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1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最为大众熟知的著作,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学读物。从专业角度来看,它系统地介绍了弗洛伊德对梦的产生、加工机制的研究,是精神分析主义的代表作;而从普通大众的角度说,这本书又让人学会通过分析梦境,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呢?科学家发现,人的睡眠分为眼快动睡眠和非眼快动睡眠两个阶段,并周期性地重复。大多数的人在几小时的深沉睡眠后,非眼快动睡眠就会到来,此时脑部的活动呈现休止状态。而身体虽处于睡眠状态,脑部却轻微地活动则称为眼快动睡眠,此时人就会做梦。清晨到来时,眼快动睡眠的比例增多,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都会一直做梦直到醒来。虽然我们每天都会做梦,但醒来以后大部分的梦马上就被忘记了。有时那些偶然被记下来的梦的片段,内容似乎也是颠三倒四,完全没有逻辑的;不过即使是在杂乱无章的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帮你更了解你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情绪。

根据弗洛伊德的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理论,在清醒的时候,人的种种焦虑会受到自我的压抑而不能被意识感知,因此我们常常不能觉察自己的某些潜在情绪;但在梦境中,自我的控制减弱,各种情绪就会活跃起来,就像我们有时梦到悲伤的事情会哭着醒来,或梦到可怕的东西被吓醒。做梦时的情绪,提供给我们一条直达内心的通道,让我们了解到内心更为真实的想法。

比如,当你梦到一次重要的考试不及格,梦里你感到忧心忡忡,清醒以后你不必把它当作“不祥之兆”而恐慌不安,因为那其实只说明你对考试感到高度焦虑,做梦时这种焦虑情绪需要被大脑“合理化”,于是就出现了“考试不及格”的情节。再比如梦到至亲至爱的人突然死亡,这并不意味着你希望他们死去。而是因为你非常非常在意他们,为他们可能的离去感到高度忧虑和悲伤,在梦里大脑为了合理释放这些悲伤和忧虑,“编造”了亲人去世的情节。

某些情况下,即使做梦时自我的防御机制也起着作用,篡改、文饰梦的情节,因此梦境总是显得那么的混乱和不合逻辑。比如你梦到和某个陌生人发生争执,但那个陌生人却长得很像一个熟人。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因为你和那个熟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潜在的冲突,出于对熟人的尊重或爱戴,在清醒的时候你不会承认这种冲突的存在,于是梦里用和陌生人吵架来代替现实中和熟人发生争执,焦虑因此得以释放。梦让我们认识到清醒情况下会被压抑或忽视的情绪和想法,而了解到这些真实的心理活动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正视问题根源,并选择合理的方式来消除种种不良情绪。据说,弗洛伊德本人就通过长年分析梦境进行自我疏导,以保持稳定的心态。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2

弗洛伊德多次进行自我实验,他故意吃很咸的食物,控制饮水,在口渴的状态下入睡。晚上梦见喝水,痛饮甘泉。他从梦中醒来确实想喝水。梦中的喝水可以缓解他的渴,他就不用醒来,睡眠得以保证。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方便的梦”。

弗洛伊德年轻时,经常晚上工作到深夜,早上贪睡而懒于起床。早上到来时,梦见自己起床梳洗,心理上有了交代,继续睡下去就觉得心安理得。他还发现与他一样贪睡的医院同事裴皮的梦。有一天早上,裴皮睡得正香,房东太太喊道:“裴皮先生,快起床,您该上班了。”于是他梦见自己睡在医院的某个病房里,床头牌号还写着自己的名字,裴皮在梦中想,既然自己已经到了医院还住进了病房,就一翻身又继续睡觉。

一位夫人梦见上衣沾满了乳汁,弗洛伊德解释她已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并非是第一胎,年轻的妈妈希望即将诞生的孩子比上一个孩子有更多的奶水吃。

一位年轻女人因终年在隔离病房里,照顾患传染病的小孩,许久没有参加社交活动。她告诉弗洛伊德,她梦见一大群人欢娱。弗洛伊德解释说,她希望孩子的病早日康复,满足她参加社交活动的愿望。

1896年夏天,弗洛伊德和妻子、8岁的小女儿、5岁3个月的儿子,以及邻居家12岁的小男孩一起去旅行。他的小女儿对邻居家的男孩有好感,两人玩得十分开心。第二天早餐时小女儿说:“作晚我梦见艾米尔成了我们家的人,和我们一样叫爸爸、妈妈,和我们同睡一个房间,妈妈进来,在每个人的枕头下塞了一块巧克力”。小女儿想让邻居家孩子成为永久的好朋友的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3

