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类专业论文

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 研究型培养体系 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实习 从业教育 地质类本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03-03

“培养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型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1]赵晓闻、林健教授系统研究了国际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总结了工程人才培养的5种模式,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处理好数量、效益和创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的关系、保持自我特色和国际化学习的关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2]林健教授还系统地论述了面向卓越工程师的研究型学习。[3]崔崇芳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4]多所学校就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5][6]研究型学院的特色优势专业如何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类相关专业包括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本科专业,从1996年起,开始以培养具有大地学基础和开拓精神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大类培养方案,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为适应具有大地学基础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从2001年开始试验和建立地质类本科研究型培养方案,从2006年开始研究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平台和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通过10多年的改革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一、以研究型课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研究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内容。根据地质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现状、行业特色,在地质类专业提出并实施了“5+3”分段式教学和三层次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形式延伸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科技活动”的“三元结构”教学组织形式。[7]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课程体系,增加了研究型核心课程和研究型实习模块。

研究型核心课程的设置和选择,既要考虑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工程问题,又要考虑课程内容的成熟度。为确保教学质量,一般每个专业(方向)先选择1-2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确定3-5门的研究型骨干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如地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勘查方向),首先选择《土质学与土力学》进行试点,于2000年首次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并进行了教学对比试验,该课程于2006年、2009年分别被遴选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取得经验后,在《工程地质学基础》、《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等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推广。在《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灾害地球物理场观测技术》等课程内则以研讨式教学的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

(二)研究型课程的实施

研究型课程教学,无论采取课题研究型教学,还是研讨式教学,教师的工作量都明显加大。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感受了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完成任务”,效果远好于单独的课堂讲授。

以《土质学与土力学》为例,课题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了解型内容、研究型内容、延伸性内容等。把研究型内容,即本课程涉及的科学主题(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和有利于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小课题。课程开设之初,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提出课题,接着,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学习效果则通过提出问题的难易、资料检索、研究或实验方案、学习报告和答辩等综合考评。研究型课程不仅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学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不断努力,我校健全了研究型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手册,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增加了学习指导书、习题集和试题库,使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更为丰富,近10年教学质量调查效果优异。

(三)与研究型课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

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试验项目的选择上主要考虑:(1)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试验内容。(2)本学科中的科学主题。(3)要有结合工程实际的有利于学生综合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并能独立地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如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对于黄土地基处理部分内容,由学生根据湿陷性、击实、含水量、干密度、剪切等常规试验,设计黄土地基处理提高承载力的实验过程。学生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课程中,根据实际的斜坡、洞室地质条件,分析计算岩土稳定性。在课外教学中,学生提出以泥浆剪切黏度测试与黏性土塑限相关性为题,开展创新性试验;结合煤田小口径钻探取芯测试需求,申报立项进行岩心定向方法的研究和设计工作。由于积极引导和投入大量精力辅导,使学生在动手设计、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部分学生公开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和申请了专利。

二、以研究型实习和从业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研究型实习

研究型实习首先是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期间根据地质现象和条件、实际问题或矛盾,收集整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方案。在基础地质综合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实习指导组在实习出发前,首先布置给实习学生的是实习问题,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地质现象和条件,进一步提炼地质工程问题,根据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学的观点,独立或分组分析问题,并提出地质工程对策。研究型实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一般基于生产或者科研项目进行,以使学生在实习中工作主线更为清晰,更能集中精力分析解决某一类地质工程问题。

(二)从业教育

我校地质类专业开辟了矿大岩土公司、中岩工程检测公司、青岛地矿、徐矿集团、江苏煤田地质二队等实习基地,建设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例如,试验教学中的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抽水试验等,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多且投入大,在实验室难以使学生得到系统锻炼。在建立从业实训基地后,这些试验结合生产来进行,试验时间、试验效果都得到了保证。

