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练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三化学练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三化学练习总结

初三化学练习总结范文1

一、复习阶段,也不能忽视化学实验

初三化学由于复习的时间很短,在复习期间,学生很少有机会再动手做实验了。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不是真正的化学教学。学生们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已经对化学实验产生了兴趣。因此,没有实验的化学复习,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此,在初三化学复习期间,我们化学老师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些实验的机会。偶尔去一次实验室最好,即使不能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重温以前做过的实验操作程序。笔者在复习期间,经常播放一些实验“微课”,也能够达到一定的复习实验的效果。

二、复习阶段,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三化学复习阶段,有些老师只注重化学知识的梳理、归纳,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的。其实,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比复习化学知识更为重要。笔者在复习“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一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探究。他们通过泡糖水实验,发现并提出了很多疑问;他们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了“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的问题还是次要的,关键是提高了学生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初三化学的复习,第一轮大多进行单元知识梳理。由于距离中考的时间较短,课堂上复习的化学知识容量很大,节奏很快。成绩较好的学生还能够跟得上复习的节拍,但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很吃力了。这部分学生有时会产生厌学甚至放弃的情绪。如此复习,怎能高效呢?这时,我们老师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复习,效果就会好得多。首先,利用多媒体梳理化学知识,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利用多媒体进行复习,比较直观、形象,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能够用上,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如此复习,怎能不有效甚至高效呢?如复习第三单元“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时,仅靠空洞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让这部分抽象知识直观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四、践行合作精神,发挥集体备课优势

初中化学总复习通常按照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综合训练的顺序进行,课堂教学要求容量大,节奏快。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许多教师都存在困难或不足。尤其在农村中学任教的初中化学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受到正规、系统的化学专业训练(即非科班出身)。虽然他们有着比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很想把学生教会、教好,但限于个人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等因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初中化学课程每周只有四节课(有的学校更少),每节课只有45分钟(有的学校是40分钟)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有时就是一天的教学。”为了确保复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集体备课”在总复习中就显现出它的生命力。我校的化学教师,在总复习期间每周二集体备课雷打不动。大家坐在一起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研讨近几年中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精心进行选题和编题,真诚地交流自己的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用集体的力量来提高全年级的化学成绩。实践证明:教师务实合作,复习效果提升明显。

五、实施分层复习,关注差生学习进步

初三化学复习课所复习的内容是刚刚学过的,许多学生对复习课有一种吃剩饭的感觉。而徐州市近几年化学这一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只有60分,有的学生思想上越来越不重视,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越来越差。初三化学复习要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的网络化,提高分析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因此,一定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

初中化学总复习进入综合训练阶段,许多教师总是不加选择地利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或综合模拟试卷,让全体学生进行训练,根本不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和可接受性,学生完全被淹没在题海之中。结果也就出现了下列情形:基础差的学生根本不会或不做,中等成绩的学生疲于应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因试题的大量重复而渐渐失去兴趣。这样的复习课怎能谈得上有效呢?当然,更谈不上高效了。

在复习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采取分层复习。作为有责任心的教师,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以“扶”为主,为他们编制基础性的作业,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中等成绩的学生,简单、基础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鼓励指导他们解决一些能力题和综合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三化学练习总结范文2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初三化学练习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5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试卷讲评课对日常教学起着矫正、巩固、完善和深化知识的作用,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不但能矫正补偿知识的缺陷,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1]。然而,许多学校的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质量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主观认为试卷讲评课就是修订答案;教师准备明显不足,既没有明确讲评重点,也未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讲评后缺乏针对性的巩固练习。

要上好一节高效的试卷讲评课,可以从讲评前的准备工作、讲评中的授课方式和讲评后的教学处理三大方面来加强。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一次综合测试的试题为例阐述己见。

1 试卷讲评前的准备工作

1.1 教师要统筹分析试卷,明确讲评重点

试卷讲评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教师在讲评课前,应该对试卷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面的缺陷,明确讲评重点,对症下药。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进行整体得分分析,计算平均分、合格率,统计分数段,以了解本次考试学生的整体状况。第二,进行各试题正确率统计,明确难题、容易题及中等题,将得分率在50 %左右的中等题作为重点讲解试题。第三,分析重点试题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类型,将试题重组为不同题组,以便于归类讲解。

经过以上3个步骤,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学习缺陷,并明确了讲评重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 学生要订正试卷,进行自我诊断和总结

教师应把批阅后的试卷做好分析统计后迅速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订正错误。拿到试卷后,学生一般会主动关注做错的题目,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的交流,通过多种途径查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于学生这种主动纠错的积极性,教师应积极提倡和鼓励。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出现错误的真正原因,提高自我诊断的准确性,笔者还编制了自我分析表(见表2),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这种学生先行自我诊断,可以直接转化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避免同类错误下次再犯。在多次测验后,学生把每次考试的“分析表”放在一起,便会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回收全体学生的自我分析表后,也可发现学生在答题时的习惯、心态,以及知识能力情况,可以增强讲评的针对性,也为以后的教学中更准确地对症下药奠定基础。

