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1
1.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知识时,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念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方法,同时还要系统了解基础会计知识结构,加深他们对会计的认识,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空间,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比如要让学生掌握账户分类、借贷记账方法及其应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填制会计凭证,能够结合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学生还要学会如何查找错账,掌握相应的更正方法,从而提升会计处理的准确性。
1.2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第一,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该种教学方法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会计实践当中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会计知识,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降低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难度。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探讨,认识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相互取长补短,增强他们课堂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参与会计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解会计分录时,许多学生会感觉学习吃力,同各国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提问记忆,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记忆规律,最大限度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第二,开放式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会计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建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从而拓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基础会计课堂的趣味性,最终达到会计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会计借贷记账方法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然后再相互之间交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讲解,加深学生对该种记账方法的认识,提升他们的会计处理能力。
1.3激发学生基础会计学习兴趣
基础会计作为中职院校学生会计知识学习的重要课程,教师应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满足他们今后的会计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他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企业,了解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些职责,然后再开展一些模拟性的企业会计处理课堂,为学生设置一些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会计的效率。其次,教师要制定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搜集一些会计处理案例,提升学生会计问题应对能力,为他们以后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2.总结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背景;实践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现行科学教材(朱清时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每一册中均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但现实教学中,几乎没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成了摆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编写过于简单,缺少指导性,因此可行性不强,研究不了。
2.广大农村初中科学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3.教学理念上认识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费时、费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不大。
4.学生对教材中的课题兴趣不大,不愿研究。
而本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初中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科学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省级立项课题《农村寄宿制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探究》(编号SNQ8,其主题为“关于草莓种植的研究”)为平台,尝试了在初中科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课题
(1)了解学生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针对以上关于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难以实施的分析,本人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题感兴趣,才能自主地研究。在决定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本人在所任教的八(15)班中招兴趣小组成员时,全班50人,共有45人报名参加。对此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
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喜好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2)搭建研究平台,提供物质基础
在省教科院的指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学校行政楼的露台搭建了草莓种植实验室,种植了134棵草莓。这就为我们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3)组织活动,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人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到草莓种植基地参观。
(4)问题分析,确定研究课题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都既有研究价值,又适合学生目前的研究条件,为此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分析,最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本人指导的科技兴趣小组经分析后,最终确定的课题是: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影响的研究。
2.组建合作团队
(1)合作伙伴组建,明确分工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性格和知识能力组建合作团队。由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强的4名学生组成采访组,负责采访记录;由善于观察的6名学生组成观察组,负责草莓生长的定时观察和记录;由仔细认真的4名学生组成资料整理组,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另外还有草莓种植组、天气观测组等。各小组均有明确的分工,并作好计划,按计划实施。
(2)邀请指导教师
科技兴趣小组邀请草莓种植大户杨风高作为草莓种植指导,校教科室主任作为科技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教师,本人作为负责人除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以外,还作为种植、学科知识指导教师。
3.制订计划,进行研究
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指导学生制订了如下计划:
■
■
4.收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报告
从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至今,积累和收集了天气观测、草莓果实质量、草莓株高观测等数据。学生撰写了《草莓花观察》《温度对草莓生长的影响》《人工助草莓授粉》等科技小论文和实验报告共计10余篇。在下一阶段中将实行成果展示活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推广科学研究性学习步骤和从中获得的经验,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来。
三、科学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1.科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本人带领学生以草莓种植为主题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了这一点。
2.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
如,“组建合作团队”教学设计。
