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考试分析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考试分析总结范文1
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系统中,小学数学教育已经完全不是以往用“应试教育”可以概括的了,现今的小学教育更偏向“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倾向于让学生自主学习。
而小学数学的考核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对小学数学考试命题进行设计是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在命题中修饰语气
学生在小学数学考试时,首先看到的就是题目,所以说一份试卷上题目描述的好坏程度、合适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在小学数学考试中的发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出题的时候要十分重视命题的描绘。
例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的考试试题中:春天来了,正是出门春游的好时候,于是王老师带领自己班的18个学生乘车去游玩,走着走着,当他们逐渐靠近车站的时候发现了三辆车,分别如下,王老师到底要选择哪辆车比较合适?请在你认为要选的那辆车后的()中画“√”。
A.有15个座位的车() B.有20个座位的车() C.有22个座位的车()
而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试卷中就应该这样出:王老师带着18个小朋友乘车,用哪辆车比较好呢?在()画“√”。
A.有15个座位的车() B.有20个座位的车() C.有22个座位的车()
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首先因为亲切的语气而深入这道题的语境,然后因为是一年级的学生,表述复杂程度不能太大而导致学生看不下去,选择了语言简单有趣的题目。所以说,小学数学试卷题目的描述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程度、是否经常进行测验和题目的复杂程度。
二、在命题中贴近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对抽象思维没有过多接触,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学习很多都是抽象的,学生一开始不能理解,这对于在新课改后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很大的阻碍,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考试命题设计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在考试中多联系实际,让学生轻松愉快进行考试。
例如,题目:“周末,小王和爸爸一起去逛街,爸爸给了小王6块钱,小明买了一个玩具后,还剩下1/3,请问,小王的玩具花了多少钱?”学生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自己就回忆起了以前和爸爸出去逛街的情境,使学生在考试中的紧张情绪有所缓解。因此在命题中使题目接近生活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在考试中也能得到快乐的心情。
三、在命题中重视理解
在进行小学数学考试命题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不只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考查,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总结能力也需要进行考查。在教师命题的时候,可以通过阅读文字、识别图中的意思、分析表格等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实际运用、考查学生能否通过观察和分析把文字问题、图像问题、表格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解答数学问题得出答案。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作为命题背景,真实自然、贴近生活,不仅考查了学生统计图这方面的知识,还考查了学生读图的能力。
四、在命题中全面考察
在教育体制改革下,小学数学学习和考查不再仅限于单一的课程考察,而是各个学科的综合考察。
例如,题目:在1903年纽约的一次数学报告会上,数学家科勒走上了讲台。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在黑板上写了两个算式并演算出结果,一个算式是67个2相乘减1,另外一个算式是193707721×761838257287,两者的演算结果完全相同。
结果,观众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为什么观众会对这个结果如此在意以至于万分激动呢?那是因为数学家科勒解决数学界两百年都未能解决的难题,即67个2相乘减1的结果是不是质数,现在数学家科勒已经证明了两个算式的结果完全相同,可以推导出“67个2相乘再减1的结果不是质数,而是合数”。
为什么呢?你能用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说明“()”这句话吗?本题不仅考查学生小学数学知识里的合数问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它不仅给学生做题平添了几分乐趣,考查了学生合数的概念,还涉及到了数学史的知识,使学生在做题中对数学的历史事件深入了解。
五、总结
在如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和考核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转变。在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中,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如何通过考核检查学生是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是命题老师要思考的全新问题。
数学考试分析总结范文2
一、研析考纲
中考数学作为标准化考试,其命题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中考数学试题,在《高中招生考试命题指导纲要》的规范下,试题保持相对稳定、有所发展的原则下,突出考查知识的基础性与综合性,注重考查数学思维方法宗旨不变,坚持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的重点不变。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主要就是研究分析《高中招生考试命题指导纲要》,依据考试大纲,详细了解考试的基本要求,题型、类别和难度特点,准确定位。