2 试卷讲评过程中的授课方式

2.1 巧妙公布成绩,以激励表扬为主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激励表扬对促进学生主动

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每次试卷讲评时,如果教师能巧妙公布学生成绩和名次,能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以下是笔者每次测试讲评时公布成绩和名次的几点技巧,以供参考:

(1)70分以上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2)本次测试进步较大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3)在某些题目解题思路清晰、方法灵活和有创意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4)本次测试中书写规范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试卷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学生,能让师生关系更融洽,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2 突出重点,讲代表性问题

试卷测试后,由于每题的得分率不同,讲评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应该不同。教师在讲评前要有所选择,必须针对学生试卷的实际情况。将讲评的重点放在题目难度在0.50左右的题目,这类题目难易程度中等,属于区分度较好的题目[3]。通过讲解代表性问题,帮助学生剖析错误的原因,启发探索准确解法的方向,使学生逐步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理清思路。

例如本试卷第25题为:

氯化钙在生活中常用作干燥剂、融雪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防冻液等。某工厂以石灰石为原料生产二水氯化钙(CaCl2·2H2O)的流程如下。原料石灰石中含有的杂质主要是MgCO3、MgSO4和Al2O3。

回答下列问题:

(1)石灰石粉溶解时,Al2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加入BaCl2除去的杂质离子是 ;加入Ca(OH)2除去的杂质离子是 。

(3)检验“滤液”酸碱性,如果显碱性,还需加入适量的 (填化学式)中和,以提高产品纯度。

该题是考查酸、碱、盐性质及其应用,难点在第(2)小题,学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正确理解每个方框加入物质后,产物的成分是什么。为了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式及相应反应的本质,先要求学生书写出每个方框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然后用图1表示每个方框中物质的成分,最后根据问题进行答题。这样的讲解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微观粒子的层面理解酸碱盐反应的本质。第(3)小题,许多学生知道应用加酸中和,但不清楚是应选HCl、H2SO4还是HNO3。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观察生成物CaCl2的阴离子是氯离子,从而能判断所加的酸是HCl,这样的讲解培养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

2.3 重视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发言

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发言,课堂上形成一种师生互讲,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活跃课堂氛围。对那些解题思路清晰、有创意的学生,教师可以邀请其到讲台上表达他们做题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本试卷第24题为:

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1)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其中含碳量较高的是

(2)人们常用“铜墙铁壁”来形容物体的坚固,但铁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各种反应。如铁丝能够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将m g氧化铜加入稀硫酸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铁粉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再将滤渣A加入足量稀硫酸中,有气泡冒出,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2.8 g。

①滤渣A的成分是 ,滤液B的成分是

②原氧化铜的质量m= g

对于第(3)小题中②原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书写两条化学方程式来求原氧化铜的质量。如果按照这样每一步反应逐步计算,步骤繁琐,容易出错。但有位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找出Cu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守恒的关系:CuOCuSO4-Cu。根据题干的信息,求出Cu的质量是12.8 g。

CuO-CuSO4-Cu 80 64

x 12.8 g x=16 g

讲评到这题时,笔者邀请该学生把他做这题的思维过程在黑板展现出来。当他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展示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显然,这种讲评方式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之间能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课堂讲评过程中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相关知识及解题的思路,同时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2.4 重视题目的拓展和延伸,发展学生思维

讲评时不能只针对某个错误就题论题,而应该通过典型题目,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和解题思路后,对题目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这样的讲评方式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本试卷第22题为:

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7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110 g 硝酸钾固体,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上述溶液降温到10 ℃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 g。

(3)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 。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有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本题考查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为了拓展题目,讲解第(1)小题时追问学生,70 ℃时形成饱和溶液,需要再加入硝酸钾固体多少克。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阅读溶解度曲线图的能力。为了延伸题目,可以把题目设置为:结合图中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分析和提高获取图表数据能力。通过对题目拓展和延伸的讲评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忌就题论题。

3 试卷讲评后的教学处理

3.1 设计举一反三的针对性训练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是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因为教师详细的讲评,尽管学生掌握了,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阅卷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收集讲评后学生反馈信息,设计针对性的训练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本试卷第20题:

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甲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乙、丙、丁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气反应。丁盐的水溶液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但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乙>丁>丙>甲

解本题时,许多学生不能将题干“丁盐的水溶液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但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转化为“丙金属不能从丁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丁,乙金属可以从丁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丁”。笔者在讲解时用表格的方式对所涉及的反应进行分析比较(见表3),帮助学生形成有序思维习惯。

