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范文1
答题过程中,若能正确地解读诗歌主旨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解题就不会出现偏差;答题步骤规范了,要点都具备了,答题就不会失去一些不该失去的分数。于此,笔者针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解决方法,权作抛砖引玉。
在解读诗歌主旨时,可采用“突破法”和“本体突破法”。
“突破法”强调“四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题目。
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时候,标题能为我们理解诗词打开一扇窗口。看李端的《闺情》,我们明白,作者是在抒发闺中思妇之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我们能知晓,作者是在借赋未开海棠来劝勉儿辈。
看作者。审读诗歌作者,是中国诗歌鉴赏中一种传统的方法。如果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经历遭遇,就可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歌的空白。如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们的诗大都表达一种寄寓山水的隐逸情怀。李煜、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的诗风也迥然相异。
看注释。不是每一首诗歌都有注释,一旦给了注释,就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命题者决不会轻意地提供无效信息。提供的注释要么是简要介绍作者,要么对创作背景作说明,要么对某些词语作解释,包括一些典故。认真分析、研究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对我们解读诗词主旨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对诗歌注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看题目。也就是看问题设置。一般一道诗词鉴赏题下设两问,这两问的设置,有时会给理解诗歌提供一个契机。如一道南宋陈与义《春寒》的试题,其中一问:诗歌的后两句塑造了海棠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问题的设置使我们在未正式解读诗歌本身之前,就能心中有数:这首《春寒》是托物言志,借描绘海棠,来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志趣。又如晚唐诗人雍陶的《天津桥春望》鉴赏题所设的一问: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样的问题设置对于我们如何分析景物,如何看待情与景的关系倒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
以上这“四看”,说起来繁复,做起来其实简单。它要求于拿到鉴赏题之时、正式解读诗歌之前,花几分钟左右时间对一些信息做一次提炼、筛选、整合,即能对诗歌的主旨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整体、大致的了解。而对于诗歌本身,也可采取审关键词句、析典型意象的“本体突破法”。
审关键词句。即对诗句本身进行筛选、分析、体味。一首诗歌,不管作者表情达意多么曲折、隐晦,他的情感还是会在不经意间,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么,对于诗歌里面的关键字眼、语句,我们要细心分析与体味。如南宋刘过的词《唐多令》,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句流露了作者情感:“满”、“寒”、“又中秋”、“故人今在否”、“浑是新愁”。据此我们得知,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再,物是人非,交游零落等悲慨感伤之情。
析典型意象。诗歌当中,常有一些典型的意象,表达了特殊的内涵。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柳”(送别)、“竹”(节气)、“菊”(隐逸)、“采薇”(隐居)、“折桂”(科举及第)等。
对一些常见意象特殊内涵的把握,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诗歌。如祖咏的《苏氏别业》,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形象。在解答此题时,可通过分析典型意象“南山”“竹”,从而得出答案:刻画了一个性情高雅、追求闲适幽静生活的诗人形象。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范文2
我班从七年级开始积极推行小组学习,基本已经在班级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模式。两年来我最大感受就是:只有用心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才能让你的智慧绽放光芒。
下面我以一节语文课为例来谈谈我的收获和心得:
专题《叶》
【活动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来进行与叶相关资料的收集,或者是整理出一些关于“叶”的古诗句。也可以到附近的一些公园等地方去欣赏、收集不同姿态、类型的树叶标本。
自读《专题叶》相关的诗文。
【活动过程】
一、赏“叶”篇
1.导语:“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植物的叶子千姿百态,各有风韵。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叶子的天地,一起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美韵。
2.展示叶的图片资料。(不同季节的不同形状,不同颜色)
二、知“叶”篇
1.生活中人们往往赞美花的鲜艳、娇媚,而对叶有所忽略,欣赏完刚才一组图片,不难发现它也有美丽的外表、动人的身姿。我们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自然,收集了一些树叶标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
2.小组展示。
(可从形状、颜色、季节特征、生长环境等方面介绍)
总结:多彩的树叶标本、翔实准确的语言介绍、生动活泼的版面设计不仅让我们了解有关叶的许多知识,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让我也领略了每个小组同学不同的风采。
