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范文1
关键词:金相实验;数字图像处理;金相组织分析;金相互动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68-03
金相实验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实验技能[1,2]。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课堂讲授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发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4]。通过金相实验加深对所学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验证理论知识点的正确性,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如何改变材料的组织,进而使其满足机件性能要求的能力。
一、金相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实验设备。金相实验室作为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室在各大高校都有,主要是以观察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为目的,所以金相显微镜是必配装置,主要经历了三代产品如图1,第一代江南仪器的XPT-7型单目偏光显微镜,第二代上海炳宇4XB型单目倒置金相显微镜,第三代上海蔡康4XCE电脑型三目倒置金相显微镜,既可人工观察金相图像,又可以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很方便地适时观察金相图像,并可随时捕捉记录金相图片,从而对金相图谱进行分析、评级等,还可以保存或打印出高像素金相照片。这样的设备为学生实验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操作,也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到实际工厂或者实验室用到的最新设备。
2.实验教学内容。一般传统的教学中都包含了金相试样制备技术和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注重学生对材料组织的腐蚀、成像技术及各种仪器设备使用技术的掌握。观察的金属材料,大多数都是纯铁、20钢、45钢、60钢、T8钢、T12钢、亚共晶白口铸铁、共晶白口铸铁和过共晶白口铸铁[5],需要去验证一下这些典型材料的金相组织。采用了新金相显微镜后,对于这些试样的观察非常简便,使得原本的2学时内容在1学时多点就可以完成,这种验证性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先进的观察设备还有很多其他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结合新设备特性开展有目的的变革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掌握金相检验的基本知识,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金相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正是由于金相组织观察的设备提升,一些比较专业的观测方法得以在实验教学中实施。例如,实时的金相组织图像交流、金相组织的鉴定等,都可以通过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来实现。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金相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将验证性的实验变革成设计性、综合性,乃至研究性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引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升教学手段。金相图片是分析金属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基本依据。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金相图片的作用越来越大,可用于新型材料的组成成分及产品的质量检测、金相组织特性的定量分析等。当然对于定量分析的精度要求越高,也就意味着利用金相显微镜采集的图片质量要求越高。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引入实验中,可为金相图片的观察带来简便,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金相分析手段。
(1)金相组织的相对量确定。原始的测定方法需要对金相图片上的不同组织区域进行尺寸测量,再用数学方法将组织的面积求解出来。图像处理技术的引入可以通过图片上的像素进行组织的面积计算。组织的区域面积是由这一区域所包围的像素数量来决定的,只需要将采集到的金相图像的像素数转化为相对应的定量数据,也就是标定出每个像素所代表的实际尺寸,最终就能将组织的面积计算出来,这些都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如图2所示。这样比传统的测量方法更加精确,也更加的简便。
(2)金相图像的增强。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和金相显微镜采集到的金相图像会受到各种干扰,导致图片质量下降,不利于观测。例如,在亚共析钢材料中珠光体和铁素体在经过长期服役以后,由于珠光体自身的不断球化与分解,导致珠光体和铁素体的边界模糊不清,为了能够准确分辨需要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如图2中将原始图像处理后的图像识别更加清晰。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增强处理的手段有:灰度变换、调整亮度与对比度、锐化处理等。利用这些技术使得金相图像的质量大幅度提升,为后期的定量金相测量和金相分析奠定了基础。
2.扩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传统的金相实验中,主要观察的是常规组织,这显然是不够的。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紧密联系实际,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广度是增加观察材料的种类,例如增加典型合金、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等实际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常用材料[2]。深度是指除了基本的金相组织观察与分析任务以外,还可以加入学生制备试样环节,利用金相互动[6,7]系统完成金相组织显微镜观察及图像拍照。通过互动对比,既多方面了解不同材料的组织形貌,加深记忆,又比较各自的操作水平,提高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单一的验证性实也转变成了综合性实验。
3.考核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金相实验是一门基础课程实验,做实验的学生多。利用第三代金相显微镜组成了一套金相互动系统,在互动系统中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增加了实验的考核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技能,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主要包括:书面形式的实验报告主要体现在实验预习阶段;在操作中,考核内容比较多,例如操作金相显微镜是否规范、试样组织的调节速度和质量、拍摄金相图像的质量、金相组织的定量分析准确性、互动交流中的提问等。借助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学生可以在图片上标记组织的结构特征、辨识未知材料的金相组织或文字说明分析,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给教师,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评阅打分,如图3所示。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了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金相互动系统的基础上,发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全面改革后,旧的金相实验学时不饱满问题得以解决,提升了课堂的师生互动性,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了,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实验教学效果较以往大为提高。
金相实验技术是机械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实验技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完善了实验课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术能力,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杰,王,黄宝旭,等.金相实验教学改革及实验技术能力提升探索[J].考试周刊,2015,(77):11.
