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蒙汉双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1
关键词:双语教学;民族文化;蒙汉兼通;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96-02
呼伦贝尔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巍巍兴安岭和辽阔的大草原培育了许多创造过辉煌历史的英雄民族,被称之为中国北方天然民族博物馆。随着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获得“全国最佳民族风情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大型系列文化旅游片中的《一生要去的66个地方》之一、“最大的生态旅游城市”、“绿色净土,北国碧绿”等令人陶醉的殊荣,以及呼伦贝尔市实施的“美丽与发展共赢”战略,对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呼伦贝尔学院理所当然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承、研究、丰富、发展民族文化,是呼伦贝尔学院的历史使命,是高校职能赋予呼院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呼伦贝尔学院把着力点放在特色办学,重视民族教育,切实加强蒙汉双语教学、加强技能实训,传承民族文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统一思想,理清了“以人为本,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突出特色,服务地方”为办学理念,突出地域特色,走特色办学之路。
一、抓好蒙汉双语教学,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呼伦贝尔学院(以下简称呼院)立足学院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积极招收蒙语授课学生,鼓励少数民族教师使用蒙文蒙语进行教学、科研、交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输送“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呼院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办学功能,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目前,蒙语授课学生有1800多人,约占在校生的16%,分布在以蒙古语言文学学院为主的12个院系中,学科专业涵盖了文、史、理、工、法、教育、艺术等七大学科门类;学院大力加强了蒙语授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5个;蒙语授课学生采取了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以蒙语授课为主,汉语授课为辅,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现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双语授课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适应从蒙语授课过渡为蒙汉双语授课的模式,提高了学生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学院面向全院蒙语授课学生,开设了大学蒙古语文、蒙文书法鉴赏等公共课程和蒙语演讲、蒙文书法、民族民间舞蹈等技能训练课程,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蒙汉兼通”和在民族地区工作的能力。
呼院升本以来不断的强化蒙语教学管理工作,组建了学院级蒙语授课教学督导组,教务处增设了蒙语教学管理科,制定了《呼伦贝尔学院蒙语授课教学管理规程(试行)》和《蒙语教学质量标准》,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要求。同时,学院执行蒙语授课学生学费减免20%,蒙语授课教师课时津贴高10%等倾斜政策和鼓励措施,激发了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蒙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汉语普通话测试都能够达到三甲或二乙以上的水平,顺利拿到普通话等级证书。2007~2011年的五届毕业生中,蒙语授课毕业生1860人,其中本科生1338人,由于毕业生“蒙汉兼通”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深受民族地区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赞誉。2010年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国际母语日活动”开幕式上,呼院作了以《加强蒙汉双语教学,努力传承民族文化》为题的典型发言,介绍呼院蒙汉双语教学经验,受到高度评价。呼院培养输送的少数民族人才,已成为自治区民族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对祖国边疆安定、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高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力的竞争,大学文化是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动因。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精心培育以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为品牌的校园文化,以艺术节、运动会、风采展演、文艺演出、高雅艺术、摄影展、美术展、书法展和各类竞赛为载体,凸显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如学生歌手“金马镫组合”的音乐表演、学生蒙古族长调歌曲演唱、蒙语演讲、蒙文书法和民族民间舞蹈等方面的音乐表演,对弘扬高雅艺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呼院把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民间广场舞提升为公共艺术课,正式纳入公共艺术技能课程,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课,为2学分。如今,民族民间广场舞已成为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的品牌传承项目,人人会跳民族民间广场舞,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近十多年来,特别是2003年呼伦贝尔学院晋升本科院校以来,以推广普及民族民间广场舞为载体,训练学生公共艺术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共建和谐校园,使学好民族民间广场舞成为一项集德育、美育、体育于一体的常态活动,民族民间广场舞的训练、比赛、表演等活动贯穿于每届学生四年的校园生活,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呼伦贝尔,建设呼伦贝尔的思想感情。
三、依托地缘优势,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呼伦贝尔地区拥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4个民族乡。生活在这里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焕发着勃勃生机,他们以其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使五彩呼伦贝尔的人文景观变得更加具有魅力和吸引力,他们谱写的壮丽篇章令当今呼伦贝尔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呼院依托地理环境的独特和民族特色的浓郁,邀请诸多的国内外专家教授,举办社会名家讲坛,促进了交流与合作,神圣的呼伦贝尔为呼院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活动,走特色办学道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
呼院现有蒙语授课教师124人,占专任教师的18%,其中教授27人、博士8人,其中,9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的进行蒙汉双语教学;呼院蒙语授课教师,在呼伦贝尔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各民族教师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呼伦贝尔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三少”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与民族艺术等方面享有盛誉。近年来,蒙语授课教师发表蒙文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正式出版蒙文教材18部,其中,高校蒙文通用教材14部,已列项编写高校通用蒙文教材5部,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有《蒙兀人》、《古代巴尔虎部族》、《巴尔虎蒙古史》等10多部学术专著,创作草原蒙语歌曲400多首,其中60首被选入呼伦贝尔草原蒙语创作歌选,“牧民的幸福”和“月夜”等歌曲,广泛传唱于国内外。
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蒙语授课教师获准主持国家级社科资助项目6项。分别为:中俄蒙哈穆尼堪鄂温克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达斡尔族乌钦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中世纪蒙古文佛教文献综合研究;鄂温克语与蒙古语语音及语法范畴比较研究;蒙古草原古代游牧民族豁脱文化研究;18~20世纪初北部蒙古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与游牧经济等6项。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2
学校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提升实践创新”的原则,设置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贯通、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了四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平台;两大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学校目前蒙汉双语授课专业有经济、管理、法学三大类,具体学分分配见表2。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生态文明与健康人格的培育,有利于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本科教学建设实践
