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工程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工程专业范文1
地质工程专业是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地质工程专业是地质学中的工科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野外实践教学在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防灾科技学院2003年设置工程勘察与工程地震专科专业,2006年设置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2013年设置地质工程专业。2008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与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一起以专业群的形式被批准为“河北省高等学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地质学和工程学专业基础,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系统掌握工程勘察、工程地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领域相关工作岗位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根据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进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相应的时间分别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的暑期和大四的第二学年。地质工程专业三年级的生产实习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在学习完“岩土工程勘察”“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震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基础工程”“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地下结构工程”“强震观测”“工程物探”“岩土工程设计”等专业课程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实践。以下就地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内容进行介绍。
1.生产实习教学内容
地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本专业的一门集中综合实践课。该实习由地下结构与工程地质实习模块(2周)、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模块(1周)、地震安全性评价实习模块(1周)、工程物探实习模块(2周)、基础工程设计实习模块(1周)和岩土工程设计实习模块(1周)组成。
地下结构与工程地质实习内容包括土体原位直剪试验、锚杆抗拔试验、混凝土与岩体模拟直剪试验、岩体承压板法静载试验、岩体点荷载实验、岩体平探头声波测试、岩体回弹试验、岩体松动圈声波测试、隧道净空相对位移测试及拱顶下沉量测、隧硐周边土压力检测、衬砌混凝土内力和变形监测、衬砌中钢筋应力检测、锚杆拉力量测、锚索拉力量测、土体分层沉降监测、隧硐周边土体内部位移量测、深部土体侧向变形监测、孔隙水压力量测、地下水位监测,使学生掌握原位测试的原理、方法、数据处理和工程应用。
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模块实习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勘察报告编写。通过实习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方法、程序与步骤,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震安全性评价实习模块内容包括使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程序,通过划分潜在震源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选用合适的概率模型和衰减关系,通过分析计算,确定工程场地的抗震设防地震动参数。
工程物探实习模块要求掌握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的外业和内业的方案设计、现场实验和资料分析处理各项工作,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震法、电法勘探各项工作的基础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具备开展相关工作基本能力。实习内容包括地震勘探、地基常时微动、波速测井、小应变测桩、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的现场测试与资料处理。
基础工程设计实习模块要求学生在学完了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独立完成工程建筑物(构筑物)基础设计,以及对于承载能力不够的地基提出地基处理方案并完成方案设计。
岩土工程设计实习模块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解决基坑、挡土墙或边坡支护等岩土工程项目的分析与方案设计。
2.生产实习基地建设
地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地震安全性评价实习模块、基础工程设计实习模块和岩土工程设计实习模块一般在机房(利用专业软件)和教室完成;地下结构与工程地质实习模块、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模块、工程物探实习模块大部分试验需要在野外开展。考虑到每年生产实习依托工程项目不确定,以及实验设备远距离搬运安装困难特点,防灾科技学院在校园内自行设计并建设了大型地下结构与工程地质试验场,从而满足了生产实习的需求。该试验场在国内并不多见。该试验场包括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隧硐长50米,宽10米,设计了22个支硐供不同的试验项目使用,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地上部分的试验场地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在试验场内设计了共5大类43项试验项目。这些试验项目能够满足“土力学”“岩体力学”“基础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地下结构工程”“地震工程学”“强震观测”和“工程物探”等课程野外实验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地质工程专业的部分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要求并能开展地下结构的抗震试验和岩土体原位试验研究工作。
本试验场2010年着手设计,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设计的试验项目如下。
(1)土体与地基基础试验项目:①土体静载试验;②土体原位直剪试验;③基桩低应变测试;④桩基静载试验;⑤波速测井;⑥复合地基静载试验;⑦标准贯入试验;⑧锚杆抗拔试验;⑨钻孔旁压试验;⑩动力触探试验;11静力触探试验;12地脉动测试。
(2)岩体与硐室检测试验项目:①承压板法静载试验;②狭缝法岩体变形试验;③混凝土与岩体直剪试验;④混凝土平探头声波测试;⑤模拟围岩松动圈测试;⑥岩石点荷载试验;⑦模拟岩体平探头声波测试;⑧隧硐超前地质预报;⑨岩体回弹测试;⑩混凝土回弹测试;11衬砌完整性检测。
(3)硐室与土体监测测试项目:①隧道净空相对位移测试及拱顶下沉量测;②隧硐周边土压力检测;③衬砌混凝土内力和变形监测;④衬砌中钢筋应力检测;⑤锚杆拉力量测;⑥锚索拉力量测;⑦地表面土体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⑧土体分层沉降监测;⑨隧硐周边土体内部位移量测;⑩深部土体侧向变形监测;11孔隙水压力量测;12地下水位监测。
(4)地下结构检测与强震观测项目:①地下结构完整性检测;②地下结构动力响应测试;③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检测;④强震竖井观测台阵;⑤ 强震地下结构观测台阵。
(5)硐室地质现象观测:①断层观测;②硐室节理裂隙统计;③硐室素描和硐室展示图绘制。
3.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防灾科技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现有专职教师 22 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 人。返聘工程地质专业退休老教授为实习教师和青年教师导师。老教授一方面审定生产实习的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和教学任务书等教学文件,另一方便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培养,促进以老带新。学校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定期选派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进修和实践,掌握相应岗位实践技能。学校与多家生产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参与实习工作的指导,充实加强实践师资力量。
4.考核机制
第一,实习纪律考核,是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出勤率、实习态度、动手操作等的考核,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只有亲自动手操作仪器、记录数据、处理数据,才能真正掌握整个实验各个环节。通过实习纪律考核可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习。
