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检课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检课教学论文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1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数列各项和公式

(|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a<1,而忽略了a=0的情况。

四、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2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PowerPoint课件(简称PPT)。PPT编辑多媒体的功能强大、简单好学,易于上手,课程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感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教学优势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有效弥补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在该课程中,其优势体现在:(1)增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2)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3)增强感观效应,提高教学效果;(4)课件便于保管,利于教师修善;(5)课件易于复制,利于复习效果。

二、《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教育理论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即应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和谐统一。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既然明确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有其必要性,专业教师就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利益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吃透教材精神,熟悉教材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准备适合学生的多媒体课件。

2.可操作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要做到便利、灵活、可靠,易于教师的课堂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还要注意课件大小及过多链接给软件运行速度带来的影响。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老师要熟悉掌握多媒体教学每个环节,在备课时就要提前调试,模拟教学,及时发现课件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予及时解决,保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正常播放。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评价课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课件更是如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科学严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数据、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插入的图片、视频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客观真实。文字说明、语言配音等也要准确、真实。关于环境保护及安全技术方面有比较多的工艺流程和数学演算,在课件演示过程中要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分析工艺原理和流程机理。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演示过程中允许必要的夸张,淡化一些细节。

4.简约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展示的画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要简约明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制作也不能太花哨,丰富的背景和多彩的画面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信息干扰。课件要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可以通过图像、图表、图形等方式来展示,提高视觉直观,加深印象。

5.艺术性原则。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精品课件教学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让人赏心悦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心情。优质的教学课件应是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在内容上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美育教育相融合,在形式上再予以美的视觉进行展示,教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教学相长,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审美情趣,根据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课件合理的布局、色彩、图形等界面对课程内容以美的诠释,做到集课程教学与观赏审美融为一体。

6.适时适度运用原则。适时适度运用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需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不需要全程采用、全程播放的。该课程有些章节,有些内容是不需要课件讲授的,甚至使用多媒体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7.适度信息量原则。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弥补《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不足。但如果课堂教学信息量太大就会导致“电灌效应”,过大信息量就会超过学生实际的接收能力,这种囫囵吞枣灌输模式依旧是填鸭式教学。适度信息量原则就是指教师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3

1.1沉闷的课堂氛围建筑法规所讲述的均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法律法规条文,虽然不深奥,但是对这些习惯了图表、公式、计算、绘图的工科学生来说,纯理论的法规条文就显得抽象枯燥,再加上传统的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大多数按照教材中的法律条文来讲,讲课的内容就会单调沉闷乏味,假如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就变成明显的单向性,学生被动接受,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性思考,也就造成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肤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不愿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1.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把握由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建筑法规课程大多数教师为了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在案例教学中,复杂案例知识面覆盖太广,学生分析讨论不全面,随着课程的进展,加入的案例如果比较复杂,讨论和分析的时候就会出现较大的障碍。这是因为复杂案例涉及的问题会涵盖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一个有关工程质量的案例中可能会同时存在合同法律规范,安全生产,监理等相关法律问题,课堂上如按进度加入案例,会出现学生还没有学习到的知识点,这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就带来了无法解决的障碍。若选择简单案例难度过小,达不到应用和巩固知识的效果,同时降低案例难度,就会导致背景材料过于单一,学生不用过多的思考就可以立即讲出案例症结所在,这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帮助并不是很大,案例教学的优势就无法很好的体现出来;教师搜集法规案例主要通过互联网,互联网上资源丰富,但大部分案例来源复杂、专业性较强,案例之间连贯性不够,造成教师虽介绍了很多案例,但由于案例的深度不够,学生无法留下深刻印象。若选取历年注册证试题作为建设法规课程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是理想的办法,但往往案例单一,主要集中在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监理三方面,远不能满足现有建设法规课程内容对案例类型的要求。

2《建筑法规》课程教学

根据近年从事建筑法规教学的经验和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建筑法规教学过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调查研究,以及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较合理可行的《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方法。

2.1明确教学目标针对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高校改革的要求:“培养应用性的人才”这个战略思想。建筑法规依照这个战略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目标就是首先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纠正认识的误区,工程建设活动不仅是一个技术劳动的过程,其成败不仅取决于技术,法律对于工程建设活动的程序,工程建设参与者的资格、相互关系以及工程建设中各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规范,仅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远远不够,熟悉建设法律知识是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必备前提。现在的工程建设活动都要求持执业资格证上岗,取得这些执业资格证,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让学生重视法规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然后在教学工程中通过优选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法律知识,能签订工程合同,解决基本的工程纠纷,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守法维权。

