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帮扶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帮扶总结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1

关键词:社会工作;学业困难;大学生帮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32-0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基础、规划、能力、效果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分化,高校学业困难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困难情况日益多样化,一些学生面临降级、延期毕业甚至退学等情况。大学生学业困难不仅影响学生本人的发展和成才,也给学生家庭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压力,对高校育人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大学生学业困难表现及成因

学业困难大学生即指学习存在困难的大学生,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可以是智力因素,也可以是非智力因素,本文所指的学业困难大学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因学习态度、心理障碍、学习方法等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不良,难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不能达到学校规定的学业要求,需要必要的教育、矫正措施的大学生。学业困难大学生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智力正常,二是存在动机、方法、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障碍,三是障碍是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克服的。

1.大学生学业困难的表现。大学生学业困难的直观表现为学习成绩不佳,如课程分数低下、学业排名落后、面临降级、退学等。在学习成绩的背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学业困难大学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表现,主要表现为:(1)情绪障碍,包括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焦虑、厌学等;(2)意志障碍,包括散漫、不思进取、自制力差等;(3)人际交往障碍,包括兴趣缺乏、拒绝集体活动等;(4)方法障碍,包括听课效率低、规划能力差、自学能力低等。学业困难大学生的这些表现都是学生工作者在帮扶工作中应当注意的。

2.大学生学业困难的成因。大学生学业困难的成因主要有:(1)个人因素,如目标迷失、大学适应差、缺乏规划、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等;(2)家庭因素,如缺乏关爱、家庭变故等;(3)教学因素,如教学方法不当、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厌学等;(4)环境因素,如受周围不良学风、社会风气影响等。有关大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分析有许多文献研究,本文不再赘述。

二、社会工作方法对学业帮扶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多学科知识以解决各类问题为目的的社会实务。台湾学者廖荣利在《社会工作概要》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或学科,它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以增强个人与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功能,这种助人的专业方法注重人们和其所处环境的交互关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方法。在欧美发达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已与教育学充分结合,形成了学校社会工作这一专门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开展大学生学业困难帮扶方面,社会工作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引入价值,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四种专业方法都能运用到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工作中去。首先,大学生学业困难的解决,归根结底要靠学生本人,这与社会工作强调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等理念非常吻合;其次,学业困难学生帮扶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恢复自我学习能力,这与社会工作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强化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目标相一致;再次,大学生学业困难的帮扶,缺乏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而社会工作有成熟的理论和专业的方法,能为帮扶工作提供专业方法支持。最后,许多学业困难的学生,心理上的自卑、消极和抑郁情绪与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因果关系,单一的工作方法往往效果不佳,而社会工作具有系统性的方法,能从多方面系统性地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个案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学业帮扶中的应用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科学、有效帮助受助者消除或减轻困扰、恢复其社会功能的工作方法。在学业帮扶中,困难大学生多以个体形式出现,需要解决的大多也是其个体问题,因此个案工作是学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作的重要方法。在学业帮扶个案工作中,受助者一般为学生本人,帮扶者可以是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

1.学业帮扶个案工作目标。针对学业困难大学生的个案工作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表述:第一,减少或减轻学生焦虑和心理困扰,激发其改善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存在的问题,学会自我心理调试,提升自我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第三,帮助学生在身边的社会网络中寻找能够提供支持的资源和渠道,构建一个良好的、持续的、支持性的资源网络。概括地说,就是帮助学生接纳自我、剖析自我,激发其动力和主动性,通过与学生工作者的联动和其自身努力改善学业困难状态。