关键词:网络萌现象;身体美学;青少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68-02

近几年,随着网络文化的日新月异,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引起许多人的重视,而在由读者推荐并经汉语专家反复评议、甄选之后,2011年12月20日《咬文嚼字》编辑部推出了2011年十大流行语,排位第六的是“卖萌”[1]。而在2014年,随着“萌”现象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大量网民在无数扑面而来的流行语面前狂热的遣词造句,造就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狂欢。而更多的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们用鲜活、生动的身体语言,造就了大量的文化热点,在这些热点背后伴随而来的是青少年特殊的身体文化符码。

一、网络“萌”的现象溯源

“萌”字在汉语中的本意是草木的芽,常用于描述植物发芽的过程,或者用于描述事物开始发生的状态。而“萌”字在中国网络上爆红以后,“萌”便有了新义项,如“可爱、青春、活力、美貌”等。而“萌”字的新义项最早来源于日本,本意是指动漫爱好者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的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2]。现在,除非在特定的语境中用到“萌”字的本意,不然大多数人在听到“萌”字后,脑海中想到的更多是“萌”字的新义项。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只要稍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萌”现象。从瞪圆眼睛、比划剪刀手、嘟嘴自拍,到打字聊天时的“颜文字”、动画表情,以及大量影视节目中的演员们耍宝卖萌的表演等等,这些都催生了网络“萌”现象的发展衍变。而在2014年的网络社交领域内,一款叫做“MYOTee脸萌”的APP软件也将网络“萌”现象再一次推向,这款由郭列团队在2014年1月份推出的软件,在6月份爆红网络,上线六个月用户达到3000万。“MYOTee脸萌”软件的爆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迎合了用户的“卖萌”以及自恋心态,依附于社交网络的普及,犹如病毒传播机制一样迅速打开市场。

研究新媒体、网络传播及网络文化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系副主任孙海峰对记者解读这种文化现象时说,卖萌跟装痞、充愣、撒娇、非主流等有关系,“都是一种后现代的话语策略。”他看到,在网络时代的早期,这类“策略”便已经很明显了,“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是一部此类黑话的杂烩。这是一种话语策略,被很多不同阵营的人利用。萌传达的是一种软的意象。官方用来伪装,民间用来自嘲。整体来说,是对咄咄逼人的现代性叙事的解构。[3]”

二、网络“萌”的主体及对象

1.网络中主宰“萌”现象的主体人群

为了研究主宰这一现象的主体人群,笔者在网络上选取了两个有关“萌”的百度贴吧,分别是:萌吧、卖萌吧,这两个贴吧的发帖量都超过了几十万。

关于萌吧,它的贴吧介绍是:二次元死宅的群聚处讨论任何ACG相关话题,这里的二次元、ACG泛指动漫、游戏、小说以及其衍生同人创作及周边产品,笔者在贴吧里发现排名前十位的热门帖子大都是关于动漫的讨论,而动漫的主要受众人群是青少年。关于卖萌吧,这个贴吧排名前十名的帖子含有“萌”字标题的占到了百分之五十,大部分帖子是少女的自拍照以及萌系公仔。

通过对这两个网络“萌”贴吧的对比,可以看出热衷在网络上展示“萌”现象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因为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迅速成长的同时,也承担着一部分来自学习、工作等的社会现实压力,这种压力使得他们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而网络的虚拟性、无边性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种机会。这种发生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下、流行于网络空间内,依靠模仿等方式流行起来,以青年为文化主体的一种挑战主流文化的非主流文化活动[4],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前的文化发展里。

2.网络“萌”现象的受众主体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总是能迅速地接收到时下最新最热话题讨论,尤其是网络“萌”现象出现以来,各种关于“萌”的句式也迅速发展而来,例如“卖萌”“呆萌”“萌妹子”“萌萌哒”等网络流行语。随之而来的是各个领域内对于“萌”的使用,广告界有可口可乐的“卖萌瓶”,该公司在2013年推出了营销的新秘笈,在包装瓶身上最显眼的位置,出现了“纯爷们”、“文艺青年”、“高富帅”、“喵星人”等网络流行语的包装。

所以,网络“萌”现象的受众主体到底是那些人群,通过在问卷星上的关于“网络萌现象受众对象的问卷调查”表发现,在接受问卷的受众里,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13到25岁之间,其中74%是女性,数据说明网络“萌”现象的受众主体主要是青少年们,而其中女性受众又占了大部分比例。

三、网络“萌”的身体美学及文化探析

1.“萌”作为特殊的身体美学

从1992 年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他的著作《实用主义美学》中将“身体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设想,旨在把对身体理论的探讨与对身体实践的关怀结合起来。他把身体美学定义为:“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5]”

通常身体美学在实用主义层面的含义,主要是指用一些特殊方法改善美化身体以及对其结果进行评价,而改善身体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身体进行外在表面的改善,如美容、化妆等;另一种是对身体内在感受进行调节,比如瑜伽和禅定。但是,伴随着网络“萌”现象的出现可以发现,“萌”其实属于一种特殊的身体美学状态,它与实用主义层面上的身体美学有很大的不同。实用主义层面上的身体美学关注的是内在修养以及外在修饰,或者两者的相融合产生出来的美感,而“萌”却不需要内在的修养以及外在的修饰,它更多的是关注一种原始的、自然迸发出来的美感,例如网络上各种爆红的宠物,人们被它们所吸引的缘故就是这些动物不自觉地做出来的一些“温暖”的表情或者行为。这种状态不需要过度的外在修饰、内在涵养,只需要在生活中瞬间的展示。

