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品德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品德课堂

品德课堂范文1

一、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裁剪的生活情景,凸显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地对教育主题感兴趣。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地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

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地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得更为深刻。《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故事引入: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老师:“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老师: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三、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

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父母关爱我成长》这堂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给爸爸倒一次洗脚水,帮妈妈吹干头发,做做简单的家务等等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去体悟父母的辛劳,从而引发其心灵的震动。另外,加强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同伴的赞赏或评价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在情感上有所感染。

品德课堂范文2

关键词:爱;阳光;思想品德课堂

不怕人生道路上没有阳光,就怕人的心灵里没有爱。

――题记

生活需要阳光,思想品德课堂更需要阳光。笔者从事20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常碰到教学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因为点滴小事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摩擦,导致矛盾激化。如何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之获得一种精神砥柱,产生积极进取之心呢?这是思想品德课堂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堂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纯粹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的心灵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做知识的“中转站”,而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把爱的阳光洒进思想品德课堂,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爱的种子、阳光的种子,让学生学会接受爱,并懂得回报爱、付出爱、传播爱。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思想品德教师通常是被人们认为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教学,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能把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灌注在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消融在自己的思想里,发挥出“移情练意”的效能,就可以使学生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既学到知识,又能增强爱国主义激情,受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育学生学会珍爱亲情

说起亲情,每个人总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流淌,荡起涟漪。然而由于近年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每家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孩子从来不为父母着想,不理解、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有个别的孩子将父母视为“仇人”“压迫者”等。因此,我们有责任教育每一个学生学会爱父母,珍爱亲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

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仁爱之心

雨果说过:“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人。”心地善良的人无时不在撒播阳光和甘露,医治人们心灵和肉体的创伤,与善良的人交往接触,心灵得到了洗礼,智慧得到了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胸襟变得更加宽广。

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的母亲。作为地球村的公民,应该自觉行动,保护环境,尽职尽责。然而我们的一些学生由于文明习惯的缺失,乱丢垃圾、践踏草坪、攀折花木,漠视身边美好的自然景观。作为一个思想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之重大,有义务去教导学生热爱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万物生灵。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上就要特别突出环境保护及关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

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每当回忆起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到的这段话时,我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和震撼,并有意把它引用到我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品德课堂范文3

纵观很多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课堂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规则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训练,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那么,如何让品德课堂充满生活味,体现“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呢?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品德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因此,教育内容当然要来源于生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足够的学习欲望,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门生活的实践课。

一、挖掘教学文本,走进生活

品德教材中的故事和图片全是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并不具有地方性特色,因此,我们不能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环境等情况,充分挖掘源于生活的素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整合,将学生可感知、体验和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材料融入备课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思想品德学习的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味,从而感受品德课的趣味与价值。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中的一个话题“小小丰收会”时,课前,教师动员学生小组合作,从不同途径去寻找秋天的收获物品,使学生感受到,品德课的知识可以通过到生活中去寻找、去获得。

又如,教学《走进大工厂》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删去教材中去彩印厂参观的部分,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通过考察工厂,引导学生了解代表工厂特点的第一手资料。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再通过课堂教学,更能体会到工厂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就地取材挖掘教学文本,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学得更加兴致盎然。

二、组织多种活动,融入生活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中而从听课和读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与其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和尚念经般地背诵一条条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或者听教师说教,不如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真切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久而久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就能用已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活动源于生活,只有融入生活的品德课才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接地气,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如,在教学《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被陌生人搭讪的情景,然后随故事发展进行活动探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应对被人跟踪、如何报警、怎样拨打110等问题都很自然地联系在这一节课的情景中。如此创设生活情景,模拟现实场景,把学生带进生活中,融入生活里,一定能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走近残疾人》一课主要向学生展示了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与遇到的许多困难,旨在通过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对于肢体健全的学生来说,是无法体会到残疾人的难处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项游戏活动――独臂穿脱衣。要求学生假设自己失去一只胳膊,切身体验用一只胳膊穿、脱衣服的全过程,然后谈谈体验到的感受。之后,笔者让学生每天轮流帮助班上腿脚不便的小夕同学上下楼梯。通过这一系列的体验、实践活动,增进了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同情、尊重与关爱,用实际行动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呈现生活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利用教学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活动情境等,将生活与教学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变得趣味盎然,而不是死水般的沉闷。

