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学毕业论文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集美大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示例

一、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360与qq的竞争战略分析

二、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日期: 2010 年 12 月 22 日起至 20011 年 6 月 10 日止

三、 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四、 任务书的内容:

目的: 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提出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2. 培养学生独立检索、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3. 初步具备搜集、整理、筛选信息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化要求,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4.通过该论文的撰写,对360与qq的竞争战略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搜集相关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加深对360与qq的竞争战略进一步分析。

任务:

1)提出选题《360与qq的竞争战略分析》的初步设想。

2)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文献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3)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向指导教师提出开题报告。

4)分析、筛选已有的信息资料,提出研究设想与计划。

5)撰写论文初稿,反复修改,提交初、定稿及打印稿。

6)该文选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作者尽量挖掘已有的文献资料,同时根据需要多阅读有关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书籍期刊,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能对中国电信现行激励机制的现实指导意义作出较有启发的论述。

7)完成外文资料的翻译。

(三)撰写步骤与时间安排

1.2011.1.7前: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进行选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对选题进行分析并汇报与选题相关资料的占有情况。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对毕业论文提出明确要求。

2. 2011.1.8-3.8:完成开题报告,就所选课题明确写作的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预期写作进度等。

3. 2011.3.9-3.13:形成毕业论文写作粗纲,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粗纲应反映出论文的基本轮廓、基本观点及写作思路。

4.2011.3.14-3.18: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形成写作细纲,并再次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细纲应能较详细地反映出论题所包含的论点、论据及相关数据资料。

5.2011.3.19-4.6:完成外文文献资料的翻译及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的撰写。

6.2011.3.19-5.6:以细纲为基础,写作完成初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7.2011.5.7-5.22:根据指导教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形成毕业论文正稿,交指导教师批阅。

8.2011.5.23-5.26:定稿并按规范化要求完成装袋并上交指导教师;进行答辩准备工作。

9.2011.5.27-6.10: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导师评语、评审意见、答辩评语及成绩评定、汇总上报等工作。

(四)成果要求

毕业论文要写出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及相应的外文摘要,毕业论文全文不得少于6000字。论文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现实指导意义,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相关数据和专业术语运用准确。论文内容组成与打印规范按《集美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执行。

参 考 文 献

1波特, 竞争论(新版),中信出版社, 2009

2陈明哲 ,动态竞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斯,劳斯特 ,22条商规,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黄晓斌,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布里金肖,网络公司价值评估 ,经济管理,2005

6 陈墨,网络营销应该这样做,机械工作出版社,2011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杨国梓(1982-),女,河北广宗人,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教务处教研科科长;吴平(1965-),女,吉林松原人,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教务处,副教授。(天津 30183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6-02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设)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措施,[1]也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而独立学院一方面建校时间短,毕设管理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生源质量与一本、二本有差距,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稍弱,教师队伍也相对年轻,设计(论文)指导经验不足。因此,独立学院毕设的质量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健全、具体的规章制度是做好毕设管理工作、提高设计(论文)质量的保障。[2-3]本文以京津地区的三所独立学院(以下分别简称为Z院、R院和S院)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毕设管理办法(主要是组织管理、选题、开题、过程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这五个环节)做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以下简称天津学院)的实际,为科学制定针对独立学院的毕设管理办法,使毕设工作过程管理更加合理化提出了建议。

一、组织管理

Z院毕设工作实行学校、专业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教务处负责组织毕设工作的检查、评估和总结,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学院成立毕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毕设的全过程管理,教研室成立毕设工作小组,负责毕设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指导教师对毕设工作的各阶段教学活动全面负责。R院毕设工作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各系共同管理和组织实施。教务处负责制定全校毕设工作的总体安排。各系组织指导教师资格审查、题目审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的审查、中期检查、答辩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自评等工作;负责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学生进行毕设的进度、质量、出勤和纪律等情况。S院成立毕设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担任组长,教务主管处长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担任组员,负责毕设的宏观组织和管理。各教学单位负责制定本教学单位毕设工作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质量监控和文档管理办法,具体组织落实本单位的毕设工作。

