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范文1

很久很久以前,动物和人类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首先,人类对动物的肆意捕杀,一方面造成了动物的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动物对人类的敌意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事实上,一直以来,人类残害动物的行为一直没有停息过,吃孔雀、吃猫头鹰、吃猴脑、吃丹顶鹤、吸熊胆,真是到了“万物皆入口”的地步!您想,这样怎么能不引起动物的愤怒呢?怎么能让动物不挺身而出、奋起反击呢?这也是造成了动物攻击人类、甚至伤害人类生命的重要原因。

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不仅破坏了地球环境,也破坏到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工厂的污水、汽车的尾气、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等不良行为,都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对生存在大自然的动物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使动物生存艰难,种类、数量越来越少,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使人类走向灭亡。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 环境伦理;以人为本;价值观;生态思想

二十世纪的轴心时代,是人类从无到有的造就工业化进程的大时代。人们怀揣着“人定胜天”的自信心偏见的看待自然,认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自然也可为人类所用。然而,接踵而来的环境恶化问题,让人类不得已地面对这个现实:自然对人类发起了回击。人类才不得已放下居高不下的自尊心,开始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即和谐共存的重要性。环境伦理就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而日益彰显的一种伦理思潮,它对工业化过程中导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突破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的功利观念,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确立了新的生态价值观念,要求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关心。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提倡环境伦理源于人类对以往人类文明的反省,引发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危机意识。

一、环境伦理价值观

环境伦理的反思在欧洲学术界愈演愈烈,迅速出现了“现代环境价值观”与“后现代环境价值观”的分歧,进而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派之争,两派学者据理力争,至今仍是个无法解开的难题。

1、现代环境价值观:相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萌芽于17,18世纪的文艺复兴,形成于欧洲启蒙运动,崛起于二十世纪工业文明,影响着现代人的环境行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整个宇宙的核心,是一切活动的价值之所在,人是万物的尺度,根据人类的价值经验认识世界:(1)认为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一切为实现人类的利益为前提;(2)认为自然物没有其内在价值,因为价值是由人类定义的,是以人类自己的尺度作为标准去评量世界的。(3)认为伦理道德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只有人可以成为道德主体,人才能承担道德责任和实践义务。

2、后现代环境价值观:缺乏说服力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强调自然之物有自己的“内在价值”的深生态伦理价值观。认为自然存在物存在即有其内在价值,不依赖人的评价而存在。其强调人类伦理思考范围应超越人的利益与价值的范围,要对非人类的价值给与考虑。生物中心论的出现把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扩展至所有存在物。施韦泽明确指出, 他所敬畏的生命绝不仅仅是人的生命。在他看来,一个人, 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 他才是有道德的。而后,生态中心论的出现将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生态圈。生态中心论认为, 生态伦理学必须把道德客体的范围扩展至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因此, 与以往的生态伦理观不同, 生态中心论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 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体主义的伦理学。温茨的“同心圆”理论还原了人类道德关怀范围觉悟的演进。所谓“同心圆”即道德主体以自我为中心,人类的道德关怀的范围应如年轮一样不断扩展,标志着道德共同体的扩大。

二、以人为本的生态思想

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加剧,中国遭遇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应当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战中如何权衡呢,还是创建一个属于中国的“中国式”的环境伦理思想?“以人为本”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另一说法,在性质上倾向于浅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提倡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笔者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缩影,应当将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延伸向自然领域,使整个自然界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自然物有其自身的价值,如同绿叶为地球提供氧气,流水为地球提供水源,动物为人类提供生物链的优胜劣汰一样,都有其应被遵循的规律和不可磨灭的价值。自然界先于人类的存在,有着自身的循环和生命轨迹,人类的出现改变了自然界的“顺生长”,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存基础和建设基础,却没有做到在索取的同时给予关怀与保护。如同我们说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切也不是无偿的。许多人说“大自然的报复”,实际上是“人与人的报复”,由此可见,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人类还是要当仁不让的冲在最前线,人类的所作所为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人类中心主义过分的夸大了人的重要性,否定了人与自然的平等互助,认为自然界的东西为人所创造,也为人所用,是理所应当的,激进的否定了作为自然物的内在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则忽略了人类在保护自然问题上的重要性,将人类与动物,生物同等看待,将人动物化,价值关系泛化。笔者所说的以人为本,即是不忽略人类的存在感,也不过分夸大人类在自然界的神性,而是与自然界没有明显限制,明显的存在状态,明显的意义实现,应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以主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存在于生态系统。