第二,实习图件和报告考核,即对学生每一模块实习结束后,完成的实习图件和实习报告给出成绩。
第三,答辩考核,即在生产实习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内容进行总结汇报。通过答辩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系统掌握生产实习内容的程度,以及应用专业知识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理清思路、总结汇报、讲演的能力。
5.结语
本文从生产实习教学内容、实习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习考核机制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防灾科技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三年级生产实习教学内容。根据2014年、2015年的生产实习情况,表明教学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学生感性接触各个试验环节, 理论联系了实际;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③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根据试验数据开展分析,又一次运用理论知识,又一次从实践到理论,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知识体系循环,学生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虎杰,易发成,高德政.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0(04).
[2]巩 伟,张 生,陈 松,等.应用型示范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州学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02).
地质工程专业范文2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石油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知识面,能在石油工程领域内从事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生产管理与施工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钻井工程,另一个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很多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是钻井与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提高采收率以及油气田增产改造措施等工作,只有“三大”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只要这些课程学好了就能够胜任以后的工作,觉得“地质类”课程仅仅是一类锦上添花的课程,没有多大意义。基于学生的这种认识,表现在:对该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上课没有几个人做笔记;总是希望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要超出课本内容且与最终考试有关;课后基本不复习或思考问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上课基本上就是要个学分,以达到毕业要求。正是这一“错误”观念的存在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
2.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地质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以“板书”为主,演示图表不规范,而且信息量有限,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易引起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在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教科书的翻版,一页一页低着头顺着多媒体往下念,没有发挥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真正作用。可以说是只念不解,基本不考虑学生课堂气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的看书、有的玩手机、有的睡大觉,根本谈不上取得什么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以后的现场应用。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单一地强调如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家,认为学生只要将书本知识掌握好了就可以满足以后学习或工作的要求,那就大错特错。现在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时只讲书本上的内容,很少将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油田生实践相结合,很少讲授学科前沿理论,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该课程。造成教师好像很卖力、学生好像很无奈的困境,其实教育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尴尬,那就是教育的尴尬。
二、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方法
1.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一样的书,听一样的课,同一个老师讲解,而学习成绩却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是:是否用心听,是否与老师产生共鸣。人类从不厌倦于对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只要这些知识能够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针对学生不够重视“地质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该门课程主要要讲授哪些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等,使学生明白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置及在油田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地质类”课程石油测井为例,首先应该从测井手段的提出、石油测井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后续开发地质课程的关系入手,讲述石油测井在石油工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门学科在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授过程中再配合油勘探开发实例,对比分析石油测井技术的应用与油田勘探开发效果的关系,必定能够唤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油田地质基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也需要以类似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几年笔者在课程第一节课绪论部分讲完后,总是花一点时间,用具体事例给学生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严谨的作风,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计划,没有可行的措施,没有吃苦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将不会有突出的表现,甚至会被社会淘汰。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效果。
2.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多媒体的使用像做大会报告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意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是传递的信息量大,另一方面是演示的图表规范,节约了老师在课堂上绘制图表占用的时间。但是,如果把所有要讲的内容全部集成到多媒体里,学生就会产生视力疲劳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再辅以“粉笔+黑板”的传统手段,在黑板上将重要知识点予以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必然会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3.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就像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们有些教师仍然延续上个世纪大学精英化教育的思维,想象着学生应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平时的样子与觉得该怎么样去比较,这种思维是现代高等教育最大的障碍,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与学生建立联系。教师上课,学生听不明白或不够重视,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在教学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是上帝,上帝没有听懂,上帝没有错,我们的教师都是高职称、高学历,所讲述的知识与方法肯定也没有错,那么唯一错的就是内容层次安排、言辞清晰度及知识密度出现了问题,导致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没有被传递。