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家乡》一课时,针对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搜集大量的家乡资料,并做成课件带到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将家乡的风俗地貌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一饱眼福,更加激发起他们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根据需要,教师穿插讲解了耳熟能详的家乡民间故事,如“哑巴皇帝与君山的传说”“东澳牛山岛的传说”“时来运转与孝父的传说”等等。当把家乡的美丽景物与故事相连时,学生的眼中不只是静止的美景,而是一个个有故事、会说话的景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借助教师的深层引导和激发,学生透过故事看到更深远的东西,提升道德认知,培养了道德品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再是一成不变,了无生趣的了。

在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调查、拍摄平潭的特色产品、特色小吃,如,茹粉结、天长地久、八珍炒糕、各种海鲜等。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人制作一种家乡美食带到课堂上,以开展“家乡特产知多少”知识竞赛、“家乡特色美食节”活动,让学生深刻了解并感受到家乡独特的传统文化。

品德课堂范文4

关键词:回归;原点;教育;幸福

一位教育名家曾经说过:“教育,让学生今天幸福地生活,为了明天生活得幸福。”对于这句话,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每一次轻声朗读,我都有一种这样的理解,那就是要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回归到教育的原点: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一句话:追求幸福的教育生活。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一个幸福的过程、一次快乐的“旅行”。品德课堂,作为小学生道德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门功课,该如何回归到原点,享受幸福?下面我结合平常的品德教育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回归教育原点――教师需要平静的心态

回归教育原点,需要教师良好的心态。在当今喧嚣的时代中,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信仰都悄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我想答案只有一个:教育需要沉静的心态,教育需要有一颗执著的心,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品德教师大都是兼职教师,平时的重头工作要么是语文,要么是数学,因此很难有较大的精力来投入到品德教学中,没有重视这门学科的教学。很多教师拿着教材和备课本去上课时,才发现教学内容需要作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准备。缺乏精心的准备,学生说不出来,不能配合老师,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这种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完全相反的本末倒置的课堂,当然是乏味的。好不容易教完后,就当是一课教完了。其实,一课时教完后,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因此,作为一个品德教师,应该抛弃这种夹着一本教材一本备课本教书的简单方式,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新理念,遵循新课程标准,在沉静的心态中,运用智慧,创新品德教学,为学生的品德发展,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回归教育原点――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品德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因此,对品德课程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让品德教学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在品德课堂上,教师应作为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始终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听学生倾诉。教师要制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是需要欣赏、鼓励的,教师要充分调动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赞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鼓起他们前进的勇气。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平等交流,特别是为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嫌我烦,嫌我做得不好,那我就不做呗!”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我把品德书拿出来给奶奶看。”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在教学时,教师是一个精心的指导者、热情的合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海纳百川的解题者,一个具有慧眼的有心人。在上品德课时,我始终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听学生倾诉,听他们告诉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想:教师要制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当学生有疑问时,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孩子们的疑问,激发他们进行探究的热情,鼓起他们前进的勇气。

有一次,我在教学一年级《我掉了一颗牙》时,让学生张开嘴巴,互相观察,发现一年级的一个小朋友生了颗重叠牙,放学时,我专门找到长重叠牙的小朋友的家长,告诉他孩子生了重叠牙,请她赶快带孩子上医院去。家长很感激,说工作很忙,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牙齿,表示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品德发展,也要关心学生的身体成长,一切为了学生。

三、回归教育原点――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记得我小时候,老师们都是让我们尽情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从不布置超多的作业,而我们也学得非常好,在各种活动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现在想来,真的非常感谢那时候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空间,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明理。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所追寻的理念。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明理,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学会做人。

小学品德教学不应“封闭”,在课堂中,满足于“照本宣科”是不行的,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应该越出课堂,延伸到广阔的教材之外,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寓学科知识于实践之中,这样对巩固课内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儿童各自的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这样真正做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把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学得更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让孩子亲身做一做,胜过一切空洞的教育。因为在亲自动手动嘴动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感受、判断、识别能力乃至收获、教训是非同一般的,是深刻的。