三、以人为本的环境主义

“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实际上是人的伦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等,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类经过了从人际伦理到生态伦理的变化,从性别歧视到人种歧视,到动物保护,生态保护。人类在为了营造一个公正、平等、和谐的世界做努力。正如科技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环境伦理应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以人为基点的行动。人以外的自然界没有意识,没有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无法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所以所谓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都是规范着人类的道德行为与唤起人类正义的口号。在环境伦理中,人类的角色是一个执行者,一个保护者,一个被保护者,我们的道德共同体范围越来越大,人类所担当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环境正义蕴含的是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的价值归宿。道德关怀的范围逐渐变大,为的是人类更好更持久的发展,保护环境不是与人类发展违背的事情,而是为了人类长远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将环境保护与人类利益完全相悖的思想,淡化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从而寻找一种平稳和谐的互存方式。也不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了人类在自然生物链中的重要地位,厚此薄彼的看待人类与自然问题,弱化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用智慧的东方思想,融合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优势,寻找到的更适合人类的人本思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才能发挥人类在环境问题上的巨大作用,正视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发挥人类的智慧,解决整个生态圈的问题。每个国家,地区环境问题各有差异,只有人类彼此公正的分享利益,承担环境义务,做到人人平等,协同合作共同承担,“寂静的春天”不再来,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美]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纳什. 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彼得.辛格.动物解放[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1999.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范文3

来自灵长类动物的“笑声”

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的笑声,是从我们猿类祖先在打闹嬉戏时产生的一种特殊喘气声音进化而来的。来自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丽娜・达维拉-罗斯,分析了分别来自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猩猩以及人类在被挠痒时所发出的喘气声音的录音,结果发现了这种喘气声音的异同点正体现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而它们的喘气声音最像人类的笑声;大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它们的喘气声音不太像人类的笑声;而猩猩,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远亲了,喘气方式是最原始,完全不像人类的笑声。

不过尽管这些灵长目动物喘气声音是有别的,这种特殊喘气声音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信号,说明在打闹嬉戏时它们很快乐,而且没人真的想要去伤害对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打闹嬉戏都能带来快乐,有时也会变成一种折磨。例如,如果在个头都差不多的同类之间的打闹嬉戏,它们会产生这种积极的声音。如果它们的个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话,那么打闹嬉戏就可能会变成恃强凌弱了,游戏不再有趣,它们的发出的声音也就变化了。

灵长类动物不只会笑,有证据表明,它们也会开玩笑。一个来自于美国加州的名为Koko的大猩猩,在人类的训练之下,掌握了超过2千种词语和1千种手语。这个大猩猩很擅长利用这些语言中的双关语讲笑话。例如当人问它,“hard(同时有坚硬和困难的意思)的东西你会想到什么?”它会打手势说,“石头”和“工作”。另外,它曾把它的训练师的鞋带绑在一起,并打手势说道,“来追我啊!”

来自老鼠的“笑声”

但对于动物界的其他成员,它们有幽默感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生态学和进化学教授马克・贝科夫,认为大多数动物都有幽默感,也许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会有幽默感。贝科夫指出,根据达尔文的理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智力差距其实是一个度的问题,而不是不同种类的问题。所以说,既然我们人类具有幽默感,那么其他动物应该也有一定程度的幽默感。

贝科夫还认为,动物理解笑话,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听起来很牵强附会的观点,尤其是考虑到其他重大的科学发现。例如,科学家发现,狗可以理解什么是不公正,蜘蛛具有不同的脾气,蜜蜂会具有悲观的心态等等。

下面我们在举一个十分出名的发现来说明一下。

1997年,为了探求老鼠是否具有幽默感,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雅克・潘克塞普走进了他的实验室,告诉他的本科学生杰弗里・布格多夫,“让我们给老鼠挠痒痒吧。”在此之前,潘克塞普在这个实验室中,已经发现了老鼠们在互相打闹嬉戏时,它们会发出独特的超声波叫声,频率大约为50千赫。现在,研究人员想知道它们在被挠痒时是否可以发出同样的叫声。果然,当研究人员开始用指头去戳实验室里老鼠的肚子时,实验室里的录音设备记录下了同样的50千赫的声音,而且老鼠还玩得很开心,还不停地追逐研究人员的指头。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范文4