(一)专业建设学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改造传统专业,扶持做强优势专业,保护巩固基础专业,稳步发展新兴专业,经过持续努力,我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1年底,我校有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5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金融学、旅游管理2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获准建设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16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二)课程建设为适应社会需求与教学要求,我校在课程建设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删除重复,加强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2011年,开课总量2500门左右,其中双语(英汉双语、蒙汉双语)授课课程100门左右,课程资源上网达到100门左右,实践教学课程68门。2011年,资产评估、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财务会计(高职课程)等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截至2011年底,学校有27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2门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0门课程入选院(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形成了院级、校级、自治区级三个层次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格局。目前《会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也做了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采取“3+X”的模式,公共英语教学采用了分级教学,在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个性发展模块。
(三)教材建设学校一贯重视以专业发展带动教材内容更新,以教学改革促进教材体系优化。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支持出版教材265部,其中蒙汉双语教材10余部。引进了一批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包含系列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仪器手册、设计应用资料、设计应用方案、工具软件、电子书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全校2000多门课程中选用国家、部省、校级规划教材约70%以上,选用近五年出版的新教材90%以上。对内容更新速度快的课程,自编教材讲义200多部,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还特别重视民族财经教材的编写工作,如2011年,金融学院有5部教材获得教育部蒙文统编教材计划资助。
(四)实践教学学校重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融会贯通,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创业创新实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业务处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和个性化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得到培养。学校还重点建设了46门实验课程,并进一步加强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管理,建立毕业论文的奖励制度和“防抄袭系统”。为进一步推进民族班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民族班学生外语水平,初步建成了少数民族多语种资源库、少数民族汉语、英语语言训练中心。
(五)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创新创业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有关系统知识。通过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相关专业课授课中的有关案例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多次聘请学校毕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以他们工作和创业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工作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受益匪浅。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体事例如表3所示。
(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近年来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一方面出台了诸如奖励考研、高薪聘用等一系列培养、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柔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机制,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2011年,会计学、市场营销学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2011年,学校还积极开展校内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活动,组织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加强蒙汉双语民族财经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七)国际合作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蒙古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与合作院校的交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办学途径,学校自2008年开始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招收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及会计学等五个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见图1)。
(八)校园文化建设在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艺术及学术修养。1.大学生读书活动积极贯彻执行《内蒙古财经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读书活动,实行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提升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读书活动列入学生必修学分,并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方案要求,从2008级学生起,向学生推荐100部经典著作,开展大学生读书活动,并将读书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且为必修学分。学生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精选书目,精读书目要撰写读书报告,由指定教师进行批阅,成绩全部合格者,取得2个学分。2.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热爱内蒙古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四届“呼思乐”杯蒙语授课班学生基础知识竞赛,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二届“草原雄鹰”搏克大赛,举办了第三届“奥奇杯”蒙古族民歌大赛,举办了“天骄之声,唱响校园”蒙古族长调走进大学系列音乐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广大学生倍加珍惜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3.学生社团活动本着“学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文艺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的思路,调整了学生社团布局结构和规模。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42个,各社团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亮点活动。社团联合会先后举办了“回忆四季放飞梦想”为主题的2011年毕业生歌会、社团联合会第二届体育节、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六届电影节、社团联谊晚会等大型活动。萱原文学社举办的“学满萱原文扬财院”文学知识竞赛活动、星探天文社举办的“天宫一号”学术讲座活动、飓风话剧团举办的“放飞青想,展现话剧魅力”主题汇报演出、爱心社的“爱心之旅”、马头琴协会的专场报告演出等活动都取得了成功。