三、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主体的创新教育平台

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激励机制,配备专门的教师指导队伍指导开展相关活动,为学院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保障和广阔平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院为课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持,每年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专门的经费,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配备了专门的工作负责小组和指导教师;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专门的科研训练室和各种软硬件条件;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个人及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物质奖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科技文化节、申(承)办学校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近年来,我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训练计划,以学生为主发表了地质类研究论文近百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四、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的组织保障体系

以研究型为导向的基层学术组织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学院层面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改革,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与基层研究所(系)的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对各基层学术组织提出了明确的分工,尤其是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

以基层学术组织为单位承担和完成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立项,申报教学成果奖和教学质量奖的任务,完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全校性公选课开设任务。矿山地质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主要承担全院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设备保障等,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为全院本科生创新性试验、科技活动提供硬件保障。基层学术组织按照需要组织和聘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对办学资源具有支配权。基层学术组织积极关心、参与学校和学院各项事业改革,特别是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工作,通过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为研究型教学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

五、实施效果

近年来,通过对地质类专业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了本科研究型培养方案;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成果,建成了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个、江苏省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立了以研究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课程3门、学校精品课程4门,获得江苏省精品教材1部。这样,建立了以研究型实习和从业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建立了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层次载体,包括科研训练计划、教师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写作、专利发明和申报等,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1项,国家级一、二、三等和鼓励奖28项,省级奖励24项,市校级奖励68项。

我校在工科地质类课程研究型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基本经验和方法,在援疆工作中被推广到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并在煤炭地质类专业产生较大影响,该成果获得201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绪红.建设好研究型大学是走向高校强国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2-22.

[2]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3] 林健.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4] 崔崇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155-157.

[5] 唐铁军,成协设,徐跃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3-25.

[6] 朱志伟.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5):99-102.

[7] 隋旺华,曾勇.面向21世纪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工程地质学报,2000,(s):631-632.

[8] 曾勇,隋旺华.地质类专业的拓展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0,(1):47-48.

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字:全日制专业硕士;发挥地学优势;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47-02

自2009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开始招生以来,因出现时间短,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一定不足,相应的各种培养机制、培养条件和培养效果没有达到要求。目前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存在诸多争议,如“缓解就业”论、“收益”论、“差生”论、“换汤不换药”论、“招考模式雷同”论等质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具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硕士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对应推行五年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来说,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是一个新课题。为此,成都理工大学结合自身地学优势特点,在办学过程中找准自身特色和优势,依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地质灾害防治优势学科平台

我院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依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需求,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控创新方法体系,推动了该领域学科发展和进步。重点关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地质灾害问题,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和康定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大型水电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委托项目4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产生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独立单位),二等奖2项,部省二等以上奖励3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国内外1200余篇。此外,我院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10余项。学院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拥有雄厚师资力量、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011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在地灾防控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为我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二、面向行业开设应用型创新课程

为使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行业和社会需求,我院立足自身地学优势,面向行业狠抓专业硕士类课程建设,在课程改革上将学硕与专硕分离,力求使专硕课程改革符合行业需求,更加适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以“行业―实践―案例”为理念构建以工程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式,让学生了解本行业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作,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并根据行业和相关企业实时需求进行动态更新,有效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观念转变,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社会与经济效益。如,近年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更加注重工程地质、铁路和公路行业的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知识点,因此我院在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数值模拟和地下结构工程等课程中进行了教学点更新,不断强化考点案例分析和工程实例分析,研究生的注册岩土考试通过率有了较大提高,使课程教学与行业有效结合起来,突出了专业硕士培养的工程应用创新特点。

