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戏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1

高中化学 反思性教学 教学设计

按照反思性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案例一中的具体环节,笔者在物质的量教学中进行了反思性教学设计。考虑到在案例一中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设计过程,现在这里将本节的反思性教学设计只做出简要的叙述。

一、前反思设计阶段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唯一的关于物理量引入的理论教学课,是化学物质计量和计算的基础。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理解摩尔质量,化学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提出了几点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笔者对以上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和解读,考虑到学科体系新概念的引入和学生对其认知的方式,笔者认为目标中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因为这个常数是概念引入的前提,而学生对它又是陌生的,所以必须让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否则学生无法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扩展为五点:

(1)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4)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关系;

(5)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结合目标,我确定了教学内容并把它们编制成知识模块。通过对3个知识模块进行分析,可以得到3个模块之间是这样的关系:模块1是模块2的基础,模块2引入后,又成了模块1部分内容的基础和模块3的基础。所以,模块1和模块2是相互嵌套和交融的关系,模块1、2是模块3的基础。考虑到本节课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笔者选择了创设问题情境法、讲述法、类比法、启发-引导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课堂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淡化理论的枯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过程中,把紧张有序的教与学过程变为师生互动的、充满乐趣和激情的信息交流过程。选择的教学媒体是黑板和具体实物。选择的具体策略是先行组织者策略。

二、教学实施中反思调整阶段

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笔者的课堂教学进行的非常顺利。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得知学生的情绪非常的高,而且理解能力非常强,很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同时笔者也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有序过程中,没有发现学生的消极的一方面,所以整个课堂是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的。在进行中,笔者对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没有进行调整,只是对课堂的高度进行了提升,并在总结时增加它诗意化的成分。例如,笔者在模块3中分析到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看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三者逻辑关系的掌握,随即用两句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进行诗意的概括,让学生把诗的美和透出的豪气融合到对物质的量所起到的实际作用的深层体会中和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学习任务获得的成功感中。

三、后反思修改阶段

对于后反思修改阶段的反馈信息来源,笔者选择了三种渠道即是教师课堂情境回忆分析、学生访谈、同行教师听课评价。从笔者对20名学生的访谈内容和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以及摩尔质量同式量的关系,对阿伏加德罗常数能有全面的认识,能说出它的标准和它的物理意义。但有5位学生向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您说的式量是不是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在我和这些学生更深入交流中,发现初中教材已经把式量的定义给删去,学生对这个名词不理解,但由于在课堂上笔者指出了具体微粒的式量和学生记忆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具有一致性,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强,并没有给教学过程带来障碍。从同行的听课评价和集体的讨论建议中,笔者首先得到是同行对这节课的极高的评价,同时指出了两点细节问题,用语出现了一处欠妥的地方,笔者在说某微粒物质的量是1mol时说成了是一个摩尔,经验丰富的申利民老师指出了“式量”一词在初中已经删去,对它的引入需要从定义开始。笔者在得到这些反馈信息后,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再回忆和反思分析,认可了课堂比较成功,课堂实际效果冲破了显性目标的限制达成了很多隐性目标。比如,学生积极的课堂参与意识、师生共创的良好课堂氛围、师生对成功和化学学习过程美的感受,但也认识到同行和学生指出的几点问题。在这一阶段,笔者将“式量”一词放在学生比较归纳一摩尔微粒的质量同微粒的式量关系时给出具体的定义:“微粒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同时,把规范课堂用语作为笔者自己专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与交流,能在现实情景中辨认方向,知道地图上的四个方向。

2.过程与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辨别方向的方法,在经历从空间方向向平面方向的迁移中体验地图上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地图上的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体验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世界中的东西南北

师:请你把你前后左右的小朋友一起介绍给大家。然后揭题。(板书:五、方向与位置)

1.看一看

谈话:前几天,老师用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你们想看吗?(出示学校操场四周景色的照片)

提问:太阳每天从哪个方向升起来呢?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你能用小手指一指东方在哪儿吗?哪张照片是拍操场东面的?操场的东面有哪些景物?多媒体教室的东面又有什么呢?

2.想一想

提问:除了东,你还知道其他哪些方向?能用小手指一指西方在哪儿吗?哪张照片是拍操场西面的?操场的西面有哪些景物?多媒体教室的西面又有什么呢?

