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1
(一)、在研修期间接受了广西师大校园网的采访,我给他们谈了这次研修的种种收获,并且学习简报上也刊登我的照片,协助泰国教授完成一次演示实验,我们集体备课,在桂林四中上了两堂教学研讨课。
(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各位知名专家、学者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方面的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有独到的视野和经验出发,畅谈了他们对新课程的改革以及高中物理教学技术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他们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畅谈中国物理教育的过去、现在的同时,给我们展示未来中国教育的远景和物理教育各家之长。我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为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各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
(三)、不断进取,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学习期间,我仔细浏览了我国现行的高中物理“沪科”版、“人教”版、“鲁科”版、“教科”版、“粤教” 版五套教材的电子课本,在这次培训的师资中,有几位就是教材的编写者,通过他们详细的讲解,明确了五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熟悉了各个知识点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体现和各自的特点。也明确了新课程标准对各版本的要求。
本次培训学习的时间非常紧张,也很扎实。经过学习和到各所学校听课,初始的懵懂困惑迷茫也渐渐开朗,了解了自己的双重角色:学习者和培训者,清楚了自己的双重任务,那就是学习课程内容和掌握辅导方法。专家的理论讲座为我的头脑增添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让我收获了一份快乐心情。每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和专家的互动应该说是我们最快乐也是最紧张的时候,各位专家用自己的自信、率真、真实、真诚和热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位大师的风采,让我明白了一个真人的快乐。
(四)、明确了今后的工作目标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混合式校本研修;助学支持服务;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学实践行为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4—0089—05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1]。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达到了空前重要的新高度,多种教师教育培训形式纷纷涌现。研究者认为最好的学习是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才能达到目的[2]。教师专业发展得以成功实现的必要前提就是教师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积极地在实践中参与反思性学习和发展活动,不断改善实践取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行为。
混合式校本研修是“混合式培训(Blended Training)”与“校本研修”的有机整合,是集中式面授培训与教师远程校本研修的有机整合。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团队主持的教育部“国培计划(2011)——高中数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率先提出集中培训与远程校本研修一体化试点项目解决方案,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优质的教学资源、教育专家进行了无缝连接,通过专家团队的专业引领和助学者团队的学习支持服务,对100名种子教师进行了集中面授培训,并且指导“种子教师”带领近1000名拓展教师进行远程校本研修培训,改善了教师专业学习的方式,提高了教师网络研修质量,促使教师聚焦课堂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行为的学习和改进。
混合式校本研修培训中的助学者是面授培训与网络研修活动的促进者与指导者。在混合式校本研修教师和培训者的永久性分离现状面前,教师并不都是理性、成熟、独立的学习对象,他们需要助学者及时提供合理、有效的情感关怀、技术支持以及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与服务,使之尽快适应混合式校本研修环境,提高网络研修质量,促进教师研修团队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和研修活动。因此,可以说助学者是混合式校本研修培训不可或缺的质量保证。但同时笔者在项目实践中也发现有部分助学者团队指导的校本研修团队的研修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利用数据深入分析助学者的支持服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及效果,得出助学支持服务的改进方向,为今后混合式校本研修了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实证基础和依据。
二、文献探讨
(一)助学者的定义及其相关研究
助学者,又称为网络辅导教师、Online Instructor、e-facilitator等。早在1989年,Carlson就曾提出助学者帮助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回馈、归纳意见、编织多种意见、打开僵局、处理脱轨行为、注入新题材、鼓励动机及检讨改进教学等工 作[3]; Mason 指出助学者作为指导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为学习系统和学习支持系统的创造者, 网络的连通性及教师对个性化专业学习支持服务的需求,正在使助学者成为一个学习机会的指导者、导航者、推动者和设计者[4]。王陆教授(2010)认为在线助学者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中的特殊角色,是一种从具有专家特征向学习者传递知识、从教导者向“站在舞台边缘进行指导”的“教练”角色的转变[5],并且成为专业的学习领导者(Kempe,2001[6];Choden,2000[7])。