这是人工智能追赶人类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正如小米CEO雷军所言,这也是人类的福音,是对人类思维创造能力的解放与增强。可以说,AlphaGo打开了全新的围棋理论的大门。在AlphaGo的协助下,人类对于围棋的理解又将有空前的提升。这是科技进步,也是时代的渴求。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发增长时,我们需要有接近人类思维、有强大处理、辨别能力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有力协助。AlphaGo的奇迹归根结底还是人类创造的,是最优秀的人类精英赋予了AlphaGo思维能力与进化基础。

超级智能机器人发展永远都是接近乃至亲近人类,而非相反。我以为,无论棋面上的赢家是谁,以AlphaGo为代表的超级智能机器人远未到傲骄于人类的地步,而相反,AlphaGo是人类创造的智能机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历史应当铭记这一场大战。无论如何,人工智能AlphaGo已经可以与人类“掰手腕”了,这本身就是个奇迹。但是,这不能说是机器打∪死啵而是一个人类团队的智慧战胜人类几千年经验。归根到底,还是人战胜人,这是人类对自我的一个超越。

人类之所以被称之为高等级动物,就在于人类会“与时俱进”,乃至“重新定义自己”,而不是消失,或“自生自灭”。事实上,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智能机器人,毕竟属于“物”而不是人,不具备情感、个性、意识、道德,也不具备创新创意创造能力,这就决定了这些与人性相关的领域,机器人难以觊觎。人类大脑拥有一些其他动物大脑没有的功能,如果机器的大脑在一般智能方面超越了人类,那么人类也必将随着这种新兴的超级智能而更加强大。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自然动画;《平成狸合战》;喜剧;日本风味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自然文学的动画改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JA760076)。

1994年,吉卜力工作室第一次使用计算机绘图技术(CG)制作的作品《平成狸合战》,高畑勋导演选择了狸猫作为主要形象。在日本人心目中,狸猫是一种可爱、滑稽而有几分神秘的动物。日本的民间传说里是一种会魔法的顽皮生物,它们会使用一种类似障眼法的幻术,身体可以变成任意形状,还可以把树叶变成钱什么的用来捉弄人。在日本的许多商店门口可以看见手拿米酒瓶、下身的陶瓷狸猫雕像,寓意“招财进宝”,是多年来形成的风俗,也许和这一传说多少有些关系。犹如中国商店门口做招手状的“招财猫”一样,总是一副讨人喜的模样。值得一提的是,《平成狸合战》中导演让一只硕大的中国式招财猫造型昙花一现,透露了两者之间似有若无的联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而常新的话题,《平成狸合战》以生动丰富的情节和性格鲜明的形象来演绎这一话题,选择了从狸猫的视角来观察思考,尽管是拟人化的狸猫形象,也是站在人类的对立面来分析评价人类所作所为,这就有了观察问题的另类视角。居住在东京郊区的这群狸猫原本在茂密的森林、优美的自然田园里过着和平宁静、悠然自得的生活。因为城市的拓展,人类要砍伐森林、占用田野,建设高楼林立的住宅区,狸猫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侵蚀,家园被毁,眼看就没有他们的存身之地了。风铃森林和兀鹰森林的狸猫们为争夺最后的生存地域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双方手持刀枪棍棒从山坡冲向空地,在跑动中开始变成直立的人形,头领们还化身战国武士的装束。双方的厮杀难解难分之际,狸猫中的智者火球六婆打着手鼓唱着歌劝告双方:“不论红方胜还是蓝方胜,两方都是败方,兀鹰森林和风铃森林都会消失,大家都将无家可归到处流浪,都会死,因为森林已经不存在了。”在六婆的提示下,狸猫们爬上高压铁塔眺望,远处人类的建筑工程正蚕食森林,他们的家园已经越来越小。狸猫们意识到他们的主要威胁来自人类无止境的开发。

