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44-0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处理教材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让语文课以独特风貌吸引初中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材处理技能。
一、全局把握,分析各册教材,实现统揽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师应由此出发,思考该如何让学生在三年初中学习时间里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应对初中各册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体系。以阅读教学为例,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对阅读方面没有做详细具体的要求,而级则要求学生逐步按“理解方法阅读的不同方法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的步骤来掌握阅读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授七年级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对课文作条分缕析的讲解,或者是把课文剖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丝毫体会不到阅读的美感和兴趣,而应主要从朗读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到了级,教师真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理解技能时,学生将会出现排斥心理,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教师应根据整个教材体系安排对各册教材进行巧妙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整合《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课文,选取其中一些优美的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由此产生对文章的欣赏之情。到了级时,教师再通过整合《三峡》《短文两篇》(八年级下)《雷电颂》等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更深层次的阅读打下基础。当然,在对各册课文进行教学整合时,哪些应“长文短教”,哪些应“短文细教”,哪些应“难文浅教”,哪些又应“浅文趣教”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年级阶段授以学生相关的阅读知识。
二、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三、了解单元内课文编排目的,实现课文之间的整合
对于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教师不能逐篇孤立地进行教学,而要审视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言文字艺术熏陶。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5篇写人物的课文组成,教师应从这些名人传记式的课文中发现规律,总结出人在成长过程中常伴随着艰辛与困苦,需历经磨难,要有奋斗不息与坚忍不拔的高尚情操等,从而把本单元的课文中心整合为“如何做人才能取得成功?名人成功的共同点是什么?”的主题,通过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找出各篇课文的主人公在精神上有哪些异同点以及应学习名人怎样的精神品质等。只有了解掌握课文的编排目的,教师才能把握课文与课文之间人物传记的不同写法,有意识地在教学时分析能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横式结构或以人物成长发展为线索的课文片段,从而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写人作文。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教学 理念与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开始注重以学生为本,使传统理念下的“师本教育”向着“生本教育”的方向转变,把为教师教好转向为学生学好,让学生有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的机会。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应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成长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下,依靠学生自身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建构。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应注重以学生为教育的本体,让学生尽快自己思考和行动起来,并不断地去吸纳知识、解开问题的谜团,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学生,从而获取提升学习质量的崭新教学模式。
一、“生本教学”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是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语文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将学生都变成书呆子,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心智成长、道德价值正确、人文素养深厚的生命个体。这样,语文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避免学生机械听课情况的出现。学生跳出了只听不悟的怪圈,教师也就不会想当然地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影响或左右学生,不会陷入教与学分离的泥潭,而是能够感受到教育的真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在思考中建构知识体系。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文本中有所感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收获知识、培养情感、增强语文素养。在“生本”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蹲下来平视学生的知己朋友,教师不再依靠话语霸权与学生存在距离感,而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二)充分尊重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也就是说,在被认同的前提下,学生的内心会更加愉悦,也更加能够激发出学习知识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和自由情感生发空间,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给予学生证明自己能力的舞台,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以严密逻辑思维为手段的科目,语文依靠的是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形象思维去感受和体验文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自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感悟往往更独到,也更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观点。所以,在生本教学中,教师是以尊重学生为教育原则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情况组织教学活动。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那就是“生本”课堂。其实不然,初中生活泼好动、个性鲜明,但心理不够成熟、思维的深广度有限,认知能力也不够强,所以他们还不能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课堂本来就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果完全交给学生去呈现知识的脉络体系,势必会浪费时间,使教学呈现出低效的状态。“生本”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掌控和把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他们连贯、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正是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将学生的认知与审美能力激发出来,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自然、井然有序,也让学生能够展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
二、初中语文“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一)积极建构自主学习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生本”教学的实施需要引导学生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教师应该以启发与引导为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析思考,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体现多维性和扩展化,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使学生在愉悦中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生本”课堂建构的目标。
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朱自清对自己家庭背景的表述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因为这部分内容好像与课文标题没有必要的联系,不知你们怎么认为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迅速激发初中生的思维热情,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展现在班级同学面前,通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形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便会加深,也能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行多元解读,一些学生会赞同老师的观点,有一些学生会提出一些相反的见解。
经过班级学生激烈、充分的探讨之后,不但教学任务得到了高效的解决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上的整体氛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语文知识,这种不盲从于教师的见解的思维习惯,可以保障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生本”课堂在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下便更能够发挥其教学作用。