混合式校本研修中的助学者以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为根本目的,扮演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虚拟教师、学习伙伴、研究者、管理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具有网络学习环境中必须的知识与技术,具有一些特殊的助学技能和策略,并且在助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主动的、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助学支持服务。
(二)学习支持服务的定义及其相关研究
1. 学习支持服务的定义
学习支持服务的思想是在英国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大卫·西沃特(Sewart)在2000年对学习支持的内容做了界定,认为学习支持系统的构成要素几乎是无限的:在学习中心的集体教学;在学习中心或其他地方的个别辅导;学习或自助小组;社会活动;在学习中心的咨询答疑;辅导教师和顾问人员的通信指导;通过通信手段的集体辅导等[8]。国内外学者对学习支持服务的定义各有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能概括它所有的内涵。但无论怎样,学习支持服务的核心都是师生或生生之间借助网络媒体和技术手段进行双向通信交流,旨在指导、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提高混合式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2. 学习支持服务的类型
奥蒙德·辛普森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学术性支持 (academic support)和非学术性支持(non-academic support)。学术性支持可以看做是与学科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支持服务,主要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支持,包括课程学习前的导学服务、学习资讯与辅导服务和学习评价服务等[9];非学术性支持则与学科课程无直接关系,但仍然与学习者的学习密切相关,并能够帮助、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支持服务,比如情感支持等。本文将学习支持服务划分为三类,即情感与人际支持、认知支持和学术支持。
(1)情感与人际支持
在混合式校本研修中参与培训的教师除了学习之外往往还有很多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并且对这种新型的学习研修模式较为陌生,往往无法快速进入学习并坚持到底。因此在网络研修环境中,助学者要主动地与研修教师进行亲切、友好的人际沟通,鼓励、安抚研修教师,并帮助他们迅速掌握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研修并与他人进行专业交流。研修教师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友善、公开、互助的研修环境中体会到归属感,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
(2)认知支持
助学者与研修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彼此之间的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例如运用总结、联结等助学策略,通过帮助研修教师探究话题的更深的意义来推动教师的专业学习;抛出问题引发思考或者发表一些有趣的小评论或设计其他活跃的活动等[10]。
(3)学术支持
助学者可以是专家教授、同行教师或具有丰富助学经验的研究学者等,他们在与研修教师互动中发挥学术性支持作用,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引领。例如通过恰当的提问、倾听和反馈技巧对研修教师进行知识传递,引导其进行学术对话。
3. 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采用杨卉教授等人(2012)对于助学支持服务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构建采用德尔斐(Delphi)方法,经过两轮专家意见收集和改进后,最终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组成。三级指标详细描述了各对应维度下常见的助学支持服务形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源于“国培技术(2011)——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高中数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其中一部分是来自河北省、河南省、辽宁省和安徽省的86所高级中学近千名研修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团队教师群体;另一部分是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的科研助学团队组成的助学者群体,包括8名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共6名;博士2名)、18名硕士研究生,以及一些优秀本科生和企业助学者。
(二)数据收集方案
在教师群体维度上,收集了校本研修团队及个人作业、教学设计、课堂视频案例、平台贴、教师成长PPT故事及研修总结等定性与定量数据;在助学者维度上收集了助学者设计的活动支持工具、平台帖、作业批改评语以及助学者感言等定性与定量数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视频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详见表2。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在混合式校本研修项目中,一个助学者团队同时负责4-5个校本研修团队的助学服务工作,故将86个校本研修团队按照助学者团队的负责范围分为18组。笔者依据教师实践性知识评价指标体系和助学支持服务指标体系,对每组校本研修团队及其对应助学者的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视频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
(一)对研修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影响
首先,笔者对每组校本研修团队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知识共五种实践性知识综合分数进行分别计算。
教师教育信念综合得分P=[k=14j=1mi=1nP(i)] (公式-1)
其中m为每组校本研修团队个数;n为内容分析所得出的编码个数,即笔者根据教师实践性知识编码体系对收集的教学设计、校本研修阶段性团队作业、校本研修团队会议记录等文本资料分别进行实践性知识的编码;P(i)为i编码所对应的特征函数,反映样本校本研修团队的实践性知识得分;4代表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四个阶段。
接下来,笔者分别计算出不同助学者在情感与人际支持、认知支持及学术支持三个维度的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综合分数。