狸猫们团结起来,希冀运用传统的幻术来阻止人类的开发行动,保卫自己最后的家园。在我们看来,这场人与动物之争的结局毫无悬念,不论其间的过程如何,最终结果只能用“螳臂挡车”“蚍蜉撼树”之类的词汇来形容。但狸猫们起始并没有这么认为,外出三年寻找易容术大师的狸猫文太回来后已经找不到家乡的原本模样,对狸猫与人的抗争结局大惑不解:“人类怎会有这样的力量,他们也和狸猫一样是动物,他们居然将狸猫赶到走投无路?”在他们看来,狸猫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两者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影响人类的生存,只不过是在人类周围生活,希望能和人类和平共处,却被人驱赶得几乎无存身之地。

狸猫的困惑中表露的物种平等思想,对于人类来说,已经久违了。当人类处在原始阶段,生产力低下,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与其他物种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在美国动画片《冰河世纪》中人类就是得到其他强大物种同情和帮助的对象。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越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峰,具有超越地球其他物种的强大力量。因而,人类开始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将其他动物贬为低等动物,自诩智商发达的高等动物,把自己抬高到一个从高处俯视众生的角度,无形中赋予自己在自然界生杀予夺的权利。在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时,常常挤压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人类越多绿色越少。《平成狸合战》中的狸猫们就是在人类拓展开发城市,威胁到他们的生存时,发出了自己的呐喊。

影片中狸猫对人类的抗争构成了线索清晰又跌宕起伏的剧情结构,形成四大段落。其一,化学复兴,蓄势待发。由于城市扩张,生活环境被逐步蚕食,狸猫在一场激烈的内斗之后终于认清生存威胁来自人类。为了保卫家园,狸猫们达成共识,复兴早已式微的“易容术”,来对抗有先进科技的人类。其二,愚弄人类,首战告捷。狸猫们用辛苦练习掌握的“易容术”装神弄鬼戏弄工地工人,取得让人心恐慌的效果,狸猫们为之兴奋不已,却成效甚微。其三,百鬼夜行,白费心机。在三位外来的“易容术”高手的帮助下,狸猫们的“百鬼夜行”令人类大感震惊又被人巧妙地利用,前功尽弃。其四,黯然收场,悲剧结局。经过一番折腾,狸猫们终于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弱小,人类似乎有着神佛般的力量,再大的反抗也无法阻止人类的开发,它们无奈地承认“人类才是兽中之王”。

这场与人类的对抗,其实并不具有你死我活的尖锐性,狸猫们的目标不是与人类一较短长,而只是在以弱者的方式努力维护自己生存家园的最后角落。请来的“易容术”高手认为只有使人产生对狸猫的敬畏才能阻止人类的开发,“让人类学会至少平等相处”,这是狸猫们使用秘术变形、发动妖怪大作战的最终目的。在对抗过程中,也不断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和弱点。影片中出现的狸猫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直立行走时一扭一扭,憨态可掬;棍棒相争时,畏畏缩缩又不甘败退的样子;易容时奇形怪状的造型,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他们单纯、善良、憨厚,是天生的乐天派。他们有的相信:“我们这么肥嘟嘟又这么可爱,人类一定不会伤害我们的”;也有的认为“狸猫被人杀后并不是立即吃掉,而是做成美丽的皮毛”而多少有些自欺欺人地感到几分欣慰。毫不奇怪,这样的狸猫与人类的战斗,没有剑拔弩张的悲壮氛围,而是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气氛,或者是装神弄鬼的几分神秘。在讨论怎么对待人类时几乎所有的狸猫都只是想给人类一个教训,决非是赶尽杀绝。狸猫们欢欢喜喜进行战斗,挑战人类的手段也极具创意,仿佛只是一场游戏,一场孩子气的恶作剧。在剧情发展中,狸猫们处处充满会心的小欢喜,会为人类警察的惊恐发笑;会为建筑工人被吓退而兴奋;更会为百鬼夜行的壮观场面而欢呼雀跃。他们很容易欢喜,微不足道的胜利也给了他们足够的理由庆祝,马上全体开庆功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这时狸猫的脸和身体就像简笔画一样,笑容成了惟一的标志。关键时刻,狸猫们又显示出性格中的惰性。在讨论派谁去请大师时,与会的狸猫为了避免表态而一个个假装睡着,直到最后仍没有结果,只有寄希望于小狸猫长大再去完成任务。而汉堡大餐送到面前,又一个个喜笑颜开、毫不客气地大吃起来。最后还是用猜拳的方式才作出选择。