三、面向企业聘请高水平企业导师

我院作为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承担着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利用我校地学优势学科平台,建立“工程实训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双体系创新培养模式,以工程应用创新建立良好企业合作关系,以模式改革谋专业硕士培养上台阶,为此,我院聘请了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经验,并且了解企业亟需创新技术的高水平企业导师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及论文指导。这些导师一般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创新能力,能启发学生进行工程应用创新,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我院在对地学类专业硕士的双体系培养过程中,邀请在全国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业界专家承担研究生校外实训指导,比如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卫东教授级高工、中国中铁二院集团屈科教授级高工、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李永林教授级高工、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王联教授级高工等参与专业硕士生论文选题和指导工程。他们大都具有博士学位,以及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院总工等称号,具有创新能力,能启发学生进行应用型创新,有力推动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该培养模式将学校、学生与企业融合到一起,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为企业挑选了适合人才。

四、面向西部环境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体系后,再根据西部地区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大型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研究生提供地学类实践基地和平台。选择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生产先进的企业建立一批高标准、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我院投入100多万元与水电、交通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内企业共建了“大型水电工程实训基地”、“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四川汶川野外基地”、“大光包滑坡研究基地”和“地质灾害―四川都江堰野外基地”。这些实践培养基地既可以进行野外地质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能承担工程建设和科研任务,又可让学生按行业要求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难题攻关。这些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地质素养、解决和分析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实现野外认识能力强、重大灾害问题能独立与创新性思考的目标,并能解决实际工程难点问题,可为我国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大量应用型人才。

五、培养质量和效果

为使企业始终保持对研究生校外实践培养的热情,我院主动为用人单位着想和服务,在基地建设、专硕人才培养模式、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先后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长安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同行院校及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学习交流与调研工作,加强了与各联盟院校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获得了宝贵的信息资源,达到了“加强交流、借鉴经验、启迪思路、推动发展”的目的。在专业硕士考核质量方面,摈弃传统的专硕“差生论”观点,对专硕毕业论文的考核,重点考核毕业论文是否有对实际工程“应用创新”的内容,推进应用创新和服务社会。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张岩同学经过在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实践培养,先后申请了《一种高地温隧道隔热散热衬砌结构》、《一种液胀式让压抗震抗高地温锚杆》、《一种高地温隧道支护的桩型预应力锚索》和《内置式全长防腐锚杆》等多项发明专利,并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为西部地区多条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研支撑。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我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效果显著,在就业形势严峻和成都地区其他“985”、“211”高校生源竞争下,我院地学和土木类专业的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培养质量受到了同行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白冰,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为例[J].出版科学,2012,20(5):18-21.

[2]张胜,杨慧丽,许燕,等.全日制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77-278.

[3]孙凯,曾庆吉.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研究――以教育硕士实习为例[J].成功(教育版),2012,(3):6-7.

[4]陈国庆,查凤妹,刘梁.《地下结构工程》研究生课程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79-181.

[5]章小莉,张克君,刘歆,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行业实习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25-228.

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医学技术;顶岗实习;管理要素;准入制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6-02

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十二五”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就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言,顶岗实习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之一。对于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学生顶岗实习这一年,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最佳时期。

1 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相关政策缺乏,企业积极性不高 从医学技术类学生顶岗实习的开展情况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但大部分单位对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实习学生缺乏指导和管理。

1.2 学生顶岗实习的长效监督机制不建全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由实习企业单位全程管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分散于全国各地,学校要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实地监督和考核,在人员、时间和财力调配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且企业和学校作为两种类型的个体,分由不同机构进行管理,大多是各负其责,两者制衡相对缺乏。以上种种,都导致技术类学生的顶岗实习长效监督机制不建全,难以形成有效监督,最终影响学生的顶岗实习。

2 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要素

顶岗实习管理的要素包括政府、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家长,只有五方各自明确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沟通这样才能对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的管理。

2.1 政府 国家法规政策非常重视顶岗实习的管理,先后颁布《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等文件,但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监督实习单位和学校的执行情况,政府还要出台法律法规来规范医学院校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使得学校和企业很明晰自己的职责。