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不够,没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如何才能把该门课程学好;没有下工夫把该门课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理清;没有下工夫思索针对现在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如何优化教学方式。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热情、教学技艺,这个感受就会被传递,学生就会热爱这个老师,爱学这门课,同时这种感受也会向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缓慢滋养。诚然,现在大学教师压力比较大,不但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许多科研任务,同时又要应对考核发表科技论文。但大学的主体是教学,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事实,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消极教学的借口,况且教学、科研、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难点仅仅在于教师如何去很好地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4.加大课堂随机提问力度
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不间断地提问无疑非常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可以采取随机点名提问,要求学生当场回答;也可以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下一节课随机请多名学生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逐一点评,对回答好的进行表扬,对差的进行鼓励。通过不断地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证明,上课经常提问到的知识点,学生都掌握得非常好。
5.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取得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会及时地把自己科研中遇到的与所讲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场实例带入课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油田地质基础课程油藏类型部分过程中,笔者在讲授完一种油藏类型的定义及书本典型案例之后,都会将自己熟悉的某油田实际的该类型油藏进行详细解剖,引导学生寻找书本理论定义与现场实际油藏特征的差异性。然后还会给出一组地层数据与油层数据,让学生利用软件绘制出该油藏的剖面图和平面图,并分析油藏特征,同时简单讲解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所采取的不同开发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质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结论与认识
地质工程专业范文3
地质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为了探索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本校教学为例,在分析现有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探讨,即:提升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践锻炼环节、增设课下互动学习基地,以培养更多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教学方法;地质工程;专业英语;实践锻炼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目前,由于许多国内地质行业相关集团公司对外合作项目增多,学生出国交流增多等,这对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工程的学生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能够熟练的查阅国外相关地质行业最新进展,能够熟练的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的交流等。这对如何更有效的学习专业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课时量有限,专业词汇翻译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相关教师、专家学者等提出了部分教学改革建议。刘延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关于水文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1]。宋青通过被动语态的翻译等方面对地质专业英汉翻译的难点与技巧进行了研究[2]。何大顺等通过分析中英汉句子的不同表达结构等方面对地学专业文献的英汉翻译做了研究[3]。还有其他一些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4-8]。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笔者以本校地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
一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一)课程安排
根据现有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来看,地质工程专业英语安排在第6学期,较为合理。同学们已学完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有利于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32学时,有些偏少。要在32学时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英语的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选择
由于地质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矿山地质等学科,而且每个学校会根据自身特色,对专业教学设置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目前,尚无涵盖面广,又突出侧重点的适合本校地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教师只能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选用一些教材进行教学。
(三)课堂教学
目前,地质工程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翻译为主。任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握翻译技巧,掌握重点专业词汇。学生能够按时按计划完成课程进度。但是,英语基础差或者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学起来就较为费劲。另外,由于多媒体课件使用较少,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
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上述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高质量的未来人才。
(一)提升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更高效的掌握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多选用重点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多穿插一些图片和视频,能够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一些地质现象的英语视频素材,让同学们把其中的英语解说翻译成中文。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地质现象的模型教学法,这比图片更直观。例如:在讲授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时,可以事先把单词卡片准备好,上课时让同学们把它们贴到模型的相应位置上。
(二)增强课堂实践锻炼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必须增强课堂实践锻炼环节。实践锻炼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专题写作、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专题知识竞赛等。在学习完部分单元后,可以组织相关的写作,题材不限,学生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等均可,只要文中包含学过的单词和相关重要短句即可。学生间的翻译相互批改,加以讨论,相互指出哪些翻译的优点和缺点,以达到共同进步。组织课堂小竞赛,把学过的重点单词和短语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加以巩固。诸如此类的实践锻炼形式,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三)增设课下互动学习基地