三、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厅学分制改革会议精神以及《内蒙古财经学院教育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深化学分制管理改革工作。通过到区内、外兄弟院校调研,广泛汲取学分制改革经验,已形成《内蒙古财经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草稿)》,成立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本科生专业分流办法,在2010级本科学生中实施“2+6”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针对本科三批学生招生范围仅限管理学学科门类现状,制定《内蒙古财经学院全日制本科三批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暂行)》;在财政税务学院推行“双证”、“双专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重新修订双学士学位管理条例,把双学士学位教育与副修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4个自治区级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会计实验室;1个联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学院3S联合实验室;3个校级实验室:语言训练中心、民族语言训练中心、职业学院教学实验中心;1个资源库:多语种经济管理资源库。此外,还有各学院实验室如测量工程实验室、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实验室、网络模拟审判实训室等等,还建设了大量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学校特别重视“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1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心围绕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细致地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活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入研究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教育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明确了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即搭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运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经济现象分析、业务过程仿真模拟的虚拟实验环境。构建起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初步完成了与实验教学目标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管理等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和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积极采取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经费资助等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更新观念,主动探索、研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共立项校级教育教学项目58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45项。在研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子课题。从多学科视角,结合实践,逐步开展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我校已有多项民族财经教育立项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地区民族财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1年学校又有10项校级民族教育课题立项。组织相关教师继续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从预科生培养、管理与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民族班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民族班和预科班基础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加强与西部地区财经类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学习其民族财经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加强对这些院校的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财经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针对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的更多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使我校民族教育教学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推进。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着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着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4
(安徽新华学院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从实验教师队伍、实验分级、实验学时、录像和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绿色和环保实验、实验评价方式七个方面论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必要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上落实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4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着力点,要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1].《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与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实验主要包括对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与鉴定等内容[2].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我国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实验设备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地方新办本科院校,使药学课程实验存在较大的现实难题,主要表现在:实验学时偏少,项目较少;实验分组人数较多,学生实验技能锻炼机会少;实验开放时间短,学生仅靠教学时间难以得到有效训练,效果不理想;实验成绩评价单一,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实验项目单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试剂没有建立或实施回收制度,易造成环境污染等.因此,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充分挖掘高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责任.
另外,传统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依靠教师对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详细讲述,由学生被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生“照方抓药”,没有体验到对一个事物进行自我探索,最终领悟真理的自我感受,久而久之,厌学情绪油然而生.在匆匆忙忙的2-3学时实验教学中,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做的是什么,实验结束一哄而散,学生之间没有交流和总结,这种做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实验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1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
通过增加《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师,提升教师职称和学历,提高实验教学的软件水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引入多功能反应釜、中试旋转蒸发仪器、微滤-超滤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仪等设备,提升中试实验和创新实验的水平和层次[3],强化应用性设备使用训练强度.
2 增加实验学时,保证实验锻炼效果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院已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实验学时进行了大幅度修订,从原来的18学时增加到30学时,这对促进学生充分掌握实验技能,对进一步开设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奠定了基础,也可以为适当增加实验难度提供了学时保障.
3 实行实验分级安排制度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实验课时间需要化零为整,因为过度分散的时间不利于实验的开展,必然导致如下问题:(1)药物提取、分离的时间可能不够,学生易产生急躁和紧张情绪;(2)每次实验间隔时间可能1-2天,也可能1-2周,如果赶上放假,有可能2-3周,学生的积极性被耗损掉,对整个实验没有系统化和整体化观念.(3)由于产物放置时间过长,产生变性或变质后,学生易产生挫折感,对科学、严谨精神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需要延长单次实验时间,把一次药物化学实验改为一天或半天[4].
实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实验模式,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初级实验先进行1-2人的验证性实验,中级实验进行3-4人的综合性实验,高级实验实行4-5人的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按传统模式进行,注重训练动手能力,以教师指导为主.中级和高级实验摒弃传统的固定时间、固定实验室、固定实验项目制度,实现小组完成,个人参与项目,要求学生查阅多种数据库(如Sciencedirect、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动手采集药材,进行预实验,确定一种药物的提取、分离路线及鉴定实验方案[5],最终要上交实验产品和详细研究报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上交产品纯度和检测报告,用此报告代替传统的实验报告作为评定成绩的标准.例如将“黄柏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分离与检识”和“槐花米中芸香苷的提取及槲皮素的制备与检识”两个实验由综合性实验上升为自主设计性实验,可明显发现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所展现的理性思维的闪光点[6].