(二)打造互动交流教学平台
初中语文课堂需要打造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语文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审美能力为宗旨归,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撑,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生本课堂。学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对此,语文教师应该打造新颖的教学模式。
针对初中生好动活泼、喜爱展示自己的特点,可利用编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型课堂模式建构,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与课文殊的语境、人物和故事开展交流与沟通,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亲切感,更容易体会课文。例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孔乙己”“我”“酒馆掌柜”等角色,引导他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发挥,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采取学生自愿、轮流的方式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学生便会在彩排、演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也更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时代环境。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当演员,与学生一起表演。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三)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倡导合作成员之间互教、互启、互学,注重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相结合,实现信息互补,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合作学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同座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两个人都是“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比如同座讨论交流、互读课文、合作表演、互相检测等等。2.小组合作学习(一般4-6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中学习,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重负,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教师可适当的利用小组竞赛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为松鼠、金龟子、大熊猫、蝉等活动小组,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动物知识、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方面进行辩论赛,这样,每个小组会根据本组选定的课文内容、动物种类特点进行阐述和论辩。也可以扩展合作内容,成绩优秀的小组可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能消除学生的疲乏感,使学习成为一种来自学生内在的“娱乐”,使学生在合作中吸取集体的力量,并且轻松、愉快地展开学习沟通,有效形成初中语文课堂的“生本”模式。
(四)建立赏识教学评价体系
在“生本”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体验异常重要。也就是说,学生从自身学习情况、教师态度反馈等方面接受到的信息对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学生衡量自身学习效能的重要尺度,也会左右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由于初中生自尊心较强,更渴望教师对自己赞赏的评价,有了教师的认同与赞赏,学生便会带着内心的喜悦,积极的投身到语文学习之中。成功是一种体验,而赏识正是要适当的给予学生这种正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找到良好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促使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在“生本”教学中,教师应该对那些有着良好表现、取得哪怕有点滴进步的学生以肯定、赏识的态度。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胆怯、性格内向、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沁园春?雪》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现这个学生有想要表现的神情,但是却又不好意思展示,这时我用“相信自己”、“不要放弃”、“你能行的”等鼓励性的言语加以引导,最后他站起来对这首诗歌进行朗读,而且很有进步。
对此,我用“做得好”、“你表现得很棒”等言语,并且用和蔼的目光、点头示意和拍拍肩膀等方式进行赏识评价,他在获得认同和赞赏之后,明显表现得很兴奋,脸上充满了自信的表情,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成功的情绪体验,并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力捕捉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和智慧点,认识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这些潜能得以释放和发挥,这样生本课堂也就顺理成章的生成。
总之,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实现对“生本”课堂的构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效、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真知,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不断地打破常规,倡导“生本”化的课堂教学观念,积极地开拓创新,改进“生本”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环境;学习任务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找到学生的自身特征是每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教师采取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表现自己的学习优势,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爱好与优势,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一、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就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创设出多元智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爱好,更加热爱学习,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童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分发各种玩耍的材料与物品,让学生自己尽情想象和发挥,将自己喜欢的事物变得更好玩、更美好。教师在学生选择的时候发现学生的智能思维,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好的帮助与支持。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坚定学习的意识,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找到学习的技巧与关键,更好地进步与全面发展,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展示自己的优势。
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喜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所以,教师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任务,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也充分达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要求。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智能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各项智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将不同智能层面的学生进行分组,进而使各个智能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在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其制定相应的任务,在分组的时候可以把智能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能够在合作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爸爸妈妈,每个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有的拍摄生活照片,有的录制视频影像,有的进行文笔记录,还有学生进行汇总和后期制作。最后,小组把自己的成果与同班同学分享。在分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组内每一个小成员都得到多元智能发展,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发现了别人的闪光点。
通过实施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创设多元化学习环境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教师要充分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教学当中,尊重学生的智能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4