国内绝大多数的高校在英语的学习方面都设有英语角,然而缺少专门为了地质工程专业英语而设置的英语角。英语角的设置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是非常不错的英语学习场所。针对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在课下可增设相关互动学习基地。例如:增设专门英语角,在地质工程专业范围内,进行英语的交流;增设地质英语放映厅,专门播放地质相关的影片,以提高学生的地质英语应用能力。增设课下英语游戏环节,将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相关单词及短句有效的融入到游戏中。通过设置此类学习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地质英语应用能力。
三结语
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更加有效的提高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论文在分析本校现有教学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即:提升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践锻炼环节、增设课下互动学习基地,并给出了一些相关实例,以供探讨。高效的教学方法的早日使用,可以早日培养更多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投入到建设伟大祖国的怀抱中。
参考文献
[1]刘延锋.关于水文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2:10+31.
[2]宋青.地质专业英汉翻译难点与技巧[J].云南地质,2013,03:339-342+315.
[3]何大顺,何春.论地学专业文献的英汉翻译[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96-99.
[4]张宪国,张涛,林承焰,卢虎胜.“小班”改革下的石油地质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3,03:79-82.
[5]刘媛媛,陈功新,张卫民.水文地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394-396.
[6]余继峰,宋召军,吕大炜,王泽利,李月,刘海燕.关于地质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26:185-186.
[7]冀倩,翁望飞.地质学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及构词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04:116-121.
地质工程专业范文4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工程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11-02
地球物理勘探是指借助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对地下介质的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获取地球物理场的相关数据,研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1] “地球物理勘探”这门课程是将地球物理学原理用于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的一门学科,包含了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和放射性勘探等多种方法和内容,是一门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课程。[2]对于“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具备了扎实的数理基础后,至少用两个学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而对于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分配给“地球物理勘探”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通常是一学期40个学时左右的时间。对于这样一门内容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的课程,如何在地质工程专业中开展教学,有效地构建本课程的教学体系,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课程特点分析
(一)理论基础要求高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很多,对于所有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分类,按其勘探过程可以分三个环节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3]数据处理中涉及的课程有场论、数理方程、数值计算、数字信号分,等等。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后,才能将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做到融会贯通,对地球物理勘探中第一个环节——数据采集中得到的离散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即数据处理;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数据可视化理论,将处理的数据转换为图像,作为第三个环节——资料解释的依据。可见,“地球物理勘探”是一门对于学生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基础要求都较高的课程,但是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前期基础课的学习中,基本没有进行这样的知识积累。
(二)与地质知识交叉
在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一定的地质基础,在建模以及数据的解释方面,不至于与实现地质情况相脱离,而这一点是在地质工程学生中进行“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教学的优势。因此,应该将这一优势有效地发挥出来,扬长避短,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应用,而对于复杂的理论及计算公式的推导,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然而,现在我国用人单位对于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要求都较高,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因而教学应该与学生就业相联系,让学生既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解释能力,并且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研究,让地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向这些目标靠近。
二、教学方法研究
针对目前“地球物理勘探”在地质工程专业中进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一)重视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是教学大纲内容的具体化的体现,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因而教材于教学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4]就“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来说,自20世纪50年展至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教材层出不穷, 由先前单一的“地球物理勘探原理”教材,有了许多新的分支,如“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勘探”、 “水文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等适合于不同领域的教材,[5]完全能满足“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很少有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地球物理勘探”教材。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来说,西安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典型的煤炭类院校,其本科学生就业也主要分布在煤炭系统,故其“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的教育也应将重点放在煤矿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方面,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一套教材。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授课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会感觉到枯燥。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于一体,能创设情境,将一些抽象的理论,以生动的视听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更生动、直观地感受教学内容;板书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借助板书,教师能将复杂的问题一步步简单化,还原了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跟上教的节奏,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借助多媒体和板书,实现案例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案例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特定的案例呈现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载体,结合地质讲解“地球物理勘探”在地质中的应用案例,进行案例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渡。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掌握知识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将学生的问题反馈回来,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