2.2优选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多多少少存在崇拜教材的心理,而法规教材的编写往往滞后于国家颁布的最新的同时又是最实用的法律法规,所以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注重教材内容的实效性,教材内容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同时选择带有实用背景的工程案例分析的教材,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利用法律知识来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查阅相关的法律颁布的背景资料以及相关案例的出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克服学习法律知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2.3“研讨式”教学方法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放弃传统板书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依赖案例教学法,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及法规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二者结合的,经实践教学证明教学效果比较好的“研讨式”的教学方法。1)研讨主线的确定。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找到课程研讨的主线,对于法规课程的主线主要是按照工程项目建设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立项计划部门审查可行性研究选择建设地点勘察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审批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施工安装竣工验收。按照上述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课前预习时首先给研讨小组布置相应的研讨提纲,学生查找相关的案例,找出相关的法律知识点,提出问题,课堂上每一个研讨小组根据自己案例,分别讲述自己案例中相关章节的知识点,等每个小组讲述之后,由教师联系书本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案例讨论加以强调总结,给出每一阶段的相关法规知识。2)研讨案例的选择。除了课下学生自主选择案例,课堂上教师的课前研讨案例的选择也很重要,因为只有教师选择了合适的案例,才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果就有了好的开端,所选择的案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当前报纸媒体的,广大群众都在关注的;上绪论课时,就选择了2012年8月发生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被四辆重载货车压塌,四辆货车冲下桥体,造成人员伤亡这样的事件,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思索事件发生的原因,学生很快就进入热烈的讨论中,并积极发言,最后教师引导学习法规的重要意义,学生很快就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行学习,其他章节的学习也是如此,查找到最近的相关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的理解法规的含义和学习的意义,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相关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同样教师和学生在课下都有查找相关的法律案例来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把握,学生案例的查找是根据教师在课前给的研讨主题和相关的内容来确定查找的方向,并且研讨小组要根据查找的案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阐述的观点要紧扣教师给的主题以及要学习的法律基本原理,教师查找的案例是总结性的、综合性的,能对要学习的建设工程相应阶段的法律知识有一个系统连贯的把握。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研讨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总结性的引导案例,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对枯燥法律条例的理解和掌握。3)研讨小组的确定。为了对比研讨课的效果,在上课时摒弃了法规传统的大班课的做法,以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每班的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研讨小组确定也相对比较容易,5人~6人一组,5个~6个研讨小组,研讨小组的确定是根据学生的意愿自由的组合,并且鼓励他们给自己的研讨小组命名,鼓励各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每一组都很齐心协力,上课的热情很高,学生的研讨兴致更高,研讨时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每次讨论时出现不同观点时,大家都争得面红耳赤,发言时更是激昂慷慨,真正锻炼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查找的相关案例也成为了教师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补充,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经过两学期实践证明案例式研讨教学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实践动手的能力,通过用往年的建造师考试真题进行测试,学生法规专业课的过关率达到86.5%,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4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主要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因此考核时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平常课堂参与研讨的积极性,案例讨论时的发言是最终考核时的重要参考,平常的成绩占总考评成绩的70%,最后还会优选历年一、二级建造师考试的真题对学生进行理论考评,这个成绩占最终考评成绩的30%。这样的考核方式,同样会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会更加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3结语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4

在我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可谓曲折而漫长。经历着其他学科的“挤压”与冷淡的意识形态的“控制”,教育学努力谋求自身发展,逐渐突显其中心学科的地位。新世纪,在理工科院校设置与发展教育学学科,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理工科院校自身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社会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脚步加快,大学的转型处于正在进行时状态。2005年,在全国理工科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袁振国副司长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理工科优势高校面临的问题。高校要深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通过提高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为社会更好地服务。为达到这个目的,迫切需要加强学科的交叉综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方法现代化的需要。现代科学出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和结合的新趋势,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文、理、工的结合,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新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理工科院校发展教育学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基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急需创新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学正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是理工科院校建设综合性地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而今,学科分类更加细化,导致高校在发展教育事业、研究高深学问的同时,却忽略或淡化了对教育自身的研究。教育学学科受其研究对象的影响与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实践为提出教育科学的问题提供资料,而那些已经发展到成熟状态的各门学科,乃是一种资源,借助它们来理智地处理这些资料”。也就是说,其他学科实际上就是教育科学的资源,教育科学的内容就是由处理教育问题的其他学科内容所组成的。其次,其他学科也部分地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所以建设教育学学科,符合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既可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其他学科的发展。