2.2 学校 医学技术类专业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是专业对口,也要具备一定的规模;既要有较高的医疗水平,也要有相应指导老师。所以学校既要选聘合适的顶岗实习单位,满足教育教学要求,又要承担管理职能,确保学生顶岗实习顺利进行。

2.3 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一定要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并承担管理责任,特别要加强学生技能和生活安全等方面。

2.4 学生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肩负着学习和工作,既是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员工。对于实习生来讲,不但要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还必须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规定。

2.5 家长 家长一定要协助学校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3 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过程

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项目管理,包括学生实习之前启动教育管理、在顶岗实习中管理、顶岗实习后考核评价管理等阶段[2]。

3.1 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启动教育管理 为了高效的组织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实践技能,实现毕业时的零距离上岗,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必须启动实习前教育,使其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一是要作好顶岗实习单位介绍,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意义,二是要建立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前准入制度,通过系统地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考核,让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掌握一定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上常用的医学理论知识,保证了顶岗实习的质量,提升学生在顶岗实习基地的就业优势[3]。

3.2 实习单位中管理 顶岗实习单位应按照医学技术类专业实纲安排学生实习,有计划的进行分项实习和考核,并定期汇总顶岗实习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顶岗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应按大纲要求详细进行实习指导记录,组织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成绩并形成书面材料,提交学校。

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应协助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掌握学生实习期间安全,并进行学生实习过程考察[4]。

3.3 顶岗实习后考核评价管理 学校要在学生顶岗实习后组织考核评价,建立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核、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学生对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考核体系[5]。

首先,顶岗实习单位应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表现、职业能力绩进行评定。其次,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内容由校内指导实习教师组织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是否履行学校相关规定(实习考勤),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周记和实结报告进行综合评定。最后,为了更好的组织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学校要制定“学生对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的考核评价表”,掌握学生对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的满意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加强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OL].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许建军.中职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4.

[3] 孙全军.论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复合人才 培养模式 石家庄铁道学院

办学特色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准,人才培养特色是衡量高校是否有办学特色的根本依据。因此,培养特色人才已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石家庄铁道学院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面向土木交通行业和全国建筑的发展,优化学科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了土木类专业和工程地质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拓展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复合型应用性的工程地质高级人才。地质技术经济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懂工程地质技术,又懂土木工程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地质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对地质类专业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工程地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讨

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学生所掌握的各门类知识及其诸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知识结构的形成并不是各门知识或诸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知识整体。作为工程地质复合型人才,应懂得工程地质的有关知识,能担当起一定的技术工作,同时懂土木工程,能在土木交通的不同领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于工程地质的技术领域多种多样,而每一个技术领域有包括不同的工作内容或工作过程,如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一方面,各个领域的分工越来越细,需要技术人员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能独立承担某个领域的技术工作。

另一方面,只有各个领域、各个不同的工作过程协调有序得当,才能发挥知识的最佳整体效益。这就需要掌握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内容或过程中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协调方方面面,能够把整体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这一任务需要地质技术经济复合型人才。因此工程地质复合型人才应全面具有技术、土木和交通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的变化。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置来实现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门类合理、配合得当、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理想的知识结构。随着地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课程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一是以工程地质技术为主兼顾土木工程的课程体系,这类专业以工程地质类专业为基础,通过适当压缩技术课程,增设了土木、交通等基础理论课程和隧道、桥梁、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等课程。

二是以土木交通为主兼顾工程地质技术的课程体系,这类专业以桥、隧、交通为基础,适当增设工程地质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和工程地质行业必需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是“基础+模块”的课程体系,采取基础课和规定的专业课作为必修课,对其它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几个模块供选择。这类课程设置方法基础设置齐全、学时多,学生基础扎实,适应广、后劲大。

