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1
【摘 要】文章从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与内容、阶段性成果、反思五个方面探讨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旨在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百幅经典名画;校本教材;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4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美术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我们根据本校现实状况开展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一、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
百幅经典名画是根据“三个基于”的选画原则,即基于在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地位的名画,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名家名画,基于适应学校校本需求的名画,精选出中外从古到今的一百幅经典名画。入选的名画必须是在绘画史上具有教育意义、堪称典范、又广为人知的作品,入选作品必须在绘画表现的技术层面、组织构思的历史人文层面等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在具体的鉴赏学习中,通过对同一画家作品的延伸与拓宽,对同一主题、风格的其它同时期作品的知识链接,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一百幅名画,而是系统地了解绘画作品的风格体系和绘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新课标把“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了“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要求。
2.坚持以现有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是江苏省根据新课标编撰的地方课程,它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所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教材。“百幅经典名画”的校本课程必须与苏教版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拓展性学习,使美术课程真正体现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管理理念。
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校实施“自主—创造型”管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新时期的绅士、淑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从艺术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渊博、谈吐高雅、有爱心、尊重人格的人。开发“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如美术节活动等,使他们能把美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展示师生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成果,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及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根据选定的百幅名画,合理安排它们在各年级的学习比重,进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名画的技能技法知识学习,如构图、色彩、形状等;名画的历史人文背景学习,包括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寓意等。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包括编撰教科书、教师用书与学生的练习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百幅经典名画的选择。确定中西方名画分别占60%和40%的比例,在60幅中国名画中,以清朝末年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古代选30幅、近现代选30幅;在40幅外国名画中,以19世纪为界,也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也各选20幅作品。
2.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3.校本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表达感受。教学内容:(中国古代5幅、中国现代5幅、外国5幅,内容略。)
第二学段(3~4年级)教学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绘画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教学内容:(中国古代8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8幅,内容略。)
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信息,并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说出六幅以上经典绘画作品及其画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0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10幅,内容略。)
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①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②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及流派,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③描述和分析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5幅、中国现代15幅、外国20幅,内容略。)
4.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遵循教材编写的导向性、典型性和启示性三原则,确定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分作品赏析、知识链接两部分,完成了作品赏析的文字编写工作。邀请西画和国画类的相关教育专家,对初选的百幅经典名画的作者、代表作、文字评述进行审定,使文本更科学、严谨。通过网络平台和高清杂志等渠道,广泛收集百幅名画的高清图片资料,为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的编写奠定基础。
5.实施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1)课程推进。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探索实践名画欣赏的教学方法,如《“星夜”赏析》、《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步辇图》、《山水画赏析》、《耕牛·战马》等。
(2)活动渗透。结合学校相关活动渗透名画学习,营造人文氛围,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如:名画临摹、名画改画创作、纸贴画、扇面画、柱子装饰、名画纸拎袋设计,美术节活动等,并与学校环境布置结合,如以高清仿真的名画图片对“星辰城市学校少年宫”作环境布置、初中教学楼楼面布置;用学生作品布置展厅、风雨操场用学生画的柱子画装饰;此外,还把教学楼橱窗作为名画宣传阵地,利用2013年学校台历来展示学生作品等。
(3)网络支撑。协同信息处开发了课题网络资源建设库和美术节专题博客平台,直观、快捷地向全校师生、家长传递美术节活动信息,实时呈现学生的活动成果,并为学生评价作品、交流心得提供平台。
五、《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
(1)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法水平,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学校的论文比赛和星辰杯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通过每年的美术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协作,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发展了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名画改画创作、名画纸袋设计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名画赏析,校本教材与现行教材如何自然衔接融合,如何编写学生用书,如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撰写成论文成果等。
参考文献: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2
关键词:职专美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在新课程中,国家把审美教育列入新世纪人才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职专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供给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的机会,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方面,美育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它的宗旨是审美育人。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就职专美术课教学如何审美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职专美术教材《美术设计基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它共有三个部分: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设计基础。这些摘要的铺垫。