如,学习《我想要我能要》(三年级上册13课)一课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放学后与家长一起去购物。由学生自己选购物品,学着付钱,并计算找零头。学习《快乐的邻里生活》(三年级下册3课)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邻居家做客,学会与邻居交往,学会怎样与邻居交谈,谈历史、谈时事、谈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邻居家的孩子开展各种各样有益的活动。学习《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二年级下册4课)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看电视,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当学生看到电视中提到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时,便会很自然地回忆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节目。特别是学生第二天上学时把从电视中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讲给别的同学听的时候,这种家庭作业的意义就愈加明显了。

像这类作业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放在课后。教师要把握好教材,适时地布置作业,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不要因为担心完不成功课而不准看电视,不要因为担心看了电视而完不成作业,适当地释放孩子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回归教育原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

我很崇拜朱永新教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改革家。他主张:“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记得一个孩子在周记中写了篇作文,题目是《妈妈,请还给我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想我们老师也要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我的观点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邻里生活,因此邻里之间的生活,邻里之间的活动,邻里之间的矛盾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搬到了品德课堂上,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如:

片段一: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

在教学时,同学们都谈到了在春节里和小伙伴愉快地玩耍的情景,有的说和小伙伴一起玩鞭炮;有的说和小伙伴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有的说和小伙伴一起烧烤,有的说和小伙伴一起打游戏……总之,寒假成了小伙伴之间共同成长的欢乐时刻。在这一课中,课堂成了学生们叙旧的场所,畅谈欢乐的场所,再现生活的场所。

片段二:教学《关于邻居的活动》

我事先让学生进行调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

通过学生的调查,发现邻居做的事情大致有以下几点:

1.喜欢在一起晒晒太阳,吃吃东西,聊聊天。

2.一起逛街,出去旅游。

3.一起打牌,搓麻将。

4.下象棋,打羽毛球,跳舞。

5.一起吃饭、喝酒。

……

让学生模拟邻居平时喜欢做的,在课堂上也来做一做,有的下棋,有的阅读,有的跑步,有的跳舞,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有时候,教师放纵一回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得好:“儿童是有个性的,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课堂上,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说、去想、去看,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心动”。我善于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出发,找出课文中的观点与学生道德体验的结合点,巧妙组织教学活动,深化教学效果。

品德课堂范文5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价值引领;反面素材;道德建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2

2016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品德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确保课堂教学传递正能量。要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特别是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偏差及时释疑解惑,正确引导,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阶段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不断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并在实践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践中,多数品德课教师都非常注重价值引领,但是,一些课堂生活片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推敲。

一、正面示范,引领积极的价值追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鲁洁教授指出,课程以儿童现实的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是儿童生活的锤炼。[1]品德课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更要慎重使用反面素材,用精心锤炼的生活素材,引领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片断1]

在教学“平安走天下”(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连续播放了几段视频,展示了一些行人和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并呈现了几段车祸的真实现场。场景颇为惨烈,甚至有些血腥。不少学生捂住眼睛不敢看,有的甚至当场尖叫起来……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选取的素材固然能带给学生极大震撼,让学生深刻认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但是,难免会给儿童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对于小学生而言,认识交通标志,明白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意义,并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才更加重要。同时,儿童处于学习、生长、模仿阶段,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但是非判断能力低。[2]课堂仅呈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无法带给孩子正面的示范引领。教师在使用反面素材时要进行精心的加工处理,如删除血腥的镜头或细节,也可将视频改为静止的图画,并配以背景音乐和文字解说,避免带给孩子不良影响。同时要加强正面示范,如引导儿童模拟交通路口等场景,开展文明过马路等体验活动,让孩子学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随着回归生活理念的深入推进,许多品德课教师认为,如果课堂只呈现生活美好的一面,不利于孩子正确认识社会,实现社会性发展。诸如环保、、诚信等主题教学,恰当运用反面素材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然而,反面素材往往反映了社会生活中诸如暴力、违法违规等现象,具有超常、新奇等特点,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冲击力。这要求教师精心锤炼生活素材,注重正面示范,以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引领学生过积极、愉快的生活。

二、及时矫正,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

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目标。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并充满价值冲突,难免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困惑和价值误区。品德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和价值误区,引领学生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学片断2]

在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人们”(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先播放视频:校保洁员阿姨一天的劳动;之后,展开讨论。