(过渡)叶片是如此美丽,有谁知道它有哪些“非凡本领”?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环节。
总结:同学们的反应真灵敏,老师自叹不如。叶的作用是如此巨大,难怪文人都喜欢借助叶来表达情意。
三、吟“叶”篇
1.在你的记忆库里,有类似的成语和诗句吗?下面我们举行赛诗会。
2.组织交流背诵有关叶子的成语和古诗句。
四、议“叶”篇
1.由此可见,一直以来叶都是文人墨客比较青睐的,其经常会将叶视为抒感、表达思想的对象,对于作者来讲,也拥有独特的意义。请通过对相关诗文的欣赏,分享一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借海棠藏蕾未轻开放而教育子女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宣宗宫人《题红叶》:写宫女借对随波而去的红叶的祷祝,表现对深宫幽闭的愤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王勃《山中》:以深秋景色更着黄叶点染渲染悲怆色彩,抒发久客思归之情。
《一片树叶》一文,用文学的笔触生动记叙了叶从萌生到消亡的过程,让我们领悟到生命过程的意义。
总结:看来叶在精神上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启发、借鉴作用。文人墨客往往借鉴叶或点缀自然、启发思念或引发幽情、激发赞颂之情或热烈呼唤青春和活力。
2.你能否从叶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者得到某种启示吗?
五、制“叶”篇
过渡:仍记得那个闷热的午后、封闭的实验室、燃烧的酒精炉、焦急的等待、期盼的眼神。叶脉书签制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令人回味。
1.欣赏叶脉书签制作过程后,就你制作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
2.请根据不同的赠送对象附诗一首。
3.组织交流学生作品。
六、结语
同学们,学了“叶”专题,我们知晓了叶的有关知识,感受了叶的精神价值。叶是普通的,又是高尚的;叶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来衬”正是它最好的写照。让我们学习叶的精神品质,做一片发光发热的绿叶吧!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范文3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何谓鉴赏?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即“玩赏”“玩味”,是鉴赏者身临其境地用整个身心去和作品相对的心理活动过程。诗歌鉴赏即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咀嚼细尝,仔细体味为何这样表达,这样表达的妙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佳趣”(朱光潜)。2012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共有10套涉及了此考点。这10套试卷考查表现技巧的四种设题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技巧的直接考查
这种题型相对比较传统,学生也一目了然,设题方式一般为“请简要分析×联或整首诗的表现手法”或“使用哪些表现手法”。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步骤为:准确地指出使用了何种技巧;结合诗句阐述如何使用了这种技巧,有何种表达效果。思考一般从表现手法和修辞的角度出发,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例如浙江卷第22题: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考查整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考查一句或一联要复杂得多,思考时不仅要着重每一联、每一句,还要注意从整首诗的角度思考,抓大不放小,抓小不忘大。
参考答案:第一首第一联巧妙使用比喻的手法,将未展的芭蕉比喻成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将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成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情思;第二首使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出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立自爱的品格。
2 技巧的异同比较
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大,考查角度灵活,近年来受命题者青睐。命题方式一般为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歌进行比较,或者是同一诗歌中同一描写对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较,或者是考卷上的诗词与所学的课内诗词的比较,今年有两家试题的考查方向聚焦在技巧的比较上。
例如江西卷第14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关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这种题型一般为将考生曾经学过的一句诗(多为名句)和试题中的某句进行比较。解题思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写愁的千古名句,是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化虚为实的典型例句。李煜此处的愁为家国灭亡之愁,是远离小我的大愁;而本词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也运用了比喻、夸张手法,是暗喻,将愁比作流不尽的春江,同样表现了愁绪之多,只是此处的愁为离别之愁。
参考答案: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此外,全国卷是这样考查的,在同一诗歌中对同一描写对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较,第12题(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当然,这道问题语言上有些拗口,这样问可能比较清晰,“从描写落叶的角度来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相比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技巧的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深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也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多次出现,就连古典诗词鉴赏中也留下了它的踪迹。命题者会选取一些表现技巧多样,情感丰富的一些诗词来命题,做好此类题目,除了答好表达技巧的一般步骤外,还需要考生鉴赏诗歌时有较强的概括、分析、表达能力,方能准确并体现出一定水准。