2.学业帮扶个案工作程序。与社会工作者的被动接案相比,高校学生工作者往往更加主动地开展工作,在学业困难大学生帮扶的工作实践中,学生主动求助的情况较少,而学生工作者主动介入的情况较多,这种差别虽然存在,但仅存在于个案初期,在个案确立和进行过程中,其他程序和方法都是一致的。一般来说,个案工作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研究、评估、干预、结案,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学业困难大学生干预个案工作可以有以下一般性程序。(1)前期调查。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业困难状况,掌握其成绩单、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表等相关资料,了解不及格课程数量、分布,与同期学生落差程度等直观和可以量化的指标。另一方面是要了解学生个人及其所处环境,包括个人基本资料、身体状况、心理特征、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此外还需要了解其家庭、朋友、宿舍和班级学风等环境因素,以及学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建立帮扶关系。咨询和帮扶关系的建立,可以是学生主动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工作者主动提出,受助学生被动接受,但这种帮扶关系必须得到双方一致认可。帮扶关系建立后,要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受助者如实反映情况,帮助者保守秘密等,以增进双方的责任感,有利于工作的展开。(3)制定帮扶计划。建立关系后,受助学生与工作者一道,通过评估自我情况,一起制定学业改进计划,明确帮扶工作目标,约定帮扶工作内容。制定计划时,一要帮扶双方共同协商,使受助学生保持全过程的积极性;二要防止目标不切实际,动摇受助学生的信心;三要确保计划的可行性,目标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4)记录与跟踪。帮扶双方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对帮扶工作做好记录,如基本资料、双方约定、工作计划、会谈概要等,形成帮扶个案材料。计划实施过程中,帮扶者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回访,了解学生计划完成情况,特别是学生懈怠或新的困难等情况,做到帮扶全过程有记录和反馈。(5)评估与干预。帮扶过程中,双方要进行定期的帮扶效果评估,总结前期计划的经验和不足,分析帮扶双方特别是受助学生的学习的成效,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和目标进行修正。对学生积极性下降、不按计划实施等情况,实施一定的干预,尽量保证帮扶关系顺利进行。(6)结案。帮扶双方都应该明确,学业帮扶关系是一个过程,有开始有结束,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当结束个案:完成双方约定目标;受助者完成大部分目标,可以自行学习;受助者出现新的情况,需要重新制定帮扶计划;当然还包括受助者表示不愿意再接受帮扶、受助者被退学等特殊情况。

当然,个案工作的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帮扶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应确保个案工作程序的科学性和档案的完整性。

四、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学业帮扶中的应用

小组工作方法是通过成员间相似的问题和经验,组建小组性团体,形成一致的团体动力,使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照顾,促进小组整体提高的一种专业方法,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将其定义为:通过小组活动方案与互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

1.学业帮扶小组工作目标。在针对学业困难大学生帮扶的小组工作中,小组目标可以表述为以下三个方面:(1)影响小组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恢复并提高其学习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恢复其作为学生的社会功能;(2)通过矫治、教育、互助等小组工作,促使学生遵从教学管理规定,培养学习责任心,在大学生活中担当积极且有用的角色;(3)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团结协作,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2.学业帮扶小组工作类型。根据小组工作的不同模式,学业帮扶小组成员可以包括学生工作者、帮扶志愿者、学业困难生、以及其他可支持的社会成员等。学生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成不同类型的小组。(1)成长型小组,成员为同质化的学业困难生,小组目标为恢复和提升全体小组成员的学习功能,主要工作方式为团体辅导和经验分享。(2)结对型小组,成员主要为帮扶志愿者和学业困难生,其目标是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提升受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可以是一对一帮扶,也可以是多对多帮扶。(3)互助型小组。成员为非同质化的学业困难生,目标是小组成员间取长补短,相互帮助,提升对方学习能力的薄弱方面。小组指导者还可以根据学业困难生的不同情况,掌握的社会资源类型等组建多种类型的小组。

3.学业帮扶小组工作程序。小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它会经历成长和发展的一系列过程。一般小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小组准备期、初期、中期、后期和结束期,每个阶段小组和成员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需要经历招募成员、制定小组目标、成员间相互熟悉、分配和执行任务、总结与分享、解散小组等过程。一般开展小组工作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明确目标和理念。明确小组组织者的背景、小组的目标、所采用的理论等。如成立学业困难生互助小组,目标为成员间相互督促,共同学习,经过半年的时间,提升全体成员的学习成绩,恢复社会功能。(2)招募和确定成员。确定目标小组成员的类型,制定成员招募的办法、宣传方案和遴选程序,招募成功后,确定小组成员的年龄、学历、性别等基本信息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3)制定工作方案。制定小组工作的总体方案,分阶段确定每次小组活动的计划,包括日期、时间、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小组指导者和小组成员的任务,需要准备的器材、场地、工作人员等。(4)评估与应变。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应当不断收集反馈信息,评估每一个阶段小组工作的效果,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案。(5)预算。小组工作中的材料、指导者、场地等都需要用到资金,因此,需事先做好资金预算,并确定资金来源。

五、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在学业帮扶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应用

