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体育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反思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加强教学反思。那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否合理
教学目标是指挥教师教学行为的核心,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希望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诸多方面都能有很大收获,所以定目标时,各个学习领域面面俱到,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往往受兴趣、身体素质、生理状况等因素影响,对某些技能、素质的学习效果不是太理想,那一节课下来,目标达成度就很低,那这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在其他平行班级的教学中要作出合理调整,要有所侧重点。如篮球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内容是行进间运球和低手上篮,在第一个班级教学后,发现学生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不好,低手上篮更是一般,目标达成度很低,那在下面的教学中要把运动技能目标进行调整,可以考虑将低手上篮就淡化处理,在以后教学中另作安排。
二、反思教材选择的难度是否适中
体育新课标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给体育教师很大的自利,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更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难度的大小对教学效果有着根本的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难度大小是受很多因素而影响的,如年龄、性别、爱好、体育基础、天气等。平行班级的学生对同一教材的完成情况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同样教材的难度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如果不通过实践,是很难确定教材的难度的,当教师完成平行班其中之一的班级教学任务时,及时对所授教学内容难度反思时,可以有助于下面教学的完成,提高教学实用性。
三、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1.主要的教法和学练过程设计是否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一节体育课要很流畅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其教法和学练过程设计要合理而且紧凑,影响体育教学环节合理性的因素很多,如时间安排、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队伍的调动、教学辅助手段的安排、学生学习方式的安排等,每节课下来,教师要根据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来调整教学环节,调整后的教学环节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所任教的平行班级有几个,每班学生情况有所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及掌握程度都不同,那作为教师在第一个班级授课后,要根据将要任教的班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环节,让学生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能最大化的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的组织安排是否符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期,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堂学练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一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现代学生的个性大都很鲜明,如果考虑不周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教师在授完课后,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表现要重新梳理一遍,对不合理的安排要及时修改和调整,如男生对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喜欢程度大点,而女生则反之。
3.运动负荷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
运动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体育锻炼只有不断对学生进行生理上的各种适度刺激,才有可能引起“超量恢复”,才会促进学生的各项机能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没有运动量的体育课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所以教师在每授完一个班级,都要对该班学生在课堂身体素质中的表现反思一下,素质练习的难易度如何,学生是否能承受,有没有特殊学生的个例等等,积累这些相关知识便于以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运动负荷的大小,同时对不同班级的安排要个别处理,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下一个班级授课中,检验运动负荷的适宜程度,反复检验,找出最佳运动负荷价值阈,最大可能的让学生都能获得身体素质提高。
四、教学评价是否能促进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科学的评价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矫正学生原有的不良行为,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有待于本时的点点滴滴,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和积极参与态度,都有待于对该课程的兴趣和动机,以及在经历过一些体育练习及活动之后的体验和感觉。学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对体育学科的需要。刺激是引发需要动机的外在条件,即诱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评价。一个学生如果在体育练习和活动中和结束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听不到一句激励赞赏话语,缺少了同伴之间的合作,那他会对体育失去信心,导致兴趣大减,处于冷淡状态,失去了一切动力,导致恶性循环。但同样的评价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平行班级中学生的个性是各有特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过分的表扬和赏识评价是一种形式,长期如此可能会让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些偏差,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五、反思失败缘由,记录精彩瞬间和教训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范文2
一、课的构思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每节课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
(1)准备:在课的开始部分,选用了创新“集体性”游戏,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2)基本内容: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图片示范、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甚至多媒体的观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即使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同时心理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通过比赛,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其次,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束:让学生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自我评定。这样整堂课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结束。
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
三、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初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四、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重点练习的难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初二年级的实心球投掷的教学,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重复练习,让学生找到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觉,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合格标准。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了压抑。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双边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间合作交流的动态乐园,在教学中,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并通过学生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合作探究教学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或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状况,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
什么是教学反思呢?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知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即在教中学,学中教。
怎样写好语文教学反思呢?从我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坚持做教学反思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环节的设置、知识点的落实、学生掌握的情况,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没有过关,没有过关问题是什么原因,采取哪些措施补救,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中的教训,为以后教学更上一层楼做好铺垫。
三、写教学机制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不期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及时归纳总结,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写同伴反思
教研离不开团体互助,教学反思也不例外。除教师独立的自我反思之外,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同样也很重要,教师之间要通过对话与交流,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与得失,做到时时反思,处处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疏漏,及时补救,以防微杜渐、治病救人为最终目的,实实在在,防止假、大、空,通过同伴(年级组)反思明白知道自己的管理缺陷,借鉴别人的长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所失与同伴分享,同时吸纳同伴成功的精华、失败的教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五、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六、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丰富材料养分。
七、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充分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发展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勒内・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培养学生多多反思吧!