4 拍摄实验教学录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拍摄实验教学录像可作为共享资源,可作为学生实验前的演示材料,也可以强化教师对教学的自我反思[7].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S连续动作示意图片,flash动画及录像演示等手段,将抽象的实验操作、文字性操作规范转变为可视化记忆,可明显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8].例如超声、微波、超声波、超临界流体萃取、高速逆流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是现代常用的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离子交换树脂、葡聚糖凝胶色谱、聚酰胺柱色谱是经典的分离材料,红外光谱、磁共振、圆二色谱是天然产物结构鉴定过程中常用的手段[9],由于仪器设备昂贵,种类较多,本科学生一一体验并不现实,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录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学生体验较直观的感受.
5 努力开展双语教学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交流与合作会日益频繁,跨国制药巨头纷纷在国内办厂,精通专业英语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指运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技术,构建适应国际专业学术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实现同步提高[10].
英文文献调研和双语教材编写是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支撑.例如在实验中结合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Tetrahedron,Chem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等专业期刊中论文进行讲解,学习专业词汇,把握国际研究方向.本教研室编写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双语教材已被遴选为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教材.
6 灌输绿色、环保实验理念
制药企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导致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重视绿色化学思想要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中进行点点滴滴的积累和熏陶.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特别是中试实验,实验原料用量大,有机溶剂无法集中回收、反应产生废气废液等情况,污染环境,提高了实验成本高、能耗,严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学观念[11].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实现绿色、环保的理念有助于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从原料到实验方案的“绿色化”涉及到诸多方面,主要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开展:(1)引进仿真软件或者拍摄多媒体教学录像,对简单实验进行计算机模拟操作或视频体验教学.(2)微型化学实验就是在微型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为常规的十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用量比相应的常规实验节省90%左右.(3)实行试剂取代制度,严格控制剧毒试剂或药物的使用[12-14].
7 改革实验评价方式
改革传统的“一张实验报告定成绩”方式,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以抄袭应付.要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人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又要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实验的评价要实行多元化标准,比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理论功底较好,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的学生撰写报告的能力较强等等.可根据开放性实验项目,要求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的能力情况和爱好,做相关的工作,也是个人能力展现的机会.同时,也要将产品设计、合成效果、产品纯度、结构检测等相关文件作为其评定成绩的依据.为了鼓励学生兴趣和扩大该课程的影响力,可将本实验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适当拓展,允许学生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提前完成毕业论文研究工作.
8 总结
《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由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改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一两堂实验课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断的实验训练,这就需要在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的基础上,以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才能真正达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世亮,黄志纾,陈宝.全程自主设计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J].药学教育,2011,27(5):51-53.
〔2〕胡聪,张书锋,屈磊,等.比较模式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93-93.
〔3〕翁裕鑫,陈湘宏,宋青云.天然药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1):64-65.
〔4〕王全,李术娜,郭云霞,等.药物化学课题式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2):231-234.
〔5〕杨怀瑾.项目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9,25(6):48-50.
〔6〕康文艺,王金梅,关爱民,等.自主设计法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1,27(3):55-57.
〔7〕刘娜,郑灿辉,周有骏,等.药物化学课堂录像摄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2-113.
〔8〕孟永海,翟春梅,杨炳友,等.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研究在药学类专业教学、科研中的探索和实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185-185.
〔9〕徐秀泉,汤建,夏国华.多媒体技术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9):102-103.
〔10〕李捷,张蒙,毕琳琳,等.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1):71-72.
〔11〕胡湘南,陈捷,徐启贵,等.当代绿色合成理念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61-364.