除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外,社会工作还有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两大基本工作方法。社区工作面对整个社区,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而社会行政是指依据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技术,策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实施社会政策,向有需求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其核心在于执行社会政策。大学中虽然不存在居民社区,但其宿舍、班级也具备社区功能,因而,可以在学生宿舍、班级中建立学业困难生的社区工作体系,同时,学校、院系也需要制定各类鼓励、帮扶、资助政策,以鼓励学业困难生正确面对困难,从困难中走出来,形成面向学业困难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通过支持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实践证明,改善学业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树立责任感,养成积极行动的行为习惯都有极大的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从帮助改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优化人际环境,让学业困难学生得到更多的尊重、关怀、鼓励和信任,以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满意度,提高整体自信心,调整良好的情绪状态。这种社会支持系统包括:(1)学业预警体系,通过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宿舍、班团干部等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在学业问题产生之初就提出预警,并进行初步干预和矫正,如在班级、宿舍中开展学习研讨、建立学习兴趣互助小组、谈话谈心等工作,阻止学业困难进一步发展,防范于未然;(2)学业危机干预体系,一部分同学由于多种原因,长期学业不佳,出现必须降级、跟班试读、延期毕业、濒临退学等严重的情况,即出现了“学业危机”,对于这部分困难同学,则需要通过学生工作者、家庭、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进行强力干预,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监管,防止问题恶化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3)政策支持体系,在宏观层面,学校、院系等也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政策支持学业困难生的帮扶工作,如制定经济资助政策、帮扶志愿者激励政策、党员结对责任制度、学习先进集体奖励政策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全体同学努力学习,减少学业困难的发生。

六、结语

应该注意到,学业困难学生帮扶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帮助他们通过考试、达到学业要求,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战胜自我,对缺乏挫折经历的大学生而言,经历一次从学业失败到成功的转变,往往能够使他们领悟到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此外,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虽然为学业帮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尝试,当然,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工作,还需要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和创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王自华,张保敬,施媛,刘丽,吴丽平.大学生学业困难预警机制初探[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

[2]子木.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J].中国妇运,2010,(8).

[3]子木.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技巧[J].中国妇运,2010,(9).

[4]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评估体系

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全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并要求各高校加强工作力度以辅助学生就业,使得近些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有些区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就业指导的工作流程。诚然政府的积极就业政策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就业指导和相关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助力,但究其根本,能否成功就业关键还是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除了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外,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帮助。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高校就业帮扶模式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俨然成为了一个值得热议的话题。

一、高校就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

1.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源于就业,国内外对此有多种解释,目前比较认同的是Hillage和Pollard在1998年提出的观点:就业能力是初次就业、保持就业和必要时能重新就业的能力。其本质就是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和做好工作的能力。[1]就高校毕业生而言,有力的政策支持,足量的信息服务固然重要,而其能否成功就业根本取决于自身素质水平,该素质水平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则表现为就业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将视线聚焦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因此在深入研究问题前,当务之急是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测评体系,从而能以一个科学的标准客观评价和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2.就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评测过程中的通常做法是引入职业心理学理论,参考职业心理的测量方法来检视个体的气质特征、发现个体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通常包括:情商测评、事业心测评、沟通交流能力测评、处理问题能力测评、领导能力测评、创业潜力测评、成功倾向测评、职业选择测评、工作压力测评、工作态度测评、职业满意度测评、人际关系测评等。类似的测试方法为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输入了新的工作理念,开拓了思路。应该看到的是,类似基于西方心理学理论做出的评测是针对被评测个体天赋特质而展开的,它们更加强调的是实现个体对自身的完整认识和正确定位,而在付诸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时,其在操作性和可行性方面存在着较高的难度。

因此,我们需要在上述职业测评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更具操作性、能够客观呈现共性特征、科学的、本土化的就业能力评测体系。这种测评方式能够发现被评测个体在择业竞争中不利因素,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区分、整合,锁定高校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更有效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分析

通过前期的研究与测评,我们发现就业困难学生有一些集中的特点,综合归纳为一下几类学生:1、心理困难学生;2、学业困难学生;3、以外貌、谈吐等方面有缺陷为典型的个人基本条件有限的毕业生;4、就业技巧欠缺的毕业生;5、部分暂时性社会需求不足的冷门专业的学生。我们对这类学生进行了长期观察接触,分析如下:

1.心理困难学生

大学生就业,意味着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工作和生活环境上的巨大落差极大挑战着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同行业,同龄人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考虑到个人意向同国家相关政策需求,企业提供岗位数量以及能够给予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比较等各种情况的契合度,什么是正确的抉择,这一问题使得寻求就业机遇的高校毕业生切实感到了社会经验缺失带来的种种困惑,致使很多大学生在各种就业选择和诱惑面前不知所措。[2]除此以外,自卑心理,从众心理,面对挫折时的矛盾心理,制约大学生大胆迎接挑战,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

2.学业困难学生

在大学里往往存在这样一批同学,他们或是不喜爱自己的专业,或是在大学校园宽松的环境中消极懈怠,缺乏自律能力,导致学业水平底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然而专业能力是用人单位评价应聘者能否胜任所应聘岗位的一项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应聘者能否在竞争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个人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只有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不断创新。[3]