为了加深对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将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于盐和金属的置换反应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笔者又设计如下题目:

有甲、乙、丙、丁4种金属。只有甲在自然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丁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但可以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这4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乙>丁>丙>甲

通过设计一定量的针对性训练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举一反三。

3.2 适当辅导,强化讲评效果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评得很详细,因为面对的是全班学生,总会有个别学生在某些问题上未理解透切。因此,在课后有必要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彻底帮助学生弄清楚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强化讲评效果和进

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实践和反复总结的做法,通过讲评前的准备工作、讲评中的授课方式和讲评后的教学处理三大方面加强,让学生在试卷讲评课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和有所感悟,提高了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初三化学练习总结范文4

1 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即使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有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2 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3 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又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老师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4 注意概念的即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1石灰乳,2牛奶,3敌敌畏乳油,4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5敌敌畏的酒精溶液,6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7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8食醋,9石灰沙浆,10爆鸣气,11尘土飞扬的空气,12清新的空气,13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5 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初三化学练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三化学;元素化合物;有效复习;复习模式

复习课的立足点不是所有旧知识的重复,要努力把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织成网,不搞题海战术。元素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容易感知,但比较繁杂,容易混淆。针对这些特点,本文探索了这部分知识复习时的教学模式:

一、复习模式之一――板块复习课

以学生归纳知识网络、整理练习为主,教师梳理归纳为辅。主要环节有:

1.梳理交流,明确目标――通过学生交流、展示整理知识框架的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分组合作,展示提升――布置任务,进行练习,讨论展示,互助释疑。

3.穿插巩固,点拨拓展――结合展示情况,对自己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点拨,个别释疑。

4.达标测评――教师以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举例:复习课《盐和化肥》】

第一步,先听写盐的化学式(老师不报具体物质的名称,只报盐的统称,学生演板):

(1)4种钾盐;(2)4种钠盐;(3)4种硝酸盐;(4)3种铵盐。

先不报物质名称,让学生的思维发散,由金属离子想到配什么酸根离子,或由酸根离子想到配什么金属离子,然后应用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订正后由学生归纳出盐的概念。这种操练,有利于化学用语的巩固和盐的概念的再认识。

第二步,继续听写化学式(换一个学生演板,给予适当的化合价要求和名称提示,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5)6种盐酸盐;(6)5种硫酸盐;(7)6种碳酸盐;(8)1种磷酸盐。

通过演板,暴露问题,能让基础更差的学生及时补上,落实好“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盐的俗名、用途等更容易的知识也由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提出问题:这些盐中哪些溶于水?哪些难溶于水?

指导学生查阅溶解性表,边查阅边总结规律;然后复习记忆口诀,检查背诵情况,记住一些重要的盐和碱的溶解性,这将对提高解题能力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也是学生一进入高中马上要学习的“离子反应”的知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第四步,盐的检验和鉴别方法的学法指导。

(1)查阅教材和笔记;(2)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3)写出反应原理。

盐的检验和鉴别方法的学法指导:结束后,学生自己总结要顺利地学好这部分内容,需要具备哪些基础?只有自己体验过的才有深刻印象。

总之,对待教材采取重视基础、回归课本和提高能力相结合,对待学生采取辅尖和扶差相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这种复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容易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模式之二――专题拓展课

这一阶段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学生化学成绩提升一个层次,它既不是板块复习课的简单重复,也不能流于形式,专题的选择要注意几点:

1.专题选择的原则:要注重“精、透、准、难”四字。“精”指内容要精选;“透”指教师要讲透,学生要吃透;“准”指重点、热点方向要准确;“难”指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2.专题选择的特征:要具专一性和针对性。即应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赋予相关内容浓缩而成;又应针对学生在前面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差异、知识点的地位、中考命题的热点来选择专题。比如,针对一些实验设计、实验评价、新信息题等能力题学生无从下手,可以加以总结,对症下药,给学生开设相应的专题,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形成解题思路方法,掌握解题规律。

3.专题的开设方式:要多样化,增强学生新鲜感。专题的讲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先开讲座,并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让学生先做,教师批改后评讲、归纳;也可以由教师选出专题,然后让学生编写讲解要点、提纲和练习;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这样做,在临近中考的气氛中能给学生一些新鲜感、一些“凉”意,增强复习效果。

总之,专题复习课可对板块复习课的复习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三、复习模式之三――试卷讲评课

这种课例,可让学生适应中考要求,提高应试技巧,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提高学业成绩。主要环节有:学生自审分析,互助释疑;教师重点点评,强化拓展;师生互动提问,释疑归纳;达标测评,反思得失。一般以下列内容作为讲评重点:

(1)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对应的知识点;(2)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3)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4)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5)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6)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

