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教师职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1
青年专业课教师的分类
1.严谨型
这种类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上呈现出我们民族传统价值的特色。他们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授课认真、视学生为朋友,视工作为事业,工作作风民主。这种教师注重自己知识的更新并做到教学中知识讲解的系统化,由于教学效果优良而深受学生的爱戴与好评。但这种类型的教师中的一少部分教师由于课时多,教学任务重而无暇顾及职称评定中的学术论文要求。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职称低的尴尬局面。这样有欠公平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投机取巧者,打击了诚信爱岗者。
2.名利型
这种类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上呈现出所谓的现代特色,即:无所谓治学、无所谓责任、无所谓认真的工作态度,他们视教书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只有两样东西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名和利。这种教师可以将其授课时间转化为侃大山、发短信、打电话、做自己所谓的“科研”。他们可以不治学、可以不教书,但不可以不堆“垃圾”文章。这种教师的行为无形中助长了投机的歪风,让学生蒙受损失,给学生带来坏的影响,对于认真工作的教师是绝对不公平的。但遗憾的是这种教师却可以通过所谓的“科研”成果多的假象,为自己谋得职称上的虚名。这种欺世盗名、有名而无实的高职称与其实际教学效果形成巨大的反差,让学生产生错觉,不利于教学相长,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现行的管理体制的漏洞和不足。
3.世俗型
这种类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上呈现出颓废与激进相矛盾的一面。他们或有点追求、或有些责任感。但他们的追求和责任感常伴随他们自身的利益。这种类型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老于世故、趋炎附势、工作原则不足、亲疏有别。他们善于把自己的任务转嫁到学生的身上,例如无论大考、小考他们都会让学生帮其改卷,而自己却一身轻松。其结果是任课教师不了解所教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不能做到及时的教改与调整,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降低了试卷的严肃性。这种教师在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时往往原则性不强,加之生活中的不拘小节使得其行为方式更多地呈现出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在学生面前缺少适度的威严。这种类型的人或许本不适合做高校教师。
高校青年专业课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
1.拥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青年专业课教师首先应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底蕴。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基础,并及时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要求的“通百业而精一种”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外语专业而言,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如下特征:(1)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专业基础扎实,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烈的创新意识;(3)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运用和处理能力。青年专业课教师首先应为自己树立较高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准的教师是学生奋发学习的动力和路标。
2.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一个人的能力有强、弱,但一个事业心和责任感强而能力较弱的人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可能;而一个能力较强,但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差的人则根本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因此,高校青年专业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而拥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教风和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高校青年教师将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也是大学生未来成才的必备资源。针对“名利型”的教师,学校应全方位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增强这部分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们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各院系、部应重视对本单位师资的自身素质教育,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及督导检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加强行之有效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引入高效的管理机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定期的监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督促教师应从观念、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自我改造和完善,在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下先将自己塑造成一流教师。为此,高校教师应树立创新观念,把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教育目的,积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拥有较强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较新的教育理念
说到较强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较新的教育理念,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当代教育者的反省与深思。西南联大强调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蒋梦麟认为“教育之目标除学习知识外,应注重养成健全的人格、独立不移的精神、精确明晰的思考力”。而当今在校的一些大学生恰恰表现出不健全的人格、缺乏毅力及不善独立思考等弱点。以教师为表率,对大学生上述不足加以指导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的四种划分及其解释,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功利境界是指人的行为只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道德境界是指其行为是利他的,是对社会公益有利的;天地境界,即哲学境界,指人对其行为自觉地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在这四种境界中,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对青年专业课教师的价值观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前进的社会,应该倡导后两种,抑制前两种。因此,校方应多吸收“严谨型”的教师,及时督导“名利型”的教师,尽力避免“世俗型”的教师。