考试重点如下:1.数系与代数式分类与具体识别应用;2分式的化简与求值;3.方程;4.不等式;5.函数;6.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及应用;7.四边形的相关性质及应用;8.圆的相关性质及应用;9.平面内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10.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简单的统计知识。
二、夯实基础
中考数学所考查的重点就是考生的数学基本功,在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只有深入理解基本概念,牢牢掌握基本定理和公式,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我们在考试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定理记不全、记不牢,理解不准确,解题不得要领。对于基本知识、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关键在理解,而且理解也存在程度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看懂的层次上,对一些易推导的定理,有时间一定要亲自动手推一推,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描述,一定要自己动手写一写。这些基本功都很重要,到临场考试时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三、注重联系
中考数学试题中的综合题一般不太可能单独考查某个知识点,一般都是几个知识点结合起来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复习时就应该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首先是学科内部知识点的纵向联系,例如求方程近似解就是利用函数与方程关系。其次,还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求压强、速度、受力分析等就要用到物理学相关知识,等等。这些在综合练习时都是应该总结和注意的地方。
四、加强训练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中考数学考试要想取得好成绩就离不开大量有效的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结论等,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真正理解与巩固。数学试题虽然千变万化,其知识结构却基本相同,题型也相对固定,往往存在一定的解题套路,熟练掌握后既能提高正确率,又能提高解题速度。
五、反思提高
中考数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比较强、知识覆盖面广,一些稍有难度的试题一般比较灵活,对知识点串联的要求比较高,只有通过逐步的训练,不断积累解题经验,在考试时才更有机会较快找到突破口。平时有针对性的训练也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并彻底弄清楚知识点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六、注重考试方法技能的训练
中考数学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下课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同时也需要通过大量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数学考试分析总结范文3
关键字:新课程,不等式选讲,高考数学考试题型
【中图分类号】G632
自2007年新课标考试把不等式列为选作型题目,它替代的是原来解答题17或18题或者填空题,在数学考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要力争攻克这一新类型问题,才能在数学考试中获得理想成绩,在这里我浅谈一下如何在新高考中成功解决不等式题型.
从历年高考题型可以看出,不等式题型主要有二类: 第一类是解绝对值不等式并根据其特点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这是各地新课标高考的热点; 第二类是证明不等式.
解绝对值不等式一般采用零点分段讨论法,即先取出零点,再根据零点个数n将区间分为n+1段,然后在每个区间段内将绝对值不等式转化为一般不等式并求解,最后求并集即可. 这个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常常拿不到满分,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给定区间内去绝对值时容易犯错误,有好多学生不能准确判定绝对值内式子的正负号,所以教学中我觉得可以用二个方法进行改进。第一种方法是特殊值法,即在定区间内取一个特殊值去判断绝对值内的式子的正负. 此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特别是基础一般的学生。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区间段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去定号. 此方法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第二,在定区间内解不等式,忘记添加前提区间. 一般在教学时,按照课本上的例题格式,都会写出“当……时,原不等式化为……”,这样学生特别容易忘记此解是有前提条件的. 例如,求不等式
|x+1|-|x-1|>0
的解集。很多学生解时这样去做,
当x>1时,|x+1|-|x-1|=x+1-(x-1)=2>0, 则 x∈R。
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解是在x>1时求得的,此时解应该是x>1.
鉴于此种情况,建议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大括号”来有意识提醒学生注意,因为学生对大括号内不等式组的求解要求其交集已有非常强烈的思维意识。以2013年新课标I卷24题为例。
(24)(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已知函数f(x)=|2x-1|+|2x+a|,g(x)=x+3.
(Ⅰ)当a=-2时,求不等式f(x)
(Ⅱ)设a>-1,且当x∈[-a2,12)时,f(x)≤g(x),求a的取值范围.
