“老师,您说要来电话呀!为什么不来?您说过的话,难道不算数吗”
这里不是做着“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里全然是作者情感的真诚表白,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
高考前,这位考生很希望自己尊敬的老师给自己以鼓励与安慰,然而,由于老师的偏心和不守信用,使得她非常失望和伤心,于是借“这静谧的考场,在蝉鸣与风声的陪伴下”向自己的老师“吐一吐心中的话”。也就是这,深深地感染了阅卷老师,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
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种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教育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
除感知生活之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的,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要么冷漠对之、浅薄应之,要么拼命造假。
2.开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感。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实写”为“动写”“活写”。这样,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绪,在活动中激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3.重视阅读,在阅读中丰富情感。阅读是写作的活水,高质量的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情感。客观地讲,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压力下,面对繁重的学业,学生不堪其苦,无暇旁骛,根本不可能去读课外书。另外,现今格外活跃的图书市场难免鱼龙混杂,而中学生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不少学生沉迷于某些格调不高的“言情”、“武打”或陶醉在一些品位低俗的“搞笑”书籍中。这些,都因缺乏选择与鉴别,导致盲目性,阅读质量低下,情感的单薄、肤浅。为提高阅读质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平时教学中,我着重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一方面引导学生看“时文”。“时文”符合学生心理,贴近生活,学生易感兴趣,像《花季雨季》、《正是高三时》等,极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实施“感情充电”。在晚自习的后20分钟,采用大文章教育的方式不间断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生活,丰富感情。2003年高考,我所带的两个教学班平均成绩分别名列年级第一名和第二名,2006年我所带的两个教学班平均成绩理科班名列平行班第一名,文科班名列油田第一名,艺术班也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其成功之处不能不和整个高中三年的积累有直接的关系(每届约有500余篇时文)。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严格把关,适当阅读一些内容健康、格调向上的“时文”,不仅无害,而且受益无穷。
4.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人们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成功的婚姻并不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一见钟情倾心于他(她)而导致上当受骗。要知道,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传真”的,你千万别格外“叫真”。这事理用在作文活动中很有借鉴意义。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读者大家。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了的情感,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将浅层次的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对中学生来说,有这样三种写作形式:日记、周记和大作文。针对高中学习的紧张性,教师应恰当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平时教学中,我贯彻了“强化周记、精练作文、灵活日记”的教学思想。“周记”的写作形式多样:摘抄式、命题式、话题式、选题式等。“作文”的写作要自成体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2002年高考作文,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2003年高考作文,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无疑给社会和青少年一个明确的导向:作文要体现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诚信”即真诚,实信,做人如此,作文也如此。《给班主任的一封信》的作者就是以她的真诚,实信,打动了人的心,而赢得了高分。
新课标的诞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只要我们认真解读新课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就一定能全面优化学生作文心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以泪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一、打造新鲜题目
常言道 “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独出心裁、别具匠心的题目会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但一般要求题’目要简明、形象、.通顺,做到新颖别致、含蓄角永、提挚全篇。好的题目使文章灵性十足,锦上添花。比如以“音乐”为话题的作文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拟题令人耳目一新,《心灵的变奏》《锅碗瓢盆交响曲》善用比喻新鲜活泼,让人过目不忘;《“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爱情变奏曲》巧用借代,饶有情调,妙趣模生;《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采用设问,制造悬念;令人耳目一新。
二、精巧构思开头