〔12〕孙铁民,王宏亮,谢集照,等.绿色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8,38(4):1-6.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5
关键词:翻译转换 层次转换 范畴转换 《带家具的出租房》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快速发展的语言学的影响,西方学界兴起了以语言学为导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的翻译转换理论即是翻译转换研究理论的代表理论之一。卡特福德构建的翻译转换理论建立在韩礼德和弗思提出的语言学层次和范畴的基础之上。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市面上文学作品的译作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我们从语言学角度,包括词汇、语义和句法等方面,评判译作提供了新思路。虽然这一翻译转换理论由于其忽略非语言因素而遭受批判,但是它确可作为一种系统且客观的方式去解读文学翻译中发生的转换现象。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和解释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带家具的出租房》中译本中发生的翻译转换,以求为今后的作品翻译提供参考。
一、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是指从原语到目的语偏离形式的对应(departures from formal correspondence),然后在不同的级阶(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上发生转换的行为。卡特福德对范畴转换设定了两个条件:转换发生时,原语和目的语处于同一个语言层次;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确有某种程度的形式对应(卡特福德,1991:88~89)。范畴转换作为区分形式对应的主要依据,有四种分类: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词类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a-system shifts)。本文着重关注前三类转换。
(一)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是翻译转换中最常出现的范畴转换,它可以发生在所有的等级上。汉英对客观世界反映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发生结构转换的最重要原因。英语思维方式在句式上的表现为“主+谓+宾+状”,而汉语思维方式在句式上的表现为“主+状+谓+宾”(严魁,2013:118)。例如,英:我做了某事,在某人的帮助下;汉:我在某人的帮助下做了某事。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结构转换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相互转换、主语突出和主题突出的相互转换、物作主语和人作主语的相互转换、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相互转换。
1.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相互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中肯定句和否定句表达方式的不同,在英译汉过程中,英语中具有否定含义的词汇、短语或是句子常被译为对应的汉语中具有肯定含义的词汇、短语或句子,反之亦然。
(1)It’s a nice room.It ain’t often vacant.(第182页)
房间很不错吧,一直有人住着。
在例(1)中,“not”的使用强调了否定含义,但在译文中,却转换成了肯定含义。如果例句遵照原文的句子形式进行直译,译文为:“房间不是经常空着的。”这一译文显得十分不自然,“不是”“经常”和“空着”的组合搭配显得累赘绕口,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译者放弃了原文的语言特点,将目标语由否定思维的方式转为肯定思维的方式。
2.主语突出和主题突出的相互转换
经过对汉英语言的对比研究,汉语被认定为主题突出语言,而英语为主语突出语言。在汉语中,名词、名词词组、介词短语、动词等都能充当一个句子的主语,但是在英语中,除了在一些命令句中,名词或名词短语作为主语是必不可缺的。
总体来看,英语是一种主从结构语言,它使用各种连接词和连接方式来构成一个句子。汉语却是一种并列结构句子,主要通过内在逻辑来构成句子,所以抓住句子的中心非常重要。
(2)Do you have many theatrical people rooming here?(第184页)
许多剧团演员在这里租过房子?
在例(2)中,译者在译文中略去了“Do you have”的翻译。译者考虑到汉英语言主题突出和主语突出方面的区别,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突出了是否有“theatrical people”(剧团演员)租过房子这一主题。如果保留英语语言主语突出的句式结构特点,译文为:“你有许多剧团演员在这里住过房子吗?”虽然这一翻译不会造成汉语读者理解句义方面的歧义,但是保留“Do you have”(你有)这一主谓形式的翻译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相互转换
语态属于语法范畴,汉英两种语言在使用语态的频率上大有不同。Mona Baker指出,被动语态在英语中使用频度非常高(转引自李春蕾,2007:28)。而在对应的英译汉句子中更倾向于使用主动语态。学者刘宓庆对汉英双语使用主动和被动语态的情况作了如下阐释:a.文化:在汉语中,被动语态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语气,被动语态的使用常常让人们联想到不幸的事;而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有时仅仅是为了保证句子的整齐和连贯。b.实用:在汉语中,为了表示被动含义,除了“被字句”外,需要使用如“让”“受”“遭”“蒙”等虚词来构成句子;而在英语中,存在特定的语法使句子由主动变为被动,即“be动词+动词分词”的形式。汉英两种语言在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上差异巨大。c.习惯:汉英双语由于长期的习惯积累,在某些表达上会形成语言的惯用语。打破这一习惯很容易造成语言表达上的不自然。(转引自李春蕾,2007:28)
(3)The furniture was chipped and bruised;the couch,distorted by bursting springs,seemed a horrible monster that had been slain during the stress of some grotesque convulsion.
家具伤痕累累,像是有人蓄意乱砍乱凿;长沙发上失去弹性的弹簧凸了出来,让沙发完全变形,活像一只正在宰杀的动物,痛苦地抽搐着。(第188页)
在例(3)中,“chipped”“distorted”和“slain”通过语法规则的使用表达了被动含义,施动者分别是“people(省略)”“bursting springs”“people(省略)”。但在译文中,译者将其转换成了主动语态,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得非常普遍,但有时仅仅是为了保持句子结构的整齐。如在例(3)中,“chipped”“bruised”“distorted”“seemed”都使用了过去分词的形式,使用被动语态使句子结构整齐。但是在汉语表达中,被动句使用频率远低于其在英语表达中的频率,且多个被动句在同一句子中集中出现打破了汉语的习惯用法。
二、词类转换
卡特福德根据韩礼德的方法将“类别”定义为:根据其在相邻高一级单位结构中的作用而划分的特定单位成分的组合(1991:91)。当译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就会发生类别转换。汉英分属不同的语系,造成了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找不出完全对等的词汇或是表达方式。所以为了准确传达意义,进行词类转换是非常有必要的。
(4)...unable to perceive that she was there beside,around,against,within,above him,clinging to him,wooing him,calling him so poignantly through the finer senses that even his grosser ones became cognizant of the wall.