师:说得真好!东方和西方可以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去找,怎样才能找到南和北呢?

出示儿歌,并齐读。找一找、指一指操场的南方和北方,说说有哪些景物。

3.做一做

谈话: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站好。(学生起立)你能说说你的前面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面朝南,面朝西,面朝北,分别指一指、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4.比一比,议一议

谈话:我们知道了多媒体教室的四个方向,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也是相对的,我们现在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老师指方向,小朋友们说,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反过来,老师说方向,小朋友们指。

(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立,老师说方向,两个小朋友指)师:从两个同学所指的方向来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面对的方向怎么变,他们所指的方向相同。

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无论人的位置和面对的方向如何变动,他们所指的方向都相同,也就是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永远不变。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说出你和周围同学所在位置的关系吗?(用上东、南、西、北四个词)

二、认识平面图

1.看地图。这是一张中国地图,它像一只什么动物?对,我们中国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找一找我们在的省份。省会在哪儿?北京又在哪儿呢?有谁知道地图上这个红色的箭头表示什么?(方向标)

那么,东面在哪里?南面?……(根据学生回答贴出)我们有什么办法记住地图上方向标的位置?

师(小结):为了统一,人们规定:“上面为北,下面为南,左面为西,右面为东”。(出示课件,边读边做手势)

请同学们说说上海、拉萨、北京、广州分别在祖国的什么方向上。

2.学生动手制作方向板,标上东、西、南、北。

3.练习(绘制学校平面图)

4.议一议。师:如果你在野外迷路了,你会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辨别方向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指南针、北极星、树的年轮等),讲述运用北极星、树的年轮和指南针等辨认方向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辨认方向的方法,真了不起。

三、游戏:指挥交通

1.模拟表演:请1名同学当黑猫警长,13名同学扮演带卡片的小动物。

2.宣布活动规则:得数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的朝南走。

3.评一评:谁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动物。

4.渗透有关交通安全的教育。

四、回顾反思,总结新课

师:你们喜欢今天的数学课吗?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呢?方向在生活中用得可多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调查一下,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上。

在《东南西北》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课堂教学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教学,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东南西北》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能正确地辨认方向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想象力,增强用数学思维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和逐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观察和实践活动,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掌握在实景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的方法和技巧。

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寓于趣味游戏之中,通过游戏获得知识,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将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感受深刻。本课中,我安排了两个游戏。游戏1:老师指方向,学生说方向。反过来,老师说方向,学生指方向。游戏2: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立,老师说方向,学生指方向。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学习,很快知道了无论人的位置和面对的方向如何变动,他们所指的方向相同,也就是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永远不变,而且只要我们认准了一个方向,就能指出其余三个方向。学生有了亲身体验,问题就简单化了,而且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的数学要源于生活,要学习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其实,数学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所以在突破了教学难点后,我还设置了“如何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环节。我给学生介绍了几种生活中借助其他事物辨认方向的方法。如:(1)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它的指针总是指着南方。(2)果园里的果树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秋天的时候,果树上的果实成熟了,朝南的一面总是最先染上颜色。(3)大雁也是我们辨别方向的好助手,秋天大雁往南飞,春天大雁从南往北飞。(4)树下和灌木附近的蚂蚁窝总是在树和灌木丛的南面。(5)夜晚的时候,天空中有盏指路灯,那就是北极星,它永远高挂在北方。(6)树木的年轮宽的一面朝南,窄的一面朝北。通过介绍课外知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3

一、课题提出

2011年11月23日,我校携手兄弟学校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联合举办以构建“美妙课堂”为主题的对外教学研讨活动,两校教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共开出了30节公开课,省内外的专家同行200多人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我有幸代表我校高二化学组与兄弟学校的仇剑芳老师均以《同分异构》为题参加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同分异构”是《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重要的知识组成部分,对学生有序、严谨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作为新授课刚刚结束的单元复习,一般的教学流程是从同分异构的类别(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等)出发,依次通过案例训练来巩固、完善学生的知识建构。但这样的设计很容易“炒冷饭”,“同分异构”涉及的物质类别繁多,情况各异,这样的复习之后,学生可能会感觉到该知识点很杂很多很难,复习的效果很难令人满意。如何让这个看似零散的课题上出新意,让学生在思想方法上战胜“惧怕”心理呢?