[2]葛利玲.“金相显微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197-200.
[3]王丽,周玲,尹丽丹,等.创新型实践教学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143-146.
[4]马杰,王,黄宝旭,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金相实验技术能力提升与改革实践[J].新校园:上旬刊,2015,(12):45.
[5]王志刚,井敏,孙德明,等.“金相检验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3,16(4):41-42.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医学图像处理;双语教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99-02
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的教学。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了解。在高校中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加快高等院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同时双语教学课堂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机会,提高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1]。
医学图像处理是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双语教学在本课程中的应用,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总结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几项改进措施。
1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从教师角度
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使用教材的是罗述谦等著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在应用双语教学之后,教材更换为Rafael C.Gonzalez教授所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该教材内容阐述清晰易懂,几乎覆盖了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全部基础知识。本书已被全世界500多所大学和研究所使用,是国际知名高校的经典教材。
对于担任本门课程的教师来说,需要反复理解中文和英文原版教材,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处理的最新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原来准备好的中文课件转换为英文课件,并把原来已经讲熟练的课堂内容用英语讲授给学生。其中存在的问题有:1)教师之间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有偏差,一部分教师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完全用英语授课,而其他大多数教师认为既然是双语,那么可以用两种语言交叉授课,以学生理解为最终目的;2)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不够高,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平时用到口语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所以教师都对自己的口语不是百分百自信。
1.2 从学生角度
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基础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课堂上本来就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完全理解教师讲的内容,现在还要在听懂英语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继续听课,这对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但他们的英语实际听说能力相对于应试能力却较为薄弱,仍然有可能听不懂教师的讲解,因此听说能力成为他们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主要问题。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中涉及许多医学图像,因此有关医学的英文词汇也出现不少。医学词汇较为难记,长单词较多,这也给学生的课堂听讲带来一定的困扰,影响了课堂内容的吸收,效果较差。
1.3 从考核角度
既然是双语授课,那么在考核时同样需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问题。如果用全英文出试卷,恐怕会出现学生连题都看不懂的情况;如果用中文试卷,又无法体现双语教学的优势,难以考核教学的效果。
2 相应的改进措施
针对在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思考后认为:在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应明确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仍是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英语只是一种工具,否则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变成专业英语课。为实现这样的目标,结合师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讲课水平
双语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从事双语教学教师的水平,因此,加强授课教师的英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院与外语学院联系,请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师为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开展英语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专用术语以及学科中常用的英语阐述和评论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派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或国外学习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和培训班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语能力。
除加强教师水平之外,还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句子等,在课件中用中英文对照帮助理解,这样可以保证即使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够领会教学中的基本内容。由于本课程是医学图像处理,因此在课件中可以多引入一些新型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图片中的应用。这些知识与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也有相关联之处,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较为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2.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习兴趣
上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提问,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英文沟通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维。授课结束,可由学生用英重点总结,然后教师补充。精选教学内容,对于一些常用的专业术语和句子,课堂上需要经常复习。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双语教学难度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2]。
2.3 改进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采取一个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可以考虑作业、课后练习、实验报告采用全英文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时间在组织好英语答案的情况下进行回答。课堂上的讨论及问题回答以英文为主,必要时辅以中文解释,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并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最后的期末考试可以采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题目如填空题等可以用英文出题,要求英文回答;而一些较为复杂的问答或计算题,可允许学生用中英文作答。这些考核内容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权重不同,如可定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这样的考核方式也可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兴趣,加强日常的学习积累。
