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巴金爷爷的一封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给巴金爷爷的一封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给巴金爷爷的一封信范文1

谢谢您带病给我们写信,这封信,就好像您慈祥的笑脸,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中。

看完您的信,我的心灵仿佛被一场雨冲刷了一下,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做人的真谛。您说得对,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应该好好珍惜时。就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样,时间是世界上最值得让人珍惜的。也许现在的浪费就是以后的后悔,此时此刻,我才深深的体会到,浪费时间的人多可耻。我们现在必须好好的抓紧时间,不让它在不知不绝中溜走。您说,对吗?我记得您说过“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没错,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去为别人做更多对他们有帮助的事。也许这一臂之力对我们来说微不足道,也许这些帮助对我们来说要使尽浑身解数,但即使到最后会累得气喘吁吁,心里也一定会比吃了蜜还甜。帮助别人等于幸福自己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祝好!

给巴金爷爷的一封信范文2

亲爱的巴金爷爷:

谢谢您的回信。您带病写下的信,那饱含温情的文字,就像是您亲自教导我一般。我知道,您的回信不仅表达了对我们的关爱,还渗透了您对我们的期望。您一直在人生的路上为我们指引着方向,在迷途的暗处中作一处指标。

您希望我们用多余的精力,多出的时间来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我一定会做到。在当今的社会中,有一些人是一心为自己,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背地里干损人利己的事情。这是极为不道德的。他们到头来一定还是什么都不会得到。您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应用自己的果实来回报社会,而不是生于社会再像蛀虫一般,吞噬社会。在人的一生中,奉献是最令人自豪的,在奉献中,我们会得到无穷的快乐,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快乐。施比得更有福,只有我们每个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世界浇灌出一片绿荫,未来才会是更美好的,而不是尔虞我诈的世界。

谢谢您,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指引了道路。

给巴金爷爷的一封信范文3

一、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小学生的思维是没有主动性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课堂提问则是教学中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门艺术,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有效发展。精彩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尤为重要。下面是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的片段。

师: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同学们对巴金老人的认识一定是更为深刻的,谁来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读句子: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师: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呢?

生:是一心为别人。

师: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一朵花,那该如何绽放这生命之花?

师:巴金爷爷的生命开花了吗?为什么?

生:巴金爷爷生命已经开花了……(联系课前资料的收集,前文的描述感悟)

师:再读读这句话,在这句话中似乎漏掉了什么?

生:这句话应该是“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师:巴金老人为什么漏掉了这个词呢?你认为呢?

生:巴金爷爷很谦虚。

生:巴金爷爷认为自己很普通,是个平凡的人。

……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收信的孩子,当你读着这份有千斤重又满怀爱意的信时,你的心中是怎样的呢?

生:我是多么高兴又多么难过啊!

师:怎么会既高兴又难过呢?

生:因为我收到巴金爷爷的信是多么的兴奋,可是当我知道巴金爷爷的病情是那么严重时,我又是那么的难过伤心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深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从“巴金爷爷的生命开花了吗?”这一中心问题入手,巧妙地走进文本,真情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和同学情感碰撞与交流,从而全身心地走近人物,感受到巴金爷爷的谦逊、平易近人、乐于奉献。当学生在表达心中感受时,教师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发问:“怎么会既高兴又难过呢?”学生情感真切,获得独特的体验,美好的心灵也得以滋养,而这样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将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

所以,我们要善于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关注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精心打造细节,创设情境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教学也应该把知识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当中来进行。

如一节语文课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眼睛向外瞟,顺其目光看去,原来,外面竟飘起了很大的雪花,我暗自思忖着:是否该提醒学生回到原有的学习状态中呢?或许我只需说一句“请同学们认真上课!”就可以了,但如此,他们的注意力是否就真正回到课堂中了呢?略略想了一下,我说道:“同学们,今天的这场雪下得还真不小呢?不如,我们就即景聊聊吧!”顿时,学生的眼睛一亮,个个脸上露出喜悦之色。我们从“雪像什么?”聊起,聊着聊着,竟不尽兴,又提议写一写,体裁不限。

“雪,似撒盐,似柳絮,在我眼中,雪竟似精灵一般,在空中翩然起舞,给大地带来春的消息……”

虽未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但这节课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真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细节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关注细节,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三、把握好教师的课堂语言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其中教师的语调也很有讲究,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不尽相同,有的似金戈铁马,雷霆万钧;有的似山涧溪流,潺潺作响;有的静谧;有的深刻。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讲究表达的技巧,增强教学效果。如讲《卢沟桥烽火》时,一上课,教师面容庄重,用慷慨激昂的语调,给这堂课奠定了悲壮的情感基调,然后引导学生深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随着老师时而低沉、时而激昂的语调,学生的情绪也随之起伏不定,教学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生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感情洗礼。

语言的巧妙不仅仅在于语调的技巧上,还在于把课堂上不适宜的行为转化为教育和激励学生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语言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要想让课堂有着春天的希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阳光的味道”。而这种阳光的语言,应该是温暖的,是和煦的,却又必须能够提供生长的能量,能给予生长拔节蜕变茁壮必要的滋养。

四、学会倾听,细心聆听

在课堂上,会有这样一种场景,那就是教师的提问之声还未结束,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回答的问题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又或者是,一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作出了回答,当教师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时,后一个学生竟然进行类似重复的回答。这些说明学生并未在认真倾听。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又是否在真正聆听呢?还是关注学生的发言仅仅是对与错之分?如果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这节课堂能带给学生什么呢?我想,这样的课堂传递的是答案,缺乏师生思维的碰撞。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是否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同时,也需弯下身子,细心聆听。如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中,讲到刘老师拄着拐杖讲课时,文中一连用了好几个“转”,学生在朗读时,没有区分“转”字的不同读音,教师听到这一错误,让学生感悟这个“转”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从而,让学生对刘老师的光辉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