为此,笔者在完全复习“同分异构”的一般知识框架和原有思维定势的基础上,适度借用数学思维方法(空间对称、等价代换、图表归类等)来设计本节复习课。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教师] 今天我们教室迎来了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因为我们学校今天和新区一中联袂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对外教学展示活动。我提议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专家老师(在学生的掌声里笔者在黑板上付板书“同课异构”四字)。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同学们突然面对众多陌生听课老师的紧张感,同时为导入课题打下伏笔。

[投影] 截至目前,人类已发现的有机物超过4000万种,且处在激烈增多之中。截至目前,人类已发现的无机物种类仅20万左右。有机物种类为什么如此繁多?

在同学们跃跃欲试的神态中,提示到,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和“同课异构”只有一字之差。同学们异口同声道:“同分异构”。

2.热身训练

(1)知识热身

[基础回顾] CH4、C2H6、C3H8、C4H10、C5H12有没有同分异构体?若有,请迅速写出其结构简式。

[学生练习] 在学案上完成,激励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结构简式。

设计意图:烷烃的同分机构是基础,五个碳以内(包含五个碳)的烷烃的同分异构很简单,同学们在新课教学中应该熟练掌握,以“低起点”起步,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为下面烷烃中“等效原子”、“等效键”等的教学设计做铺垫。

(2)思维热身

[投影展示]某有机物A通过核磁共振分析得出以下核磁共振氢谱图,请推测抢答:A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抢答] 甲烷、乙烷、新戊烷、2,2,3,3―四甲基丁烷……

乙烯、乙炔、环己烷、苯、六甲基苯……

甲醚、甲醛、丙酮……

设计意图:通过发散思维训练,达到唤醒学生思维的“对称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为后面的高强度思维热身。

[过渡迁移] 看来仅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图分析出氢原子的类别数还不能准确确定有机物结构。但是借助等效H原子的分析方法解决一些同分异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3.课的主体

(1)一元异构

①等效氢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表1,实物投影交流:

[及时练习1] C5H10O属于醛的异构体数为 。C5H10O2属于羧酸的异构体数为 。

[教师点拨] 将每一种等效H用官能团取代,就得出一系列同分异构体,以上一元取代的异构体数就是相应烃基的异构体数,追其根源是相应烷烃的H种数。

设计意图:从烷烃结构的对称性、等效H分析入手,将学生原有思维中完全不同类别的一元卤代烃、一元饱和醇、烷基、一元饱和醛和一元饱和羧酸的同分异构问题归为一类,通过表格对比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奥妙。

[变式训练1]在化合物C3H9N中,N原子以三个单键与其他原子相连结,它具有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 )

A.1 B.2 C.3 D.4

[引导发问] N原子的成键方式更接近C原子还是更接近H?(很明显,更接近C原子)

[师生讨论] 应该分析C4H10中等效C的种数,沿用上面的取代换位思想,用N原子取代不同类别的C,即可解决问题。

②等效碳

[学生活动] 自主完成表2,交流汇报

[及时练习2]在化合物在C4H11N中,N原子以三个单键与其他原子相连结,它具有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

。(引导学生注意新戊烷中季碳原子不能被N代换)

[过渡迁移] 通过以上训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利用烷烃分子中的“等效原子代换法”使我们解决一些同分异构问题显得很轻松。烷烃中的“等效键”对该类问题的解决有没有帮助呢?

③等效键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表3,实物投影交流:

[及时练习3]C4H8属于烯烃的异构体数为 ,C4H6属于炔烃的异构体数为 。(引导学生注意C原子的四价规则)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承中隐含变化,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变式训练2] C7H8O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异构体有 种,其结构简式分别为

④有苯环结构的等效氢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表4,实物投影交流: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2]是对前面方法的检测训练,同时又引入了苯环结构,延续中有变化。表4是对含苯环结构的三种简单芳香烃(也是考试热点)的对称等效分析,又为“一元异构”到“二元异构”进行了自然过渡。

(2)二元、多元异构

①二元异构:

[方法小结]二元异构:先分析等效H种数,再进行“定一动一”法排写,有几种等效H,最多定几次。

[变式训练3] 已知化合物A(C4Si4H8)与立方烷(C8H8)的分子结构相似(如下图),则C4Si4H8的二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 )

A.3 B.4 C.5 D.6

[及时练习4]近年来,化学家们合成了如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星烷,如三星烷、四星烷、五星烷等。

一氯四星烷的结构简式有 种, 二溴三星烷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设计意图:由二维平面结构过渡到三维立体结构,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拓展思维空间,体验有序思维的美妙。

[教具展示] 展示二氯苯的球棍模型,让学生猜测:该模型是什么分子?