良好的开头等天成功了一半。好的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老师的第一缕“阳光”,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能给阅卷者带来审美兴趣,,—并使其醒目提神。文章开头一般要“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也可采用起挚全文作用的题记o。如中考作文《陶醉》的开头:“感谢上苍赋予了人类这种美丽的感觉:陶醉,其实在人疲倦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给自己留一方让人倘样的天空。”或用排比句式、设问和反问铺句式。如《把爱心带给别人》:“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例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雨,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人生需要掌声》的开头:“人生需要掌声,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觅,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掌声?”或将记忆中的现成诗词、流行歌曲变换新的内容,即所谓的“旧瓶装新酒”。如《那年我十六》的开头: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惫。试问催我入,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滋味多多。”或引用名人名言,或撷取经典诗文,或采用含蓄隽永的语句;如《生活需要微笑》这样开头:“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序只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巴黎大学的围墙上也刷着‘生活在别处’这样富有诗意的标语。我曾长久地喜欢这些东西……”
三、巧用感人细节
所谓细节,是指文章对某些细小、看似不起眼的举止行动或最平常、最具典型意义的细节进行具体描写。它对表现人物个性、揭示文章主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容易打动人心。人云亦云、平铺直叙的内容使人如同嚼蜡,依靠几篇范文机械模仿,投机“嫁接”只会让人反感,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写身边事,有感而发,在关键处用细节描写点染,能让阅卷老师产生“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惊喜。如我班同学考试作文《葡萄成熟的时候》写道:“外婆的话也不好听了,她每次说话,我真想到一边去。外婆的手现在也不那么柔软了,而是长满了茧子,外婆她好像很知趣似的,每次一碰到我,就下意识的把己的手缩回来。”既写出了外婆对“我”的爱,又表现了“我”对外婆的反感和厌倦。再如《懂你》这样写深沉的父爱:“记得有一次,妈妈有事要外出几天,只有我和你呆在家里。
妈妈走时,我拼命地抱住妈妈的腿不让她走,你当时百般地哄我。妈妈走后,我经常拿着妈妈的照片看着哭,你每次看到这些什么也不说,。只是慢慢地摇摇头,轻轻地叹口气”这里把一个深沉内敛的父亲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于平淡中见真情,极具感染力。 四、借用诗文名句
使阅卷老师看好的还有文章要有文来,并有文化底蕴,其中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切地借用或化用诗文名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这些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阅卷老师的联想和思考,从心眼儿里佩服你的知识面。如《幸福是什么》这样写道:“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入长久,千里共掸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折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理想和追求。”这些句子不仅达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考生的阅读广度,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在引用古诗名句时,有的不是:明引”,而是“暗引”,即灵活巧妙的化用。如《思念是一道风景》中写道:“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明月,思念使女词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蒙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干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思念使摩谙先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遥望故国泪沾巾……”
五、插用整齐句式
在叙事说理时,穿插干些整齐句子(句子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会使叙事简明,说理充分,感情充沛,有‘强烈的气势,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重点处插用,会让阅卷老师眉开眼笑,击节叫好。如《面对大海》中这样写道:“有一种声音,是海浪拍打礁石唱出的激情;有一种蔚蓝,是海天一色铺展的宁静;有一种情怀,是面以大海激起的‘惊涛拍岸’。面对大海,好像是面对一首歌,一幅画、一本书。”再如《把握青春》:“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清楚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珍惜它,让它创造生命的辉煌,把握它,让它放出夺目的光彩。”可谓字字珠玑。
六、美用精彩结尾
以泪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说:幸福就像夕阳――人人都可能看见,但多数人的眼睛却望向别的地方,因而错过了机会。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话语:有了金钱就有幸福。
看了上述材料后,你想到了什么?请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以“幸福”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由几则材料引出的话题作文,考查同学们对幸福观的理解。幸福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对幸福的感觉。幸福是失败时的鼓励;幸福是成功时的喜悦;幸福是迷路时的一盏明灯;幸福是孤独时的一个朋友。……本题的立意是有限制的,“看了上述材料后,你想到了什么”,这就要求紧扣材料,抓住三则材料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来立意。
第一则材料中,“多数人的眼睛却望向别的地方,因而错过了机会”,这就是我们思考点。马克・吐温从反面告诉我们:幸福就在我们身边,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就是幸福。对于病人来说,健康是幸福的;对于失业者来说,工作是幸福的;对于无家可归者来说,家是幸福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拥有健康,拥有工作,拥有家庭,却“错过了机会”,没有看见幸福。