解:(Ⅰ)当a=-2时,f(x)
|2x-1|+|2x-2|
不等式①可化为
或 或
解得 或 或1
因此原不等式的解集为{0
(Ⅱ)根据题意得,
即
又因为x∈[-a2,12),所以 解得 .
平时对学生训练形成这种模板,就会避免上述问题.
数学考试分析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考;课改;教学;建议;总结
回顾新课改后近几年高考数学考试试题,不难发现,新课后题型与传统考试题型基本一致。大致考试题型在一大题一小题左右,基本分值一般在18到22左右晃动,所占分值较多。因此,笔者认为高三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便较为准确地把握命题思想与新课改后的高考试题的动态,以便于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这几年的考试,老师们也可以大胆预测考题,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经过对新课改后近几年各省高考数学试卷的细分和归类,从中得到立体几何的以下命题考查
热点:
一、立体几何命题的考查热点
热点一:注重对空间几何体的综合考查
相较于传统考试试题,新课改后考试试题中对三视图的考查仍是客观命题的热点,但考查形式呈现多样化;在数学考试当中,对于文科生来讲多以识别和判断几何图形为主试题中也会出现对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相关的问题。这些题对于文科生来说难度较高,并且多以大题形式出现,所占分数较高,复习应注意这些题型。例如:2014年湖南,重庆7,2014年课标中国等等。
热点二:注重对线面关系的考查
新课标的试题中,对文理科学生对空间几何的认识都更加强调几何直观,并且对学生“识图与画图”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在线面关系中对理科生要求较强,学生应加强对线面关系基础知识的复习。提高对解决直线向量能力问题的培养。在高考试题中多出现,考查学生对线面、线线、面面关系的试题。这些试题出现在13,15等题,多以填空题为主出现选择题的几率相对较高。题型属于中等偏下学生可以参考以下试卷中的试题,准确掌握对此方法的运用。例如:2014海南17(1),新课标全国卷II(1),2013湖南18,北京17(1),湖北19(1),江西19(1)等。
热点三:注重对几何体综合应用考查
相对于上边问题的考查,几何体综合考查的应用对于文理科学生考查难度增强并且多以大题为主。这些题也是学生丢分较多的一道题,这些题综合程度较高,一道大题通常有3道小题,前两题较简单,第三问考查学生对立体几何掌握程度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复习中,学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例如:2014年天津,湖南卷19等。
二、立体几何试题题型的总结
笔者经过对各省试卷的研究调查,归纳出几何考试的题型和考试方向。在几何考试试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几何知识的运用情况。几何试题中对理科生考查,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在选择题中一般出现在3题到5题之间。填空题多出现在16、17题之间,大题在理科生考试中出现次数相对较多,多出现在23题左右,对于理科生来说难度属中等题。对于文科生的考查相对于理科生来说,考查内容较简单,多以一小题一大题为主。对于文科生来说属于难度偏中下的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酌情进行复习。
三、立体结合复习的建议
虽然近几年课改后几何试题在命题思路和方法上有些变化,但总体上还是保持稳定,解答题多以证明线面垂直或平行的关系,
另一个是求二面角,所以老师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复习。
1.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术指导
在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对试题的归纳总结习惯,学生要做到做过一次题就牢记这种方法并且吃透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能力做到对试题举一反三。在课堂中不能只纸上谈兵,要多进行练习,练习完老师要及时进行讲解,学生刚做完题,对题的记忆还较为深刻,此时讲题对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较容易。学生只有多想、多看、多画,才能有效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重复习基础知识,规范做题方法
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会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知识对于解决数学问题来说,就像玩游戏时的游戏规则一样重要。学生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提高做题的效率和正确率。规范解题步骤;注重通性通法。所以,学生在平时训练当中,要培养自己在答题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解题时要做到“一看、二证、三求解”。
3.研究归纳总结考试题型
从近几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的命题来看,很多考题基本与以前考题相似,只是意思变了。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当中,一定要认真研究往年的高考试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一题多解,吃透教材的实质,争取做到举一反三。
4.培养学生对记忆知识完整程度的能力