以上三点说明教师,尤其是青年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慎选师资,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个学校都注重的。而西南联大在突出教师人文素质这方面是不拘一格的,像华罗庚、沈从文这样大学本科都没有读过的人,因其真才实学,同样被聘为教授;因此,针对前文所述的“严谨型“教师中的低职称者,校方应根据广大学生的反映及其实际教学效果予以恰当的高职称聘任。另外就是校方强调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西南联大要求教师应有强烈的社会良知和历史责任感;如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并能将自己孜孜不倦研究的学术精华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不为名,不为利,为学术自由及真理敢于舍去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如热爱事业,热爱学生,认定教师是一种事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不把讲台作为以知识换金钱的场所,并以此来衡量每一位教师。
青年专业课教师理应肩负起专业课的育人职责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任何教师都无形中肩负有育人的职责,任何一门专业课也都有其育人的功能。作为高校的青年专业课教师在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注意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学材料中的育人素材,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就英语专业而言,列举部分专业课程如下:
阅读课:就传统的英语教学角度而言,阅读可精、可泛、可快、可慢,但四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扩大词汇量和更好的理解活的语言。阅读是熟练掌握、理解、运用语言的基础。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与交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国情、民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异同,阅读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文学课: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语言的活水。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学习的技巧和敏感度。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精彩对白无不反映着那一特定阶段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名家名著中的名章、篇、段、句的教育功能自不用赘述。专业教师应抓住这些环节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的教育。结合作品中的故事情结,专业课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情、婚姻、家庭的教育。专业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比专职辅导员或政工干部的教育易于接受,效果更好。
写作课:这是一门综合技能课。写作课与阅读、文学、听说密切相关,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及个人价值观的反映。就专业技能的培养来说,通常情况下,写作课的任课教师会强调“以阅读为铺垫”来丰富写作内容,“用写作的技巧去高效阅读”。这充分反映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课教师在教会学生相关写作技巧和写作规范之后应在大量的练习中融入与我们生活、学习、就业等相关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对其讨论、争鸣。对学生观点偏颇的内容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写出言之有物的、令人信服的文章的同时也受到了德育的启迪,达到专业教学的一石击中“德智”二鸟之功效。
总之,高校中的青年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学校的长远发展中还是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才中都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青年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因此,青年专业课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自觉肩负起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职责,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2
关键词:课程设置;实践;能动性;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09-03
一、前言
大气气溶胶是指大气与大气中的各种固态和液态粒子组成的混合体系,狭义上特指各种固态(干)和液态(湿)粒子。自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气溶胶因对环境以及气候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广受关注。气溶胶严重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影响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过程,对大气辐射、大气光学现象和电学过程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大气科学和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学习和普及大气气溶胶相关知识。
然而,各大高校大气科学以及环境相关专业很少专门针对大气气溶胶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实际上,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气溶胶相关研究已成为基础和应用科学中的一项特殊课题,吸引了物理学、化学和气象学等多学科专家的关注,进而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1]。1955年,前苏联学者[2]出版了《气溶胶力学》,为气溶胶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中后期,各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世界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学科发展对气溶胶测量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着各种微电子、激光以及计算机技术、现代分析化学和分析电镜技术的介入,气溶胶科学得以快速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针对大气科学与大气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大气气溶胶》特色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当前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课程涉及到的气溶胶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基本理论为深入研究气候效应和环境问题奠定了基础,相关知识还广泛应用在军事、卫生、工业和农业等领域。该课程侧重气溶胶动力学、光学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还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气溶胶相应测量技术。在讲授过程中,通过结合实际问题,设置与理论知识相关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习乐趣,从而做到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研究素质[3,4]。
二、课程设置
《大气气溶胶》课程要求学生能全面掌握气溶胶基本概念、分类、尺度谱、主要形成机制等基础知识,并且能够从动力学理论出发,理解Brown运动、Stokes定律、Brown运动碰并、切变、重力沉降等内容,熟悉气溶胶粒子的一般动力学方程,理解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并在大气气溶胶消光原理基础上,理解气溶胶对辐射传输过程的影响,进而在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概念基础上,熟悉气溶胶辐射强迫特征,最后从测量分析方法上,要求学生掌握气溶胶浓度、光学特性以及化学成分测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该课程分别从大气气溶胶基础知识、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化学特征、气溶胶粒子动力学、对流层气溶胶、平流层气溶胶、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气溶胶气候效应以及气溶胶测量与分析8个章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教学。