一般会以中等生的卷子为依据,讲解他们的失分情况。立足“透”字,一个题决定要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讲透,二要展开,三要有跟踪练习。切忌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的时间,教师利用这个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初三化学练习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复习 研读 学法 指导 自编 训练 反思 发现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就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三化学的复习单靠加班加点、加课时去为学生提供“充足”时间的做法是违反时间运筹的效率原则的。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要提高初三化学复习课效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究《化学中考说明》,把握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化学中考说明》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是最权威的信息资料,其它各种渠道获取的所谓信息都只能作为参考,都必须依照《化学中考说明》进行取舍。认真研究《化学中考说明》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与往年《化学中考说明》比较对照,对不作要求的内容要大胆放弃,对变化后的要求,要思考变化的原因并准确把握变化后的要求;还要注意研究《化学中考说明》后面的样题和题型示例,通过研究例题明确考试内容是怎样通过试题来体现的,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变化都要认真思考。切忌选择一些需用特殊方法才能解答的试题来进行所谓的能力训练。中考往往是从学生身边的化学世界出发,把社会热点、地域文化、生活实际、先进科技、工农业生产与化学知识融为一体,创设真实合理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描述、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所以中考复习时也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教育学生关心科技、关心环境、留心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化学复习教学带着时代气息,注意化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懂得知识对于人类自身和社会进步的价值,从而达到学化学,用化学,爱化学的目的,在中考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复习前制定合理、周密的计划,安排好时间。

每年3月底将进入初中化学总复习阶段,4月到5月中旬是系统复习阶段 ,5月中旬到6月初是专题复习阶段,6月初到中考前是查缺补漏阶段,教师要先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即列出较详细的复习计划,包括时间段、复习内容、复习方法、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检测方法等。另外,还要详细安排各轮复习的子项,最后把的复习计划向学生说明,把教师的复习计划转化成学生复习计划,学生也就很清楚我们复习时间是怎样安排。在整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让整个复习过程十分紧凑,使效率达到最高。

三、精选和自编例题、习题。

选编和自编例题、习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选编“精、新、活、透”的习题,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解题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题有目标性,习题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在练习选择上做到三点:一是“围绕重点集中练”,就是结合所复习知识,围绕重点,及时练习巩固;二是“变换形式灵活练”,就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变换形式,稍加难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三是“新旧结合综合练”,就是将新旧知识结合,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

在讲习题时,要讲透彻,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真正能弄明白这一道题。讲题前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不急于提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把着重点放在如何审题、寻找突破口上,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不就题论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正确的思路恰好是同学们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恰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这样的效果更好。

四、复习紧扣“三点”,加大课堂“思维量”的训练。

紧扣《化学中考说明》找出化学复习的重点、难点(包括疑点和易错点)和考点(包括热点)。

在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课时,一些教师十分注重“面面俱到”,惟恐某些课堂里没讲到的知识点在中考中被考到,在“面面俱到”观念指导下的的初中复习课,往往是教师甲、乙、丙、丁,平铺直叙、口干舌燥地“满堂灌”,满足于“中考考到的知识点我都讲过了!”。这样的看似容量很大的复习课,其“效率”一般很低,是师生双方“两败俱伤”的“弱”课、甚至“废”课。

在初中化学教师在复习时,应把“采用什么措施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什么方法讲清疑点,采用什么手段暴露学生的易错点”做为备课内容的重中之重!那些学生很容易自我消化的、淡而无味的内容就让学生自学。只有这样的课才会增加课堂的思维量,才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实效性。

五、进行学法指导,及时反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法指导在复习阶段尤为重要,而在教学中又最不易把握。因为学习方法或解题方法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练习、琢磨出来的,学生确实感觉有效,并能指导这一类习题的完成。学法指导和落实是帮助提高学生复习效率,提高解题能力,跃出“题海”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针对一定的解题方法选择典型习题,有的习题是为引出方法而练;有的习题是为巩固、应用方法而练。总之,要将方法作为复习课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作用是及时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激起学生间的争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问时要有针对性,例如:区别稀硫酸和稀盐酸是比较简单的习题,就可以专门提问学生水平较低的学生;而稍难的习题就可以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对于水平低的学生,可以只要求说出一种方法;而对于水平高的学生,就可以要求尽可能多的方法。要避免盲目的提问,也要避免过多的齐答。通过有针对性的问答,教师随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使每一个学生有所收获和提高。

六、教学后认真反思和发现

课后反思是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每一节复习课后或下一节复习课上教师都可以利用短暂时间做个小测试,了解学生对这节复习课的掌握程度。此外,教师可以尝试同一复习内容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在不同平行班进行教学,进行行动研究。“教无定法”,复习课更无定法,教师要擅长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逐渐提高教学水平,使复习课的效率达到最高。

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多善于发现,多发现学生在复习中点滴闪光,就会使学生尽可能多点发现,多点创新,就会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