他企图找到蛛丝马迹,证明她就在这里,在他的身边,拥抱着他,依偎着他;她就在他的心里,在他的头顶,通过极其微妙的各种方式深深地呼唤着他的名字。(第194页)
在例(4)中,介词“beside”“within”“above”分别转换成了汉语中的“身边”“心里”“头顶”的名词形式。汉英两种语言分属截然不同的语系造成了翻译过程中词类转换的必然性。词类转换形式多样,在翻译过程中,除了由介词转换为名词的形式,还存在名词变动词、介词变动词等转换形式。
三、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也称级阶转换,指等级的变换,即原语中某级上的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从而产生形式对应上的脱离的现象(卡特福德,1991:92)。在英语和汉语中分别有五种单位形式:英语包括词素、单词、词组、分句和句子;汉语包括字、词语、词组、分句和句子。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灵活地在级阶上转换,从而准确恰当地传达意义。
(5)And then he traversed the room like a hound on the scent,skimming the walls,considering the corners...
然后,年轻人又像一条嗅觉灵敏的猎犬一样,在房间里翻箱倒柜。他仔细查看了四面墙壁,在地板上匍匐着……(第194页)
在例(5)中,“skimming the wall”属于动名词短语,在句子中作伴随状语,分属于词组之列。英语表达更倾向使用各种从句以囊括更多的信息,而汉语表达则偏好将信息进行拆分。这也造成了英语句子长且少而汉语句子短且多的特点。在译文中,“他仔细查看了四面墙壁”脱离了原文的句式特征,“skimming the wall”经历了由词组到分句的单位转换。单位转换形式多样,除了以上这一转换形式,具体还包括词到短语、从简单句到并列复合句,从复合句到复杂句等转换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灵活地使用各种转换,以求使得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多是从语法、句式、语义等方面去影响文学作品的翻译,而忽略了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单用翻译转换理论对文本整体进行评判是不恰当的。本文只分析了该短篇小说的其中一个译本,只研究了该译本中发生的翻译转换,未能将翻译转换置于两个或多个译本中进行对比考量,进一步解读其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有待今后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J.C.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译.北京:旅游教育
出版社,1991.
[2]李春蕾.从翻译转换角度对比《简・爱》的两个中译本[D].北
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方振宇,刘家裕译.北京:
星球地图出版社,2015.
[4]严魁.基于卡特福德转换理论的汽车英语翻译策略[J].湖南第一
师范学院学报,2013,(4).
[5]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6
一. 杭锦旗及当地牧民概况
(一)杭锦旗概况
杭锦旗地处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全旗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共有人口13.2万,其中蒙古族2.3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杭锦旗是鄂尔多斯牧业四旗之一。所以对杭锦旗牧区情况的调查分析,对于鄂尔多斯乃至整个的牧区地区都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二)牧民生产生活概况
经过调查后的数据得知,牧民的收入来源构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由传统的畜牧业所带来的收入;二、由政府相关部门发的补贴及草场禁牧之后所给予的补偿,以及因公司承包牧民的草场所支付给牧民的费用;三、牧民通过打工或者个体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及其他。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中何种收入来源为主要支配性的收入来源可以将牧民分为三种类型:一、传统靠畜牧业为主要收入的传统型牧民;二、依靠补贴及将草场转包出去获得收益的移民型牧民;三、通过打工及个体经营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新型牧民。
严格意义上讲后两种已经不能称之为牧民,但是由调查所知,仅有7%(1/14)左右的牧民草场没有禁牧,而在牧区大部分地区的草场都在不同程度的禁牧。因此,后两种牧民的产生也是必然的,而且也是绝大多数牧民所面临的问题。
1.传统型牧民
