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环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环专业范文1
人们对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即健康、舒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随之而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相伴而来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ODS物质替代等)日益增强。急需提高认识,寻求对策。对习惯做法要重新加以审视。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以新技术实现优化运行管理;
建环专业范文2
关键词:建环;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48-02
一、专业发展历程
1952年,同济大学招收了第一届建筑设备专科,学制两年,是暖通专业的雏形。1953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在我国首批设立暖通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并且同济大学在50年代开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国家将原来的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输配专业合并重组而成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在教育部最新的目录中,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健康、能源、环境已成为现在倍受人类关注的三大主题,建环专业与这三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本专业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已将人类居区纳入议事日程,人居环境科学将成为面向世纪本学科发展的大方向。新专业的设立,结合了当前国内外环境与能源应用的热点,对既有专业进行了整合拓宽,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全国目前开设建环专业的高等学校共有约170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约占66%,每年培养的学生人数约占总招生人数的85%。这意味着,我国目前建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工程应用型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建环专业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环节的必要性。现结合本校自身特点,针对建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二、实验教学目前的现状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院校建环专业的实验内容一般均为随堂实验,即课程中附带的实验内容是作为该课程的一部分而出现的。经过多年的积累,实验内容基本完善,可以满足课程大纲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受管理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实验台易出现老化等现象,严重的甚至不能正常工作。例如:在风管风压的测量实验中,常常遇到因为橡胶老化导致的测量误差偏大的情况。因为实验台很多位置借由橡胶管来进行传递压力,而橡胶材料随时间的老化问题较为严重,几年下来就需要大量更换,因此实验台的维修工作量比较大。且实验装置的购置也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在多数条件下往往不能够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
2.实验过程中学生过于被动。目前的实验均为随堂实验,多为教师安排好实验过程以后学生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实验的执行者,这对于理解实验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是有利的,但同时学生也容易丧失主动探求真理的精神。
3.授课形式过于单调。由于教学人员较少而学生人数众多等诸多现实情况,实验课程的设置往往是多班集中授课。长此以往,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活泼性和生动性,削弱了作为实验课程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进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都希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也说明了目前的实验课程亟需调整和改革。
三、改革方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一切方案的改革都应以此为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和爱好。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严格按照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本校的特色来组织编写实验教学教材与指导书,调整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实验教材特色。
每个实验项目内容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介绍,包括实验原理、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第二部分为该实验重点需要掌握的环节;第三部分为实验的难点。前两部分对于大多数学生都要求必须掌握,第三部分可以酌情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掌握。
2.采取开放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改变过去由教师指定、学生模仿的实验方法,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为学生“乐而学之”。具体做法为:(1)开放实验时间,实验室的课程表可以像公选课一样,在学期初公之于众,学生可以自选上课时间,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2)拓展课程形式,借鉴课堂教学的方式,针对实验开展必修课和适当比例的选修课,满足学生多角度、多方向的求学心理和需求。(3)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三种。验证型实验为基础训练阶段,主要针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和仪器使用的训练;综合型实验是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些具体实验技能来学会如何剖析各种实验,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等;设计型实验是学生从预先提供的实验题目中任意选定题目后,从实验方案设计到仪器的选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4)优化考核方式。虽然实验课程进行非常精确的考核有一定困难,但我们建议摒弃之前简单的、单一的考核形式,综合考察学生在实验课程上出席、听课、课堂讨论、动手能力、以及求知欲望和实验报告等多方面因素,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避免“随大流、走形式”的教学方式。(5)重视教师建设,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验课程改革的基础,更是实现优质实验教学的保障。加强实验教师梯队建设,补充优秀的新鲜力量,或有计划地选派实验室人员到国内外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素质和实验指导水平,是实现实验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
2012年,教育部最新成立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文简要回顾了该专业的发展历程,并结合自身在教学中遇到的些许问题,针对目前实验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给出了若干富有建设性的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教学形式、考核方式以及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更高、更优质的实验教学环境,完成好普通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1]谢东,刘泽华,陈刚,李惠敏,熊军.建环专业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53-56.
[2]邓书辉,杨国忠.建环专业订单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137-138.
[3]刘冬华,周传辉.建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科技创业,2011,(4):147-149.
[4]潘毅群,李玉明.建筑环境综合测试与评价实验的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36-137.
[5]王宇会,李锦城.测量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100-102.