2.“萌”是青少年在虚拟时空里对身体文化的重构与呈现

伴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身份特征已经具有自反性,并且越来越通过私人化的消费模式被主动地建构起来。在现代社会以前,人们认为身份是被赋予的;甚至在单一的或者有组织的现代性当中,身份是相对稳定的,身份会十分清楚地反映职业、家庭地位等因素。但随着网络的出现,网络的虚拟性、无边性解构了这一传统思维,人们在网络中的身份特征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且必须在充满诸多的可自由选择的环境中去选择并且适应自己的新身份。

而处于青春期并逐渐迈向成熟期的青少年们,他们困于学业、生活的压力,在还没有完全走入社会之前并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定位,这就造成了当他们进入到网络以后更加无所适从,无法承担起网络所赋予青少年严肃认真的责任,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意识。因此,他们唯一可以利用的便是自己的身体所带来的文化寓意,这种身体文化所带来的愉悦感刺激了青少年们在虚拟时空里一次又一次的对身体符码进行新的重构与呈现。

对这一现象,刘成纪在他的《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一文中已经做了高度概括:“当代大众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围绕身体建构的文化,其主题是欲望,其价值是身体性愉悦,其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对人体进行技术再创造和改装。[6]”网络“萌”现象作为一种身体文化的特殊展示,它解构了关于身体只能通过视觉力来延伸发展,而是通过网络的途径重新编码,再由青少年群体的解码传播,将网络流行文化在大众消费语境下推向狂欢。

3.网络“萌”作为青少年的社会化与文化表达

网络“萌”现象的出现,除了网络的推波助澜,更多的是作为主宰人群的青少年们对于网络文化的热衷,这种“萌”现象背后的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青少年亚文化。

对于亚文化研究早已有之,D・道格拉斯认为亚文化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中被边缘的一部分,拥有少数支持者和特有的亚文化的意义和仪式,以此区别于正统的文化。但也有学者认为亚文化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化、非主流、次生的文化形态,表现出非理性的方式,体现出对欲望和感官的追求,对社会现有的价值秩序造成冲击[7]。而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一个分支,在《青年学词典》中被定义为:以青年的特殊利益为驱动力的,在青年群体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一套受青年群体拥戴和认同的特殊独立的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最终达到青年自我实现的目的[7]。作为区别于正统文化的青少年亚文化有着多变形、碎片性以及宣泄性,网络“萌”现象的出现则说明了这些特点,作为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少有发言权的青少年们,一旦进入到网络中便会拥有大量的自,他们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心理状态来分析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用以区分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亚文化特征,然后彰显自己的话语权地位。

在西方学者眼中,青年亚文化会与主流文化妥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的进步以及消费社会的崛起,青年们会寻求新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以取代用激烈情绪去反叛主流思想的方法。所以,网络“萌”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背后青少年亚文化的话语表达,更重要的是在这话语形式背后所掩藏的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身份象征。

四、结 论

网络“萌”现象作为青少年话语权的一种象征,体现了青少年从身体意识开始转变到身份意识,不再仅仅的利用身体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感悟,更多的是通过身份的转变,从亚文化的附属地位逐渐走向主流文化的参与者。这些网络现象的出现,汇合到众多的网络话语声音中,补充了主流话语的声音。但同时,如果网络“萌”现象的过分传播,夸大了其效应,也会带来一波又一波不计后果的网络狂欢,这些狂欢背后带来的是“娱乐至死”的麻痹效果,非但不能起到补充主流文化的声音,反而会将大众审美带向不可预知的地步。所以,对于网络“萌”现象,人们在体验它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也要随时防止过度娱乐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李靖.流行语之生成理据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语(2008-2012)为例[J].语言应用研究,2013(7).

[2]百度百科[EB/OL].http:///view/1760149.htm.

[3]都市时报数字版.http:///html/2012-12/10/content_317488.htm.

[4]曹文欣.网络时代的青年“萌文化”研究[J].传媒e时代,2014(8).