毕设组织管理都是由学校主管领导主抓,教务处负责对毕设工作进行宏观组织、管理和检查,各系、教学单位负责本单位毕设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具体实施。经过三年的毕设工作,天津学院形成了在主管院长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全面负责组织、管理和运作,各系、专业(教研室)、指导教师分级负责并落实完成的毕设工作组织管理模式(如图1)。学院领导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教务处负责制订学院毕设工作进程及管理办法,汇总各系毕设题目和指导教师情况、审定各系的毕设答辩成绩,组织毕设工作的检查、评估和总结,组织开展毕设工作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等。各系是毕设工作的管理主体单位,成立由系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和教师组成的毕设工作小组,由工作小组向各专业教研室布置工作任务,对毕设工作的运行以及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全面负责。专业教研室负责毕设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负责选派、确定指导教师,分配毕设任务,组织拟定题目,检查的进度和质量,进行工作总结。同时,天津学院毕设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对毕设工作的各阶段教学活动全面负责。

二、选题

选题是论文工作的起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要求,难易度、工作量适中,保持50%以上的更新率,尽可能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等任务,是三所独立学院选题共同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R院还提出了提倡不同专业(学科)间的联合选题,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天津学院还规定工科专业结合工程实践类型的课题所占比例不小于80%。

在选题程序方面,Z院分四个阶段进行。申请阶段:题目由指导教师提出;公布阶段:题目经专业学院审核及教务处确认之后,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向学生公布;确定阶段:实行师生双向选择;任务下达阶段: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书向学生下达执行。R院的题目确定程序是:指导教师填写题目申请表,报系审查,系主任签字。S院题目的确定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学生根据所在系(院)公布的题目自由选择,各系(院)再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师指导的能力进行调整后确定学生的题目。天津学院选题先由指导教师给出拟选题目,上报系里,由系主任审核,确定具体选题;然后给学生召开论文选题大会,再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和具体论文题目。选题完成后,如果学生想更换论文题目,可将题目上报系里,提出申请重新选择指导教师。学生选题完成后,毕设任务及有关要求由指导教师在毕设工作开始三周内以《毕设任务书》书面形式下达。

三、开题

三所独立学院都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文献检索等准备工作,完成开题报告。天津学院则要求指导教师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调查,审定调查提纲,各种类型题目都要就地就便、力所能及地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学习经验,收集资料。独立进行毕业实习的,要备有毕业实纲,调查后要写调查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学生在完成查阅文献、毕业实习或实地考察后,再完成选题报告。这样,学生更好地了解了题目、完成开题,也为论文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

四、过程检查

建立一个针对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保证设计(论文)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Z院指导教师每周至少指导一次,了解毕设的进展情况,指导学生,并做好指导工作记录。同时实行考勤制度,学生请假须经指导教师同意。中期检查工作要求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记录》;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根据工作进度适时检查和评估。R院指导教师制定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并做好记录,教务处随机抽查。期中检查由系主任组织专门小组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各专业分课题组织中期汇报,学生需口头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检查日程通知教务处,教务处随机抽查。S院毕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控,常设机构在教务处。各教学单位毕设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控。检查采取教学单位自查和学校抽查两种方式进行。中期检查由指导教师对学生当面进行检查,要求每名学生口头报告。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第2周由教务处向教学单位随机抽取毕业设计(论文),组织有关专家审阅。

天津学院为保证毕设质量从四个方面入手(如图2):第一,加强学生管理,印制下发学生毕设工作周记,要求学生必须从进入毕设第一周开始认真记录,并对每周进行的实验、上机、实习、查阅文献、撰写论文等内容进行详细记录。第二,调动指导教师积极性,指导教师必须每周对学生的毕设工作进行指导,填写指导教师指导内容并签字。第三,充分发挥各系毕设工作小组作用,定期组织检查各专业教研室毕设工作进展、质量保障情况,并加强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等关键环节的检查。第四,教务处组织有关专家成立院级毕设检查组,负责对毕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进行质量监督、检查,随时掌握毕设的进展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反馈至各系,以保证毕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天津学院的毕设工作检查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进行。前期:重点检查指导教师选聘到岗情况,课题进行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毕设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个学生等;中期:着重检查毕设的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后期:重点对设计(论文)撰写的规范和质量认真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院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及毕设工作结束后,要求各系就阶段工作做出详细总结,促进各系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五、答辩和成绩评定