前3章内容主要介绍气溶胶相关基础知识。其中,绪论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大气气溶胶概念,理解大气气溶胶研究意义,了解大气气溶胶的研究历史和研究方法。大气气溶胶基础知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大气气溶胶的尺度、分类和浓度的表示方法,利用气溶胶谱观测资料画图,熟悉三模态气溶胶数浓度分布特征、常用的几类谱分布函数,理解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特征参量,了解谱分布函数应用现状。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化学特征内容中,需掌握大气气溶胶粒子的主要形成机制、几种常用的源解析方法,熟悉大气气溶胶的主要化学组成特征,理解不同来源的气溶胶尺度分布特征,了解全球气溶胶产生率。
气溶胶粒子动力学是本课程的重要基础理论,包括单个气溶胶粒子动力学和粒子群动力学。单个粒子动力学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平均自由程、Stokes定律和重力沉降等概念,理解Brown运动和相关概念(扩散、迁移),了解外力场单粒子运动。气溶胶粒子群动力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Brown运动碰并、层流切变和湍流中的聚合、重力沉降聚合,熟悉气溶胶粒子一般动力学方程,了解外力场对粒子聚合的作用。
对流层气溶胶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干湿沉降过程、气溶胶标高、沉降速度概念,熟悉典型气溶胶类型垂直分布特征、干沉降速度测量方法、湿沉降清除系数,理解干沉降阻力模型、云内清除和云下清除过程,了解大气气溶胶分布的时间变化特征、滞留时间。
平流层气溶胶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平流层气溶胶基本特征,熟悉火山气溶胶主要成分、极地平流层云形成过程,理解平流层气溶胶与对流层气溶胶特征差异,了解全球平流层气溶胶研究进展。
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相关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大气气溶胶的消光原理和相关表征参量(消光系数、单次散射反照率、相函数等),熟悉大、小尺度粒子的散射特征,大气能见度与消光系数的关系,理解气溶胶对辐射传输过程的影响及其参数化,了解全球和区域气溶胶光学特征。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内容中,掌握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基本概念及分类,熟悉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过程,理解对流层和平流层辐射强迫效应,了解云的辐射强迫。
大气气溶胶的测量和分析教学内容中,需要学生掌握气溶胶浓度、光学特性以及化学成分测量分析的常用方法,熟悉气溶胶空气动力学和光学测量原理,理解气溶胶遥感探测技术,了解全球大气气溶胶遥感探测资料及相关产品。
三、实践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同时结合实践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5-7]。《大气气溶胶》基础知识的授课内容中,讲授气溶胶粒子尺度、分类及其谱相关知识时,可结合不同类型气溶胶粒子谱仪观测资料,对各种等效直径、气溶胶粒子谱相关知识开展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气溶胶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可利用气溶胶宽范围粒子谱仪(WPS)的电迁移率和光学计数测量对不同粒径数浓度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与光学等效直径的差别;还可利用该仪器观测资料,作出尺度在0.01~10μm范围的粒子谱分布,增强学生对不同模态气溶胶谱分布特征的形象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气气溶胶来源”相关内容可结合气溶胶单一类型源数值模式开展。如,通过编写沙尘和海盐等单一类型源数值模式估算沙尘和海盐产生通量,实践过程中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调动学生对气溶胶相关科研的认识和兴趣。此外,在对“大气气溶胶化学组分及其来源解析”的教学中,利用离子色谱监测仪气溶胶观测资料,教师课堂演示结合学生课后练习,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自身实践的成就感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8,9]。
“气溶胶粒子动力学”相关章节理论性较强,涉及Strokes粒子层流运动、Brown扩散、聚合方程等内容,内容中的理论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占了很大篇幅,在此情况下,要尽可能结合图形讲授相关公式内涵。如,不同尺度气溶胶粒子对应的聚合系数有较大差别,结合图形能更好地展现粒径尺度与聚合系数之间的关系。在介绍布朗扩散规律时,可对比学生比较熟悉的布朗运动,结合动画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课程对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溶胶分布特征展开较详细介绍,结合目前地面和卫星遥感探测资料,全面介绍大气气溶胶垂直分布和全球及其区域分布特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编写和运行干沉降模式,量化评价气溶胶滞留时间和沉降通量特征。在平流层气溶胶中,结合典型的火山气溶胶事例讲授其特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内涵的把握,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该课程还可对气溶胶光学特性讲授内容开展实践教学。如,可根据浊度仪、太阳光度计等探测资料,讲授单次散射反照率、后向散射系数、气溶胶波长指数等光学参量,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能很快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简单的一维辐射模式介绍,提高学生对气溶胶光散射与吸收过程的理解。
该课程可结合目前国际上的研究前沿,对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开展实践教学。授课内容结合五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相关内容进行讲授,讲授内容从课堂学习到动手实践,都可与相关研究课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培养专业综合素质,达到高校实践教学目标。研究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团结合作,既能节省时间,又能高效地解决问题,还能体现每个成员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该课程最后章节中,设置了“大气气溶胶的测量和分析技术”教学内容,章节内容全面开展实践教学,从气溶胶样品采集技术、气溶胶浓度测量技术、气溶胶化学组成测量分析方法以及气溶胶光学和遥感探测技术全面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气溶胶相关测量和分析技术理论知识指导下,开展气溶胶碰撞采样器、气溶胶粒子谱仪器操作、气溶胶光学参量观测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形成理性和感性认识,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增强学习的能动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小结与展望
本文全面介绍了《大气气溶胶》课程设置和各章节实践教学相关内容,通过气溶胶基础知识、气溶胶动力学、气溶胶光学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进行探索,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协调学生课堂和课后练习时间,实际参与的时间不宜过长,要保证学生既能动手实践,又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此外,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实践内容较多时,需要学生组成团队合作完成实践课程内容。此时要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到各成员间的合作,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公平合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课程各章节教学内容都能与大气气溶胶相关科研资源配合开展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开展气溶胶相关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达到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Davies,C.N. 1964. Recent Advances in Aerosol Research. New York:Macmillan Co.