[5]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彭锋译.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4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觉艺术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西方艺术界里引起了很多艺术家的推崇。近年来不少获奥斯卡奖的影视作品,如我们所熟知的W斯卡获奖影片《爱德华大夫》、 《沉默的羔羊》等,大都从人格的更深层次来表现人性,并从更深精神领域来刻画人物,非常明显地把弗洛伊德的理论渗透到了影视艺术作品中。

一、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理论研究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round Freud,1856-1939)在2。世纪初提出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理论是根据其多年的研究来解释人性的系统理论。他的理论影响了无数心理学家以及艺术家。

图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与“三种意识层面”的对应关系

(一)精神分析趋向的人格理论。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的原始系统,包含着不合理的、荒谬的心理内容,它与潜意识层面相对应。在正常人的生理活动中,本我很自然地要受到压抑、阻止,否则,任它们泛滥就会使人疯狂,不可收拾。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的表层结构,作为本我的对立面,是在人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的。婴儿最初只有本我,但不久他就逐步懂得用某种方式比用其他方式,能使本我更快、更有效地得到满足,这就导致了自我的产生,因此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自我一方面是满足本我的欲望,使本我通过伪装,寻找合适的时机在现实中得到部分满足;另一方面,自我又决定本我的各种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允许其满足。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就如骑马人和马的关系,马供给力量,而骑马人决定方向。超我(superego):超我处于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包括社会规范和文化标准在个人内心的体验,也包括最为理想的抱负。它代表着社会道德,与人的本我处于直接的冲突中。

(二)潜意识、意识与人格。

超我对意识进行严格控制,引起意识的紧张忧虑。为了免除忧虑,自我必须有计划、有节制地采取行动:一方面,对超我表示敬意和服从,另一方面,还要部分地、间接地实现本我的要求,这就需要给“本我”加以改装。自我的调节作用,可以表现为对现实的退让,也可以表现为缓和“超我”的苛刻要求。这样,经过“自我”调节、修改的“本我”,就可以适当地表现出来。自我的职责是同时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而自我要使本我的欲望得到满足,不仅要考虑外界条件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所以,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学新论》中,悲叹“人生不是容易的”。其含义就是“自找”要侍候三个严厉的主人,并尽力调解这三个主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三个暴君就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当自我受到三方面过于严厉的威胁、逼迫的时候,它就会有沉重的忧虑。因为自我源于知觉体系的经验,命中注定要代表外部世界的要求;它也愿做“本我”的奴仆,因为“本我”有着太强的冲动力;同时,它的每个动作都要受到严厉的“超我”的监视。“超我”不顾“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任何困难。个人如若不能忍受社会标准的要求,“超我”就会用紧张的情感去责备“自我”,使“自我”产生负罪感。山此可见,“自我”常为“本我”所激动,被“超我”所包围,又被外界现实所阻挠,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因此,它怎能不感叹“人生是不容易的”。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视觉艺术的影响及其贡献

(一)艺术起源的原动力与人格的层面――本我(id)。

艺术起源的原动力――里比多(Libido)说: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就提出艺术起源的原动力就是“里比多”。里比多也称性力,是一种原始、本能、盲目的冲动,且通常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它是一切行为的推动力。

1 人的一生都有性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生命的原动力,在人类生活中异常活跃,像地下奔腾的岩浆,无时无刻不在蒸腾、冲动,寻求着爆发。”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一般而言,人们的性本能受到控制,随之就会产生无意识的爱、恨、愤怒等,“从广义的发生学角度来看,这是有道理的。我们把一切温柔的情感表示都算作属于性的本能,这种情感产生于原始的性感情,甚至那些情感在原始和目的方面已被禁止,或者已把这个目的变成了另一个不再有性的目的。”为此,弗洛伊德强调“不血该忽略或低估心理因素。我们使用的‘’一词和德语中所用的‘爱’(uchen)这个词具有同样的涵义”。弗洛伊德特别批评了不懂精神分析观点的人,认为他们“都无权干涉精神理论。他们由于只强调的躯体因素,所以他们把问题简单化了”。弗洛伊德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梵高、尼采、卡夫卡等艺术家。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位“癫痫”病人,当他沉浸于创作时,各种神经症症状都没有了。弗洛伊德由此认定,艺术家的创作是神经症的转机,艺术家的创作对其神经症有补偿与替代的作用,所以,神经症是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此即代偿说的主要内容。梵高、尼采、卡夫卡等都有类似的情况。但是,若把这个结论推而广之,则容易犯以点带面的错误。后来,弗洛伊德提出了游戏说。他指出:“每一个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同一个富于想象的作家是一样的;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他们按照自己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自己天地里的一切。”艺术家也是“像儿童做游戏一样,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他们倾注了丰富的感情,“这种想象的诗一般的世界就是艺术”。

2 艺术活动的宣泄功能。

弗洛伊德在给维也纳大学开设讲座时,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精神分析学一再把行为看做是想要缓解不满足的愿望――这首先体现在创造性艺术家本人身上,继而体现在听众和观众身上。”也就是说,宣泄作用先是发自创作者身上,然后诱发欣赏者的共鸣。