八、反思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初中英语;对策思考;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个案研究,进行反思与分析,进而提出对策思考。
一、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乏多样化。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有很多的活动安排,表面上看教师的安排多样化,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些活动普遍存在教学单一化的缺点。比如,让同学们听录音,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让学生阅读文章、小组对话等。这只是一种学习技能的设计,未能统筹考虑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渗透与融合,疏忽了四方面的转换。
(二)教学资源利用不当,“减负”无法实施。在此,以课后作业的布置为例:英语课程一般除了教科书外,还会有两本练习册(或报纸等辅导资料),于是,教师授课结束后,基本会让同学课下抄写单词和短语,同时完成练习册的练习题等,英语作业量如此之大,并且几乎天天照旧,加之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如何“减负”?
大量的作业导致学生休息时间不足,甚至课外活动时间也拿着书本在教师外做作业,长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都受到了影响。并且,如此多的作业挤占了学生本该用来复习的时间,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增加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其根源在于教师没有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贯彻,这也是教育学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出现教师写板书时,学生只是等着老师把内容写完;少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时,其他学生只是在听,没有参与进来;教室后几排的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注意。
这些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同时也说明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也并没有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责任也许随着新课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并非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在引导,而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才能刚好的发挥作用。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唯一可做的就是在教学中时刻记起学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而且所做之事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除了上述三个主要英语教学问题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细节问题,如:大部分同学都觉得使用英语对他们来说不现实;学生词汇量窄小,单词拼写能力差;学生语法概念淡薄,英语表达能力差;学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贫乏,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差;学生对英语学科存在着畏难情绪,缺乏信心;学生语音语调知识掌握不好,拼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些又都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认识不够,目的不明。第二,信心不足,兴趣不浓。第三,方法不对,基础不牢。针对众多的问题,下文将具体探讨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对策。
二、初中英语教学的对策探讨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指点学法,也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也即多指导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有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如指出学习的薄弱环节,通过一些专门练习使得到提高,学会通过体会学习乐趣、自我奖励来消除畏惧心理,树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从心理上给予自己能力的肯定。
2.帮助学生找到最佳学习记忆状态。让学生在早上或者是睡觉前,把刚刚学到的新单词大声读一读或者默默的在心里想一想,比较一下效果,如果第二天能记得昨天所学单词及用法,那么就找准了各自的最佳状态。
3.介绍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记单词,比如以旧变新,构词法等。
4.坚持日常的综合练习。每天选少量不同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阅读、听力,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教学方法方面的教学设计从以上四方面入手,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英语新教材的使用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其优点显而易见。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学生觉得新教材生动有趣,才更愿意上英语课。教师也要努力寻找解决途径,使学生能减轻负担、扎实基础、提高能力。笔者认为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⒈科学安排教科书内容。因为课时内容太多,所以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紧迫感和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不踏实感。这就需要将课文分开,将最能体现典型语言结构的精品名作作为精讲文章,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系统认识。将知识点不密集的文章作为泛读文章,训练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⒉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可及时进行归纳,再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巩固和扩展,而不必在每个单元后都进行总复习。
⒊练习应该选做,太肤浅或太深奥的练习都可以去掉,还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替换原有的习题。
(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前学习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多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如何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就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1.作为英语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生活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真实、最富有激情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从而转化为学习动力。
2.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声音、文字、图像等直观手段,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
英语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只要教师经常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面积地提高英语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曹明杰.基于任务型模式的中学英语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吉林教育,2010,(02)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范文5
随着当前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备受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从现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问题 对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可谓是“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作文同样也是语文教学中令教师头痛的难题,教师不仅教的辛苦,学生同样也写的痛苦。叶圣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当老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低效性是初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应针对当前作文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剖析,认真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以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