助学者情感与人际支持服务质量综合得分P=[j=14i=1nP(i)] (公式-2)
其中n为内容分析所得出的编码个数,即笔者根据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收集的聊天记录、平台答疑帖、研修工具及资源、作业评判等文本资料分别进行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编码;P(i)为i编码所对应的特征函数,反映助学者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得分;4代表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四个阶段。
笔者选择以校本研修团队的五种实践性知识分别为因变量Y,以学习支持服务的情感与人际支持、认知支持、学术支持为自变量X1、X2、X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即四者之间的因果模型,以研究助学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对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影响。
因变量分别为五种实践性知识: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知识。表3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自变量PA1 情感和人际支持、PA2 认知支持、PA3 学术性支持均被引入回归方程。
表4是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F 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分别为41.598、48.554、31.326、41.855、31.326,相应的概率 p 值均为 0.000,小于0.05, 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为零”成立的概率等于0.00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显著,故可以认为变量Y与X1、X2、X3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知识分别与助学者的情感支持,认知支持和学术支持存在线性关系。
表5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五种实践性知识分别作为因变量时,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维度的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相伴概率p(Sig.)均小于0.05,表明用t统计计量检验假设“回归系数等于零的概率为0.000”,同样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然而学术支持的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相伴概率p(Sig.)均大于0.05,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综上可见,助学者的情感与人际支持和认知支持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效果显著,而学术支持的作用不明显。
(二)对研修教师教学实践行为改进的影响
本研究中笔者将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聚焦于课堂对话方面。笔者通过对18组校本研修团队在具体经验获取阶段、反思性观察阶段和积极实践阶段三个阶段的教学录像运用视频案例分析法中的记号体系分析法进行分析,采用(公式-3)对其教学实践行为改进程度进行分别计算。
教学实践行为改进度C=[j=13i=1mn] (公式-3)
其中m为每位助学者对应组内的校本研修团队个数;n为各种教学行为比例大于平均值的个数;3代表了校本研修活动中开展教学实践的三个阶段。
笔者将教学实践行为该进度作为因变量Y,以学习支持服务的情感与人际支持、认知支持、学术支持为自变量X1、X2、X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即四者之间的因果模型,以研究助学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对教学实践行为改进的影响。
表6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自变量PA1 情感和人际支持、PA2 认知支持、PA3 学术性支持均被引入回归方程。
表7是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F 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分别为28.744,相应的概率 p 值均为 0.000,小于0.05, 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为零”成立的概率等于0.00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显著,故可以认为变量Y与X1、X2、X3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与助学者的情感支持,认知支持和学术支持存在线性关系。
表8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教学实践行为改进度作为因变量时,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维度的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相伴概率p(Sig.)均小于0.05,表明用t统计计量检验假设“回归系数等于零的概率为0.000”,同样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然而学术支持的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相伴概率p(Sig.)大于0.05,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综上可见,助学者的情感与人际支持和认知支持对教学实践行为改进的影响效果显著,而学术支持的作用不明显。
五、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情感与人际支持,与其他助学支持服务融合使用
混合式校本研修中的情感与人际支持对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和人际知识有着显著支持作用,对策略性知识、反思知识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同样渗透着间接的促进作用。助学者通过热情主动地与教师互动沟通,捕捉教师的需求,增强其归属感和团队感,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人际知识;助学者通过表扬策略和激励策略,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师自我知识,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情感与人际支持往往与认知支持和学术支持相互融合,助学者应具备这一助学技能,并将多种助学支持有机结合,以起到助学的最大效果。