许多艺术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常常感到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丰富的情感,在作品末完成的时候,总是郁结在心中,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种不畅的感觉。这种冲动如若不能从其作品中宣泄出来,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和生命体内其他系统的异常。当他们把自己意识活动中的内容以影视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时,他们躯体的生理方面的不通畅所造成的生理异常,就可以消除,心理也就趋于平衡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艺术家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自己自由,并且靠着他的作品传达一些有着同样被压抑的愿望的人们。”这就是说创作者和欣赏者要有“同样被压抑的愿望”,艺术作品才会引发欣赏者的共鸣,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把郁积在心中的七情六欲随着作品情节内容具体、生动、形象、细腻地展开,或者在五彩缤纷的声、光、 色的魅力烘托下,毫不犹豫地释放出来,或者这些欣赏者会在被激荡起来的情感流动中,悟出了某些人生的真谛,找到了解决自己疑难问题的方法,心情也随之愉悦,从外向内然后又从内向外地s舒展起来,“被压抑的愿望在梦幻中达成了”。这样,被郁积的情绪得到宣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二)影视艺术与潜意识、梦的分析。

1 影视艺术与梦。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与梦都是缘于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双向的:其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的愿望,可以在种种艺术形态中得到变相的满足;其二,众多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又可以激励人们为在现实中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斗。而梦的作用是单向的,愿望在梦中满足后,一般情况下就不再追求了。同时,弗洛伊德还明确指出:普通人向他人说梦,一般不会引起别人的兴趣,而“当一个艺术天才向别人描述他的游戏或叙述他个人的白日梦时,我们会感到极大的乐趣”。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幻想越丰富、越强烈,就会创作出更多的斑斓多彩的“白日梦”,许多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充满了幻想与梦幻的色彩。最为明显的影视作品如奥斯卡获奖影片《爱德华大夫》中,将梦的解析以及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始终贯穿于整个作品中,从童年创伤的潜意识症结无法解脱的病人及假扮为医生的“爱德华大夫”身上,以及为他进行释梦的医生们,影片自始至终在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着诠释。

2 影视艺术与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所作所为与玩耍中的孩子的作为一样。他创造出一个他十分严肃地对待的幻想的世界,他对这个幻想的世界怀着极大的热情――同时又把它同现实严格地区分开来。”他指出,在想象的世界里,可以满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他对幻想的作用赋予“动力性”意义,他认为,“未能满足的愿望,使幻想的人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因此有幻想的人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就会义无反顾地把幻想变成现实。影视艺术的作用是可以把人的潜意识活动的内容释放出来。弗洛伊德把它归结为愿望的达成,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满足,他指出:“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中感到不愉快”,艺术家可将自己的白日梦加以改造、化妆,组织成文学、艺术作品。在影视艺术作品中,也经常以“抽象、概括的动作、语言”一带而过。艺术的构思、修改过程,也是“理性意识”压抑的结果。同样艺术的构思、修改过程,也是在“理性意识”的管理下,舍弃了无意识中流露出来的不符合超我要求的内容。

弗洛伊德还意识到“理性”意识对影视艺术的不同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做梦时,由于大脑皮层大部分区域都处于浅压抑或深压抑的状态,大脑活动的生理水平降低了,所以,梦的状态类似催眠状态,无逻辑性、无批判性。而影视艺术作品则是在社会意识的检验下,具有逻辑性、批判性的“理性”特点。

3 欣赏者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宣泄”。

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甚至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其情感需要是有差论的。所以,每个人欣赏影视艺术作品,都是为了当时的情感需要。有时他们纯粹为了欣赏艺术,有时是为了宣泄一下自己的某种情绪,有时只是为喜爱某位导演,赏罚分明。欣赏者在欣赏影视艺术作品时都是有针对性的。只有在有针对性的前提下,欣赏者才能在欣赏过程中畅快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愉悦自己的心情,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身心得到最佳调适。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5

关键词:鼠人象征;释梦老鼠

一、鼠人简介

1、1家庭背景

恩斯特・蓝泽博士(鼠人)自童年起即受到严重程度不一且令人痛苦的强迫症状困扰,因而於1907年求见佛洛伊德。蓝泽诞生於1878年一月二十二日。他的父母亲是一等亲表兄妹,都是犹太裔。母亲乃由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收养长大。养父母并没有好好地对待她,但她却拥有财富保障的未来。病人的父亲也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蓝泽似乎在童年早期就有高度的攻击性。当小蓝泽三岁时,他必定是处在冲突满布的伊底帕斯情绪之痛苦当中,当时他曾经咬了某个人。一些作者注意到这种婴孩期的「噬咬攻击与日後强迫症之间的关联性。申苟(Shengold)将老鼠的意象追溯为攻击性噬咬的象徵性再现。这并非蓝泽所忆及的唯一一个攻击的例子。微不足道的挫折会让他幻想相关人士的死亡。