[2]Fuchs,N.A.1955. Mechanika Aerozolei. Moscow:Academy of Science Press.
[3]魏凤荣.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11,(2):179-181.
[4]程小苏,刘粤惠,曾幸荣,刘涛.研究型大学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74-75.
[5]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34-37.
[6]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7]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3
【关键词】素质课程 情景教学 尝试 探索
【基金项目】该成果为北京市财政专项(PXM2012_014202_000191北京城市学院学生成长与发展辅导体系建设创新性研究)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31-02
近年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专业教育,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高校的发展要求。北京城市学院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培养结构合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结合课程改革要求,以更新课程内容、增加课程人文内涵、推行素质课程改革等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笔者就大学素质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情景教学的尝试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大学素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课程安排为早上第一节课,学生大都没有吃早饭或者精力不太旺盛,考虑到这一点,我在一次备课的过程中,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了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这是一首贝多芬最早发挥创作潜力的作品,他本人对此曲充满自信,与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乐部分已逐渐具有交响曲的韵味,主奏钢琴也能发挥出钢琴本身独特的风格,这两者浑然融合,构成宏伟的协奏曲,能很好的振奋精神,凝聚思想。
刚开始播放此曲时,许多学生先是一顿,紧接着纷纷抬头端坐,慢慢将目光集中到教学课件上,最后进入到正常的学习状态。这次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后的教学中,我都会根据授课时间、学生专业、学生特点选择情境音乐音乐,运用在课程教学中,每一次将情境音乐的教学方式运用到素质课程教学中,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通过情境音乐教学,我对素质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以情境教学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知不觉的融入课堂,学习到需要掌握的知识,这样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方式就是情境教学。
在情境教学中,通过选择一些不同情境、不同色彩、不同意义、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团体活动、课程游戏,适时的应用于素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视觉、感觉、听觉刺激,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中接受课程内容。因此,情境教学在大学素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分析其中的原因归纳如下:
首先,由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内容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因此,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不仅仅是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传授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新思想和学习上的好习惯。而情境教学正是能起到这一作用的工具。情景活动是需要互动的一个过程,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将专业知识或者复杂难懂的操作方法,精心设计到活动中去,在活动进行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去体会过程,发现问题,总结原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促使教师捕捉到新的信息。因此,这一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换信息,也是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流与反馈,这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
其次,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技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听音乐和团体活动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当代大学生也同样如此。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对于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信息往往提不起精神来,无法集中精力。因此,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而情境教学中游戏教学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这一互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对于游戏中蕴含的信息也会产生吸收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自我展示以及相互合作的机会,各种能力都得以锻炼和发展。
运用音乐情境教学
在素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CD等多媒体器材,用画面、文字等来创设和解释情境。通过一些音乐软件、试听材料,结合课程内容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生讨论的环节,播放巴赫的长笛作品,恰当的速度、力度是创设音乐情境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音乐作品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能够使学生在此感染下产生丰富的联想,结合音乐的情境,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激感,促进课堂讨论的气氛,从而达到课程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目的。
运用表演情境教学
在大学素质课堂教学中表演情境教学是情感进行重新组合和再生的过程。如在讲授《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能力》一节中,我运用了《老鹰与小鸡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排练和表演,结合《我是一只小小鸟》的音乐,激发学生体验提升学习能力的快乐。在此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了解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评价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多一点的鼓励和引导,重视过程性的评价,让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游戏情境教学