[学生抢答] 二氯苯,二溴苯:

[教师反问] 为什么不可以是四氯苯呢?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一片哗然。

[变式训练4]已知二氟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不必试写,四氟苯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A. 3 B.4 C.5 D.6

②多元异构

[师生讨论]丙烷一元到八元氯代的异构体数――表5:

[投影展示]

[方法小结]定理:对烃CmHn,若a+b=n,则该烃的a 元取代物的异构体数和b元取代物的异构体数必相等。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教具、图表定理等数学语言,将抽象的规律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化繁为简,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

[师生互动] 从烷烃通式CnH2n+2出发,借助不饱和度归纳小结中学常见的类别异构。

(3)中学常见的类别异构――表6:

[过渡迁移] 纵观近年来江苏高考,考查的主要是限制条件下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判断,常见以下两种形式:①写出或补充有限制条件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②推断符合限制条件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种数。

(4)限制性条件下的同分异构

[高考真题](2010江苏-9)阿魏酸在食品、医药等方面有着广泛用途。一种合成阿魏酸的反应可表示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与香兰素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子中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酚类化合物共有2种

[师生互动]题目信息解读:

1.“能发生银镜反应”含有“-CHO”。

2.“酚类”含有“酚-OH”。

3.“有四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考虑苯环上取代基位置的对称性。

[师生讨论] 结构分析如下――表7:

[参考答案]

设计意图:在前面思维训练的基础上,通过高考真题解析,感受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课堂小结

同分异构问题虽然零碎繁杂,但是只要我们熟练掌握其思维方法,以“烷烃”的同分异构奠基,用“对称等效分析、灵活等效代换”方法筑墙,再加盖“限制性条件”为顶,解决同分异构问题的方法“大厦”就在我们的头脑中建成了!

三、教后反思

1.本节课将数学思想方法(如立体几何里的空间对称、等价代换、图表分析等)引入化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借用理科工具学科――数学,收效较好。

2.整节课贯穿两条主线(“知识”和“方法”),使“同分异构”相对繁杂的零散知识内容通过“方法”主线统领在一起,像优美的散文一样,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3.失误反思之一:针对高二学生,课堂容量偏大,课堂时间节奏把握还需更科学。注重学生思维、感悟的过程应该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环节,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留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时间略显仓促,对思维节奏较慢的学生有些“囫囵吞枣”。

4.失误反思之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还需进一步精致,未能有效地将化学实验引入课堂。将问题带入新颖的情境之中进行解决,更利于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提高。针对严谨繁重的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的高二学生,充分借助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加大直观教具的使用量和面(如让学生分组利用模型自行搭建同分异构体等),将逻辑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更利于学生轻松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英语泛读课程 教学质量评估 内涵

引言

泛读作为一门重要的英语专业素质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同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泛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专业人士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如应试倾向严重,实用性不强,缺乏阶段性目标或阶段性目标不明确,评估手段或措施不合理等。本文根据课程评估的通行理论,结合泛读教学的实际,从学生、教师、课堂、测试和教学管理部门等不同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泛读教学质量评估的系统,并且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一、课程评估的模式及原则

课程评估模式有很多种,如D.L.Stufflebeam提出的CIPP模式,即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品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背景评价要解决课程计划、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输入评价就是对所输入的材料进行评价,主要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等进行评价,成品评价就是对施教的对象——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针对某一门课程来说,这一步就是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测评,以得出一个全面的评价。

美国的Myrna Delson Karen提出的外语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是从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本人、学生三个渠道对外语教学进行评估,主要是从教材知识、教学成效、外国文化的呈现、教室管理、心理因素、个人性格、和专业态度七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课程评估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计划实施的过程等方面进行评估。