3.个人基本条件有缺陷的毕业生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综合素质在求职中的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广泛的多学科知识积累,社会适应能力弱,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普遍缺乏,走上工作岗位后敬业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4]大学生应注意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用较强的适应能力,高尚的人生观、良好的内在修养武装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难而上,清楚认识自己各项优势与不足,提高综合能力,才能在机会出现时紧紧把握住。

4.就业技巧欠缺的毕业生

找一份如意的工作,实力是基础,拥有科学的技巧更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就业技巧包含许多细节,择业应聘时,通过短时间面试展现最完美的自己,并不容易。如何做一份简洁明了而又亮点突出的简历,如何穿着打扮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如何恰如其分的推销自己而不让面试官感到过分吹嘘,如何巧妙地回答面试官的问题使人印象深刻,这些都需要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学习能力却不了解就业技巧是什么,更不会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就业技巧。

5.部分暂时性社会需求不足的冷门学生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对个各专业学生需求量也不断变化。而高校中设置的各个专业并非在社会经济市场下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平等的就业条件,因此在某些领域存在着毕业生的相对过剩现象。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步入职场时所需具备的一切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个性等,据用人单位提供的数据来看,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其中“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当代大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5]同时,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使得学生学得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学校忽视学生社会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三、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

(一)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使得企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新时期世界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裁员甚至倒闭,上述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本不宽阔的就业渠道更加狭窄和艰难,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研究发现,以上五类毕业生几乎涵盖了当前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而且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毕业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对高校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工作重心放在这五类就业困难学生身上,其中较有可操作性的是建立起一套具有科学理论支撑和长期工作实践经验总结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研究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由此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总结就业困难学生的共有缺陷,改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实现大学毕业生顺利的就业一方面是大学生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固然与一系列的外部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这些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冷遇的学生都存在着与用人单位选拔标准的个体缺陷。这实质上便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高校日常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质疑,从逻辑上讲这是一种证否的验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法合理性的把关阶段。

2.把握毕业生就业成功的科学规律,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高校在面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度大的困境时,除了要在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上加大工作力度,还要注重工作的效率,不要将就业指导流于形式。总体而言,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大致包括了心理困难、学习困难、生理缺陷(身高、外貌等外形)、就业技能欠缺等四大类。其共同特征是,均对就业抱有一种畏惧、逃避的心态。然而由于其消极态度产生的原因、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因而在帮扶手段上势必要因人而异。我们试图通过研究,像了解病人症候一样把握各类就业困难学生表现,并提出一般性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与目标。

3.保障困难学生平等就业,实现校园就业的公平公开

各类困难学生在竞争中相比同行业,同龄人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处理他们就业问题时,除了鼓励他们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打拼,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允许的条件下为其提供更好的资源,打造其独特的就业优势,从公平的角度而言,给予困难学生以就业帮扶也有其合理性。因而通过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的合理机制与长效机制,通过构建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体系形成对他们在观念上、物质上、政策的扶持机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结合国情和国民性格特征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研究势在必行。

(二)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构建

1.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因此引导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规划显得越发的重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充分发挥信息主渠道作用,为毕业生持续开展各类招聘活动。积极发挥就业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功能。

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不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高校一味追求就业率,未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健康的职业道德操守;教师在宣讲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多留于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做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在就业统计工作中不够规范,甚至有些高校将就业协议或证明与毕业证、学位证发放挂钩;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不健全。

2.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由于统考、统招的大一统格局,在专业设置上具有过强的计划性与指令性,缺乏灵活性和变化性,导致一些落伍于时代的学科或课程仍然存在。[6]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岗位。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趋势。通过这些信息的归纳、总结,合理设置专业,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使自己的毕业生能为用人单位带来良好的效益。[7]

同时,高校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的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际锻炼,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模拟职场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扮演职场各种角色来获取不同职业的丰富体验。 [8]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增强实训课时、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

3.职业能力测评体系

研究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可是如何进一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以及其个体间、群体间存在的差别,如何进一步了解到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是就业研究学者、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这种视角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测则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同时,就业能力测评模型的建立更是对于帮扶高校就业困难模式的一种大胆创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输入了新的工作理念,开拓了思路。

4.政府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在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7]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颁布实施各项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例如:“三支一扶计划” 有效地疏散部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学习的,有效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 “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计划”使得大学生创业获得了更好的环境;这些政策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有效的帮扶,应将其纳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帮扶体系。

然而在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一方面,与学校、学生间的互动不足。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学校的信息服务时间延迟问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缺乏政府监督问题等导致政策的实际服务力削弱严重。另一方面,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政策实施程序烦琐,审核时间过长、对于大学生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欠缺都使得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得不到充分发挥应其有的效用。除此以外,这些政策还缺乏客观评价,评估体系不够开放等问题。

5.大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

针对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差,对于就业形势没有充分了解,转变其就业观念,提高其自身素质是解决这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面对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局面,能够积极寻求相应的对策,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起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然而部分高校毕业生闭门造车,对就业形势的变化缺乏判断和应变能力,还存在“高学历不从事平凡工作”这样自我定位过高的错误思想。

此外,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差距,必然要企业在各方面资源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去弥补。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同时也在考验企业一定程度的包容与耐心。

参考文献

[1]叶顺军.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81-82.