(二)认知支持是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研究发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缺乏交流沟通,而有意义的学习正是发生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同伴协作与专业对话基础上的[13]。混合式校本研修中的认知支持通过聚焦教师专业学习、同伴合作与反思性对话等特征,帮助教师发现校本难题,明确研修目标,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度专业对话,引导团队共同建构知识,利用课堂观察、教学反思、课堂关键事件叙事等多种方法与技术指导团队教师进行高质高效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反思性知识,改善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
(三)学术支持相对薄弱,亟待提高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不可逆性;问题
一、高中生物学不可逆性问题之反应方向不可逆
(一)物质跨膜运输方向不可逆性问题
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生物膜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其自身的选择透过性能运输小分子和无机盐离子。主要的跨膜运输分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三种。第一,当运输形式是被动运输时,物质会从高浓度一端转移向低浓度一端,借助浓度差完成运输[1]。第二,当运输形式是自由扩散时,不需要借助载体,也不需要借助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但是在协助扩散进行中,尽管不用能量协助,也需要载体蛋白完成跨膜运输。第三,当运输形式是主动运输时,分子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有效消耗细胞代谢能,例如钾离子、钙离子、钠离子以及氨基酸等物质,这种运输是不可逆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动植物细胞在跨膜运输过程中,若是外溶液低于内溶液浓度,则细胞处于吸水状态;若是外溶液高于内溶液浓度,则细胞处于失水状态。
(二)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不可逆性问题
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称为神经元,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兴奋就是借助突触在神经元之间进行有效传递的,而神经递质存储在突触囊泡中。在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经由突触前膜释放后,借助突出间隙直接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形成电位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且不可逆的,而正是基于此,反射弧上传递的神经信号也是单向不可逆的[2]。
二、高中生物学不可逆性问题之反应顺序不可逆
(一)双缩脲试剂反应顺序不可逆性问题
在研究蛋白质特性时,双缩脲反应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当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产生紫色络合物。该反应在碱性环境下进行,由于硫酸铜会与2个或者是2个以上的肽键反应,在络合物形成后,整个溶液呈现出紫色。在这个实验中,最重要的操作就是硫酸铜和双缩脲试剂的添加顺序。若是首先加入硫酸铜溶液,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基会导致碱性环境被破坏,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因此,要保证实验中先添加双缩脲试剂,再添加氢氧化钠创设碱性环境,待两种溶剂混合后,向混合溶液中滴加3到4滴硫酸铜溶液。
(二)细胞分类间期和分裂期顺序不可逆性问题
细胞周期的分类期一直是高考重点,在学习分裂期细胞形态的同时,也要注意分裂期的顺序。细胞完整分裂周期主要分为细胞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期。细胞分裂间期是为细胞分裂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行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以及蛋白质合成。因此说,分裂间期对于分裂期的物质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个顺序也是不可逆的[3]。
三、高中生物学不可逆性问题之转化结构不可逆
(一)三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转化能量不可逆性问题
三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的转化问题也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尽管这个反应是可逆的,但是在实际转化过程中,能量、酶以及反应场所等参数都存在很大差异,并不是单纯的可逆性反应。其一,
三磷酸腺苷水解需要的是水解酶,并且释放的能量来源是三磷酸腺苷中的高能磷酸键。其二,二磷酸腺苷合成三磷酸腺苷的过程是在细胞质的线粒体等部位进行的,需要的是合成酶,并且需要的能量来源是化学能或者是太阳光能,因此,这两种反应具有不可逆性[4]。
(二)蛋白质变性不可逆性问题
在学习有机物时,要对蛋白质变性进行分析,主要是指蛋白质在物理条件或者是化学因素下空间构象的改变,一般这种催化因素包括强酸、强碱、高温或者是重金属盐等。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构象破坏是永久性的失活,也就是不可逆性失活。而与其进行着重区分的就是在变性条件并不十分剧烈时,蛋白质内部结构变化较小,能实现蛋白质复性。例如,身体内的胃蛋白酶在温度提高至80摄氏度到90摄氏度时,会丧失溶解性能,无法消化胃内蛋白质。但是若是将温度减低回37摄氏,则其性质能得以恢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要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反复夯实,确保认知结构的完整度,并且要及时针对模糊概念询问老师。在高中生物中还有很多的不可逆性问题,内环境成分转化不可逆、光学显微镜使用顺序不可逆、细胞分化不可逆等,也需要同学们对其给予一定重视。
参考文献:
[1] 许波,唐湘华,王重力等.高师"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高中生物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15(12):91-92.