一般说来,课程评估包括形成性(formative)或中期(ongoing)评估和终结性(summative)或后期(end of course)评估。形成性评估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估,其评估的对象可以依据评估目的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但终结性评估主要是根据测试结果而对教学的主要因素逆向进行的评估。

课程评估的步骤一般分为四步:确定评价目标和相应的标准,制定评价方案,根据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撰写评价报告。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概述、课程描述、评价实施方案设计等三部分。评价概述包括进行评价的必要性,评价拟采用的方式或手段,评价的用途,评价的目的与标准等;课程描述包括课程目标、指导思想与内容、教学过程、学生类型、课程设置等;评价方案的设计,其核心内容就是根据该课程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撰写评价报告的基础。

教学评估的基本原则: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的结合,综合性评价与专项性评价的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客体评价与主体评价的结合。

二、泛读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内涵

所谓泛读教学质量评估,就是在遵循一般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教学具体实施的有关方面及其管理部门对泛读英语专业的英语这门课程给出的一个基本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对泛读教学的综合检查,是对泛读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和政策调整的重要手段。

根据上文所述及的课程评估的一般原则,对泛读这门课程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包括学生对泛读课程的评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评估、师生对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估、对英语测试结果进行的评估、和教学管理部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的评估五个方面。除了通常由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的以外(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本文略去不谈),其他几个方面的评估对泛读教学质量的影响不能等闲视之,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 学生对泛读课程的评估

泛读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评估,可以从教材、任课教师情况、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教材方面,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难易程度,内容的实用性,即泛读英语专业教材所要强调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可模仿性,以及趣味性,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还有配套的相关参考资料等。

任课教师的评估可从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指导等几个方面进行。任课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泛读教学方面的作用特别不容小觑:泛读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学习态度、英语水平、学习习惯等与本科生有较大的不同,要想让他们比较好地学好英语这门功课,对老师的要求实际上更高。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合宜,课外是否进行指导,以及指导的方法是否合理等会直接影响到泛读英语专业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当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态度对英语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课堂教学的作用还要大。课堂上,由于教学时数有限,学生人数又多,学生每个人所能得到的实践机会和老师的指导相对有限。而自主学习中心,一般来说,有丰富的音像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及薄弱之处,有重点地进行训练,扬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对泛读这门课程的评估最好是形成性评估,因为在过程中进行评估,感觉更真实,更便于学生把握。

2.教师对泛读课程的评估

任课教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有个合理的评估,这样既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总结,又是对今后改进一门课程的教学提供背景参考,同时还能加深对一门课程教学规律的认识。当然,泛读英语专业不同的课程之间,由于教学材料的不同,教学条件的差异,教学对象个性的多元,施教者能力的强弱,评估起来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但是从施教的一般性规律出发,我们还是可以从几个相对固定的方面帮助任课教师对泛读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估。由于任课教师对一门课程的认识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最好进行终结性评估。

和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评估不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评估侧重于教师本人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几个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可能一门课已经上了好几轮,但如果要他谈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则有时会茫然不知所措,因为根本就没有思考过。教师对一门课程认识不清,则施教时就会方向不明,那么也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算哪。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师对一门课程的认识程度而对所要教的材料进行详略、粗细、增减等方面的加工。这里所说的教学材料并不囿于教材,因为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张本,教师还可以对之进行加工处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过程,广义地说,指的是进行教学的全部过程,包括课前所进行的准备,课中所进行的活动,课后所做的工作。狭义地说,指的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利用课堂教学使泛读英语专业学生掌握英语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但又不同于人们所说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是依据期末成绩所反馈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的总结。

3.师生对泛读课堂教学的评估

对泛读课堂教学的评估正如对其他大学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估一样,是针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的评估。而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学生,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教材,在现代教学设备的辅助下,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教材的内容,而且能够有所超越。

泛读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完成泛读课所要求的任务。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和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估。因为在同一个场景中活动,所以可以共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熟悉程度,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合理的使用,对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对学生的启发诱导等方面。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体现在参与课堂教学、听讲的专心程度、接受的知识等方面。

