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文1

关健词:高师奋共体育课体育理论现状重要性付策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识渊博、普于创新、体魄强壮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高师教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高师公共体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不可分割部分的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则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离师公体课体,理论教学的现状

1.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无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研究发现,高师体育自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师范特性的理论体系,致使高师公共体育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没有区别,抹杀了高师公共体育课应有的特性。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有深厚的理论荃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高师体育的教材。而现行体育教材大都是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翻版,根本体现不出一般大学生体育的特点,更别说高师了。

2.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是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大约每学期4-5学时),这一比例对于庞大的体育理论体系来说显然太少了,尽管如此,不少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还一压再压,有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把它当成机动课。而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室排课紧张的情况下干脆取消了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3.体育理论教学的质t低下

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据了解,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出现了在理论课时照本宣读或圈定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还有的就是大学扩招后.教室安排紧张,往往100-200人甚至400人合班上理论大课。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愿学.其教学质t可想而知。

二、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荃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等内容的课.体育理论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要性的认识,启迪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是实践课可比的,甚至对学生在一生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体育理论教学在高师素质教育中起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发展培养,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体育是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高师公共体育之一的理论课教学对高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师教育最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家质.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对体坛上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介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奖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笑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位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从而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我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服务.

(2)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科学文化家质、劳动技能家质的提高.体育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分出许多分支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经营管理学等等.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学生的主攻对象。体育也是一种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前景广阔.它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为之服务,当然要进人这一领域就必须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们高师学生的竟争力,拓宽了择业面。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高师师范性特点的需要.高师公共体育课是高师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加强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弄清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工作后能正确对待体育,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以及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3)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改变当前体育现状的需要.全民健身提了那么多年,全民素质还不见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学生体质还那么差,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在中国历来是不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思维已定型,观念难转变.这一切对整个国民家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国现有26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超过100万,每年有近30万毕业生加人教师队伍.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他们可以影响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几代人。加强我们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他们担任教师后,其行为可以对学生起好的榜样作用。其一,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二,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的学生会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变得人人喜欢体育,人人热爱体育运动.那么若干年后高师培养的老师已遍及每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传播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此一来不是全社会都变得重视体育了吗?全民健身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三、加强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单独编写体育教材.高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师公共体育应与其他高校体育有所差别。高师公共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寻求理论上的突破,进行创新性体育理论建设,形成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适合师范教育的体育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材,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2.增加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畜、知识面广,包括体育的墓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即使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执行也是远远不够的.高师公共体育与其他高校体育不同,这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增加商师公共体育课的次数,相应的更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次数。高师公共体育理论课应该用大部分的课时来开设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德育、体育与智育以及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科学锻炼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等专题.事实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的师范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的学时都比一般高校多。

3.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建立商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搞好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关链在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师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些新型的教学棋式的诞生,高师体育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性”转变为具备高素质的“智能性”.由此高师体育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搞好科研,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家养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提高教学质t,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利用校园媒体进行体育理论宜传.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站和宜传部,甚至每一间教室、学生寝室都有电视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学校宜传部办体育墙报、体育知识展板等,以加强体育理论宜传.还可以每学期抽出一定时间举办体育节、体育周等,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有奖问答等。以此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实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理论教学的不足.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文2

1.1、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长期以来,在体育健康教学观念上,学校存在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认为像高职类的学校,体育健康课就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让学生有一定的活动量就行了。这样的认识,一是导致了学校对体育健康课的基础设施,场地器材建设等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每学期购置的器材就只是最常见的球类、跳绳等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的器材。要想开设民族项目还必须得自制器材。使得教师开课的内容、项目非常有限。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活动项目安排上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三是个别教师没有很好执行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目前在公共体育健康课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以及体育教学组织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达标化等现象仍然存在,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学生身心素质以及能力水平是否提高的评价,学生为考试和标准测试处于被动和应付的状态。

1.2、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体育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但在实践中这却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程的惟一目标,无论是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能、技术都是惟一的内容,学生只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健康成了体育的基础而不是体育的目标,健康状况差的学生甚至可以免修体育,因为他们的体能状况不能适应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改善以及情感意志的发展等,都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这种思想和观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在我校步入高职办学过程中,由于起步较晚,体育教学盲目向其它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们民族高职师范体育健康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

1.3、教学内容不丰富,组织形式单一

教材内容陈旧,加之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方法手段落后。现阶段我校公共体育健康课项目内容主要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与中小学基本雷同,体育课程的学习不被多数学生喜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课的结构基本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程序一般采用讲解、示范、练习、指导、比赛、评价,教学方法手段也落后单一。项目繁多,蜻蜓点水,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的情意功能重视不够。一节体育课学什么内容,用什么器械,做什么动作,一切由老师决定,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不到尊重、理解和关心。究其原因,主要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对新时期高职体育健康课教学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没有把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