师:看了这段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1:保洁员阿姨起早摸黑,工作太辛苦了。

生2:因为有了保洁员阿姨的劳动,我们的学校才更加整洁美丽。

生3:保洁员阿姨是很辛苦,但她也是为了赚钱才这么做的。

生4:我们不能再随地乱扔垃圾了,要尊重他们的劳动。

……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成果。

上述教学片段中,课堂上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保洁员阿姨是为了赚钱才这么做的”。这明显与本课教学的价值目标发生了偏差,亟需教师的引导。此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与保洁员阿姨的日常交往场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而保洁员阿姨起早贪黑地劳动就是为了钱吗?”“保洁员阿姨的辛勤劳动,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孩子们在讨论中自然会认识到,多数人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用平凡的劳动赚钱生活,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劳动者,劳动最光荣。面对价值多元的社会,我们要引导儿童逐渐形成并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学会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三、引领践行,促进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课程逻辑伴随着学生认知活动和半径的扩大,内容呈现出从个人到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的同心圆模式。[2]品德课教学应遵循这一逻辑,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实现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教学片断3]

在教学“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制作了动画视频“丁冬进城记”。播放视频后,展开讨论:

师:丁冬初次进城,遇到了很多交通问题,谁愿意为丁冬解惑呢?

(学生就丁冬不解的问题纷纷举手回答)

师:如果丁冬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会怎样?

(学生再次展开讨论)

师: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接下来,我们一起做安全警示卡吧!

……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将教材内容加工成动画视频,有利于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制作安全警示卡,则能帮助学生熟悉交通标志。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否真正运用本课所学交通安全知识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譬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讲述自己每天常规的上下学路线;并制作简图,画出遇到的交通标志;讲一讲这些交通标志的涵义等。由此,让学生勾画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安全场景,解决可能遇到的交通问题。这样的教学必将指引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遵守交通规则,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鲁洁教授指出:“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3]可见,回归生活的最大意义在于引领儿童的生活,服务儿童的道德成长。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是知行统一的过程,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认知,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由此形成的价值观才具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N].中国教育报,2002-9-10(3).

[2]徐静.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小学品德课堂[J].中小学德育,2014(12):31.

品德课堂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119-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的重心都已逐步从传授知识向提高能力、培养素质转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比较封闭,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相适应是思想品德教师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就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堂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灵活选用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进行“教师说,学生听”的单向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教学过程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使学生失去了展现自我、提升个人素质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教师应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如问题教学法、自我发现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从众与自主》时,笔者从“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这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巧妙设置问题并让学生展开讨论。笔者先描述了一个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现象: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某同学一开始并没有举手,但当他发现前后左右的同学都举手时,自己也慌忙举起了手。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该同学的举动反映了他的一种什么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这样的心理呢?接着,笔者请学生先回想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再举出一个反映从众现象的实例,并试着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从众的现象。此类话题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在生活中发生的不当从众现象,如起哄、盲目追求时尚等。学生们深有感触地交流自己的见闻,大家相互讨论,交换想法,发现了不少以前自己不曾注意到的从众行为,同时也意识到应时常提醒自己,自觉抵制来自多数人的不合理的意见,自主做出并坚持正确的选择。这样教学,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以学法为中心,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寻,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展所学知识,同时,在活跃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宽广,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想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必须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链接起来。教师应让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同时教师自己也应以开放的心态,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大课堂相结合,鼓励学生将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这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非常好的方式。

例如,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哭泣的自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开放的生活化任务:对本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搜集与资源匮乏、环境被严重污染有关的数据和信息,整理自己在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包括文字、数据、图片等)。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有了深刻的体验,其环境保护意识被自然地激发出来。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可选择性的开放式的作业:①对自己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②搜集有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办手抄报。这样教学,使学生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不仅拓展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为学生落实环保行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动态把握生成的教学过程

遵循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一定完全只按备课时的预设执行。教师应有意识地接受、开发和利用开放的新经验,动态把握生成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案在执行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有一定的弹性。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经验、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其个性和兴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课前预设不可能那么全面。二是在授课时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地对预设进行调整和变化,给动态的生成留出一定的空间。很多时候,课堂的精彩是在灵活捕捉和利用不经意间发生的意外状况的情况下出现的。当这样的教学契机出现时,教师应机智地调整预设,分配出适当的时间以实现课堂的生成,可以在课后再对预设教案进行反思、整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