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范文1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3.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二、教法引导先学后教,达标导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习提问]叙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讲解新课]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得出性质定理2.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这种判断暂时不作否定,待证明后再强调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注:(1)在应用性质定理3时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积比要平方,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比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相似前提,如:两个三角形周长比是,它们的面积之经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审题.例1已知如图,∽,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0cm和72cm,且AB=15cm,,求BC、AB、、.

此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例2有同一三角形地块的甲、乙两地图,比例尺分别为1:200和1:500,求甲地图与乙地图的相似比和面积比.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语言叙述的,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提供另外一种解法.

解:设原地块为,地块在甲图上为,在乙图上为.

∽∽且,.

学生在运用掌握了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纠正或防止这类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可举例说明,如:,而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和定理3.

2.重点学习了两个性质定理的应用及注意的问题.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范文2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造瘘术;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18-04

脑积水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病因复杂,患者临床表现多为颅内高压症状,常常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生存质量,临床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其中,脑室-腹腔分流术(VPS)作为脑积水治疗的常规手术方法,疗效确切,但因易发生出血、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对改善患者预后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神经内镜器械及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ETV)可以通过微侵袭技术和直视操作,较好地改善脑脊液循环,已经成为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首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两种术式分别治疗的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男、女分别为30、20例;平均年龄(21.2±7.1)岁;平均病程(12.9±2.0)个月;对照组50例,男、女分别为31、19例;平均年龄(23.1±5.1)岁;平均病程(11.3±1.7)个月。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上患者入院后行颅脑CT及MRI检查提示第三脑室、侧脑室扩大,确诊为非交通性脑积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VPS:采取额角穿刺置管法:患者仰卧位,右肩垫枕,作3cm矢状切口,脑室端分流管置人5cm,分流阀门置于皮瓣下方或耳廓后上方。作3-5cm腹部切口,从头、颈、胸、腹部穿过,形成皮下腔道,将分流管腹腔端引出,后逐层缝合。观察组行ETV:采用德国蛇牌硬质神经内镜及配套内镜手术器械,患者全身麻醉后,采仰卧位,头抬高15°,行右侧脑室额角穿刺,镜鞘沿穿刺通道进入侧脑室额角,然后导入内镜,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确认解剖标志后造瘘,使用球囊加压扩张微导管扩大瘘口,瘘口直径6-9mm。内镜观察脑脊液循环情况,确认无术野出血后缝合硬膜,头皮各层。术后患者头位30°,复查头颅CT或MRI。

1.3疗效评价

术后6个月进行观察及评估:通过观察患者术后临床表现并记录颅内压变化判断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缓解,颅内压恢复正常,行颅脑CT检查脑室缩小;改善: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颅内压恢复正常,行颅脑CT检查显示脑室无明显变化;加重: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颅内压未改变或升高,行颅脑CT检查提示脑室无明显变化或有继续扩大。对患者术后情况均进行随访。观察有无感染、发热、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对两组患者就是否有改善分为改善、加重两个亚组,对观察组各亚组应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成功评分(ETVSS)量表进行评估,分析观察、对照组各亚组的脑脊液到达收缩期峰值时间(s),同时记录第三脑室指数TVI、第三脑室形态指数TVMI。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研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术后改善率分别为82.00%、76.00%,经x2检验,表明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术后脑室改善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ETV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9,P0.05),两组脑脊液流速到达收缩期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积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颅内疾病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和(或)循环、吸收障碍,颅内脑脊液量不断增多。临床上婴幼儿患脑积水多因感染所致,其病理学基础是胎儿宫内感染病毒、原虫,导致纤维组织增生阻塞脑脊液的循环,胎儿颅内炎症亦可致脑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粒粘连。成人患脑积水多因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或发生颅脑外伤。小儿患脑积水的临床症状多为头颅增大、囟门扩大、落日目、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障碍;成人临床症状多为间断性头痛、头晕、视力下降、四肢无力等。