Z院、R院和S院的答辩工作由各系成立答辩领导小组(答辩委员会)领导本系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并负责聘请答辩委员会成员,分成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前,评阅教师、指导教师确定学生是否具有参加答辩资格,通过评阅后再交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组织答辩。除此之外,S院还安排有院级答辩,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学院随机抽查部分学生参加。参加院级答辩学生可不参加系答辩,答辩成绩以院级答辩为最后成绩。

天津学院的答辩工作分为小组答辩、系级答辩和院级答辩三个级别。所有具备答辩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小组答辩,不少于5%的学生参加系级答辩,2%左右的学生参加院级答辩(随机抽查)。各系组织系级答辩,将核定后的毕设成绩和答辩工作总结报教务处。院级答辩由教务处组织实施。三级答辩以学生所参加的最高级别答辩所给定的成绩为准。每个学生参加完小组答辩,还都有可能被抽到参加系级、甚至院级答辩,而成绩也会以最高级别答辩的为准,这样必然督促学生认真撰写、修改论文,积极准备答辩,从而保证了设计(论文)的质量。

成绩评定方面,Z院和S院毕设成绩均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构成。以百分制计算,Z院占总分的比例分别为30%、20%、50%;S院为25%、15%、60%。R院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Y)的评定按百分制记分,采用结构评分的办法,公式为:Y=0.05X1+0.25X2+0.2X3+(0.5/n)∑Xi(X1为开题报告成绩、X2为指导教师评分、X3为评阅教师评分、Xi为答辩小组每位教师评分,n为答辩小组人数)。评分时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与答辩小组成员分别按百分制给分,然后按此公式计算毕业设计(论文)成绩。

天津学院的毕设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含学习态度和工作表现、查阅文献能力及外语水平、选题报告、设计的水平等项)、评阅人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组成,以答辩为主。评分内容、质量标准和赋值范围按百分制分配,各系根据专业和毕设方式特点予以细化,并分别制成相应的评分表,以供评分和统计分数时使用。天津学院给了各系充分的自,由教学系决定各部分的权重更具灵活性,使各系结合各专业特色制定更科学的评分规则。

三年来,天津学院结合三届学生的毕设管理实践制(修)订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毕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工作都制订了细则,逐渐加强了毕设管理,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完成这项工作的自觉性,保证了设计(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质量,使毕设工作有了明显改观,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志英.理工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之调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3-95.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3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为加强专业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新生进校的专业介绍中,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进入第8学期,多种形式介绍了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第10学期毕业论文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完成毕业论文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7.9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毕业论文教学,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能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和培养协作精神的分别达到9167%、85.4观、70.83%、70.83%、81.25%、66.67%、70.83%;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知晓情况,学生于第1234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10%、12.50%、37.50%和16.70%,还有6.20%的学生到第5学年才知道毕业论文环节。

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知识能力

毕业论文工作也是一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信息获取能力、统计软件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的大检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前,33.33%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62.5%学生仅偶尔开展文献检索,仅4.17%的学生经常运用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工作。毕业论文工作中,文献检索知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辅导与帮助,分别占85.42%和58.33%,检索方式主要为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占91.67%;认为文献检索可帮助选题、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分别为35.4观、43.75%和79.17%。

在论文过程中,仅14.58%的学生认为能熟练翻译与文题相关的外文资料,79.17%学生认为外文翻译困难特别是较难准确表达专业含义,即使是己通过了六级测试的学生也尚不能自如完成翻译工作。

通过专题讲座和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基本掌握了开题报告书写格式和要求,其中的立题依据、研宄内容、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等内容书写正确率分别为87.50%87.50%和54.17%。

在毕业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前,85.42%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图表的使用,但在论文工作中,初次使用统计图表时,仍出现较多的应用错误,其中表题图题、表目设置、表线、有效数字和单位、图形图标错误率分别达21.83%、31.25%、33.33%、22.92%、20.83%有关统计指标的正确选用调查结果显示,有20.83%的学生在资料分析中不能正确选用统计分析指标。

毕业论文过程中,87.50%的学生采用了统计软件,12.5%的学生因为原始资料的限制,仅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软件类型主要是SPSS和Excel,虽在论文工作前,77.0极的学生己经学习运用过某种统计软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14.58%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而85.42%的学生不太熟练甚至生疏。