例如天津卷第14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解题思路:题目虽然未说从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或是情感等角度去赏析,但是表达技巧是一个考生在做题时必须思考的一个角度。仔细分析颈联,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本联使用了对偶、借代的手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碧”与“黄”相映衬,情感的更好抒发则是表达技巧的使用效果。
参考答案: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均可,①修辞:对偶、借代;②表现手法:映衬;③炼字:“逢”“折”等;④情感:喜爱之情。
广东卷第10题(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目中问到有多种表现手法,而考生只要就其中一种进行自主探究分析即可。
4 技巧的间接考查
指不直接设题,而是通过鉴赏诗歌中某个有特色的字或句来考查表达技巧。设题的方式一般有:“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联”或“请对某联中的‘×’‘×’二字作简要赏析”“请赏析某联中‘×’‘×’二字的妙处”等等。命题者所选取的诗歌中的字或句,一般都运用了某种表现技巧,值得考生去仔细咂摸玩味。解题思路为:仔细体味所选的字或句的妙处,点出所使用的表现技巧,再回原诗句看其如何使用,最后谈其效果。
例如安徽卷第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题思路:“软”是触觉,“红光”则是视觉所见,用“软”来修饰“红光”,指夕阳的霞光可感可触,温暖宜人。“涌银山”实则为“银山涌”,山如何“涌”,必用比拟手法,化静为动,景象更为壮丽。
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此外,采用此考查方式的还有江苏卷的第9题的(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通过对景作结句子的赏析来考查;湖北卷的第14题(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重庆卷第12题(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福建卷第6题(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二、教学思考
1 注意诗歌鉴赏的平时渗透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诗歌鉴赏题目得分率低,并非是教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他们没有掌握,而是由于面对诗歌他们有时因一词、一句或一联看不懂而错误地理解诗意或无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当一首诗词学生读不懂时,答题时便会心生畏惧,事实证明此时一切答题模式与答题技巧的教学都是枉然。高三仅凭一两周复习诗词鉴赏,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诗歌鉴赏的平时渗透。每天利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由学生轮流推荐一首诗词并带着同学共同读背鉴赏,教师作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每天都接触优秀的诗词,鉴赏领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这种教学小技巧开始的越早越好,学生在掌握了几百首诗词后,没有了陌生感,长期的熏陶让他们答题游刃有余。要注意的是:①学生推荐的诗词教师要把关,不可过于冷僻、过难、过长,以唐诗宋词为主;②学生鉴赏时,要有意识地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三方面人手,让同学们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教师补充时要有考点意识,要不露痕迹;③要坚持,不可半途而废,要求课后将诗词熟背。一段时间后,学生做题时就有了诗歌的感觉,在平时的作文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引用到,一举多得。
2 熟悉考纲,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常见题型并熟知答题模式
在复习备考时,教师要借助试题,借助专项复习,指导学生梳理、建构起表达技巧鉴赏的知识系统,归纳好常见题型,并熟知答题模式。
(1)表达技巧鉴赏的知识系统
表达技巧是指诗歌作者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创设意境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染、铺垫、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等等。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表达技巧考查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表达技巧考查的常见题型有:①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或那些表达技巧?②比较这两首诗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③诗或词的某一联在写景或抒情上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指出一种并结合诗句谈谈表达效果;④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常规答题模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这是最基本的答题模式,具体题目稍作变通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