一般说来,多媒体的“多”是指其多种媒体表现,多种感官作用,多种设备,多学科交汇,多领域应用;“媒”是指人与客观事物之中介;“体”是言其综合、集成一体化。目前,多媒体大多只利用了人的视觉、听觉。“虚拟现实”中也只用到了触觉,而味觉、嗅觉尚未集成进来,对于视觉也主要在可见光部分,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涵义和范围还将扩展。通常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它具有直观性、便利性、知识量大,图文并茂等优势,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从传统教学方式转变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带来的震撼,对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质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堂学习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将丰富的影视知识引入课堂,自然激发兴趣,并在课堂中学会欣赏,课堂与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一堂课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使人久久回味。文言文教学怎样从语言层进入文化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过分注重语言因素,往往支离破碎;片面强调思想,又流于架空分析。笔者在讲苏轼《水调歌头》时,设计在凝重古朴的古筝独奏曲中,大幅苏轼像在屏幕上出现。仰视这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影响力的古代文学家,学生们肃然起敬。借助媒体,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成情境。随着情境的深入,古人赏月情景及浪漫的想象在现代化的教室里逼真地再现,“诵读—感知—诵读—理解—诵读—品位—诵读—评价”,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和文言句与学生的认识相应显示于屏幕。教师在适时点评后,对关键语句的诠释、概括和意蕴的揭示,有序而醒目地亮在屏幕上。场景、文化意蕴有机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脱离具体语境的孤立割裂式教学很难使学生获得正确、完整的语言知识,更难使他们形成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多媒体的介入,使得课内外知识得以有机结合,有效强化对重要信息的摄取,直接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二)创设了和谐的“情景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记叙性文章占多数,教学中离不开“情景”教学。在一般的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应用,不易有机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像,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如讲授《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时,我选用了电视剧《北风那个吹》中男女青年演员下乡分别时的画面,配音乐舞蹈《北风那个吹》及诗歌朗诵,调集声、光、色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融为一体,震撼人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入了学生的情感领域,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
(三)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
人的各种器官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眼、手、耳、脑多方位调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语言信息、音乐图像创设特定情境,刺激控制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和控制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同时发挥作用。情境法不欢迎枯燥的信息而强调情感熏陶、审美体验,通过“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像创造”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同时,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审美心理场,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参与主动,他们的思维随情境而向四方发射,联想与想像自由而不受羁绊,智慧的火花不断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优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例如,笔者用多媒体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这篇文章重点要分析这三拳打的过程以及镇关西被打时的感觉。当时他的感觉五味俱全:有视觉、听觉、味觉,作者描写的形象逼真。想让学生理解透彻真不容易,那笔者就将电视剧中的这个视频片段用多媒体方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当时看的特别投入,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来理解课文精彩的这一段,此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广泛和持久,我们发现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以视听代替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信息于一体,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朗读? 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例如有位老师在讲授《乡愁》小诗时,播放视频及音频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以看和听代读忽视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学生没有尝试朗读就要进入诗歌学习,自然教学目标不能达成。
(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语文教学并不仅仅为了信息传播,其首要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而多媒体在这方面提供的更多是现成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如果教师为扩大课堂容量,单方面地一味播放,学生就只能成为热闹的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只能称为多媒体演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同时,教学软件多以固定的形式反映教材内容,将教师和学生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即使是任课教师自行设计的软件,也由于其既定性,缺乏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所带来的及时性、交互性特点,使用较为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所以,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缺乏后者那种随时随地双向交流、灵活应变、挥洒自如的长处,在目前多媒体技术所达到的状态下,试图实行“无黑板上课”,用多媒体教学来取代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内隐学习;作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18-01
本文以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为切入口,将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的新思路。
1.语文内隐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内隐学习就是要把汉语文的特点,内隐学习理论的精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无意识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文化性、人文性。语文课文的选文都体现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思想、情感,这些方面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思想、人格、情感、人生体验等进行全面的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的采用说教式的方法效果反而会不好,如果我们的教师采用"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感染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教学效果会更好。
语文内隐学习强调学习的无意识性,熏陶感染式的教学方法。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恰恰与此相反。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外显性的效果,语文知识成了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考试成绩成了最终的指挥棒,教师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方法。内隐性的效果则被冷落,如: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作精神、鉴赏能力,对学生人格、人性方面的感化。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人情味冷漠的教学环境,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科目的重要原因。
2.内隐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母语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任何一门关于语言规律的理论都无法涵盖多彩的言语现象。因此,人类个体的母语的掌握单纯靠理论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个体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中以感知的方式逐渐积淀内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方面的教育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种教育必须是寓于学生的言语实践中的,采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体验学习,要将其不仅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理念,在教学中担负起原则性的方法意义与哲学性的指导意义的作用。