蓝泽的双亲在生下他的时候年岁已相当大了:父亲五十三岁,母亲三十四岁。当时他有三个四岁到八岁的姊姊。在他之後父母又生下三个小孩:一年半後多一个男孩;两年後有一个女孩;八年後再添加另一个妹妹。他们似乎是一对快乐的伴侣,透过他们儿子的回忆,这个家庭的气氛给人一种活泼又诙谐的印象。然而由於孩子的年龄间隔相当短,就意味著这个男孩享受母亲全盘注意力的时光非常短暂。才十八个月以後,他就被一个男孩竞争者──他唯一的弟弟赶下王座。他必定了自己这么早就被取代感到非常挫折,并对双亲感到愤怒;对他弟弟则有同样强烈的竞争感与嫉妒。

1、2症状

在他见弗洛伊德之初,显示出来症状是与东方的一种特殊刑法有关即老鼠钻。老鼠的象征性含义在弗洛伊德鼠人的文本里已经有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做赘述。之后慢慢的一些以往的强迫与思维被他说出。例如想要割破自己的的喉咙,突然的节食减肥,半夜复习功课幻想死去的父亲会回来看他,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等等。而这些行为在他看来也是很不能理解但是又控制不住的。不仅仅有强迫,在思想上,鼠人还存在强烈的幻想,强迫性思维也很严重。老鼠钻的想法会发生在他死去的父亲身上。如果他不把钱还给上尉,那么这个事情就会发生。他一直饱受着强迫性思维的煎熬。那么奇怪的思维也毫无逻辑可言,鼠人自己也认为有些想法是可笑的。但是仍然要承受这样思维带来的痛苦。

二、神经症与象征的关系

释梦的技术,在弗洛伊德那里,是从精神分析第一词汇自由联想技术发展而来。梦者从联想到的东西,一样串一样,牵扯出其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而后弗洛伊德申称有一种便捷的方式可以快速的。弗洛伊德在结论部分得出:强迫症是情感和思维观念的关系被剥夺了,其核心机制是矛盾情感:爱恨交织;而癔症是象征化的形式进行对无意识的修改,以便通过症状满足无意识的欲望并同时又隐藏了它。而这样一种剥离的关系,也存在象征的关系。有关系的事物的剥离,如果是全完全的剥离,那么就不会存在症状只有这种不彻底的剥离,让原本紧密相连的事物看起来没有了关系。但是通过分析,自由联想,是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我个人认为就是存在一种象征的关系,把剥离的东西又联系在了一起。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这是这样的逻辑,把被潜意识压抑的东西又换个面貌重现出来。

释梦的手法,从技术上来看很简单,就是让梦者自由联想到什么都说出来。虽然说方法很简单,但是要真的做到自由联想非常不容易。潜意识之物要冲破意识的防线,表达出来,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在重重压力之下,就会想到以比较经济的方式曲线的绕过意识的防线。所以梦者往往不明白自己的梦境为何这么曲折离奇。之后他提到还有一种便利的方式,那就是象征的手法。利用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神话故事,俚语等形式,找到某一种事物所代表的人类集体潜意识里的替代物。要看破象征的方式很复杂,不同的人类族群有相同的象征意境,也有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处理象征释梦的时候,就要特别小心。在鼠人这里,我只选择了一个他对家庭教师的行为,与某一个强迫性思维做解释。

三、行为解读

3、1给家庭女教师戴帽子

在一次偶然的出去游船途中,一阵大风刮来,于是他迫使那位女士戴上了他的帽子。因为他又收到了那种强迫性的指令:不能让任何不幸发生在她身上。驱使他做出这种动作的是一种保护冲动。在案例解析中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攻击。鼠人虽然说给她戴上帽子怕她遭受不幸。但是这样的想法是由他而出的。所以他对于这位女士是爱恨交织的,希望能够保护她,受到挫折以后又由爱生恨。

在释梦一书中,帽子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器。鼠人要把自己的帽子给女士戴上,如果不是属于强迫性的,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在当时的情况,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合理的。鼠人的脑子里冒出了如果不给她戴上她就会发生不幸的事情。帽子代表女性生殖器,那给女士头上放个生殖器的含义,是一种羞辱。似乎在说,你是个把生殖器放头上的的女人。可以看出鼠人给女士戴上帽子不能说只是想保护女士,也隐含了一种羞辱在里头。