1.4、体育教学资源,教学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体育经费投入少,场地设施差,运动器材短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无法运用,严重影响和阻碍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有效开展。要上好一节体育健康课,不仅要有好的老师,而且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场地器材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我校场地器材设备设施较差,根本不能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更无法使教学活动向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局面是: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安排不灵活,教学计划不全面,教材内容少价值,教学手段不新颖,课堂教学中反复练习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社会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与终身体育接轨。1.5、缺少交流的封闭式教学阻碍了民族高职师范体育教育的发展我校是少数民族学校,受人文环境的影响,缺少对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学管理体现一定的统一性、固定性,指令性。具体表现在:固定班级,固定教师若无特殊情况一直教到毕业的授课方式,这种固而不动的教学模式,虽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但却难以发挥教师的技术特长,也很难使学生很长时间接受一种教学模式,进而压抑了学生对教材教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教学资源的限制,每学年的教材内容规定过死,缺少置换内容,进度缺乏伸缩性,造成盲目授课,形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另一方面,我校的大多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形成的理论体系大同小异,教学组织过程也能难免同出一辙,缺乏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我校由于经费短缺,每年外出进修的机会很少,教师得不到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也很难将外面的新信息、新技能、新观念、新教材内容以及新的教学模式带入自己的授课中,教学领域没有开放性,势必造成我们教学水平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2、推进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1、转变体育观念,确立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

制约民族高职师范体育课程教学的决定性因素是体育观念滞后。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竞技体育观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和高职教育、体育发展实际与需要。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就要转变观念,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民族高职师范学校的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要树立终身教育观,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兴趣。

2.2、充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

以民族体育内容为活力,推进民族体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体现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教学地域特色,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结合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进行教学,极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和可行性。在多年的民族体育教学中,我们利用蒙古族语言口令指挥队列,利用蒙古族的安代舞做准备活动,更易唤起学生的兴奋性和活动的积极性;放松活动抛开传统的练习,把学生组织成圆形,手拉手用轻盈蒙古族舞蹈放松,气氛和效果就好的多;把摔跤、布鲁、奔布格、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基本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仅学生喜学乐练,也为民族地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技能基础。另外,如果让学生认真收集当地民族地区的体育游戏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根据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字叙述的完整性设计活动锻炼项目,这样既促使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又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总之,在民族高职师范大力推广民族体育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弘扬了民族体育文化。

2.3、改变场地器材不足的措施

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领导、教师在注重专业技术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公共体育健康教育的功能,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使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资源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对现有器材设备进行开发与利用,或是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造,还可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2.4、采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文3

1.1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比较落后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已深入到广大体育教师的思想中。因此,公共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的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阻碍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一般都是将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都在围绕教师在进行教学,没有将学生作为体育课堂上的主人。而在教学形式上,也出现了比较单一的情况,进行体育教学时一般会使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两种方式,这样单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

1.2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目前公共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更新,没有根据我国时代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体育技术方面的能力,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这是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不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将会严重的阻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1.3学生积极性不高,体育设施缺乏

由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学生对体育教育存在着误解的情况,学生认为体育课程主要就是进行体育锻炼,没有真正了解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师上体育课时,学生不具备积极性,进而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由于我国高校近些年来不断扩招,学校把经费都投入到学生寝室与教学楼的建设上,进而没有多余的经费投入到体育设施的建设中,导致出现高校体育设施不足与落后的情况,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体育教学。首先,高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培训,促使教师可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并明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后,可以组织体育教师与其他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使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并在交流中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最后,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会议,在会议中要求教师对我国体育教育的新形势进行了解,并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想出改变目前教学状况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体育学习的良好发展。

2.2对体育教学的体系与内容进行调整,改变教学评价方法

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应该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育情况、人文精神进行相互联系,保证体育教学的全面性。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因此,高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体育教学的体系与内容。同时,在进行体育成绩评价时,不应该使用单一的考试测试的方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体育评价的每一个过程,保证可以多方面的测试学生的体育水平,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2.3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自身个性,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教师还应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将体育的学习作为一个长久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改善目前体育设施不足的情况,为学生建立健全体育互动需求,并积极聘任高素质与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另外,我国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关注,给予体育教学更多的支持,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努力,进而使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3总结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出路