在高三立体几何复习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网络,要让学生认清什么是重点,抓主干。例如,为了让学生的知识网络更完备,平行与垂直可以相比较,掌握它们的异同点,以便于学生加深对线面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做题的逻辑能力也尤为重要。
5.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产生于生活,自然要服务于生活。学生要处处留意身边的数学,成为一个勤于动脑、积极思考的有责任心的新一代青年。
数学考试分析总结范文5
〔摘要〕数学学习中产生的情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也是学校数学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近三十年来,数学焦虑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近50年有关儿童数学焦虑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从数学焦虑的概念、数学焦虑对认知机制的影响、数学焦虑的有关研究几方面进行述评,最后提出了儿童数学焦虑的教育启示。
〔关键词〕数学焦虑;认知机制;数学成绩;自我效能;影响因素;教育启示
一、引言
情绪一直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其他的心理过程(如认知、动机)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情绪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来看,情绪影响他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学业成绩,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1998年,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召开了以“情绪在学生的学习与成就中的作用”为主题的年会,围绕这一主题,大会组织了五个讨论会,这些讨论会激发了研究者对教育中的情绪问题的研究兴趣。数学学习中产生的情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也是学校数学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近三十年来,数学焦虑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研究者Richardson&Suinn于1972对数学焦虑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随后,心理学研究者对数学焦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二、数学焦虑的内涵与结构
(一)数学焦虑的内涵
数学焦虑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在学院、私人以及社会背景下完成数学问题时所产生的恐惧和紧张,也有人认为数学焦虑是学生对数学概念(如数字)和评价过程(如数学考试)所产生的一种负性反应状态。
一些学者从心理体验的角度对数学焦虑进行界定,如美国的Dreger&Aiken(1957)提出数学焦虑是指面临数字运算时,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如紧张、思维混乱等,是对于算术及数学产生一种情绪反应的症状。Richardson&Suinn提出,数学焦虑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境中,运用数字及解决数学问题时所产生的焦虑及紧张感。美国的Tobias&Weissbrod(1980)认为,数学焦虑是指当个人被要求去解决数学题目时,所产生的恐惧、无助、瘫痪及心理的混乱。我国学者赵继源(2001)认为,数学焦虑是人们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焦虑,它指向数学活动,并影响数学活动的效率及效果。
另一些学者从生理反应的角度对数学焦虑进行界定:如美国的Fennema&Sherman(1976)把数学焦虑定义为“在完成数学任务时对身体症状的感受”。王凤葵(2002)认为,数学焦虑是一种特殊的学科焦虑症,是一种对数学过度焦虑而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的生理变化、行为表现、心理体验。
这些定义中有的强调做数学题时出现的生理反应,有的强调在与数学有关的情境中产生的忧虑感和不安感,是情绪体验,但是至今人们还没有形成对数学焦虑比较一致的严格界定。我们认为,数学焦虑是个体在处理数字、使用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知识或参加数学考试时所产生的不安、紧张、畏惧等焦虑状态及相应的生理反应。
(二)数学焦虑的结构及其量表
数学焦虑作为一种特殊的情绪,也具有情绪三重反映框架,体现在生理、认知和行为方面。一般来说,数学焦虑有几个比较公认的维度:(1)数学考试焦虑,涉及到对数学考试的预期、参加或接受数学考试;(2)数字焦虑,主要与数字的操纵有关;(3)抽象焦虑,即与抽象的数学内容相联系。这几个维度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Richardson&Suinn(1972)为了解个体面对数学问题时产生的特殊身心反应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根据学生的自我报告、客观实验以及对一系列相关测量方法的分析整理,设计出了一个后来被广泛应用的数学焦虑的测量方法——数学焦虑等级量表(MathematicsAnxietyRatingScale,MARS,1989),MAR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是在具体施测的时候比较费时,后来的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缩减。比如Fennema-Sherman(1976)数学焦虑量表,简称MAS,包含12项题目;美国的Plake&Parker(1982)修订了数学焦虑等级量表,简称MARS-R,包含12项题目;美国的Alexander&Marray(1989)编制的25项简化数学焦虑等级量表,简称sMARS。美国的Chiu&Henry(1990)在R-MARS的基础上,编制了儿童数学焦虑量表MASC,量表包含22个项目,采用利克特四点量表的方式回答,适用于四到八年级的学生。