一、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对于作文教学缺乏必要的重视和关注,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大部分人觉得写作教学课堂上即便投入充裕的时间与精力,也未必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潜移默化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纯依赖某节课教学并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写作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缺乏必要的重视,而限于考试中写作所占分值比例,教师和学生为了追求作文高分,难以避免地产生功利化倾向。
2.作文课堂教学表现出随意和无序性。语文作文教学应包括思维形式训练、写作风格训练以及写作形式训练等一系列梯度训练,并且应结合学生年龄变化以及认知水平提升来调正教学内容。然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大部分作文训练基本是以考试为中心而设计,即根据考试类型来选择课堂训练的类型,此种教学模式缺乏重点,教学计划未做到循序渐进,学生应试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欠缺良多。同时不少教师在评改作文时过于敷衍,大量应用“内容较充实”“主题较鲜明”“描述较生动”或者“用语较流畅”等套话来评改作文,学生不厌其烦,写作积极性也受到打击。
3.积累不足,抄袭现象严重。初中各学科作业繁多,学生同时还要准备各科考试,因此在课外作文阅读方面投入不足。而不少教师和家长也觉得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所读刊物对于学生学习并无太大益处,甚至属于没用的闲书,因此大都不支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然而初中生受到年龄以及社会阅历的限制而缺乏深层次的社会与人生感悟,因此在完成作文大多消极对待,或者参考其他范文,其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影响,并且容易产生抄袭依赖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对策
1.确立阶段性教学目标,健全作文课堂训练体系。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学习规律、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出发,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整体规划,针对各个学期以及学年作文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设计出自由写作、逐步到规范写作,再到自主写作的作文训练序列,一般情况下第一采用自由写作,不可过多限制学生,以鼓励为主;第二则以规范写作为主,适当对学生作文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第三则以自主写作为主,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写作。通常来说这一写作序列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作文水平,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写作的个性化、自主性。
2.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以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例如作文期刊、各类杂志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刊物能够积累充裕的词汇以及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整理并摘录文章中的名言警句或者美文佳句,吸收并消化这些素材,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非抄袭或者生搬硬套。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进行观察,体悟生活的真谛。以“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这个作文题目为例,该题目可谓是引导学生日常积累、关注并感悟生活的典范,其出自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句话:“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不必抱怨……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学生们倘若平日里课外读物涉猎较少,很可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也就难以体会作者文字中所要传达出的一种豁达、乐观与坚强的生活精神和态度。由此可见,平日里多注重一些生活的体验,学生对于如何“去唱生活的歌谣”也显得更有心得和把握,能够做到言之有物,不至于空洞。
3.合理引导,改进作文评改模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而以互动型交流为主,带领学生深入探讨写作问题,共同了解写作难点,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同时还应改善作文评改模式,以欣赏、赞美的态度来评改学生作文,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应予以鼓励,而不可一味苛责,导致其写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可组织学生互评作文,让学生掌握评改作文的主动权,在相互评改、评价过程中取长补短,汲取他人写作长处,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当然,教师在学生互评以及自评环节中加以指导,并再次批阅,而不可将学生互评与自评作为自己减负的手段。
【结 语】
作文教学低效化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认真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写作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其文学素养。笔者就此探讨了初中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相信随着教学教法的不断完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将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海香.初中作文教学窘境及教学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1(7)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范文6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反思了,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表现在课堂上,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精彩文段的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
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为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语文课堂才能上出“语文味”。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由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的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的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教师没有预设情境和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这些提法一时风靡课堂,课堂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放任自流,想说啥就说啥。致使一节课上完了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由。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教师应该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总指挥:参与、合作、促进和指导。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只追求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一是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二是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教师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三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四是小组成员热热闹闹的发言,但离题万里。以上几种合作学习,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其实,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真实的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的放矢
语文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是远离文本,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样就容易将语文课上成“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实际上却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进行点拨。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