一、 问题提出背景

(一)学前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世纪之初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2012年底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美国"高瞻-佩里" 幼儿教育项目对美国贫困黑人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优质的学前教育对贫困儿童早期的认知以及后来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对其成年后的学业、就业、收入、健康、家庭生活等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由此看出,让公民接受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学前教育公平的含义:

要谈学前教育公平,先要理解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这两个基本方面。在我国当前现实中权利的平等不是主要问题,我国教育公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均等上。美国教育学者柯尔曼(J. Coleman)提出:教育机会均等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均等地接受教育机会。即不同阶段的入学机会对于求学者来说是均等的。二是均等地教育资源分配。包括教育经费的投入、校舍的条件、教学设备的提供、教师的素质等。三是均等的教育过程。包括共同的课程内容、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等。四是均等的教育结果和成就。包括学业成绩、能达到的教育程度等。

学前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学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延伸,全体学前儿童在学前教育这一阶段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且阶层与阶层之间的距离与鸿沟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现象越来越突出,其中学前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既有不同地区、城镇乡村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时所表现出的起点的不公平,也有同一地区内部表现在不同阶层、家庭背景上的过程不公平与结果不公平。

二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入学机会存在差异

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大不平衡,加剧了阶层分化、贫富差异,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我国教育中的弱势群体,通常是指处于家庭经济不利地位的贫困家庭学生、身体或智力不利的肢体障碍学生和智力障碍学生,处于与主流文化相对不利地位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相关联的流动人口子女,以及所谓的以违法犯罪学生为代表的学生等。弱势群体所受的教育是不完整、有欠缺的、或是不达教学质量标准的。比如,国家公务员、公司白领等收入较高的群体有能力进行更多的幼儿教育投资,可以凭借经济实力选择优质的幼儿园。而下岗工人、民工、农民等低收入人群既没有特权,又没有经济实力,只能选择收费较低、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幼儿园,有的甚至放弃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二)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不均

建国以后至今,国家教育投入趋势的重点是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对学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的幼教经费一直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 左右。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经费一般占总教育经费支出的3%以上,法国和丹麦分别占到11.1%和10.6%。本就僧多粥少,有限的财政经费又投向少数示范园、优质园,以致那些农村幼儿园和众多私立幼儿园只能得到很少甚至根本得不到财政支持。没有足够的财力,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拥有较高能力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高质量的前提保障。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该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但是由于师资短缺,很多幼儿园聘用资质不合格的幼儿教师,并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师资力量存在较大差距。有资料显示,在一些农村地区,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进修的条件也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近年来常有无资质或质素差的幼教虐童事件见诸媒体,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幼教素质偏低的现象。在西部或农村地区,幼儿师资严重不足,由于工资待遇、发展机会等原因,优秀教师更倾向于选择东部城市,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

(四)教学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在城乡、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相对而言,城市学前教育质量较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较低。在农村和西部较落后的地区,幼儿教育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不但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在教育方法和资源方面也不可与较发达地区相提并论。而在城市和东部较发达地区,教育信息畅通,理念先进,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学前教育质量相对较高。

三 、学前教育发展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学前教育中的不公平远非一种独立现象,而是一种伴生现象,它是社会不公平的直接后果。学前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一方面来源于自然的差异,却更是源于社会发展的差异,尤其是制度安排、资源配置与政策偏向的差异。

(一)政策设计中的城市偏向。

自建国以来,我国采用"原始积累"方法,通过掠夺乡村剩余来补助城市的发展。反映在教育中,就是通过普遍征收教育费附加,将从乡村获得的财富集中投放到城市教育发展中,而乡村则实行"人民教育人民办",通过集体集资的方式募集教育经费。我国当下学前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城乡之间的各种不公平就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政策设计中的不均衡使得东西部、城乡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进一步转化成社会资源上的不均衡。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张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90 年代后期又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由于这一原则,地方政府可以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公办优质幼儿园中,因这样可以迅速提升窗口形象,提高政绩;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地方政府才会选择将公办幼儿园整体卖掉,用这笔经费来发展地方的基础性设施,补充义务教育的财力不足。在以上各级政府的所作所为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已经演变成为"效率优先,不顾公平"。这些行动方案所造成的不公平后果都是由弱势阶层来承担的,他们成为了社会进步的理所当然的牺牲品,政策的导向使他们原本就危弱的受教育状态加入了更多不确定性。