这些量表与MARS的相关都很高,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美国的Rounds&Hendel(1980)对MARS进行因素分析,得出两个维度:数字焦虑和数学考试焦虑。Chiu&Henry(1990)对数学焦虑儿童量表MASC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四个因素:数学评估焦虑、数学学习焦虑、数学问题解决焦虑和数学教师焦虑。数学评估焦虑与对数学学习的评估有关;数学学习焦虑与数学学习活动或者学习过程有关;数学问题解决焦虑与在非考试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有关;数学教师焦虑与数学教师的特征相联系。在美国的Wigfield&Meece(1988)的数学焦虑问卷MAQ中,数学焦虑包含两种性质的情绪体验:学习者对数学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对数学成绩的担忧。从上述研究对数学焦虑量表结构的因素分析来看,我们认为数学焦虑应包含:对数学的一般消极情绪、对数学知识的焦虑、对数学考试的焦虑、数学问题解决焦虑、由他人造成的数学焦虑。
三、数学焦虑对认知机制的影响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探讨数学焦虑在脑部活动的特征,这也许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数学焦虑提供脑科学依据。
(一)数学焦虑对认知任务的影响
美国的Ashcraft&Faust(1994)在研究中发现,对于简单问题,焦虑对问题解决没有显著影响,即使是高焦虑被试也能从长时记忆中快速提取这些简单问题的答案;但较为复杂的问题,不同焦虑水平被试的反应差异显著。美国的Faust,Ashcraft&Flect在1996年扩展了该研究,采用运算时需要进位和不需要进位的数学问题(如18+36或17+22)研究数学焦虑,结果发现,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低数学焦虑组的解题速度几乎比高数学焦虑组被试快两倍。美国的Ashcraft和Kirk(2001)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任务变得非常难时,焦虑组错误率为40%,而低焦虑被试组仅有20%的错误率。
(二)数学焦虑对认知策略的影响
耿柳娜、陈英和(2005)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口语报告法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不同数学焦虑水平儿童加减法认知策略选择和执行情况,结果发现:高数学焦虑儿童使用出声策略和手势策略较多,使用对位策略较少;高数学焦虑儿童出声策略、手势策略和拆十策略执行的正确率较高;竖式策略和对位策略执行的正确率较低,同时随着儿童年级的升高,数学焦虑对其策略选择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主要表现在不同数学焦虑水平儿童策略选择频率的差异越来越大。此项研究表明,对小学生来说,虽然数学焦虑还没有外显化并表现在数学学习的结果上,但数学焦虑对数学认知过程的影响一直存在,如影响认知策略。
(三)数学焦虑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美国的Eysenck&Calvo(1992)提出的过程效能理论是研究数学焦虑对数学认知过程影响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工作记忆系统存在的假设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高焦虑状态下完成认知任务会消耗额外的认知资源,焦虑被试会消耗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导致低认知效率。在对工作记忆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数学焦虑对认知效率的影响不大,如果数学作业要求有工作记忆大量参与,工作记忆资源不够分配时,由于数学焦虑的存在,认知效率就会明显降低。同时工作记忆资源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高数学焦虑水平,拥有比较多的工作记忆资源的个体比只有比较少的工作记忆资源的个体能取得更好的成绩。Ashcraft和Kirk在1998年的研究则表明,随着数学焦虑程序的增加,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会减小,随着加工任务要求的增加,高数学焦虑组表现出反应时间长、正确率低。
四、数学焦虑的相关研究
(一)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的研究
自从“数学焦虑”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有许多专家和教育者对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Aiken(1970,1976)在连续几次研究中都发现,小学至大学学生的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都呈负相关。Richardson&Suinn(1972)所作的研究发现,数学焦虑越高的被试,其数学成绩就越差。美国的Hembree(1988)以元分析法发现数学焦虑导致不良的学业成绩,而且,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在不同年龄群体中都有体现。Hembree(1990)还发现,在初中阶段,数学焦虑水平呈上升趋势,到高中阶段焦虑水平开始下降,这表明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年级水平而变化的。美国的Pajares&Miller(1995)利用路径分析技术,分析了350名大学生数学焦虑、数学自我概念、数学自我效能等变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表明了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之间呈负相关。Ashcraft&Kirk(2000)在复杂除法和复杂减法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高数学焦虑会影响个体的数学学习成绩。