狸猫中也有言行激烈的强硬派,权太就是其中最强硬的。他曾提议要杀光人类:“人类是我们的天敌,是害兽,我们要将可恶的人类打死,夹生打死,彻底消灭,将他们赶离这片土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权太的强硬增添了戏剧性,形成剧情的起伏。妙的是狸猫们的态度,既不愿附和他的过激言论,又不失友好,而是大谈人类的美食,汉堡包、天妇罗,说得权太也流下了口水,马上软下来,同意留下部分人类,以便能够吃到美味的“炸鸡”,浓烈的火药味化解于无形。

这场抗争的结局无疑是悲剧性的,但这部动画片除了情节的第四部分略显得有几分沉重、几分感伤而外,总体却充满了喜剧甚至闹剧色彩。狸猫们总是快乐,包括一些应当悲伤的时刻也依然是喜庆情调。乘上老秃狸的七福宝船临要去西天了也不忘捣乱搞笑让你哭不出来。结尾处,失去了家园的狸猫们在公园的空地聚会,化身人类的狸猫也脱下衣服变回狸猫参与进来,他们仍然唱歌跳舞,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阴影。第六代金长一语道破,没有娱乐精神的狸猫就不是狸猫。

这是一个用喜剧手法,甚至闹剧手法来描述的悲剧故事,表达了迷失家园的无奈和迷茫。狸猫们终于敌不过人类,敌不过人类的开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有的退入越来越小、不知何时会完全消失的山林,会变身术的化身为人,融入城市。但已化身为人的正吉质问:“我们狸猫和狐狸可以凭着变化活下去,可是白兔和松鼠等小动物又怎样,真的绝种了吗?”这是动物们振聋发聩的“天问”。“化身为人”毕竟只是传说、假托,其真正内涵是动物们如果无法阻挡人类开发的步伐,他们就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用影片中第六代金长的话说“成为远离人类的人类”。在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进程中,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大肆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导致动植物的家园沦丧。随着现代化的工具无休无止的作业,人类失去的不仅是这个地球上不断锐减的其他生物,还在透支自己的未来。在人类尚未清醒之前,动物们已为地球唱起了挽歌,这是这部影片通过轻松愉快的喜剧进行的严肃探讨和深刻反思。

狸猫们的抗争和呐喊也起到一些作用,环保标志被悬挂起来,狸猫经常出没的地方被特意标上记号,提醒司机们减缓速度,生态保护区开始建立,电视新闻里也在提醒人们和狸猫友好相处。这也是高畑勋和吉卜力的美好希望。

影片的“日本风味”十足,在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片里并不常见——宫崎骏等人的电影很多是淡化了故事情节的时代、地域背景的,甚至还有好几个说得上“西化”的片子,比如“红猪”和“魔女宅急便”,《平成狸合战》则体现出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浓重的日本味源自贯穿始终的民歌民谣和地域特征鲜明的田园风光,更主要地出自民俗风情特别是神怪民俗的展示。日本丰富多彩的鬼怪文化形成了本片的重要特色。首先拿狸猫做主角就是日本化的选择。中国的民间传说里最善变的当属狐狸,《聊斋志异》是狐狸幻化人形的集大成者,除此之外,就是《西游记》里的那些妖怪,无非是蛇精树怪。狸猫这种动物在中国的民间传说里除了闪烁其词的“狸猫换太子”外,很难寻觅踪迹。而狸猫放片叶子在头上就能变幻人形,应该是日本民间传说里特有的。狐狸在日本的传说里显然也是擅长幻术的动物之一,本片中也偶尔一露身手,但主角让位于狸猫。其次,影片的场景、细节化用了一些日本文化典籍。故事的大架构取材自日本江户时代的传统妖怪故事《八百八狸》。讲的是一个关于狸猫和狐狸在四国发生大战的故事。四国是日本古代妖怪中狸猫的分布地,动画片中狸猫们不惜路远迢迢要去四国向长老求援,是有原因的。六婆向狸猫们演示变身术的一段,翻个跟头的工夫就变成一个类似茶钵的东西,取材自《文釜茶壶》,讲的是一只狸子变成茶壶想耍弄人类,结果自食其果被烫伤逃跑的故事。再次,为了吓唬人类,以幻术作法,开展“妖怪大作战”的精彩场面更具有强烈的日本民俗气息,融汇了更多的民间传说,仿佛是一场神怪民俗的大展演。这一绚丽壮观的场景,也成为“日本风味”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张先云,孙亮.自然动画:中外动画片比较研究的一个视角[J].世界美术,2011(02).