3总结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能够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也提高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手段,仍然在实践中摸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范文3
关键词:教学改革;互动式教学模式;助教团队;CDIO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历史背景下提出的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所谓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能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应用型人才是与仅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仅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既有足够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如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现行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
1.教学方法死板。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仍然是在套用学术型本科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教学往往采用以教师演示教学为主,学生跟从学习,原样照搬,重复动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导致绝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思考,只会其一,不会其二,更谈不上创新。
2.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内容大多是以课内验证性实验为主,少数应用性项目,并且各个实验之间相互独立,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这样会使学生学完实验项目后,不知如何综合应用各个独立的知识点。
3.辅导不够细致。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一个人往往需要面向整个实践小组的学生,这无暇顾及并一一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一般来说,教师仅能够解决认真、主动提问的学生的问题,但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主动提问的精神,哪怕自己出错、不会,也会选择保持沉默,不会主动提问。
4.教学效果检验手段单一。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检验体系,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单一,考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途径单一,很多高校仅将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和期末上机考试作为合格标准。这种只注重一次性考试结果而缺乏过程考核的验收制度,不利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助教团队
1.助教团队构成。为了让学生参与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在班级中选拔培养一批助教,遵循自愿原则,选出一批学习成绩好、自学能力强、具有服务意识等的学生作为助教团队。一般可以根据班级人数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助教团队人数。
2.助教团队职责。助教团队作为实践教学教师的助手,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完成相应内容任务的学习。教师首先对助教学生进行超前培训,单独辅导,然后让助教学生参与当前的教学辅导。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内涵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在助教团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助教团队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参与日常的实践教学课堂管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1.设置案例教学任务。要想形成良好的互动式教学,首先需要改变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将需要传授的知识点、概念、原理、方法等理论内容融入具有可观性的案例中,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理论知识的应用技巧和方法。
2.互动式教学。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传统方法都是由教师完成授课内容的讲解,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则可以让助教团队讲解实践课程内容,教师只是起辅助、纠正、补充讲解的作用。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对于助教学生而言,要想讲清楚相应项目的内容,首先需要自己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同学的表达方式,可能比老师的方式更容易接受,听课效果也会更理想。另外,助教团队还需要参与实践课题的辅导、答疑,解决同学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可以带动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3.互动式监督。在完成基于项目驱动的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定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自觉、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导致课后习题或任务往往都是形同虚设。为改变此现状,可以让助教团队负责深入同学中监督作业完成情况,随时随地跟踪同学学习情况,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以此作为最终评定成绩的考核内容之一。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满足中小微企业需求的需要。对如何改善现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范文4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互助学习;教学改革;趣味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12.1-4;G652
C语言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通用编程语言,被广泛应用于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1-2],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将其作为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对于初学者,C语言具有抽象、使用灵活等特点,这给程序的编写、调试、阅读带来了许多不便;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容易遇到难以下手、语法、系统等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3-4]。
针对学生学习C语言存在的困难,分析了困难的内在原因,对现有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对C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1 C语言学习困难的内在因素分析
对于初学者,往往觉得C语言学习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包括:
1.1 专业背景不充分
初学者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不够充分;没有深刻理解现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von Neumann体系结构的核心思想――存储程序思想。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知识,必然使程序设计停留在一个比较浅显的层面,不能体会程序设计的艺术性、创造性等独特魅力。
1.2 文科式学习方法
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文科”学习方法,症状表现为:上课能听懂,书上的例题也能看明白,可是到他们自己动手做编程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其所谓的看懂听明白,只是用文科的方法记忆或了解肤浅的语法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工科性课程,如果没有深刻地理解C语言的语句的执行过程是不会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纸上谈兵”式的光学不练是学不好C语言的,只有使用C语言自己编写代码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