在给学生讲授《社会支持系统》一课时,我跟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游戏:两人一组,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由另一位同学引路。之后,耳边传来干扰声,蒙着眼睛的同学只能从中认真听取搭档的声音。随着“往左、低头、抬脚、往右一步、停下……”等提示,蒙着眼睛的同学在搭档的配合协助下,越过层层障碍,顺利到达终点。在游戏的最后,学生谈到了此次游戏的体会,大家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彼此信任,相互协作,才会有效的完成一项工作。因为,人各有所长,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团队的力量。此次课程,学生在游戏情境教学中,很好的掌握了《社会支持系统》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在大学素质平台课程中如何进行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游戏教学中,游戏的设计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紧扣专业知识。游戏教学的效果好坏,关键在于游戏的好坏。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教”是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大学课堂上,许多形式简单但内容寓意深刻的理念,“乐”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戏,有比较成熟的游戏规则,有很强的参与性,能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力的空间。教与乐,两者是紧密结合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的设计。首先,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相当熟悉,在此基础上,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尤其借鉴一些培训游戏,比如,在讲“信任”时,可以做一个背摔的游戏,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当修改游戏内容,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到游戏中的每个环节,学生是否能够彻底理解并积极参与,游戏的规则是否能很好的把握。再者,教师必须在课前设计好游戏结束后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游戏,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分析总结。
第二,音乐情境教学过程中,营造气氛很重要。音乐本身就是可以营造气氛的,但是这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好奇是每个人的天性,通过音乐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发挥想像。教师对学生教态自然、语言和蔼,学生就会对教师充满信任和敬仰,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
最后,教师应该把握好情境教学中自身扮演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和观察者,主要是向学生讲解情境活动开展的方法以及要求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所须运用与掌握的信息,而不是一个活动的监督者。例如在讲解《生命的意义》一节中,我运用了绘画的方式,配合舒缓的音乐,让学生画出生命长河中的点滴记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结合课程规则――同学平等、相互尊重、保守秘密的原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是主持人的角色,所要做的:一是不断地对发言者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励学生们说出更多的想法;二是记录学生所有的想法,与所有同学分享。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性很高。所有知识要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情境活动去领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也需要创新,游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大学的课堂上,运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教学,既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机,又提高了课堂效果;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然而,情境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受到场地、道具的限制,这就需要有配套的教学设施与教学制度,让我们一起运用完善的情境教学法,让情境教学融入大学课堂课堂中。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基点,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构建具有通识性、均衡性的大学素质课程。
参考文献:
[1]苗素莲.大学素质教育的特征[J].现代大学教育,2002,(4)。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4
学校地处北京西南,虽为首都学校,其实离市区还有好几百里的路程,加之地处山区,所以各方面的信息都很闭塞。单是参加一次区里的教研活动,教师在路上坐车就要三四个小时,还需提前一天把课调好,既不能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也不能影响外出学习效果。不过这些都将成为历史,因为BDS课程平台的搭建,将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困难。观摩名师课堂,再也不是我们这些山区教师的“奢望”。虽然我们离城区有几百里的路程,虽然我们连那些知名的学校在哪里都找不到,可是我们一点儿也不会觉得沮丧,因为我们现在是数字学校课程平台试点校,可以先于其他兄弟单位率先领略名师的风采。21个学科、9500节课,如同一顿饕餮大餐,可让大家尽情享用,让我们细细品味。
经过一段时间的安装、调试,这个系统很快就投入了使用。还记得9月19日那天,学校全体教师正式开始了第一次BDS课程观摩活动。下午3:30,大家齐聚中心小学,按照年段、学科分成了若干组。每组由牵头干部和学科召集人负责,将活动计划发到大家手中,经过大家的一致推选,每组各自选定了本学期要观摩的20节优秀课程和教师自己要观摩的27节课程。这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每每想到9500节课,大家都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因为这是一项工程,一项教师成长的工程,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工程。
作为小组的学科召集人,我深感责任重大,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带领组员认真选课,选课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即对自己当前的教学困惑有帮助,能够为我们指明工作上的方向;第二,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为新近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搭建更大发展空间的平台,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三,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如何将所学知识与自身17年的教学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推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的首次课程观摩活动选取了北京小学王薏老师的一节《小数混合运算简算》。通过观摩和课后的研讨,大家结合自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效果显著。尤其是我们组的于老师,他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深感收获巨大。他也刚刚教授了本课内容,可是学生们的掌握效果却不够理想。深挖原因,问题的根本出在了理、法不通上,由于课上只关注了算法的教学,虽然也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而王薏老师这节课,每一步算式的讲解之后都会回到问题情境之中,去寻找一个情境支撑,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机械的,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问题。通过情境的支撑,再还原到算式之中,寻找其算法的依据,有效地将整数简算与小数简算勾连,为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此次观课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大家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的精彩。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5