[2]庄玉强.大学生,你为何毕业不就业?[J].百科知识,2001(9).

[3]叶顺军.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81-82.

[4]姚晓红,吕红雁,张晓霞.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84-85.

[5]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36-337.

[6]胡阳裔.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讨[J].广东科技,2004(11):58-60.

[7]严俊.大学就业状况浅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4(11):30-31.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3

关键词:本科生;学风建设;班主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40-02

一、引言

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包含从生理、心理到学业等多方面的培养,其中学业培养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学习风气对于大学生学业培养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学习风气一经形成,学生身处其中就会不由自主地随风气去规范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法,实现主动学习[1]。当代大学生因面临学业难、就业难、人际关系处理难等多方面压力,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班级的学风建设。作为班级学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高校班主任需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风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培养中的学风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高校学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环境[2]。然而,从班级学风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仍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是学习的第一推动力,学习动机明确的学生往往有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会产生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然而在当前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自我至上、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认为即使学习再好也难以获得未来在就业等社会竞争中的平等机会,难以端正学习态度。

2.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正确。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大学生高效、轻松学习的保障。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习惯上难以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无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调控学习过程的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学习无计划、不会科学利用时间,平时不注意听课和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不够,临到考试手忙脚乱,实际学习效果欠佳。

3.缺乏对班级学风不端现象的遏制机制。严谨的学风是对合格大学生的根本要求。在当前的大学学习中,存在着迟到旷课、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等诸多的学风不端现象,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学风建设成效。而仅仅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或班干部的监督,又难以实现对这类现象的及时发现和遏制,因此建立针对各类学风不端现象的遏制机制十分必要。

三、面向大学班主任的班集学风建设模式

作为大学班集体学风建设的主要执行者,班主任的主要工作都应围绕着班级学风建设开展,包括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后进学生学习等[3-4]。结合对上述高校学生培养中存在的学风建设相关问题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适合于大学班集体特点的班级学风建设模式。

1.建立班级学风建设的常态管理机制。将学风教育宣传工作与例行的班会制度结合起来,在班会上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同学们学习学校在学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在班会上的互相沟通,及时深入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了解个别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导致出现的不适应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除了学风宣传之外,班主任还应深入到班级学习第一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学风建设。(1)通过不定期听课和与任课老师的及时沟通,切实了解班级的学习情况。(2)由学习委员记考勤,每周提交给班主任,并在经常性的班会上通报出勤情况。(3)对于每周出现的主要学习问题由班主任和班级主要学生干部讨论解决方案,并在征求多数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加以实施。

2.提出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学习激励计划。学风激励主要是以综合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为刺激诱因,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要,激发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促使学生把外部刺激内化为个体的自觉学习行为。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制订切实的困难学生帮扶计划,并要求挂科门次达到两门以上的学生必须参加帮扶计划。具体的帮扶计划可以包括自习,以及组织学习经验交流,并安排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帮一”的活动,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等。

3.建立针对学风不端的遏制机制。完善学生评优中的学风不端一票否决机制,凡是发生学风不端行为的学生,不得参加评优评先活动,把学风建设作为先进个人和先进宿舍评测的重要条件。对于日常学习中班级学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迟到旷课、抄袭作业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抽查,对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及补考较多的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并以宿舍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持续的监督,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摆脱学习上的困境。对于考试中班级学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考试抄袭、替考等),班主任应通过考前教育、考中检查和考后总结的方式进行监督。对于严重的违纪违规现象,要严格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处理,坚决遏制学风中的不良现象。

4.面向班主任工作的班级学风建设模式如下图所示。

学风建设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加强学风建设和研究是高校学生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本科班级作为大学生培养的基础单元,是高校学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常态学风建设机制、专项激励机制和学风不端遏制机制等三个方面构建了班级学风建设模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学风建设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崔英辉.如何加强班级学风建设[J].现代阅读,2011,12(12):45.

[2]肖融,周阳.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实践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1,(12):71-76.