3.基于理工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信息时代的到来,致使高等教育领域的结构性变化成为必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时下,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MIT)宣布推出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网站EDX,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均宣布加入EDX。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坦陈:“这场变革犹如一场海啸,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巨大震动,同样也给高校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面对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高等教育面临教师角色再造、课程模式再造、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再造等问题,所以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变革,紧跟世界一流大学步伐,高度重视自身的发展。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学科,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研究内容也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对高校自身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在理工科院校增设与发展教育学学科,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地既具备理工类知识,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教育科学人才,同时也对理工科院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打开了新视野,加快了理工科院校迈向信息时代前沿的步伐。

二、困境

在我国,不少理工类院校设有教育学相关专业。对教育学学科建设都处于探索和学习阶段,虽然在师资建设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对成熟的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来说,在学术队伍、教学环境、软硬件设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选择教育学学科的学子在就业道路上也遇到阻碍。在理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发展教育学学科存在多方面的困境,重理工轻人文的困扰、缺乏相邻学科支撑、基础资源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这就使得理工科院校中的教育学学科发展体现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理轻文”现象存在,缺乏有效体制与机制理工科院校发展教育学学科,既没有前辈的指点,又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搬,因而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氛围人文气息稀少,教育学学科在学生和教师的观念中,通常是扮演配角,作为一门丰富学校专业的弱势学科生存着。管理者在学科建设上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在强势学科上“有所为”,在其他学科上“有所不为”,学校缺乏相应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这极大地制约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也阻碍了教育学学科在高校建设中发挥作用。此外,纵观社会教育大环境,文科重点布局、博士点建设、重点基地投入和重点项目评审等集中在综合性大学或文科类大学,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机会不平等。自然理工科院校难以得到发展教育学学科的良好机遇。

2.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彼此孤立,缺乏相邻学科的支撑教育学作为人文社科中的重要学科,包涵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等方面,教育学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更需要其他相邻学科的融合与支撑。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也是现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独立进行的,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以众多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的。而在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精神严重缺乏;学科建设中对教育学学科严重忽略;各学院各自为政、学科间彼此孤立;缺乏跨学科合作和文理交融的平台与机制、学科分配不公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教育基础资源投入不足,缺乏应有的学科发展平台发展与建设教育学学科,必须要有充足的教育基础资源作为保障。这种资源不仅包括过硬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图书资源、教学软硬件等都要齐全。当前文科发展资源不足的现象在理工科院校比较普遍,也是教育学在理工科院校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图书资源配置落后。教育的发展,教学是关键。而在理工类院校的图书馆,教育学类藏书极少,更新缓慢,这为教育学习与科研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其次,任何知识理论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对于教育学学科来说,理工类院校在教学环节中很少投入实践教学,多是填鸭式地理论教学,而教育工作最终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问题也是阻碍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因素。再次,教育学学科的建设需要不断与发展前沿者保持沟通与对话,大型的教育学术交流活动不可少,同国内外一流大学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需要加强。而在理工类院校中,学生很少得到这样的机会。如此一来,科研成果少,创新也少,学术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没有丰富的教育基础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学科建设平台作保障,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学术梯队与传统师范类、综合类院校的教育师资力量相比,理工类院校的教师富于精深的理科知识背景,实践性极强,对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实践与应用领域,这样,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就相对薄弱。教育学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支既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又不乏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此外,在理工科院校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具有其他学科背景,转而进入教育学科的研究。专业的师范类硕博研究生资源匮乏,新鲜的师资血液未能及时补充,因而导致理工科院校的教育学学科学术梯队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三、对策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方向、基础条件,学科梯队、科研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基本保证,优秀的学科梯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科研和人才培养是学科水平的体现。

1.充分利用理工科学科优势,丰富教育学学科体系一门学科下设多个研究方向,其主体研究方向是本学科前进与发展的驱动力。在教育学学科建设上,理工科院校独特的自然科学背景,有利于形成交叉学科,深化教育学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丰富学科体系。理工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科学背景优势,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制定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氛围的比较优势。要利用理工科院校的学科特色,扬长避短,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学学科方向,不断丰富教育学学科体系。