关键词 世界大学城 英语写作 写作模式
1 高职英语写作水平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工作人员,高职教学应能解决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的实际交际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本、以能力为本”,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在高职院校,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关系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但是,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一般都不单独开设写作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原因,生源异常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在以阅读为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下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高职公共英语写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探讨一种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公共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
2 世界大学城下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设计
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它综合运用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即时通讯、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世界大学城空间使得海量的资源开放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多样化,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师生的互动更便捷,交流更方便。这是对传统的教学渠道的一个有效补充。
世界大学城下的高职英语写作,是指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利用空间资源优势,整合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来支持高职英语写作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世界大学城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大学城空间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法进行写作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参与,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直接交流讨论,相互依赖,彼此互助。利用空间平台进行写作互评反馈,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评价,并从中主动积极地反思写作过程,其效果有可能超过教师的直接灌输。我们结合世界大学城空间及高职英语写作的特点,设计了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英语写作模式。该模式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准备阶段、讨论阶段。
2.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在正式写作之前完成,其目的是做好规划,为后面的实践写作打下基础。世界大学城平台的空间课程教学准备与常规课堂教学准备不同,除备好教案之外,还要对课堂内容进行解构,教师将写作策略、写作格式、范文等转换为FLASH PAPER的格式,分别上传入个人空间中英语写作课程栏目下的写作策略、写作格式、范文库等相关栏目中。这样将写作格式、写作策略、范文等分别归类,不仅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提高资源的传递和利用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写作过程中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完成写作训练。
然后教师需要点击个人空间上方的“交流群组”,选择“创建新群组”,按提示步骤建立课程群组。另外,为了对互动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并对每一位同学参与互动情况进行考核。教师需要在个人空间课程栏目下用EXCEL建立一个班级学生名单及表现一览表。这个一览表应该包括以下的信息:
(1)分组信息。教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异质小组(既根据学生智力和英语基础),每组控制在5~7 人,由本组同学选定组长,组长负责全组在群组中讨论的具体组织工作。分组名单在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向学生公布。
(2)评价信息。在横向栏目中添加精彩发言次数和作业评分栏目,在对学生群组中的发言及完成作文的情况予以评价后,将评价结果记入这些栏目。
2.2 讨论阶段
在上课前,学生利用世界城教师空间了解写作要求、应用文写作格式、写作策略、范文等。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作文,介绍写作策略,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大学城平台5~7人英语学习小组讨论写作内容。 学生在独立完成作文后,把作文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各自的空间上,供组员们评析讨论。具体的操作是:
写作前的讨论主要围绕该题目写作内容、文章结构,讨论后让学生完成写作提纲。作文全部上传后,组长要求本组内成员对各自的作文进行互评,互评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组内成员文章的格式或结构是否合理,第二是讨论文章的内容是否充实,第三是就文中的词汇语法错误进行修改,如出现问题组内无法解决,就上传给老师,请求老师帮助。教师利用空间解答学生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分析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另外,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他们评出的好文章,一道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改写作文。在教师布置后两天将修改后的作文上传至个人空间。同样,各组长在群组内起楼(发起该话题),学生在自己小组组长所起的楼后面跟帖回复“作业已完成”,并建立作业的超链接,以便教师查阅。
3 世界大学城协作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及有待思考的问题
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通过利用空间平台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较好的交流、互动、协作、自主学习平台,在英语写作训练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的自主能力,改变传统写作教学中写作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缺乏真实交际意图的弊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更繁重:教师要收集网上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组织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获得相关写作技巧、策略、布置作业并组织空间讨论、记录学生的空间互动表现等。另外,空间写作的师生互动更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在世界大学城下开展的高职写作辅助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调整。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如何充分发挥这种空间教学模式的优势,以期最大程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写作焦虑感对作文成绩的影响[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谢泉峰.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平台空间群组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6