通过学习和练习论文写作,掌握和基本掌握论文书写格式的学生分别占43.75%、56.25%,论文撰写知识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占93.75%)论文撰写的难点主要为讨论、英文文摘和结论,分别占66.67%、41.67%和27.08%。

三、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学生对毕业论文管理过程、自己和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精力投入、影响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评价及对毕业论文工作环节的具体建议,结果显示,认为毕业论文管理好、一般和差的学生分别为37.5%、5&33%、4.17%;72.9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能全身心投入,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保证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27.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精力投入一般;关于“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投入的精力程度”评价,60.42%学生认为带教老师非常投入,35.42%的学生认为老师一般投入,另有4.16%的学生人认为带教老师完全未投入。

通过挖掘资源、过程管理以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并逐年提高,2004届、2005届、2006届毕业论文优良率分别为85%、87%、94%,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丝毫不能忽视,专业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的因素包括学生时间保障和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条件、考研求职压力影响和过程管理等,回答率分别占81.25%、77.08%、75.00%、70.83%、50.00%。

亲历毕业论文工作后,学生感慨良多,提出了很多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58.40%学生建议应于第9学期开始布置这项工作;关于文献检索课程开设时间,54.17%的学生认为3-4学年学习较合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网速慢、图书馆数据库不全和学生文献检索方法的欠缺,影响了文献检索的质量,建议今后信息获取条件能得以改善。另外,在“你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改善还有何建议?”的开放式问卷中,不少学生提出增加工作时间、加强论文前期课程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和指导老师、增加工作经费、严格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四、结语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毕业论文工作,掌握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并真正体会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选题,可以启发学生科研联想和发现实际工作急待解决问题,通过资料检索和阅读,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面,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可以巩固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通过论文的修改和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论文答辩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毕业论文为学生搭建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正如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的“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 质量管理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课程,也是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以及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珠江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应用、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按照保证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实践教学,把毕业论文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努力保障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本文基于广东17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调查数据,以珠江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二、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

1 指导教师因素。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导因素。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数量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据调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即主要由从公办高校退休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和刚从大学毕业参加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组成,而中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少;教师职称结构总体呈现“高职称教师少、低职称教师多”的现状,教师的职称层次有待提高。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教师需承担大量教学工作,而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却很少,使得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另外,由于诸多原因,致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相对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阻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不足,指导方法有待改进,指导质量有待提高,指导责任心也有待增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

2 学生因素。学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体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使得学生必须更加主动学习,切实强化主体意识,方可保证学习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学生除高考成绩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外,其能力、素质与母体高校学生相比却各有特点和优势,甚至有不少学生在个性和特长等方面还比母体高校学生表现突出,优于母体高校学生。独立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端正的,认为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环节,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毕业论文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在时间上存在冲突,也有极个别学生受急功近利、虚假浮躁风气影响,对毕业论文课程学习认识不足,疲于应付,甚至直接从网上抄袭或请“”代劳,违反学术道德,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及育人效果。

3 教学条件因素。教学条件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基础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以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然而,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等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许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期,在不断增加教学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改善实习、实验条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这必将推动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为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教学管理因素。教学管理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只有强化其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方可得到有效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打造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定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形成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成绩评定、答辩、质量监控、诚信质量管理、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经验还不足。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管理模式