由于将本课程用于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故野外实习没有“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的内容,但将实验室的操作当作一种野外数据采集的模拟也基本能满足学习要求,这样的实践教学也十分必要。然而,“地球物理勘探”课程在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仍存在没有足够的教学仪器资源,缺乏对学生从理论到实际地质工程问题转化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目前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延伸,是知识从理论到应用的一个转化过程,也是“地球物理勘探”这门课程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引进实验设备,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更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手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将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作为一门偏重应用型课程进行教学,提出教学改革建议如下:(1)重视教材建设,编制适合地质工程专业的本科“地球物理勘探”教材;(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目标;(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运泰,滕吉文,张中杰.地球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5):636-642.
[2] 方根显.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73-275.
[3] 潘纪顺.地质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课的教学改革[J].河南教育,2010(8):61-63.
地质工程专业范文5
工程地质学是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学科的一门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科学,是以地学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应用数学、力学的知识和工程学科的技术与方法,来解决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有关的地质问题[2]。由于工程地质学涉及内容多,概念广,实践性很强,且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机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又具备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经验,针对目前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煤炭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多,授课学时少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些年来,多数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着向公共课倾斜的现象,这使得专业课学时被不断压缩。主要表现在课程学时少,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过去动辄几十学时乃至上百学时的课程,现在多为32~48学时。在多数煤炭院校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开设有基础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具有一定的地学背景。即便如此,工程地质学课程仍涉及工程岩土学、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岩土工程勘察等方面的内容,这使得该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教师上课难度增大。在此情况下,如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就无法很好地完成相关内容的讲授;同时学生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也将停留在较浅的感性认知阶段,不能理解机理性的问题,更不能深刻地认识该课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势必对学生未来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单调
工程地质学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同时该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单一的多媒体或板书授课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之个别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而个别教师授课又完全脱离指定教材,这些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此外,课程中涉及的一些教学内容,诸如崩塌、滑坡等灾害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等比较抽象,单纯在PPT中以图片形式展示,不能很好地呈现,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践环节薄弱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教学资源的投入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具体到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野外实践场地或基地功能缺失,满足不了野外实践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人数与设备台套数不成比例,同时也存在部分试验仪器无场地安放的尴尬局面,导致部分试验无法开出,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此外,还存在实验教学方式和时间不灵活等问题。目前多数院校的室内实验都是教师准备好试验后,学生在制定的条件下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学生真正思考的较少,部分学生既不动脑也不动手,而是依靠同组其他同学来完成实验,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或丧失。
(四)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成绩比例分配不合理,多数院校该课程考核成绩都是由期末考试成绩(约占70%~80%)和平时成绩(占20%~30%)组成,而平时成绩又多以上课出勤率、课外作业以及实践环节表现等形式存在,其中上课出勤率占主导地位。这样难免会存在一些学生到课不听课,考前突击且考分很高的现象。此外,考核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多侧重于理论知识,往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最终导致校内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综合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等几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专业通识教学为行业特色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院校的特色优势。针对煤炭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有地学背景这一特点,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可主要讲解三部分的内容,即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研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研究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等。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研究是该课程的基础,该部分主要讲授土的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研究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讲授学时应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该部分主要讲授活断层和地震、斜坡、岩溶、泥石流及地下硐室的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地质勘察部分主要讲授工程地质测绘、勘探、试验以及长期观测等几种工程地质勘察方法。课程教学要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突出重点,同时也要注意前后所学课程内容上的衔接,避免重复。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单一的满堂灌为交互式教学