4.对泛读测试结果的评估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测试是一种重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检测手段,尽管不是全部的手段。英语的综合语言能力测试一般由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组成,这四种技能同等重要,对泛读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泛读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学中重视实用就比本科学生来得更加迫切。一份理想的英语试卷应该是上述四种技能所占比例均衡,但根据我们的理解,在非母语环境下,阅读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帮助更大,而写作能比较好地反映学生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情况及使用情况,口语测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进行,可采用人对人、人对机的方式进行,具体比例是听力20%,口语20%,阅读35%,写作25%。

常见的外语测试有潜能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性测试、水平测试、结业性测试等五种,其中成绩测试用来考查个别或全体学生在学习外语的某一阶段或最终阶段的成功程度,往往以该课程的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泛读教学效果的检查以成绩测试为衡量尺度。从考试成绩判别的角度看,应使用标准参考型测试而不是常模参考型测试;并且分析试卷的内容效度、标准效度、构卷效度、表面效度,尤其是内容效度;测试的信度中主要是注意评卷的信度。

5.教学管理部门对泛读课程的评估

教学管理部门(包括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督导人员、外语院、系等)对一门课程的评估一般包括对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课程质量、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质量等四个方面,因为泛读课程是泛读英语专业阶段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所以没有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一项。

对课程质量的评估主要是针对课程大纲、教材选用、师资配置、课程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估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德师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听课情况、课外作业、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评估。简言之,对教学双方及其中介进行评估是教学管理部门把握一门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

结语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控制教学过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对泛读英语专业院校的英语课程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部门对这门课程教学现状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对自己施教过程的理解和对教学效果的掌握,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也有利于英语专业院校的学风建设。泛读教学质量的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到泛读教学的特点,从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立体地进行评估。本文从学生对泛读课程的评估、教师对泛读课程的评估、师生对泛读课堂教学的评估、对泛读测试结果的评估、教学管理部门对泛读课程的评估五个方面对泛读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建设提出思考,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英语泛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素质课程,对英语专业院校泛读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于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懿心主编.泛读英语专业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铭玉主编.新编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5

一个接一个

【教材分析】

课文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采用诗歌的体裁,以小见大,揭示了“我”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课文除了有识字写字的任务,还有通过朗读体会“我”的心态变化,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充分感受阅读的魅力。因此我将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将“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接、再”等13个生字和单耳旁1个偏旁,读准多音字“觉”的字音;会写“过、各”等7个生字和横折折撇1个笔画。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我”的快乐,愿意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诗歌中孩童的想法,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看看图画里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她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听见大人叫她们赶快回家,她们是怎样做的?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个接一个》。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对照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后生字圈画出来。

2.同桌之间互读生字,抽查检验,查漏补缺。

3.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正音校错,范读生字,学生跟读。

4.讲解多音字“觉”。“感觉”中读“jué”,在本课诗句中,和睡眠有关,应读“jiào”。

三、指导朗读,读好长句

1.划分课文小节。(共四小节)指名分段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2.挑出文中长句,重点指导朗读,学会用划分符号“/”划分长句。

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

正和小伙伴们/玩着跳房子,操场上/却响起了上课铃声。2.按要求填空。

课文一共划分为小节,第一小节共有句话。

四、走进诗歌第一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读熟诗歌。

2.这一小节讲了什么?(“我”正在玩,大人叫“我”快回家睡觉)

3.从这一小节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变化?可以画一画表情。

正玩着踩影子高兴听到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不情愿不过,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心情好转

4.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来读一读第一小节。指导读好“唉、啊”。指名朗读。

5.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6.引导学生想象“我”会做哪些有趣的梦呢?(有时候看似烦恼和无聊的事物,也蕴含着乐趣。)

文中的小朋友正玩着,就听见大人叫着:“!”她再多玩一会儿。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的梦呢!

五、学习生字,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生字,每个字读三遍,口头组词。

2.学习“过”“各”“种”“样”,说说怎样记住它们。

加一加:种=禾+中样=木+羊

换一换:冬口各还不寸过

3.