1、“造型”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具体内容涵盖素描、构图、透视原理三部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最基础的知识。如线条、形状、构图、结构、空间、明暗、质感等,让学生对“造型”艺术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绘画材料、工具、造型手段作最基本的介绍。如:如何拿铅笔;如何画线条;手腕如何运动;如何构图;比例大小;透视规律;素描的主要种类等。结合图例示范、讲解,明暗素描中物体的三大面,五级调子的基础知识;结构素描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设计素描中,线仍然是形体塑造和表现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静物素描写生,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经过动手实践,学生对于绘画的相关知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审美的体验是生动和深刻的。也促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2、“构成”是本教材学习的重点。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构成”首先是一种造型的概念。所谓“构成”就是按照美学创作的原理,把一种物体形态分割成多个单元,又可以把多个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物体形态,这种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的活动即是基础设计的构成。学习构成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学习构成一是方法(怎样思维、怎样设计、怎样表现);二是找美感(美无处不在但需要发现,那怕是一点、一线、一面都有它存在的最佳视觉效果,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充分表现其美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多角度思维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构成的起始阶段,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导入,告诉学生:假设每人10枚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棋子,请你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比一比谁的排列方式最多,赛一赛谁的构思最巧妙。其实,在学生苦思冥想的时候,无形中已经步入设计的大门……。又如在色彩构成学习中,我采用欣赏评述的学习方式,结合色彩的基础知识,如: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冷暖色、色调等讲解一些绘画作品;同时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搜集大量精美的平面设计资料给予学生启发、引导,为其进一步认识色彩,感受色彩提供帮助。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此外,我还利用示范,加强直观教学。在黑板上贴上水粉纸,作了相关的示范教学:三间色,不同的复色的调色练习;不同明度,纯度的色彩调色练习;用调出的色彩作明度和纯度的渐变练习;用和谐色和对比色作平面构成的一些练习。学生看到同一画面,不同色彩比对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纷纷动手去调色、上色,去尝试、创作。他们收获了知识、自信、体验,更多的是快乐和对美的感受。
3、“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是对前者的延伸与提高。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名领域,如:建筑、工业、环艺、装璜、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美学领域中,设计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本课程重点学习平面设计。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平面设计是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主要任务是利用图形、文字、色彩、材质这四个核心元素和观众进行沟通,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欣赏、分析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设计师的构思和设计理念,以及表现手法,如对比、类比、夸张、对称、主次、明暗、变异、重复、矛盾、放射、节奏、粗细、冷暖,等等;理解设计师如何把不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版式当中常常借助框架(也叫骨骼)。如:规律框架和非规律框架、可见框架和隐性框架。另外,字体和字型的选择与搭配的好坏,是非常讲究的。选择字体风格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过程。在色彩这一元素的使用上,能体现出一个设计师对色彩的理解和修养。色彩是一种语言(信息),色彩具有感情,能让人产生联想,能让人感到冷暖、前后、轻重、大小等。要善于调动视觉元素设计。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探索,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根据作品主题分析设计师思想轨迹。例如作品中选用的表现形式,语言表达的角度,作品最终效果说明主题的力度等。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阐述。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在掌握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审美基础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其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天生就懂美,会欣赏美,理解美。一个人只有在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方面逐渐成熟,才会较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从中受到美的感受和启迪。因此,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应在其基本意识建立后,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对美的好奇、探索之情。促发其自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可以从引导入手,把握美感的多样性。
1、精选大量古今中外美的艺术作品, 如: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雕塑等,让学生接触、观看、了解、赏析其色彩、线条、构图、动态及整个形象的美,愉悦心情,开阔眼界,接受美的熏陶。
2、精选一些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作品, 如: 建筑、环境设计、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等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赏、评述。让学生去注意生活中美的事物,将审美的眼光、意识从纯艺术转到实用性的实际生活中去,增强审美认识的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硕士论文,职专美术。
3、精选一些“丑”的艺术形象,精心引导,让学生从丑的形象,认识、了解丑的现实,并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如罗丹的《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一个出卖肉体的,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是,罗丹就是通过这个丑陋的躯体,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她的不公正的鞭苔、蹂躏与摧残;还有米勒的《扶锄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齐白石的“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的《群鼠图》等都这样。其给人不是而是痛感(除作品的形式美外),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形象所体现的真理,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愉快。
最后,要鼓励学生将审美融合到美术创作上去,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
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审美教育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功。如通过美术课训练、练习,掌握素描、速写、色彩、设计、手工制作等的画法和制作方法,让他们更为自如地表达出他们心中的美。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如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美化校园、布置教室、装饰宿舍,营建整洁、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自身仪表的整洁大方,讲究文明礼貌,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互助互爱,营建一个和谐进取的集体。让学生的生活也充满美。
3、为学生提供创造美、表现美能力的机会。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定期组织观摩、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平台。
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让美丽的艺术之花,盛放在学生生活的画卷上。
参考文献:
《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术教育》2007.2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艺术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该抓住美术做平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