第二则材料中,“贡献自己的一切”,强调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是幸福,幸福是一种真诚的付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你能说他不幸福?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每天守着那四方形的空间,却让热情和微笑永驻乘客心中,你能说她不幸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为了自由,而把个人的一切置之度外,你能说他不幸福?幸福就像花朵,需要我们真诚地付出和浇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奉献一份热情和关爱,幸福的花儿定将处处开放。
第三则材料中,“有了金钱就有幸福”,值得我们反思。富贵荣华就一定幸福吗?其实不然,物质的满足未必就一定幸福,有了精神的追求,平淡的生活也是幸福的。竹篱茅舍,小几清茶,短笛长箫是幸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悠然自得是陶渊明的幸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豁达、乐观是坡的幸福。幸福就是精神的追求。
[考场作文]
我要的幸福
邱晨
阳光亦如当年一样纯净,剔透。空气中弥漫淡淡的火药味,烟雾似乎还未消散。引起众人啧啧赞叹的轿车早已远去,我却依旧望着,直到泪水轻轻滑落。
(注重环境描写。“阳光亦如当年纯净,剔透”,但人对幸福的追求已经变化。)
我早知道感情丰富且重情义的林洁会很早结婚的,但一切来的得太快了,容不得我接受,亦或是更快。年少让我从未想到这段友情会以这样的场景结束,一种莫名的感情引起我神经末梢异常颤动。
(“神经末梢异常颤动”引起了作者对幸福的反思。)
清晨,林洁家充满着令人羡慕的喜气。(“令人羡慕”,但“我”不羡慕。)大人们早已忙碌起来,贴对联,贴喜字,接受来自左邻右舍的祝福。我站在门口,隔着街望着,却没有看见我希望的身影。往昔春节贴春联的场景浮现在我眼前,寒风刮不走我帮林洁贴春联的热情。林洁站在凳子上伸长了手臂,大声说:“快看,齐不齐?”我则后退几步,歪着头装做很认真的样子看,直到她手臂酸得受不了了我才会笑着说:“完美极了!”她则笑着回望我轻声说:“真是小坏蛋!”撅起嘴,露出了浅浅的酒窝。就这样两个孩子在寒风中感受着淡淡的温情。记忆是容不得我删减的,而现实变得太快,还是它原本就是这样。
(回忆小时候“我”和“林洁”的童真趣事。如此要好,如此亲近,为什么长大后对“幸福”的追求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得不引起读者的思考。)
太阳早已没有中午那般耀眼,鞭炮声噼噼啪啪地响起来,楼下的人们说新郎来了。我躺在床上看书,却看不进一个字。我考虑着我是否下去看一下,可我无法说服自己,我没法面对,站在楼上窗口看对面人头攒动,一个个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尖,怀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情。鲁迅先生所厌恶的看客并未消失;只不过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罢了。我早就听人说男方家家境不错,林洁一家人都满意。我问:“林洁喜欢吗?”得到的回答是:当然了,打工时认识的,再说了,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有钱过日子呗。爱情,在邻里看来是远无房子重要的。也难怪。他们都是奋斗了十几年才住上楼房的。伊丽莎白与达西两全其美的爱情只不过是童话“可我此刻依然想起了林洁暗恋的男生和年少的她默默流的那些泪,那些喜怒哀乐,那五月小路上的阳光,一切都越来越远了,淹没在现实中。只是我依旧不能接受,毕竟林洁仅仅20岁,在打工族看来这却很平常,也许在他们的每一个街落都会有着一段段大同小异的故事吧?
(“爱情,在邻里看来是远无房子重要的”。林洁的变化不是无缘无故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无数个“林洁”。)
新娘出来了,所有人都兴奋极了。那把鲜艳、精致的红伞在人群中穿梭,林洁被家人簇拥着,向轿车走去。我们曾经在雨|中相偎,打着同一把伞,那时我问她:“以后,谁站在你伞下的右边?”她笑而不答。今天我知道了答案,却不知是不是她想要的。林洁的伞微微抬起,她的目光穿过人群向我家望来,停顿了一下,坐进了轿车里。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望见在窗后的我,但我却确信她依旧是那个爱我如妹妹且用工资买礼物给我的林洁。只是她再也不能用单车驮我,陪我走弯弯曲曲的小路,分享我心中的喜怒哀乐。轿车渐渐远去,人群渐渐散去,她的父母也如释重负,在他们看来一切好像都结束了。我知道以后的路林洁要一个人走了,但愿善良,纯真的她能有幸福的生活。
(林洁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人家,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从作者的祝愿来看,这样的生活却不是作者所追求的幸福。)
我从未想过知识会成为我与林洁的隔阂,让我们分开。她为让我安心学习,渐渐离我远去,成绩不优秀的她最终出去打工,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一样的天气,一样的地点,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情,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一切都变了。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让我们从头懂走向成熟。每一个小孩都是天使,直到大人们用自己沉重的世界观让他们坠落凡间。一代一代不断告诉下一代要面对现实生活。要注重物质生活,却从来不注重心灵的呼唤。但我知道总有一代人是要改变的――为自己真正的幸福。我们可以不遇见达西,但是我们要做伊丽莎白――怀着对自己所爱自信快乐地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要注重物质生活,却从来不注重心灵的呼唤”。这正是作者所批判的。我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追求精神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才是“我要的幸福”。全文充满思辨性。)
[简要评析]
以泪为话题的作文范文5
“浅写作”所暴露的问题较多,就写作过程而言,有审题方面的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有构思阶段的浅尝辄止、穿靴戴帽,还有表达方面的文风浮浅,辞不达意。而就思维层面而言,“浅写作”则缘于学生写作中的“浅思维”。要根治中学生“浅写作”弊病,关键在让学生由“浅思维”达到“深思维”层面。王充《论衡・别通》里指出:“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踩殊,故所见之物异也。入道浅深,其犹此也。”唯有“入深水”,方可“观蛟龙”;唯有深度思维,才能对“浅写作”纠编补弊。
何谓“深度思维”?顾名思义,即体现思维深刻程度的思维方式。深度思维在不同年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以抽象概念为形式,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而抽象逻辑思维分为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属于对事物理性认识的初级、高级阶段。在中学时期,应该把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使辩证思维能够成为他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一种主导思维。因此,训练中学生的深度思维,应着力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培育。
