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教学范文1
PLC整体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线路的安装调试和程序的编写。线路安装调试有很强的规律性,输入接线满足于PLC输入地址端口-输入信号元件-输入信号电压形成回路,输出接线满足于PLC输出地址端口-输出信号负载-负载供电电压形成回路即可。以自动售货机为图1所示。
PLC程序在其自动控制专业课程中难度应算比较容易的,但社会实践反馈相关技能人员仍短缺,原因在于在校学生对其学习积极性欠缺,对编程类课程有抵触心理,所以PLC教学应从提高学生兴趣、采用从简到难的教学方法。
1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PLC教学第一步,让学生明确PLC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除文字介绍外,最好配以多媒体视频,将工业生产中PLC不同控制实例系统的展现出来,学校若配有自动化生产线实验室,在PLC开课之前可以先设置一次自动化生产线观摩课程,将PLC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的供料、加工、分拣、输送、入库等环节一一展示一遍,让学生认识PLC的重要性与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2 实践内容从简到难
学校在开设PLC教学之前应已开设电气控制相关课程,对于电机的各种控制线路都已比较熟悉,PLC编程学习的前驱内容可设置为由简单的电机控制控制线路转换成PLC梯形图,比如电机的连续运转、正反转等,每条新指令的学习要配有相关的控制事例,最好可以通过实验箱或者实验台将功能实现出来;系统编程实践也要采用从简到难的顺序进行,可进行:(1)艺术灯的控制(可设2~3个小项目);(2)电机星三角降压运行控制;(3)通风机的监视控制;(4)四路抢答器控制;(5)定时搅拌机控制;(6)水塔水位的控制;(7)十字路通灯的控制;(8)机械手的控制;(9)邮件分拣控制(大小球分拣控制);(10)刀库捷径方向选择控制;(11)物料混合控制;(12)四层电梯的控制;(13)四级传送带的控制;(14)装配流水线的控制;(15)化学反应过程控制。
实践项目编程方法可分为:(1)低压电器电气控制原理图转换梯形图设计:学生在接触PLC之前,一般都已开设过电机控制课程,可以将电机控制线路中的开关触点转换为输入触点,将负载线圈作为输出点进行转换,比如电机正反转、电机星三角降压启动等;(2)时序图设计:多个输出信号受不同时间段控制(十字路通灯);(3)顺序控制设计:输出模块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动作(物料混合);(4)逻辑分析设计主要用于组合逻辑问题的程序设计:对控制任务进行逻辑和综合,将控制电路中的元器件的通断状态作为输入信号进行逻辑组合(通风机监控系统);(5)经验设计:对可以凭借各种典型控制环节和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经验进行编程(电机顺序启停)等方法,项目可根据学校课时安排选择,项目实践包含线路安装调试和程序编写两大部分。
3 教学方法
实践过程分组进行,设置2~3人一组。教学方法采用六步教学法:(1)教师下达教学实践任务书,可为具体任务,也可为只需满足相应控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控制过程,还可以为控制过程的视频或控制任务实现的图片;(2)学生对设计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讨论;(3)方案确定: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案;(4)方案实施:将方案在实验箱或试验台上实现出来;(5)结果展示:将任务效果展现出来,并做以对比;(6)教师点评:教师将每组同学的实际过程及成果全部点评一遍,存在的优点缺点一一指出,并进行评比。根据项目实施的简易程度可设置小组互检互评环节,小组之间相互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也可相互之间设置故障进行排故,这样可起到互相督促,共同提高的目的。
实践教学范文2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 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企业内部技术性岗位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更为匮乏,工艺、产品的智能成分少和技术含量低,高技术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无疑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也需要实践。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实践课教材不足、不配套,课程安排不合理,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学校的“特色”。目前,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职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在课程安排上普遍存在着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现象。
二是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不足,设备陈旧,数量不足,达不到实习教学的目的。职业学校本来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应占很大比重,但因试验、实习这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导致一些学校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师资不足,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师比例失调,理论课教师远远多于实习课教师,而实习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又因为种种原因大多没有相应的高级操作技能证书或技师技术等级证书。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要尽快改变职业学校的困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人才促发展,以特色求超越。
首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在教材和课程安排上体现出来。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是,经验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教育代替不了技术教育。理论学习仅仅是技术掌握的前提,真正的技术必须在实训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实践才能掌握。职业学校教材的编写应遵循理论与实践兼蓄、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编写原则。教材内容应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彻底改变职业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不注重技能训练的倾向。
在技术教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的应是实训课程。理论课程应当服务于实训课程。在解决好理论教学“必需”和“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应注意该科目的特点,灵活实际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不可一概而论。
在课程排列顺序上,也应当把实训课程置于理论课程之前,以实训任务为核心来吸纳相关的理论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往往并不能深刻地认识到理论学习对全面的实训的重要意义,从而缺乏学习兴趣;而在实训中,当发现理论缺乏时,又没有了学习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其次,加强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与设备维护,营造与实践相结合的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的象征,也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实验、实训中心建设要以操作性实验、实训为主,同时要兼有验证性、仿真和模拟各个实践环节。实验、实训设备应该是当前社会中该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设备,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备。在设备的数量上也要达到与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相一致的适应水平。为了不影响实践性教学,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使实验、实训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这就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实验、实训设备维护人员。
再次,提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教学能力。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实习教师除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外,更重要的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是否扎实、实践水平的高低等都会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应全面提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学校应有计划地派实习指导教师到公司或企业进行合作式的锻炼,使实习指导教师增加了解自己所教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情况;同时吸取新的技法技能,积极主动地掌握和储备必备的专业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实践性教学能力。纵观我们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大部分既有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爱岗,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但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以往的经验已显陈旧,需要每一个实习教师不断的去学习。而现在执教的实习教师往往因为教学任务太重没有进修实践的时间,倘若一位教师经常是周课时近二十节,整日忙于备课、上课,怎么能做到“一定要有国际性的视野”,“不能把过时的操作技术教给学生”。倘若自己都不能掌握新技术、新规范,又怎么指导学生去实践呢?更不能严格要求学生如何去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效果不能保证,实践性教学也只能流于形式,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要对他们加强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往往看到理论课讲的好的老师,他的动手能力也非常强。所以学校应该鼓励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因为组织、上好一次实践课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不仅是制作、导演,还得是一个不错的主持。这就给实习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多方面的能力,必须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实习指导教师是实践性教学的灵魂,整个实践性教学过程离不开实习教师的掌控,实习教师是实践性教学中的标榜。实习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作用可能使学生接受操作要领的熟知程度远比课堂上空洞说教而有效得多。