2.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审美,提高欣赏力。艺术欣赏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的审美愉悦,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
3.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在教材体制上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设计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为副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主线与副线密切关联,交互进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让学生通过对事物观外形,听声音,尝味道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从而熟悉事物的基本特征、比例、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色彩,以此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包括感受的敏锐性和意境的感受,情感的应发能力,通过应用、判断、吸收、积累、最终转化为表达手段,提高综合表现力。以技法训练的静物水彩写生为例,它是将具有现实美的一组静物,变为艺术美的画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注意对静物的选择,色彩的配置、布局,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美感,通过静物本身就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在美术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来“摆摆看”,找到最佳的方式,体验怎样的布局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简单的讲评,也可以使学生领悟到静物构成美的道理,发自学生内心的美感会油然而生,且具有亲切感和激动感,创作之情随之喷涌而出。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及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因此,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美术欣赏要更高一些,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的下一代。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如:“什么是美术”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就要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找到“美术”这个词演变的轨迹,并综合有名学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对“美术”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了。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思考,加强交流,在与他人思想火花的撞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是根据建构主义的思路编写的,因此我认为,《美术鉴赏》的教学也应该本着“建构”主义的思路进行。建构型美术综合课程的功能在过去传统美术教学传授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基础上扩大为培养学生终身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灵活健康的审美观念,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培养自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建构型美术综合课程比起传统的美术课具有十大优势。建构型美术综合课设计要考虑情境如何创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什么学习,怎样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怎样进行评价。建构型的教学一般是教师呈现情境、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同样一节课,建构型的课堂可以设计成这样: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不同时期作者的《最后的晚餐》作品,提出如下问题:(1)请对比这些同名作品,分析达芬奇的作品好在哪里。(2)请用各学科知识解释达芬奇作品中耶酥为什么会如此突出,即是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又是最后目光停留的地方。(3)用你学过的物理、化学和美术知识相结合分析作品的颜色为什么脱落这样严重。(4)如果你表现这段故事,你将怎样做,提出你的设想或做出来。(5)请大家分组进入角色表演这幅作品。这种教学过程体现了启发诱导、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特点。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中美术;文化素养;教学方法;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33-011.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美术学科专业性是很强的,教师对美术专业的技能技法、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专业知识要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站的高,望的远"。首先,美术教师应该多阅读美术史、美术理论、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来提高对美术课程的认识。其次,应从多种渠道接受美育信息,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多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等,懂得鉴赏、学会评论,来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为了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交流,加强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适应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美术修养与美术专业水平虽然是很重要,可美术教育还要突出"教学",也就是,拥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才是重中之重的,不容忽视的。
"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无疑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这不仅局限于文化课的学习和应用,美术教学也是如此。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听课我们可以学习其他教师优良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对不合适的方法引以为戒。通过评课,我们美术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是广大教师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更好地提高备课质量,减少各种教学失误的发生。工作十几年来,我在听课、评课与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中受益非浅,这让我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2.逐步完善美术教学方法,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2.1过去课程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所以,美术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的直观教学手段,把学生的被动听课行为改变为主动学习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具体到高中美术欣赏课,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正确掌握美术鉴赏的理论知识外,更应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欣赏那些中外著名的美术作品,努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深入开展艺术分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感受艺术美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2.2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深入开展对不同艺术作品的比较和评论,组织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在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中不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3.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感性材料较少,理性知识较多,很难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让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把单纯理性知识的传授改变为由感性材料到理性知识逐步过渡。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让美术课堂发挥陶冶学生、感染学生的作用,寓教于乐。
4.人文素养的提高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只有热爱读书,而且读经典书的教师,才会具有独立、自由、宽容的思想去培养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美术教师作为教育者,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它促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存等方面的关系。