彭华生在其专著《语文教学思维论》中将辩证逻辑思维特征归纳为四点:“一、全面地统一的认识事物;二、灵活地变化地考察事物;三、系统地灵活地考察事物;四、具体地实践地考察事物。”依据其特点,可在实际教学中加强深度思维训练。
一.对立统一思维训练
列宁曾指出:“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其矛盾着的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句话蕴含着对立统一思维的两个阶段,其一是“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其二是“对其矛盾着的各部分的认识”。在训练对立统一思维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对概念进行分解,再找出各部分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比如以“恕”为题,更多地同学是对“恕”大唱赞歌,但如果能将其分解成两部分,既看到“恕”之益,也看到“恕”之害,而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不宽恕不代表心中无爱”,并提倡“有选择地宽恕”。
二.质量互换思维训练
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由量到质、由质到量的变化中,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发质的变化。可以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量变引发质变”的思维分析事物。有一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就是在所要分析的概念之前加以“过分地”,而后进行判断或推理。
如以“关注”为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关注”前加“过分地”,从量变引发质变角度进行思考。比如社会对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过度关注,让那些在场的大学生组成宣讲团,让他们以目击者的身份一次次地回忆事发现场的情形,这其实是对生者心灵创口的一次次撕扯,这种过度地“关注”就成为了二次伤害。
三.肯定与否定思维训练
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只能肯定应当肯定的,否定应当否定的,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事物。
如对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的评价,若一味地肯定其道德自律意识,或一味地否定其懦弱平庸的治政才能,都属片面评价。如果既肯定其高洁的人格理想,又哀叹其不知变通的处世悲剧,进而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有时不妨学会“外圆内方”。这个观点较之前两种观点全面而辩证。
四.事物的矛盾思维训练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次要矛盾。要训练学生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如对“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命题并不能成立。因为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主客观因素,“穷”仅为创作者的客观环境而已,并不是决定文章“工”的所有因素。抓住主要矛盾,论证时就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五.比较思维训练
这是确定事物相似点与不同点的辩证思维。通过对事物差异、正反、变化等比较,使我们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事物。可以引导学生由“这个”联想到相近、相关或相反的“那个”,在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
如分析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这一事件,可以用另一事件作比较:“1997年,张纯如写下历史纪实小说《南京暴行》,而日本驻美大使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错误的描写’,迄今还没有一家日本出版社敢于出版《南京暴行》的日文版。”比较中不难发现:尊重历史,承担责任,不仅不会降低高度,相反能使人获得全世界的尊重。
六.事物的个性与共性思维训练
这一训练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道理,学会从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上分析事物。
比如以“圆”为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几部古典戏剧的结尾:《窦娥冤》中窦娥获平冤昭雪,张驴儿处以极刑;《牡丹亭》中杜丽娘起死回生,与柳梦梅喜结连理;《西厢记》中张生考中状元,与崔莺莺拜堂成婚……学生对这些个案作异中求同地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个案中蕴藏的共性:大团圆式的结局,这也是人们美好心愿的流露。
深度思维仅仅凭借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事实证明,人们思维能力的强弱,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头脑中内化积淀的知识信息量。一般说来,知识信息量大,思维能力就强,思维水平就高;知识信息量小,思维能力就弱,思维水平就低。正如罗素贞老师在对写作的产出过程研究后认为:“写作者所拥有的主题知识愈多,产出观念的总量越高。”种种事实表明,思维的深度取决于阅读的宽度。马克思研读了一千五百多种著作,才有了《资本论》的诞生;钱钟书有了与身等高的读书笔记,才有了《谈艺录》《管锥编》的出世。正是他们视野的宽广、积累的丰厚,才有了思维的深刻、创造性的理论建树。
当然,重视培育辩证逻辑思维并不意味着排斥形象思维,在实际写作中,形象活动和抽象思维活动往往渗透在一起,即使是作为抽象思维高级形态的辩证逻辑思维也需要情感的参与。朱光潜先生在《漫谈说理文》中说:“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仅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焦在《雅娱阁集序》中也指出:诗人“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深度思维,需要用生命体温来培育。怀着悲天悯人之情,眼眶溢出滚烫灼热的泪;拥有万物有灵之心,心中难排物我同悲之痛。带着生命的温度阅人观世,才能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深度思维还需要一份特立独行的勇气,抛开已成定论与一般习见,作个性化的解读,正如法国罗曼・罗兰所说:“要求深刻,必须有胆子把体统、礼貌、羞耻,和压迫心灵的社会谎言统统丢开。倘若要谁都不吃惊,你只能一辈子替平庸的人解释一些他们消受得了的平庸的理论,你永远踏不进人生。直到能把这些顾虑踩在脚下的时候,一个人才能深刻而伟大。”只有拒绝盲从,保持自我,独立思考,思维才能体现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