工程地质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现象的认识、判断能力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这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紧扣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取的知识较多地局限在抽象的经验上,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观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在讲授滑坡、泥石流等内容时可采用flash动画或影像资料展示灾害的形成过程、危害以及其防治措施;在讲授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内容时可结合典型的地震(512汶川大地震),讲解地震发生的机理及预警预防措施;在讲解地下硐室位置的工程地质论证时,可借助物理模型来分析地形、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对硐室位置的影响等等。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引入不仅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同时也可节省一定的时间,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可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课堂讲解和课外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就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课堂辩论。通过教师布置论题学生收集资料学生课堂辩论教师讲解剖析的教学过程,改过去教学单行道(教师到学生)为双行道(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针对近期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设置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人类活动or自然条件的论题,让学生通过查阅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与辩论,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知识的目的。此外,还可增加一些工程实例课,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利用最新发生的地震、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工程实例,探讨这些灾害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从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改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索
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时,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实验之前,指导教师可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并给出参考意见,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开拓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洞察力,培养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野外实践应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进行野外实践教学时地点应尽可能选择工程地质现象丰富的地方。对河南理工大学而言,可在市区北部的缝山针公园进行为期半天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园区内原有采石场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讲解边坡的应力分布状态及变化特征,边坡变形破坏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可结合该园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工程讲解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原则和措施。此外,可结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意愿和方向,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安排一些与工程地质有关的实践内容,例如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或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以及煤矸石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等。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方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完善考核内容与方式,改重视理论考核为突出实践性考核
改变考核成绩的比例组成,将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提高10%~20%,弱化到课率在平时成绩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实践环节的综合表现。同时加大课堂表现方面的考核力度,就重点内容的一些问题进行课堂提问,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者每次加2分,答对的再加3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在考核内容上要增加一些综合能力的考核,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设置一些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地质工程专业范文6
关键词:合作教育;地质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66-02
一、前言
地质行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地质行业需要高技能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目前,各高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为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野外实习及毕业设计几个环节。虽然培养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环节,但在理论及实践教学过程当中,仍然没有接触到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加上教学计划、学校经费的限制,很多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学校都接触不到,致使学生在“学”之后不知如何“致用”。甚至一部分临近毕业的学生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由此可见,传统的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为了让学生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到实际工程去,学以致用。合作教育是教育机构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将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督导和有报酬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允许学生进入企业,在工作实践中将所学理论得到应用并获取实用技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确立就业方向。合作教育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还能将工作中的问题反馈到教学科研中,使学校实时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针对职业需求及培养要求,结合合作教育培养特征,本文分析我国合作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的特征,构建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质工程专业的合作教育模式。
二、合作教育现状及问题