(二)数学焦虑与自我效能、学习态度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证实,数学焦虑会导致不良的学业成绩(Hembree,1988)。在数学领域里,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支持效能感的预测作用和中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有影响作用,即学业自我效能越高,学业成绩也就相对越好(Pajares)。刘晓惠、周林、查子秀(1999)对初二的超常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比较研究表明:在数学态度上,超常学生明显高于普通学生,而数学焦虑明显低于普通学生。普通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情感态度有着显著的相关;但超常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情感态度的相关程度不显著。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超常学生拥有比较多的工作记忆资源,即使负面情绪占用了一部分,其学习成绩并不因此受到影响。
五、数学焦虑的影响因素
(一)数学与数学课程的性质
美国的研究者Newstead(1998)比较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替代性教学方式对学生数学焦虑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生有更高的数学焦虑。在传统的教学中,特别在训练学生基本的数学技能时,过分注重答案的获得,而忽视逻辑思考过程及推理形式。学生在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数学焦虑。学校数学教学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也使学生容易产生数学焦虑,如数学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学习进程整齐划一,没有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等。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或者作业中包含超出学生能力的数学难题,教师在教学态度上比较苛求和生硬。这些都是学校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不利因素。
(二)父母教育观念
研究表明,四~六年级儿童的父母均显著高估子女的数学成绩,一方面,这种高期望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这种高期望也可能演变为学生产生数学焦虑的最直接的原因。在对子女数学学业失败的归因上,父母都倾向于将其数学学业失败归因为可变的因素,如努力不足;而不是将其归因为内部的、不可变的因素,如能力不足。由于这种归因的动机性本质,从根本上讲不是一种理性、客观的分析,因此往往导致父母难以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以真正促进子女数学能力发展,同时缺少父母有效的帮助与支持,学生更容易遭遇数学学习上的失败,从而更容易产生数学焦虑。学生的人格特征影响数学焦虑,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失败,有多大勇气尝试新的方法,在面对挫折时选择的是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还是注重情绪的应对,这些行为特征都影响学生的数学焦虑,数学焦虑也反过来影响学生人格特征的发展。
六、教育启示
(一)家庭干预
父母的投入可以改变孩子对数学的态度,美国所提倡的家庭数学夜校就是一种效果卓著的应对数学焦虑的方法。这种方法把整个家庭都动员起来,让父母们走进学校,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帮助父母了解孩子正在学习的数学内容以及老师们的授课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父母们可以了解新的数学标准,掌握数学练习和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及学习数学的积极有效途径。如果家长能与教师密切配合,激起孩子对数学的热情,从中获得自信和成功体验,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孩子的数学焦虑,使孩子终身受益。在家庭实际生活中本身就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算购物价格、算裁剪面积等,只要父母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并做个有心人,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孩子就不会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数学不再是停留在完成数学作业和等待老师的裁判。
数学考试分析总结范文6
问题1:越是临考,越是觉得复习什么都没有效果,头昏脑胀怎么办?