脑积水根据梗阻的部位可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非交通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的梗阻多发生在脑室外,脑室能够与蛛网膜下腔相通;非交通性脑积水的梗阻多发生在脑室内,脑室与蛛网膜下腔阻塞。常见的手术治疗多以脑室一腹腔分流术(VPS)为主,近几年来,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ETV)逐步成为治疗脑积水的重要手段之一。VPS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疗效确切。在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方面,与VPS相比ETV有其独特的优势:(1)不会出现对异物的排斥反应;(2)能够根据人体生理特点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3)重建瘘口不易发生堵塞或闭合;(4)对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及小儿来讲,可以减少对其影响。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ETV)的适应证主要包括:(1)自中脑导水管至第四脑室正中孔水平因狭窄、闭塞等原因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2)室间孔直径和第三脑室的宽度足够施行ETV;(3)松果体区及后颅凹占位引起的脑积水;(4)ETV术后瘘口不满意或闭合导致脑积水症状未改善或脑积水复发者。其治疗目的主要是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原因并建立新的循环通路。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采用两种手术治疗效果、第三脑室壁形态学变化、脑脊液流速到达收缩期峰值时间及ETV成功评分量表(ETVSS)对ETV术后效果进行评估。其中基于对脑积水和术后第三脑室壁形态学变化的深入理解,采用复合指数TVMI、TVI来定量描述第三脑室壁形态学变化。运用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参数中脑脊液流速到达收缩期峰值时间来描述术后循环恢复情况。运用ETVSS量表来预测术后远期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改善率分别为观察组82.00%、对照组76.00%,经x2检验表明两组治疗效果并无统计学意义(x2=0.54,P>0.05),表明ETV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改善情况与行传统VPS的患者相同;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00,P

对于上述结果,两种术式在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方面的比较,我们总结如下:(1)VPS对于手术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手术器械也较为常见,无需特定的器材,临床效果肯定,但其常见有感染、分流管阻塞、过度分流、术后癫痫及术后肠梗阻等并发症的产生;ETV在治疗效果与VPS相当的情况下,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住院时间上均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建立的脑脊液循环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状态。(2)从ETVSS评分上来看,病情改善组在评分上要高于病情加重组,结合第三脑室壁形态学变化指标TVI、TVMI、脑脊液流速到达收缩期峰值时间上来观察,可以看出,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ETV具有较好的预后及改善效果。(3)通过综合比较可以看出,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行ETV短期治疗效果与VPS相当,而从远期患者预后恢复情况来看,ETV更占优势。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范文3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矩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梯形》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

(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因式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案例: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②-x2-y2③4-9x2

④(x+y)2-(x-y)2⑤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

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通,会举一反三。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范文4

[关键词] 丹栀逍遥散胶囊;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神经递质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061-02

我们在建立大鼠抑郁性神经症模型的基础上,应用高效液相色谱-EC法观察药物干预对下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讨药物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内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

雄性SD大鼠(200±20)g,由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前在实验室适应1周,温度保持在(25±2)℃,相对湿度为75%,除特殊刺激和要求外,动物自由饮水摄食。实验前旷场分析实验对每只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选择各项行为学指标得分相近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空白对照组;②模型组;③氟西汀组;④丹栀逍遥散胶囊高剂量组;⑤丹栀逍遥散胶囊低剂量组。每组10只。

1.2 实验药物及给药方法

丹栀逍遥散胶囊:牡丹皮、栀子各3 g,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6 g,甘草3 g。以上药材均由郑州市药材公司提供,经鉴定均为纯正药材。上述药物按成年人70 kg体重剂量的2倍、4倍分别水煎浓缩至含生药0.26、0.52 g/ml,高压灭菌,4℃冰箱保存备用。氟西汀,20 mg/粒,美国lilly公司制造,生产批号208151。

空白对照组正常喂养。其他组分别按氟西汀组0.75 mg/kg、加味丹栀逍遥散胶囊低剂量组0.26 g/kg、加味丹栀逍遥散胶囊高剂量组0.52 g/kg的剂量,1.0 ml/100 g的给药量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按1.0 ml/100 g的给药量灌胃生理盐水,1次/d,每天应激前灌胃,从造模第1天开始,至动物处死当天。

1.3 试验的试剂及仪器

试剂:多巴胺(DA)盐酸盐,5-羟色胺(5-HT)盐酸盐,3,4-羟基苯乙酸(DOPAC),5-羟吲哚乙酸(5-HIAA),半胱氨酸,以上均为Sigma公司产品。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分析纯),辛烷基磺酸钠(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产品),无水乙酸钠(分析纯),柠檬酸(分析纯),正丁胺(化学纯),高氯酸(分析纯),甲醇(一级品,高效液相色谱专用)。实验用水为重蒸馏水。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由岛津LC210A系列组成。

1.4 造模方法(除空白对照组)

大鼠抑郁动物模型为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加单居模型,参照Willner和Towell等[1]的方法复制,并加以改进。以雄性SD大鼠造模,模型制作的应激处理参考文献改进如下:电击脚底(电压100 V,电击延迟1 s,每次电击持续1 min,共3次);寒冷刺激(4℃,每次持续5 min,共2次);热刺激(45℃,每次持续5 min,共2次);摇晃(速率1次/s,15 min,共1次);夹尾(每次持续1 min,共2次);禁水(20 h,共1次);禁食(20 h,共1次);昼夜颠倒(共1次)。将这几种不同的应激因子在实验全程中应用,顺序随机,使大鼠不能预料刺激的发生,平均每种刺激使用2次,同时配合单笼饲养(单居),共刺激21 d。