关键词:西南 边疆大学 环境教育 通识教育
“环境教育”这一名词的诞生,始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中国首次提出环境教育设想是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它是我国环境教育的里程碑。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然而与此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愈来愈严重,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增长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对人们尤其是学生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需要。要想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必须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完善中国环境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公民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差,正是由于环境教育不到位所致。公民认识不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阻碍环境教育的发展。在许多学校对大学生环境教育和绿色大学教育状况的调查则显示:大学生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性问题的认识不够,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把握。大学生生态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媒体宣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并且意识较为薄弱,绿色消费观念尚未普遍形成;虽然具备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但并未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准则。实际上,这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环境教育问题。
通常说的环境教育,是指以非环境专业学生为对象的环境普及教育。在环境专业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仍显得十分薄弱和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至今还未能对广大学生进行充分的环境教育,也未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基础工程来重视,使环境教育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而开展环境教育不仅能提高学校品味,增强学校竞争力和为当地社会服务的功能,并且也体现了学校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鉴于此,对于西南边疆大学环境教育而言,应当与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并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校的日常教学环节,强化环境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并努力开辟公益性的环境实践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成为“绿色人才”,实现传统型办学向“绿色大学”办学目标的转变。
二、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上。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从中国古代“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到‘‘尊重生命,保护自然”,再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代语境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拓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最终目标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阐述了全新的科学的社会发展模式。作为其理念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观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其核心思想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社会发展的科学化首先是思维方式的科学化。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是对中国传统思维的扬弃,是对我们以往社会发展道路的总结和反思,其目的就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实践具有先导作用。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了社会发展问题上的诸多思维方式。
三、环境教育课程设置
1,环境教育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Locus)提出了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我国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徐辉、祝怀新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由于环境问题形式多样,错综复杂,因此,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很广泛,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
大学环境教育一部分是针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进行的专业环境教育,另一部分是面向全校学生、覆盖所有专业、跨学科的普及式环境教育,教育内容以环境伦理学、生态环境与保护、环境教育与参与等为主。这是一种通识教育。因此,与中学环境教育相比,大学环境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环境决策问题以及对环境的批判性思考问题等。
2,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即通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其核心是通过学习统整的知识培养整全的人格。在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专业学科的需要,科学设置通识基础课、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三者间的比例,以较好达到学校环境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环境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但主要围绕环境问题的特点、环境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采取专题形式,在授课内容的深度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是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通识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环境问题。根据各校教育结构和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发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学科的作用,将环境教育进行有机渗透。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