3、2老鼠钻

在一次服军役的行军中听到一个军官说到东方严酷的刑法,就是用罐子装着老鼠对着让老鼠钻进去。鼠人就产生了这样的鼠刑会发生在他心爱的爸爸和女士身上。鼠刑让鼠人本能受到了刺激,并唤醒了他的许多记忆,所以在上尉的故事以及让鼠人的告诫之间那段短暂的时间间隔里,老鼠形象迅速地在鼠人与一系列象征意义建立了关联:这种关联纠结成网,不断扩张,又把新的心理内容罗织进去。最重要的一点是,鼠刑唤醒了鼠人的-在他的童年中,曾在他心中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一段时期持续数年,并在他对蠕虫的厌憎中得到了延续。在意义网络的扩张过程中,老鼠又带上了金钱的含义。这一点是在弗洛伊德从病人的言谈中观察到的,因为他曾向弗洛伊德指出过rate和rat这两个词之间的相似性。在他那些迷狂的强迫性幻想中,鼠人已经建立起一种以老鼠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体系。“这么多弗洛林,这么多老鼠”与此同时,在鼠人眼中老鼠也还具有另外一层重要的含义:危险病菌的携带者。由此一层含义出发,老鼠又象征性的替代了对梅毒的恐惧-我们知道这种病在军队中也是十分常见的。梅毒的携带者其实正是本身,所以说老鼠也可能使的代表--尤其是小男孩的-时常被人称为小虫子,据资料说鼠人曾患隐睾症,这种病的症状进一步的把老鼠与联系在一起。捷克上尉的故事中,正是老鼠钻进了人的,就像鼠人童年时代的蛔虫一样。在《小艾芙》中的鼠妻子的角色把我们印象了确凿无疑的结论:在鼠人的诸多强迫性幻想中,老鼠形象还代表着孩子。小的时候他常常对这些可怜的老鼠感到同情。因为他本人也是一个遭人讨厌的丑陋小孩,还会在愤怒中撕咬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且他也曾因此遭到毒打。他很可能的确是把老鼠当作了:一种和他自己类似的生命。那个捷克上尉对鼠刑的描述让他对老鼠的复杂情感受到了刺激。很快的,他就以强迫性念头的形式对这种刺激做出来回应。老鼠即小孩,他中意多年的女士没有生育能力。这一点其实也正是让病人心怀犹豫的关键原因,因为他本人是非常喜欢小孩的。“助幼儿期性理论以及早已应用在释梦方法中的象征体系,我们完全可以对病人的整个病症做出合理的解释。”(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书目:

[1] 《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鼠人案例中文版;

[2] 《鼠人》英文版案例分析,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6

[关键词] 意识;潜意识;马斯洛需求层次;尚德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1970― ),英国导演、编剧、摄影师及制片人。“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重要的是我还很年轻。”这是诺兰对自己的评价。他的电影情节复杂、主调偏阴暗,不少影评人也批评他的电影缺乏人情味。好莱坞一位著名制片人曾如此评价诺兰,“这是一个拍冷血电影的冷血家伙”。然而在新片《奠基》中,诺兰花大力气为故事注入温暖,讲述主人公和妻子的感情,是对“冷血”批评最好的回应。该片继承了诺兰一贯的深刻、引人思索的风格。

影片《奠基》中一次未成功的盗梦和两次植梦,分别体现了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场的盗梦是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盗梦者科布,或者我们更应该将他称为造梦者科布,他所实施的两次植梦则更清晰地体现出其他层次的需求。尤其第二次植梦满足了科布团队不同层次的需求。植梦的最深层梦境,即进入潜意识边缘,正是科布为了满足他最迫切的情感需求,也显现出道德感的作用。正如片中所说,“为什么不让梦做大些呢?”因此便有了诺兰超空间、时间想象的影片《奠基》。

本文以第二次植梦为基点,以其过程中的六个现实与梦境的层次为素材,描述潜意识中人对自身需求的追逐和探索。

一、潜意识与需求层次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潜意识这个术语,它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 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里普斯认为,潜意识必须被看成是精神生活的一般基础。潜意识是一个巨大的领域,意识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1]319弗洛伊德所谈的潜意识,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立存在的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动力,他认为,人类又一种本能,也就是追求满足的、享受的、幸福的生活潜意识。[1]320这种潜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意识可以升华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始动力。

弗洛伊德以“梦境”出发,在对梦的分析中深化他对潜意识的认识。诺兰如是,他将潜意识中人们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延伸到影片中的梦。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2)安全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3)感情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4)尊重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限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2]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以及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3]

二、《奠基》的植梦过程中体现的需求层次理论

影片《奠基》将这些需求体现的方式设定在梦境中,这与梦的实质有很大的关系。弗洛伊德在搜集大量的素材的前提下,找到了梦和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他将记忆中的梦作为自己的素材,分析梦的伪装、刺激和来源,梦的显著心理特征、道德感以及做梦的功能等一系列的课题,得出诸多结论。 “对梦的功能,我们没什么异议。梦是心灵的安全阀。……心灵能自由地建构梦这个观点在我们的理论中也体现了出来,即潜意识活动默认梦自由的发生。……问题不再是梦创造了想象,而是想象的潜意识活动在梦念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07包括那些违背了道德的梦境。梦中有许多场景是违背现实、常理和常识的,甚至有些严重违背了道德。“在梦中我们很难变得更好、更讲道德。全部相反,意识在梦中好像维持了沉默,原因在于我们在梦中没有同情,还可能做最坏的事,如偷窃、暴力或谋杀,对这些我们都觉得无所谓,也没有悔恨。”[1]34学者们对梦的真实性产生了两种相反的看法。根据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这些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的梦境体现出我们不需要对梦负责,才有了这些隐藏在意识下的潜意识的真实体现。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真实需求的反映,因此研究梦中体现的人的需求即是研究人真实的需求。