实践教学范文3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在内容、形式、目标上都是互为补充、有机渗透、彼此促进的关系。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实践性、自主性、创作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活动内容构成的课程。因此其目标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即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确定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即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具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的能力、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而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种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对自己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二、综合实践课的适宜性实践主题
综合实践课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及学生经验整合的课程,表现为活动主题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学科的,应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所以实践课题的选择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来源的生活性
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课题首先是具体的,即是可见、可及、可感的。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生活责任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其次,真实的生活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主题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得以实现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空间。
(二)主题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三)主题目标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所以其选题在条件与结论上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确定性。也就是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和体验。
(四)主题难易的适中性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太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选题的难易上应根据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找准选题的切入点,即找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他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生活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构性实施环境
良构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性、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会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二)形式的丰富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师生的平等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组织着、指导者、合作者、实践伙伴,教师处在学生们的中间,同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提问、善于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四)资源渠道的畅通
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这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生活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等指标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测试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及生成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灵活多样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这里的灵活多样还指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且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时,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与班级、小组发展的横向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实施的过程化
比较而言,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实践课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相互联系,更强调教育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评价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一有利条件,针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外显的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及时、适时进行点评,即评价发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时时、处处,这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实现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内容的丰富化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是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作为教育绩效的基本标志。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是他们在社会中成长的必然过程,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也同样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实施综合实践课,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按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学生评价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对评价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综合实践课应改变这种教师是教育评价的唯一主体的做法,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班级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评价标准的个体化
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感悟能力的差异,同时又受现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所以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应该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将其在综合实践课中的感受及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构建一个纵向的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复杂而又有个性的学生对象。
(五)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讨论、成果展示、评比、论坛、体会、自我小结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评价的手段。由智力多元化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不同程度、不同元素组成的智力系统,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4--181.