1.5 观察指标

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多巴胺(DA)含量。

1.6 样品的制备及测定

试验结束时,立即断头处死,取大鼠大脑,置于冰皿上,按Glowinski法分离下丘脑[2],称重后测定1 g下丘脑组织的DOPAC、DA、5-HIAA、5-HT的含量(ng),计量单位以ng/g表示。

1.7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下丘脑内5-HT、5-HIAA含量变化比较(表1)

由表1可见,与模型组比较,丹栀逍遥散胶囊高剂量组大鼠下丘脑内5-HT、5-HIA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

2.2 各组大鼠下丘脑内DA、DOPAC含量变化比较(表2)

由表2可见,与模型组比较,丹栀逍遥散胶囊高剂量组下丘脑内DA含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抑郁症是生化、遗传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是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或)去甲肾上腺素(NE)的缺乏,5-HT参与情感、睡眠、警觉、记忆、食欲和的调节,与人类的行为有密切关系,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神经递质。蔡定芳等[3]对绝望大鼠模型脑组织和血浆中5-HT含量的测定发现,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浆5-HT含量低于正常组,提示5-HT的降低可引起抑郁发作;抑郁症自杀患者脑脊液中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含量降低程度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金光亮[4]报道电针可升高抑郁模型大鼠脑皮层5-HT/5-HIAA比值,降低NE/5-HT的比值,说明电针可通过降低5-HT的代谢来增加5-HT的含量、提高5-HT能神经活性、协调NE与5-HT的关系从而达到抗抑郁的作用。另研究发现,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中NE和5-HT含量显著增高,这可能是应激刺激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大量的NE释放入血,同时中枢NE与5-HT能抑制外周NE与5-HT的释放,使抑郁症中枢NE、5-HT能低下,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

多巴胺(DA)既是NE的前体,又是独立神经递质,DA经单胺氧化酶(MAO)氧化为双羟苯乙酸(DOPAC)后转运到神经元膜外,DOPAC可反映神经元内的DA代谢情况。多巴胺能神经元除了对躯体运动有调节功能外,还参与情感、认知、思维、理解和推理等精神活动的调节,多巴胺功能的失活将导致抑郁症的发病[5]。对抑郁症尸检发现,抑郁症自杀患者尾状核和伏核的DA代谢率较低;Frankhuijzen等[6]利用PET成像研究报道,在单相和双相抑郁患者中存在尾状核头部的DA代谢减退,说明抑郁症存在DA活性的降低,通过给予多巴胺前体L-dopa可改善部分抑郁患者的症状,能抑制DA的代谢而起到抗抑郁作用[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研究显示:丹栀逍遥散胶囊高剂量组大鼠下丘脑内5-HT含量增加,而5-HIA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

[参考文献]

[1]Willner P,Towell A,Sampson D,et al.Reduction of sucrose preference by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and its restoration by a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J].Psychopharmacology,1987,93(3):358-364.

[2]Glowinski J, Iversen LL.Regional studies of catecholamines in the rat brain I.The disposition of [3H]norepinephrine, [3H]dopamine and [3H]dopa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brain[J].J Neurochem,1966,13(8):655-669.

[3]蔡定芳,沈自尹,张玲娟,等.右归饮对皮质酮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含量以及体重饮食摄水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2):728-731.

[4]金光亮,周东丰,苏晶.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4):23-25.

[5]Hashimoto R,Nagatsu T,Ohta T,et al.Changes in theconcentrations of tetrahydrobiopterin,the cofactor of tyrosine hydroxylase,in blood under physical stress and in depression[J].Ann NY Acad Sci,2004,1018:378-386.

[6]Frankhuijzen AL,Wardeh GS,Hogenboom F,et al.Alpha 2-adrenoceptor mediated inhibition of the release of radiolabelled 5-hydroxytryptamine and noradrenaline from slices of the dorsal region of therat brain[J].Naunyn 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1988,337(3):255-260.

[7]Nurse B,Russell VA,Taljaard JJ.Effect of chronic desipramine treatment on adrenoceptor modulation of dopamine release from rat nucleus accumbens slices[J].Brain Res,1985,334(2):235-242.

(收稿日期:2007-08-14)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范文5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本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还是研究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释疑解难

(1)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3个定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3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为1的情况.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选择:①已知有一角相等时,可选择判定定理1与判定定理2;②已知有二边对应成比例时,可选择判定定理2与判定定理3;③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时,首先看是否可以用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判定,如果不能,再考虑用判定一般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来判定.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作用:①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②间接证明角相等、线段域比例;③间接地为计算线段的长度及角的大小创造条件.

(4)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①平行型:如图1,“A”型即公共角对的边平行,“×”型即对顶角对的边平行,都可推出两个三角形相似;②相交线型:如图2,公共角对的边不平行,即相交或延长线相交或对顶角所对边延长相交.图中几种情况只要配上一对角相等,或夹公共角(或对顶角)的两边成比例,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1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掌握例2的结论.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l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以及例2的结论.