[2] 何金华.潘沈元.“国培计划”高中生物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3,22(09):70-72.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4
2012年初冬,寒凝大地,旧貌换新颜的陕西省乾县县城,“热烈祝贺全市高校课堂推进会在我县召开”的标语十分醒目。这一天,咸阳市普通高中构建高效课堂现场推进会在一阵阵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终于如期举行。来自13个县区的教育界专家,行政领导,大家个个春风拂面,热情高涨。几乎同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会议的承办方――这所被称为乾县高等学府的乾县第一中学。聚焦着“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法的“乾县一中”课堂改革模式。
这几天,乾县一中校园里到处呈现着空前浓厚的学术气氛,到处闪现着师生们忙碌的身影。马永清校长等校领导如数家珍一样,向业界同仁介绍“三步教学”的内核,数十名老师争先恐后地准备好自己的拿手课,个个都想在第一时间,把自己如何运用“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法的“乾县一中”模式进行教学的成果充分展示给专家们。
这边,青年教师宋龙斌正在给高三级一个班的学生(课堂上分为6个小组)上历史复习课,咸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立凯,基教科主任刘君旺认真聆听,仔细记着笔记;那边,咸阳市教研室主任曹建业带领部分专家早早坐在了化学课堂上。市教育局领导和前来取经的同志一道认真听完每一节示范课。
一堂课下来,讲课教师中有的年轻人不免还有些小紧张。他们简要汇报了自己的课程革新思想,大家分别“评头论足”,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接着,与会同志现场观摩了乾县一中的文化体育成果,实地感受了素质教育在该校的普遍体现,就连外校的一些科任教师也大老远赶来了,分享着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可喜成绩,不少同志感慨万千。曹建业认为教改首先是课堂改革,乾县一中实施课堂改革抓住了牛鼻子,突出了实效、高效。该校分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分别根据学科,年级段以及教师队伍现状的实际,统筹安排与分布实施,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极富创新精神,他们研究探索出“梳理――探究――训练”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但又不唯模式,这就是科学建模,多模并存,给全市全面推进高中课堂改革树立了标杆。咸阳市教育局局长张存深有感慨,面向全体与会同志发表讲话。他激动地说:“乾县一中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后,这几年高考成绩稳步攀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充分给大家一例证:教改是成功的,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希望大家结合本校实际,深化改革,全面推进高校课堂。”
从此,有条不紊推进高中高效课堂改革的“乾县一中现象”犹如轩然大波引起强烈反响,全咸阳市近百所普通高中稳步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在这里吹起了集结号。
可贵的起步:
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
近年来,打破长此以往“满堂灌”式的沉闷课堂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咸阳市在全国教育行业走在了前头,教育局领导带着校长,各学校校长带上教师先后南下北上在全国课改示范学校取经的例子数不胜数。学习别人,比照自己,大规模的有效教学活动在咸阳市各学校广泛开展起来。
高中能不能大面积实行课改,改革的阻力与焦点在哪里,能否抓住牛鼻子奋勇前行,这是考验一个教育局长特别是一个高中校长的关键所在。
一个拥有7000名莘莘学子和近300名园丁的学校,敢不敢啃下这块硬骨头,同时考验着人到中年的马永清和近十名校园的“常委班子”。
向教学一线倾斜、全面推进校园民主管理、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改革已经在乾县一中实施了多年。这些都与该校拥有一个团结向上、敢作敢为的校领导班子分不开。
这一次实施高校课堂改革,同样在乾县一中的教师与领导中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不改不行,早改早主动,首先在校领导的思想深处达成共识。
2008年的暑假,马永清带上几名校领导分别前往省内外的几所教改示范学校实地取经学习。回到学校后又组织大家反复讨论,带头形成了课堂改革的第一方案。
乾县一中近300名教师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因而学校就把课堂改革的重担首先担在这群骨干的身上。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温儒敏说道:“我深感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推进改革就比想象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往往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老师是主角,而要转过来让学生当主角,弯子还真不好转呢?