目前国外的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归纳成功的合作教育模式的总体特点为学生将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企业在工作中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学校通过学生和企业反馈的信息改进其教学。受国外合作教育的启发,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纷纷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增加1~2个月合作教育时间,在此期间学生到学校指定合作教育基地或自行联系合作教育企业中参加部分实际工作,从而达到实践教育的目的。但由于各高校在合作教育方面投入资金限制、各专业方向所从事的行业不同等因素,我国大多数高校合作教育还是停留在产学合作教育的初级阶段,虽然有所成效,但也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系统分析起来存在以下问题:
1.合作教育岗位难以控制。地质工程专业是个系统性很强的专业,虽然各高校地质工程合作教育模式不同,但很大一部分高校合作教育采用集中式到企业实习方式进行。该模式合作教育可以集中时间接触专业业务,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地质工程项目耗时较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学生到企业参加合作教育时间较短,只能接触一个项目的一角或更少,加上合作教育学期安排的限制,学生到企业后,往往参加的实践可能只是野外取样、野外测量等,有时参加合作教育时间很长学生对专业知识收获甚少。
2.合作教育基地的建设是一大难题。目前各高校都推行合作教学,各专业类别的本专科学生人数众多,这就要求有大量的专业相关的合作教育岗位。但是由于业务限制、经费缺乏等各类问题,很多企事业单位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带薪实习对于很多企业是负担;即使有的单位愿意参与合作教育,但所提供的岗位也寥寥可数;而有的可提供合作教育岗位的企业所参与的工作也是单纯机械式的体力劳动,对于专业知识的使用及学习很少,所以也会失去合作教育的意义及价值。
3.实践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我国的教师队伍大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高学历人员,基本没有从业经验,尤其近些年,各高校招聘要求基本均需具有博士学位,大部分的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就来校任教,没有行业背景,没有实践经验,甚至有的教师对专业的某些方向从未涉猎,故而由于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一部分教师只能讲述理论知识,自身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所以更无法指导学生,这样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地质工程专业是实践型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深入分析专业问题,也无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困难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4.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问题。产学合作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效果的保证需由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来控制。目前提出合作教育的高校均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建立合作教育关系,但是由于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少,且每个合作教育企业接受学生名额有限,当一届学生人数较多时,则有部分学生只能分散到其他有需求的单位。学生在合作教育过程中,由合作单位监管的学生,只要能完成单位的任务,对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单位一般不做要求,而非合作教育单位的学生,由于参加合作教育管理的教师有限,学生所在实习单位比较分散,所以教师很难做到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全过程跟踪管理学生,导致学生在企业的动态及实践环节的检查得不到反馈也无法得到质量的保证。
三、地质工程专业合作教育模式
为了探索创新性地质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分析入手,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标准,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将合作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可以接触各种实物,参与实际工作,知道具体的工作、生产、组织过程,在一线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扩展课堂知识,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同时,还可以查找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尤其是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不但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合作教育的效果,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机制中做出一系列的改革。
1.设立专门的合作教育部门。部门的主要作用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连接作用,一方面为学校学生寻找合适的合作教育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教育实践反馈企业所需专业方向,适当调整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及企业双方服务。管理人员来自企业和学校,企业人员与企业联系密切,在安排学生合作教育岗位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合作教育基地的建立。由于建设经费的短缺,单独设立合作教育基地困难较大,但为满足学生合作教育要求,联合与专业相近的一个或几个企业进行合作教育基地的建立。基地的选择及建设应满足创新性人才的职业岗位和专业设置要求,通过企业与高校协调,为学生构建一个先进、实用、创新的合作教育基地。结合合作教育部门的管理,使学生能够在基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掌握高超的技能。
3.教学制度方面改革。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到企业参加合作教育时,工作性质不同所以需要工期有长有短,但受限于学校课程的安排,学生在企业参加的工作时常被迫中断,所以有必要建立灵活的学分学制。开设自由选课系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及接受合作教育的时间及单位,安排学校下达的专业学习任务,以便能集中时间到企业参加合作教育;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必须与学校共同完成“合作教育课程”,一方面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本单位所需的人才,为学生打造就业的“直通车”。
4.建立教师培训基地。针对高校没有实际业务经验的教师,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培养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为高校的“访问工程师”提供工作和学习场所。通过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地质工程专业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教学和生产能力强的“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
5.引进企业高工讲学。针对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引进企业高级职称人员到课堂讲学。考虑到企业人员业务繁忙、时间的安排问题,可将合作教育联合企业人员按专业方向进行分类,在学生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专业课某一章节的应用问题,请企业高工进行教学,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做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定位及实际应用价值,而且也不占用太多企业人员的工作时间,达到高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四、结语
合作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才能初见成效。本文分析了我国地质院校合作教育的问题,并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特征,建立了地质工程专业合作教育模式。为保障合作教育成功实施并取得预期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模块,并通过今后长期的理论、实践反馈调整,以达到合作教育预期的目标。本文的地质工程专业合作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华东.合作教育与高等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2]高怀世,陈传胜,徐明.以项目为导向创新高技能地质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2008,(4).
[3]王英立,乌力吉图.美国大学合作教育项目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4]曾勇,隋旺华,刘坚.工科地质类“产学研教”互动型合作教育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