2.切实加大教育学学科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基础条件是学科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不仅包括教学资源、图书馆、实验室等硬性条件设施,还包括思想观念更新、文化氛围建设等软性条件。理工科院校要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研究生多媒体教室、资料室等学科发展基地,以满足学科建设的基本需求;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和图书资源,促进学生成才和发展。在软性条件建设方面,首先重理轻文的观念不可有,学术生态的繁荣是文理兼有的一种平衡之态,无孰轻孰重之分,要努力在校园内部营造教育学学术氛围,与传统的师范类综合类院校增加交流与对话,提供给学生更多学术交流与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机会,最终呈现出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态势。此外,无论是文科理科,学生最终都要以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实践,所以,优良的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是必要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很好地巩固课内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其工作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努力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打造团结协作的学科团队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靠的是学术队伍。高素质的学科队伍是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设高水平的教育学学科应该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要想拥有先进的教育师资力量,必须从教育学学科较强的学校引进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老中青年龄结构相结合,不断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4.深化理工科院校教育学课程设置,提高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学学科建设应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在理工科专业背景下,整合不同的学科和课程,开设各类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和学习计划,实现文理科的有机融合。在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努力使各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做到资源共享和互通。通过学科教育和学术研讨,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跨专业领域做到知识的互通有无。鼓励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选修建筑、管理、经济等交叉课程,并且由理科教师和文科教师共同商讨授课内容和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多以应用型为主,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人才质量,提升科研水平。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5

双语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及实践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反复锻炼,真正使英语活学活用起来。为提升学校层次、增强学校竞争力,提高医学生知识层次,促进全国医疗行业发展,在高等医药院校中推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著名医学家、教育家裘法祖先生曾说过:“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就多拥有了一把打开医学科学大门的钥匙”。医学双语教学就是要把英语转变为打开国外先进医学知识大门的钥匙,通过双语的应用,使我国医疗行业拥有赶超世界先进的能力。所以,在作为后期临床“内外妇儿”四大课程之一的《儿科学》中推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院儿科临床学院近些年来遵循国家教育部的精神,依据苏州大学建设精品课程要求,将《儿科学》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具体实施时将整个《儿科学》双语课程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论课教学及实践课教学,形成了教师讲授、学生质疑、双方讨论的良性循环,并且加强讨论和实践时应用双语的比重,做到双语并行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断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课程规划,重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国际接轨,强化教学内容及双语教材的积累,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扎实推进《儿科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

双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及内容

1.理论课讲授。双语教学在我国是要求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双语教学模式。(1)部分式双语教学: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保持母语教学或者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用外语教学。(2)完全式双语教学:仅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3)渐进式双语教学:由开始时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教学,逐步转变为全部课程仅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目前我国的语言环境还是以中文为主,并不像新加坡或香港那样双语并重,而且我国的双语教学处于起始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当前及相当长的时间中仍必须采用汉语为主,英语渗透为辅的部分式双语教学及渐进式双语教学。医学知识多数较为复杂,在纯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学生都难以理解,另外,医学英语词汇大都生僻,专业性强,如果单纯使用英文讲解学生则如听天书,基于我院所教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亦采用这种部分式及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实际应用中反应良好。总结起来,我们使用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重点内容全英文讲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及现场反应,花20~30分钟时间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全部使用英语进行讲授。讲课过程中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口语,语速保持四级语速或更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领会和理解。例如在讲授“Neonatology”时,将总论部分内容用全英文讲解,让学生对基础内容,如“新生儿、足月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等重要名词有较深的理解。(2)复杂内容中英文混讲。对于某些较复杂的课程内容采用中英文混讲的方式:将重要的医学英语单词、短句或长句穿插于中文讲述的过程中,增加大家对其的理解。(3)常用内容中英文互动。对于经常要使用到的一些内容,我们要求师生采用对话的形式,穿插英文进行对话,让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讨论和回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采用单词、短句、长句或段落进行回答和讨论,如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这一章节时,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在回答中穿插“Jaundice、Hyperbiliru-binemia、Phototherapy”等简单的专业英语词汇即可,而对于英语口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可让他们使用长句描述症状、治疗方法,甚至是胆红素代谢途径等复杂的过程,促使大家将英语学以致用。(4)教学课件全英文化。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被普遍采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也充分意识到了多媒体的重要性,所以要求双语理论教学中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评比促使老师加强这方面的准备。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全英文化率达到了100%,这样板书内容显得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内容与国外原版教材接轨,而在课堂讲解时则用单词或短句,遇到重点或难点的地方配合中文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理解重点、难点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水平,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2.实践课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在实际中往往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特别是在医学这样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中更是如此。考虑到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多,空间和组织形式相对自由,并且实践课时师生距离更短,更利于交流互动,所以我们在临床实践环节中灵活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双语互动内容。这样,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理论课内容进行拾遗补缺,在实践中加深课程的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课前专业词汇准备。我们会提前公布实践环节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阅课程有关的重要英语单词和文献资料,预习我们会在上见习课可能用到的专业词汇,掌握在病患交谈中需要使用的一些句子,为现实交流做好充足的准备。(2)课时采用真实病人及模拟病人交替。现实中,真实病人能进行英语交流的不多,尤其是儿童医院,本身患儿年龄较小,甚至大多是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龄前儿童,双语教学必然不能是在学生和患者之间进行。所以面对真实患者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病人的主诉和体征当场使用英语进行描述。另外,我们在带教过程中,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模拟病人或者教师自行扮演标准化病人,通过两者之间的英语对话,将上课所学贯穿到实际应用中去。(3)课后进行书面英语练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双语儿科教学不能仅仅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写作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SCI论文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外杂志上发表文章,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英语写作。所以在我们的双语课程中,也安排了这样的实践环节。在课后让同学用英文对实践课中的疾病进行总结,并将临床病例翻译成英文。这样提高学生接触医学英语写作的频率,为将来医学文章的写作奠定基础。我们在实践环节中全面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医学英语的学习,所以学生医学英语专业知识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交谈中公共英语的表达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适合他们的需要。