■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组建一个团结、互助、分工明确,并且在性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互补的合作团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应对挫折的能力。又通过邀请指导教师的师生互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倾听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又如,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
■
确定课题为: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研究。
从以上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我校草莓种植实验室中没有蜜蜂,且只有一个大棚,如果放了蜜蜂,整个大棚中都有蜜蜂,不利于做对比实验,这又怎么办?本人组织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用人工授粉代替蜜蜂传粉。从中不难看出分析问题、确定课题这一活动中整合了“花的结构和种类”“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以及“对比实验设置”等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之后的“草莓花的观察”“草莓花的人工授粉”“草莓果实发育的连续观察”等活动中又加以应用,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学生为冻死的几颗草莓而神伤到收获第一颗又红又大的草莓的惊喜;从学生亲自挖土、运土到每天坚持记录观测结果和关注天气变化;从学生一次次地为草莓浇水到入冬以来每天的盖棚、掀棚。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
5.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6.有利于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生栽培草莓、观测草莓、交流研究心得、撰写科学小论文等。
四、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反思
1.缺少理论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模式的借鉴,可谓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整个过程颇为艰辛,但也快乐着。今后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2.初步摸索了一条科学研究性学习之路,但过程略显粗糙,有待细化。
3.对学生和本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总之,依托课题平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所学知识,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大超.研究性学习.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课外活动;化学教学;初中学生能力
所谓能力,是指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由于能力类型的差异,因而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常常各不相同,虽然完成的是相同的任务,但往往是通过不同能力的综合来实现的。
有鉴于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初中化学教师一种最为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如何培养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能力培养源自三个方面:一是积累。通过大量的学习,积累各方面知识,提高个人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重要手段。人只有在一生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汲取知识,就会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所谓见多识广。同时,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并加以分析,就会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学习知识犹如向自己的记忆仓库储存大量有用的东西,当你需要时,随时去取。二是实践。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真正本领。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拼搏的精神和服务他人的胸怀,有助于综合能力的迅速提升。三是勇敢面对失败。人的一生也就是在不断地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矛盾或失败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经过多次失败的锤炼,人才更加坚强,经验才能更加丰富,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前的经验积累。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最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呢?结合近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实践,笔者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首先,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强化课外活动的实效性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才智自由发展的天地,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其次,细化内容及组织,强化课外活动的规范性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学习绪言后,可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其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怎样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问题,可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5至8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观察能力、小论文撰写和小发明等。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可从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是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
最后,突出教师的作用,强化课外活动的有序性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3.作为指导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对课外活动的热情直接影响着课外活动的效果。教师本身是否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能否保持满腔的热情,经常地开展课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外活动能否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标要求。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势在必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去历练,去面对各种突发的、实际的情景,去体验成功与失败,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升心智与能力,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和能力,是增强师生双边活动最理想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4
当今世界,科技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国务院早就做出«关于加速科技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是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如何做好中学生的科技教育工作,培养广大中学生的科技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摆在广大中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和素质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全部在校时间中,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教师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教材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专家、学者、经验丰富的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科技能力的重要依据。所以,作为教师平时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和先进科技成果,精心设计教案,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及科技实践能力。