(三)低重心、分权制的学前教育投资体制。

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公共投资体制属于低重心的分权型体制,即国家把学前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地方,由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来决定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这致使学前教育阶段公共投资的责任被层层下放给县、乡、村等基层地方政府,省和中央的财政支持非常稀少。学前教育公共投资格局财政分割的纵向性太强,缺少横向的互补与转移支付,最终使得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演变为学前教育发展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存在于东西部、城乡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省份的不同县市之间。中央政府的"放权"在现实操作中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责",尤其在作为公益事业的学前教育上,缺失责任更是明显。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对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他们待遇低下,有人甚至认为这只是"看孩子"的职业,以致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幼儿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再加上幼儿教师资格审查和师资管理的不完善,致使一些幼儿园聘用非专业人员来担任幼儿教师,降低了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条件等相差较大,使得高素质的幼教师资流向东部发达城市,中西部师资力量变得紧张。

四、 对策与出路

在已经将教育公平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公平的当下社会,政府的决策、导向由此更具示范意义和矫正作用。笔者在此对政府可以作为的方面做些简述。

(一)建构横纵联通的幼教管理体系、财政投资体系。

当下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和财政投资体系都处于非常脆弱的纵向分割状态,贫富不均、地区分化比较明显。中央、地方相互博弈下的分权制行政体制使"事权与财权"的关系更加紧密,名义上各地教育部门归属教育部管辖,但实际上这种纵向联系是非常脆弱的。横向幼教经费的缺失使得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显得极其勉强。如果将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完全放给地方政府,不公平的现状只会越拉越大,最终危及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考虑到当下国家的财力,纵横联通的财政投资体系是可以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央可以选择一些经济非常困难的地区做试点,从保底做起;对于经济不平衡但整体较发达的省份,则可以在政策导向上鼓励省内县市之间的横向联通,通过省内转移支付制度来缩小省内城乡之间和园际之间的差距。

(二)区分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率。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特定条件下的选择,从快速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来看,有其积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化成了"效率优先、不顾公平",崇尚经济至上主义。实际上,"教育效率"根本不同于"经济效率",前者是指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率,以人才素质这一质的指标来衡量,而后者则以经济效益这个量的指标来评价,两者遵循着不同的逻辑。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不能直接延伸到教育领域。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上,我们由此应该兼顾公平与效率,遵循平等、差异、补偿的原则,努力推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与共享。

(三)明确政府的责任区域。

政府要关注底线的、底层的公平,不能因为政府行为而加剧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与短缺。政府责任的缺位导致学前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将对通过教育实现部分社会公平的目标造成损害,长远来看对全体公民整体受教育阶段的公平正义也有极大影响。

另外,学前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首先关系到幼儿教育从业人员,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具有不同专业分工,但拥有共同的职业追求,希望幼儿教育成为受人尊重的专业、学生能够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其中高校研究者的责任更是任重道远,面对学前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研究者们应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早期教育的发展中得到启示。在这些国家,幼儿教育经历了从最初的慈善定位、儿童发展定位,再到今天的社会福利和儿童发展的融合定位,反映了这些国家和政府对早期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动态认识。推动这种动态认识的正是这些国家的研究者对早期教育与服务的不断深入研究、政府对相关研究成果的重视与引用。我国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们应向国外研究者们学习,多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研究成果去影响政府的决策,建立政府与专家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制,提高自身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文献综述:

[1]杨宏宇.略论教育公平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10,(6) .

[2]陈如平.走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7-08-18(03) .

[3]王亚芳.公平视阈下学前教育发展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4) .

[4]朱爱国. 强化政府责任: 破解城乡"入园难"---解读《教育规划纲要》中"基本普及学前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

[5]王玉超.学前教育不公平现状及改善途径[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6)

[6]王海英. 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产生机制及其解决的可能途径[J]. 学前教育研究,2011,(8).

[7]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2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文5

教育读本学习以书本教育为内容,可以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育读本的学习之中,感受正能量,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实事学习主要是围绕学校或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在学校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的。比如在面对打架斗殴这一主题时,班主任可先带领学生学习校纪校规,然后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了解他们在遇到这些事时的解决办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告知学生最稳妥的解决方法,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二、工学交替期间的德育工作