建环专业范文3
文章探讨教师在史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启蒙学生的建筑思想,在意识形态上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成长成材。笔者根据自身近几年课程教学的体会,阐述课程的特色及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期培养和激发学生在专业设计中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
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
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建环专业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作用
1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主要研究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两大内容,是以建筑为母体,向室内室外两个空间衍生的多领域的艺术设计,它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所研究的对象总是围绕着建筑进行,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需要有建筑学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建筑学背景,同时又不能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1设计停留于外观效果
因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源,大多是艺术生,受艺术熏陶较多,思维方式上侧重于视觉效果的表达,加之对艺术效果的表达也有较强的表现能力,所以做方案时,往往只注重设计方案最终呈现的图面效果好不好看,艺不艺术,潜意识里把它当作了墙上的美术作品,而忽略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较少关注是否解决了具体的问题,以及能否被人很好的使用。对于环境设计方案最终是要投入施工,变为现实的物质产品意识薄弱。
1.2功能分区意识及能力较弱
功能分区即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使不同要求的空间得到合理布置的方法。可以说,功能分区是设计的基础,是保证所设计之物能被合理使用的第一步,也是设计之初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关乎设计的成败。然而由于大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来进行这种训练,相关课程的开设对此也没有充足的重视,因此使得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功能分区排布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对项目的主、次、内、外、闹、静等功能进行合理安排。而且环境设计的学生通常在拿到任务书后,只想设计的风格、材料和色彩,很少思虑方案所涉及的功能、分区、排布、整合问题。故很难挖掘出项目所要达到的具体的使用目标,如被谁用,怎样用,多少人用等一系列问题。
1.3空间流线组织能力薄弱
空间流线组织是指把若干使用空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空间体系的方式。它需要根据各使用空间的特点和功能要求组织空间,以保证室内空间流线的顺畅合理。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流线组织特点。尤其在现代综合性建筑物中,流线组织亦是复杂的。所以设计中必须要明确各种流线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最终实现建筑空间的方便舒适。而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空间的流线组织,缺乏专门的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常常不能很好的组织规划人流,而造成人流的交叉、干扰。尤其对于复杂点的建筑物,流线组织设计更是陷入混乱,突显空间流线组织能力的欠缺。
1.4建筑结构知识欠缺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只有建筑结构安全、适用、耐久,建筑物才会安全、适用、耐久。因此,建筑结构知识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很多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建筑结构知识极度欠缺,不仅不清楚建筑结构的种类,更不清楚具体结构中,哪些构件承重,哪些构件围护,这就导致了设计中常常随意挪移承重的墙柱,添加超重的设施,任意分隔室内空间,完全不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体系,造成设计方案仅仅是空中楼阁和纸上谈兵,在现实中不可行。
1.5不了解相关建筑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规范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定,目的在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只有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的建筑设计规范,在进行环境设计时才能有的放矢,不偏离基本的设计原则,也能让设计方案更加实用。然而现在很多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对规范比较冷落,没有切实认识到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对于设计的规范性要求很陌生,致使设计方案不能有效的投入到实际的建设和使用中。
2建筑设计课程的建设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是研究建筑物的设计,具体内容包括建筑空间的合理确定,建筑平面功能的合理分区布局,空间流线的组织,以及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知识;并学习建筑外部空间的尺度和组织方式,协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从总体布局到功能细化的合理的设计程序,熟悉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课程能从以下方面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
2.1训练学生的功能分区能力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拿到设计任务书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任务项目的内容要求进行功能分区,这是一个熟悉任务书要求,并对任务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要清晰的知道各功能的具体设计要求,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出大的功能分区,找出附属的功能关系。如果这个步骤不能分析明确,那么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必定不堪一用。所以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功能分区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必须经老师把关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设计。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的这个环节,学生们的功能分区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
2.2训练学生的空间流线组织能力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空间流线组织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在功能分区之后,学生们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各功能分区的位置。并在空间组合时以主要空间为核心,安排次要空间;将对外联系的空间靠近交通枢纽,将内部使用的空间放在相对隐蔽的位置,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处理各空间的联系与隔离。同时根据活动人员流动的特点,在流线组织中使集中有序的人流以最短捷的流线集散;使集中无序的人流减少对安静活动区域的干扰。在这部分的训练中,学生们需要明确各种流线的特点、规律和功能要求,绘制流线分析图,反复推敲,深入研究,使建筑空间舒适、顺畅、高效。
2.3补充建筑结构知识
建筑和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是进行建筑物的设计,为使建筑物设计合理,要对所设计之物进行结构选型。因此,设计者应充分了解各种结构形式的基本力学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结构的概念,使建筑功能、造型和结构达到完美的统一。
2.4增强设计规范的了解
建筑设计课程之初,学生需要针对设计任务进行资料搜集,其中一项就是查阅与设计任务相关的设计规范,并在设计过程中以规范为准则,严格遵守。尤其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更是不能逾越。因为国家制定的防火规范是各类建筑空间人流疏散组织的依据和法规,关系到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容忽视。学生们在查阅和设计的过程中,对规范的反复思考和应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设计规范的了解和掌握。
2.5熟悉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
通过建筑设计课程对建筑物的一步步具体的设计,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相关规范的学习,学生们对建筑物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对于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能有切实的体会,并对建筑设计牵涉的相关知识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从而能很好的熟悉和掌握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
3结语
建筑设计课程通过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增强了学生的功能分区、空间流线组织能力,补充了结构和设计规范的知识,让学生们熟悉了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为其进行室内外空间组织和规划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体系支撑。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建设作用,加大建筑设计课程的课时和比重,是环境设计专业自我完善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人才的客观必要。
参考文献:
[1]江寿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课程的定位与定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S3):38-41.