1、科技兴趣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首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科技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如:科学发展史,科学理论的产生,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科学家成长的故事,环境保护、人口问题等,并适当扩展教材内容,增加一些新的相关知识和新的科技成果。例如:学习“重力”时,让学生了解牛顿是如何发现地球引力的;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可介绍波以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经过;学习声音时,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帕斯卡的事迹。激励学生从小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勤思多想,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长大后才能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在学习“环境保护”时,让学生结合实例来说明人们的哪些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有的学生就提到农村秸杆的焚烧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把秸杆和垃圾投入河中,会对河水造成污染,使河水发黑变臭。农民平时给农作物打的农药水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等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减少污染的建议和对策,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利用高新技术减少污染的方法,例如:现在人们已研究出稻草可以制成纤维板,用来盖房,既美观又大方。在土壤中培养一些微生物,使之在一定时间内分解农药,变为无毒的物质等,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利用高新技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加强环保教育,大力宣传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到目前为止)。为了未来,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绿色文明,以此培养学生从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和良好习惯。通过这些,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意识,让他们了解并逐步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科学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学校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留心去耳闻、去目睹、去手触、去品尝……即留意去感知、去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本来不易掌握的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观察蛙胚不同期的标本中,可以提高学生系统的、有序地观察能力和从连续不断的静态观察中想象动态过程的能力。众所周知,观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及教具(如课本插图、挂图、模型、实物、标本等)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和思维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两栖类”时,教师将附有自然背景的青蛙特征图挂在黑板上,请学生联系日常所见,思考下列问题,(1)你见过哪些两栖类动物?你每年最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了青蛙?(2)青蛙的生活环境和鱼有什么主要不同?(3)青蛙的体色有什么特点?它与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对青蛙来讲有什么意义?(4)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适于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特点分别是什么?(5)青蛙以什么为食物,为什么要保护青蛙?(6)青蛙能较长时间的离开水吗?为什么?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同时,带着问题思考,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可以从实验操作和课外实践方面来培养。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课本知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当地和本校条件,选取适当的材料,设法开足、开齐教材中的实验。为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可以把有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课外实验。学生对实验课十分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操作可能不规范,值得教师注意地是,开始上实验课,就严格要求,加强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常有意识地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的兴趣,爱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爱因斯坦讲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教师每节课讲完后,留一段时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欢迎学生发现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总是先启发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解决,在此基础上给以补充归纳。例如:在学习了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导管和筛管后,有的学生提出下面两个问题:(1)树木的茎环割后是否会死?(2)导管有没有识别有毒物质的能力?第一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反映强烈,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部分认为会死,一部分认为不会死。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讲,两种意见都可能正确,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下去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情况下会死,什么情况下不会死。为什么?关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前提是无机盐要先溶解于水,然后才能随着水份的运输而运输,这样一点,学生明白了有毒物质如果溶解于水,就能随水份而进入植物体内,说明导管没有识别有毒物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有毒物质进入植物体内,如果不能被分解,就会积存在植物体内,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如果我们人食用了这些含有毒物质的植物,(例如:蔬菜)这些有毒物质就会转移到人的身体内,影响人体健康,最后得出保护水源及环境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思维,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使学生的科技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二、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科技实践活动,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应用,发挥和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因此,科学教师每学期可以结合教材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还可以在学生中成立了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素质教育在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延伸。
1、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设计并编写科技小报”、“辨认校园植物并挂牌”、“校园绿化方案设计”、“常见花卉栽培”、“、月季花的扦插和嫁接”、“识别鸟类”、“创造发明设计竞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植物标本制作”、“生态瓶制作”等等,这些活动项目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学生在活动中,兴趣高,独立操作能力强,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科技方面图书资料,并写观后感,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每学期结合农村实际开展1——2次探究型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性活动,鼓动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使学生关心,周围的事情,从调查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和对策,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例如:“农村秸杆处理的调查与探索”获市面上三等奖,“蝌蚪的分布调查与分析”获市一等奖。
3、 创设学校科技氛围,促使学生科学素质大幅度提高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我们科技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科技活动开的有生有色,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我校被命名为科技特色学校,99年底被评为科技先进学校。几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并辅导学生参加一些区级和市级竞赛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区中小学天文知识竞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团体三等奖。区青少年摄影竞赛,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团体三等奖。市辨认植物竞赛,二等奖1人,获上海市十佳校园植物名录。机器人知识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万人大挑战,