在大考临考之前虽然心理紧张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有些考生甚至还会出现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头晕失眠等症状还是应该引起家长以及考生的注意,因为这是考生思想压力过大的表现。不通过减压,这些症状就不会消除,直接就会影响考生的复习备考的。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考生,在大考即将来临的时候,家长以及考生如何给考生减压是很重要的,一般我们认为因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自己的水平、实力,合理的期望。(这一点很难做到,但实际上很重要)
2.不不切实际的攀比,减小考生压力。
3.注意体育锻炼,每次十分钟,精神一整天。
3.注意休息,以及劳逸结合。
4.补充营养,以清淡为主,合理膳食,补足精神。
相信只有平和的心态,才会有高效的复习效率,才会有高昂的考试状态。
问题2:临考前对于数学学科知识层面的复习怎样进行最为有效?
相对高考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命题呈现三大鲜明特点:第一,中考、高考数学试题考查异常全面,必修部分所学的章节几乎都会在试题中得到体现,未开垦的章节凤毛麟角。第二,中考、高考数学试题对重点章节的考查又异常偏重偏难,从不回避。第三,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也就是平时训练时所说的通法。以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命制的试题,其考查分值就可撑起整个数学考试满分的半壁江山。
所以,如果你的基础比较差,那就多注重课本吧,把那些不讨熟悉的概念、公试、定理、公理以及他们的推导弄懂弄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尝试做一做和书本后面的习题难度相当的题目吧。相信这样,坚持到考试之前,你的能力会有所提升的。
如果你的基础比较好,那又该怎样营造数学的高分起点呢?其实,正是由于高考数学的不回避重点,所以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在保证一般出容易题的章节没有问题之后,考生应重点了解几类最主要的命题线索,把一些知识串起来,构成网络,也就是在常说的知识的交汇处下下功夫,这样把握命题者的考点,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让难题不再难。比如高中的《解析几何》部分:
曲线定义——轨迹方程——直线曲线综合——韦达定理——特殊结论。
问题3:几乎在每次数学考试中,都有因马虎,算错数,丢三落四等原因而导致数学成绩丢掉本不该丢掉的分值,请分析一下这样的现象。
这样的问题确实让考生犯难、但是一般很难克服。有人认为这样的失误都可以归结为是计算能力的问题。其实,谁也不能保证考试中所有的计算都不出现失误,所以因为计算所致的失误在高考数学中也可谓是偶然中的必然,只是或多或少的事。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是否严谨的习惯的问题,只能靠平时的训练中潜意识的克服,养成习惯。一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早的加以注意: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仅依赖于老师的讲授.因为对于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涉及到的思想方法等,需要独立思考才能达到.二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练习,主要是练速度、练方法、练准确、练规范,精力集中、字迹清秀、操作规范.三是要培养学生认真归纳总结、反思,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帮助增强学习的信心.四是培养学生高效听课、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高效听课就是课堂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非常积极的状态,主动地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综合和创造,善于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与老师共同完成一节课的学习,才能收获该收获的东西,才能在各种解题方法中选取其中简洁的思维路径,取得问题的最佳解法,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五是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一遍算对”的良好运算习惯;养成纠错和小结的学习习惯;不断研究学情,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六是要对学生进行模拟限时的测试.每份模拟试卷要时易时难,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情绪调节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当然书面表达能力的规范性也要引起注意。
问题4:中考、高考中可谓一分千金,临考前的一周就数学学科有没有那些值得特别注意的细节,如何应对?
根据以往的经验,许多考生在数学考试中会因为计算能力较差而吃亏,而计算能力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所以建议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训练一下计算能力。怎样训练呢?考生可以找2-3套空白的用过的模拟考题目,拿过来重新再做一做,做的时候特别注意一下数学计算中常做的化简、解方程、解不等式等过程,力求速度与准确。这样既可以不打击信心,又有侧重的得到了训练。经验表明,这种方法效果不错。
问题5:数学的考试时间如何规划最为科学?尤其是难度特别大的压轴试题的时间应如何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