1 坚持分类管理。坚持分类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前提。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严格标准,统筹管理模式,以维护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分类管理,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珠江学院实行以分类管理为前提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分类管理模式。一是同绕系、专业、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学院统筹管理模式下。规范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系、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专业差别化管理模式。珠江学院鼓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引导和鼓励各专业师生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行制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标准,自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管理,自行规范质量评价的约束机制,以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保障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三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开展毕业论文实践,以增强毕业论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规范管理。加强规范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抓手。珠江学院按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逐步构建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细则(试行)》《本科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与奖励工作细则》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以及中期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和质量标准,为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供制度平台。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三是加强指导教师管理。珠江学院明确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与工作职责,并坚持选拔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建立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培训制度。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开始之前,由各系分别对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质量。四是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各系针对各年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际,围绕学风和安全等主题,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强化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确保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 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关键。珠江学院针对毕业论文教学时间长的特点,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并围绕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强化全过程管理。在前期阶段,主要是做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教师选拔与培训、选题与开题等工作。在中期阶段,主要是做好中期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教学进度完成情况、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情况以及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在后期阶段,主要是做好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论文评选、诚信评估、总结、归档等工作。珠江学院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教学各环节工作均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4 实施问责管理。实施问责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手段。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施问责管理制度。第一,实行责任人制度。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分别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教学管理任务,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认真落实责任人制度,强调责任人必须切实承担起落实毕业论文教学的责任,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不认真履行责任人责任,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对毕业论文教学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均按学院规定给予处理。第二,实行诚信承诺制度。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应当签具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毕业论文诚信质量负责。学生必须恪守学术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凡学生毕业论文被发现为抄袭或剽窃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确认属实的,均按照《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处分实施细则》给予学生适当处分。第三,实行督管制度。学院教学督导员按照“严督、善导”的工作方针,以问责的形式积极参与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并通过及时发现和参与解决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以及学生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高师;历史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90?04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师历史专业为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革,逐步确立了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修订了新的培养方案,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但新的课程体系内存在有多对矛盾,尤其是多元化培养目标与单一培养方案的矛盾,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单一培养方案的矛盾

(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逐步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就业选择的多样化。我们通过对全国20所高师历史专业进行调查,发现尽管高师各院校培养目标各异,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教学人才,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二是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高层次的史学理论研究人才;三是公共史学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如: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培养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历史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的人才,以及胜任新闻出版、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员。”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教育理论,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培养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能够胜任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宣传和服务工作,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型、科研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白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中学历史学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是首要目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可从事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比较后发现,全国数百所高师历史专业有30%以上的学校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高等或中等学校的历史教学和管理人员;有10%的学校培养目标有点模糊,定位在与历史学有关的教育、科研、管理等领域;有50%以上的学校基本定位在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这说明各高师历史专业都关注到了基础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都考虑到了“宽口径、多出路”的问题,反映在培养方案上就是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二)毕业生就业多元化

近三年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高师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凸显,考研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流向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如某高师历史专业2008年毕业83人,中学教师53人,考取研究生13人,非教育部门4人,待就业13人,高校教师0人;2009年毕业91人,中学教师42人,考取研究生20人,非教育部门3人,待就业26人,高校教师0人;2010年,毕业73人,中学教师29人,考取研究生8人,非教育部门9人,待就业27人,高校教师0人。①[1]

周口师范学院历史专业2008年毕业50人,中学教师37人,考取研究生8人,非教育部门2人,待就业3人,高校教师0人;2009年毕业46人,中学教师23人,考取研究生9人,非教育部门3人,待就业11人,高校教师0人;2010年毕业48人,中学教师23人,考取研究生19人,非教育部门2人,待就业7人,高校教师0人。

虽然高师历史专业列出的就业方向多达十几项,如南阳师范学院提出了13个就业方向,但通过调查发现,高师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历史教师、考取研究生、非教育部门等几个方面。中小学教师占50%左右,其中约有2/3的毕业生在农村初中担任历史教师;研究生考取率约占20%~30%,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考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高师历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下降

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学生就业,本应有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可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高师历史专业却只有一套培养方案。这就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一套培养方案要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结果造成学生专业素质短板,能力不足,培养质量下降。

1. 在校本科生专业思想不牢,好高骛远

“招生难、就业难”一直是高师历史专业难以突破的瓶颈。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高师历史专业招生计划一再压缩,许多学生都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总觉得低人一等,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上基本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上课老师讲、课堂学生记、课后学生背、期末统一考,看似严密有序,互相衔接,实际是程式化教学,使原本精彩、生动、丰富的历史学科,变得呆板、乏味、枯燥,加剧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使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基本的动力,兴趣越来越淡薄。为了增加就业,学校鼓励考研,许多同学好高骛远,专业思想不牢固。毕业生不愿意从教,跳不了槽不得已而俯就之,当了教师又不安心,见异思迁。

2. 中学就业的学生素质短板,难以适应基础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当今中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内容减少了主观评论,更重客观叙述,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教材采用专题式编排体例,学术性更强,专业色彩更浓,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2]