[3]王东博.浅谈班主任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视角:中,2011,(10):88-89.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群众工作能力,我省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六个一"活动。

根据上级要求,作疃乡党委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我们大学生"村官"在"六个一"活动中的主要任务:走访一遍全村农户,通过谈心谈话、节日慰问等形式,对所有在村居住农户逐户走访一遍,尤其是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贫困户(包括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患重大疾病户等)和致富能人要做到必访;记录一本民情笔记,结合入户走访,详细记录每个农户的家庭人口、年龄结构、住房情况、收入水平、收入来源、存在困难等家庭情况,以及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和群众对乡村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建立村民电子数据库;写好一份调研报告,通过认真总结走访农户活动,形成一份数据准确、内容详实、实例感人、建议可行的调研报告;作出一份公开承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涉及发展和民生的事由为重点,就具体工作打算进行公开承诺;联系一户困难家庭,通过走访了解,大学生"村官"至少要联系一户困难家庭,对于困难家庭多的贫困村,联系各种帮扶济困的社会团体组织,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帮扶;办好一些惠民实事,通过设立大学生"村官""便民热线"、"便民服务岗",组建便民服务小分队等工作,力争办一些村民需要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大学生"村官"带来的实惠和温暖。

这几个月一路走来,我感慨颇深,以前都是在村委、乡委间来回奔波,村民有事情直接来村委,而我对村民的真实情况没有详细的了解,这次活动让我深入到每一户家庭,与每一户村民坐在一起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没有隔阂,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我所在平城南堡村的淳朴与热情。我在民情日记里详细地记录了每一户家庭的人口、年龄、住房情况、收入水平和来源,虽说从2007年8到现在已经六年多的时间了,但是与村民真切谈心这还是第一次,通这几个月来的入户走访是我更加了解全村、亲近村民的一个平台,也是一个让我运用自身能力帮助村民的一次机会,遇到贫困的家庭我亲尽全力给与帮助,遇到致富能手我向他请教经验帮助全村一齐富裕。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5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51)

摘要: 伴随我国高教规模扩大,大学生不再被看做天之骄子。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也提高了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些都导致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本文以为康复医院脑瘫患儿开展的“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深入阐述了活动开展过程和活动取得的成效,引发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探究,为如何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引导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培育感恩品质和社会责任心提供依据。

关键词 : 体验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59-02

作者简介:彭文(1974-),女,湖南长沙人,政工师,现任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等。

0 引言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他们有些自私、任性,又过分依赖、心灵易受伤害。而对高校大一学生的“我的大学目的”抽样调查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的结果令人惊诧,从图1、2数据分析看,他们还学习目标不明确,人生没有目标,不太懂得珍惜生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这些都给他们的内心带来彷徨和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是精心呵护莘莘学子的心灵,改善他们个性弱点,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1 “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应意义深远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在实践参与中完全理解大学生活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鼓励大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经过多方探讨,一致认同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深入XX康复医院为脑瘫患儿及患儿家庭开展“体验式”社会实践帮扶活动能实现我们的教育意义。

2 “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应层层深化

2.1 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走进XX康复医院。在学院心理中心的指导下,在心理健康老师的带领下,在XX康复医院的协助下,组织由28名心理健康志愿服务者组成的团队成功召开了42位患儿的家长会与专业知识讲座,向家长传递了专业的心理知识,开展了适合他们的团队心理辅导活动,播放了心理题材励志影片等。

2.2 “天生我才必有用”特长培养与展示。在前期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了患儿个性与特点,并根据患儿的兴趣,学院团委又组织了具有文艺特长的志愿服务团队为患儿定期进行特长训练,如画画、唱歌、益智游戏等。并通过开展画展、文娱联欢等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让患儿感受自我的价值,体验成长的乐趣,重塑他们的自信心。

2.3 “书香满屋”儿童课外陪读。本环节以“感恩月”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号召全院师生为患儿捐建一个适合患儿和家长阅读的图书屋。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开展陪读活动,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帮助孩子进行认知康复和心理世界康复。

2.4 “一路与你同行”生活帮扶志愿活动。为了引导教育全院学生,我们的志愿服务团队已经由当初的28名成员扩展到了全院五个系部,他们分阶段组织雷锋班级、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到“一路与你同行”生活帮扶志愿活动中。比如在特定的时候帮助家长看护和陪同患儿,协助家长做家务,为家长的生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通过生活的点滴,走进患儿的家庭,切身体验他们的艰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为其提供心理的支持和生活服务,缓解家长各方面的压力,也为患儿康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参与者的层层深化,“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对象由单个团队扩展到全院学生,服务对象由脑瘫患儿延伸到患儿家人,服务地点由医院辐射到每个患者家庭,活动的意义由单纯的锻炼志愿者自身升华到志愿者服务社会,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全院师生和社会的共鸣,吸引了不少老师加入到了志愿服务行列,更有社会人士也参与到捐助和志愿服务当中。这样的”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全院师生都受到了教育,既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培育了他们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3 “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各环节应全面评估