调查中传统型牧民有三户,这三户分别在伊和乌苏、锡尼镇、独贵塔拉镇。每户平均拥有草场面积为4967亩,拥有牲畜140头只左右,而有传统畜牧业所带来的年收入大部分在二至三万元左右。传统型牧民同样面临着草场禁牧的问题。一部分草场在每年的4月1日至7月1日期间禁牧,因此这段时间内牧民需要自己购买饲草料。另一部分牧民则是全年禁牧,因此只能在牧场上偷偷放牧。被调查牧户表示,禁牧补贴为4.95元每亩,但是并不能维持生计。(在调查中,有一位以传统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牧民,同时也在七星湖旅游区打工(牵骆驼),打工收入大约占其总收入的37%。因此旅游业也给牧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
2.移民型牧民
移民型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依靠由政府所发的各种类型的补贴,草场禁牧之后所支付给牧民的补偿以及公司对草场进行有偿使用后支付给牧民的费用。
在调查中移民型牧民公司有四户,分别在巴音乌苏镇、锡尼镇和伊和乌苏。平均每户拥有草场面积为4500亩,但是都已禁牧,对于禁牧的年限,大部分牧民并不清楚。四户牧民中,两户完全没有牲畜,而另两户,一户拥有10只左右的猪和少量的奶羊;另一户则有20多只羊,并完全圈养。这样规模的牲畜饲养,基本上不会给牧民带来可观的收入。而对于牧民所受的补贴,一户表示每月有400元的低保,另一户每年可以从承包给公司的7000亩草场中获得6-8万元的收入。而其他两户并未透露获得的补贴金额。但是表示“如果补贴不够,再去打工赚钱对于”。 对于收入,移民型牧民表示“将将过活”、“仅够每年的生活所需”或“每年稍稍有些存款”。
3.新型牧民:
通过打工或者个体经营为主要收益来源的牧民,在调查中此类牧民共有七户,占总调查户数的50%,分别在巴音乌苏镇、锡尼镇、独贵塔拉镇(其中有一户草场在呼和木独,但是在巴音乌苏镇经营餐馆)。七户牧民平均拥有草场面积为5086亩,但是草场也多面临禁牧问题或者承保给公司。同移民型牧民相同,大部分新型牧民所拥有的牲畜数比较少,并且不再主要通过畜牧业获得收入。但是一部分在景区打工的牧民,自有的马、驼常用于景区内为游客提供的活动项目中,并以此获利。
调查中涉及的七户牧民,有两户牧民在移民后,在城镇等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经营餐馆或者商店。其中一户年收入大约在23万左右,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
另有四户牧民,主要在旅游景区打工或者经营餐饮住宿。在景区打工的方式主要是牵马、牵骆驼(旅游区为游客提供的骑马、驼项目)。这四户牧民收入水平在2-3万到10-20万不等。收入较高的普遍集中在独贵塔拉镇,七星湖旅游区。
二. 分析问题
(一)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对于经济水平的标准,主要取决于GDP的指标。但是从采访中,牧民对于其经济水平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收入来进行描述。由图表1可以看出三种类型的牧民年收入差距,以及每种收入类型所占的比例。
1.传统型牧民经济社会分析
传统型牧民的传统牧业收入虽然相较其他两种类型的牧民较多,但是在收入总数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牧业收入比较固定,与牲畜数量成正比,目前个体化草场承包经营方式,以及禁牧、休牧的政策使得牲畜数量到了一定程度后便无法增加,因此限制了牧民的收入。同时传统型牧民的收入模式比较单一,仅有少数牧民通过打工或者其他方式增加额外收入。
2.移民型牧民经济社会分析
移民型牧民主要是因为当地草场禁牧,无法再从事传统牧业。同时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从事其他行业,因此其收入主要靠各种类型的补贴,其中最为广泛的主要的补贴是草场禁牧补贴。草场禁牧补贴在杭锦旗各个地区的补贴标准并不相同,同时也有个别地区的牧民并没有领到发放的补贴,因此在大部分牧民都面临禁牧问题的时候,草场禁牧补贴数目有较大差距。一部分牧民将自己的草场承包给“亿利”“伊泰”等公司,公司按照使用草场的面积,以及用途支付给牧民草场租金。如伊和乌苏镇的奥登隔日勒(音译)女士将自己家在呼和木独的7000亩草场租给伊泰集团30年,伊泰集团则会每年支付一定的租金。
补贴型收入相对比较稳定,收入也相对传统型牧民来说更可观一些。其缺点是受到政策影响比较大,同时无法持续的作为长时间的收入来源,因此仅仅应该作为牧区经济转型中支持过度的一种手段。
3.新型牧民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新型牧民的经济状况在图标1中显得十分突出,打工及个体经营收入很高。收入比较高的牧民经历了比较成功的经济转型,其主要收入均来自于第三产业中。其中从事个体经营的牧民收入水平相较于打工的高。牧民布特日图(音译)在独贵塔拉镇七星湖旅游景区经营马场,每年通过经营马场可获得10万元左右的利润。通过调查得知,在旅游区经营往往需要给旅游公司支付一定比例的管理费。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牵马的牧民需要支付收入的三分之二给公司,在独贵塔拉镇七星湖旅游区,则是需要将收入的34%作为管理费。