四是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以工程地质技术专业为依托,构架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注意渗透结合知识与技能各层次间的相互衔接,使技术、基础类课程成为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在增设新的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课程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使土木交通专业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工程地质的理论和方法,改变学生以往习惯了的思维模式,拓宽他们的思路。二是适当增加选修课门类,扩大了学生选课自主权。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多学科相互渗透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和兼修专业的课程。三是增设系列专题讲座,有组织有目的地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跨学科、专业的前沿动向,了解地质、土木交通的发展动态以及一些相关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专业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四是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管理等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二、工程地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以学科融合为核心的教学平台。为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一目标,我们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完善。

1、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在发展工程地质学类学科专业同时,积极发展相关专业,增强工科对其他学科的支撑力度,努力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同时,认真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造,强化工程地质与土木交通的复合,促进工程地质在其他学科专业中的渗透以及理、工、经、管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创造良好的学科专业结构环境。

2、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从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出发,在培养计划中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时,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3、是构建两大公共基础平台,开设跨学科门类选修课。所有理工科学生都须修读至少4学分的土木交通基础方面的选修课,所有土木类、交通类学生都须修读至少4学分的地球科学技术和工程地质基础方面的选修课。

4、是开展课程群建设,创建网络教学平台。针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这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整体优化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群建设工作,建立起学校公共性的网络教学平台,营造良好的知识与能力建构环境。

5、是实行学分制,推进制度创新。全面推行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课程、时间、学习进程的选课制,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规定与办法。绝大部分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学生自主

选择实验时间及项目。添置适合本校学分制需要的学生网上选课系统、排课系统和网络学籍管理系统,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必要条件。

6、是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控机构。为各教学环节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了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通过每学期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评教”活动、学生选课选教师、督导专家听课、职能部门组织不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构建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实践平台。以学生处、团委和科技处为主要负责部门,构建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一是开展学生早期进入科研训练活动。在指定导师的指导下,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早期科研训练计划,让学生尽早参与部分教师承担的创新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实验技术、科研方法,开阔学科视野,拓宽思维空间。二是开设“创新学分”,纳入公共选修课学分。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省级和全国性的科技文化活动。学生在各级科研、文体等比赛中取得各种奖励者:凡在省级以上学术杂志发表学生论文;参加系列学术讲座等等都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三是建立综合社会实践基地,融校外实习、见习以及就业、三下乡等活动为一体,把基地作为学校教育功能的扩展,使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增强教育过程中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工程地质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我院在人才培养上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教学基础建设,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质量总体符合我院设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近年来我院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奖70项,其中国家奖9项,省级奖61项。在2003年至2005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获河北省一等奖11项、二等奖5项。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奖53项,其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1项。参加河北省“世纪之星”等英语演讲比赛获奖1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参加全国大学尘电子设计竞赛获河北赛区奖励6项,获河北省省级以上体育竞赛大奖81项。

学生科技协会“带着课题去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年来学生参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一湖北丹江口市社会调查”、“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与保护一内蒙古科尔沁沙化区生态保护社会实践”、“贫困地区如何因地韦,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河北省涞源县下北李庄村周边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13次。学生依托学校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基金”开展自主科研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2004年开始立项159项,涉及经济、管理、地质、环境、社会、法律、教育、电子、信息等领域,选题越来越丰富。学生在各类公开学术刊物上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发明制作实物4件,撰写研究报告上百份。

四、工程地质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我院在培养工程地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说这些成效还属于阶段性成果。我们将在优化人才培养条件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而不懈努力。

继续优化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条件。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对重点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巩固现有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工作,加强多学科结合,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覆盖面宽、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完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力度,适当缩减专业课时,提高修读跨学科门类课程的学分要求,进一步加深专业培养计划的“复合度”。进一步做好工程设计与训练工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在实际工程技术项目和施工真实环境中更有效地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继续探索主辅修制,加大学分制改革力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举钢,牛树银,刘泰峰.加强地质专业学科建设,为国土资源行业和地方经济,53-58

2.刘路.对建立地质经济管理学科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7.423-437

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5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6)