[2]范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3]李志厚,李如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4]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5]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实践教学范文4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从我国实践教学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角度看待,不同机构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传统教育理论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文从实践教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出发,对实践教学的定义、指导思想、意义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旨在丰富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
二、实践教学的定义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实践教学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实践教学定义的界定也逐渐趋于具体化。
《教育大辞典》指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
鲁保富(2000)对实践教学也做了简单概括,他认为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实践教学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杨凤林(2007)认为。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借助于一定的实践环境和内容,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是学生熟知各项知识,以形成一定的实践技能。
王平安(2008)则认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按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并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的一项教学活动。
蔡则祥、刘海燕(2009)则认为,实践教学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必须具备实践活动诸要素。其本质是将学习者置身于一定的知识场景之中,促使其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是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能力为目标,教师将学生置身于某种知识场景中,学生以某种直观物化操作方式的为主要学习手段,完成某种任务,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的学习活动。
史若延(2011)则认为,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
综合上述学者对实践教学定义的概述,对实践教学概念的界定已经从最初的基础理论实践教学活动拓展到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不同层次领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王平安等学者为主的观点,即是按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并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的一项教学活动,包括有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可用人才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学术型”人才向培养“智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育部也有过类似的规定:“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教育部针对全国1000所本科院校、1000万全日制本科学生,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对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给予很大的重视。颁布的文件,所涉及到的领域,横向和纵向的范围,比较广泛。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各学校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予以一定的重视以及达到一定的有效性,
四、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蔡钊利(2001)提出了,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实现状况,要通过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检验。
胡守强,张朗山,张献龙,曹凑贵(2002)提出,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
邓艳葵(2003)认为,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在高等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21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就业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教学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2010)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提到了实践教学的几个意义,分别是:可以使大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与行业,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学生从实践教学环节中获得了宝贵的感性认识和专业经验,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课题组比较赞同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分别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从学生个体到教师的主导,都做出了明确的分析,主要的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非常看重大学生实践经验和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各个高校都把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更新实践教学设施和培训指导老师队伍,并以实践教学的效果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各学者都不同程度的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意义及作用,且都涉及到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思想是实践教学实现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
五、实践教学的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王国娟《谈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出:实验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直接知识,进行科学实验能力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的。其目的,不仅使学生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实验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及作风。
李振斌在《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中提出通过对实验教学、技能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制定“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应该“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了切实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应该按照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吴金星,魏新利,王保东(2006)则认为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氛围,一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环节,如军训、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二是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等。
刘臻(2009)从高校实践教学角度解析了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即立足解决“培养什么、靠什么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抓住内容、条件、模式、质量监控等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建立起“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优化为主线,以实践实习基地为平台,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重点,以教学质量控制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书籍,发现前人的观点没有太大的分歧,均提出了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应该注重的问题,就实践教学而言,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教学内容上,前人没有脱离理论教学对其进行讨论,而是以理论结合实践作为教学基础,以培养社会基层岗位,适应经济社会为目的进行教学环节的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大多学者均提出了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学生的全面素质等要素进行了总结。在实验教学中,应突破原有的试验模式,从“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对设计和实验进行改进尝试,参与到具体的实验环节中,通过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研究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岗位中,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得以锻炼。
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也在其中提出了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住处。
六、实践教学目前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不同机构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周竞学,杨雨生,倪世琦(2000)提到,在传统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表现为压缩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容易通过等,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忽视了学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蔡则祥、刘海燕(2007)则指出了校领导对于实践教学的顾虑,即学校的领导对实践教学改革重要性认识不够,心存顾虑,没能采取有力的举措予以推进。
毛新(2010)也指出了实践教学存在的两个问题:1.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课程比重不足,实践教学制度未能落到实处,实践教学存在严重的虚化现象,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校在培养学以致用人才方面的作用,限制了教育的科学发展。2.由于学校在考核、选拔和培养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实践教学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了学校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顾晓波,许玉的文章《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进行了分析,许多高校在相关文件及工作计划上已经提出要重视实践教学,但是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实践教学基地的缺失