双语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双语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师资队伍是否强大,因为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上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授课,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尤其是口语及听力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现实中,往往因为医学专业性强,知识量大,临床带教的老师本身还有着较繁重的临床工作要做,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英语备课上,尤其是临床医师英语口语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现在大多数教师不具备直接使用英语进行对话和教学的能力,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中文交流及教学为主。教学师资不足是全国教学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定期请外教至我院进行专业英语培训。通过近几年的培训,我院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明显提高,进步巨大。(2)尽可能争取机会让医师出国进修,尤其是对带教医师出国进行各项政策上的倾斜,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到国外接受纯正英语的训练。(3)全面实行英语交班制。每天早交班全部用英语进行,给每位医生创造复习医学词汇和练习口语的机会。(4)在院内网中开辟医学英语学习专栏,定期挂出医学英语学习资料,以便临床带教医师学习和交流。2.双语授课教材缺乏。现阶段国内医学双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是通过将原来的中文课件翻译成英语后给学生授课。首先,这其中的翻译的准确性要打一个折扣,退而求其次,学生学到的可能也只是“Chi-neseEnglish”,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医学英语。“好马要配好鞍”,双语教学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好鞍,一本合适的原版英文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同样重要。针对上述情况,我院通过购买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及教学视频资料,并通过互联网联通医学院电子资源,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医学英语学习的资源,以便教学之用,运行的总体效果良好。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学生对教材评价良好,认为通过我院选用的教材,接触到了地道的英文,逐渐掌握了医学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习惯。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探索研究课程的改革问题,使得课程建设更趋合理化、科学化、系统化、实用化,并且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要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拓宽知识层面并向多元化发展,从而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课程建设的内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不只是现成的教科书,而且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课程的开发,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研究、设计、实施的主体,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同时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而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课程应提倡开发“校本”的理念,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其特征为:1)以学校为基地。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2)以学校为基础。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3)以学校为主体。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学校根据自身学科的优势、条件和特点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主体,学校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4)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校本课程开发遵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程对策。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了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了整合,有利于教育形成合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民航学院的课程开发可借鉴“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充分发挥我校民航特色的优势,组织教师,结合学校特点开发适合学校发展,能够突出民航特色的课程。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合理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另外,要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如增加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组建知识的机会;让学生的自学时间,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的时间121。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运用在学校学习的课程,为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课堂教学改革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代替以往“我教你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讨论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要想营造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实施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把多媒体技术引人课堂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补充。利用该教学平台,可实现师生互动,课上课下互补,课内课外教学相长,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融。另外,该平台的使用也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革过去“单边教学”的陈旧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效果。如外语教学,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按部就班、由浅入深,逐步对外语课进行有效的学习。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适合外语教学的网络教材,电子课件,使课程教材多元化、交互化、网络化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使学生直观地接触教材。

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惟妙惟肖的声音把死板的语言教学变成活灵活现的立体式教学,使学生像欣赏电视剧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全方位地调动眼、耳、口、手等器官,完成语言的学习。同时通过设计和配备大量的练习题和自测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变过去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的立体式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在以往的教学中很难同时兼顾得到。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还可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利用电子载体的可读写性、可存储性,教师和学生将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人。从以往的“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只有这样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学生为本,才能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积极去学。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