1.3 算法分析不够
初学者认为计算机是“全能的”,计算机就能自动完成事情。而事实是:现在的计算机智商几乎为0,要想让计算机完成预先给定的任务,就必须告诉计算机“做什么”以及“怎样做”。因此问题解决就是设计一个做事情的步骤,告诉计算机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一步做什么。而人是通过程序设计语言来引导计算机完成这些工作,因此还需将每步实现转换为具体实现的程序代码,其中需要涉及对步骤过程进行抽象、总结、发现这些步骤过程中的规律等,而这一步往往是计算机编程的最难一步,恰恰是这一步使得大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从而造成学生不想学程序设计的最主要的原因。
2 C语言编程能力逐步提高步骤
C语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好C语言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将C语言程序设计过程分为如下4步:
第1步:验证性练习。这一步要求学生首先把书本上的例程读懂,然后按照教材上的程序实例进行原样输入,运行一下程序是否正确。
这一步要求:基本掌握C语言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地输入、编辑C程序;初步记忆所学章节的知识点、养成良好的C语言编程风格。输入程序前,要让学生知道程序中包含的变量个数、变量类型、每个变量“扮演”几个角色、每条语句的功能、整个程序算法思想是什么、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直到最后一步做什么都应该清清楚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代码输入,而不是“打字练习”。遇到错误时,从第一条错误开始逐条进行修改,每改正一个错误就立即编译直到程序运行成功为止。
第2步:局部改动。在第1步输入的C程序代码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性的修改并运行,看看程序结果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结果变化的原因,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这一步和第一步是同步进行的,实现“输入”加深知识的记忆,“修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
如:编写程序实现1+2+3...+100之和。
#include
void main()
{int i,sum=0; //变量定义
for(i=1;i
sum=sum+i;
printf("sum=%d\n", sum); //结果输出
}
第1次:将for(i=1;i
第3步:照葫芦画瓢。在书上已有例程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相似功能的程序。比如:书上例程给出了求1―100的和,在给学生布置上实验作业时,可以布置求2+4+6+…+100、或求1*2*3*4*…*n等相类似的实验作业。这样,学生就能在求和程序的基础上就行小幅度的改进,实现新的程序设计。
第4步:进阶提高。经过上述过程,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C语言,就可以研读别人编写的C语言经典程序,学习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设计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程序设计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用C语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C语言实验课程改革
由于编程是一件相对比较枯燥和烦闷的工作,而学生又处于青春活动期,因此在C语言实验课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如下改变:
3.1 趣味+实际应用编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5],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恰当地引入趣味性的数学知识,如:我国古代数学名的数学问题:百钱买百鸡、36人搬36块砖等问题。同时,可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给定打电话的时间(单位:秒),计算每次打电话的费用。通过引入趣味数学和实际应用问题,锻炼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又解决了学生认为学习C语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苦恼。
3.2 题目分级
根据实验编程题的难度大小,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其中,初级难度的程序设计题目一般比较简单,包括内容为书上的例程、和例程相类似的题目,初级难度题目评分区间为0-70分。中级难度的编程题的难度逐渐提高,学生根据相关的背景知识,做一定的分析就可比较容易地将程序编写出来,如对于循环语句部分:设计进制转换程序、求素数等问题,中级难度题目评分区间为70-90分。高级难度编程题目的难度较大,需要做大量的分析、较好的编程技巧才能,如:约瑟夫问题、螺旋矩阵等,高级难度题目评分区间为90-100分。
对于不同难度的题目分别给出3-5个实验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编程(至少要选择初级难度的题目完),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选择。同时,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一定难度的设计题目后,可申请向高级难度题目进发,只要能完成高级难度题目,其评分就按高级难度分值重新评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3 分组+“陪审”
为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在实验中引入了分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方法;让小组的人在不同的程序题目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题目分析、程序设计、程序测试、文档编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实验课程中,每次随机抽取3-5个小组来向全班同学讲解题目设计思路、想法、程序代码等内容(为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防止部分同学的懒惰型,每次讲解的人不同),让剩余的每个小组随机抽取1人组成“陪审团”对讲解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包括设计的原理、代码等),并给出讲解小组的成绩。实践中表明,最佳的学习小组合作人数应在4到6人之间。
3.4 综合试验
在C语言程序设计第一节课时,布置5-7个综合性试验,如“学籍管理系统”、“职工管理系统”、机房收费系统“等,每个小组选择1个完成。综合试验融合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所有知识点,编制一个超过200行左右的代码对学生是一个大的挑战,需要学生考虑方方面面的东西,如界面的友好性,数据合法性验证等,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编写小规模代码和文档书写能力。
3.5 实验报告
文档书写也是一个编程人员必备的能力,因此,每次实验需要学生编写一个实践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和内容;算法或关键技术介绍、实验代码、实验过程代码出错原因、分析及修改;多组测试数据及对应的测试结果、算法的可能改进、体会及编程心得。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促进学生对算法的进一步思考,进一步熟悉C语言的语法知识,培养高效、精炼的编程风格。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学生学习C语言方法的缺点,提出了通过四步来逐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提出了对编程题目进行分为初、中、高三级,提出趣味编程、以及分组+“陪审”模式的实验改革。实际教学证明,这些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编程能力有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C语言[EB/OL].http:///wiki/C%E8%AF%AD%E8%A8%8
[2]Kernighan B W,Ritchie D M.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2nd Edi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2001.
[3]陈庆利.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C语言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1):215-216.
[4]侯宏霞.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社,2012(01):131-133.
[5]赵君,钟良骥,卢社阶.C语言教学方法的探索―基于学习兴趣的教学改革[J].湖北科学院学报,2013(03):85-87.
作者简介:陈庆利(1975-),男,四川眉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数字图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