目前担负培养中学历史教师的高师课程体系僵化、课程内容陈旧,与基础教育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在课程体系上,中国历史注重朝代的更替,世界历史注重国别和地区,这样的体系既不能阐明世界各国历史的共性,也不能反映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在课程内容上,虽然开设了以两大通史为主的基础课,但近年来学时被大大压缩,老师只讲授历史发展的线索,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零散而不系统。在课程设置上,窄而泛,专业课程多,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少,学生综合素质差,毕业后到中学用不上,形成了“学了无用,用的没学”的脱节现象。[3]

3. 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史学理论欠缺,探究能力不足

近年来高等院校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反映在历史专业上,存在着轻基础理论的倾向。许多院校只开设了史学概论、史学史课程,一些基础理论课程根本没开,造成学生理论学习方面的不足。课程因人而设,随意性强,既脱离学术前沿,又缺乏理论深度。这就造成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普遍感到史学理论知识欠缺,只好从“头”补课。一些提高学生能力、研究兴趣的课程也没有开设,分阶段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设想没有很好贯彻,学生探究能力差,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造成学生专业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课程体系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矛盾,课程体系与教师专业研究之间的矛盾,课程设置与学分制实施方面的矛盾等等,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矛盾。[4]

二、推行分类培养,改革课程体系

高师历史专业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化培养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推行分类培养,创新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尽可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大效益化。

(一)突出地方特色,优化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是“养贤育才之所”,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地。但一所高等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由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决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国数百所高师历史专业存在着明显的培养目标趋同、培养规格不具体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地方性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培养模式照抄精英模式,造成学生素质下降,学了无用,用的没学,带来了较大的就业压力。[5]

原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师范院校应该做好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师范性,二是坚持面向社会,三是坚持师范性和综合性有机结合,三个坚持的核心是“师范性”。我们认为高师历史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注重自身的办学条件、水平和能力,科学定位,办出特色。部属“985”院校和进入“211”的师范院校承担着基础性、原创性和培养历史学理论人才的任务,应该定位在学术性、科研型院校。一些拥有硕士、博士点的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应该定位为教学研究型院校,争取办出地域特色,形成地方高水平教学研究中心。占绝大多数的地方性师范院校应该根据师资队伍现状、教学条件,凸显“师范性、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主要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即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6]

(二)推行分类培养,创新培养模式

1. 目前高师历史专业采用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师历史专业采用的培养模式主要有:“4年一贯制”模式、“2+2”模式、“3+1”模式、“主辅修”模式等,几种培养模式各有优劣。

(1)“4年一贯制”模式。学生在入学到毕业的4年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在整个4年的时间里接受教师专业化的熏陶,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目前地方性高师历史专业多采用此种模式。

(2)“2+2”模式。即前2年按大文科方向组织教学,为学生打下宽广的学科基础。第3年进行职业分流培养,学习专业课。第4年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由于小学教学内容的浅显性和初中开设的《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淡化了学科分类,趋向了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该模式主要适合培养复合型的小学、初中历史教师。

(3)“3+1”模式。学生经过3年的学科专业学习后,在第4年根据志愿,进行职业分流培养,集中1年时间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优点是专业基础扎实,但第4年基本上开不了什么课,有名无实。加之目前教育实多流于形式,学生实践能力不足。[7]

2. 创新“2.5+1.5”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采用“2.5+1.5”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高师尤其是地方性高师历史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就业方向、特长选修不同的模块,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1)“2.5+1.5”中学历史教师培养模式。学生在入学后的2.5年里,集中学习基础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基本理论课程。后面的1.5年时间,学习师范技能课程,经过见习、实习,撰写教育调查和改革的毕业论文。

(2)“2.5+1.5”历史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入学后的2.5年里,集中学习基础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基本理论课程。后面的1.5年时间里,学习史学理论、中国史专题、世界史专题、科研能力训练等课程,撰写历史学毕业论文。

(3)“2.5+1.5”公共史学人才模式。学生在入学后的2.5年里,集中学习基础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基本理论课程。后面的1.5年时间,学习基本理论、社会学、考古学、管理学、社交与礼仪、调查研究与方法等课程,经过见习、实习,撰写毕业论文。