新型牧民在经济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通过个体经营的受众比较少,很难在大面积的普及给牧民。由于经验、地理位置以及机会等原因,往往仅有少部分牧民会成功的自己经营。同时缺少代表牧民利益的组织或者工会,牧民在于大型企业的合作中,因为缺少博弈,其利益往往无法的到保障。
(二)牧民的旅游感知度与旅游参与情况分析
调查中,十四户牧民中有五户在旅游区内,打工或者经营餐饮住宿等工作,占总调查数的35.7%。而剩余的64.3%的牧民并没有以任何形式参与到旅游行业当中。
当问及牧民对当地旅游业或者旅游政策了解多少时,78.6%的牧民表示完全不知道。仅仅有21.4%的牧民表示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这其中没有参与到旅游行业中的牧民则100%的不了解旅游业或者任何旅游相关的政策。牧民回答未参与旅游业原因时,答案主要集中在“资金缺乏”和“不会参与”这两项上,同时还有牧民回答“不知道”“没想过”。
从此可以看出,牧民们对于旅游业基本没有了解,同时也从来没有想过从事旅游行业。
五户参与旅游的牧民中三户在旅游区内牵马、驼。另两户中,一户经营马场,同时也牵马。另一户在七星湖经营餐饮。在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虽然有一部分牧民没有经过采访,但是经过简单询问得知,当地牧民在旅游区主要从事行业是牵供游客活动的马、驼等,还有一部分牧民在旅游区内经营贩售当地特产。而旅游区内的管理与经营工作主要是从外地请来的专业人员进行的。情况在独贵塔拉镇七星湖旅游区也是一样,当地牧民已经普遍移民至牧民新村,牧民们在牧民新村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一部分牧民在旅游区的活动区牵马、驼。但是景区的经营管理人员主要是外地来的专业人员以及集团内部人员进行。
居民参与度低主要原因:一、地域限制。在全旗的范围内来看,参与度低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杭锦旗旅游开发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开发成型的旅游景区并不多,不可能所有的牧民都有机会参与到旅游业钟来。往往旅游景区附近的居民有相对多一些的几回。从杭锦旗旅游局得到的一份材料显示,境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主要有:七星湖旅游区、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三盛公水里枢纽、神光响沙、夜鸣沙、朔方古道旅游区。二、自身限制因素。由于自身因素(受教育程度等)、竞争力差、资金短缺、社会关系欠广而参与度受到限制,调查中能否用蒙汉双语交流成为旅游企业招聘的重要条件,采访在七星湖经营马场的牧民布特日图时,他说“会少量汉语,与游客交流比较费劲”。同时当地的牧民太自由散漫,总是回家,不易管理。
三. 以旅游业发展作为对策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所倡导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牧区发展旅游业,最为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当地牧民的生活水平,解决牧民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根据之前所分析的问题并针对上述目的对于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牧区牧民合作化经营。
在牧区地区,牧民之间的合作化已经开始。因为个体化草场承包经营并不适合传统牧业的发展,并且在草场、牧场经过给后代的多次分割之后,草场与养畜规模之前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大。同时内蒙古草原景观作为一个大尺度大的旅游景观资源,并不适合由网围栏分割开来,不仅仅影响旅游资源的观赏性,同时限制了草原旅游的发展。无论是传统畜牧业的发展还是牧区旅游业的发展,牧民之间的合作都是必然的。
(二)在牧区开展牧区社区旅游。
在当前大量牧民面临禁牧、移民的情况下。旅游业,作为低碳,环保,同时可以在对草场影响极小的情况下,利用牧民的草场、牲畜等资源,极大提高牧民收入水平,改善牧民生活条件的行业,应当大力、科学的发展。
(三)在旅游区提高牧民的旅游参与度,创造一种保护牧民利益,同时协调牧民、企业、政府间关系的机制。
牧民的参与主要在三个方面:(1)参与旅游发展的决策;(2)参与旅游发展而带来利益的分配;(3)参与相关知识的培训。牧民的参与度与牧民利益成正比,但是保护和提高牧民的参与度,就必须建立一种协调牧民、企业、政府间关系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黄海辉.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黑龙江对外经贸.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 年第 6 期
[2]额尔敦.内蒙古牧区社区及社区旅游发展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