传统教师只需懂得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教育工作的情况,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根据学生爱好、兴趣和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系列或研究课题的要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还要明确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要把其视为一种科学的文化学习。教师仅仅对本专业的知识的熟练掌握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当今尤其强调美术与社会的联系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通过对艺术的学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社会性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终身、可持续性的学习基础。教师应具有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在内的其它学科知识,应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必须不断的"充电",扩大知识领域,增大知识储备,提高学习、研究、实践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使学生领会人类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其人文精神。
5.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
美术作品欣赏可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形象表达能力和认识功能的训练,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使学生通过美术课程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努力提高创造力。以美启真,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以美引善,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以美怡情,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强健体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全面和谐发展。美术教师的审美水平,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有直接影响,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才可能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审美教育。教师在充分把握审美价值客观性的基础上,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有实效性的审美评价。参考文献
[1]申连红. 浅谈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206.
[2]郭其俊. 追寻美的教育[J]. 江苏教育研究,2011,26:4-7.
[3]赵利. 浅议高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S1:36.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审美能力 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90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其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极为出色,在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知识的探索,再加上高中学生已经经过了小学、初中阶段的知识积累,自身有着一定的学习能力水平,这对高中美术教学来讲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有利条件,及时的调整美术教学的相关观念,从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出发,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兼顾高中学生的基本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美术欣赏活动,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后,才能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掌握美术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部分美术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美术的发展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各美术派系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特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借此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让学生获得独一无二的感情体验,全身心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进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同美术作品产生共鸣,以此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升华学生的固有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得到质的飞跃。
现在素质教育正被大力推广,且在日常教学中的到了积极的倡导,要求我们在每个学科中都要融入美育方面的教育,然而美术教学尤其是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美育方面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只有美术鉴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仅注重文化课程的教学,对美术这类不参加高考的学科教学并不重视,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使我们当前的美术教学面临着重重困难,这就对高中美术教师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并提出高中美术教师如何去进行艺术修养提高的相关问题。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对美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就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而言,其不光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以美作为切入点来深入地观察这个现实社会。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机制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美术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感知,从而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同时,美术鉴赏教学还具备一定的继发式教育功能,让学生的其他各项能力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就如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会或多或少的获得一些类似美术鉴赏的审美体验,这也是其他学科继发式教育功能的体现。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的要点就是进行“鉴赏”,人们先对美术作品进行“鉴”,鉴别出美术作品的优劣,再进一步对美术作品进行“赏”,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并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评价美术作品的细节到底如何,从而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取向毫无掩饰的展现出来,进而对美术作品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体验和感受。与此同时,鉴赏者或许还会针对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结合自身的美术感悟,来展开相应的联想和想象,并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将字的审美个性融入到整个审美过程之中,得到极为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审美评价结果。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可以说是美术欣赏的进阶,其对美渗透得更为深入,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高中A段的美术课程中欣赏与评述环节的升华,有效的将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让美术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从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迁移到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也就是说,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会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鉴赏的过程之中,使学生不仅是从美术作品的浅表去进行简单的欣赏,还要让学生融入到整个美术作品的深处,去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凭着自身的审美感知,去对作品进行生层次的体验、感受,并将美术作品和自身的知识相融合,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对美术作品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较为个性化的评判,进而让学生受到美的全面熏陶和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解,且看透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