大学生参加这类“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由于专业性比较强,选择的服务对象相对比较特殊,开展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因此应对活动开展的各环节进行深入评估,以便更有效的为活动受众者服务,激发活动实施者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活动成效和意义。

3.1 活动开始前期的可行性评估 在进行“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策划时应做好全面的市场调查,对活动的对象、活动的目标以及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以上开展的XX康复医院实践活动,我们前期就对医院的医疗情况、医生对脑瘫患儿康复的技术和疗程、众多患儿的年龄和家庭情况、患儿父母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做了全面的了解和评估,对学院志愿者团队成员的活动能力、知识水平等也进行评估,同时与院方进行多次协商,并得到患儿家庭的认可,最后在学院、医院、患儿家属、学生志愿者四方都乐意实施这项实践活动时,隆重的举行了活动启动仪式。

3.2 活动开始中期的必要性评估 由于是社会实践活动,要求与社会接轨,又要与实际需求相吻合,所以在“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各环节中都要适时总结,评估活动开展的成效,依据活动执行的反馈情况对下一步活动开展的方案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例如XX康复医院实践活动的第三阶段“书香满屋”儿童课外陪读活动原本没在活动计划中,因为在进行第二阶段活动时发现这些患儿家庭基本没有关注到孩子智力和知识的发展,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期待孩子早日康复。但康复的时间很长,治疗的闲暇时间患儿和家长都很茫然,因此就依据这一实际情况增加了“书香满屋”全院捐书和儿童课外陪读活动,收到了超预期的效果。

3.3 活动结束后的效果评估 活动结束后应及时总结,深入挖掘活动亮点,对效果进行评估,并将成果进行推广。如以上“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得到了XX康复医院和患儿家庭的一致认同和感谢;第二阶段:“天生我才必有用”特长培养与展示,志愿者们在患儿身上收获了希望和信心;第三阶段:“书香满屋”儿童课外陪读,患儿学到了知识,志愿者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第四阶段:“一路与你同行”生活帮扶志愿活动全院参与,患儿家庭收获了人间真情,志愿者收获了面对生活压力的勇气,面对社会的责任,学校达到了活动的教育目标。特别令人兴奋的是:“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后做的“大学生是否应该帮助弱势群体”调查数据与前期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数据对比,不难看出,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学生的爱心、同情心、社会责任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4 “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应有保障

4.1 院系两级活动平台要畅通 场地设施平台有保障。学生在开展“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在学校开展相对应的知识培训、活动训练或演练,在特殊情况时,还有可能要将服务对象请到学校进行更有效的服务或咨询测试等,如果场地不达标,设施设备不齐全,将极大地影响活动开展的成效和志愿者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校声誉。

搭建多元网络服务平台。志愿者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他们不能提供24小时的周到服务,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QQ、E-Mail、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线上平台提供随时、方便、快捷的咨询服务,紧急状态下可以调动人员给予及时上门服务,同时还能通过网络的宣传强化活动效果和影响力。

4.2 与学校主题教育平台相结合 “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独立于学校主题活动之外,应与学校主题教育平台相结合,集中优质资源做好工作。如以上博爱医院“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与学校“感恩”主题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该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懂得珍爱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总之,“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引导在迷茫、抱怨、空虚、无聊中虚度自己大学生活的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他人生活艰难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并将这种感受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懂得如何努力成长成才,懂得如何珍惜生活,更懂得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他们的大学梦想和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李可亭.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刘贵芹.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05).

[3]吴建龙,杜文东,沈永健.心理健康教育十八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

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6

[关键词]学业困难;形成原因;联合体系;工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36-02

近年来,各高校招生人数的显著增长,“问题学生”的数目逐渐增多,为高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所有“问题学生”当中,学业困难学生数量最多,也最容易形成,应受到重点关注。

学业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引起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够按学校教学大纲规定完成学业,课程考试不及格且学分达不到一定数量,并因此影响毕业,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正常发展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完成、毕业去向、生涯规划均出现了很大困难。本文提出“CUP”的概念,即辅导员、教师、家长联合体系,总结概括出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几条路径。

一、学生学业困难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有效管理

在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后,大学生们离开家乡,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不像高中生活一样,每天有家长、班主任陪伴在身边,时刻督促着自身的行为。在大学里,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亲手去践行、去体会,这就导致一些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的学生丧失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在其身上会接连出现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学习中投机取巧、对课程丧失兴趣等现象,进而出现学业困难。