这些活动家的开展,成绩的获得使我们学校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科技氛围,师生科技兴趣浓厚,参与性强,良好的科技氛围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现在,我们学校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走向一个良性的循环,领导关心支持,教师尽心尽职,学生兴趣高,积极参与。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科技能力和素质均有所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三、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材阅读;反思;策略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继承和发展先进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了文本阅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初中科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科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阅读《科学》纳入到科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上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指导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阅读品质。
一、转变观念,增强阅读能力培养的意识
阅读能力是“科学”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科学学习能力的结构中,阅读能力与其他能力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例如,科学中的描述、解释、说明、比较、概述、用理论说明、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与阅读能力有关系,特别是自学能力,更是与阅读能力密切相关,因为自学能力水平高低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信息获取和采编。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力在科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其他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做到:首先,明确阅读意义,提高阅读自觉性。教师应使学生明确阅读科学教材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源泉,从而让学生认识其阅读教材的必要性。教师再渗透阅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启迪学生认识阅读能力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能力。这样,通过正面引导,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从而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趋于稳定,也即“习惯成自然”。由于良好习惯是习得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因而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例如,笔者在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时,十分重视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坚持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把阅读理解教材落到实处。纠正学生不重视阅读理解教材,没有掌握科学基本知识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做习题上的偏见。其二,要求学生阅读时必须要做到认真、仔细、全面。强调阅读要开动脑筋,使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强调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符号、写旁注,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始终如一地进行训练,就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可以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正确地引导到寻求、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上来。
三、指导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能
要使学生形成阅读技能,就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科学的方法。根据科学学科阅读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科学”的阅读,笔者平时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三读”方式落实学生对科学文本的阅读。
1.在理读中享受科学
理读要求一个“细”字,它解决“进入文本”的问题,解决文本“精华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就是细细地读,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概念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对每一章节,我们都要认真地找寻,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科学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把它们罗列出来,以便做到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底。
(1)纲目式阅读: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不同学科都有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都是由一定的知识结构序列所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所以要求读书过程中随时遇到的内容,分别纳入到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做,不但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而且能思路明确,层次结构鲜明。
训练时可采用列表法和树状排列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篇幅长的文本或知识点关系复杂的章节或整个的力学、电学等的知识罗列阅读。比如,在学习常见的植物时候,由于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虽然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但容易混淆,学生阅读起来比较的困难,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指导学生理清“纲目”,采用纲目式阅读,采用列表法来阅读就方便多了,如,后面是被子植物,于是指导学生把列表继续延伸,形成了,这样,把本章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一个树状的列表,指导学生采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阅读思路清晰,比较容易掌握知识点。
(2)概括式阅读:即对事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总括。在语言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阅读的一种方法;在逻辑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思维的一种能力。阅读与思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对各种阅读而言都不能缺少概括。学会概括,既有助于迅速获取信息,又有助于把握整体,从而准确、全面理解文本。它的形成,固然需要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与感悟,但就方法而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训练时可采用填空法和提问法。填空法一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本。利用填空法可以降低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让学生有法可循,不会一开始就被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吓倒。比如,在学习空气对流运动的知识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运动规律,我设计了以下两道填空题:
①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________运动,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________运动,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
②对流层气温下面____________,上面__________,容易发生空气对流。
这样学生通过填空掌握了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就不难理解对流层空气的对流运动。
提问法,对于一些篇幅不长、内容并不复杂的文本来说,概括主要内容采用提问法简单明了,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学习神奇的激素――生长素和植物的向光性时,这一知识的逻辑推理性很强,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混乱,为了降低难度,我要求学生读书本几段话完成相应的问题。
①胚芽生长和弯曲和什么有关?胚芽弯向光源生长可能是由于什么?
②胚芽弯曲生长是琼脂的作用还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
③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胚芽弯曲生长是由于什么原因?