[2]黄信.浅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增设建筑学课程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09,35(9):36,42.
[3]辛艺峰,黄建军,熊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系列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3):55-59.
建环专业范文5
收稿日期:2012-08-14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316);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丁云飞(1967-),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技术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将传统的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制订了融合递进式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
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18-05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时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的[2]。该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3],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4]、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5]。文章以建环专业为例,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方案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该方案实施“3+1”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图2是广州大学在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拟订的融合递进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建环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将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生产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内容循序渐进。如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到设备生产企业学习设备制造工艺,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图1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图2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融合递进式培养体系
二、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卓越计划”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1.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
“卓越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化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建环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各类建筑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技术经营、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程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环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等问题。而且实习环节又多以参观为主,学生缺乏对实际工程的深入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实际工程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建环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年的企业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系统地深入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培养基地
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三)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灵魂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逐渐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案,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利用国家、省、学校各级部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行业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平台,引导学生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觉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保障条件的良性机制。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各类研究课题,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3. 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4.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实验课程应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改革教学方法
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作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实施“卓越计划”面临的最大挑战
“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使学生具有未来“卓越工程师”素质,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但目前在高校,特别是广大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教学的条件不够,经验不足,渠道不畅。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这方面可借鉴交换生、联合培养“2+2”或“3+1”等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此外,可充分利用港澳优势,全方位加强与香港、澳门同类院校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应重视“本土国际化”的培养,利用在国内举行的各类国际性展会、学术会议等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接受国际化训练。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加大双语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获取本行业国际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使多数学生在国内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训练。
(五) 质量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到企业接受一年的培养学习,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企业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严格的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监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经历一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学生到企业接触实际工程,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与传统的实习环节不同,“卓越计划”企业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过程,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多,这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在学生进入企业培养环节之前,要制订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对企业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编制详细的大纲,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逐步做到企业培养过程的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接轨。
3.建立完善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基地负责人制度,细化各负责人的职责
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骨干课程教师的安排、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基地负责人要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企业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在建环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建环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3(3):49-51.
[3]王海涛,沈恒根,程海峰.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2,26(5):521-525
[4]邹国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90(1):72-74.
[5]董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49-52.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DING Yunfei, WU Huijun, ZHU Chihui, XU Xiaon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建环专业范文6
由表1专业选择分析可见,在校生选择环工专业主要侧重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其中个人兴趣占主要原因。从表2中了解到83.3%的环工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持一般态度,差异很明显,整体上比较消极。对于专业课课时选择上来看(见表3):专业课课时安排在10~16节比较合适,较能够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特点。
选择水处理方向、大气方向、环评方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9.6%、41.6%和56.3%(见表4)。其他固废处理与处置和噪声控制比例较小,这与环境工程核心课程方向和市场就业基本一致。从表5分析,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更注重监测和设计类方向,注重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与市场就业密切相关,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在实验环节选择倾向上(见表6),学生较注重综合综合能力培养,这样可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在实践环节的选择中(见表7),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3.8%和37.5%,表明学生想要增强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意向。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选择上(见表8),41.7%的学生选择了实验论文,这样既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又可以在科研写作上得到锻炼。
39.6%的学生选择了设计形式,主要是与已经在企事业设计部门待岗实习有关。只有14.6%的学生选择了科研论文,主要是现在科研论文流于形式,抄袭严重,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都得不到锻炼的原因。
二、调整对策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对策面对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的矛盾,应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突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进行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二)课程体系调整对策由调查可知,环境工程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一般,整体上比较消极。鉴于此,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突出建设以生物学、化学和力学为专业学科基础的应用型课程群,建设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链条的实践环节线路。
(三)实践课程体系调整对策首先,应该提高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学分和学时比例。其次,应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实训课程培养体系。再者,在实训环节上,加强课程设计环节,鼓励生进行科学研究,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也应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实习实践等环节的训练,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