2.目标缺失、学习兴趣不足

三年的寒窗苦读是目的性极强的一段学习历程,大学生在进入学校伊始,脑海中还残留着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中,尝试去寻找学习目的,试图去弄明白是在为了什么而学习。而大学阶段的学习,专业性强,自由度高,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学习不同的科目。有些同学习惯于被牵着走,到了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所长,再加上自身的懒惰,盲目的跟随别人,一心想着早点“混”毕业。然而事实是,越想“混”却越不好“混”,这类学生大多会出现学业困难,课程分数都不高,挂科现象屡有产生,甚至对其顺利毕业、就业造成影响。

(二)客观原因

1.生源地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

高校招生计划富有多样性,虽然每年来到学校的新生主体仍然是参加过高考的统招生,但也有大量的预科转正、民族计划班学生。高校对民族生的学习,有相应的照顾措施,导致这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此外,高校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或偏远山区,其生源地教育水平较差,尤其是在英语的教育上,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当地他们都属于很优秀的学生,但来到学校后,却容易跟不上课程进度,很难通过四、六级考试,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对其心理也造成了一定打击。因此,在民族生和生源地教育水平较差的学生中,容易出现学业困难。

2.优越家庭条件的影响

在各高校中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父母都尽其所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过多的溺爱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出现学业困难的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他们缺乏学习动力,觉得只要能毕业,父母能帮上忙,回家就能有工作。最近几年,各大国企均逐步采用网络招聘模式,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有学业困难的生源,如果不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很有可能将被社会所淘汰。

二、发挥“CUP”作用帮扶学业困难学生

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关乎学生命运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第一负责人”,辅导员老师理应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仅仅有辅导员老师一个群体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群体和学生家长的帮助,三方面构成“CUP”体系,即辅导员、教师、家长联合体系(Counsellor uniteProfessors&Parents),形成联动效应,全面而有效的帮助学业困难学生,争取早日让他们摆脱困难,健康成长。

(一)辅导员(Counsellor)为主体,全面负责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加强班风及宿舍文明建设

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两个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班风好的班级,就业率、保研率都非常高;学习风气好的宿舍,大家齐头并进、相互扶持,经常会出现全部保研的现象。辅导员需要把班风和宿舍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来抓。班级和宿舍建设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积极向上氛围的形成、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鼓励班级内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多帮助有学业困难的同学,形成“一帮一”、“多帮一”帮助体系,积极为有学业困难的同学创造学习空间,帮助和督促他们学习。

2.加强深度辅导,创新帮扶模式

深度辅导工作的要点在于“深度”两个字,这不是为了创新而出现的文字游戏,它需要辅导员在深度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科学有效的沟通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业困难大学生的深度辅导,要依据学业困难大学生的问题根源,运用科学的沟通方法和知识,有目的地对学生们进行学业上的深层次辅导,帮助他们找准问题根源,建立战胜困难的决心。

(二)任课教师(Professors)高效而有针对性的助力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充分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

为自然班配备班级导师,可以发挥专业教师在本科生培养上的优势,导师也可以在学习生活、科技创新、社会工作和人生规划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和帮扶。每学期,班级导师至少要与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进行一次深入交流,解答他们学习上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导师制”能有效的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导师可以将精力向学业困难学生身上转移,让这类学生感受到学校、学院对他们的深切关怀,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彻底改正不良习惯。

2.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

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出勤率是养成与保持整个专业、班级学习风气的根本,如果任课教师能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经常在课堂上点名,会对有学业困难的学生产生一定震慑,有利于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辅导员更多应注意对这类学生的政策教育,让他们深刻体会出现学业困难对其完成学业以及未来就业的影响。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有限精力合理利用,对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大有益处。

3.对学业困难学生予以关注

每学期结束后,辅导员老师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按要求对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予以学业警告,对其他挂科比较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做到心中有数。在下一学期的课程开始之前,辅导员应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任课教师,教师在授课时应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学习予以督促。任课教师如果发现这些学生有逃课或迟到现象,也应联系辅导员对其进行及时批评,两方面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业困难。

(三)家长(Parents)予以适当关怀,配合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不可放手不管,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

有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大学,就应该独立自主,不应该过多的插手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些家长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不与孩子有交流,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问题,学生家长完全不知。很多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寒暑假回家时,还有很多未通过的科目需要在假期继续学习,但学生家长并不知情,从而不能很好地起到督促作用,导致学生回到学校后无法通过补考,从而得到学业警告,形成学业困难。家长及时与辅导员沟通,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学业困难遏制于萌芽之中。

2.不可过度溺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