摘 要:实践教学是地质教育和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学综合素质,适应科研生产发展的需求,有必要进行实践教学形式改革与补充。在项目教学法理论指导下,在三年级生产实习后期或四年级进行地学综合实习,实现教学主体转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地学综合实习;地学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04-02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李宏卿(1972—),女,吉林大安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环境物探研究。

基金项目: 2014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和“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联合资助

实践教学是地质教育和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地学感性认识、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唯一途径[1-2]。高等院校地学类专业一般开展三个层次的野外教学实习,一年级后进行地学认识实习,二年级后进行普通地质实习,三年级后进行专业生产实习。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一方面野外一线地质专业人才短缺,而办学单位培养的学生到地质用人单位后,存在地学综合素养不够,主要体现在基础地质能力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和野外观察能力不强等问题[3]。首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于2010年10月在成都理工大学成功举办,竞赛成绩表明:参赛学生地质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相对较好,而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孟宪来等提出关于建立一批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议,面向全国设有地质专业的高校开放,共享优质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其目的是通过建设国家级(高水平)野外地质教学基地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4-5]。吉林大学从

2013年起通过开展开放性创新实验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学综合素质,适应科研生产发展的需求,有必要进行实践教学形式改革与补充。建议在学生大四或大三学期后期组织地学综合实习,以项目作为驱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作为主体,共同合作完成项目。

一、地学综合实习项目教学组织形式

项目教学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项目有一个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包含多门课程知识,需要相关专业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6-9]。可以将各地学专业学生打乱分

组,由项目需要确定小组成员构成。教师是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队伍,根据项目内容需要,每组可在地质学、测量工程系、地球物理学、仪器系、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等专业学生中任选组成。

二、地学综合实习项目教学目标的确定

地学项目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地学综合素养。地学综合素养主要表现在:对地学信息的搜集、检索、凝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地学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开展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目标可分为学术性教学目标和实践性教学目标。学术性教学目标是为准备从事研究和科研任务的学生设定,一般以国家级纵向项目为依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973项目等等。而实践型教学目标是为今后从事生产和实践任务的学生设定,一般以横向生产项目为依托或者调查学校及周边地质问题。项目教学目标要明确,学术型教学目标,要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型教学目标要熟悉勘查工作流程,要有一定工作量,同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朝阳校区防空洞普查、朝阳校区地下管线测量、校区地下水窖探测;也可以到学校所在周边地质问题开展项目教学,如轻轨铁路边坡稳定性调查、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矿区地质灾害勘察等等。

三、项目教学学生的任务设定

(一)学术性项目教学任务

学生要学会围绕与项目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相关资料和研究进展,了解和掌握项目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进一步整理、完成相关文献综述写作;学生明确项目研究工作所要采取的研究方法,采取的技术路线,采用的实验设备等;学生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形成结论性意见;学生按相应写作规范整理完成项目报告,正文、文献引证和资料运用、标题和文字运用规范。要培养学生形成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10]。

(二)实践型项目教学任务

实践型项目小组按所学专业分工,负责收集并整理项目及所在区域的背景资料和前人的工作资,包括地形图、航片、卫片、地质图、气象水文资料、土壤植被和当地人类活动等资料,及前人做过的与项目有关的资料;选择合适的踏勘路线进行野外踏勘;编写项目设计书,确定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工作量及施工顺序和时间安排等;然后进行野外勘查,进行采集数据;整理资料与编写勘查报告,根据勘查结果得出结论,并给出下阶段勘查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1]。要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项目教学质量控制

在学生小组确定项目题目之后,根据项目内容组建项目指导委员会[12],一般由4—5名从事相关项目教学与研究的教师组成,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生产或科研单位的高工以上人员。指导委员会负责项目质量控制,不定期检查项目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在项目进行初期,学生需要进行项目设计答辩,指导委员会对项目设计的可行性进行指导。在项目结题时,项目小组汇报项目成果,回答指导委员会教师提问与质询,指导委员会对项目进行验收。根据项目报告和答辩情况,最后由指导委员会对项目的实施质量给予评定,小组每个成员成绩评定需根据在其在项目中的实际贡献和报告两方面确定。