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1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什么叫相似比?

2.叙述预备定理.由预备定理的题所构成的三角形是哪两种情况.

[讲解新课]

我们知道,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涉及的条件较多,需要有

三对对应角相等,三条对应边的比也都相等,显然用起来很不方便.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来研究能不能用较少的几个条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

上节课讲的预备定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现在再来学习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

全等的三个公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等于1的情况,教学时可先指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用类比的方法找出新的命题,如:

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SAS、ASA(AAS)、SSS、HL.

问: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对应角相等”及“对应边相等”的语句,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应如何说?

答:“对应角相等”不变,“对应边相等”说成“对应边成比例”.

问:我们知道,一条边是写不出比的,那么你能否由“ASA”或“AAS”,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一个关于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新的命题呢?

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强调:(1)学生在回答中,如出现问题,教师要予以启发、引导、纠正.

(2)用类比方法找出的新命题一定要加以证明.

如图5-53,在ABC和中,,.

问:ABC和是否相似?

分析:可采用问答式以启发学生了解证明方法.

问: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哪几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答:①三角形的定义,②上一节学习的预备定理.

问:根据本命题条件,探讨时应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答:预备定理,因为用定义条件明显不够.

问:采用预备定理,必须构造出怎样的图形?

答:或.

问:应如何添加辅助线,才能构造出上一问的图形?

此问学生回答如有困难,教师可领学生共同探讨,注意告诉学生作辅助线一定要合理.

(1)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过D作DE∥BC交AC于E.

“作相似.证全等”.

(2)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上,截取,在边AC(或延长线上)截取AE=,连结DE,“作全等,证相似”.

(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或延长线”的情况)

虽然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但通过刚才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

∽.

例1已知和中,,,.

求证:∽.

此例题是判定定理的直拉应用,应使学生熟练掌握.

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5-54,在中,CD是斜边上的高.

求证:∽∽.

该例题很重要,它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掌握判定定理1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应用很广泛,并且可以直接用它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教材上排了黑体字,所以可以当作定理直接使用.

即∽∽.

[小结]

1判定定理1的引出及证明思路与方法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辅助线作法的思路.

2.判定定理1的应用以及记住例2的结论并会应用.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范文6

(一)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数学问题。[一境多问]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关于揭示自己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而数学情景的创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师对数学情景的精心设计和创设愈加显得重要和关键。本人在这节课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置问题情景,出示ABC及卡通对话情景,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求知欲望,能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并使学生想“问”、敢“问”,从而培养学生善“问”。

(二)引导操作 探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一问多解]

1、量一量:

用量角器测量课本P124图5-22中ABC的三个内角度数,并求出∠A+∠B+∠C的值,推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撕一撕,拼一拼。

取一张三角形纸片,把它的三个角撕开拼在一起,看看得到了什么?

据其中的一个问题来探究不同的解答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发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量一量、猜一猜“三角形的三内角有什么性质?”动脑思考想出办法撕一撕、拼一拼,从三角形纸片上撕下两个角,拼到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得到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这样以数学活动和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牢牢记住这个结论,同时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做数学”中学到知识,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喜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

应用新知新答实例,教材没有安排实例。本人根据本课具体内容设置了随堂练习(1)(2)及两个例题:

其中随堂练习的设置既巩固了课题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解决了三角形按角的分类的又一个知识点。

学生独立解答例1,教师引导点评比较两种方法,那种较为简便。

提问:你还能从“方法二”发现什么结论?

[留下悬念,让学生思索:“方法二”虽显得复杂但是你还会发现什么结论呢?再次激起学生求知欲。结合作交流讨论发现:由∠C=90°,可得ABC是直角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可得∠A与∠E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锐角,且∠A+∠B=90°。因此解决了另一个知识点,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为余角。因此这个例题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拓展知识 解决问题

例2的设置是为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就题型结构而言,由直接条件转化为隐含条件;直接问题也转化为间接问题。因此,自由练、自评的方式转为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完成例2,以培养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巩固深化 发展问题

探究多边形内角和(P125探究内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探索获得了一定知识,具备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时,不拘泥于书本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发现、再创造,提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呢?”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价值,它发展超越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虽然感到困惑,但也似曾相识,因数学知识本身对他们巨大的吸引力,正激励他们与跃跃欲试,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奥秘。此情此景,教师鼓励学生试一试。通过积极探索,小组讨论合作,得出了以下结论:

四边形——2×180°

五边形——3×180°

六边形——4×180°

……

多边形——(n-2)×180°

通过以上探索,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给优生提供了创新发展的空间,为学困生再次提供了巩固提高继续发展的机会,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