如今工学交替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实习消化课本知识,获得实践经验,但是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与校园生活大相径庭,面对这样的变化学生会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难免产生一些问题,在此期间的德育工作同样必不可少。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和在学校时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第一次下厂,学校和企业环境落差较大,有些学生情绪波动也较大。针对新情况,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构建学生间交流渠道。面对初期思想波动较大的整体情况,一方面,鼓励学生干部努力实习,发挥出学生干部应有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干部要积极与同学交流,了解同学们的各方面情况,帮助同学解决心理上、思想上的问题。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充分发挥班干部“二传手”的优势。其次,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耐心做思想波动较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明确告知学生,工学交替是一个团队行为,不是个人的行为,就像企业员工代表着企业形象一样,学生在实习期的言行代表了班级、学校形象、精神。另外,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为以后进一步沟通创造条件。最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加强师生间信任。老师是学生在厂里最信任的人,当他们和厂里发生矛盾时会找老师,这时老师要充当好调解员。以此巩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便于往后的工作。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学专业的每一名师范生必修的专业基础公共课程,对师范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及教学技能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教育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中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网总库三方面。通过对研究材料的分类整理,总结出我国近年来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高师公共教育学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地位。目前我国的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设置趋于不合理状态,课程内容单一陈旧,课时偏少,普遍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师范院校所有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然而据调查表明,很多师范院校并没有足够重视这门课程,都是以大课形式,有的班级甚至多达一二百人。[1]造成这种局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首先是学生对教育学这门课的价值观判断错误,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学的专业课才是最重要的,在校的大多数时间都会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认为教育学只是取得教师资格证必须要学习的,也是毕业的要求。其次,很多院校本身对这门课也不够重视,投入资金少、教师队伍不过硬、课时少等一系列问题均可导致教育学地位下降。 

    2.教材内容陈旧,无法适应现实教学实践。教材的选择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要素,教材如果不能够适应现实的生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更别期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学的教材多年来一直呈现着一种形式,目录中的章节也无非就是调换一下位置,内容抽象、难理解、脱离中小学教育实际。几十年不变的教材内容,教师自然不会去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寻找不到自身需要的东西,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正是教育学地位日渐衰落的主要原因。 

    3.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低。多数学校都把教育学作为大班授课,几个班一起上课,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教师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法。课堂上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还多半沿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有些条件好的学校会提供多媒体教学,但教师在课上大多时间会以课件代替自己的言行,一味地播放课件,而不注重学生是否能消化、吸收。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完规定的教学任务,就不允许有太多的时间来听取学生的意见,而对于学生来讲,大班上课本来就会抱有一种混时间的心态,老师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人,自然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4.考评体系不合理,缺乏多样性。考试分数一直是教师衡量学生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大多高师院校教育学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轻实践知识的运用。学生考前只要用功背书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考试,势必会误导学生对教育学这门课程本身存在价值的理解。学生会认为之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就是要通过考试,顺利毕业,而不会多花时间来研究教育学这门课程内涵的东西。教育学的考试需要改革,这是时展的要求,这种结果性评价已不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改“一卷定终身”为多种评价形式于一体,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育学课地位。课程地位的提高首先要依赖于校领导的重视,校领导应该加大对这门课程的监管力度,首先要配备一批具有专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足够重视这门课程,学生就会认为这门课程很重要,进而会去认真学习。其次,应该从课时、上课时间、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课程的设置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价值观判断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一些师范院校教育学课时还不足60课时,一般也只开设一个学期,作为未来的教师,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想要掌握全部的教育理论及实践常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增加教育学课时;另外上课时间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掌握程度,上课时间应尽量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间;课堂教学设备除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外,还应配备多媒体、幻灯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2.教材内容新颖,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要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教材内容要新颖独特,大胆地加入一些现代信息元素。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版本的《教育学》教材已有200多种,综观这些教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版本不同,但内容大多如出一辙。教材的内容大多偏重于理论性,实践性的知识很少。教材要更能反映出国家现阶段的教育政策及教育改革方向。在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里面加入一些时政信息,不但能够使学生更乐于学习,也能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掌握。这才是我们学习教育学所需要的教科书。 

    3.以案例教学方法为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高师公共教育学的主要弊端是课堂缺乏生气,师生缺乏情感,教学缺乏活力。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也逐渐看到了这种教学法的缺陷与不足。公共教育学近年来兴起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中心人物,而变成了学生的合作伙伴。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中心的地位,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完成。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气,更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中得到很好的交流。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动脑分析,解决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4.多种评价方式共存,注重形成性评价。作为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教育学更应以多维、立体的角度来衡量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小。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以考试分数来评定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有失偏颇的。试卷测试出来的仅仅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教育学的考评体系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平时的表现,期末成绩占一部分,平时表现占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平时的出勤率,也更能调动学生平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上活动。 

    以上列举了现阶段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中存在的几点不足,也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作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公共课程——教育学,自然担当着极大的重任。如果这门课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一名教师即使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不懂得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又怎样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所以,教育学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所有高师院校给予其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涛.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新构想[J].江西教育科研,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