梳理笔顺,走之旁是三笔,书空练习,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生字,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5.齐读生字。二、走进诗歌,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自由朗读第二小节,数数一共有几句话。

2.小作者先是在做什么呀?是谁叫醒的呢?这时她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3.这一小节讲了哪些内容?(读诗歌,感受心情的变化,仿照第1小节画心情图。)

4.第三小节。(同第一、二小节教学方法)

5.看表情变化图,带着感情认真朗读第一、二、三小节。

6.齐读第四小节,两个问号表明小作者的疑问,你能回答她吗?(学生自由表达)

7.结合课后第1题,引导学生尝试着说说自己的经历,感受“我”的好奇。

8.带感情朗读全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伙、伴、这”。

左右结构:“伙、伴

”,可以作为一个词来理解记忆。

半包围结构:“这”,用换一换的方法,过寸文这,注意走之旁为3笔写成。

2.理清笔顺,书空练习。

过、这:先里头再外头;“这”字中“文”的捺画变为点。

4.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四、课堂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板书]

3一个接一个

踩影子—回家睡觉—做各种各样的梦

做好梦—起床上学—见到小伙伴

玩跳房子—上课了—听老师讲故事

一个接一个快乐、有趣的事情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误差分析;理论推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

48(2006)12(S)-0027-3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通过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把手、口、脑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对所得信息进行仔细筛选,使学生经历思维多样化的训练,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人在新课程“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实验探究课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此课为例,与大家一起探讨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 设计思想

动能定理是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第一、二节已分别学习过了做功和动能的概念。

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问题,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因此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这里再次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归纳得出实验结果,再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与论证,得到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外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理解动能定理,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会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物理定理或规律,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学会获取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实践与拓展,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阅读资料活页,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经历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灵活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阅读资料活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2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动能定理。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论证得出定理,使学生对定理有更深的理解。

2.3 教法与学法

通过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与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4 教学器材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50Hz)、纸带、重锤(0.3kg)、刻度尺、计算机。

2.5 教学过程

(1)课前引入

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引入:(1)小车的一端系着一跟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系着一个重物,放开重物。(2)在桌面上铺一条毛巾,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毛巾上运动一段路程后停下。请学生分析(1)、(2)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的动能是如何变化的?

然后,利用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现象中总结原因,得到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性关系。让学生从直觉思维上对这两个物理量有个定性的理解,为接下来的探究过程埋下伏笔,这样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功和能有更深的理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探究过程

①提出问题

在上述两个过程中小车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1)中动能变大,拉力做正功;(2)中动能变小,阻力做负功)。可见,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那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究竟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②猜想与讨论

由学生提出各自的观点,有的认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相等,有的认为外力做功比物体动能变化得更大或更小,观点不一……教师提议:下面我们就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a、设计实验的目的

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b、让学生思考

我们要设计一个过程,这个实验过程可以研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那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一个思路呢?

c、总结思路

(1)、做功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力和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2)、要知道物体动能变化又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初、末位置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

d、实验器材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50Hz)、纸带、重锤(0.3kg)、刻度尺。

e、要求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结合提供的实验器材,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方案。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并将数据记入表格(表一)。(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表一 功能关系表

重锤质量m=0.3kg速度v/ms-1g=9.8m/s2

位移s/mv1v2外力做的功(J)动能变化量(J)ΔEk=12mv22- 12mv21

⑤数据分析与结论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的不够完美,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所以同学们对整个过程十分熟悉,感到自然真切,通过教师对误差的分析能让学生对所得的结论理解透彻,尤其是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去探究新知。其兴趣、注意力和科学态度就在无意识中得到了增强。

⑥理论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那么我们能不能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呢?请学生通过前面所学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动能定理,提高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理论推导时,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情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和运动学公式独立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并且,通过推导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⑦理解公式并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理论论证过程进行激励,并进一步总结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提炼,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⑧自我提高

让学生课后思考:你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并提供参考网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后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采取的是实验与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自己动手、自我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与探究及理论分析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体现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另外,通过阅读资料活页,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了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探究式教学会为学生智能的锻炼与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出现了一部分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够合理的现象。例如:学生不会从减小摩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放置打点计时器,有些学生受《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实验的影响,把打点计时器平放在桌面上;有些学生没有从稳定性的角度加以考虑,不是把打点计时器侧放在桌面上,而是用手去帮忙……但由于每个学生都通过动手和讨论,积极参与了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所以同学们对整个过程十分熟悉,感到自然真切,对所得结论理解透彻,记忆持久,尤其是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去探究新知。其兴趣、注意力和科学态度就在无意识中得到了增强,这正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另外,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地从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的公式中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不会一步到位而是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才能得到结果,所以在这个地方教师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束炳如、何润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