先从哪里改?校领导班子决定先从人们最关心的焦点、最能担当的高三入手。召集各科骨干分析研究,反复商讨,多次实践后得出一个基本模式,即“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始终贯穿着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提高学习效率的最终效果与教改目的。
课堂教学新模式:
“梳理――探究――训练”
这一新模式突出“四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
具体时间分配为:梳理知识,构建体系为10分钟,探究问题,思维建模为20分钟,课堂训练掌握规律需要10分钟。
通过实践,通常是,首先,老师提出案例或者话题引发问题,让学生思考,把知识变成问题,使学生通过回顾知识进行讨论,梳理知识结构;其次,让学生提出或者教师设计需要探讨什么问题,师生再共同探究,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最后,通过设计新情境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讨论后得出的方法,拓展训练如何去解决问题。
这种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一中教师与学生思维方式大变革。
对此,校长马永清深有感慨地说“新模式的应运而生,全体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更加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加注重学习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因而达到了实现最优化教学的教改目的”。
该模式的实施,使老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过程,因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
乾县一中推行的“探索――梳理 ――训练”教学模式,实践了这一重要教育观点。
师生设身说课改
这样教学,能否形成一个定势,会不会形成一个思维模式,大家的反映如何呢?关于高校课堂改革,乾县一中的师生们如何认为,以下是记者采访他们的实录。
张龙涛(高二年级部主任,在本校工作21年):构建高效课堂,核心是更多的关注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前提是学校预设了学案,有的放矢,确保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带着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愿望,增强了求知欲望,加上合作探究,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学习效率。前期好多人在模式上领会有偏差,课前预设内容太多,学生感到时间不够用,老师上课拖堂,就是跳不出模式,现在慢慢地改变了,教师们经过了由简到繁,在由繁琐到精炼的过程。
任志恒(高中物理教师,教务处主任):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上要求老师更加吃透学生实际。特别是在编制学案上多花费精力。哪些知识学生已掌握了,哪些关键点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哪些是学生达不到的,需要老师讲得透彻一些。学案要突出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合作、老师点拨与精讲多练结合起来,有层次性。“功夫在课外”这个环节占到教学设计的80%左右,因而很重要,高效课堂成败亦在此。
董君娥(高三语文教师,从教20多年):我校先在高三年级实施新课改,接着在高二高一进行。当时,老师有顾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接受传统的教学法,加上现在高中课业负担太重,有人担心“新课改是不是又要给师生增添负担了”。后来经过校领导多次理论上引导与开展主题突出的校本教研活动。大家提高了认识,新课改是大势所趋,构建高效课堂,不会增添师生的负担,搞好了,只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效课堂旨意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合作意识。学生过去大多是被动式学习,现在掌握了学习的方式方法,变得主动了,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通过课改,老师也变成了学习者,从中学了不少东西。我的最大感受是角色变了,由一个指挥人,知识传播者变为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
葛亚妹(高中历史学科组长,人到中年):咱学校的“三步”法教学模式,一直被灵活运用。对九个学科来说,各有侧重。高效课堂的目的引来了课堂教学自主管理,即小组化建设。每个班学生分为10~12个不等的学习小组,我通常将预设的学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各组组长分管着五六个人,组员之间在学科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健全评价体系,发挥小组管理作用,同时也实现了高效管理。每个小组长都有自己的小组学习提升目标,其中包括训练了多少选题等等。一个月一小评,每学期一总评,起到了以好带差,总体提高的作用。
自习课上,常常看到许多同学上了讲台在讲题,有文科的,也有理科的,台下的在不断发问:“这一步是咋来的?”相互提问,合作探究风气正浓。
彭晨光(高二五班学生):高效课堂,增强了我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合作探究,增进友谊,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不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王熙凤是真关心还是假关心”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有的认为是真的,有的说是假的,总之,所有学习中的问题都在探究中得到解决。
陈方圆(高二五班学生):以前,老师上课只是唱独角戏,我们学得不够主动,效率不高。现在不一样了,随时将自己与集体合作探究的结果予以表现,及时得到老师的评判,加深了我们对课程的印象,不但学习了知识,也掌握了方法。
据悉,去年以来,乾县一中根据实施新教学模式的进展情况,不断强调构建模式只是引发教师教育观念改变,要根据课程、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处理好运用操作模式与复杂的教育教学现实关系。模式的呈现体现出学科特点和课型的不同而变化。
在实施“梳理――探究――训练”教学新模式过程中,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室成了学室,讲堂成了学堂;一切都在为学生动手动脑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