五、项目教学法在地学综合实习的优点

(一)整体与个体的完美结合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多个专业知识,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本专业特长,调动学生主动性,同时又要注意项目是一个整体,需要各专业协同合作。

(二)既强调过程又强调结果

项目教学过程不但培养学生专业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文献综述和论文写作能力,而且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过程良好的实施是项目结果的重要支撑,良好的项目结果可以用于评价项目教学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需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又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学生自己动手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四)教学主体的转换

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教学主体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被激发,主动探索科学问题。

(五)学生多种能力得到提升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作精神、吃苦精神,学生的自主动手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实践教学是地质教育和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根据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反馈和地质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开展了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改革与补充,如建立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开展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申报和运行工作等有益的尝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学综合素质,适应科研生产发展的需求,提出在大四或大三学期生产实习后期,组织以项目为驱动的地学综合实习,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地学综合实习中的组织形式、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控制,最后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地学综合实习中优势。综上所述,在大学教育后期进行以项目教学为驱动的地学综合实习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学综合素质,满足地学科学多学科多技术综合交叉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文丽,陈翠华,陈学华.从首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看中国高等地质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13,(3).

[2]田有,冯晅,刘财.科研与教学并重成就优秀的大学教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

[3]赵鹏大.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百年回顾和科学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4]孟宪来,蔡克勤,王训练等.关于建立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1,(1).

[5]余际从,刘粤湘,李杰等.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4).

[6]何生,侯宇光,孙新铭等.项目教学法在“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课内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13,(4).

[7]叶圣燕.项目教学法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和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8]钱铭杰,袁春,袁涛等.项目教学法在课间实习中的应用研究——以“地籍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1,(1).

[9]邓作杰,谭小兰,莫海燕.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10]鹿琪,杜晓娟,刘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6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2-3]。在进行培养方案制定与教学模式选取的时候,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基础、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的特殊性来酌情选择与制定。集宁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主张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地理科学与城镇规划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将人文地理的人文、经济要素,自然地理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与规划设计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专业应用性强,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新型快速城镇化对综合性、跨学科专业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1.1 人才培养理念

集宁师范学院近几年经历了从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探索之路,新增了许多非师范类专业,初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2 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既能在相关规划管理和企事业部门谋职,又能在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内发展。特别是能为规划行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规划工作方法的改变和新的技术要求。

1.3 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该校专业建设基础,围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向,直面设计类单位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对人才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需求,力求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人文地理以及城?l规划理论及技能的交叉学科型人才。为此,学校构建了“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加1年的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内容包括各个规划课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操作(手绘制图、电脑制图、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等)以及地理课程的实验内容和野外实习内容,同时安排短期的集中实习(每学年两周)。毕业综合实践安排学生到设计类单位或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习(1个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实践性内容占总比60%以上,即鼓励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实践类论文,理论研究类论文占比较少。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实践内容深度的提高,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并且促进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真正达到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措施

集宁师范学院在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与改进专业课程规划建设的同时,学院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会有所转变,如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上,具体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就是既可以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市政规划等工作,又有能力制定相关法律度,同时还可以从区域环境、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以更高的视角来从事行业工作,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1 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得到了一系列调整:将城乡规划理论与实操技术并重,不断加强计算机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平台;需要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课程调研、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为学生在校外调研、实习创造优良条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创新。

2.2 科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4],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勘探,通过告知调研对象、范围及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实地调研―遇到问题―现场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调研报告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竞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2.3 校企合作育人教学模式

依托学校在当地进行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加强与规划部门、国土资源管理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搭建校企合作育人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校企共同探讨实践教学合作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对接。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殊性,学校已与当地的规划设计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将该院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方面接触实际项目,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深化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