朱正伟、刘东燕、何敏(2007)认为,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稳定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接触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流程等,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基地单位在学生学习中发现人才,可以对其提前培训。
张岚(2011)认为校外实践基地相对不足,以至于师生去现场、去基层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客观上阻碍了师生们实践经验的获得。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和途径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亟待适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转化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其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必要途径。
(三)实践教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王红信在《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中提到历史教育专业是高校师范教育类的传统学科,长期以来,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学,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做笔记,读书,思考,记忆,回忆再现,以便应付期末考试,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
孙竹梅,王琦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说明了在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使用、轻培养”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实验教学课程多以各理论课程为主线设置,内容重复多,教学效率低,缺少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导致实验教学模式单调,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荣昶,赵向阳在《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中也明确的点出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以验证式实验为主,学生通常按照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做实验。
综上所述,这些前人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发现了在当今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环节的投资和重视度上不够,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致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所学的知识不会应用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在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和课程内容在本质上与传统教育相类似,没有办学特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教学效果。这种“标准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求学的兴趣,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教学过多依附理论教学
张岚(2011)提出,没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长期以来,高校在考评教师时,往往片面强调的数量及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从客观上导致了许多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结构不完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实践教学范文5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教学评价;学生参与
为了全面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了综合实践课程为我国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初中时期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更应该加强对综合实践课的重视。
一、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程教育有效实施
虽然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资源有限、课时有限等),仍然无法充分发挥综合实践课的优势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以促进综合实践课程教育的有效实施。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时,首先要根据基本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应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其符合学生的基本需求;在
充分准备课程资源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确保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与其他课程整合,实现课程教育有机融合
加强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不但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例如,语文中的写作教学意在指导学生注重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深刻感悟生活,产生真实的思想领悟。缺乏实际生活体验的作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直击读者的心房,更无法引发读者共鸣。综合实践活动不但交织着学生的个性、情感、思维,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会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才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由此可见,只有带领学生经历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奠定基础。比如,在“拒绝白色污染”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查找什么是“白色污染”,让学生明白白色污染即:废弃塑料袋、塑料膜等包装材料和制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此类物品主要是由聚苯乙烯、聚苯烯、聚氯乙烯等化学物质制成,无法自行分解,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宣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参与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中,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还要结合课程特征,采用即时性评价、描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参与性,用科学合理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初中综合实践课老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与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曹长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法的引导探究[J].新课程
实践教学范文6
一、实践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自主获得知识,使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能动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这一过程,应进行以下两点准备:
(一)提供实践的材料
学生学习知识的实践包括观察、描述、画图、操作、收集整理、思考等等。这些实践往往需要很多材料,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提供必要的材料。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课前两天就要求学生着手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物品,并且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棒。我自己除了准备相应的教具外,还准备了许多份学生应该准备的材料。在上课前,我把自己准备的材料发给漏带的学生。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在桌上随意搭成一个图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把自己摆放的图形拿到投影仪上展示。
我趁机问:“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发言:“这几个图形不是三角形,这三根小棒没有接起来。”“他说得不全面,这三根小棒是没有围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围成”这一关键词。接着我又问:“那你能移动这几个图形中的一根小棒,使它们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争先演示,围成了一个个三角形。在这里,由于准备了充分的材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牢固地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实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相反,如果素材准备得不充分,漏带材料的学生怎样实践呢?由此可见,提供足够的实践材料非常重要。
(二)留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新课标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在学生实践活动的时候往往匆匆忙忙,虚晃一招就过去了,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我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这一单元时,为了便于实验和比较,我把千克和克的认识安排在一堂课。然后把学生带到实验室,让他们把带来的物品掂一掂、称一称,充分感知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一堂课40分钟,学生掂掂秤秤的时间就用去了25分钟。虽然我没有反复强调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是学生却掌握得非常好!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呵!因此,要想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必须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理论
只有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论才能使认识得到升华。因此,在实践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启发策略,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和结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例如“千克、克的认识”这一课,在学生对千克、克的概念和千克与克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以后,我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小结。提问学生:1.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学习了什么?2.千克通常是什么样物体的单位?克呢?3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有了亲手实践的基础,纷纷举手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了千克和克的认识。称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克通常为比较轻的物体的单位。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是1千克=1000克。我是用天平称好1000克的黄豆,然后把它和1千克的盐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正好平衡。”特别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同学们都激动地站起来,唯恐轮不上自己。通过这么一点拨,正好把我应该说的结论由学生自己说出来了,使学生零散的感性认识系统化、理论化了。
三、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