《奠基》的第二次植梦始机的头等舱内。现实中的准备阶段影射了雇主齐藤多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如他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等;还包括了他对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及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限度;他的需求贯穿整个植梦过程,且运用精神激励模式引导科布团体为其服务。科布植梦最大的激励因素是自身情感的需┣蟆―为了合法地回家见他的两个孩子。同时其他成员也出于不同的需求:阿丽雅德妮出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他成员表现为最直接的对情感或金钱的需求。

现实中的这些需求为植梦做好了准备。梦本身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参与者的需求,包括“观光者”齐藤和被植梦者费舍尔的需求,都随着梦的发展而变化和深化。

第一层,雨中的城市。这层梦境的目的是伪装者从费舍尔口中套出有用信息,比如:父子关系,让他说出6位数字,作为之后几层梦境的线索(房间号,女郎留下的电话号码,最后保险箱的密码)。费舍尔是主体,这些过程体现他对安全的需求。体现其潜意识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

第二层,酒店中。科布伪装成费舍尔潜意识中的防御者,离间费舍尔和勃朗宁的关系,劝说费舍尔进入到自己的潜意识中,为下一层植入目标来做铺垫。费舍尔依然是主体,他的潜意识体现出他对安全的需求和情感的需求。

第三层,大雪中的安全屋。这层梦境是参与者多层级次需求的集中体现。这一层是费舍尔的潜意识防御,集中体现出他自身情感的需求:希望被爱。现实中父亲对他很冷漠,而植梦者营造的梦境满足了费舍尔对爱的渴望,使他丧失了抵御,从而接受被植入的想法,植梦最终得以成功。对于齐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为梦想而奋斗。同样体现出他对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为了实现他自身的理想、抱负,发挥他的能力到最大限度,他甚至愿意抛弃自己的生命。可见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

之后导演和编剧大打温情牌,重笔描述科布及其妻子间的感情纠葛。突出影片的主线,情感。什么时候是开始?什么时候是结束?死亡是彻底的终结吗?那为什么梅尔跳了楼,她还是不停地出现?第四层梦境是科布的潜意识层,梅尔来自于科布的潜意识。科布对于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体现在这一层梦境中。尤其是情感需求,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他答应留在梦境中,而当遇到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时,科布毅然选择进入潜意识边缘,找到齐藤,实现他对植梦成功的追求和对他人的承诺。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

第五层,潜意识边缘。植梦的结束回归到发起者,这最深层次的梦里只剩齐藤和科布。再高层次的追求也是以较低层级需求的满足为基础的。影片从开始就强调科布最迫切的情感需求――回家见孩子们,这个需求对他最具激励性。如果不能满足该需求,再重要的多层次需求的满足都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落脚点。这个需求贯穿整个植梦过程,在不同阶段激励着科布,并最终引导他带领齐藤走出潜意识边缘。

三、结 语

植梦是比盗梦更高级的技术。《奠基》中造梦师们个个能力非凡,不仅能够用意识造出各种宏大的场面,还能带着其他人在各个梦的层次之间穿越。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源于遵从和尚德。

每个人都要遵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规律。片中最吸引笔者眼球的场景是科布教导阿丽雅德妮如何造梦,成为造梦师。科布提出这个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前提:梦境不要违背常理和常识,如地心引力等;且梦境的场景尽量不要用现实中的场景,为了避免分不清梦与现实。违背常理和常识的事,即使发生在梦中,仍然会引起潜意识抵御。同时,社会中的人不是独立体,植梦的完成需要一个团队,因此只有科布一人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在团队中每个人各司其职,遵从是前提。

尚德是指崇尚道德。影片最初便给观众设置了植梦的前提:反商业垄断。这是开场就赋予植梦的“正义的”道德意义。其次,现实中逝去的妻子,反复出现在科布的梦境中。妻子自杀是由于他植入的梦,这是对他违背道德的惩罚。最后,科布可以穿越回现实,放弃深陷潜意识边缘的齐藤,然而诺兰给他设定了一个道德意义:为了救出“观光客”齐藤,科布放弃最后一次穿越回现实的机会。

现实与虚幻的距离有多远?或许只是一个梦的距离,这个梦的时限是多久?弗洛伊德说,梦犹如烟花,绽放只是一下子,但准备的时间需要很长。他把梦解释为“愿望的满足”,包括潜意识里的愿望。即使在梦中,潜意识中的遵从和尚德依然在起作用。让我们在观看电影大师为我们营造的梦境时,努力寻找心中那个“陀螺”,找到梦境通往现实的那个出口。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周艳红,胡惠君,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 [美]A•H•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