2.2关于语法学习。在母语的习得过程中,学生本人一开始并不了解语音和语法规则,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学会的。即使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许多语法知识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内隐学习的过程。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解语法规则外,还应让学生多读、多听、多看,只有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才会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在听和写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用什么语法规则来组织语言,凭内隐知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
2.3重视语感教学。汉语言文字不同与西方文字,表现在它有很强的形象性、意会性等特点。因此,语文内隐学习强调语感教学。语感是很难用语言解说的一种心理品质、语言素养,它的养成过程是模糊的、难以用意识控制的,是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慢慢形成的,这其中获取的知识也是内隐的,就像我们熟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熟读成诵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积淀过程,更是形成内隐记忆、获取内隐知识的过程。作品中,诸多的语文养料保鲜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内化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会自动的转化为语文能力,这所有的过程都是内隐学习的过程。
2.4迁移知识,活学活用。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被意识到,也可以在无意识中产生。有人认为,以内隐方式获得的知识,具有广泛的迁移效果,能实现跨领域的迁移。从语文学习中习得的抽象规则能够自动地去控制处于新情境下的行为,甚至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新刺激与先前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在进行大量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同时也内隐地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于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便能更自觉、更细致地去观察,并将所见所闻用优美的词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学生还能感受、体验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外显迁移和内隐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2.5改变作文教学策略。作文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这既需要显性学习学到知识,更需要隐性学习学到的知识。这里着重探讨隐性学习及知识对语文作文写作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作文教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提炼素材――思维运用――形成语言文字。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需要内隐学习及隐性知识的参与。学生不同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生活、审美能力、情感倾向、思维品质等都影响素材的确定。其实,在教学中通过隐性学习选取的素材及语言表达更具个性化特征。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无话可说"的写不好作文的难点。内容相似、立意相同,似乎一个班级的作文都出自于一人之手。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过分的讲解显性知识,如用大量时间讲解审题、组材、立意、语法、修辞等,而学生依然写不好作文。殊不知,是由于忽视了隐性学习理论,隐性知识未能得到很好的运用。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要经常要求学生,来"内省"自己学到的语文内隐性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情景下激活学生的隐性知识,这些都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日积月累,主要是在课文教学或日常生活中经历的,这样,这一部分知识才能更好的纳入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也就丰富了学生的隐性知识,也就教会了学生怎样用隐性理论学习,也为今后的作文教学奠下了基础。
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的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但内隐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一研究思路对我们的启示是,语文学习中有很强的内隐学习成分,那么,就要研究语文教学中什么样的外显指导和何时使用外显指导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怎么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究。
参考文献:
[1]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6)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6
建构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心理学中认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内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包括需求、兴趣、态度等心理过程,而外部则包括外界环境、人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由学生的主观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及意义建构”是四大重要的环境要素,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好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作用,通过情境、协作、绘画等环境要素对语文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2.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2.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
建构主义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点,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一个引导者。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具体而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将“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猜测、合作讨论、摸索探究,充分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则“退居二线”,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等。而语文课本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依据,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素材。还有多媒体技术,也成为为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教学环境、开展教学活动等的教学工具。例如课文阅读分析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氛围,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思考题目进行仔细阅读,教师随时在旁边做好指引工作,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思考。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2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教学情境的作用,认为教学应该是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更利于对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将枯燥的语文知识融入逼真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开放、趣味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例如教学《给我的孩子们》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们展开对自己童年往事的回忆与讨论,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最难忘的童年。学生们就纷纷展开了讨论,有的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有的分享童年事,有的讲述童年里的梦想……就这样,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们仿佛被带回了已经过去的童年往事中。学生们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被激发出来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然后在阅读和分析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孩子的自然、童真、童趣及率真,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回归自己的“童年往事”,对比小时候的自己与现在青春期的自己有何不同,心理、情绪上有什么变化。经过比较,学生们发现,童年的自己无忧无虑、开开心心,青春期的自己开始为学业烦恼、为感情烦恼、为生活琐事烦恼。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们开始能够理解作者所说的“儿童是纯真的,但长大了就变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服与顺从”的含义了。
2.3 注重课堂合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主体与环境的构建,注重教学环境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在建构主义教学环境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建立起团队学习群体,相互协作,一起沟通、讨论,从而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意义构建。合作与交流,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