“2.5+1.5”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可以集中2.5年的时间学习公共文化课和历史学科专业课,有利于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精深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1.5年的时间里实行分类培养,学习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史学理论和方法、公共史学课程,然后通过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最后反思和总结,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三)完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师历史专业现有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三分天下”模式、“四分五裂”模式、“平台+模块”模式等,几种课程模式也各有优劣。我们认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就业的几个流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比较适合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实际。这种新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实践教学为平台课程,下设不同的模块,能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

配合“2.5+1.5”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经过2.5年的平台学习,在修完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育理论课的前提下,后1.5年时间,课程可以设置成三大方向系列,一是教学系列,二是研究系列,三是公共史学系列。

1. 中学历史教师课程模块

开设一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技能方面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课程。在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师口语》、毕业论文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中学班主任》《写作与演讲》《书法》《中学历史教材分析》《历史地图画法》《历史教学模式探讨》《中学历史教师技能》《中学历史教材研究》等课程。通过开展以“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加强“三字”训练。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举行“三字”书法比赛、普通话朗读大赛、课堂模拟教学大赛等,培养视野宽广、基础知识宽、基本功水平过硬、竞争力强、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中学历史教师。

2. 历史研究人才课程模块

开设马列原著选读、历史心理学、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世界文化史、西方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史学论文写作方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攻读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公共史学人才课程模块

开设调查研究与方法、逻辑学、社交与礼仪、管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科技革命与现代化、社会学概论、文物鉴赏、博物馆学通论、世界宗教、法学概论、社会学、文秘写作、市场经济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新的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有利于体现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分类培养,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整合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精炼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高师课程体系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计划的更新,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模式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只有科学确立培养目标,完善课程模式,做好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使课程体系改革收到应有的成效。

注释:

① 本统计为学生一次性就业统计,不包括后续就业。

参考文献:

[1] 杨卫东.近十年来地方高师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流向调查与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2):102.

[2] 王国民.研究性学习与高师历史教学改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2-133.

[3]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课题组.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历史教学,2000(11):25.

[4] 杨卫东.新课改背景下改革高师历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8(10):78-79.

[5] 陈风光.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2(1):132.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6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graduate thesis of economics of sev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Hunan Province, the principle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nomics graduate thesis are determined by the idea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graduate thesis of economic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graduate thesis is buil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 quality for economics graduates.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

Key words: total quality control;graduate thesis;evaluating indicator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224-02

0 引言

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情况的重要参考因素,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也为提高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做出了新要求。探索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探索研究生毕业论文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选题时敷衍、写作时词穷、审查时恐惧,是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最开始选题范围的不恰当,使得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无法顺利完成,有些学生只是简单堆砌前辈的研究成果,不能提出新观点、不能突破前人。而还有些仅仅只是提出了某种观点、说法或模式,缺乏背景评述,容易让人忽视它的创新价值。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些高校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仅仅停留在结果控制。本文拟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相对系统、完善的经济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质量经理费根堡姆(Feigenbaum)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思想的概念。国内学者刘波(2015)将TQM的基本内涵简要表述为保持质量持续改善和根据事实来管理,并将其核心特征归纳为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的“三全”思想[1]。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3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研究方法

首先收集汇总湖南省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信息,研究各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现有评价体系的特点、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运用抽样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获取的相关样本数据系统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应的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明确不足后改进方案。用实践检验理论,积极进行创新,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3.2 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湖南省内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被选取大学的官方网站收集资料以及查找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

3.3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

Ludmila N.(2015)认为取得TQM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展新的形式和方法的教育活动、建立新的联系、了解有效的管理的所有过程[2]。Madalina Militaru(2013)提出引入TQM到教育教学的管理环节能够帮助培养单位掌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和建立自己的想法[3]。宋明和张传燧(2012)认为“全面”的定义不仅限于最后产品质量的“全面性”,还包括“全过程”的培养和“全体人员”的参与[4]。

本研究以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经济学研究生论文评价指标为蓝本进行系统分析后,建立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结语

本文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综合考虑了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各个环节,对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然而,由于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过程十分复杂,本文针对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所构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还存在着一些尚未完善的方面。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应在大量丰富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在实践不断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波.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149-152.

[2]Ludmila N. Larin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215):9-13.