针对问题阅读,学生的阅读就更有目的性,也很快地理清了思路,提问法阅读就这样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容易地概括出文本主要的内容,理出纲要。
2.在类读中发展思维
类读,它解决的是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类读就是连类而读,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类读可以是建立在理读基础之上的操作稍稍复杂的阅读,这时的操作技巧是将理读所得的“原始”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类读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教材的寻读活动,这时的操作技巧是由某一个“点”出发,对同类进行粘连。不管怎么操作,运用这种阅读方法都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无数的“组合”与“板块”。
(1)并列式阅读:科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存在着相似性或延续性,针对这一文本,我们可以采用并列阅读,有助于学生的把握。同时,教材中有些内容本来就是采用文字、图示、实验并列呈现的,这些,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时本就不应该分割阅读,教师帮助学生把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类似的、不同的,或者有联系的进行捆绑,帮助学生进行并列阅读。合理的并列阅读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有助于阅读品质的形成。
例如,杠杆的五要素是学习杠杆的重要环节,学习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杠杆的五要素文字表述的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图示,图和图示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却常被学生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识图读图,运用图文对应阅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文字上的叙述,就更有助于学生对五要素的把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题能力。在学生阅读时候,假如配备学生事先准备好的生活中剪刀、筷子、开瓶器等实物进行对杠杆文本的自我解说,学生必定会在一边阅读,一边摆弄中将文字说明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掌握。
(2)比较式阅读: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有知识内容、形式作比较等。如,采用比较式阅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单独一个一个地阅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效果要明显些,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时,让学生分别阅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进行比对,采用列表的形式,展示阅读结果,学生在自我阅读和讨论的基础上不难产生下表。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不难找出两者的不同与联系,课堂上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它们二者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两个过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就不可能有呼吸作用与氧反应被分解的有机物,没有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空气中也不可能有持续足够供给生物呼吸的O2,如果没有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且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的结论。实践证明,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提高比较能力和解题能力,培养阅读品质。
训练比较阅读法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好以下几点:①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②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③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有比较的侧重点。④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3.在巧读中提高技能
巧读,要求一个“活”字,要求一个“变”字,它解决“如何多角度地科学地利用”各种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巧读,就是要求我们放开眼光,开放思维,去巧妙地钻研、理解教材。这种读法一般着眼于理解课文的思维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这种读法要求更美、更奇、更趣地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1)重点句式阅读:一些章节,其重点句就是文本的主要内容。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文本段落多且长和散,不利于学生的阅读把握,怎么办?笔者指导学生画出每段文本的重点句,由于教师把学生的文本分割成几部分,这样文本就短而小了,学生在阅读时就较快地画出了“生物所需的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传递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等重点句。学生非常容易把握这章节的内容关键,得出章节的主要内容。这种阅读方法主要应用于科技小论文等科技材料的阅读上。
再如,一次作业中的一道题: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10月20日乘作“雪龙”号启程,奔赴南极,开始为期180天的南极考察之旅。“雪龙”号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航行于海面时,它的排水体积为18000m3。破冰船针对不同的冰层有不同的破冰方法。其中的一种破冰方法是:接触冰面前,船全速航行,船体大部分冲上冰面,就可以把冰压碎。当船冲到冰面上时,船的排水体积变为航行于海面上的三分之一,船与冰面接触面积为20m2,求此时破冰船对冰层的压强是多少?(海水的密度取1.0×103kg/m3,g取10N/kg)
题目的信息量很大,学生在大的信息量中容易思路混淆,笔者看学生一筹莫展,就采用了重点句式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题目,指导学生抓住纲要:
学生经教师的指导,在自我阅读中掌握关键句,理清思路,题目迎刃而解。
(2)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时把章节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它的作用就是提示自己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批注笔记的形式有3种:①“眉批”,即批在书头上;②“旁批”,即批在句子旁;③“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批注笔记可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①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懂或难懂的,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②提要: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③批语:在读书中,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④警语:在读书时,发现重要段落或主要论点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这样,常常会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如,在实验图示上标注仪器名称、药剂名称等,在生理图示上进行标注名称等,在表格上进行批注概括文字等。例如在教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时,图示中的各种箭头和文本交错复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时就采用批注式阅读,让学生边阅读图示,边在图边批注。如,注上“从能量传递过程来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绿色植物所固有的全部太阳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等批注,在“化学物质”旁注上“二氧化碳、氧、氮和其他物质”等,这样,使学生掌握自己习得的内容。
学生总是喜欢新鲜的事物,如果老是按照一种方法让他们读抄教材主要内容,日子久了,他们会生出厌烦。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变换学生的阅读方法:有时可以采用填空法,有时可以采用提问法,有时可以采用寻找重点句段法,有时可以让学生直接概括,等等。一定要让学生在感兴趣、不畏难的基础上,学会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引领学生慢慢学会阅读,养成科学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
3.当代教育科学.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教育学会,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