[2] 孙亚.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自然人文情怀[J].电影评介,2010(07).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范文6

 

一、关于动物法律地位的主要学术观点

 

自从《德国民法典》在第90条a规定:“动物不是物”并在其第一编第二章的“物”重新命名为“物、动物”之后,引起了世界对动物法律地位的广泛研究。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部分欧洲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开始制定和修改关于保护动物的法律,这些法律的主旨在于保护动物的利益和“福利”,这些法律将动物称之为人类的“伙伴动物”,这样的一种全新的定位必然引起学术界的巨大反响,也引起了环境法学、法理学、民法等学科的一些学者的关注,同时掀起了研究动物法律地位的学术热潮,由此产生了几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下列三种:

 

(一)动物具有完全主体法律地位说

 

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在许多国家,宠物动物可以继承财产,甚至可以去法院参加诉讼,它们的法律地位是跟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异的,所以持该观点的学者也支持动物拥有完全的法律主体的地位。该学说很创新,但是学者论述该说的相关理论,并得不到学界的认同,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学者认同此学说。

 

(二)动物具有部分主体法律地位说

 

由于许多国家都有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伴侣动物的法律,所以持该学说的学者们并不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可以拥有法律主体地位,只是承认野生动物及伴侣动物的主体地位。

 

(三)动物为特殊物学说

 

此种学说并不赞同动物拥有法律主体地位,野生动物及伴侣动物也不存在例外情形,持有此学说的学者更赞同将动物作为物看,只是作为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而是一种特殊的物来对待并加以保护。我国有民法学者就主张根据物的不同特征将物分为几个层次:有生命的物;虚拟的物,如互联网空间;除前两种物之外的所有物。而动物就是属于有生命的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的特殊的物,通过不同于一般物的法律保护方式来加以保护。

 

二、动物法律地位主体论者缺陷的法理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大幅度增加,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已致使动物种类、数量急剧下降,导致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要求采取各种方法来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资源是完全正常的,但并不能因此就把动物变为人类法律关系的主体,笔者认为法律主体之扩张不能及于动物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动物本身的特征决定其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

 

现代科学表明,有些动物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一定程度的思维能力。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可以参照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制度为动物设立监护人或人,给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动物的思维程度还远没有达到“社会理性人”的标准。何为“社会理性人”,这要求他能够对自己的社会行为有认知并且对该行为产生的后果能够承担责任。而动物的思维能力并不足以达到这一标准,它们无法与人类通过可以被大众理解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也不能明白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和其它成员带来的是何影响,因此,即使为动物设立了所谓的监护制度,动物的真实意思我们也无从得知,对它们的行为也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最后它们仍然无法成为实际意义的主体。

 

(二)法律是人类的法律

 

法律是人类制定的,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调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调整人与物的关系时,这种关系只能是一种人类作为主体而动物只能作为客体物的法律关系,如前所述动物并不能得知和理解人类制定法律的内容,那么所谓的法律对他们有何意义。

 

(三)动物保护是出于对人的利益的保护

 

人类为何要保护动物,究其真实原因就是出于对人的利益的保护。在生活中,动物可以陪伴我们,让我们心理有所慰藉;在生态环境中,动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这两方面来看,我们保护动物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并不是为了使其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三、保护动物不以动物法律地位主体化为前提,而将其作为“特殊的物”保护

 

本文前述的三种学说虽然内涵不同,但是其目的都是相同的,便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动物的利益。但是我们通过前文对动物法律主体理论进行的法理分析可以得知,动物并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而我们又要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要如何来操作?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将其上升到法律主客体地位的问题层次上,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前述的物的分类法,承认动物是“有生命的物”的特殊性,是不同于一般物的,然后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与动物这种特殊的物之间的关系,通过规范我们人类的行为来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符合传统民法的观点的,没有与现有的法学理论体系相冲突,同时又有所创新。笔者认为在承认动物是法律关系客体的前提下来探究动物的法律地位的定位才是符合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